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W

【摘要】《教育的智慧》讀後感共含9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第1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的寫法。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個性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着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我的學生必須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務必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決定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就應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潛力,就應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務必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資料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潛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説,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説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十分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説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悦,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此刻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到達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潛力只有靠潛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必須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第2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人們常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是一件漫長的事情,它既會讓你在每天上課批改作業的單調枯燥中消磨激情,也會時時刻刻發生各種“突發狀況”,充滿挑戰。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説,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優先於“成才”,因材等。道不遠人,大道理就不難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緣於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經典往往比時尚更接近其實,因為它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的實踐。

《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中提到,參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帶着這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體會課堂,將學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對的不單單是幾十個學生,他們是幾十個家庭。農村家庭,本就經濟較為拮据,毫不誇張地説,有時候,他們的孩子是他們整個家族“翻身”的希望,他們將一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寄託在他們的下一代!而這份寄託,往往需要我們教師用真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希望,我們要把學生讓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用心靈去贏得心靈。

智慧和智慧教育並不神祕,虛空和複雜,但也並不簡單。我們不能使智慧教育簡單化,不能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尋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撐,讓其水到渠成,應運而生,在不經意中讓智慧進入心靈,進入教育過程和生活過程。

“教育是一種詩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過程。”讓我們慢慢地行走其間,且行且修煉,讓柔軟從心間滋生,進而蔓延至整個鮮活的個體,用心去陪伴和守護孩子的成長!

第3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教育的智慧》是我國著名心理學工作者、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林崇德先生寫給中國小教師的近着。本書以創新的意識,嚴密的邏輯,源於教改實驗的科學性,以及生動流暢的文筆,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高度上對素質教育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回答了基礎教育改革中許多重要的問題。

掩卷沉思,書中的不少觀點給我們以啟發,能夠讓我們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闡述的“教師的素質”給我感觸最深。本章以“認識自己:教師就應是什麼樣的人?”一問展開闡述。林先生喜歡趙樸初的詩,而我讀了趙樸初的詩也十分感動和安慰,同時也更添幾份職責。讓我們一齊來讀讀趙老的《金縷曲——獻給人民教師》:

不用天邊覓英雄,教師隊裏,眼前便是。歷盡艱難終不悔,只是許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無怨無尤吞折齒,捧丹心,默向紅旗祭。患與安,無論比。

幼苗茁壯園丁喜。幾人知,平時辛苦,晚眠早起?!澡濕寒温榮與悴,都在心頭眼底。費盡了千方百計。他日良材承大廈,賴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熱,無窮際。

趙老的這首詩飽含了對人民教師辛勤付出的肯定與讚美,我們每個教師讀本詩都會心中湧起一份激動和安慰,同時更多地會反思:我做到詩中所寫的那樣了嗎?我是否無愧於“教師”這個神聖的稱號?

應對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師能否跟上,這決定我們教師自身的努力程度,決定我們是否具備了適應教育改革應具有的素質。那麼,教師務必具備哪些素質呢?林先生透過近年來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認為教師素質在結構上應包括教師的職業理想、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的教學監控潛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行為與策略,下面將我的學習理解與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師德與詩魂——教師的職業理想。師德的實質就是教育事業的“業”字,即對教育有強烈的事業心、職責感和用心性;而師愛則是師德之魂。有人説“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則是神聖”,因為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師愛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它不僅僅提高眼前的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們每個教師都要視學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誠意地愛他們,並努力使這種愛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體交叉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應對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廣泛,應對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應對我們的教育對象越來越聰明,作為教師如果不學習,就將落後,難於應付學生的質疑。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充實更新知識,即要有“本體知識”——教師紮實的本體知識是其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又要有必須的“文化知識”——像蜜蜂採蜜一樣博採眾長,增強文化底藴,以贏得學生信賴和愛戴,從而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激發fdcew他們的求知慾,把學生引向未來的人生之路;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知識”——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和與之相關的知識,即豐富的教學經驗的積累;再加上必要的“條件性知識”——即教師所該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這是獲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條件,否則違背學生身心發展來搞教育則會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學生必須能成才——教師的教育理念。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應有這樣的自信:“我必須能教好學生;我的學生必須會進步,會成才。”這也是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念,只有有這樣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撐我們去克服一切困難,堅持不懈地鼓勵學生獲取學習的信心,爭取學習的成功。賞識教育家周弘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四、才華的頂點——教師的自我監控潛力。這種自我監控潛力表現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那種“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質。教師教學監控潛力包括:課前的計劃與準備性、課堂的反饋與批判性、課堂的控制與調節性、課後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級教師都有着良好的反思習慣,像於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樣。

