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5W

【導語】《教育的奇蹟》讀後感共含12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第1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這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説:“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牛頓曾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頓的親人中,除了年邁的祖母和改嫁的母親外,還有一個親舅舅。他叫威廉·艾薩庫,畢業於劍橋大學,是一位牧師。威廉從牛頓安靜、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識地感覺到牛頓身上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東西。對學習毫無興趣的牛頓,在期末考試中總是處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學就給牛頓起了個綽號,叫他“笨蛋牛頓”。威廉舅舅對此很不滿意。為了培養牛頓的學習興趣,威廉經常給牛頓買學習用品、課外讀物等。一有空閒,威廉就到農場給牛頓講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開導下,牛頓對讀書有了一些興趣。舅舅又給牛頓買來科學方面的書籍,對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這些書都是關於數學、生物和科學簡史等方面的。他想,讀這些書也許能夠培養牛頓對科學知識的興趣。牛頓的成功是對威廉舅舅最好的回報。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師都能像牛頓的舅舅那樣,耐下心來,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調皮好動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熱愛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唱歌、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是舅舅、姑媽、後媽等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蹟。而這一個個奇蹟的背後,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第2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

從來不相信奇蹟,總認為奇蹟是不會發生在我們這些小人物身上。當我讀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蹟》後,給我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這一切來自一個“愛”字——人世間最普通也偉大的父愛。他們用父愛使教育出現奇蹟得到成功,成為教育家。我們呢?我想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

我被書中成功的奇蹟所感動,細想平時的教育生涯。在我們的身邊,總是不乏一些調皮搗蛋、行為散漫、性格怪異的學生。他們的個性、缺點各不相同。由於成長環境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也不同。許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張白紙,所以我認為是白紙就一定能描繪出美麗的圖畫。我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們也都有一個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愛。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要給予孩子關愛的目光、鼓勵的微笑、讚美的語言、親切的擁抱。讓他們在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魚兒離開水一樣。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説:“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從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們去努力,每個孩子都可以獲得成功。我相信:愛的確會創造教育的奇蹟!

看完這本書中的許多事例,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陣子在熒屏“中國達人秀”上,人們記住了一個用腳趾彈奏鋼琴的倔強身影——劉偉。他説:“我的人生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着。”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成了激勵更多懷揣夢想青年的座右銘,並迅速成為網上流行語。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達人”。

在《教育的奇蹟》裏我讀到一則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一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並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作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他毫無出頭的機會”。25年後,根據調查,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跟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教授找到她後,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這位老太太眼中閃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帶着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麼,我愛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癥結,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甚或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一次次地挫敗孩子那顆稚嫩的心……

陶行知説,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説,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蹟”!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最後我想説: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與孩子的潛力,給他一個舞台他就能給你一個精彩,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給你創造無數的輝煌。

第3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猜你正在找《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最近讀了《教育的奇蹟》這本書,感想很多。十幾年的教齡,説來也不短,通過閲讀,再結合現在的國小教學經驗,感觸頗多。通過閲讀這本書,才真正感覺到教育的無窮力量,要當一名好教師的職責與不易。本書共錄入18個真實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讓人刻骨銘心,讓人感動不已。書中不管是家長也好、老師也好、還是學校的領導,他們都相信一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自己。

那麼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該從中學習什麼呢?書中提到了要“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看到這我不禁想起了剛剛工作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至今難忘。

記得一天佈置完作業後,其他學生都飛快地拿起筆開始做了起來,卻見某某同學仍在傻傻的發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燒,因為這個學生本來基礎就差,再加上學習興趣不濃,所以成績很不理想。我站在講台前厲聲説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業了?”他輕聲回答説:“我不舒服。”“你不要給我找藉口了,不想學就早點回家。”説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視其他學生做得怎麼樣。過了不多久,只聽一個學生叫到“老師,某某吐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把視線轉向那裏,我也趕緊走到他身旁,只見他臉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連忙叫一個學生去弄點水給他漱口,另外叫一個學生打掃嘔吐物。此時我多想對他説聲“對不起,老師錯怪你了。”但卻始終沒有説出口,只簡單的説聲你休息一會,就走開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學生,我會怎樣去做。也許我會走到他身旁,仔細地詢問他哪兒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額頭是否發燙。但我不僅什麼都沒做,而且還粗暴地訓斥了他,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為他是一個後進生。

