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渴慕神》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6W

第一篇:《渴慕神》讀後感

《渴慕神》讀後感(精選多篇)

作者告訴我們,因着罪的緣故,我們允許外面的“物”進入內心,而把神從內心的寶座趕逐出去。這“物”,就是外面內心無止盡的佔有慾,以及心中所愛超過愛神的事物,它是我們心中的偶像。我們必須下定決心,讓神幫助我們,將我們心中的“物”完全取出去。“如果他肯忍心殘酷一點對自己,他就可以把許多年的靈程道路縮短成幾分鐘。他這樣要比那些溺愛自己、顧惜感情、與神慢慢交涉、不大長進的弟兄們,更早進入美地。”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願意把心中所愛的撇棄,而是與神不斷地討價還價,求神手下留情:“主啊,能不能讓我在撇棄它之前在玩兩天,我兩天後絕對不玩了。”但是我看到“人類因犯罪所招來的咒詛,不會毫無痛苦地清除的;我們心中的那個吝嗇鬼,不會乖乖地聽從我們的吩咐倒下去死了。它必須像一顆樹從地裏連根拔起那樣從我們心中拔出來。它要像拔牙一樣覺得劇痛,血淋淋地從牙牀拔出來;它必須用激烈的行動,從我們的魂裏面被逐出去 同時我們還要以冷酷的態度,拒絕它的哀求乞憐,要認定把自憐從心中轟出去,就是去掉人類心中一種最不可饒恕的罪惡。”請原諒我大量地引用文中的句子,因為作者真的講得非常棒,講到我的心坎裏去了。雖然我們是白白地稱義,但是成聖的路卻不是這麼好走的,充滿了坎坷與荊棘,我們必須經過靈裏的對付,我們經歷神的考驗,如同神考驗亞伯拉罕一樣。

曾經有一件事情哦一直不能理解:耶穌已經擔當了我的罪惡與過犯,我也接受耶穌基督做我個人的救主卧也有讀經、禱告和服事,為什麼我還覺得自己與神的關係十分疏遠,當耶穌的肉身受死時,幔子已經為我們裂開了,為何我還是不能與神面對面地交流呢?作者提到,“這是因為我們心中還存留着一層‘帕子’,阻擋神的面、神的光,使我們不能看見他。這‘帕子’是用‘己’的生命的細紗組成的,它是人類天性中的罪惡。有人以為明白了人類墮落,和必須靠着基督才能稱義的教理,就可以救我們脱離‘己’的罪惡權勢;可是事實並不如此。那個‘己’可以在祭壇上生長,它會眼睜睜地看着神的羔羊流血至死,而一點不受感動。它接受正統神學的培養,它對聖經的討論比起閒雜的談話要高明得多。甚至我們對於神的渴慕,會為它造成一個頂好的環境,讓它蔓延和生長。”我們要想親近神,必須揭去這一層“帕子”。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這一層‘帕子’是活的,有生命的纖維物,是用我們身上有感情、有知覺的東西造成的。觸到它,就是摸到我們的痛處,把他撕掉,就是叫我們受傷流血。”“這是十字架對主耶穌所做成的事,也是十字架對每一個信徒所要,為的是要我們得到自由和釋放。”

第二篇:《微神》讀後感

《微神》讀後感

簡介:1933年,老舍發表短篇小説《微神》,寫的是主人公“我”和“她”的初戀,一段讓人落淚的初戀。倆人家住不遠,一併成長,相互愛慕卻未表達。之後,她家中落,我下南洋,雖是內心牽掛,終將姻緣錯過。待我回國,已是物非人非,她迫於生計,先是嫁人後淪為暗娼。我平添悔恨,又忘卻不下,願意和她將愛重新拾起。而此時的她,雖珍重心底愛戀,卻知無法找回自己,病中無奈選擇自殺,將最美的青春留在我的心中……

小説雖以悲劇收場,可開頭寫得極美,現實的光彩,夢境的美幻,讓我充滿欣喜和希望,如文所説:“愛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樣平凡。可是平凡的人們偏愛在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詩意。”這一實一虛,一喜一憂,一來一回,一生一死,讓故事衝滿了張力。

