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58K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多篇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 篇一

我參加了部編本國小一年級語文教材培訓。雖然只有兩天的時間,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聆聽了付成祥等老師對教材的分析及具體的指導,自己才對一年級教材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幾點體會:

在本次培訓中,專家教師主要從閲讀教學、口語交際及評學環節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剛開始我對教材的認識沒有那麼的精深,不過聽了王娟娟老師的詳細分析,從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編排特點。並且要注意把握本組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這一點,讓我在潛意識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拉近課本與學生的關係,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教學內容提示及一些教學中所要注意的問題。如:識字課。我們要了解它的編寫形式、特點。

1、內容與專題緊密聯繫。

2、形式多樣,體現出要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3、採取韻文的形式編寫,易於朗讀。

1、特別是低年級的國小生,我們要充分地發揮課文中的插圖作用,藉助圖畫猜識生字,讀通句子。必要時,我們可以採取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老師絕對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而是加強引導學生注意發現的層次性,將發現的識字方法遷移到學習中,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和鼓勵他們獨立完成。加強評學環節,細化評學環節,要時時對生字進行復習和鞏固。

2、結合拼音認識漢字、學習詞語和兒歌,提倡學以致用,強調拼音的實用價值。教材倡導學用結合,在運用中學習。教材中安排了詞語和兒歌,並且結合詞語和兒歌的學習認識幾個漢字。這些詞語,都是由學生學過的音節組成的常用詞語,每課的幾個詞語之間存在着內在的邏輯關係,可以使學生初步感知語言特點。所選的兒歌也都包含本課新學的音節。這些詞語和兒歌,為學生鞏固拼音、複習本課和前面學過的字母和音節提供了語境,體現了拼音學習的工具價值,同時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形成初步的語感。

3、牢固樹立生活語文的理念,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如果我們用大量的作業把學生課餘的時間塞得滿滿的,學生便喪失了自我發展的空間,窒息了學生的靈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4、重視交際習慣和交際意識的培養。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交際習慣和交際意識,考慮學生起點,着力改進學生日常交際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缺少交際意識、不考慮對象場合等不良交際習慣。教材中的幾次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交際情境中實踐最基本的人際交往原則:相互尊重。這是開展口語交際活動的基點,是需要從一開始就着力培養的交際習慣。

總之,這次國小語文教材培訓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認真閲讀筆記,結合實際,把本學期教學開展得更好。

為貫徹落實教育廳關於加強教材建設的要求,推進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學科國家統編教材的使用,20xx年11月22日,廬山市教師進修學校舉辦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學科教師培訓班”。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

上午的語文學科培訓,主講人是廬山市白鹿中心國小的楊春林老師。開班伊始,楊老師先為我們播放朱之文部長對教育部組織編寫三科教材的重要講話。講話主要圍繞三個主題:一是充分認識統編三科教材的重要意義;二是準確理解和把握統編三科教材的思想和內容;三是紮實抓好三科統編教材的使用。讓我切實瞭解到義務階段新版教材的使用,目的是為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植入每個孩子的心底,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的青年一代。樹立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的教育理念。

隨後,楊老師就一年級上冊新版語文教材為例,從教材特點、具體內容及教學建議等方面為我們作出了具體的講解。他還分別從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閲讀、口語交際幾個方面作教學經驗分享。

通過此次培訓我對新版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主要特點、設計意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對閲讀教學有一些感觸。新版教材閲讀內容的主要特點:教材的篇目減少,難度下降;題材豐富,體裁多樣;聯繫生活實際,關注學生心理成長;人文內涵豐富;語言典範。要把握教材閲讀特色,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做好以下六個方面:

一、重視識字與閲讀的有機結合

新版教材要求學生通過拼音幫助識字,識字幫助閲讀,閲讀鞏固識字,三者相輔相成,全面提高語文閲讀素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猜讀學習生字,進而理解文章內容。猜讀的方法有:藉助圖畫猜讀,藉助漢字結構特點猜讀,藉助語境猜讀,藉助已有認知結構猜讀等。如我們在進行一年級上冊的《小蝸牛》一課的教學中,由於課文沒有全文注音,僅難字注音,就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識字成果,獨立識字。不認識的字鼓勵通過課文中連環畫猜讀文中的生字,請學生在圖畫的幫助下,猜猜漢字的意思。從而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養成主動閲讀的好習慣。讓學生在理解閲讀內容的基礎上,發展閲讀能力,發展思維能力。