所有的老師都喜歡成績好、聽話的學生,不喜歡甚至討厭成績差、不聽話的學生。其實越是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懷與愛護,他們的心更敏感。很多學生之所以會越來越差跟他在學校老師對他的關心夠不夠,受到老師的漠視有着很大的關係。作為一名老師,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甚至多點關懷後進生,孩子們才會更親近你。

第4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希望這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暑假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這本書。《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描寫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八年的教齡,説來也不算短,通過閲讀,再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經驗,感觸頗多。通過閲讀這本書,我真正感覺到教育的無窮力量,要當一名好教師的職責與不易。全書提供給讀者十二個成功教育的典範,有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每個故事都讓人刻骨銘心,讓人感動不已。書中不管是家長也好、老師也好、還是學校的領導,他們都相信一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自己。書中有幾個孩子他們出生的時候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像眾所周知的周婷婷、弱智指揮家舟舟等等。為什麼出生有問題的孩子最後都能成才?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後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閲讀完本書後我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他們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們,他們的父母堅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就算是出生弱智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根據科學的教育理念堅持不懈,只要給孩子付出所有的愛,孩子就一定能夠成才,而不是變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他們做到了,他們成功了。書中的幾位優秀教師也是奉信這樣的教育理念,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

那麼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該從中學習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那就是無限相信學生的潛力。人的潛力是巨大的,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會、成功的可能,每一個人都應該而且可能做得最優秀,做得最卓越。

第二,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

所有的老師都喜歡成績好、聽話的學生,但是有些老師只是喜歡這類學生,不喜歡甚至討厭成績差、不聽話的學生。其實越是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懷與愛護,他們的心更敏感。作為一名老師,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甚至多點關懷後進生,那麼你所帶班級的成績與班風就會有大大的改善。

第三,包容他們的過錯。

每個人都會犯錯,包括為人師表的我們,更不要説一個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了。對待學生,特別是國小生,我們應該有親切的語言,温暖的笑容和恰當的包容。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我們的包容與鼓勵。多點包容,多點鼓勵,孩子的進步就會很大很快。有些老師碰到學生犯了錯,不是去正確的引導他,而是斥責甚至打學生,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只會把這個孩子推向更壞的方向,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包容孩子們的過錯,盡心盡力地幫助他們,幫他們排憂解難,做他們的知心良友,這樣孩子進步了,老師也就成功了。

第四,愛所有的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應該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成績好的學生,更要愛成績不好的學生;愛聽話的學生,更要愛不很聽話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好的、不聽話的學生更需要我們的愛。書中的李聖珍老師能把那麼多“動物”變成了活潑向上、熱愛生活的人。她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一個字—愛。她愛所有的孩子,愛所有的“問題孩子”,她堅信所有的孩子都有優點,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愛,只要你是真正對他們付出了愛,不管多“壞”的孩子都會乖乖地聽你的話,都會乖乖地變成好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國小教師,我們對孩子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如何做學生的引路人,這都是我們要好好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多讀書,多反思,做所有對得起“教書育人”這四個字的事情,在教育這條道路上多有“奇蹟”發生。

第5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假期裏,學校要求在假期讀一些有意義的教育書籍,寫寫心得。於是我便上網查找了一此書籍。最後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蹟》一書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因為這本書中的教育成功經驗來自於一個教育的門外漢,這給了我很大的感觸,這一切來自一個“愛”字——人世間最普通也偉大的父愛。他們用父愛使教育出現奇蹟得到成功,成為教育家。我們呢?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教師要學會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長,在學習中昇華。

《教育的奇蹟》書中介紹了周弘用母語玩字法教女兒識字,他從來沒有強迫女兒非得把這些字認會。正是這種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使女兒對文字發生了興趣,從此婷婷在書的海洋裏自由地汲取知識如痴如醉。周弘帶着雙耳全聾的女兒走上了一條與命運抗爭的路,一條充滿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條沒有捷徑的路。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所著的《幼兒才能開發》正是這本書改變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兒實現了超越,從一個聾啞孩子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少年女大學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國職業作家奧個茲合著的《兒童世界》一書,書中闡述的觀點讓他深受啟發,他選擇了音樂刺激法。使舟舟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識地讓舟舟欣賞更多的歌舞和交響曲的排練,並對舟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提示,舟舟認識了很多的樂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這為後來舟舟當上樂隊指揮起到了很大作用。書中還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紹,每個教育成功的經驗背後都有一條不平坦的路,他們用耐心、愛心、責任心來填平這條不平坦的路,使殘疾人成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書我被書中成功的奇蹟所感動,認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書籍,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應該有自己明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快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快樂。有這樣一句話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向《教育的奇蹟》中每個教育成功的人士學習,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每位學生,使他們人人成才,我們必須認真讀書學習增長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教書育人,認真、有責任心地工作,只有這樣才不愧為人民教師。因為學習,我們勝任着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為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美好的生活,“愛”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第6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教育的奇蹟》一書,一本神奇的書籍我讀完了這本書,受益匪淺,受到的啟發很大。本書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