我是在室友的推薦下看的《微神》,因為她説是部短篇,文字很優美,故事很感人,結局很悲慘,我才決定看一看的,但做好了隨時放下的準備。

誰知道一讀快把眼淚讀出來了,一讀竟讀上癮了。於是,我帶着悲痛開始讀第二遍,第三遍。當我情不自禁地發出“怎麼會這樣”的感歎時,定向思維將“社會”二字浮現出來。社會的悲劇造成個人的悲劇,不管個人的性格或命運是否是造成悲劇的因素,始終擺脱不了的還是社會這個大背景、(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大環境,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相信也是大家都認可的。在此,我並不想大談小説揭示的社會問題,以我短短的人生經歷,去解剖當時的社會,豈不是很可笑嗎?我可沒那麼深沉,那麼博大啊,我只想把我,一個小青年,從中感受到的兩位主人公之間的那份情展現給大家,並不求贏得共鳴。

其實,我覺得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那份美好的初戀(當然,最主要是社會原因,可這不是我要談的)。這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怎麼會呢?如果不是那份初戀存留的愛,“我”怎麼可能願意娶一個暗娼?如果不是那份初戀存留的愛,“她”為何一定要住在“我”心裏?如果不是那份初戀存留的愛,“我”不去見“她”,“她”依然可以過她那種生活,也就不會自殺了,也就不會有悲劇了。不是嗎?

小説在講述故事之前有一段話:“愛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樣平凡。可是平凡的人們偏愛在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詩意;那麼,想必是世界上多數的事物是更缺乏色彩的;可憐的人們!”是的,若論故事情節,很簡單:兩位互相傾慕的年輕人並沒有在一起,幾年後,“我”出國了,而“她”還留在國內。十幾年後,當我回國時卻打聽到她已淪為暗娼的消息,而“她”為了還活在他心中,自殺了。

平凡的愛情故事,獲得了成功,除了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外,當然還歸功於文學大師優美的語言和巧妙的構思,還有一點,我覺得就是老舍自己所説的“想必是世界上多數的事物是更缺乏色彩的”。是不是我們現在的愛情更加索然無味了呢?或許吧,因為我在小説中感觸最深的還是兩人的那份感情。越是沒有便越是渴望,而小説,恰我們提供了一個尋找安慰的地方。 十七歲的花季雨季,總是那麼詩意綿綿,而初戀,就像一朵開在細雨中的鮮花,朦朧,羞澀,美麗。這種感覺,淡淡的,純純的,甜甜的。“聽見我來了,她象燕兒似的從簾下飛出來;沒顧得換鞋,腳下一雙小綠拖鞋象兩片嫩綠的葉兒。她喜歡得象清早的陽光,腮上的兩片蘋果比往常紅着許多倍,似乎有兩顆香紅的心在臉上開了兩個小井,溢着紅潤的胭脂泉。”我的心不願動,我的腦知道非走不可。我的眼盯住了她的。她要低頭,還沒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來,故意地,不怕地,羞而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約而同地垂下頭去,又不約而同地抬起來,又那麼看。心似乎已碰着心。”

如果不是初戀,不是純粹的感情,哪會有這般嬌憨羞澀之態。這對於現在越來越早熟的年輕

人,越來越失真的感情來説,實在是難能可貴了。問問他們,多少人還會有心跳的感覺,多少人還懂得羞澀,呵呵,估計最多隻能找國小生了。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觀念無疑讓更多的人跳出了愛情的苦海。我不知道這是應該高興呢還是值得同情。追求自我的解放,包括從感情中,這在讓我們獲得自我安慰的同時,會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加麻木更加冷漠呢?

或許有人會説是她太傻了。“我把愛藏在心中,拿肉體掙來的茶飯營養着它。我深恐肉體死了,愛便不存在。”“為滿足肉體,還得利用肉體,身體是現成的本錢。凡給我錢的便買去我點筋肉的笑。我很會笑:我照着鏡子練習那迷人的笑。”是啊,如果她當初不選擇這條路,悲劇就不會發生了。但小説是不能由我們假設的,否則它也就不會成為名著了。但我一直覺得她是可以原諒的,至少她的心一直是為他守着的,而身體,是她無法控制的,她是不得已的。想想吧,父親要吸煙,自己得生存,而憑她的能力只能教國小,那點薪水還不夠她父親買煙吃呢。又想起老舍的另一篇小説《月牙兒》,講述的是母女二人逐漸淪為暗娼的故事。錐心的痛,在那個社會,女人能幹什麼,生存的艱難,讓人不得不拋棄道德責任,“我”不是沒有反抗過,可結果呢,又有什麼用,只是受更多的苦罷了。在命運面前,沒有多少人會偉大得寧死不屈的,要不然世界的人口肯定會減少一半的,活着的都是光彩體面之人了。她只是個平凡的弱女子,不是英雄,她只要她的愛活下去,這個生存的理由也過分嗎?

