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9W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精品多篇)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作文 篇一

時隔兩年,我又在書箱裏拿出了這本我第一次沒有看明白的書,但我不確定這次我明白了,在看本書的間隙,我又翻閲了網路,找到了此書的電影版《布拉格之戀》,草草的看了一遍英語版,男主人公托馬斯的風流,在本書中給我的感觸頗深,盡然和號稱和上過兩百個女的,但是這僅是我一個浮淺的俗人關注的內容,鄙視自己下,看完本書,其實我在思考一些東西,一些似是而非,卻很深刻的東西。作者米蘭昆德拉想表達的一些東西,也就是本書的目錄輕與重、靈與肉、還有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卡列寧的微笑。書中提到“歷代的愛情是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

我僅已我的理解能力而出發,設想男人總渴望佔有一個女人的身體,這是本能,但不一定是愛情。能不能做到愛和性分開,因人而異,托馬斯做得到,而且毫無負罪感。而特蕾莎也嘗試着,卻失敗了,靈魂上的負擔,成了自己最大的障礙。是不是特蕾莎愛托馬斯比托馬斯愛特蕾莎更多,作者繞開了這個話題,因為這個話題毫無意義。這裏的愛,是純粹的,而不是量化的,不是中國文化的實用行為或者實物,我在的這個社會中往往會把愛量化,她愛我更多,還是我愛她更多,怎麼去認識這個多?

每個實際的行為就是個量,誰的量多誰就更愛誰。但確實如此麼,那是否真的有意義?托馬斯是愛着特蕾莎的,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有為何要和如此多的女的風流,在我看來,也就是托馬斯的個人獨特愛好而已,一種獵奇的心態,無關乎對特蕾莎的愛。但托馬斯對特蕾莎的這種愛,無論好壞,優劣,是純粹的。“純粹”兩字,不攙雜其它成分的;無攙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異質物質的。崇尚純粹,愛情和性無關,愛情就是愛情,性就是性,強調一種純粹性,應該能讓我們活的真且更有意義。但往往又是自相矛盾,你能忍受的了你的愛人和別人一夜風流麼,這是一對矛盾。這裏忽略的肉體對靈魂的忠誠,而不是對愛情的忠誠。托馬斯如果出現在現實中,他的所做所為,是一種超俗。而特蕾莎呢,也從另一方面讀出了女人的一種需要呵護,強調唯一性的,排他性的心理。

這是天性,無可厚非。評論到這裏,我想説我沒有切入重點,作者的思想的深度,而我的理解卻力所不能及,我還是很痛苦。.。可能書中西方文化的觀念,我瞭解甚少,所以有些方面也不能理解的非常的透徹。但我能體會到書中時代的局面,人民需要自由,反對各種形式的壓迫,特別的思想上的,自由的主題也一直貫徹在書中,畫家薩比那的那份背叛的心態,可以説就是一種自由。自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對世人瀟灑的展現本我狀態。書中的人物總體給我感覺,思想開放,各有所長,而且自得其樂,這是一種自由的文化,對待藝術,文學,生活各各方面,他們清楚自己要的,也給我一些啟迪。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麼?知道怎樣的自己是幸福的麼?這答案之深刻,打算小心翼翼的閲讀第三次。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 篇二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作者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説。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算是我對米蘭·昆德拉作品的初次閲讀。

魯迅先生在書中曾説:細細品讀,是一種吸收,一種灑脱,一種愉悦,一種輕鬆,一種情懷。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就需要我們這般去做。這本書中曾寫道:人總有胃痛或心痛。胃痛的話,我們就多吃點飯;心痛的話,我們就多找些簡單的快樂。也不要去管生命是輕了還是重了,重就勇敢地扛起,輕就累累地抓住。是啊,沉重,是每個人都想擺脱的,然而當失去那份沉重的時候,那生命的輕,是你能承受的嗎?重與輕是相互轉換,不斷變化的。歷史上一些人看似在承受生命之重,實則在他們心中有着我們無法體會的生命之輕。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米開朗琪羅直到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着塑像,終於留下了傳世的傑作;托爾斯泰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下定了擺脱貴族生活的決心。這些人都遭受了生命的磨難與挫折,可是並沒有被其壓垮。他們的所作所為像極了書中所寫的一句話: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處於當下社會的我們,不更應該如此嗎?我們不應害怕生命之重,因為那是你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也不應體會生命之輕,否則你將會一事無成。我們只有將重與輕辯證的融於自身,才能讓自己的外表和內心一樣強大,從而在複雜的社會中闖出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道路。