“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同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每個父母都是農民,孩子就是莊稼,你對待孩子的態度,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是的,作為父母和老師切忌不要隨意地把孩子定性為“差孩子”、“壞孩子”,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和老師所期待成為的人。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的能力相比,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

第7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假期兩個月,以龜行速度讀完了校長推薦書目《教育的奇蹟》。讀完18個教育故事,唯有一個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愛,真真切切的愛打動了我的心。要問我18個故事中哪一個更得我心,那便是海倫·凱勒和沙利文老師之間的故事。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在美國巴拉馬州北部的一個小鎮。海倫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一場猩紅熱奪取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着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海倫就在這樣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着成長。直到七歲那一年,家裏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因而瞭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導下,海倫用手摸觸學會了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閲讀,後來用手沒別人的嘴脣,學會了與人交流。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裏奔跑,在地裏埋下種子,爬上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去河邊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了失聰和失明的障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得克里夫學院,成為一名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師》、《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倫如何從一個又聾又啞又忙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人物?海倫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説,我們還要看到默默陪伴海倫五十年,給予海倫無私的愛的莎莉文老師。

愛學生,每個老師都會説,也都做,但是為什麼最後的結果卻千差萬別?我想這在於老師所給予學生的那份愛,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麼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槓腳。

有人説:愛一個人要能愛她的有點,更要能包容她的缺點。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關鍵在於愛人的人有沒有一個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點和瑕疵。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缺點,只是老師眼裏有的孩子有點多於缺點,而有些孩子則被缺點掩埋,很難找到他的優點,有點多的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也多,反之亦然,於是老師開始埋怨學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誰會會回頭想想,“為什麼我沒有找到孩子的有點,是這個孩子毫無優點,還是我缺少一雙尋找優點的慧眼?”被缺點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沒有一雙發現孩子身上有點的慧眼是極其可怕的,因為他帶給孩子的不是積極,陽光和快樂,而是消極負面的,這一切將跟隨孩子的一生。

假期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孩子是國家的財富,我們必須好好培養他們。”這是一位加拿大老師的一句話,當我問起她為何這樣説,她的回答是:愛孩子等同於愛財富。金銀珠寶誰人不愛?為何不能用財富的心理去愛班級中那四是個孩子?

當然,沒有一個老師不愛孩子的,只是我們的愛在某些時候變味了。早讀鈴聲響了,玲玲踏着鈴聲姍姍來遲,其他同學早已開始了早讀,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時的你會怎麼做那?大聲喝斥“教室外站着!”還是現行退讓,放她進教室早讀,可後再輕聲細語地詢問遲到的原因,瞭解到不為人知的原因後,因同情,因關心,或其他因素給她一個撫摸,一句安慰,一個擁抱,讓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給予她的愛和關心。

或許班機中的孩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幾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可是同樣的孩子對於他們的家長卻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為教師是何種心態愛你的學生呢?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獵人帶着獵狗去森林中打獵,獵人一槍打中一隻兔子的後退,受傷的兔子開始拼命奔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飛奔着去追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不見了,獵狗悻悻而歸,獵人開始罵獵狗:沒用的東西,連只受傷的兔子也追不上。獵狗不服氣:我盡力而為了啊!兔子終於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慶幸的同時也感到很驚訝:那隻獵狗那麼兇,你還受了傷,怎麼還能跑得過它?受傷的兔子説:他是盡力而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師啊,你對你的學生們是盡力而為了還是全力以赴了?

其實,在我看來,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還不足以説明你會愛孩子。一個真正愛孩子的老師是剛柔並濟的。她既能給予孩子母親似的柔情,學生可以從她那裏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給予學生父親般的威嚴,學生可以從她那裏明白何為責任和堅強。

然而,在我們身邊總有那麼一些擁有一隻證明便可將其一切行為合理化的典型。作業不完成,沒關係,他有證明;考試不及格,沒關係,他有證明;言行舉止有偏差,沒關係,他有證明,一隻證明便是他一生的印記。我們作為老師,可曾用悲天憫人的心為他的將來想想?

