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字(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8W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字(精品多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前半部分是把故事都扔到書本上,敍述了情的糾葛、性與愛、靈與肉等矛盾主題情節,起初看咋覺得腐靡混亂,但後半部分完全是對故事的解讀,包括性格、行為分析,且對性格、他人等因素在外部環境影響下而產生的心裏和選擇結果進行探索,而通過分析讓讀者自己去衡量、思索生命的輕與重,並且把整本書讀完才豁然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什麼故事,話説真不容易啊!

拜讀完這本書後我給自己總結了一句話:我們生活在生活中。

在生活裏,我們單獨接觸到的僅是一小部分事物,這一小部分稱之“我的生活”(包括環境和我們所能接觸的事物),若把個人所能接觸的環境稱為一個生活圈就如一個面,那麼所有人的生活加和就應該是三維空間了。

而人們的生活 狀態無非兩種感覺:

一、滿意。

其已滿足或是習慣於現此的生活,認為自己所接觸的就是生活的全部(即整個三維空間),一生這已是自己的宿命,無法再進一步,只求安安靜靜度過現在,而就這樣不知不覺屈就於命運下,同化於平凡中,最後被生命與歷史的洪荒淹沒,這也就是我理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輕吟淺唱的生活。

二、不滿意。

覺得生活處處不盡人意,於是強烈地想脱離現在的生活圈到一個新的環境,那裏沒人認識自己,新的工作,新的夥伴,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到了新的生活圈生活了一段時間,卻發現又在重複以往節奏,一如既往的難受。

於是又尋找新生活圈,於是痛苦……最後發現造化弄人,這輩子就沒順過。

可是這裏忽略了一個問題,三維空間是面與面交融而成的,可以虛擬面的存在,但各面之間不存在壁障,因這只是為方便研究而假設的,其本身並不存在;而生活其實也如面與空間的關係,“個人生活圈”是包含於“所有人生活圈”裏面的,環境或事物大同小異(一樣的時間與生命規則下反而是殊途同歸的),而生活本身又談何脱離呢?所以不要妄想跳出生活,生活只能更寬廣的去理解。

而跳出作者的思維,既然我們生活的是今天,那麼如果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則生命還有所謂的輕與重嗎?或許現在的生活並不令人滿意,可生活包括時間是你自己調配的,你可以規劃自己的生活,比如你想有一項專長或者轉戰新的領域,那就可以每天規劃出哪怕一個到半個小時訓練時間,這樣就可以使你的生活向你想要的方向邁進,不是嗎?況且生活的真諦不就在於你能否學會享受苦與痛,並在其間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麼?在這強調的是改變生活,而不是背離生活,前者能讓你自我實現,但後者卻會讓你重新陷入生活的怪圈……

這只是其中有感的一點,就米蘭。昆德拉的這一本書所展現的價值已不單是一個領域概況的了的,就如生活它包含了太多的方面。

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生命之輕與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二

上週我們學了《生命生命》這一課,讓我懂得了人活着要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是多樣的,可以為被人奉獻,也可以白白的糟蹋生命,一切有自己負責。

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很有感悟,她12歲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她頭,身子,手等重要的關節都動彈不了,即使這樣她也沒有放棄學習和創作,她憑着自己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頑強的毅力,成了風靡台灣和東南亞的著名作家,

堅持著書四十多部,用自己頑強的生命之影響了一代青年學子,被譽為:“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法國作家雨果,在他20歲時就發表了許許多多的作品,29歲時創作了《巴黎聖母院》,可是在他寫作的高峯期,他倒下了,他的惡性心臟病突發了,這一年他才40歲,人們都很為他感到惋惜,大家都以為這顆創作之星要隕落了,可是雨果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在醫生的指導下,每天跑步,打拳,游泳,爬山等等,他每天都和疾病抗戰和比賽,每天都鍛鍊,他的身體比一比一天健壯,有一天,他再次拿起了筆,寫出了許許多多的喜劇作品,於是大家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雨果的生命是燦爛和堅強的。