一本好書,不是給我們一個答案,而是提出一些很好的問題,讓每個人用自己持續的時間去體會。而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讓我們體會到了———時間的另外一個同義詞,就是生命。那麼你呢?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三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這本書的名字恰如其分的揭示了書中藴含的哲理:生命不能失去它的重量,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相反,當重量完全卻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人也就越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對生命的最終意義表示出了懷疑,那麼我們該選擇什麼呢?是輕?還是重?

人生離不開“輕”,“輕”是人留戀的終極原因,比如:愛情,友誼,音樂,欣賞大自然,藝術創作等這些對生命本身的享受。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們喜歡自由,追求友誼,愛情和童真。他們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離不開“重,”重“給人能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裏,人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會在人的本質力量化過程中發現自己,肯定自己,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我們站在領獎台上,我們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們會通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力量,我們會體會到被眾人肯定後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輕“與”重“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為”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中,提到托馬斯在開始離開他的妻子特麗莎的幾天裏,確實獲得了自由,他又迴歸到了單身漢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氣息。但是不久,失去責任的”輕“就讓托馬斯難以承受,他發現自己原來更需要承擔家庭責任的這份”重“。”沉重的輕“是人生的一個困惑,大多數無所事事的富人經受着難以言表的煩惱,傑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愛情中的”沉重的輕“而自殺身外亡,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來源於想不開的”沉重的輕“。

生命是用來感受的和體驗的,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掙扎,在無數的困難中學會了堅強,同時我們學會了包容,在這樣的心態中我們得到了最大的快樂,或許逆境中也是一種美麗,在這當中我們得到了洗禮。不管是怎樣的困境我們將勇敢的面對,直視這些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總有那麼一塊淨土,它是那麼的純真與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經是生命的本質,那麼生命還有什麼價值“昆德拉説的好,正是因為這樣,生命才總是像一張草圖,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生命僅此一次,”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只能做一個決定,上天不會賦予我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供比較不同的決定,因此每一步都是探索,承擔着選擇的重任,生命正是在探索和選擇中得以本質的延續“,此間的重量,是非如此不可,非選擇不可,沒有人可以預知下一步將會是怎樣,走一路是山窮水盡,也許是柳暗花明,如此橫亙在前的重量,不得不承受。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能做的無非就是將重量扛在肩頭,在選擇中把僅此一次的生命畫寫完整。也許,當我們義不容辭的承擔了責任,擔當了道義,負起了關懷,給予了呵護,生命承受的這些重量會爆發出強勁的聲音和力量。

生命是什麼呢,我説其實生命就是出生死亡,當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父母賜予我們最初的生命,生命就這樣開始了旅程,從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澀,從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穩重,最終我們學會了包容與寬恕。在這個旅程中我們走過平坦的大道也走過崎嶇的山路,在困難面前我們學會了面對,在一個接一個的窘境面前我們漸漸成熟,在責任面前我們能夠從容面對。學會擔當責任,此生不枉過。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四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很自然變想起了以前課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沒有鴻鵠之志,也不喜歡轟轟烈烈。我向往平淡、靜謐。所以一看到書名,靜靜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內容會成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沒有看懂,不知道這書到底是要講什麼?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裏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他和托馬斯的狗)那裏獲取什麼,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麼?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麼?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於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説,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裏得到什麼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台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後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祕莫測的真理。

……

書沒腫麼看懂,有時間繼續看一下!而且裏面的很多文字很現實,很唯美。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選擇是什麼呢?是輕還是重?慢慢琢磨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五