我還記得,當沙利文小姐驚訝與海倫在就餐非常沒規矩時,立刻制止她那些放肆的行為舉止,就連海倫的父母都對沙利文的做法覺得不可思議。沙利文小姐卻鎮定而堅定地認為:不能因為她看不見,就讓她那麼隨便。正因為眼睛看不見,所以才更要嚴格管教。怎能以她殘疾為理由,來要求周圍的人容忍這種無禮的行為呢?他這時候最需要正確的訓導和無限的關愛,而不是一味的憐憫和遷就。

面對那些還分不清是非對錯,真善美醜的孩子在犯錯時,你是武力解決,血腥鎮壓;是另眼旁觀,聽之任之;還是文火慢燉,精心熬製,最終捧出一盅香氣四溢,色澤誘人的濃湯?相信每個老師心裏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選擇。

説到這裏,我不禁在想:除了對海倫的愛,到底還有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持着沙利文,陪伴海倫度過漫長的50年?大概要歸功於沙利文老師崇高的奉獻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吧!

有首歌唱得好“……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我們都在愛心中孕育生長,再把愛的風帆撒播到我四方……”

各位老師,讓我們奉獻和愛心去澆灌那一個個平凡得生命,成就屬於你我得奇蹟!

第8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本文系列之一《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你可能需要。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的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

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如果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常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孩子在上面繪出燦爛的彩虹和美麗的圖畫是我們每個教育者都要考慮的問題。

第9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集錦之一,但願能對你帶來幫助。

暑假閒暇之餘,我也會翻翻書籍,品品書的清香。其中崔華芳編著的《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讓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

身處教育第一線,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於學校和家庭之間,穿梭於教材和學生之間。催促着學生,追逐着時間,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學目標。總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學生個個都能出類拔萃,可又總在每次考試後為那些沒能達到自己預期目標的孩子而歎息。牛頓、愛迪生、達爾文、愛因斯坦在年幼的時候也曾是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糊塗蟲”“討厭鬼”“愚笨兒”然而成年以後的他們卻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個巨人。面對和他們類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為老師的我們,能夠透過表面深入內部去尋找、發現那些他們潛在的能量,並將這些能量激發,使之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推動他們不斷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發現。這些潛在的能量不會那麼輕易地被我們激發,那就需要我們善於分析思考,設計適合他們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策略,而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閲書中,仔細閲讀那些奇蹟的創造者的故事。無論是那些憑藉成功的家庭教育將殘障兒童培養成人的父母,還是那些書寫學校教育奇蹟的老師們,在他們身上有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熱愛。他們熱愛自己的孩子,熱愛自己的事業。正是這份濃厚的愛,支撐起他們不懈的信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提到某某學生是差生。其實,我們不該隨意地給孩子定性為“差孩子”、“壞孩子”,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關鍵是父母和教師如何去挖掘。

人性各異,特點不同,兒童時代尤為明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經在《孟子集註》中注云:“對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意思就是説,善於施教者是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長而進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較優的孩子取得優秀的成就,沒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明白:儘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應該根據孩子的才能、興趣、愛好等不同來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懶惰,缺少教育,學習習慣差。自從我接管以來,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先是找他談心,旁敲側擊,及時表揚、鼓勵。慢慢的,他和我越來越親近,有事沒事愛主動找我説話。我也以此機會鼓勵他學習,半個學期過後,他從我班的後三名一躍成為中等學生。我們還一起制定一個計劃,朝優生行列邁進。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創造,奇蹟就會出現。

掩卷沉思,回憶着書中這些創造奇蹟的老師、父母,在他們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閃耀。教育是藝術,學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鑿擊敲打,而沒有預先的精心構思設計,是難以有精美的藝術作品誕生的。教育家周弘説:“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父母老師的教育也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在教育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需要思考、學習的還有很多。當然成功譜寫教育奇蹟的因素還有很多。但我想當我們有了智慧,有了愛,其餘的那些因素也必會不難具備。只要我們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創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蹟也定會屬於教育一線上平凡的你我。

第10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怎麼寫?《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的格式怎麼樣?請參考本文。