張海迪,我想她的事蹟也是家喻户曉的,她雖然下半身失去了知覺,但是她沒有放棄學習,她自學了英語,法語等多國語言,並且她還憑藉自己的能力當上了殘聯副主席,張海迪大姐姐身殘志不殘,用頑強的生命力繪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通過學《生命生命》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更明白了生命是短暫的,我們要珍惜它,我們要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活的光彩有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三

生,所以重,所以輕,所以有了輕重的抉擇。

當你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也許你想擁有的只不過是片刻的安寧,一份能讓生命重拾輕鬆自在的安寧,而當你能夠沒有任何牽掛任何束縛地活着的時候,此時的你大概最想擁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賴着的存在感和負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輕,實難掂量。

然而,這就意味着我們只能被迫地接受命運給我們的一切嗎?誠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作者米蘭·昆德拉主要從男女性愛這一另類新奇的角度對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進行“淺入深出”的哲學性思考。

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裏始終是圍繞着生命的輕重抉擇去敍述,去牽引情節的發展,但直至書的最後,作者都沒有明確地告訴讀者,該擇輕或擇重,相反地,作者極力通過書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領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尋找屬於每一個讀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可貴之處。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它們壓到地上。但在歷史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這幾句話,是被人們奉為經典看待的,同時,它也是整本書唯一一處對“輕與重”這一對立面進行的直觀的兩者關聯性的闡述。

生命,往往輕重相伴,然而,很多時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負擔下更真切而有意義的活着。

相反地。

生命之輕,因為太輕,輕得不能承受,而總讓我們感覺到無處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虛感,這反而讓我們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毀滅。

讀完這本書是在一個陽光慵懶的午後,合上書,看着透過潔淨的玻璃窗飛躍在書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聽到裏特蕾莎懶懶的笑聲和步入老年的托馬斯對特蕾莎説話時的温柔語氣,書的最後一章《卡列寧的微笑》在我腦海一直盤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經找到裏屬於自己心中的答案。

是“重”,是生命之重,給了我們每一個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讓我們在承受的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什麼是愛什麼是信任什麼是奉獻,讓我們得以享受生命所帶來的精彩和動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趙薇唱的一首歌,叫《撥浪鼓》。

裏面有這麼一句歌詞“這就是爸爸所説的甜蜜的負擔”。

是的,有些負擔,雖重,有時甚至會重得讓你難以承受,但正是這“重”,讓我們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對子女的責任之重,才讓父母不辭辛苦努力工作掙錢養家;是對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們的奮鬥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和更大的動力;是對愛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們不自覺地去關心彼此照顧彼此;是對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讓我們交付彼此真心坦誠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種叫“甜蜜的負擔”讓我們更真實地體會生命本身的意義,更堅定地去面對生命裏所以可能出現的破碎和殘缺,更真心地對待每一個因為來之不易的緣分而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

選擇生命之重,讓我們走得更堅定,更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四

一看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個書名,人們自然會想到以前的讀過的課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下面內容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我一開始就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看到這個書名,人們自然會想到以前的讀過的課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沒有野心,我不想成為大人物,我向往平淡、安靜。所以看到這個安靜而微妙的標題,我想知道什麼樣的內容會成為昆德拉的傑作?

作品中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裏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那麼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救了托馬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還談到了愛情,人的心理,政治。我不是很明白,但是這本書,它會讓你繼續讀下去,直到最後,然後你還會想再讀一遍。有一段文字有一點印象,記得不清楚。所以從網上摘錄,分享吧。

書中還有一段文字令我印象深刻,大家可以來品讀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他和托馬斯的狗)那裏獲取什麼,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麼?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麼?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於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説,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裏得到什麼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它穿過舞台,向我們展示它背後的東西。事實上,這正是薩賓娜對特蕾莎關於她自己的畫作所做的解釋:表面上毫無疑問是一個謊言,但內心卻是一個神祕的真相。

如果有興趣,各位都可以讀讀這本書,寫下自己的理解。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作文 篇五

