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企業管理學論文【多篇】

欄目: 企業管理範文 / 發佈於: / 人氣:1.7W

企業管理學論文【多篇】

工商企業管理學論文 篇一

―、產業轉型升級對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影響

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淘汰落後產業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技術、新管理方式的引入和新的商業模式推廣將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和主要支點。無論是新技術、新管理方式的引入還是新的商業模式推廣,都需要具有創新型人才特別是工商管理人才來實現,通過有效整合新技術、管理方式、商業模式等實現新的價值創造,實現產業的轉型和升級。產業轉型升級不是簡單的通過技術引進和複製其他地方的商業模式來實現,需要在現有產業基礎、商業模式基礎上,通過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商業模式創新等來實現企業競爭能力提升;隨着工業化與信息化不斷融合,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相互融合發展的產業轉型升級趨勢不斷呈現,產業發展趨勢給現有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帶來巨大挑戰,同時也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院校不斷深化對產業發展趨勢的理解,來調整和改進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

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越來越多的複合型人才,特別是具有發現市場機會、能夠將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不斷推向市場並獲取市場價值、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產業轉型升級給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是產業轉型升級為地方校園工商管理人才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和崗位,產業轉移升級需要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管理人才,相對於技術工人和一般務工人員,管理人才更難被吸引到相對落後的地區,這就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提供了較大的就業空間。二是對教師隊伍產生較大沖擊,需要培養更多“雙師型”教師,地方院校教師大多屬於理論型教師,相對缺乏工商管理實踐經驗,在培養複合型和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過程中,地方院校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促進“雙師型”教師素質的提升,例如通過“派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教師既可以去企業掛職鍛鍊,企業高管授聘為地方高校管理類教師,促進教師成長。三是對原有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產生較大影響,產業轉型升級、商業模式創新,需要具有複合知識和對知識進行綜合應用管理人才,其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與之前的人才培養着較大區別,這是對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挑戰。四是對企業工商人才培養提供幫助,通過院校與企業的溝通和合作,企業可以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師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提供更多的機會,地方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科研主要着力點應放在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企業管理及相關的應用性研究上,通過與企業的溝通和合作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提供參考和幫助。

二、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問題分析

各地院校都在不斷的推進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工作,但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各地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水平等存在較大差異,與發達國家、我國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仍存在較大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

人才培養定位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沒有與地方經濟與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匹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工商管理人才在產業類型、專業和綜合能力等方面都有新要求。不少地方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定位,缺乏對產業未來展望,缺乏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偏離,沒能夠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素質基礎上,針對地方支柱產業和企業需求來確定工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設置。如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地方,需要將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定位於旅遊服務產業和企業人才培養,同時兼顧相關產業和企業人才培養,而非要與發達地區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定位一致。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不合理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專業課設置過於傳統,課程之間的聯繫比較鬆散;不少院校對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視不夠,在教學任務、課程體系和安排方面,與地方產業發展、企業需求等內在系統關聯性沒有考慮在內。現在各地產業轉型升級中企業需要更多有創新和創業意識的工商管理人才,企業人才需求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並沒有能夠進入工商管理人才的課程體系當中,對技術創新、創業管理、互聯網商業模式等相關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仍落後於產業和企業發展的需要,使得工商管理畢業生仍以傳統思維去從事和思考現在的商業活動,對新興商業活動的發展趨勢理解和實踐仍有很大的不足。現在大部分課程教育仍是理論教學為主,對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的培養、實際商務活動能力的培養仍嚴重缺乏,這降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質量。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忽視自然科學和新興技術等“硬科學”素質的培養,對工商管理學生進行“硬科學”素質培養,不僅有助於學生正確地認識物質世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而且也是促進學生認識商業活動的本質,就要是通過科學技術和商業活動等要素有效結合來實現商業價值創造。