樸實無華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蹟(十八個刻骨銘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十八個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銘心地進入讀者的內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內容,同樣身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個個教育奇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翻閲目錄,知道這十八個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這四種分類對我們這樣從事幼教工作的教師來説,裏面肯定會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如飢似渴地,我扎進了“書海”中……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那麼激勵人心,讓人心潮澎湃:我們如何更貼切地對家長提出合理的建議;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為學校的各項建設盡力,這一切都有值得借鑑的內容和實例,這真是一本好書啊!而那麼多故事裏,“教師的教育奇蹟”中五個故事更讓我感慨萬千。在裏面,除了“沙利文老師和海倫·凱勒”的故事略有耳聞,其他四個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認識”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使海倫“有了學習語言的鑰匙”,開了眼界,生活變得充實、美滿和有價值。聯想到處於3——6歲階段的幼兒,他們許多經驗都來自於親身的體驗和實踐。《綱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視幼兒體驗習得的經驗,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樣充分利用好“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我們面對的健康幼兒是不是發展會更出色?我想,有了這樣閲讀的體會,在教育教學中,我的思考會更全面。

在拜讀用“生命鑄就輝煌的孫維剛老師”的故事時,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蹟打動,眼淚一次次從眼眶湧出。孫老師的一生看上去確實平凡,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蹟。看這些事例時,我總不自覺地問自己:假如那個時候的老師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雖然,我也知道在面對我的那羣小朋友時,我也是充滿真誠與真愛的,但我卻不敢説我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我非常認同孫老師的“做學問,先做人。”雖然,在幼兒階段,小朋友們還不需要有很多學業上的擔當,但是,幼兒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學會做人,那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成就。孫老師認為:“作為一箇中學教師面對流俗,我也許是蒼白無力的,我無法左右社會的大氣候,但可以“構建”我工作範圍內的“小氣候”。”是啊,面對剛入園的幼兒,他們就是一張毫無瑕疵的“白紙”,在這“一張張白紙”上,我添上的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還是萬綜複雜的社會流俗?在幼兒期的三年時間裏,我也可以“構建”我工作範圍內的“小氣候”。我不期望這些小朋友們畢業後能夠有多記得我這個最啟蒙的老師,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對他們的成長有利。如果能達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欣慰了。所以,孫老師的故事看到後面,我的心裏好像被什麼堵住了,就像他的學生和同事們想的那樣,我不希望他這麼早就走,他應該長壽,應該讓更多的人愛戴,讓更多的人在孫老師的帶領下,共同創造新的教育奇蹟。

同時,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戰及創新精神的劉京海校長和蘇靜老師。可是,最讓我覺得暖心的,還是平凡的母親——李聖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李老師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李老師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個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彷彿很遠,又感覺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發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不管是親見的,還是聽聞的,我們有沒有也如此地愛孩子,如此地理解他們的心理,並給予一定的尊嚴和權利?我愛李老師,喜歡李老師的教育理念,但我現在卻沒有李老師那樣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顆愛孩子的心,如果用這樣一顆心去真切地體會,感受幼兒的內心世界,相信,在幼兒面前,我也能讀懂只屬於他們的“語言”,他們也會對我有充分的信任。

雖説現在的孩子難教,除了那些無法避免的客觀原因外,現在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比我們那個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現在的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或多或少地有過一些“早教經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老師如果無法預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們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從莎利文老師到年輕的蘇靜老師,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他們採用的教育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縱觀前後,有一點他們是共通的,那就是“愛”。有了這份愛,所有的困難都成為了強大的推動力讓老師們去戰勝;被這份愛包圍的人將獲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對屬於他們的人生。我願意做這份愛中的一小部分,讓我的孩子們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與尊嚴。我想創造的——是這樣的師愛奇蹟。

第11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本站小編推薦:更多《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

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我不知疲倦地欣賞着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來“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是舅舅、姑媽、等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蹟。而這一個個奇蹟的背後,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懷着“教育為公”、“甘當駱駝”的精神,為中國的教育探求了一條新路,為孩子們開闢了一個開闊的世界。一直以來,我都嘗試着用愛去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户。

1、愛,是尊重理解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厚厚的書,都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培養他們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們,全面瞭解他們。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家境。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要小心的像對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樣保護好每一個學生。

2、愛,是欣賞激勵

心理學家爾土曾説過:“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因此我們應學會欣賞每一個孩子,用積極的心理意向去激勵他們,期待他們。

3、愛,是心與心之間的碰撞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們的興趣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愁,這樣學生才會向老師敞開心扉。教師也只有體驗到學生的內心感受,才能將心比心,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這樣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愛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學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關注,悉心的澆灌和細心的呵護。愛就如陽光一樣給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樣給孩子滋潤,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教師的無限關愛無論他是——差孩子”、“壞孩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關鍵是父母和教師如何去挖掘。愛是一種等待,愛是一種引領,愛是一種責任。讓愛走進校園,讓愛走進家庭,讓愛產生智慧,讓愛留下歲月抹不去的美好回憶。讓我們相信——教育,因愛而美麗!