有人説,生命如海洋,波濤洶湧,奔騰不息;有人説,生命如道路,蜿蜒曲折,伸向遠方;有人説,生命如花朵,俏麗多姿,奼紫嫣紅。一千個人談生命就用一千種不同的理解。

因為生命是神奇的造物主,他很偉大,可以書寫一切奇蹟;他又脆弱,薄弱蟬翼,承載着我們不可獲知的未來,然而生命也有着他所無法承受之輕,那就是——信念。2008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我曾不止一次對着電視機默默地滾下淚水。永遠無法忘記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帶給我們的震撼。我無法接受眼前的殘垣斷壁,更無法讓自己從痛苦的情緒中脱離出來。可我看到你微笑的臉,看到了你激動着對救援人員説謝謝,看到了你奮不顧身一次次衝上廢墟的身影……我淚流滿面,我知道,是信念讓你們在被掩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是信念讓在廢墟下100多個小時的你堅持到了最後,是信念讓你不放棄生的希望,晝夜不停地營救遇難人員。是信念,是強大的生命所無法承載的那一份重量,就算獲救後會面臨截肢等殘酷的現實,你們依然可以笑着面對一切。因為,思想的殘缺才是最可怕的。只要你不放棄,不拋棄,擁有堅持到底的信念,你就是最後的贏家!就好象殘運會上的運動健兒們,他們從未放棄信念。一次次用實際行動挑戰殘酷的現實,一次次用思想的完整克服肢體的殘缺,一次次登上最高領獎台。他們笑了,笑得那麼燦爛,那笑容裏更多是堅持,是決心!是比獎牌還要珍貴的信念!我一直以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莫過於生命。

可是經歷了2008這多災多喜的一年,我才明白:再強大的生命也有他無法承受起的信念。信念是什麼?信念是三月的春風,將希望播種,把生命喚醒,用真誠釀泉;信念是冬日的暖陽,點燃堅持的火把,照亮每個人的心靈;信念是母親温柔的雙手,挽起失落撫平傷感,拭去眼角的淚痕!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我們乘着自己的信念之船迎接風浪的襲擊,感受風雨的洗禮,風再大,浪再急,也掀不翻信念的船,那時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是力量之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六

“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彷彿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並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後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後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裏,然後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着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於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

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及後面的幾篇有關於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時會誇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誇大,把痛苦縮小。

誇大痛苦的時候少一些,誇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誇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誇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為一點小矛盾而引發爭吵,然後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後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作文 篇七

時隔兩年,我又在書箱裏拿出了這本我第一次沒有看明白的書,但我不確定這次我明白了,在看本書的間隙,我又翻閲了網路,找到了此書的電影版《布拉格之戀》,草草的看了一遍英語版,男主人公托馬斯的風流,在本書中給我的感觸頗深,盡然和號稱和上過兩百個女的,但是這僅是我一個浮淺的俗人關注的內容,鄙視自己下,看完本書,其實我在思考一些東西,一些似是而非,卻很深刻的東西。作者米蘭昆德拉想表達的一些東西,也就是本書的目錄輕與重、靈與肉、還有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卡列寧的微笑。書中提到“歷代的愛情是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

我僅已我的理解能力而出發,設想男人總渴望佔有一個女人的身體,這是本能,但不一定是愛情。能不能做到愛和性分開,因人而異,托馬斯做得到,而且毫無負罪感。而特蕾莎也嘗試着,卻失敗了,靈魂上的負擔,成了自己最大的障礙。是不是特蕾莎愛托馬斯比托馬斯愛特蕾莎更多,作者繞開了這個話題,因為這個話題毫無意義。這裏的愛,是純粹的,而不是量化的,不是中國文化的實用行為或者實物,我在的這個社會中往往會把愛量化,她愛我更多,還是我愛她更多,怎麼去認識這個多?

