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在法國讀博士》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1W

第一篇:《我在法國讀博士》讀後感

《我在法國讀博士》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我在法國讀博士》有感

大一第一學期的那天,偶然在圖書館小説閲覽室看見這本書的名字,我就毫不猶豫地取下了它。翻了翻,瀏覽了前兩頁,我斷定,這一定是我大學裏必讀的一本好書。

《我在法國讀博士》講的是,我國國家機關一個外事幹部被派往法國公費留學,由於自己的勤奮努力和周圍眾多中外友人的幫助,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功獲得法國文學碩士、博士學位的事。這件事是主線,但,其中作者結合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及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過程,描述了中國留學生、外國留學生以及法國學生的學習生活,反映了法國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和社會道德。

這本書是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好書,看完它,我受到了許多方面的啟迪。

其實,選擇這本書得當初就是因我看到前幾頁中描寫的作者在遇到優越的新工作環境、條件和出國留學深造但困難重重的兩種選擇下,最後想起了母親的臨終教誨:“你要努力學習,艱苦奮鬥,這是我們的唯一財富。”這些話在母親去世後一直激勵着他,鞭策着他,使他考上大學,當了國家機關的外事幹部。父親在他三歲時去世。母親因悲傷過度而偏癱,但仍竭力照顧,教導她和哥哥姐姐,她相信知識和學問終會有用,對兒子的學習一直抓得非常緊……經過再三思量,他最終決定放棄優渥的新工作,全力爭取出國留學的機會,去到法國,

完成自己的夢想。作者的情況和我有點類似。從小,媽媽就告訴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將來才能有出息,知識就是力量,是我開啟世界大門的鑰匙,我也從小就認定了這句話,並且現在,我考上了大學,更深刻的認識到了這點。

以前,我總認為,只要熬過大學聯考,就萬事大吉,什麼也不用擔心,可以沒有任何負擔的在大學裏玩,上網,和朋友盡情享受生活。只等着四年後拿着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出去找一份喜歡的工作就行了,生活將會無限輕鬆美好。但實際是—我在大學聯考時發揮失常,與一本大學失之交臂,只夠上一般的二本大學。錄取到了延大,目前專業較冷門,需要拔尖才能有好的前景。但延大是在我比較中意的地方,環境清幽些,適合靜下心來學習。我的專業—環境科學,也完全是我自己選的,是改善環境,保護地球,造福人類的光榮而艱鉅的學科。我自己本性特別喜歡大自然,喜歡到環境優美的地方親近青山綠水,草原大海,他們使我心曠神怡、心情舒暢。我希望自己學有所成,為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出一份力。

大學校園也比較複雜,真正到這裏來生活一段時間,我感受到自己過的完全不是想要的那種愜意、自由的學術氛圍、生活氛圍。有時,會因臉皮太薄不敢放開手腳去做自己喜歡的、正確的,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事。大學裏,同宿舍同學之間關係比較親密,常一起去幹甚麼事,時間長了,也會不自覺的養成事事跟風、失去自我的壞習慣。不但是行動上,思想上的不理智,盲從習慣是最可怕的!

看到這本書,那個最初的夢想又深深敲擊着我的心房。我看到作者

面臨抉擇時的猶豫與最後的選擇,以及真正到法國留學時遇到的種種巨大的困難,他的掙扎,他的行動,他的幸運,他的理智思考,他的勤奮刻苦追求夢想的奮鬥歷程,以及他最終的成功的喜悦。

這本書我讀了大概兩遍。我如痴如醉的跟着他的經歷,彷彿也看到現在的我的掙扎、彷徨。她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法國博士學位是不摻一絲假的,這全依賴他對學習的熱情,對許多事情處理得恰如其分。要獲得博士學位,其中需要的個人素質是十分全面的。在這裏,讀博已不僅僅是學習這件單一的事,更需要他對外面紛亂的花花世界的正確認識與得當的遠離。但這又不是與世隔絕,束之高閣,脱離社會式的學習與研究。而是巧妙地管理時間,有效的保證了學習為重,深入探究學問有保障,有結交到了許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益友,同時領略了法國異域風情的特色,極好的豐富了個人閲歷。