二、落實朗讀指導的序列要求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讓學生初步的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低學段的朗讀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新版教材在一年級上冊安排了《秋天》《影子》《雨點兒》等課文,要求讓學生學習“一”的變調,讀準字音,讀好停頓。學習朗讀基礎之後在下冊書中,安排了要求學生讀好長句,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等課文。

三、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朗讀時應採用多種方法

我們常用的方法就是朗讀“四步”法(教師範讀、教師帶讀、學生練讀、全班朗讀),方法單一,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嘗試使用分解法,層層遞進,分解示範。激發學生情感,利用插圖,想象畫面,聯繫生活。提升學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採取快讀、慢讀、輕讀、重度、拍手讀、表演讀、同桌共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快樂朗讀。如二年級上冊的《拍手歌》教學中,就可以採用拍手讀或同桌共讀等方法進行朗讀。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可以採用表演讀或師生合作讀等形式提升學生興趣。

四、注重閲讀方法與策略指導

在一年級上冊,要求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學習藉助圖畫閲讀,這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明瞭總的方向。要求教師圍繞這一方向展開教學,必須做好備課,理清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學習在一篇課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這是閲讀的關鍵所在,也是閲讀真正的價值所在。如一年級上冊的《青蛙寫詩》中,青蛙寫詩時,是來幫忙了?這就是這篇課文中的重點信息,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圍繞這一關鍵展開,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關注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運用一分知識,需要十分積累。積累對學習語文來説尤為重要,熟記簡單的漢字、詞語、短語、短句等,才能寫出長句、段落、文章等。低年級主要是字詞句的積累與運用,生字的組詞,仿寫句子,想象造句等。教師在進行這方面訓練時,可以有一些前期的鋪設,如結合課文、創設情境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快樂學習。

六、倡導課外閲讀納入課程體系

新版教材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我愛閲讀”的板塊,將課外閲讀納入語文課程,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提示學生的閲讀方法和閲讀方式,讓學生和老師、家長一起讀,引導學生分享閲讀的樂趣。在教學中,學生大多時候很難從閲讀中發現樂趣,新版教材讓老師、家長陪同學生一起讀書,藉助大家的力量一起參與閲讀,讓語文課程充分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體會閲讀的樂趣。

作為一名剛入職的年輕教師,此次培訓讓我更加明白了新版教材低年級教學的重難點,為我以後的教育教學指明瞭方向。低年級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生字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主動學習,不能把自己的閲讀感受強加給學生。新版教材涉獵廣泛,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不斷的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積極鑽研課本,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對於沒有教學經驗的我來説,這條路上充滿了更多的艱辛,但我相信作為新教師的我們成長空間更大,進步速度更快。因此,讓我們通過一次次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 篇二

為保證國中歷史與社會學科20xx年秋季學期實現平穩、有序過渡,進一步推動綜合社會科課程改革深入發展。7月6-7日,本人有幸參加了統編《歷史》教材專題培訓活動。通過兩天的線上“研會議”,我對統編教材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認識,明確了今後教學的努力方向。本次培訓共安排了四場專家講座:

北京大學趙世瑜教授從歷史課改的現狀、準確理解和把握學科核心素養、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優勢與核心素養、統編歷史教材的實踐與思考等方面對浙江省的歷史課改和統編教材使用提出了寶貴的建設性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主任李卿研究員從統編歷史教科書的背景、指導原則、體系框架、主題教育和教學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等五方面對統編國中歷史教材體系結構進行了具體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審餘桂元研究員聚焦“變化”和“特點”兩方面對統編國中歷史七年級教材進行了仔細分析;金亞素、許婉英等浙江省教研、教學專家對浙江省歷史與社會課程新教材教學指導意見進行了多角度解讀。通過聆聽專家的講座,我主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1、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高中課程改革修訂後課標的最重要部分,提出了核心素養,特別是提出了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的課程與教學的新理念。這一理念同樣適用於國中歷史教學的學業要求。