(三)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方式單調

在工商人才培養方式上很多地方院校,依然採用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準則,導致高分低能現象;學生被動式的灌輸式教育和死記硬背學習方式,嚴重阻礙工商管理人才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發展。同時,人才培養可能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人才培養可以批量生產,對專業特色化和學生個性化培養仍非常欠缺,統一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式,沒有凸顯地方院校工商人才培養的應用型和特色化的特點。目前最突出的薄弱環節就是實踐教學,由於缺乏與企業的溝通合作和“雙師型”師資,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效果較差,無法實現培養目標。

(四)師資隊伍建設仍有待優化和提升

地方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大多處於發展階段,大部分教師屬於理論教學科研型,教師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缺乏對工商企業實際問題研究的“雙師型”教師,導致講授課程和指導實踐更多的是從理論到理論,教師在教材的選擇、教學方式和模式的採用、教學理念的引導等方面缺乏企業界的參與和合作,因此對工商管理人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培養有較大影響。許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工作後,發現所學知識與社會發展存在很多差異性,原因就是由於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善,對實際工商管理髮展把握不準確,導致學生進入工作後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的偏差。

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及建議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既要從人才綜合素質培養角度出發,也需要從人才特色化發展角度出發,同時也要遵循商業文明發展特徵和地方院校的特色方向。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美國加州大學納瓦羅教授(Navar?ro,2008年)在對世界排名前50位商學院進行研究,歸納其新特徵包括:(1)多學科集成:工商管理課程建立於一個多學科和綜合性問題解決的基礎上,而不是孤立的“功能性豎井”要使學生更多地在跨學科的通識教育上理解商業;(2)體驗性學習:至少在部分上取代或補充傳統“粉筆加演講”注重與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相聯繫,增加實踐性的練習,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3)軟技能開發:恰當地強調管理技能(包括溝通、領導、談判、創業、團隊建設)和人際關係技巧,與傳統的數據分析、管理工具等同樣看重;(4)全球性的視角和信息技術:在一個技術迅速變化的世界,國家間的貿易、投資與金融日益相互融合與依賴,學生應對這個世界的新變化有良好的觸覺,並培養出相應的世界觀。

根據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經濟社會背景和納瓦羅(2008年)的觀點,並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一)做好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尋求特色化發展

學校培養環境和目標定位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要更新辦學理念與辦學思路,找準院校辦學定位,凸顯地方特色。工商管理專業所在院校首先從社會發展和產業特色發展環境中,找準學校和專業發展自我的定位,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的問題。各地轉型升級過程中,院校對自身性質進行認真分析和探究,找出工商管理專業與區域、學校的文化元素、產業環境、教育資源等要素的優勢和劣勢,制定本校和本專業學科發展的人才。如學校是以研究性質為主的,學生培養應當偏向於研究性和理論性,培養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屬於理論型,專注於對影響和推動工商管理髮展的知識和理論的研究,並結合實踐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同時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來提升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學校是實踐性質為主的,那麼人才培養應當偏向於實踐型,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與社會實際發展相適應的,能夠進入到企業實際工作中,能夠從事相應的管理工作,同時具備較強的理論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在學科建設特色上,要服務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工商管理專業的建立,要積極融合地方產業優勢和發展趨勢,培養適應支柱產業和配套產業發展發展的高級實用型特色人才。當院校和專業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之後,學生才能依據其定位,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進行相應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選擇,從而解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的問題,也讓工商管理專業教育呈現特色化發展特點。