每個實際的行為就是個量,誰的量多誰就更愛誰。但確實如此麼,那是否真的有意義?托馬斯是愛着特蕾莎的,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有為何要和如此多的女的風流,在我看來,也就是托馬斯的個人獨特愛好而已,一種獵奇的心態,無關乎對特蕾莎的愛。但托馬斯對特蕾莎的這種愛,無論好壞,優劣,是純粹的。“純粹”兩字,不攙雜其它成分的;無攙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異質物質的。崇尚純粹,愛情和性無關,愛情就是愛情,性就是性,強調一種純粹性,應該能讓我們活的真且更有意義。但往往又是自相矛盾,你能忍受的了你的愛人和別人一夜風流麼,這是一對矛盾。這裏忽略的肉體對靈魂的忠誠,而不是對愛情的忠誠。托馬斯如果出現在現實中,他的所做所為,是一種超俗。而特蕾莎呢,也從另一方面讀出了女人的一種需要呵護,強調唯一性的,排他性的心理。

這是天性,無可厚非。評論到這裏,我想説我沒有切入重點,作者的思想的深度,而我的理解卻力所不能及,我還是很痛苦。.。可能書中西方文化的觀念,我瞭解甚少,所以有些方面也不能理解的非常的透徹。但我能體會到書中時代的局面,人民需要自由,反對各種形式的壓迫,特別的思想上的,自由的主題也一直貫徹在書中,畫家薩比那的那份背叛的心態,可以説就是一種自由。自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對世人瀟灑的展現本我狀態。書中的人物總體給我感覺,思想開放,各有所長,而且自得其樂,這是一種自由的文化,對待藝術,文學,生活各各方面,他們清楚自己要的,也給我一些啟迪。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麼?知道怎樣的自己是幸福的麼?這答案之深刻,打算小心翼翼的閲讀第三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筆記 篇八

Es muss sein,意思是非如此不可。

Einmal ist keynmal,意思是偶然一次不算數。兩者是昆德拉對重和輕做出的形而上學的闡述。

Es muss sein是生命之重的象徵,代表了我們必須順從的世俗道德和必須遵循的命運,人的偉大在於扛起命運,這代表了一種必然性。

而Einmal ist keynmal是生命之輕的象徵,一次不算數,永恆輪迴是最沉重的負擔,然而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不能用來比較,是偶然性的代表。如果必然是重的那麼偶然便是輕的。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生命之重抑或生命之輕。這就是米蘭昆德拉在這一書中提出的問題。

托馬斯選擇了生命之輕,他不拘泥於世俗道德,對內心十分誠實。他在和千百個情人的交換中領略了每個人身上百萬分之一的獨特性,他討厭俄軍也不欣賞反對派,在書的最後他沒了工作沒了朋友;特蕾莎是生命之重的踐行者,她認為靈與肉不可分割,在書的最後她完成了道生命之輕的轉化,但他們二人的愛情毋庸置疑。或許沒有那6次偶然,托馬斯不會遇到特蕾莎。但這6次偶然也是由托馬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所引起的,這就是僅一次生命的可承受之輕。但若是永恆輪迴,則100次的生命,都會由這6次偶然而和特蕾莎走到一起。所以這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人存在的本身沒有意義,但在這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就是我們生命的理由。所以如何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中去選擇,去決定自己的道路,去對自己的存在負責,是我們這一次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輕。

而生命之輕的。另一踐行者薩比娜背叛了所有,並不在乎自己將去往何處,最後她的世界變成了一片虛空,又或許她所做的決定本身就無意義,在我看來這就是所謂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弗蘭茨遵從生命之重,固守內心政治理想,結識薩比娜後他背叛自己原來的生活弗蘭茨的重是對歷史的崇尚,可惜他看重的歷史並不是十分有意義最終他在一次去柬埔寨的遊行途中,被當地的惡人殺死。

書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單純地選擇了輕或者重,他們都是在輕或重中游離、徘徊、改變着,輕與重的界限也不是那麼地清晰。

那麼我們該選擇輕還是重呢?