2、要以唯物史觀為教學指導思想。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力圖科學、準確地展現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對歷史問題作出實事求是的評述。

3、要更新歷史教學理念。新理念指“以學生髮展為主,立德樹人為目標”,把教材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學本”。新教材內容生動,更注重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培養,因此在使用統編教材時,教師的啟迪作用將更加突顯,教師要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體驗和參與程度。

4、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實在歷史教材中,充分挖掘和敍述歷史教學內容中與這些方面有密切關係的史事,從歷史發展的演進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培訓,我開始真正感悟新教材的新理念。同時,新教材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每個歷史教師來説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它給每位教師提供了發揮的舞台,引領我們每一位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切實用好教材,激勵我們成長為掌握教學真諦的優秀教師。因此我要深入學習、貫徹這次培訓的內容,用新的教學理念去指導今後的教學工作,和學生一起共同提高,教學相長。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 篇三

一、減輕使用統編教材帶來的壓力

統編教材改動比較大,老師們拿到新教材,看到許多課文是新的,體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擔心跟不上,用起來困難。這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這套教材的“新”,並非以革命的姿態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顛覆,它是“守正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革新,是那種大家經過努力就跟得上的“創新”。所以不必焦慮,要以積極而又正常的心態來使用教材。

特別是高中語文統編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開使用的步子應當穩一點。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學就來個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採用新教法,這是時代要求,大家對語文教學都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進教學。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語文教學説得一無是處,那並不符合事實,別把語文老師弄得“灰頭土臉”。其實我們就是那樣一步步走過來的,要尊重歷史,有所繼承,有所揚棄,有所發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立足於各自的學情,根據自己所在地區、學校或者班級的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去逐步調整、改進與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讓我們的教學更上層樓,關鍵是教師,老師的思想和業務水平必須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這需要時間,不可能靠幾次培訓就解決問題。 使用新教材,我不贊成一哄而起搞“運動”,不贊成形式主義,不贊成“一刀切”。辦學條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點,條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實施,創造條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今年秋季學期開學之後老師才拿到教材,時間這麼緊張,現在對新教材還來不及熟悉和消化。應當容許先嚐試採用新方式教一兩個單元,積累了經驗後,再把新教法推開。全國那麼大,地區差異也大,辦學的條件不同,要給學校和老師一定的選擇權。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學方法要變化和適應,最主要的還是教學觀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裏,為什麼要這樣變化,有什麼學理支持。建議大家備課時,認真研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和新教材對照着讀,以加深對教材編寫理念和設計意圖的理解。因為新的高中語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語文新課標編寫的,如果説有創新,那是新課標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説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課標的精神“轉化”為教材內容的過程中出現的缺失。新的國中和國小語文教材的編寫,主要依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但也顯然接受了高中語文新課標的某些新理念。所以國中和國小老師也有必要研讀一下高中新課標。把新教材和新課標對照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發生變化和創新,這些變化、創新是源於哪些理論、政策的要求。這樣,我們對於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會高一些,而不至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現在全國的中國小老師都在着手研究如何實施新教材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和教學方式,這種研究和討論是必要的,有些問題和困擾的解決會有一個過程。我想講幾點意見,澄清一些誤解,讓新教材使用和教學改革更加切實可行。

二、如何理解“學習任務羣”

按照新課標要求,新教材是以“學習任務羣”來整合單元教學的。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突破單篇閲讀精講細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建構“語文核心素養”。把過去比較零散的課文教學分為若干“學習任務羣”,並且以任務羣來組織單元教學,這樣做,教學的目標就會比較集中而且清晰,我們的教學就不至於面面俱到,也可以避免什麼課都大致是那一套程式的“同質化”弊病。使用新教材,備課就應當根據“學習任務羣”所提示的“任務”去組織教學,把握某個單元或者某一課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讓每個單元教學有哪些“乾貨”,都做到心中有數,這將有助於克服語文教學的隨意性。