或許有人對她的自殺不解,何必呢?“我命定的只能住在你心中,生存在一首詩裏,生死有什麼區別?在打胎的時候我自己下了手。有你在我左右,我沒法子再笑。不笑,我怎麼掙錢?只有一條路,名字叫死。你回來遲了,我別再死遲了:我再晚死一會兒,我便連住在你心中的希望也沒有了。我住在這裏,這裏便是你的心。這裏沒有陽光,沒有聲響,只有一些顏色。顏色是更持久的,顏色畫成咱們的記憶。看那雙小鞋,綠的,是點顏色,你我永遠認識它們。”這就是她的回答!還是愛惹的禍!“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那是一道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愛之深,悲之切!大悲往往是建立在大愛的基礎上的。沒有大愛,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劇,沒有大愛,人生又有何意義,而這一矛盾,大概可以稱得上是人性的悲劇了吧。

第三篇:冰神讀後感

冰神讀後感

想來讀一讀冰心的春青詩作《冰神》——

這莫是她頂上的圓光,化作清輝千縷?

是真?是夢?我只是深深地記得:

是冰山,是女神,是指着天上……

冰山女神,冰神讀後感。年輕的夢幻。那時質純的遙指。是冰心1921年八月的作品。這一年冰心二十一歲。應該吧?冰心以此開始,那種冰山女神信念,從一而終。這所謂冰神篇目,應當是寫在北京西山的文。那已是冰心投靠大愛的文字了。冰心玉壺。剔透清明。恰好,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也有類同的詩句。那號稱詩歌王國裏的絕句天子,王昌齡的那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裏,這麼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一片冰心在玉壺,將詩人自已逆境當中的恬淡心境,表白鮮活。思鄉思人,都是人情。就詩文的境界以及胸襟而言,唐詩聖王昌齡是誠懇的。而上面的冰心玉壺,是中國古代文人對於一代佳士的歎許。

那是一種清白玉潔之心,古人這處,願意稱之為玉壺的。陸機也以為然,他曾在《漢高祖功臣頌》裏面,歎績文士之功“心若懷冰”。又比如大詩人鮑照在他的《白頭吟》裏唱曰: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摯誠品格與清白操守,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泉底。

真愛,是需要真格動了真情的。冰心如是説,清如玉壺冰。

一片冰心在玉壺……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對生命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冰心奶奶説:生命就是無私奉獻。

當你覺得無助的時候,身旁可能會有個人伸出援助之手來幫你。這正是“心底無私,奉獻愛心”社會就會處處温暖如春。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裏面最後講的就是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居然在別人有生命危險時去救他們,這種精神不是無私奉獻麼?雖然,我們很渺小,但同樣地能做到無私奉獻。街上到處可以看見清潔工,學校常常看到老師,他們不正是無私奉獻的象徵嗎?我們本來出生時就需要幫助的,也因為有了父母的無私奉獻,我們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讀後感《冰神讀後感》。 也許,我們不能做什麼很偉大的事兒,可身邊還有很多小事等着我們去做……

一個人的一生不算長。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最多數百年好活。但是我們要做的事太多了,我們要完成的心願太多了。只有珍惜自己這得來不易的一次生命,儘可能的不虛度年華,使自己不留遺憾,這樣才不算在世上白走一遭。冰心奶奶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奉獻;郵差感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送信;小孩子説,人活着是為了享受,享受陽光,享受空氣,享受每一次成功後的快感,享受世間的全部……

自一個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通過追求所得的。不光擁有理想你的生活會豐富多彩,還需要執著地去追求。我們現在學習,也是一種追求,我們追求的是知識。長大以後,我們追求的便是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它能激勵着人們奮鬥,創造出更好的事物。我們渴望追求美好的一切,但事與願違,事事都不會一帆風順,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奮鬥、努力進齲

人生如夢,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果你現在不努力,那麼你今後就很難追求到幸福的生活……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應有盡有。其實上帝是公平的,他每天賜於每個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一位哲人講過,你右手得到的東西會從你左手失去。所以,誰也不至活得一無是處,誰也不能活得了無遺憾吧……

我無法給生命定義,因為,每個人對生命的感悟都是不同的。總而言之,生命是短暫的。請珍惜你的生命,努力地追求,去奮鬥,去拼搏吧!有付出,必定有收穫,使自己的生命發出耀眼奪目的光吧!

