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25K

[寄語]《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共含2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

第1篇:《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

《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敍述行雲流水一般,讓讀者輕鬆、悠閒、隨性,這裏沒有繁瑣的、乾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着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裏,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也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後來,作者通過觀察,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着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美國的孩子在國小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裏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裏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國小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麼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從“職業日”裏,孩子們學到的並不主要是幹什麼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瞭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社會的瞭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於美好,長大後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麼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採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我們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瞭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於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我國的素質教育只浮於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願中國教育創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豔!

第2篇:《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

這篇《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對於《美國的素質教育》一書早有耳聞,也略讀過一些片段,覺得有思考和借鑑的價值。全書一共有十部分組成,再加上一個引子和一個後記。每一節都剖析了一個問題。

一、創造性能不能教?

在許多中國教育工作者的認識中,創造性是可以“教”出來的。創造性思維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作者認為,創造性是“創”與“造”兩方面的有機結合。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包括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也就是説,創造必須具有兩個要件:不打破常規,無所謂“創”;不“造”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只能是天花亂墜的想入非非。因此,創造性或創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規去產生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的特性或能力。“教”是指“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正像人的智力不能從老師那裏傳給學生一樣,創造性是潛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的特質,也是無法從a傳到b的。因此,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沒有對常規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的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問。所以作者的美國教授總是愛説“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

二、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美國人從小教育孩子:做你認為應該做的事!而我們中國人首先考慮的不是應該做什麼,而是別人會怎麼看我做什麼?在一張記名選票上投自己的贊成票很難,難就難在實現內心的飛躍!“如果連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誰還敢投你的票呢”。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美國學校並不禁止老師表達自己個人的觀點,限制的只是把老師個人的觀點作為“對”或“錯”或者“是”或“非”的判斷標準。因此,如果老師一定要表達自己個人的觀點,必須聲明是自己個人的觀點,不能企圖用自己個人的觀點來影響學生,更不能以此作為判斷是非或對錯的標準。

四、要不要懲罰孩子?

“美國是個法制社會。法律條文擺在那裏,沒有人苦口婆心地勸你不要犯錯誤,有的只是照章辦事的人員。”我們國內有一個理論是:“在學生犯錯誤的內在念頭剛剛萌生,但還未變成外在的行為之前,就在及時加以制止。”但是,美國學校的懲罰制度,允許孩子在走上社會以前有犯錯誤的經歷,有了這種“自己教育自己”的經歷,才有可能在將來不犯或少犯錯誤。”

總的來説這一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個普通人一樣讓人覺得親切,不要以為是本小説,其實記的全是真實的生活。作者既是一個父親又是一個教育家,他用邊敍事邊議論的形式,以小見大的方法,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書中描述的是美國的教育情況,對照的是中國的教育現狀。正是在比較中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全書説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實例卻説明了一個個讓人無法釋懷的道理。使我們深受啟迪。通過學習和閲讀,對我的美術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和思考。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2篇《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美國的素質教育》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