(二)調整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式,增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現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較多是沿用傳統的工商管理人才課程體系,對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下學生能力培養要求重視不夠,導致在提升學生理論和實踐綜合素質方面的課程設置存在較大的滯後性。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的方向,以提升學生對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發展過程的價值創造能力為目標,調整並優化課程體系。首先要對課程比重進行調整,分為基礎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課程比例按照學校實際情況,結合培個人意願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確定;同時應該加大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業管理,以及互聯網等新興商業模式的理論教育比重,讓學生能在較短時間瞭解和掌握新興前沿理論;在實踐課程的設置方面,加大商業運營模擬、模擬創業、管理溝通和談判等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跨專業,特別是與理工科、文科、藝術類學生構建創業團隊進行創業等活動,提升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轉變人才培養方式,改變以理論講授和理論考核為核心的培養方式。工商管理人才不僅需要堅實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能力,更需要的是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要改變以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的教學方式,調整為以老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權,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在積極參與中全面提升學生的溝通、協調和創新能力。同時,加大對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再僅以理論考核為主,不少課程可以根據院校和當地企業的實際情況,把商業模擬運營、創業活動和相關的實踐活動作為學生能力考核的重要方面,通過考核方式的調整,促進學生擺脱理論與實踐相脱離的困境。

(三)整合和優化師資力量,做好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保障

高素質師資力量是轉變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做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保障。地方院校相比發達地區的院校和重點大學,在地理區位、物質條件、科研環境等都居於劣勢,要想在高校競爭中凸顯實力,應以與地方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特色學科為重要支點,強化地方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構建特色學科和提高複合型教師隊伍。地方院校要通過物質、人文關懷和事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創新措施留住人才,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學師資隊伍,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培養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此外,通過與地方企業、政府以及相關社會組織充分溝通和聯繫,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吸引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優秀人才參與到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同時促進理論型教師走向企業,加大培養“雙師型”的教師隊伍,使得地方院校師資隊伍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提升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四)構建“政產學研”結合模式,推進工商管理人才的創新能力

工商企業管理學論文 篇二

工商企業管理學什麼 工商企業管理主要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兩個方面,能熟練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管理技術。例如:開拓公司業務、進行銷售統計、對客户關係進行維護,合理規劃人員安排、為公司節省成本,提高員工工作效率。

課程:《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公共關係理論與策劃》、《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物流管理》、《項目管理》、《質量管理》、《企業經營戰略管理》、《電子商務概論》、《商務談判》、《連鎖經營管理》、《中小企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組織行為學》、《企業文化與形象策劃》。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1、企業管理:各類工商企業、銀行、證劵公司等金融機構,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已經征服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已經教學、科研方面的工作。

2、市場營銷:到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從事管理決策、營銷管理、銷售、公關、品牌傳播、理論研究與教學,或者是實際操作與管理性工作。

3、會計小額:主要導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事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的工作。

4、財務管理: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學術研究,在工商企業、金融機構、征服與事業單位、中介機構從事財務管理、諮詢服務及其他相關經濟管理工作。

5、人力資源管理:到企業、事務單位及征服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

工商管理學專業介紹 工商管理專業(英文:Industr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兩個方面。工商管理專業的應用性很強,它的目標是依據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通過運用現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有效的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企業管理學論文 篇三