採用“學習任務羣”的單元教學,更重要的,是為了減少灌輸式講解,減少“刷題”,多勻出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帶着問題學,拓展閲讀面,擴大閲讀量。這對於解決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讀書少”的問題,會有幫助。

採用“學習任務羣”的單元教學,應當多往“學習活動”方面靠攏。備課就不能滿足於準備好講稿,而要考慮如何讓學生在某種學習情境下帶着某些“問題”(課題)去讀書、思考和探究。老師要轉變角色,由主要擔負講授,轉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即“活動”中學習。不是講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講授,而是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安排好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些課也可以多講一點,有些少講一點,都可以,但都力求圍繞自主學習的“任務”去設計。教材的“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的編寫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見的習題不太一樣,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安排,其中都已經有所提示或者建議,備課要關注教材中的“單元學習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這種“活動”不能離開語文,主要是讀書、思考和合作探究。

其實,課標中對各個“任務羣”的教學功能、目標都有要求,有些屬於“上位”的要求,似乎比較原則,備課時也應當特別關注,讓教學設計的方向更加明確。比如,課標在論述“語文核心素養”時,提到要“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還提到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鑑賞品味”。諸如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審美情趣,等等,是新提法,我們以前教學中較少關注的,新教材也在努力體現,備課時就應該多考慮。設計“文學閲讀與欣賞”類的課,就要考慮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審美情趣。比如古詩詞教學,不能滿足於瞭解“作者原意”和“藝術手法”,更應當重視激發學生自主閲讀中所獲得的審美感受,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去欣賞。所謂“溯源性審美”,不能取代“生成性審美”。

三、整本書閲讀的教學重在“目標管理”

這是新的課型,到底怎樣做才有好的效果?還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總結經驗。統編國中語文的“名著導讀”,每冊指定必讀2種書,三年一共12種。這也是“整本書閲讀”。高中教材原來也考慮讀4部以上的名著,後來考慮高中的學業負擔重,還要面對大學聯考,就把閲讀的量減少,一共才讀2部——《鄉土中國》(費孝通)和《紅樓夢》。“整本書閲讀”是作為“任務羣”專設2個單元的,都安排在必修。教材中的“整本書閲讀”設計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閲讀指導”和“學習任務”兩部分,比較簡單。“學習任務”主要引導閲讀和思考,供學生選擇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如何教“整本書閲讀”,我想老師們會總結出好的辦法。我的理解,“整本書閲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整本書,拓展閲讀視野,建構讀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整本書閲讀”的功夫在課外,應以課外閲讀為主,課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動。老師也可以給一些引導,主要是讀“某一類書”的方法引導。比如,讀《鄉土中國》,要求學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綱目,注意理論推導。讀《紅樓夢》,要求整體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注意從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體驗與欣賞,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導。不要和一般課文教學那樣去多加講解,更不能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閲讀與思考。

我最近寫了《鄉土中國》導讀,主要是提供讀這類書的方法,定位在初步接觸社會科學論著,擴展知識面,這個標準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堅持讀完,對書的內容及表達方式有大致瞭解,對社會科學研究有些體驗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還能探索一下閲讀這類書的門徑,甚至引發對某些問題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老師可以給一些閲讀方法的建議,主要讓學生課外自主閲讀,沒有必要和單篇課文教學那樣精雕細刻,也沒有必要佈置很多“活動”和“任務”。閲讀可以促進寫作,但讀書又不能處處指向寫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試,那會敗壞讀書的興趣。

別忘了,“整本書閲讀”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作用,“讀書養性”,培育毅力,涵養心智,祛除浮躁。總之,“整本書閲讀”的教學不必搞得太複雜,重在“目標管理”,不要太多“過程管理”,能堅持完整通讀幾本書,就很不錯了。處處安排寫作或者討論,“過程管理”太細,反而可能敗壞讀書的興致。

四、語文老師要“讀書養性”