第四篇:鼓神讀後感

鼓神讀後感

陝北高原上,那裏的人們展示這大氣、豁達、不羈的性格,這種豁達不羈之中藴藏着深深意味,鼓神讀後感。這其中,就有張伯這樣一位打鼓漢子,豪放不羈。

《鼓神》作者通過對於張伯這個既普通又偉大的民間藝人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對於生命的認識,從而衍生出更好的理想。

《鼓神》內容當中對於張伯人物的刻畫與表現,最終揭示了一個道理,也是對於生命的認識,“生命原本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生命是偉大的,生活是美好的,這決定了我們的態度:我們應該愛生命,如陝北高原的打鼓漢子一樣熱愛生活,給生命注入自由不羈的美,學會欣賞生命精彩。面對生命,一切華麗辭藻都顯得蒼白。

“鼓神”,意味深遠...

2.

在陝北高原上,到處洋溢着豁達與不羈,這樣的豁達與不羈中,還有一羣豪放的打鼓漢子。而生活困窘的作者來到這樣的氣氛中,感覺到的依舊是荒蕪,於是作者筆下並沒有這豁達的景緻和激-情洋溢的人羣,而是“更加的悽惶悲哀,孤孑孑”。而後來又是什麼使作者為之“驚愕”和“醒悟”呢?正是那位叫做張伯的民間藝人。

張伯貌似平凡,甚至在作者眼中是一個“像我一樣怕過年的落魄人”他“即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舊的黑皮棉襖”,這樣的外表現得可憐。當被壯漢們點名上去打鼓時,他還推辭道“別,別……”並“羞愧地直往後縮”。這樣的言行看上去卑微。這卑微和可憐喚起了作者的sympathy,同時,也讓作者起了一絲疑慮:這樣一個瘦老頭身上究竟有什麼值得讓他們那樣期盼呢?此時的張伯脱胎換骨般亮相了:“佈滿皺紋和胡楂的臉上突然煥發出一股豪氣”,“忽然間像天神一般頂天立地地站在了大家的面前”。他的鼓聲石破天驚,神聖有力的鼓點不僅震響了大地,還震撼了作者的心靈。這純熟的技藝不僅是在演奏陝北大鼓,更是在演繹生命的繁華和希冀。張伯的形象一下子從一個“瘦老頭”“蔫耷漢”到“一個飄逸的精靈,一個神祕的符號,一團無形的罡聲”再到頂天立地的“鼓神”,作者亦有了“一種脱胎換骨般的劇痛的快感”。

作者通過對張伯這一既平凡又偉大的民間藝人的生動形象的刻畫,表現了作者這一既深沉又崇高的主題。張伯形象的反差折射出作者思想的蜕變,即對生命的認識的蜕變:“聲明中原本就沒有卑微和可憐”。生命是偉大的,生活是精彩的,這決定了我們的態度:我們應該熱愛它,並像陝北高原般豪放的去演繹它,給它以最不羈的自由,盡情地釋放精彩,再華麗的語言在生命這一主題面前都顯得蒼白卑微,而作者卻用質樸的文字通過對張伯這一用鼓來演繹生命的藝術家對生命作了一個完美的詮釋。“鼓神”這一形象意味深長。

【擴展閲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敍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敍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着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敍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裏就要敍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敍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敍”。但是它不同於記敍文中“敍”的要求。記敍文中的“敍”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敍”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敍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閲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讀後感《鼓神讀後感》。

三、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敍述,抒情三結合。

五、敍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脱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説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敍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複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説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國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脱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説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第五篇:《神犬探長》讀後感

讀書體會

《神犬探長》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叫《神犬探長》。這本書主要講了:在警察局裏,有一隻很棒的神犬,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傷——腿斷了,被迫退出警察這個工作。神犬走的時候,警長送了他一個警犬徽章,於是他當上了探長,大家都稱他“神犬探長”。

有一天,神犬探長在河邊看到一隻青蛙,那隻青蛙很聰明,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河裏遊的,沒有它不知道的。青蛙看到神犬探長高興得説:“我叫青蛙博士,想做你的跟班,行嗎?”神犬探長説:“可以。”他們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大象被食蟻獸咬。他們扔了個閃光彈,把食蟻獸炸死了。忽然一粒子彈向神犬探長射來,他的腿受傷了,原來是人類射來的子彈。神犬探長奮力還擊,射死了三個人。可是還有一個沒有人被射死,他立即向探長髮子彈。這時候,大象跑過來把剩下的人撞倒了,然後把探長送去醫院。

我很喜歡神犬探長,他為了保護大象差點就犧牲了。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動物,不能隨便傷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