本文分析了當前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剖析了其產生的根源,提出了強化人的智能、資本運營的作用,注重成本效益觀,加強基層成本核算貨幣化等成本管理新舉措,以期實現企業持久的經濟效益。論文頻道的管理學論文針對成本管理方面有很多的見解和分析,如下: 現代企業成本管理創新 面對經濟全球化及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國內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更為嚴峻,現代企業若想在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緊隨企業外部環境及內部條件的變化,不斷創新成本管理,取得長期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下面就企業成本管理創新問題作一探討。 一、當前我國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企業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許多企業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採取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新舉措。例如邯鋼、包鋼、齊魯石化等在這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部分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比較落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成本管理認識不足。當前部分企業成本管理的目的仍為降低成本,強調的是控制,降低消耗、節約費用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從現代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成本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況下控制成本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下降,因而這種成本管理是一種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成本管理。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企業單純依靠成本的降低來獲取優勢是不可能的。 2.成本管理與市場脱節。我國許多企業按照成本習性劃分和核算產品成本,通過提高產量降低單位產品分擔的固定成本,如此,產量越高,單位產品成本就越低,在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也就越高。這種做法導致企業不管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過提高產量來降低產品成本,通過存貨的積壓,將生產過程發生的成本轉移或隱藏於存貨,提高短期利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導致成本信息在管理決策上出現誤區,似乎產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潤越高。 3.成本管理內容不全。許多企業只注意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視供應過程和銷售過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產後的成本管理,忽視投產前產品設計以及生產要素合理組織的成本管理;只注意物質產品成本,忽視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資本成本、服務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等[1].一些企業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預測、成本決策缺乏規範性、制度性,可有可無;成本計劃缺乏科學性、嚴肅性,可增可減,因此,造成事中、事後成本管理的盲目。在成本的具體核算中,只注重財務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產成本的核算,忽視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成本以及銷售成本的核算。 4.成本信息的嚴重失真。一是成本核算僅注重材料、人工、製造費用,忽視了現代企業日趨增大的產品研究開發、中間試驗和小批試製及售後服務上的投入,使產品的相關成本內容不全,不能正確評價產品在壽命週期全過程的經濟效益,不利於企業謀求競爭優勢。二是成本核算方法不當造成失真。在機械化程度比較高的現代製造環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降低,而製造費用所佔比例卻大大上升,但有些企業卻仍採用人工工時或人工工資比例法分配製造費用,造成了成本信息的嚴重失真,從而導致企業錯誤地選擇產品經營方向。三是為達到某一目的人為調節成本數字,造成潛虧嚴重,企業虛盈實虧。 5.成本費用控制不力。有些企業特別是經營穩定的大型工業企業,所耗的資金與產生的回報之間,能夠建立容易把握的函數關係,其成本控制主要採用標準成本系統、目標成本和費用預算管理。在現代企業中,雖然標準成本、目標成本和費用預算等形式仍可利用,但實際由於其控制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從而對成本動因的分析和對成本費用發生規律的掌握更為困難[2]. 本文分析了當前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剖析了其產生的根源,提出了強化人的智能、資本運營的作用,注重成本效益觀,加強基層成本核算貨幣化等成本管理新舉措,以期實現企業持久的經濟效益。論文頻道的管理學論文針對成本管理方面有很多的見解和分析,如下: 現代企業成本管理創新 面對經濟全球化及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國內市場開放

工商企業管理學論文 篇四

1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教育中存在問題與工商企業界和理論界的看法

我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教育的當前困境,集中體現在: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難以在市場上找到滿意的工作而且職業發展困難;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企業又招不到上手快、適應能力強、滿意的管理人才。這一困境引起了理論界和工商企業界對於我國“是否應該”、“應該如何”發展本科階段的工商管理專業教育的思考。

1.1當前我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就業與教育的問題

由於“中國企業系統化管理與國外整整相差一代人,大約70%的企業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管理系統”,因此,大批學習發達國際先進管理理論的畢業生去企業後,將發現理論與現實相差太遠,而無所適從—即所學的管理學理論往往與企業的個性化管理甚至是運行潛規則狹路相逢。所以,當前在企業中存在“科班生”敵不過“半路出家”的現象,即企業的管理人員幾乎都是從生產一線成長起來的。而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在剛進入企業時,他們還不知道企業實際為何物,不熟悉企業上中下職員關係與內外部環境;相比一線管理人員,這些“科班生”與企業磨合期會很長,處於市場激烈競爭中的企業在管理人才選擇上,自然會傾向於從生產一線成長起來的“半路出家”管理者。實際上,任何企業需要的都是有經驗、上手快的管理者,而不僅僅是有知識的、有發展潛力未來管理者。對於幫助學生跨越“實踐能力”這道看似無形勝有形的門檻,實現所學理論知識和工商企業要求的“無縫對接”是當前我國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面對的現實問題,而且,面對企業對管理人才越來越高的要求,工商管理專業本科教育卻暴露越來越突出的整體不適應。深究其原因在於兩個方面:首先,從教學體系來看,整個課程教學體系反映為傳統的單一知識傳授的課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特徵表現為:培養出的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由於理論課程教學中缺少有針對性的實訓、實習、實踐環節,致使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較低,在實際工作中直接表現為動手能力、提出和解決企業實際問題能力差,並缺乏創新精神。其次,從教學內容來看,學校教授的理論知識主要集中於對西方發達國家管理理論的闡述,往往脱離我國企業實際的國情,且這些專業課程的講授又僅僅是知識性講解,缺乏實際應用的針對性。進一步原因則在於,高校對相關實訓、實驗、實習、實踐設施投入嚴重不足,老師則往往缺少工商企業實踐經歷,只能“空對空”地給學生講理論與模式。