新教材實施“學習任務羣”單元教學,所謂“課”的構成原則也產生了變化,不再以單篇課文或者課時作為“課”的基本構成單位,而是根據“任務”來設 “課”。以往一篇就是一“課”,現在也還有一篇作為一“課”的,但更多的情況是一組課文為一“課”。因此教學的方式也會變化,不再一課一課的教,而是一組一組地學,即所謂“羣文教學”。

“羣文教學”有利於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但也不要理解為“羣文”學習就比單篇教學更“高級”,也不是“羣文教學”要取代單篇教學。在新教材中,單篇教學和“羣文教學”是並存的。比如有些古文,有些比較深奧的經典,就仍然設計為單篇教學。注意,“羣文教學”也應當有精讀、略讀之分,一課之中的兩篇或者三篇課文,總有一篇是要精讀的,老師要舉例子,給方法,給讀書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則讓學生泛讀。

下面,重點講講老師讀書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想用好新教材,老師必須跟上去讀書。

語文老師要當“讀書種子”,這是一種理想,一種責任,同時又是我們面臨的很實際、很緊迫的職業要求。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有“三新”,也就是“新大學聯考”“新課程”和“新教材”,必然會給老師提出更高的業務要求,在未來幾年,老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會成為硬指標,讀書少的問題會顯得很突出。

統編中國小語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讀書為要”,大量增加讀書的份量。統編中國小語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讀書為要”,大量增加讀書的份量。問題是,老師是否能跟上這個“量”,能跟上這個“節奏”?國中階段光是“名著導讀”指定必讀的12種,推薦自主選擇閲讀的24 種。我們國中語文老師讀過的有多少?恐怕不會樂觀,有些老師連其中一半也未見得讀過。高中語文新教材改動很大,對讀書的要求非常高。特別到了高二,實施“專題研習”型的教學,一個專題,三課文,要學生順藤摸瓜,找出很多相關的資料來讀,涉及多方面相關知識,老師就必須具備比學生寬廣得多的知識面,要讀很多書,才能應對一個“研習”單元。新教材要求學生多讀書,老師一定得自己先多讀。靠以前那點的“庫存”,看來是不行了。這是“倒逼”我們去讀書。

再説説大學聯考,也正在“倒逼”我們老師讀書。

這幾年大學聯考語文命題的確在變化,開始考閲讀面和閲讀速度,命題所依賴的材料範圍也大大拓展。現在不只考文學,還涉及到哲學、歷史、考古、經濟、科學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報道標題有點嚇人,説20xx年大學聯考語文,考的都是沒有讀過的,讀過的全都沒有考。這也可以説是部分事實,體現一種改革和變動。考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嘛!如果我們當老師的還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讀書或者少讀書,看來是很難應對改革中的大學聯考的!

但是現在很多老師讀書的狀態不見得好。他們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閲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有些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誌,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閲讀”。無聊的自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網絡和流行閲讀佔據了。現在從網上獲得資料很容易,所有課文的設計教案都可以從網上得到,似乎不用自己讀書,拼貼拼貼,也能湊乎上課。但這種課是沒有“温度”的,學生怎麼可能會喜歡?有這麼可能教好語文?

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園地”,那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捲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面對信息過量現象,要有自覺,讓自己具備一點信息傳媒素養,知道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對信息時代帶來閲讀方式的一些重大的變化(比如傳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動面對,不是被裹挾。要培養自己有“定力”,這裏説的“定力”,包括應對和過濾複雜過量信息的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規律、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還有平常心。

因此,我要特別提到一個詞——“讀書養性”。要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地”,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養性,可以練腦,這不僅是能力,也是涵養,是素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閲讀可以拓展視野,可以接觸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可以讓人在精神氣質上超越庸常的環境。

“讀書養性”和讀書的實際目的不矛盾。讀書為考試、為謀生謀職,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實際的,但也要樹立更高的“養性”的目標,讓這個目標把考試、謀職等實際的目標帶起來。

五、老師讀書的三個“圈層”