五、技術加藝術——教師的外部行為表現。教學行為是教師工作的主要表現,因此,教學行為是教師素質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衡量教師教學行為是否恰當能夠從六個方面去做,即教學行為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任務的合理性、教學策略的啟發性、學生參與的用心性、教學評估的有效性。

總之當教師不容易,當一名好教師更不簡單。但是我們既然選取了這個職業,就就應無怨無悔,並且要為爭取做一名優秀教師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優秀,起碼也要對得起“教師”這個神聖的稱號,對得起我們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把孩子託付給我們的家長,對得起敬仰我們教師的可愛又淘氣的孩子們。

第4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書中講的大多數是班主任工作和語文教學上的事情,對於我是有非常大的感觸和啟發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鎮西老師在其中講民主課堂的內容。

書中李老師從8個方面來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民主課堂。一、充滿愛心。二、尊重個性。三、追求自由。四、體現平等。五、重視法治。六、倡導寬容。七、講究妥協。八、激發創造。所謂的民主課堂,通俗的講就是充滿民主教育理念的課堂,它意味着教師對於學生能力與潛力的無限信任,意味着師生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意味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民主課堂是建立在師生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的課堂,是學生真正成為主人的課堂,是充滿生命幸福與人性光芒的課堂。

民主課堂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的體現。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必須改革課堂師生關係,把教師教的過程變為學生學生學的過程,讓教師的教服務於甚至服從於學生的學。

我對於這8個方面中,最有感觸的是第七條:講究妥協。善於妥協是一種智慧、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與人合作的前提。能夠妥協意味着對對方的尊重,教師要樂於以朋友的身份在課堂上和學生開展同志式的平等討論或爭論,並在這一過程中主動吸取學生的合理見解。妥協並不是投降,而是不斷吸收對方的合理因素進而是雙方的認識更加接近。我們平時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擺的過高,與學生一有衝突就以自己的意見為準,忽視學生的想法,有時就造成了不良的後果。

在閲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李鎮西老師在本書的寫作裏注重案例的開發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闡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暢活潑的語言簡明地論説事理,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結合起來,從而也喚起我們教師對教學細節的關注、對教師智慧的關注、對教學實效的關注、對自身發展的關注、對教學創新的關注,搭建一個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學細節、教師智慧、教學實效、自身發展、教學創新的操作性理論詮釋與實踐案例。細細地看完了這本書,我真的是受益匪淺。有點啟發,有點懷想,也有點感悟。我想:今後我一定要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要豐富自己的智識

眾所周知,智慧來自學習,“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生命如樹,學習就是生命的根鬚,教師只有讓學習成為生命的狀態,才能讓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駐。教師是學生獲取信息渠道的一個信息源,更要具有相當的學習力,成為終身學習者。能讓自己原有的“一桶水”變為“奔流不息的長流水”,才可能對教材有真知灼見,才可能於平凡中見新奇,課堂上,才可能遊刃有餘的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師具有智慧,離不開原有的知識積累,更離不開長期的不斷學習。

二、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智能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卓越的教師,就要有比別人高出一籌的本領,具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因為中國小教師,這管你是高學歷還是低學歷者,都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結合工作實際需要,不斷學習,提升綜合能力。學歷只代表過去,只有學習力才代表將來。學習力是衡量一個教師能力大小、人才質量高低的真正尺度。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智能,才能使自己在學校成為不可或缺的人。想一想自己的周圍,的確存在着這樣的現象:一些老教師可能學歷並不是非常高,可他們的教學水平往往比一些有本科學歷的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要高的多。別的也不多説了,還是抓緊時間提高自己的教學智能吧。

三、教師要合理運用智謀

看到這裏,有的人也許會説,難道説教學真的要和學生鬥智鬥勇。其實這裏説的“智謀”指的是教育的機智和謀略。教育學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處處留心,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和運用最合適的方法和手段,恰當好處的運用教育謀略,不管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都要把握好“度”,教師要自用自己的影響力,抓住有得時機,巧妙地設置激勵的氛圍,在學生身上產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像我們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學生都是在老師採用“羅森塔爾效應”下,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多少學生的成功都離不開老師的各種各樣的“謀略”。

四、教師要獨具一雙慧眼

正像那英唱的那首《霧裏看花》中的歌詞: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這變紀莫測的世界,濤走雲飛,花開花謝,你能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是的,要把的人、事、物看得清楚、明白,我們就得有一雙慧眼。我們教師就更要煉就一雙敏鋭的慧眼,去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潛能。教師慧眼識才的敏鋭力並非先天而來的,它是老師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教育實踐中學習、不斷培養起來的。教師有了慧眼識才的敏鋭力,就能多發現一個學生的“亮點”,多造就一個有所成就的人才。第一個教師都應確定一個教育信念就是:沒有不可造就的學生,沒有教不好的愛學習的學生。

