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江蘇卷大學聯考作文訓練【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6W

2021年江蘇卷大學聯考作文訓練【精彩多篇】

江蘇大學聯考作文 篇一

當人類對於咿咿呀呀瞎比劃的同類不再有忍耐力的時候,人類史上第一句語言出現了,這一句令風雲變幻,神鬼驚泣的語言只有短短三個音符,但是就是這短短三個音符卻不知穿越了多少時間,越過了多少江河湖海,高山平原,而今,卻依舊在不善言語人兒的耳邊迴響不止,那聲音無比的嘹亮,狂吼着!吶喊着!

“説人話!”

這就是人類史上有名的第一句語言(誤)如今我們好好想一想,語言這東西説穿了,全能而又乏力。似乎總是有人能口吐蓮花,説出個東邊太陽西邊雨,或訴諸文字而妙筆生花,展現出萬千世界數不盡的光怪陸離,但是,也總有些人説了一大堆之後還要接上一句,哎呀,不對,我不是那意思,最後惹得一堆誤會。有人説,正常人一天大約會有兩萬句話,這樣看來我們究竟有沒有自信能説出幾句恰好在點子上的話呢?估計沒剩下什麼自信了吧?所以才有了謹言慎行,沉默是金不是麼?

而少説多做究竟行不行得通呢?或許得看時間地點和對象吧,但如今大體上是行不通的。放眼國際,咱們不也常説積極對話麼,用肢體語言還是太勁爆了,萬一演變成肢體衝突可就尷尬了。多看,多想,多做,多説。我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正途啊,為什麼我們年輕時説的話經常惹人發笑,而當我們漸漸老去的時候總會感歎當初苦口婆心的老人們説的對,難道真應了那句,時間,會給我答案?非也非也,見多識廣,多有所悟,多有所得罷了。

我們還年輕,需要多走走多看看,雖然這世界上總願意把話説死了,處處都有道理,這樣説盡了所有的道理,到頭來總會有進水樓台先得月和好兔不吃窩邊草這樣前後矛盾的語言來。但是道理總是你不見他,他更不會自己來見你的,需要人們去探求他,而我們總會在無數的道理中間得到我們的道理,以成就我們自己的語言,雖然一開始我們的語言還不夠有分量,但我們總會隨着眼光的開闊,見識的增長而逐漸的説話擲地有聲。而我們也是這樣逐漸成人。

所以説,莫要急,這生活處處是語言,且讓我們慢慢聽來,細細想來,而後開口。這個世界終會有一天會傾聽我們的語言,那時候我們再好好説,説我們自己的語言。

江蘇卷大學聯考作文 篇二

剛與柔的聯想

時常走在春天的原野上,陽光普照,水光粼粼。青翠的草兒在山坡上温柔地蔓延,山卻莊嚴地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像個硬漢。這使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詩:“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温柔。”這個世界到處都有剛與柔和諧統一的身影,不只是陽光與波紋。

都説山是莊嚴剛毅的,水是靈動温柔的,我卻認為山的形體是剛毅的,靈魂是温柔的;水的形體是温柔的,靈魂是剛毅的。山若沒有温柔的靈魂,那麼它堅韌的峭壁上怎能長出奇異的松柏?水若沒有剛毅的靈魂,那麼怎還能上演水滴石穿的奇蹟?柔為剛勁的山抹上了流嵐雲霞,山不再單調;剛為柔的水注入堅挺韌性,水不再寂寞。山和水都將剛柔並蓄,因而有了自亙不變的山水之章。

都説陝北是深沉的硬漢,江南是柔弱的女子,我卻認為,硬漢的骨子裏有似水的柔情,女子的軀幹裏隱藏俠義與肝膽。安塞腰鼓奔放與熱烈正在渲泄無盡的熱情,當鼓聲戛然而止時,聽到回聲了嗎?從溝壑的黃土原面上傳來的回聲,綿延悠長,難道不像硬漢在萬巔俱寂的深夜發出的温柔喃呢嗎?許多人會在陝北黃土上高原上吶喊,因為剛蹩腳中發出温柔的聲音微妙動動聽。雨花台浸滿鮮血時,江南的温柔愈將慘酷與血腥擴散;温柔的女子本承受不起死亡的沉重,所以江南用剛毅百折不屈的肝膽照亮受盡屈辱的後道路。江南不是弱不禁風的女子,她有隱忍的風骨,因而今天的江南重新煥發容光。