第12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

如果這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能幫到你,請支持本站,我們會更加努力!

假期中我認真拜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蹟》。這是一本關於學生教育的書籍。它是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為中心,從家長、老師和學校三個方面闡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全書提供給讀者十二個成功教育的典範,從著名的美國盲女作家海倫·凱勒到中國的女神童周婷婷,無一不是成功教育下的.奇蹟。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通過對當代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經歷進行描述,講述了這些當代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如:牛頓曾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曾經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曾經是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曾經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他們最終走向了成功。為什麼?因為他們周圍有善於對他們肯定的人,有善於發現他們身上閃光點的人,有對他們始終充滿愛心永不言放棄的人,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努力才有了卓越的成績。全書總共12章,分別對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專注力、興趣性和自信力等進行分析,對教育者如何培養孩子的天性、陶冶孩子的情操、如何賞識孩子等方面進行了理論的闡述和指導。

作為一名教師同時又為人母的我,通過對本書的認真閲讀,真是受益匪淺。書中的“笨小孩”、“差等生”讓我想到了現在手中的學生。我們班的吳友波小朋友,説話含糊不清。乖巧、守紀、愛勞動,如果撇開學習不談,是個不錯的孩子。可是談到學習,讓人頭疼。手把手的教,前面教後面忘。儘管如此,作為他語文老師的我和數學馬老師,對他從未令眼看待,課堂上儘量把最簡單的問題留給他來回答,課後對他不停地鼓勵和輔導。我想:他才一年級啊,考試就不及格,以後他的學還怎麼唸啊!所以能多教他一點是一點,讓他儘量多掌握些。作為老師,我們多麼希望他的父母也能同我們一樣,不斷地鼓勵他,輔導他。可是,第一次把他父親請到學校。沒等我開口,他父親就説:“老師,以後放學讓他自己回家,不用我來接。”我跟他講了他孩子的學習情況,問他是否知道,他説不知道。我對他提出了要求,也跟他預計瞭如果不趕緊輔導孩子的後果。他沒支聲。一晃到了期末,我是焦急萬分,又撥通了他媽媽的電話,可是與他媽媽的通話,讓我的心徹底涼了。她説孩子就這樣前面學,後面忘。我説那你也得輔導啊,她説沒用。真正讓我無語了。他的親生父母待他尚且如此,我們老師使多大的勁,也是事倍功半啊!如果他能生在榮博那樣的家庭或者他的父母有榮博父母那樣的執着,或許他會有很大的進步。榮博是個腦癱患兒,大腦思維正常,但是運動神經癱瘓,他的父母就根據他的這一特點,進行堅持不懈的教育,最終把榮博培養成一名十分優秀的人才。如果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能夠從他們的實際出發,不同能力,不同個性的孩子,能夠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平時多給予他們肯定,多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是早早地就否定了某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從而使他們失去學習上進的信心和勇氣,他們該會有多麼大的進步?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鋭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就可以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對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我們的學生中沒有天才,沒有一看就聰明過人的孩子,沒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現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羣少年,甚至是一班“調皮大王”、頑劣不化的“主兒”,是一考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差生”但我們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執着期待,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律己精神,有“轉化一個後進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認識,一句話,有非凡的愛心,我們同樣可以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生和俊才。李鎮西老師自願把人見人厭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級,在“轉化”和促成方面寫下了一篇篇瑰麗的教育詩章;孫維剛老師在名不見經傳的北京二十二中為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輸送了許多新生,同樣是充盈胸間、激情蕩懷的“愛”讓他們體會與領略到教育的美麗和幸福。

由此使我想到了我們班的張超喆同學。上學期末他一度情緒低落,上課不聽講,作業不完成。發現後我找他談話,瞭解了他父母在家吵架,甚至到了要分東離西的地步,所以孩子很害怕,很傷心,無心學習。我就開導他,教導他回家該怎麼做,怎樣緩和父母間的矛盾。自己該如何學習,讓父母欣慰。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優秀表現,從而恢復以前幸福温馨的家庭。孩子很懂事,照做了。第二天我就把他的座位往前調了,課堂上多提問他,多多向他送去微笑。這時發現孩子上課聽講了,作業完成了。以前那個活潑開朗愛學習的孩子又出現了。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時刻關注孩子,不僅關注他的外部表現,還要注意他的內心變化。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2篇《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教育的奇蹟》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