五、教師要增強自己的慧心

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真誠而無私的愛,也是一種大愛。教師對學生的大愛,不是嘮叨,不是廣告,不是摸得着的物件,而是心靈交流影響的震撼。教師一張真誠的笑臉,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動的話語,一個出自師者本能的動作,都是一種真誠而動人的交流,都會在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站在三尺講台這上,面對着學生,我們的責任更多的是愛。正因為責任,教師關愛學生的成長,時刻用愛召喚着學生,帶着學生走向明天。

六、教師要充滿智情

熱情是實現願望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對自己的願望有真正熱情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願望變成美好的現實。充滿熱情的教師在上課時非常投入到進入到教學內容的情境中。熱情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使課堂活躍,還能促進理解。熱情的教師生氣勃勃,善於運用有效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使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的智情,來源於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講台是教師展示才華的舞台,教師要用智情激發潛能,使自己的生命在課堂上煥發出亮麗的光彩。

第5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讀書活動,我可能很難這樣認認真真、像模像樣地讀這樣一本教育書籍。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在封面反面的摺疊處,寫着作者李鎮西的簡介,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深愛着孩子的老師。“愛”這個字,是教師教育裏經常出現的,也是我經常在思考的,我有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教育嗎?我真正地愛學生?讀了《愛,不是教育的一切》這一章後,我覺得自己對教育裏的愛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愛,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在大學裏,曾經聽教育學的老師説過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現在,又重新温習了一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是絕對站得住腳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得出“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結論,教育出來愛,還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當老師需要愛心,作者李老師認為,所謂“愛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現,愛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體罰都離開是對學生的愛與尊重,是談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應該根絕的,但是科學而成功的教育卻離不開懲罰。教育懲罰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既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把學生吸引到身邊,如果我做到了這些,我相信我也能夠讓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裏、心裏都要裝着孩子……”對於這句話,李老師也給了我新的理解:“把心靈獻給孩子”而不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應該允許我們老師留點心靈給父母、給孩子、給愛人、給自己。對於普通教師來説,捧着一顆心來,帶走半根草也沒有什麼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愛,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夠努力做到一視同仁地關注並尊重每一個孩子,不因其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愛與冷落。

以上僅是我對《教育的智慧》的膚淺理解,難逃俗套的同時也是紙上談兵,希望能啟發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來教育的方向,以後作為一名老師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如何從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第6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暑假中,我有幸拜讀了李鎮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就如同一盞明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

在該書中,就教育的文化、經濟、政治、社會及個體的發展功能,清晰的向我們展示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告訴我們該如何正確的認識素質教育。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教育與懲罰的關係。

應該説,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懲罰的因素。教育,不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識能力水平,同時意味着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範人的行為,即通常所説的“養成教育”。這種“養成教育”,帶有某種強制性——這種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強制性”與我們現在反對的思想專制不是一回事。作為社會人,不遵循起碼的公共規則與秩序是很難與人交往的。同時,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違紀必然妨礙其他更多的人學習。這樣,為了尊重多數人學習的權利,有時不得不暫時“剝奪”個別人的學習權利——也就是説,必須予以必要的懲罰。

什麼是懲罰?教育懲罰,是對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這既可以體現在精神上,也可以體現在行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紀律處分(警告、記過等等),對嚴重影響課堂秩序的學生甚至可以請出教室讓學生反思其過(對所謂“請出教室”我認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好簡單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過失補償性行為(比如做衞生不認真而罰其重做等等)。這些懲罰與尊重學生並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説:“確定整個懲罰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不管怎樣的教育懲罰,都不能是體罰。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這個觀點,他們認為,既然是懲罰,怎麼又不包括體罰呢?體罰不是懲罰的一種嗎?

總之,教育不能沒有懲罰,但懲罰不是體罰,而且我們提倡的“教育懲罰”應該充滿現代民主精神。這樣的“教育懲罰”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學生心靈:學生與班主任享有一樣的權利,班主任與學生具有同等的義務。在這樣的機制中,學生開始嘗試着自我教育與民主管理的實踐,切身體驗着集體與個人、民主與法制、紀律與自由、權利與義務、自尊與尊他的對立統一關係,潛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尊嚴與人格的平等。這樣的教育懲罰,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僅僅是“法制”)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而這正是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所應該包含的基本要義。

第7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關於《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説》、《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國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後,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説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並學習全文內容,更是瞭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等。為我們為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闢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説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於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説》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充分説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聖賢之道為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裏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説,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充分説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裏行間處處都閃爍着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藴更重要。《學記》認為,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説,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着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為教師搞清楚了“為裘”、“為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恆,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第8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為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