留學法國,作者雖有幸受到許多人的幫助,沒有特別艱苦的打工經歷。但在書中,他也介紹了身邊許多留學朋友,艱難的半工半讀經歷。比如,他的好友瑪蒂,一個攻讀法國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的女孩,她一直照顧一個老太太,整晚不得空閒,可以看書,所以一年下來連個像樣的論文提綱也沒寫出來。後來老太太去世,她險些流落街頭,在作者的幫助下才渡過難關,但由於時間有限,半工半讀的生活以及導師的不甚認真,她的論文一直進行得非常慢。還有中國同學張志銘,由於在國內外生活質量反差較大,和妻子鬧起矛盾,最後他還是不知上進,只一味抱怨,妻子跟他離了婚,他不專心於學習生活自理能力(推薦訪問本站:)又差,屢次失去打工機會,在巴黎呆不下去最後回了國。從他身上,我

看到,不管是以前多優秀的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如果不自己勤奮,奮鬥,自立自強,堅持不懈,還是有可能被徹底打敗,淪落到狼狽境地。其實許多自費留學生在國外都有打工經歷,甚至有的人一直要靠打工維持國外高額的消費。

我又想起了媽媽常對我説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聯繫我的現況吧,我考上大學,每年高額的學雜費,每個月的生活費目前還都是父母給的,無論如何我再用他們的錢都不是名正言順。自己也渴望自食其力,那樣心裏也會更加多對自己的肯定與自信。而且,四年後,我的專業必須是各方面優秀的尖子生才能有好的發展。我的學業有來自現實情況的壓力,也有自己渴望學有所成的動力。我所要做的就是將壓力轉化成動力,自力更生,堅持奮鬥,給自己一個希望,當然這也是我渴望的生活。困難就在那裏,我得把它們變成墊腳石,進步一點點,每天完成重要的,緊急的事情,只有這些是我目前所能做到的。

遠大的目標,現在於我而言還像夢那樣遙遠、飄渺,有什麼諾言語我也只是巨大的壓力。這本書給了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瞭解,更多的見識,更多的借鑑,更多的勇氣,更多的堅強。

能源學院11級環境科學專業趙姣姣

18291166532

第二篇:關於是否讀博士的思考

關於是否讀博士的思考

以下內容對已經身在國外留學的同學,參考價值可能大些。其中有些觀點是站在我自己的專業角度,可能不很恰當,一些數據也可能不確,請見諒指正!

目前世界上值得我去攻讀博士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日本、瑞典。簡單地對每個國家説上幾句。

美國:這是眾所周知的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匯聚了世界上最精英的教授、研究員,一流的實驗室和最多的研究經費。獎學金概率最高,學校選擇多,而且世界上對這個國家學位的認可度和含金量迄今為止都是最高的。但是美國讀博一個致命缺點是週期長!

美國理工科博士的最低攻讀週期是4年,平均為5.5年,而名校答辯兩不過、三不過的更是家常便飯。就拿加州大學來説,平均博士生出爐的時間需要7年。再加上gre和簽證等問題的準備時間、獎學金的申請報批時間,以及因錯過入學季節而空耗等待的時間,一箇中國人從準備到獲得美國學歷的標準平均時間要達到7.5年之久。另外,如果獲得了全額獎學金,那就意味着你和教授簽訂了一份“賣身契”,在這八年中你不能外出就業,不能替別的機構工作??也就是説8年中你一直都是窮學生。

對於所有赴美攻讀博士的中國學生來説,畢業後的出路似乎只剩下兩條:一種是擔當研究機構或大公司的高級技術顧問或研究人員;第二就只能創業,而且多數還會選擇回國創業,或者在美國取得綠卡,申請公司上市後再回國創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倒不是因為博士的學業會造成學生的思維脱離市場,而主要是在做了多年研究工作後,再也沒有多少實業性質的工作能激起學生的熱情了。而大公司往往也不願意僱用博士生進行實業性的工作,因為這樣薪金太高,而且普遍認為博士生學科基礎背景、研究實力固然很強,但市場敏鋭度不足,而且操作最新技術的能力往往趕不上具有工作經驗的本科生。所以博士生畢業後的就業特點一般是:高薪起點、低失業率、工作彈性差、上升區間小。