1.2理論界和工商企業界對當前我國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發展的一些看法

針對上述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企業老總們認為,“企業需要的是有經驗的管理者,而不是有“知識”的管理者。”他們直截了當地表示其企業近年招聘的管理人員,全是社會上或同行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而大學管理類應屆畢業生一個都不要。因此,有關專家建議應該“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類專業,其中比較有代表的觀點有兩類:其一是“工商管理高級論”;其二是“工商管理通用論”。前者認為:學習管理的“本科生剛剛入校只有十八九歲,沒有相應的知識背景,沒有一定的閲歷,對社會對公司都不甚瞭解,上來就學這方面的東西確實有點空。”有學者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歎,“經過50年的管理教育實踐,我深深感到,從本科培養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有這類看法的專家提出,“管理學,在研究生目錄中有,但在本科不應該設置”,應該將管理人才的培養全部交給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和高級企業管理人員進修的EMBA來實現,因此可以稱之為“工商管理高級論”。此外,有的專家則認為,僅僅通過現行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課程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公司,純屬有點理想化。因此,不如突出對“會計”、“營銷”、“物流”等針對性強的專業發展,而取代通用性強的本科工商管理專業。這類觀點本文則稱之為“工商管理通用論”。客觀地講,上述觀點,對當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和職業前景問題都有一定的把握與認識。但是,兩種看法雖然均以“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但都未能正確理解與把握今天中國經濟發展對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真正要求,前者“選擇性忽視”了今天我國經濟發展對廣大高素質中、基層管理人才急需的現實;而後者則否定了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通用人才具有的強大市場適應力。

2大力發展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市場需求”和“專業特色”是任何一個專業生存和發展的兩個支柱。如果就業市場對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沒有需求,那麼這個專業就的確沒有存在的基礎;同時,如果這個專業沒有自己的特色,雷同於其他專業,那麼這個專業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客觀地分析人才市場需求並正確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是本文必須都回答的問題。

2.1對我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的新的認識

陳岱孫先生認為經濟管理工作是“最古老的行當,而最時新的職業”。從現實需求來看,權威研究表明:對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市場需求“總體來看,意願仍然較強,91%的單位表示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會有招聘意願。經濟發達地區的需求意願更為強烈。”從長期潛在需求來看需求量更大。這是因為隨着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民營經濟、外資、國企將被徹底激活與裂變,企業總量將呈幾何級數增加,對各個層次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中國正呼喚着大量工商管理人才,去激活並駕馭這個龐大而又充滿機會的新興市場。其原因在於:首先,中國的CDP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長,工商管理的企業數量、質量和管理實踐發展迅速,2003年我國的人均GDP就已經達到1000美元,這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由於“我國經濟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資源環境的代價太大”,因此經濟的發展模式必須從外延式投資主導型逐漸轉變為內涵式管理主導型。內涵式管理主導型發展模式的基礎是工商企業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又取決於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其次,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將是民營經濟的集體起飛。到2006年我國民營經濟登記註冊的私營企業達494.7萬户;全國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已達6395.5萬人。不難看出,民營企業成為解決中國社會就業問題的主體,為社會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當前,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尚處於管理的初級階段,缺乏現代管理理念指導的中國民營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他們要在管理上有質的飛躍,必須引進新型管理人才,採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後,新時期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也將為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提供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依法從事下列生產經營活動的,可以申請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銷售、加工、貯藏、運輸;農業休閒觀光和民俗旅遊;農民家庭手工業;農業機械作業服務;農業技術服務等。顯然,上述每項經營領域的開發與發展都離不開大量的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支持。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在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大舞台上,為我國農村城鎮化、“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智力支持。