我想,對每一位老師來説,後進生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我們帶的班級裏,我們操心最多的,是後進生,他們不但讓我們在教學上用盡渾身解數之後屢嘗敗北之苦,感歎他們腦構造的堅固——怎麼就教不會呢?而且還經常和我們在日常班級管理上鬥智鬥勇,趁你看不見上課偷偷拉着學習好的同桌説話,課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羣在校園裏追逐打鬧,班級那點點量化管理分幾乎都是被他們給三番五次折騰沒的,一不小心還給你摔個人仰馬翻,鼻涕眼淚一大把的哭哭啼啼給你看。所以,後進生,是我作為一名老師、一名班主任最頭疼的問題。

該怎麼面對他們?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當老師的這幾年裏,我一直在向老師教師學習,並結合自己的實踐不斷摸索,假期裏看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智慧》,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首先是化批評為表揚。李鎮西老師説:“批評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時候表揚會更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師,哪怕是在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也能夠找到學生可以鼓勵和表揚的地方,巧妙的將批評轉化為表揚,從而達到觸動學生心靈教育學生的目的。”我的脾氣是比較急躁的,每次看見學生犯錯誤,總是忍不住大聲批評他們,但是我發現這樣時間長了,很多後進生就習以為常,引不起他們任何的反思,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向李老師學習,巧妙將批評化為表揚,相信效果一定會很好。

其次是用幽默誇張的話語引導後進學生。在這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所有的孩子們都喜歡老師説幽默誇張的語言,所以在批評後進生的時候我也會故意用幽默誇張的語言來達到效果。有時候個別學生上課説話,我就會停下來説:“我聽見八十隻青蛙在呱呱呱。”孩子們鬨堂大笑,笑完之後基本上會安靜下來,偶爾還有個別同學再偷偷説話,我就會説:“還有一隻小青蛙在呱呱”學生立馬能安靜下來。課下個別調皮的後進生出去追逐打鬧出現“小事故”的時候——一般當他們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淚來找我告狀的時候,我都會先用幽默的語言安撫學生的情緒“哎呀,你的鼻涕都快一米那麼長了,快用老師的‘愛心牌衞生紙’擦擦……”“你的眼睛比小白兔的還紅了,快給我看看……”很多孩子立馬就破涕為笑,羞羞答答的開始躲,從自己受委屈的情緒中走出來,知道自己又犯錯了,幽默的語言不僅把孩子從一個消極的情緒中拉出來,還馬上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然後是多給後進生機會表現。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説:“後進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教育者的明智和智慧,在於引導‘後進生’經常進行靈魂的搏鬥,讓他們不但善於發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更勇於用‘高尚的我’戰勝卑下的我。”其實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肯定。我發現後進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自卑的,去年期末考試之前,我為了鼓勵學生,就在班裏説:“認真聽課,好好複習,優秀的同學和進步的同學都有獎狀的。”結果我話音還沒落,就響起一聲悠悠的歎息“唉,沒有我的份……”這是一個很陽光很調皮的坐在第一排的男生説的,語調很誇張。我説:“怎麼會,你好好努力,進步就有。”他特別認真的對我説:“可是我學習不好啊。”我安撫了他好久,最後約定,進步十分左右就發獎狀。還有一次上下午放學之後,有幾個後進生在教室裏補作業,寫完之後,我在黑板上抄了幾道練習題,本來是想直接給他們講的,結果我習慣性的問了一句:“誰會舉手。”幾個孩子爭先恐後的回答,跟平時課堂上沉悶的表現判若兩人。通過這幾件事我發現後進生也想表現,可是,由於他們的基礎等各方面的原因,課堂上還沒等他們思考出答案,優等生就已經回答完畢了,久而久之,他們越發養成了不思考的習慣。所以,平時我總是會盡力給後進生表現的機會,雖然他們還是後進生,但是起碼讓他們學會進行一些思考,一點一點慢慢進步。並且照顧了他們的自尊。

最後是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李鎮西老師説:“後進生的自我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要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逐漸減低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逐漸進步的信心。”這一條是我尤其應該注意學習的,很多時候,對待後進生,我的耐心不夠,總是希望他們快一點,再快一點,很不得他們立刻變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以後,我要向李老師學習,學會容忍他們“舊病復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等待他們的“犯錯週期”逐漸延長……

最後,借用李老師在《教育的智慧》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來結束:我們不能做超出我們能力和責任範圍的事,我們只能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可能把我們的工作做好——這樣,即使個別學生最終沒有被“教好”,我們也問心無愧!

第9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蒐集的《教育的智慧》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日記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

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

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9篇《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

Tags:讀後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