此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美國,博士生畢業之後(除創業者外)選擇當教授、講師的很多,當高級顧問的也很多,這些職業在美國是很受尊重的、穩定的、被社會普遍認為是最好的工作類型之一。但在中國,迄今為止市場化的進程還在加速期,科研人員的處境還十分微妙和尷尬,至少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白領就是一個比大學講師更吸引人的職位。而且由於多年對“讀死書”矯枉過正地批判,在國人心目中建立起一種怪思維,會讓人把“科研人員”和“實際工作能力低”不當地聯繫起來。所以雖然現在大學講師待遇很優厚,條件門檻也高,往往一個留美博士更會是一帶方圓親朋的驕傲,受到大家的尊敬,然卻“敬而遠之”。留美博士回國除了用創業以期盼高收益的方法來回報自己20年寒窗苦讀之外,就只能去外企。然而在外企中,只有有核心技術的企業的上層部門才真正需要務實地招聘博士生。在其他部門,博士生非但大才小有,有時還有才無用。而上層部門和技術核心企業,在中國今天的外企中所佔比例只是寶塔一尖而已。於是,大量博士投入創業浪潮,成功者固多,但失敗者更多。且由於缺乏自己的資本保障,投資者的壓力往往很大,以致留美博士反而成了工作最不穩定的一個族羣。另外,到了博士起點,心氣兒高,受不得氣,就業期望值大,社會壓力也就相應地很大。

人人都看着你呢,你就沒有緩衝餘地,沒有退路了。所以博士的內心往往是很苦的,有苦難言,身不由己!

加拿大:與美國不同的是,加拿大的移民環境相對寬鬆。相比於美國101種簽證轉來轉去和高深的“綠卡學問”,加拿大成了有志前往美國發展創業,而又希望有獲得發達國家身份保障退路的中國人最好的技術移民跳板。而在加拿大攻讀博士,也是技術移民的一步好棋,相對容易拿下日益困難的加拿大簽證。加拿大有世界一流大學,獎學金比例僅次於美國,平均年份也要少一年,這些都是優勢。

然而加拿大移民分有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博士學位12分,而一年工作經驗15分。經過計算你會發現,如果僅為移民不考慮學歷附加值,工作一年就能申請,而你卻要花5年時間擔驚受怕地在博士泥潭裏摸爬滾打,然後還不夠!同等情況下,一門法語水平最高都能加到16分。而加拿大本國更是福利樂園和就業地獄,失業率之高舉世罕見,移民加拿大的公民除了入籍別無選擇,要麼就回國,頂着白出國一趟的惡名忍辱負重從頭再來,要麼就拼了命往美國鑽,實在別無選擇只好靠生孩子、拿福利過日子。對於成家之後的人來説,移民加拿大往往會讓人陷入一種軟泥潭,淹淹不死,可拔也拔不出來。打點零工甚至光靠社會福利都能度日,衣食無憂但上進無門,回國後看看當年的同齡人,往往因社會地位的懸殊而自慚形穢,以致意氣消沉終此一生。所以除了純為科研目的積累學術水平的人和一心養老的移民者,心高氣傲的中國年輕人去加拿大是否合適實在值得斟酌。光一個側面數據就足以説明加拿大留學的問題所在:2014年統計發現,移民加拿大的中國夫婦(35歲以內的)婚變概率高達28%,這大半想是社會心態落差造成的吧。

英國:如果僅想獲得一個博士學位,英國是上上之選。英國有世界一流名校(但無一例外都在走下坡路),而且由於缺乏科研經費,英國把博士項目和大公司、企業直接掛鈎,而且注重純粹的書本和軟研究。博士生畢業率,英國也要遠高於美加,平均畢業時間僅為3.5年,雖然這樣也必然折損這個學歷的含金量,比如英國各大公司中外籍博士就都是一大片,但回國發展短期來看,這個博士起點還是很被認可的。