2.2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市場需求主體

眾所周知,社會人才的需求層次結構是符合“金字塔”型結構的特點,我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分佈也符合這一特點。首先,具體從工商企業的管理層次看,一般在管理層從高到低的設置是:負責全面工作的總經理、負責專項工作的副總經理、負責一個部門職能的專項工作的部門經理、負責具體工作工作人員。很顯然,相應的人員數量配備上是明顯的“基礎寬厚、上層窄小”層級狀態。其次,相關研究也表明,當前我國企業對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佔51.9%,“較需要”的佔23.1%,且市場需求具有穩定、長期的特點。同時,在企業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員的類型中,“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溝通能力的中層管理人員”佔57.7%;“具有嫻熟專業知識的操作層的管理人員”佔34.6%,以及少數的高層管理人員。總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養對象的主體是工商企業中、基層管理人員,這是當今和未來巨大的人才市場需求所決定的。因此,試圖將我國的工商管理教育資源全部集中於金字塔尖端的“企業高管”,而對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層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視而不見的看法,就實在是捨本逐末了。

3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專業特色新定位

要從根本上解決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工商企業需求不適應這一困局,我們必須根據市場對人才的現實需要,定位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適應工商企業中、基層管理需求,更加突出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一專多能“的特點。

3.1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教育目標就是要從青少年開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未來企業管理人才

人才成長是一個動態過程,本科工商管理教學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有競爭力的起點,使其勝任將要面對的管理任務,併為其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首先,未來中國的企業家(很大部分為自我“創業者”)應該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培養。教育的一般規律告訴我們任何學科的教育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遞進式發展過程,完全指望某一專業領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賴於“半路出家”的形式來供應是不切實際的;恰恰相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須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培養,最佳的專業培養時機當然是本科階段的學習,世界上的著名大學對本科階段的管理學教育的高度重視均體現了這一點。如: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宗旨是“提供學生在優秀教師指導下,參與發現新知識過程的機會。”沃頓商學院對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則強調“提供成為未來領導者的基礎。併為學生提供把商務與自由相結合的藝術,從而有助於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我們並不否認“MBA教育,即大學本科畢業後到企業先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再回來讀書”的意義,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的是:第一,今天,工商管理學的基礎專業知識是近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對其的充分學習絕對是有利於工作者的實際工作的;甚至可以説,越早了解相關的理論,就越能夠在實踐中避免不必要的彎路。第二,如管理行為理論,跨文化管理理論等教學內容,如果在學習者工作若干年後才進行“回爐”的話,對於世界觀價值觀早已定型的成年人而言,其學習效果不會好。第三,工商管理學知識是“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國際上對於“創業教育需要趁早”的觀點,早已成為共識。如哈佛商學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等著名高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紛紛設置本科創業教育課程,以適應社會經濟變革對教育的衝擊。其次,正確理解“培養高素質的未來企業家與企業管理中堅隊伍”中“高”的含義。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轉變,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數量的研究型人才外,畢業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業的中、基層部門,而非高層部門。那麼如何理解這一“高級”的表述?本文認為這裏的“高級”應該是指“高水平、高素質”—即理論方面的“高水平”與實踐能力上的“高素質”;而不是理所當然地把這個“高級”誤等價為是“高職位”。所以本文認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定為工商企業培養高層次(即高職位)管理人才已經不再適合,需要進行相應調整,把培養目標定位為“具備高水平、高素質的工商企業的中、基層應用型人才和創業人才”。

