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的藝術》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3W

《愛的藝術》讀後感【多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一

《愛的藝術》以簡潔的語言向讀者解釋了“愛”這個非常深奧的話題。

本書表明: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就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併為它努力。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

“愛是一門藝術嗎?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有一點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愛是一種無論你貧窮或是富有,無論你年幼或是年邁,都普遍存有於你與其他人之間的情感,愛也是人類社會得以維繫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然而,對於“什麼是愛?”,我們常常不能確切地描述。有人説:“愛是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悦,愛是不需言語表達的幸福,愛是讓人沉迷的情愫……”可是,這些只是愛的一些表徵而已,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當我品讀過這本《愛的藝術》之後,我想:愛,應當是一門藝術,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喜悦。

或許,愛並不是一種人類擁有的天賦,而是需要人類去學習的一種能力。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從一出生開始父母的呵護,再到長大後與自己的伴侶、子女相伴,大多數人都把來自他人的愛看作是順其自然的產物,而放棄了對愛的學習與訓練。我認為這是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一些創傷,以及個人成長路上的一些荊棘芒刺,容易導致人們對愛的認知出現偏差。書中弗洛姆“愛的實踐”這一節就對此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我總結下來就是:“想要學會如何去愛人,先要學會愛自己。想要過好兩個人的生活,先要學會獨處。”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的話,我們就要像對待藝術一樣對待它,我們應該去學習愛,體會愛,感悟愛。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常常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我們的精力都放在快速更新的信息上,放在公認更加重要的學習和工作上,而忽略了愛自己,愛他人,忽略了靈魂的放鬆,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昇華。

如果連最基本的素養都做不到,如何確保我們有精力去學習愛的藝術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即使是這樣,我們仍然不能放棄對愛的追求,仍然要懷抱對愛的希望。正如弗洛姆所云:“當你意識到自己沒有被愛時,實際上,真正的擔憂——儘管常常是無意識的——卻是對於去愛的恐懼,是害怕自己去愛。”

我覺得,心懷期待,感動常在,心中想愛,愛即存在。

愛是一門藝術,放下恐懼,敞開內心,嘗試去愛,才是愛的開始!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二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羣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説,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説,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説,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裏,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係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説,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麼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不過大眾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説,現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情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可以給人帶來愉悦,那麼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為社會崇尚協作精神,就貿然提議説,我們放棄相互之間的愛,用協作意義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面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棄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佔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於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麼籠統而輕巧地把責任推於社會形態是一種既不負責任又無濟於事的行為——我們大可以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説工業化的進程,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徵;這樣特徵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裏愛的現狀。

確實,現代社會裏更多幸福感來源於消費——或者説,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於消費,而在工業化之前,消費部分佔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於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形成了大眾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情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於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也許國際貿易裏“福利惡化型”增長的情況會出現。

同時,現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裏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可以説,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於意識形態的演化,更加慢於生產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力經歷了指數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後。不可能指望植根於人性的意識形態迅速地可以適應生產力的提升,而同時保持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為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愛的藝術》讀後感1000字作文 篇三

愛,總是一種容易令人動容的情感。我們嚮往愛,追求愛,呵護愛,也曾經或將要在愛的道路上經歷許多不盡為人知的苦楚與困惑,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還沒有真正瞭解愛,或者説沒有體會到愛是一種藝術。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中就肯定了愛是一門藝術,向我們娓娓闡述了愛的理論,並引導我們進入愛的實踐。我想,當我們透徹瞭解了愛,我們的思想會到達一個新境界,靈魂也會得到昇華,因為愛的過程是一個全面的、淨化人心的過程。

提到愛,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愛情。古今中外,多少人沉浸在纏綿的愛情中,或離或聚,或悲或喜。作為渺小的個體,我們大多數人無法不被這些情感所困擾,每個人對待愛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會渴望愛情,憧憬愛情,愛的種子在心中的萌芽是那樣的自然,不需要理由。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人類生存的規律。或許像弗洛姆認為的,人內心存在一種孤獨感,它使得我們尋求與外界的聯繫,選擇羣居甚至縱慾的方式解決由孤獨感引發的恐懼。

真正的愛情,可以幫助人從精神上削弱孤獨感,愛情的磨合是絕佳的擺脱孤獨恐懼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愛的藝術是一種平等與和諧的藝術,我們懂平等,也懂和諧,但是我們還做不到。在有的人心中,愛情是兩個靈魂的邂逅,充滿浪漫氣息,但這遠遠不夠。兩個靈魂兩顆心,相遇相知相戀,愛意令兩個人融為一體卻又保持着各自的個性,他們撫慰了彼此的心靈,他們用個人的生命完成對另一個人的生命的承諾,他們的愛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美好,這是我心目中的愛情。