接下來我們討論比較具體的,想圍繞如何讀書,提一些建議,給大家一個參考。

首先就是讀書的計劃和書單。讀書總不能抓到什麼是什麼。必須有一定的計劃性,而不能採取網上閲讀的那種姿態,只跟隨潮流、或者完全由着性子來讀。如果沒有計劃,又沒有足夠的毅力,是不可能堅持讀書的。

每位老師的書單不可能都一樣,但建議都能包括三個基本的部分,是套在一起的三個“圈”。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凡是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應當讀過的那些書。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是最基本的書。閲讀的目的,是接觸中外經典,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個部分的書目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讀十來種,就很不錯了。

往裏邊的第二個“圈”,第二部分,是與自己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書目。比如,學物理的,可以給自己安排讀點化學、數學、生物,以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書,還有就是與物理學有關的鄰近學科領域方面的書,也可以以讀點類似科技史、科技哲學,以及教育類等領域的書。學文科的,也要讀點理科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當比其他學科更寬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打基礎,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

再往裏邊的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專業的書。當然,這三部分書目之外,還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娛樂的,但不應當是主體,也不必計劃太強,不用專門設定一個“圈”,隨意讀一點,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大部分老師都上過大學,如果大學四年,真正完整閲讀的書很少,大都是為了考試潦潦草草應對式的閲讀,那麼現在當老師了,就應當把大學期間應當讀而沒有好好讀的那些基本的書重新讀一遍。我看這比很多培訓管用。

很多老師可能會這樣説,也想讀書,可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呀。中國小老師的確非常忙,非常累,我真心希望這種狀況能有所改變。但我們不能等,只能自己擠時間。時間就像海綿,擠一擠還是有的。據説現在國人每天用手機看微信等等平均要花費2個多小時。我看其中大都是被無用的信息佔去了,能不能少看手機呀?少看手機就有時間讀書了。時間與精力有限,大家都忙,這個不用抱怨,只要有這份心,總能擠出時間給自己充電加油。特別是青年教師,要有讀書充電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計劃,有大致方向,持之有恆,可能就“終成正果”,當個研究型的語文老師。這是值得追求的目標。語文老師的業務水平提升,説到底,還是要多讀書,爭取成為“讀書種子”。我建議新一屆中語會,也能鼓勵和帶領全國中學老師多讀書,讓更多的老師成為“讀書種子”,那麼就能用好新教材,切實推進語文教學改革。這是我所期待的。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 篇四

我收穫頗豐。20xx?年xx月xx日,參加了為期一天的由縣教育局組織的“三科培訓”二、三年級語文統編教材培訓,通過培訓,此次培訓,講座老師分別從新教材的體系結構和內容編排、教材的主要特點及使用建議、識字與閲讀部分教學建議、口語交際和寫話的教學建議等作了詳細的分析講解,使我們更深一步地瞭解新教材的特點,明白了該如何使用教材、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教學,讓我們對於新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此外,專家還鼓勵老師們要勇於實踐,迎接挑戰,與課程一同成長。

首先,培訓講座教師楊正會老師對語文新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教學策略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使我們全面地瞭解了新教材的內容,讓我們有了新的認識,對教材的分析,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也增強了我們老師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信心。本次培訓內容豐富多彩,實用性強。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在本次培訓中,楊正會老師主要從識字教學、寫字教學、閲讀教學、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剛開始我對教材的認識沒有那麼的精深,不過聽了楊老師的詳細分析,從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編排特點。並且要注意把握本組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要想拉近課本與學生的關係,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師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培訓講座上,老師進一步剖析了二、三年級語文統編教材的內容板塊和教材重難點,幫我們明確了今後教學的思路。我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寫字指導,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教學內容提示及一些教學中所要注意的問題。如:識字課。我們要了解它的編寫形式、特點。第一、內容與專題緊密聯繫;第二、形式多樣,體現出要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第三、採取韻文的形式編寫,易於朗讀。特別是低年級的國小生,我們要充分地發揮課文中的插圖作用,藉助圖畫猜識生字,讀通句子。必要時,我們可以採取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老師絕對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而是加強引導學生注意發現的層次性,將發現的識字方法遷移到學習中,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和鼓勵他們獨立完成。不過要時時對生字進行復習和鞏固。