太宰治曾説:“人間不值得”。很多人都將其理解為人間不值得我來這一趟。而這句話本身的意思是積極的:人間本就是這樣,它不值得你難過,活得灑脱一點。

世界不是永恆輪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倒不如放掉那些自認為無意義的,盡情享受生活,體驗人生,釋放自己有趣的靈魂,活得更加肆意精彩。王小波曾説:“似水流年才是一個人的一切,其餘的全是片刻的歡愉和小確幸。”生活明朗,萬物可愛,聽從自己的內心,保持因生活細碎而滿足的能力,而不是讓雞毛蒜皮的小事磨碎我的熱情。

同時記住不要放棄所有,我們無法活在虛空中,因為這種輕是我們生命無法承受的,輕讓我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世界也需要一點點重,重在法律,重在道德,重在對我們的約束,我們需要在“重”中不斷前行,忍受世俗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去努力,去抗爭。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我們每一個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都有義務負重前行。

在承重中去奮鬥,有時或許很世俗,但這也是在為“輕”奮鬥。輕的同時可能意味着重,重的另一面則是輕。選擇“輕”,看似不受約束,其實是不能承受;選擇“重”,看似不能承受,其實是真實。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作文 篇九

生命,被譽為宇宙中最為神奇的東西。至今,也沒有人能全面地解釋它。

“我確信,哪怕一個最簡單的人腦細胞,也比迄今為止設計出的任何智能電腦更精巧。”這句翟中和院士説的話很好地説明了生命的奇妙。

然而,生命並非僅僅表現在物質形態上。“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不逾矩。”這是孔子對生命的理解,這一切都圍繞一個”仁“字。他認為仁是人類生活最基本和最高的道德原則。儒家被稱為百家之首,但其在生命境界上來説,我認為它不如老子了。因為他的思考沒有超出人類本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些都反映老子認為有關“道”的哲學,他認為“道”天地萬物的本源,因此主張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他的思考超越了人類本身,涉及整個天地規律。由此看出,與孔子比,老子對待生命的感悟的確稍勝一籌。

不過,老子卻又不及純粹研究“道”的朱熹了。而他最突出的觀點便是“存天理,滅人慾。”這對當今的人來説的確是過分了,也正是他有這種思想,才造就了他的“理學”。因為他始終以為精神才最重要,這也是它勝過老子的原因。(評:朱熹到底在哪一點超出了孔子,作者不甚了了,得出的結論自然讓我們“嚇一跳”。)

無論是孔子、老子,還是朱子,我認為在對人生的境界上都沒有達到“大道”。這麼説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心中還有牽掛,這些地妨礙它們對人生的理解。但有一個人卻做到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和尚作的這一偈充分體現了佛教“空”的思想。

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才是理想中的“大道”。當然,我沒有説和尚都是成就大道,也沒有説想成大道就去當和尚。實際上,古往今來,和尚中又有幾人得道?慧能也只不過是和尚中的姣姣者,他也是沒成就大道的。但他的境界也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這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便可看出。

對於生命境界的理解,我也只能淺嘗輒止,因為我本身也是個半吊子,或許半吊子都算不上,只好繼續去學習,然後再鑽研,看能不能摸到“大道”的門檻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筆記 篇十

米蘭昆德拉的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直在我的閲讀清單裏,單從書名來看,就感覺比較哲學並帶有一種深層次感,這該是一本讓人很難去深刻理解的書。出於對這本書的敬畏,一直不敢去翻閲這本書,因為從學生時代到如今工作中不乏讀書人多次提到這本書,他們會講到這本書如何高端,如何哲學、如何高境界。但看完後覺得讀一遍確實是境界有點高,讀一遍絕對不夠,好多細節無法解釋清楚,對些許情節應該能達到更深的理解。