愛並不只侷限於愛情,還包括博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自愛乃至上帝之愛。我特別為書中所講的“博愛”而感動。“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愛意的責任感”,即使無法每個人都做到這樣,但只要有一個人做到了,他便會引導更多人擁有博愛之心。世間萬物,會因為有這樣的博愛而充滿生氣與希望。我想,博愛不是氾濫的愛,它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礎與社會法則之上的,或許,博愛也可以説成是公正、責任、善意的結合體吧。

愛的這門藝術,需要人們看清自己,也要看透愛。弗洛姆用了兩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不同程度的愛,讓我印象深刻:童稚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細細體會,給我很大感觸。經歷了年少無知,看多了世間冷暖,當我們成長到一定階段,我們懂得了愛的付出而不考慮自私的擁有,收穫愛反而會變得次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愛的給予締造了愛的昇華,展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活力。

讀一本好書,給自己思考感悟的時間,讓自己得到心靈的成長。哪怕現實太現實,也要努力學習愛的藝術,實現生命的價值。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四

看了二十世紀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的名著《愛的藝術》,書的篇幅很短,講的事情也很簡單,主要資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説:“這本書要説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到達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潛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他説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説,人類社會將十分具有創造性,但是創造性也許並不是那麼跟愛有關。

在讀這本像短篇小説的小書時,收穫也並不少,對弗洛姆本人,對他的理論都有了很多瞭解,這是讀一本好書所能夠帶來的收穫。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作了人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他的人生歷程在書中也有所講述,諮詢師、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波折,另外由於時代的影響,他還十分關心政治,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他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説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論並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論那麼精彩。他説:“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也因此並不太讓人信服。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又沒有透過感情去到達新的結合――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時也是負罪和恐懼的根源。這種理論同樣讓人難以相信。“就像神學的邏輯結論是神祕主義,心理學的最終結論就是愛。”這句話倒是很有意思。他對成熟的人的定義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書中對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對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個錯誤,那就是他認為感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現和昇華,而沒有認識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感情和與人結合的一種表現。”兩相比較,我倒是覺得弗洛伊德更正確。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談到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全然反對的:“人們指責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的作用,他們這麼做常常是為了否認弗洛伊德學説在傳統觀念圈子裏引起反對和批評的那部分理論。但是性風俗在這五十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天弗洛伊德的理論就是在中產階層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驚駭。”“温柔絕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説是性本能的昇華,而是博愛的一種直接表現,既表此刻愛的生理形式中,也表此刻愛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現代思想中,斯賓諾莎、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樣的原則。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中,重點已從正確的信仰轉移到正確的生活道路。

馬克思也提出這一原則,這表此刻他説: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論邏輯使他發現了心理分析療法的過程,也就是更加深入體驗自己的過程。”弗洛伊德對宗教的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確的。缺點只在於弗洛伊德沒有看到單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這一核心導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貼合二十世紀初完整的資本主義精神。”“弗洛伊德對感情的看法貼合十九世紀物質主義好處上的男權主義,而沙利文的定義是來自於二十世紀被異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發現從生理的範疇轉換到生存的範疇中去,並進一步發展他的理論”,最後這方面還是不太懂。

但是有時他的分析還是十分有道理的:“人從同母親的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到達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到達成熟的基礎。如果人不是這麼發展就會導致神經機能疾病”。書中對神愛的闡述也顯得有點太多了。最後在“愛的實踐”這一部分,弗洛姆講到如何去愛。就像古訓所強調的一樣,他也強調了專心這一要素。他説:“如果專心地幹,那麼幹什麼就無關緊要了,無論幹什麼,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會增加一層現實好處,因為幹事的人是完全開放的。”“獲得愛的潛力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感情是以信仰為基礎的”。在書的最後,弗洛姆引用了馬克思的話,這也體現了他對社會的關心:”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説,當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所有的人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感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這本小書確實給人很多深刻的啟發,但是對於我,還不止如此。我還在自己的書羣裏跟大家分享了這本書的一些精彩理論,這種嘗試把大家都集中起來,一齊分享,一齊交流,對大?夜餐??進步也起到必須的作用,這是最讓我高興的。前天還用同樣的方法分享了《優勢談判》這本書,效果也很好。以後還會繼續分享更多好書,也許會發展得更為專業呢,而這都是這本小書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