自然界是美麗的,因為它柔中帶剛,剛內藏柔。人呢?俗話説:“剛柔並濟,方顯英雄本色。”蕭峯俠義心腸對江湖兄弟,是剛;萬般保護女子,是柔,蕭峯成了金庸小説中典型的英雄。蘇軾“西北望,射天狼”是剛;“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是柔,蘇軾成了人氣的詞人。温總理“決不向危害人民利益的勢力妥協”是剛,為汶川地震受害者落淚是柔……

剛柔相生相成,交錯並融於一體,我們的自然不再單調;剛柔相伴集於一身,我們的人格更加完善。剛柔相濟的人們生活在剛柔兼併的世界裏,我們感受陽光普照,水波温柔。

江蘇大學聯考作文 篇三

看着京京的長大,許多時候,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浮現出自己在童稚玩耍的場景。那是自己頑皮至極,就如同京京現在的樣子,當年父親是怎麼對待我這樣一個頑皮的孩子的。

終於到了自己做了父親才真正理解父親的年紀。

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一探究竟,然而也有很多事情都不能過分追究。在我青春時,總是想着要往外走;等到我的父親年華老去,我才有隱痛:當年為什麼要選擇遠離?讓膝前盡孝成為自己內心的痛楚。儘管父母都説:現在我們還能動,不要你多煩。然而,每次與他們的團聚也就意味着一次告別。父親跟我説:好好地帶孩子,不要打,不要罵,有話要好好説。

父親的囑咐,其實並沒有在我身上起多大的作用。對待京京,我的要求秉持着該嚴格的必須嚴格,該寬鬆的必須寬鬆。但是,有時候,看着京京無辜的眼神,我竟然混淆了嚴格與寬鬆的界限。

直到有一次,京京打電話給爺爺,向他告狀,説:爺爺,你該管管你的兒子了。哪個孩子作業不錯?

父親打電話給我,説:清明放假,你帶京京回來吧。

回家之後,我很是惴惴不安。既有京京告狀在前,也有自己訓斥京京之後的不安。母親説:“京京你能打嗎?”“你爸爸在你小時候打過你嗎?”

我無語。

在我和姐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沒有父親打罵我們的痕跡,不僅不打罵,連他跟我們講的道理我們也沒有什麼印象。

父親朝母親説:“説什麼呢?有什麼説的呢?”

京京看這陣勢,説:“爺爺,其實我也錯了。我做作業,其實也是很粗心的。”

父親説:“粗心就是不懂。”

這句話,我印象是深刻的。在我國小三年級的時候,父親曾經跟我説過,我至今仍然記得父親那時的意氣風發,語氣鏗鏘,容不得你半點懷疑。所以,“粗心就是不懂”成為父親青春時代給我最好的教誨。

然而,我在京京三年級時遇到我三年級同樣的問題時,我怎麼就沒有想到這樣簡潔有力的句子?在歲月的淘洗中,為何那些曾經被照亮的靈魂卻在問題輪迴裏沒有得到更好的洗滌?

年華終究老去,青春總會在記憶深處閃耀。那些曾經點亮我們的敏哲思想,其實也傳承與照亮着父親的青春,我的青春,以及我的孩子的青春。

江蘇大學聯考作文 篇四

這是一個雄辯的時代,人心被漫天的口水淹沒。有時候,有些道理被越辯越清,但更多的時候,人們在無休無止的“辯”中陷入謬誤的迷宮,模糊了原則,迷失了方向,丟棄了傳統,乃至最後喪失了心靈。耳邊充斥着太多的聲音太多的觀點,立場有如將被大海沖走的小船,這時候,我們該做的只是無言的相信: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因為一切語言從口中説出的一刻,便猝然變質。有如古墓中出土的絲制蓮花在遇到陽光和氧氣的一霎化為齏粉那樣,在心中構思好的話,總可能在脣齒相碰的一刻改變方向。因此道家相信“言”無法衡量大道,禪宗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他們之所以都摒棄單純的語言的功效,是因為明白有些事物無法簡單用語言刻畫。音樂之美,難以用語言描述;景緻之美無法用語言概括;真理之美難以用語言説清;人心之美更無法用語言承載……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靈魂深處的細微觸動,這一切的美即使大師也難以描述其萬一,何況我們普通人。王國維説寫詩詞最忌“隔”,但試問何人能真正的把廣博的宇宙,紛繁的情感用區區幾行文字準確代替!語言只是鏡子,鏡中的影像再清晰也只是虛像;我不知世上有多少失真的鏡子,只知道有太多失真的語言。知道語言的不可為、不可信,我更樂意選擇沉默。沉默不一定就是美,但雄辯經常會破壞美。