歷來我個人閲讀長篇小説是比較缺乏耐心的,但是長篇小説永遠比理論書籍、詩歌散文等能夠讓人記憶深刻,我們讀者能夠更好地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刻畫等去更全面去分析、思考我們自身,長篇小説當我們認真讀下去時,過後你總會有所收穫,甚至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書充滿了哲學的味道,首章就講到了尼采的永恆輪迴論,我不太能理解並去達到作者的思想境界,我只能勉強理解,這所謂的永恆輪迴應該是講:“當我們生命消逝後,生命再次得到重生並無限重複”,那時人們便各自讓生命去承受更多的事情和責任,去重複循環。那該是多麼可怕,我們人們每天重複着自己的生命,再去承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我想在這樣的一個永恆輪迴的世界裏,這該是痛苦不堪的。

本書是在美法俄等國家間的戰爭背景下,開始這段長篇故事的敍述,並通過托馬斯與特蕾莎、弗蘭克與薩比娜之間的故事,讓我們更深刻地去了解了人物特點及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作者通過這幾個人物的愛恨糾葛,來反思和認清人們在靈魂與肉體之間,最本真的行為對待。所謂的重與輕、靈與肉,其實用一個詞來概括最合適不過,就是通過深刻的對比和刻奇的諷刺手法來反映和突出現實。這幾段故事中,托馬斯對於薩比娜更多的是肉體上的愛,托馬斯與妻子離婚後,他害怕後來那種家庭之中的陰影和靜止,所以他的靈魂盡情地控制着自己,但是身體是最誠實的,在薩比那眼裏,她明白與托馬斯之間,只可能是肉體間的相愛,他們兩都享受着這份愛,薩比娜一直是可以讓托馬斯感覺安心和踏實的人。而從特蕾莎的角度來看,因為她的成長背景,愛情成為了她生命中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它對於托馬斯是真切的愛,深邃到骨子裏的愛,特蕾莎是付出真心的人,因為恰巧的相遇,托馬斯表現的大多是出於同情,到最後辭去醫生的工作,跟隨特雷薩去開始他們自己的田園牧歌的生活,都是在深深地諷刺。

全書使用了一個常用的寫作手段,就是通過文中的主人公,來徹底揭露這個世界的無足輕重和絕對可笑。在俄入侵捷克戰爭期間,弗蘭克去柬埔寨尋找薩比娜的過程中,她又遇到一名女大學生,他發現自己與女大學生在一起是多麼的幸福,柬埔寨之行突然對他來説既可笑又毫無意義。作者寫道:“他究竟為何而來”是為了抗戰列隊遊行,是為了薩比娜?他是為了這個女大學生,他的這次出行,是為了是自己確信,現實大於夢想,遠甚於夢想。”看完這段實在是想誇讚作者,寫法之高深,也讓我們看見一個如此讓人驚歎、感到噁心的人物形象,用過這種諷刺,從而讓我們明白,在現實生活中,及時認清現實,頭腦清醒是多麼重要,活在當下,認真對待現實下所發生的事情,比什麼都強。

最後一段狗狗卡列寧的描寫,到托馬斯與特雷薩的兩人的所謂的田園牧歌生活,都是最高級的諷刺。托馬斯問特雷薩:“你難道沒發現我在這裏很幸福嗎?”,特雷薩説道:“可你的使命是做手術啊”,托馬斯説:“使命?那是無關緊要的事,我沒有使命,任何人都就沒有實使命。當你發現自己是自由的,沒有任何使命時,便是一種極大的解脱”。我們可以看到,這所謂的“田園牧歌生活在現實面前是多麼的空曠,她的托馬斯是多麼的不真誠,他兩的這種生活看起來多美好,但一切都不是建立在真愛的基礎上,所以作者通過這種現實狀態去諷刺所謂的“真愛”,讓我們看清人們對於自己的內心是多麼的糾結和違心。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狀態,我們喜歡做真實的自己,不會為了同情或是某種將就,去遷就、束縛自己,這樣反而會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最愛你的那個人。

生活終究是現實的,最終都會以真實的面目和結局告知你,你勇敢做真實的自己,要做學會坦然、真誠地面對一切,你定會從中有所收穫,不要欺騙自己和別人,學會在現實中成長,不要走進自我假象中的那座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