3.2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就是“一專多能”

如果説傳統工商企業活動強調的是“專才”教育,那麼在現代工商企業管理活動中,“通才”教育的觀念則日顯突出,這決定了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就是寬口徑的課程設置。優點在於:首先,有廣闊的知識面是每一個工商企業管理者所必備的基本條件。其次,寬知識面的課程設置有利於學生知識轉換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其成長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再次,寬幅的課程設置,對充滿求知慾望的可塑性強的大學生是件好事。但是,在為學生“打通學理”,使他們初步具有將銷售、財務、物流、人力資源管理等因素整合起來的工商企業決策理念和意識的基礎上;我們必須要引導學生從所學的課程中進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提倡學生從某個自己興趣所在、相對小而實際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學習相關課程,讓學生在畢業前具有某個方面的專長,這樣就具備了“一專多能”特色素質。雖然“實際上企業永遠認為大學訓練出來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企業的需求”,但是,通過“一專多能”特色素質的培養,本科工商管理學生寬知識面與精專長的能力結構,可以使他們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適應工作環境,並給企業帶來活力。不難看出,工商管理專業相對於“會計”、“營銷”、“物流”等培養某方面“專才”的專業來説,它培養的是“一專多能”的具備強大市場適應能力的“通才”。

4對我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建議

要實現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一專多能”的特色能力素質培養,關鍵在於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工商企業需求為導向、強化實踐教學的教學計劃體系。

4.1以工商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培養“一專多能”人才的教學新體系

從我國高等學校工商管理專業教育的發展和實踐來看,我國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需要進行較大程度的調整,建設新型教學體系。總的原則是,以工商企業需求為嚮導,建立一套新型的基礎飽滿、特色突出、實踐性強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首先,“以工商企業需求為嚮導”,根據企業的崗位能力因素需求,要精練核心課程,篩選出學科中與培養應用能力直接有關並且使用頻率較高的專業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性教育環節,形成一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體,突出技能性、應用性為目的的課程教育體系。其次,這個課程教育體系要“基礎飽滿、特色突出”,在保證管理學原理、會計學、財務管理、生產管理、戰略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課程教學的前提下,要與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級學科區別開來,突出企業組織、公司運作、公司治理、戰略管理等課程的核心地位;並加強人文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增設人際溝通、商業倫理等課程,同時增大選修課比例,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營造更加開放的學習氛圍。整個課程設置體現出“加強基礎教學,突出主幹課程,注重能力培養、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特色。再次,為了保證“實踐性強”的教學效果,課程體系安排上,應該改變目前高校管理類專業四年一貫制的培養模式,變為“3+1”甚至是“2+2”教學模式,即:在學生一、二年級完成基礎專業學習後,積極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專業興趣並鎖定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要求他們在最後一年選擇具體的專業小方向(如:財會),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課程實習實訓,甚至工作實踐實習,使他們在走向社會前至少有一年時間積累實踐經驗。最後,配合課程體系的改革,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有所調整,總體原則就是教學內容必須反映該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反映時代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未來企業間的競爭必然是全球性競爭,為此,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應該從易到難,從低到高,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實現國際化。

4.2建立以強化實踐能力培養為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

目前,由於高校和企業缺乏聯繫或聯繫不緊密,大學難以為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提供專門的實踐平台,難以通過企業管理實踐開展探究學習,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囫圇吞棗,缺乏由感性向理性昇華的過程。對於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很不利,也是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不能與工商企業人才需求完全對接的主要原因。因此,工商管理教育必須增加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使學生在實際中理解理論知識、掌握實際技能。一方面,高校的工商管理院、系必須重視數字模擬動態仿真實驗室建設,尤其是反映企業運作的仿真模擬軟件的學習,如企業資源計劃(ERP)、企業動態建模(IRP)和人力資源測評系統等。為管理情景模擬、會計報表閲讀分析、市場調研等實踐環節的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院、系要主動走出校園,在市場中廣泛尋求合作伙伴,建立多個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密切與企業的聯繫,發展企業界與院、系的良性互動關係,既有利於教師積極參與公司和商界的運作,從而不斷通過實踐來充實教學,又可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好的實踐條件。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管理科學競賽活動(如:ERP沙盤模擬競賽)。通過參加高水平的競賽,學生能夠提高對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改善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好的課外教育方式,學生參與熱情高,理論與知識可以得到很好的結合應用。