沉默是金,因為知道有些話不該説。仗義執言是種美好品德,但並非隨時適用。傷人的話不該説,它們在人的心中留下永恆的傷口,是人與人之間無法縫合的溝壑,所以我們沉默;自誇的話不該説,無論時代變得如何的開放和張揚,人的心裏都存有廉恥的底線,越過這道底線的話只會招致厭惡,所以我們沉默;隨聲附和的話不該説,諂媚的話不該説,損人利己的話不該説,因為我們信守靈魂的高潔,用沉默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天良,用沉默挺起不變的脊樑……有許許多多的不該説,應當沉默的時候,就學着徹底地沉默。

也許有時候,聽夠了太多紛紛擾擾,會誤以為雄辯和語言構成了這世界。但當你抽身於此,會看到天地的沉默,山河的沉默,自然的沉默,時空的沉默……無垠的宇宙教給我們亙古的沉默,而那多如繁星的言論和語言,都散落在時空的角落,被永恆忽略。

歷年大學聯考江蘇卷優秀作文900字 篇五

幾個探險者點燃的蠟燭讓山洞中的一羣蝴蝶遷移到了更加幽深的所在。在偌大的山洞中,“小小的蠟燭竟然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看起來不可思議,然而確實如此。從中,我們悟到了,做人做事都應當謹“小”慎“微”。

謹“小”慎“微”就是注重“小”“微”之處。

謹“小”慎“微”有助於認清他人。明末的洪承疇兵敗被俘後不吃不喝,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舊友范文程從兩人閒聊中洪撣掉了衣服上的灰絮斷言其非死節之臣。後來,美女出馬,洪借坡下驢,成為清“開國元勛”。抗戰期間,陳嘉庚從國民黨數百大洋的盛宴與毛澤東幾元錢的家常便飯奢儉比照中,看出了國民黨的墮落與共產黨的生機,從而堅定了政治取向。是謹“小”慎“微”讓範、陳看清了洪承疇、國共的真實面貌,做出了準確的判斷。

謹“小”慎“微”有助於彰顯自我。崔永元拒不走穴,哪怕有人把他剪綵出場費開到50萬元。小崔説:我抵禦不住剪綵的誘惑,所以“不去碰它,別沾這個事”。這就是謹“小”慎“微”的愛惜羽毛的小崔。莫言為領諾貝爾文學獎準備了五套服裝。在新聞發佈會上,他穿着西服,內着印滿篆體“莫言”的襯衣,非常搶眼;在演講時,他着中山裝,胸口“莫言”的篆印和“中國紅”相互映襯,十分得體;在晚宴上,他又穿上了燕尾服,風度儒雅。是謹“小”慎“微”讓莫言彰顯出“外表低調,精神奢華”的中國式優雅。

謹“小”慎“微”有助於事業成功。李嘉誠的成功有很多的祕訣,僅從他宴賓時每個桌上坐幾分鐘的細節就讓人感受到他處世的精細,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阿基勃特之所以成為洛克菲勒的繼任者,和他遠行住旅館簽名時都寫上“每桶四美元的標準石油”有關。這,引起了洛的關注,於是邀請他面談,讓他接任。

忽略“小”“微”書包範文之處讓個人受損。招聘過程,人際交往,事業打拼中為一個細節處理不當而悲催的事屢見不鮮。忽略“小”“微”之處還會讓國家衰亡。英王查理三世因為一個馬蹄鐵輸掉過一場戰爭。甲午海戰中國慘敗與炮塔上橫七豎八地晾着的衣物之間也有着必然的聯繫。

老子認為“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歐陽修長歎“禍患常積於忽微”,惠普創始人戴維感慨“細節成就完美”。對於“小”“微”之處,必須從做人的高度認識,從事業的高度認識,從國家利益的高度認識。

務請謹“小”慎“微”,因為茲事體大。

江蘇卷大學聯考作文 篇六

對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會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體驗。

清晨的時候,當你穿梭在綢般霧氣裏的時候,這好奇心便開始了。露水潤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輕微的聲響,是什麼在萌動?泡桐花紫色的蕊無聲地落下來,綿軟得彷彿一捏就會碎,輕柔得一吹便飛散,是怎樣的嬌羞躲在了裏面?搖櫓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霧,又無聲地消失於耳側,是誰在哼唱?待到薄霧消散,這一切又似乎從夢境中抽離,它們又到哪兒去了呢?