但英國留學也有極大弊端,這個我最有切身感受。首先,英國的學費是世界聞名的貴,而海外留學生獎學金又是世界聞名的少。英國出現了全世界各發達國家最多的自費博士生,自費博士生比率高達46%,比美國的11%高了四倍還多。按照網上的一些説法,由於博士具有的科研性質和高智商附加值特點,應該是能為社會直接創造價值的稀缺在讀人才,如果一個國家半數博士生都是自費攻讀,那博士就不成其為博士了。

其次,在中國投資的it類企業中,英國企業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可以説這個行業在英國根本就不發達。如果就專業角度來看,來英國讀文史藝術的博士是最合理的,因為歐洲傳統文化的精華和聲名最想最古老的學府都在英國。但it行業需要的不是聲名,而是實利。不是傳統,而是快速的時代思維、創造力以及money。所以it行業在英國就業前景很一般,比金融類專業也是遠遠遜色,而且被派回國內分公司任職的可能性也相對很低。我們不能被英國普遍的“洋買辦”成功案例所誤導,按專業來看,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英國的it產業結構是有問題的,人才發展潛力是很低的。真正的人才,最終往往還是不得不被擠去美國。

澳大利亞:對這個國家的博士留學,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移民!除了移民,澳大利亞的博士學位相比前述諸國不但乏善可陳,簡直可説是一文不值。但移民澳大利亞偏偏又是一種很好的策略投資。澳洲和加拿大一樣地廣人稀,但跨越的緯度範圍大,氣候條件相對優良,旁邊又沒有一個美國不尷不尬地擺着,造成國內親朋不適當的心理期望。it人才去澳大利亞,淘金不淘金的談不上,可以説目的非常直接,就是移民。拿了身份,留好退路,回國發展,幾乎就是一切。

不過澳大利亞博士錄取也很讓人覺得好笑。澳洲的博士沒有工作經驗一般申請不上,別説博士,連碩士都申不上,以至於很多留學澳洲的本科生只好選擇讀雙學士學位來增強學歷競爭力。而澳洲人的崇洋媚外也很有意思,一方面中國還有不少人推崇去澳洲“海龜一把”,另一方面,澳大利亞無論公司還是學校,似乎都極為看重英國學歷,這反而給了我們極大的可乘之機。澳洲移民需要在當地呆足4年,但移民分上有很多空子可鑽。簡單講,只想移民,就去澳大利亞。但澳洲的博士學位還是不讀為妙,獎學金什麼的基本不要想了,除了自然環境方面的,你聽説過什麼科研實驗室在澳洲?

法國:一條怪異的路線。很少有人意識到,法國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流學府,巴黎大學非但是當年英國牛津大學的肇始處,更是世界大學的鼻祖,今天也還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最新排名世界第6位。法國的經濟整體上行,總體教育體制和德國一樣,屬於兼具中國、日本、俄羅斯一派風格和英美一派特點的“西歐中間派”。留學法國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勢:免費!學費免費,而且政府還給所有學生(無論什麼國籍)發放住房補助等等津貼。既然免費,而博士又有一定的獎學金份額,那就意味的,你如果申請到博士項目獎學金或者項目金費,那麼賺的都是你的。相比於同樣免費但畢業難於登天的德國,4年的法國博士畢業概率要高得多。

但是法國留學也具有很多矛盾。比如法語!去法國的學生是迄今為止中國留學生中最苦的。因為去德國的以公派為主,去日本的日語對中國人而言又相對簡單,而其他發達留學國家大都是英語母語的,或至少也可以恃英語橫行無忌,比如北歐。但是法國人是世界聞名的排斥英語,你在法國,説英語還不如説中文。説中文人家會友好地對你説“我不懂,你能解釋一下是什麼意思嗎?”説英文則只能受人白眼,而且懂他們也裝不懂。所以雖然英語源於法國,法國人的英語卻並不好,甚至除語法外遠不如中國人。法語是一門高深的語言,需要至少多花一年時間準備和學習,所以留學法國的語言障礙給所有中國人心裏添了大堵。