工商企業管理學論文 篇五

1.1通過分析整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知識目標要求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概念、基本術語、理論,掌握人力資源規劃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員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員工培訓的方法與技巧,掌握企業績效和薪酬設計的要點,掌握人力資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內容。

1.2課程素質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設計與學習實施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與人合作溝通意識、競爭意識、質量意識,具備良好的成本觀念、時間觀念,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誠信,敬業愛業、樂於奉獻,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可持續發展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2人力資源管理核心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是培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職業崗位需求的學生的關鍵

2.1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核心課程應以企業生產管理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為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和安排。以任務的完成過程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選取多個學習性工作任務或項目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按照“提出任務,分析任務,知識構建,完成任務”這一行動體系組織各單元的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工作任務,然後完成工作任務,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達到構建知識的目的。這種“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能達到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

2.2課程通過靈活運用多種恰當的教學方法,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知識,並實現靈活應用;同時,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促進了學生職業能力發展。

①項目驅動教學法。以模擬公司為背景,以人力資源管理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為線索,引導學生自主地交替進行各種仿真業務背景下的操作和訓練,融“教、學、做”為一體,教師配合指導、答疑、評價、測試,每次授課的設計過程如下:第一步,以寧波校企合作企業為背景,先引入一個項目活動,讓學生按照佈置的工作任務嘗試開展業務操作;第二步,教師分析學生操作情況並進行項目活動的示範操作,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第三步,學生根據教師示範操作,再去獨立完成項目活動,糾正操作錯誤和熟練操作步驟;第四步,教師再對這個業務環節的相關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的系統梳理,使學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第五步,學生根據所學的業務操作和相關知識,進行另一個項目活動的操作,以提高和拓展人力資源管理崗位職業能力。②崗位模擬情景教學法。學生以5-6人規模組建模擬公司,在模擬公司背景下開展教學,要求學習過程中一切人力資源管理任務的完成都以模擬公司為背景,學生在仿真的業務環境中,全面、系統、規範地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為學生以後從事相關工作打下良好的實際操作基礎。通過仿真模擬的形式,創造出有利於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習慣的實踐教學環境,一方面,增強了學習過程的實戰性,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業務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提早體驗了崗位的角色任務,強化了他們的工作體驗,激活了他們的創新思維,縮短了與就業之間的差距。③團隊教學法。參與學習的學生班級以5-6人為規模組成學習團隊,以團隊形式組成模擬公司,參與課程的學習。根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則,團隊成員具體分工為協調員(負責任務的接受與內部分工)、記錄員(負責任務記錄、課堂記錄與文本撰寫)、外聯員(負責與其他模擬公司或外班級之間展開合作交流)、發言人(負責每次任務的課堂發言)、資料員(負責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資料的收集)。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體驗不同崗位的工作職責,掌握全面的技能,規定每三週輪崗一次。

3開展企業兼職人員參與課程考核評價課程方式

專業核心課程均改變傳統的期末一次試卷考核方式,吸納企業參與課程考核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的考核評價。在課程考核評價中融入企業評價要素,按照企業管理標準、職業技能崗位標準及效益評價標準進行人才培養的評價。在核心課程授課後,由企業進行模擬職場考核,不僅對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行職場考核還對學生的職業意識、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增強競爭意識等職業素養進行考核。最終達到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