你只能懷着好奇心繼續走。

石庫門的深處有叮咚的泉響,江南的小姑娘抱着琵琶哼唱不已。她的指尖像這門前的流水,靈動而不留痕跡,只留下幾縷清音。這清音,究竟從哪裏來?隔壁的老太太梳了光亮的髮髻,提着籃子出來,一口吳儂軟語:“張家姆媽,走啊,今朝端午買粽葉去嘍!”於是,一個清秀而又和氣的中年女子出來,笑着嗔怪:“大清早呢!”隨即兩人消失於石板街的盡頭。她們往哪兒去了呢?

尋找什麼來解開我的好奇心?

恰是一曲《遊園驚夢》。

“看人間奼紫嫣紅開遍……”我追隨着杜麗娘的心思解開這謎團。庭中美景固然惹人憐,但更惹人憐的是自己的肺腑;這城市裏的美景固然綺麗,但最誘人的也是她骨子裏的韻味呵!兩千年來,是伍子胥的相土嘗水,是干將莫邪的劍意人情,是館娃宮裏“嘎嘎”作響的木屐,是憨憨泉裏不盡的清漣,築就了這座城的風骨。好奇什麼呢?我們好奇她為何這樣清新動人,答案是隱逸在這時光裏的。你可以説是山水沉澱了她,你可以説是她融入了山水;你可以説是吳人塑造了她,你也可以説是她哺育了這些人。我不禁莞爾,心頭的疑慮也頓時消散,這些“從哪裏來”、“如何來”,當這座城給了我們問題時,也便給了我們答案。

一花一世界,從那門前的流波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平江城的骨子。那便是她給我們的答案。

城的美妙,在於她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也在於她給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江蘇大學聯考作文 篇七

慈善,本該是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字眼,是一個能讓行善者體知自身對於社會超出個體有限價值的義舉,亦當成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裏的一把温暖的手爐,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尷尬人盡皆知,就如那個感激卻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處於如此進退維谷的境遇的,在我看來,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況下,我無奈地認識到,行善者的一顆赤誠之心無可置疑,而他們行善舉的方式往往成了讓愛傳遞的最大阻礙。正因為他們總是慣於以“救世主”的目光來表達對弱勢羣體的善意,受助者在這目光的省視下被點燃的一顆過於澎湃的自尊心讓善意之舉充滿了火藥味,從而,受助者拒絕犧牲在弱勢地位下愈顯珍貴的尊嚴和平等來滿足慈善家的自身價值認同。就如那最後以施捨之名拒絕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難以為繼的他們需要這份幫助,也許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經歷或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讓他們艱難的選擇拒絕。

然而,慈善之路不應因行善方式不當而閉塞阻滯。既已找到癥結,何不求良醫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堅決丟下慈善這件標籤,而以人類共同體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約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個孤島,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幫助的對象,才能以最適當的方式給他們以樂於接受而有意義的幫助與扶持,讓受助人覺得,他們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進,而不是如難民領取政府施捨的粥糧。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發現了“苦力”的價值的基礎上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運動中,與其稱他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為所有農民、苦力的老師、朋友。他曾説:“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他不願安居太師矣,空談誤國計,而是紮根到農民中,探索真正對他們有用的善舉——開化與教育。

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要成為堅固的島嶼,需要慈善的力量來修補脆弱的堤壩,而要讓慈善有力前進,就必須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鏡,帶上捐助對象的眼鏡,紮根到他的世界中,問一句:“你需要什麼,我們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麼?”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們以對的方式共同前進。

江蘇卷大學聯考作文 篇八

好奇心,無疑是一顆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將眼光聚於此,那在我看來,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這樣一顆“心”。

有一種“好奇心”在魯迅的文章中最為常見;那驅使國民爭先恐後看“砍頭節目”的是好奇心;那驅使鄉鄰聽祥林嫂哭訴的是好奇心;那驅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許這些都只能稱為“好奇”罷了,“心”卻是失去了的。這樣的“好奇”,建立在對他人痛苦的窺探上,建立在“鐵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奇心”,那麼沒有,也罷。