此外,法國不是移民國家,畢業後留下來的概率還遠不及英國。而且和英國一樣,it行業雖然在法國有精英教育的“工程師學院”頂着保障一定就業率,但同樣沒有發展前景,而且在國內投資的法國it企業你聽説過幾個?法國大學教育體制是世界聞名的怪,本科不叫本科,碩士沒有碩士,認證五花八門,搞得用人單位不勝其煩。所以除了頂尖的幾所學院的學歷或畢業後的工作經驗外,學歷本身直接含金量很低。

另外,加上法語學習以後,在法國博士的時間就延長到了平均5.5年,和加拿大一樣了。再加上法國留學專業必須對口,而且申請簽證手續繁雜,國內人士積累的經驗不多,幾乎只能靠中介。而被中介賺錢也就罷了,大多數中介是不辦博士項目的。這使得博士級別的交流由自己申請幾乎成了不現實的。綜上所述,去法國讀博士,還是等將來有機會老闆外派的比較好。

德國:和法國一樣的語言障礙,低畢業率。但德國留學除了免費之外,還有一項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it就業前景極好。一來德國的電子工業很發達,二來德國企業的福利是世界最好的,而在中國投資的廠商很多,稀缺具有德國留學背景的中國人來管理和經營。所以德國留學是歐洲留學取得博士學位的it專業學生的上上之選。就週期來説,加上語言學習,和法國的最短週期一樣都是5年,但平均畢業週期卻是7年。但對我個人而言,現在再去學德語似乎有點來不及了,也沒什麼必要。

日本:我不得不説,僅就專業來講,it行業尤其是微電子、軟件行業的學生,除了去美國,最好的發展地就是日本了。眾所周知,美國的軟件行業現在處於中低端飽和狀態,這也直接導致申請美國軟件專業博士的獎學金遠難於電子專業。但日本不同,日本的軟件行業具有它自己的特點和特色,雖然不一定有世界最頂尖、能影響人類發展前途的科研項目,但產品核心技術的研發卻是獨樹一幟的。日本的軟件產業和美國並駕齊驅,而軟件人才卻很是缺乏,2014年日本第一稀缺資源就是軟件和嵌入式系統(介於軟硬件之間)開發人才。而在中國投資的日本it日企有數千家,雖然大多是外包公司,不涉及核心技術的研發,但對軟件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這主要因為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匯聚的高技術人才。日本軟件廠商預計中國目前具有200億美元的軟件市場容量,而目前開發的尚不足50億。這一調查導致的,從身邊的現象來説,就是大量的日本企業在北京中關村、上地軟件園、蘇州工業園區等主要軟件基地招聘人才,聲勢之盛,空缺位置之多,甲於所有外企。

對於能夠勝任it各種領域工作但尤其具備軟件方面潛力的人來説,日企是回國發展進入外資企業的敲門磚。日本企業的薪金和福利條件在所有國家外資企業中排位不高,2014年的調查,福利按從次到好排列是:韓國、港台、日本、美國、歐洲。但是日本企業對員工的培訓相當規範,工作壓力大,能學到很多東西,對將來跳槽到其他公司工作有莫大好處。而日語又是除了英語之外,it行業的第二語言。

那麼留學日本的問題是什麼呢?除了必然面臨的第二外語和身份的簽證關卡外,適應那裏的環境對中國人來説似乎還要難於對歐美環境的適應。日本工作壓力巨大,社會道德規則比中國更加嚴格,而社會秩序規範卻不及英國完善,福利不及加拿大,人口密度又要遠大於美國。況且留學日本島國,不得不考慮的安全因素是所有發達留學國家中最低的。日本的博士學歷平均週期是4年,而且沒有官方的語言要求(j1不是必備),不需要考gre之類的東西。但日本博士的畢業難度較大,獎學金雖然是亞洲國家中最多的,但評審繁複,不容易申請。而且日本人以精細摳門兒出名,不會慷慨施捨你任何東西。

瑞典:留學北歐是取得博士學歷最省錢簡捷的途徑,而北歐諸國中又只有瑞典有一所世界名牌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北歐教學免費,沒有統一的外語要求,而且通信和軟件行業也有像諾基亞、linux這樣的業界王牌技術和品牌。但是那裏冷清、消費水平高、生活閉塞、社會節奏緩慢,而且博士的名額不多。所以留學北歐是一條墊底的選擇,只在非要快速取得博士學位又無路可走時才作此選擇,畢業後一定回國!