最後,新教材中增加了一個新的板塊,和大人一起讀,將課外閲讀納入了課程中,引導學生要大量閲讀,讓孩子養成閲讀的好習慣,並能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從而愛上閲讀,充分的調動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書香型校園、書香型社會。大量的閲讀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新教材的內容更加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尊重兒童的天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語交際,從交際的實際入手,通過兒童最喜歡的遊戲入手,讓他們在遊戲中發現交際的最基本要求,聲音要讓別人聽到,要懂得認真聽。通過參加國小語文統編教材培訓,我們老師對國小語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認識。為我們完善自我,提高理論水平提供了難得的平台,我們一定會珍惜培訓的機會,認真學習,利用課餘時間給自己“充電”,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獲得能力的提高,為推動新課程改革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 篇五

20xx年8月12日,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暑期統編“三科”教材培訓班,此次我參加的是國小語文的培訓,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的時間,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聆聽了魏星、曹媛、康燕峯三位老師的講座,他們對教材的分析及具體的指導,讓我對一年級教材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就培訓總結的幾點體會:

一、魏星老師就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做了細緻的解讀,魏老師幽默風趣的授課風格,深深的吸引着每位參培教師,通過魏老師耐心細緻的講解,讓我們對部編版國小語文教材有了新的瞭解。

新教材在舊教材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國學知識,加大了識字量,改變了過去先拼音再識字的教學設計,還增加了許多的識字環節,例如:和大人一起讀,識字加油站等。部編版新教材的總體特點有三點:

1、體現國家意志。強調立德樹人,體現核心價值;重視革命傳統與優秀傳統文化。如革命傳統: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等傳統篇目,又增加《開國大典》、《七子之歌》等文章,計40篇。部編版語文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12冊共124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2、落實語文核心素養。部編本教材努力建構語文核心素養體系,將可教可學的課程內容“清晰化”,以顯性的語言實踐活動牽引豐富的隱性價值,讓課堂有更多的教育涵養。

3、突顯兒童主體地位。教材板式、情景設計的兒童化,以“我”的視角安排學習,閲讀活動,尊重認知的規律。如一年級先學漢字,然後再學拼音,通過兒童化的活動建立與知識的聯繫,教材留有充分的遊戲、探索空間。下午魏老師針對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也做了詳細的講解,讓我們在瞭解了部編本教材的同時,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有了具體指導,這對以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二、天津教研室的曹媛老師針對部編語文二年級教材做了分析和教學建議。

部編二年級教材的總體特點及內容:

1、教科書要體現國家意志。如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主權與國家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團結、革命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遵循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如掌握必備的語文知識,形成基本的語文能力,習得適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突顯語用意識,在運用中學語文。如在生活中學語文,隨時學隨時用,在具體語境中運用,關注語用知識價值,重視語用能力培養,寫話練習聯繫生活來培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4、減少課文篇數,增加閲讀類型。如語文園地編排“我愛閲讀”,課外閲讀納入課程體系,如“快樂讀書吧”和“推薦閲讀”。

曹老師在解讀了部編教材的總體特點和內容後,還從識字教學、寫字教學、閲讀教學、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剛開始我對教材的認識沒有那麼的精深,不過聽了專家老師的詳細分析,從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編排特點,並且要注意把握本組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這一點,讓我在潛意識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拉近課本與學生的關係,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忻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康燕峯老師對部編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教材做了具體分析及教學實施建議。

一年級教材的總體特點:

1、內涵。即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播。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語文教科書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要以傳承弘揚中華民族語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質為己任。

2、梯度。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就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索編排閲讀單元。

3、選文。營養與趣味並重。也就是語文課文文質兼美、語感鮮明、文化底藴豐富、體裁多樣,既便於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薰陶感染。