這本書太深刻了,太多的哲學思考,有我能理解的和不能理解的。我覺得它是部偉大作品,形式嚴謹、故事動人、思想深刻,下面寫下我的一些想法。

書以尼采的永劫迴歸論點開始的。尼采是正確的,永遠循環下去絕對稱得上是一場噩夢。沒有死,何為生?但是有限迴歸卻絕對是十分有益的,我想這是昆德拉的觀點。昆德拉以捷克勇氣和謹慎的兩次選擇闡明:只有一次經歷等於沒發生過,多次重複後發現當初選擇不一定真的是錯誤的。這使我想到了囚徒困境,單次囚徒博弈必然會選擇互相背叛,但多次重複博弈,雙方都會採取互相信任。我始終覺得,因為人人都知道生命的時間有限,所以都會去讓人生朝好的方向發展。但在道路上面臨的一個又一個選擇,誰能確定哪一種對未來是正確的?有限迴歸就給出了這樣一種測試,去幫助你掌握正確選擇。我越來越覺得年輕時候,試錯是可以被原諒的,以包容心態而非苛刻去對待自己和他人,所有人都能活的更好。

輕與重是全書的的主題。對待生活上,托馬斯的輕與特麗莎的重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兩件事上可以明顯看出。

在對待對待性與愛情上。托馬斯認為性和情感分開的,或者説他認同靈與肉是分離的,他可以一心一意只愛特麗莎,與其他女人做愛只是在消遣,是像打籃球一樣的一種娛樂。特麗莎不理解,一個人怎麼去和自己不愛的人做愛呢?她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嫉妒,她嘗試效仿托馬斯和一個工程師有了外遇;做愛到一半她後悔了要把工程師推開(她認為,沒有愛,怎麼能有性?),事後她覺得自己差點愛上工程師(她認為,有了性,自然而然也就會產生愛),這讓她更加不解了,她把這次外遇看成不可饒恕的背叛,她再也不敢再去這麼嘗試了。

在對待蘇聯入侵捷克這個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上。托馬斯厭惡蘇聯人,對他們入侵捷克深惡痛絕。但他還是覺得這與自己的關係並不大,所以沒有多麼強烈去反抗。相反,特麗莎將到街頭拍照作為自己捍衞祖國權利的努力,她甚至因此像獲得了新生一樣。

其實這在兩人成長中已經決定,托馬斯離開妻子和兒子,過着單身漢的生活,他的生活就開始輕飄飄了,作為布拉格一個十分出名的腦外科醫生,他可以説應有盡有,他愜意的享受着這種輕飄飄的生活。而特麗莎從小就想擺脱母親,想卻做不成,這就是一種沉重。她喜歡看書、游泳,這些似乎都是沉重人生的表現(我有種感覺,有些人在生活中就能很輕鬆得獲得知識,而像我就需要到書中苦苦求索,輕與重從基因裏就決定了,我喜歡看書和游泳也説明我承受不了那種輕飄飄的生活)。但是他們兩個遇到了一起,輕不再輕,重不再重。托馬斯常常為這個順水飄過來的孩子望着院外的牆,也痛苦的一點點改變、一步步追隨着特麗莎。另一方面,特麗莎勇敢的離家去找托馬斯,開始了輕盈的嘗試。但是就像小説的名字一樣,輕之不能承受是必然的,托馬斯和特麗莎從蘇黎世到布拉格再到農村,這本身就像書中説的那樣,越來越貼近大地,越來越重。強大的托馬斯遇到了特麗莎,不管出於同情還是愛情,最後都他都變得軟弱;而軟弱的特麗莎一步一步牽着托馬斯走,她最終讓托馬斯只屬於她一個人。什麼是輕和重?什麼是強大和軟弱?到頭來不過決定於人生中遇到什麼人而已,往往因為那個對的人,我們才變得沉重和軟弱。

還有關於媚俗的討論,這也讓我收益匪淺。小説沒有給一個簡單的定義,而是一個概念羣。我個人覺得偏見就是媚俗,認為上帝神聖的不拉屎就是媚俗,認為所有人都要遵從同一個價值觀就是媚俗。反過來,以包容的心態看問題,允許異己,最重要是自己不盲從,這就不媚俗。