第三篇:博士生在讀證明

碩士研究生在讀證明

學生()學號(sy)於()年 ( )月考入我校()學院()專業學習,學制( )年, 現為我校( )年級碩士研究生。

特此證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研究生管理處

年月日

第四篇:讀化身博士有感

讀化身博士有感

從文章的簡介中就吸引了我:可以一下或一天變成另一個人就可以隨心所欲,幹什麼都可以,沒人會指責你,但是不能太久,不然就會成了別人,再難變回自己,這很危險。

文章中的傑基爾博士他是個聰明絕頂的科學家,他找到了一種方法,把幻想變成現實,他擁有一大筆遺產,他在他從事的領域裏獲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有一天他的研究成功了。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就像一隻籠中鳥,他殺了人,卻無比暢快。他的慾望得到了無限的釋放。可世上沒有完美的事,也不可能容納罪人。可那份善,惡的兩面越加明顯,直到被惡佔領。藥物也不能再起作用,傑基爾博士懺悔了,最終離開了人世。

人的兩面性的可怕,也從中體現了出來。曾經聽人説過:“人的一生是在逃避中度過的”。當然,人們卻喜歡,或者天生就愛展現自己好的一面。當最好不要像傑基爾博士一樣被惡而束縛。

from the articl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ttracted me: once a day or to become another person can follow one's inclinations, what can be, no one will accuse you, but not too long, or it will become someone else,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back into yourself, it's dangerous.

in the article, he is a clever scientist dr jekyll he found a way to turn fantasy into reality, he owns a large estate, he is engaged in the field in his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 until one day his research was became another man, just like a caged bird, he killed people, but very release of his desire to get the there is no perfect thing in the world, it is impossible to accommodate the the good and bad two sides of the more obvious, until it was occupied by s are not rise, dr jekyll confession, eventually passed away.

one of the two sides of terrible, also reflected from heard people say: "person's life is spent in the escape" course, people are like, or is inherently love their good it is best not to like dr jekyll was evil and bound.

第五篇:讀博士申請書

尊敬的老師:

我雖經寫過入團、入黨、入伍等多種申請書。然從未像這次這樣莊重,因為這次追求的是內在的價值,一旦擁有便永遠擁有。

今年我已三十有六,似乎不應該與年輕人爭鋒,可我抵禦不了讀書的誘惑。記得我在國中畢業的時候,因家庭困難,母親要我輟學,為此我和母親爭吵過。報考研究生前夕,時任政委亦反覆勸阻我,因為當時而臨擴編,我是處長的當然人選,權衡之後,我還是選擇了讀書。

為什麼要再次做讀書的選擇?有人這樣問我,我也這樣問自己。雖然編一些堂皇的答案並不難,可這不屬於我的性格。那麼,是為‘仕’吧?作為一名團職軍官,文憑的分量幾近於零;或者是為名吧?我曾經獲得1987年全國報告文學特等獎,優秀散文獎,走作家的路似乎更近;要麼是為職稱罷?可它對一名行政幹部毫無用處。

無需再做任何設問。我想,如果一定要刨根究底的話,它可能發源於我對生活的一種體驗。因為我發現,人們看待一個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親切,看待一個有權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只有看待一個有知識的人,目光中才盈溢着無限的尊重,並飽含着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再有,我很欣賞書頁中那一片於喧鬧、複雜和浮噪之中仍可守的寧靜的小天地。

老師們,敬祈你們體涼我,滿足我也許是奢侈但不失合理的要求:“往上讀。” 寫得真好,讀書在整個社會如果能夠得到這樣的認識,那社會就會發展進步。可惜,人們往往要經過千辛萬苦之後才能明白這一點。

備註:此選於王滬寧教授著的《政治的人生》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