4、彈性。注重開放性和彈性,增強適應性。就是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康老師對識字、朗讀和閲讀也做了具體指導,讓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了方向。會後康老師説統編版新教材就舊教材而言,有了很大的改變,新教材以最近兒童的起點帶領學生走向最遠的終點,以最主要的問題拉動最豐富的感悟空間,以最輕鬆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穫。

總之,這次國小語文統編教材培訓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認真閲讀筆記,結合實際,把本學期教學開展得更好。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 篇六

用新方式聆聽聽了張琳琳老師和李瑞芳老師對五年級教材的培訓,也有了新的感受和收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真回顧,現將心得總結如下:

一、關注語文要素,明確訓練點

統編版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雙主題,“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在之前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更多關注的是人文主題,所以我們經常會出現語文課上成品德課,這樣的現象。而統編版教材在原有的人文主題上加入了語文要素,就是在明確告訴我們語文的“語用價值”。即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運用一定的學習策略,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有了這一明確的目標,我們就明確了在我們語文課上,我們的訓練點在哪裏?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的語文要素下他所側重的訓練點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應改變我們原有的理念,不能老課文任用老教法,而是應該認真研讀文本,把握語文要素訓練點,來重新定義這樣一篇課文。明確訓練點不僅可以讓我們的指向明確,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在語文課堂刪繁就簡、重點突出。

二、學會瞻前顧後,彌補缺失處

統編版教材的語文要素是螺旋上升,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這一語文要素,它所呈現的發展趨勢,五年級的學生沒有經歷過,從一年級開始的。統編版教材的語文要素訓練,中間有很多的語文要素訓練是缺失的,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就要學會瞻前顧後,自己心中擁有一條螺旋上升的語文要素線。對於學生之前所缺失的訓練要適時的就行彌補。

三、關注編寫新版塊,加強板塊間整合

統編版教材的編寫,有刪有增。比如,在“口語交際”這一大板塊當中,他就將原來的八個口語交際變成了現在的四個,雖然口語交際內容少了,功能卻更加明確了。同時,教材當中還有許多增加“語句段運用”“小練筆”,這些板塊的增加,其實就是為學生的習作做鋪墊。那麼,我們在教學時就一定要多關注這些特色板塊,把這些板塊的作用和功能發揮到最大。不能僅當成一道習題來處理,應該打破原有的固勢,靈活處理,適當整合。

總而言之,教學新理念是具備了,但是如果要呈現一節靈動鮮活的課堂堂,還需要研究很多東西,“學生學情的瞭解”“對教科書的研讀”等,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疫情特殊階段,通過釘釘直播,我聽了統編版教材的網上培訓,有李瑞芳老師對我們五年級下冊編排思路及教學建議的深入講解,有張琳琳老師針對一二單元的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同時,也在網絡上觀摩了一些名師的微課,讓我對統編教材有了新的認識,為自己更好地教學打下基礎。現將自己的學習心得簡單做下總結。

一、對統編教材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認識

與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加了綜合性學習單元、習作單元,還有專門的文體單元,如名著單元、神話單元等,還增加了快樂讀書吧。並且,新教材的習作和口語交際不再從屬於語文園地,而是放在園地前面。園地中也增加了詞句段的運用,為習作打基礎。新教材也增加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內容,古詩詞和文言文都有所增加,説明新教材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

二、對教學目標的制定有了努力方向

要熟悉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學段目標,對各單元的語文要素做到心中有數。在進行備課時,要對單元內容進行整體把握。

三、對閲讀教學的方向有了清楚認識

通過培訓學習,對於閲讀教學,我認為就是引導學生大量閲讀。精讀、略讀、課外閲讀,掌握閲讀的方法。閲讀是一項長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便有所收穫,要做到這一點並不簡單。要讓學生多讀,老師首先要多讀,先獲得閲讀感受,才可以在課堂上感染學生。

四、對習作教學有了方向

習作教學一定要滲透於平時的閲讀中,將平時課堂上學到的表達方法鞏固運用到習作上。重視過程性指導,一定加強作文修改和交流環節。引導學生多動筆,多積累。

總之,這幾次的統編教材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認真閲讀筆記,結合實際,把教學工作開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