再就是關於俄狄浦斯悲劇的寓意。我曾經深信王陽明心學,只要自己內心是為了做正確的事,即便結果不正確也可以被原諒,甚至可以被推崇。俄狄浦斯王所做的一切罪孽,他都毫不知情,他戳瞎自己、流放自己,這演變成無法抗拒的悲劇。從常情上評判俄狄浦斯王沒有任何問題,這也與心學切合;但從現實後果上看,這就是俄狄浦斯的原罪。心學能治心,用來治世我覺得還不夠。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談的話題,比如:由於認識的差異導致人與人之間誤解的問題,過分關注陌生大眾、熟悉小眾和父母情人等的目光的問題,靈魂與肉體到底是否同一的問題等等。但是真覺得頭腦中東西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單點深入切入的能力。如此哲學思考密度的小説,我想是適合多讀幾遍的。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六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怎麼説,以前一直以為只有重量才能將一個人壓垮,從沒有想過輕飄飄的物體也能將你打入萬丈深淵。尼采和哲學家所糾纏的神祕的”永劫迴歸“或許就是在告訴我們,沉重不一定是悲慘,而輕鬆也不會就是輝煌。想想我們經歷過的事情,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止地重演下去,即便那件事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那種癲狂的幻念將會席捲我們的頭腦,一步步吞噬着我們,而我們卻是如此無能為力、無能反抗。生命無法承受的輕,又是那樣真真實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你無法拒絕。

然後,便就開始問自己,”何為輕?何為重?就算知道輕重之分之後,我們又該如何選擇,是輕還是重?“

生活就是一出舞台劇。在這齣劇中,我們會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角色。或者你會遇到特麗莎,或者你會遇到托馬斯,又或者你遇到的是薩比娜。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特麗莎跟薩比娜就是兩個不同的對立面。愛情是自私的,所以她讓特麗莎成為了一個生命之重的人物。對愛情的專注和責任、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對事業的認真和執着、對善惡的愛憎和明斷……在重壓之下艱難地活着,活得實在。以至於在這個沒有美和真愛的世界,最後只能在一條狗的身上找到人間的牧歌、找到真愛。而薩比娜就是生命之輕的典型。就像文中薩比娜自己所説哦的那樣,”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她放縱自己與托馬斯的放縱,隨心所願地生活着,就算生活對此充滿了不屑,依舊我行我素。而對於托馬斯而言,一切就又不知該從何説起了。托馬斯與特麗莎的相遇就像是一出精彩的劇集。一切都是那麼巧合,卻又巧合得讓你堅信就是有這麼巧合的事情。然後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就這樣彼此相互牽制着,直至終老。就算生活中,兩個人無數次的刺激着對方,卻又還是那樣不肯離去。而一直輕浮的托馬斯在俄狄浦事件中展示了他生命之重的一方面。給人以一種社會正義感的強烈衝擊。然後我就開始慢慢明白生命不會在”輕“任意喧囂。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只是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同。寂地説:”踮起腳尖,是否我們就離幸福近了一點。“剛開始看到這句話,充滿了憧憬,想象着頭頂上方的那片天空,是否真的就有天堂存在,而天堂又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如果那幸福的地方是如此的真實,那麼,踮起腳尖吧,追尋我的幸福。就像傑斐遜在《獨立宣言》裏告訴我們的,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雖然很多人都理解成每個人都有幸福的權利,但幸福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一種虛妄,只存在於追求的過程中,而在所謂的終點我們是看不到它的。

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就會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開大地,就像離開了真實的生活,走向另一種虛無。一切就開始變得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麼目的的草圖,即使給予我們機會回到過去重新選擇,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結果。可在這一過程中,難道就不會有什麼變質了麼?每一種經歷都有別樣的痛苦別樣的好,都是一種享受。

我們都在不停的選擇中成長,在這個社會裏,我們總該保留着自己的一份正義感,讓自己的生命有了重量,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貼近大地,天空總是那麼遙不可及,就讓自己更加趨於真實的存在。

當然,我也不能説作者就是在抨擊人類的生命之輕,每個人對作品的觀察角度不同,對作品的思考也就不同。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而或許,每個人都會要一個共同點,都會有一件事要共同的做,那就是熱愛生命所賦予我們的形式,然後永不後悔地堅定地走下去,直到遇見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