那麼放眼世界呢?這樣的“好奇而無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貞德滿足了中世紀人們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滿足了芸芸眾生的好奇心。這樣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語言,在這樣的語言之中寫的盡是愚昧,平庸,衰亡與了無生機。

試問:真正的好奇心又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觀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用心觀察,即使最尋常的事物也會化為“神奇”。在遠古時代,先人們仰望星空,探斗轉星移的奧祕,品雲淡雲聚的風采;到現在,我們通過望遠鏡與另一個星球招手,通過顯微鏡感知微觀宇宙。可以説,沒有觀察與幫助我們更好觀察的工具,好奇心也會閉上心房上的窗,落滿灰塵。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是供我們觀察的無限舞台,那麼,“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則是激發與約束我們將觀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門。如帕斯卡爾所言,“思維成就人的偉大,我們的一切尊嚴都在於思考——即使你只不過是強大自然下的葦草。”如果沒有這種“靈魂在場”之下的思考,那麼無論多少個蘋果掉下來,恐怕也砸不出“萬有引力”的發現;無論人類是多麼費盡心思地觀察與學習,也難有一絲一毫的創造與進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獵奇”,它的存在不是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態去“發掘”別人的痛苦,去踐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觀察的雙眼來定位,需要思者的頭腦來彰顯其價值。

有了這樣的好奇心,困難得以排解,就會得以進步,人類得以更好的生存並維護自己的尊嚴……

江蘇大學聯考作文 篇九

琴斷了!

爺爺有把三絃琴,漆身,蟒腹。彈了幾十年的琴,在爺爺厚實的指甲板下斷了。

為此爺爺悶悶不樂了許久。聽奶奶説,爺爺去縣裏的音樂廳、琴行跑了個遍,硬是沒有找到個會修三絃琴的師傅。我看了眼手裏夾着煙的爺爺,他似乎又蒼老了許多。

父親聽説琴斷了後,跑遍鄰近各縣,終於在一片竹林裏找到了一位做三絃琴的師傅。爺爺得信,立馬帶我奔了去。

老師傅姓白,白鬢、長鬚,似乎比爺爺還要年長几歲。爺爺一見着老師傅,頓覺心頭痛快,容光煥發。

“師傅,這小三絃還能用嗎?”

“不急,不急,您這琴工藝精良,還需要幾天。”白師傅轉身拿出了另一把三絃,“喏,我這兒剛巧有一把,幾日不彈,怕技癢了吧?”

一看到三絃,爺爺眼裏就有光。他輕輕接過琴,架了張板凳,正坐,擺好架勢,給我們來了段單絃。

“大漢丞相歸了天,這蜀漢怕要亡……”

原本歡快的《三國》彈詞,唱到最後,竟然有了悲壯的味道,那拖長音的“亡”字尤其刺耳。

白師傅也和了一段。“老兄,如今像您這樣的人,可不多見啦!”他指了指沒有用竹片彈奏的爺爺。

“那年頭艱苦,一把琴養一家人,還是用手撥着踏實。”

爺爺在白師傅那兒呆了三天,取琴後,他就大病了一場。待我見到爺爺時,他全身已經插滿了管子。奶奶説是胃病,年輕時四處彈唱落下的。

白師傅先前來看了爺爺一趟,嘀咕了一陣,又把爺爺的琴取走了。

等我再見到白師傅時,爺爺已經去世了。師傅將兩把三絃塞給了我:“他哪在乎什麼命啊?可憐了這門手藝!”

我驀地明白了爺爺堅持住在鄉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兒還留着年輕時的夢,留着三絃的最後一批聽眾吧?

我把爺爺的琴撫了撫,在牆架上擺好,紀念這輩子都沒有彈完的青春。

江蘇卷大學聯考作文 篇十

彭説:“傳統文化是我的精神食糧。”生於斯,長於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攝了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薰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來源於文化的底藴。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了品性裏,成為一生的底色。就好比沙龍孕育了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裏都帶着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裏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裏顯現着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着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裏唱響。《雅舍談吃》中,樑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衚衕與冰糖葫蘆刻到了他的腦海裏,在內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葉子説她發了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羣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所以説,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為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説文化成為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裏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