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魯迅《野草》高中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7W

魯迅《野草》高中讀後感(精品多篇)

魯迅《野草》高中讀後感 篇一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題記

你説,你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勇士;你説,你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凡人。我不知道你更像這其中的哪一種人,我只知道,你是曾經如此勤奮、孝順的少年,奔跑於藥店和學堂之間,在桌上刻下小小的“早“字。但是,童年的百草園終於成為別人的花園,那個有着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紫紅的桑椹的樂園,那個在秋日的傍晚,有着油蛉低吟淺唱,蟋蟀優雅地拉琴的院子,終於灰飛煙滅。13歲的少年的生命裏承受着這突來的變故,眼神裏的憂傷蔓延開來,他抬起頭,覺着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了。

當我沉默着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時間飛快的過去,曾經的少年,長大,成人。那片野草近乎瘋狂地在他的心裏囂張地生長,他大笑,他歌唱,他要將一切説出來!去罷,野草!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微涼的夜霧潤濕了眼睛,窗台的,一株又一株的棗樹將它們的樹枝延伸着,要刺穿這奇怪而高的天空,鬼睒眼的星星奇怪地笑,夜遊的惡鳥用翅膀滑過,細小的粉紅色的花,還在瑟縮着,做着她的夢,夢裏春天來了,蜜蜂都唱起了春詞,瘦的詩人在那裏把最後一行眼淚擦在她的花瓣上。那是怎樣一種黑暗呢,他們壓迫着小粉紅花的夢啊,然而,棗樹的樹枝要刺穿他們,終將要刺出光明!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要推翻,壓在它們身上的邪惡的勢力!先生手中的筆要刺穿,這冷笑着的夜,向着光明,不惜祭奠自己的生命。於是,先生説,我是樹。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在黑夜裏匍匐着的影,執着着光明。暗夜一般的社會,你該何去何從?是沉溺於對天堂和黃金世界的幻想麼?不!我不願意!這倒不如彷徨於無地。我獨自遠行,儘管沒有你,儘管我被黑暗沉沒。偉大呵,不是麼?不惜自己被黑暗所吞噬的精神,來戰取白天的到來,吾將上下而求索,時代的需要,時代的召喚。虛無飄渺的東西,不需要,但是,你們真當執意於那些東西嗎?影,彷徨了,躑躅了,但又毅然離開,追求光明,耗盡一生。於是,先生説,我是影。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北方的雪花在飛,如粉,如沙,決不粘連在屋頂上,枯草上,保持着冰清玉潔的身軀,在鉛灰色的空中飛舞,決不停步。雖不美豔,但卻奔放、有力地搏擊着鉛灰色的天空。恨極了這北國冬天,肅殺、陰冷的冬天。但是,在凜冽的北風中依舊奮飛着的雪,你不害怕麼?雪説,不,不害怕,要用這勇猛擊破這天空呵。隨即,又更加用力地衝擊長空。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現在的雪。躺下的勇士們,用鮮血染紅了傍晚的天空,他們的精魂盤旋着,激勵着人們突破這嚴酷的寒冬。於是,先生説,我是雪。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是的,我只得走了。況且還有聲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喚我,使我停息不下。眼裏瀰漫的憂傷那麼厚重,全是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先生以筆做武器,大義凜然地戳破了那些謊言,是的,從不畏懼。先生的目光從從前流轉到現在,它深邃地望着前方,穿過一個時代,甚至,更久更久。

先生睡了,他説,我在等一個夢,在燦爛的陽光裏輕柔地飛舞,載着所有的美好。

魯迅《野草》高中讀後感 篇二

利用課餘時間,我看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寫的散文詩集《野草》我一看這本書就入了迷,愛不釋手,一口氣就將它讀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這篇文章與眾不同,寫得十分優美,讀完這篇文章後,讓我不禁小小地驚歎了一下,嬌小嫩綠的野草有多大的力氣啊!雖然上面有萬般阻撓它的石塊,沒有大量的雨水供他們吸收,但是他們還是用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挺了出來着陽光、向着藍天、向着白雲,用那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那有彈性,能屈能伸,有韌性不達目的的不止的力,向全世界的人喝彩。

《雪》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特色,與我們寫得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寫雪的着重點一般都是它的形狀、顏色、落的樣子等等,而魯迅寫得這篇《雪》的着重點卻是孩子們怎樣塑雪羅漢依我個人認為這是《雪》這篇文章的閃光之處“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於獨立坐着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這一段話裏藴藏着一個道理:看似強大的事物卻經不住一點點、小小的考驗,就已經完全拜變了樣,認輸了,低頭了在我們身邊也存在着這樣的事情,們要去克服它,消滅它,不使它成為你生活的累贅。

《雪》這一篇用了許多的修辭手法,將文章寫得更加生動形象,讓人讀了以後,眼前彷彿就出現了這個情景,如:“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着,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着”這一句話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蜜蜂飛來飛去,寫作了忙碌蜜蜂一邊飛一邊發出嗡嗡的聲音,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卻把它們寫成是在吵鬧,這更加突出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閉眼,眼前就會出現書中所寫的這一幕。

“雪”在我的腦海裏是很美的,但在作者筆下的《雪》中覺得更加美麗,我想:魯迅能寫出這樣美的雪景他肯定是注入了自己不少的感情在裏面,不然是不可能將雪寫得如此美麗,我從中發現寫作文最重要是要用真情實感去寫。

我從這本書中獲益匪淺這篇文章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示,我想每個人心中應該有株野草,讓它向着陽光,完成它的生之意志。

魯迅《野草》高中讀後感 篇三

《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種子的力來説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啟發和鼓舞當時的人們去抗戰。學了這篇文章後,我也受到了強大的鼓舞。

一棵任人殘踏的小草,無人注意的小草,它卻以頑強的生命力,掀翻了壓在身上巨大的石塊,頑強地鑽出地面。表現了不畏困難,勇於磨練,永遠樂觀的可貴精神,野草的這種精神告訴我們,無論應對多麼巨大的困難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個腳印,不屈不撓地前進,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會與我們相逢。

温室裏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麗,但野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卻更為人讚賞。

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樣。

魯迅《野草》高中讀後感 篇四

魯迅先生投筆從戎,便是誓為貧苦百姓的保護者,甘做刀筆吏,他對敵的議論,總是鋒芒畢露,直入對手骨髓。

在《復仇》、《復仇(其二)》兩篇散文詩中,魯迅復仇的矛頭卻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喚醒、想拯救的人。這是魯迅對愚昧百姓怒其不爭的體現,也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在《野草》的序中説: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所謂的旁觀者,即看客們,這類形象在魯迅的作品中屢有刻畫。但在《復仇》中,魯迅卻直接將矛盾集中於當局者:他們倆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之上。他們倆將要擁抱,將要殺戮。.。。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靠,是愛的表現;捏着利刃,卻是指向殺戮,是恨的體現。他們復仇的方式十分奇特。之後看客出現了,出現了這極致的大歡喜的觀看者,拼命地伸長頸子,要鑑賞者擁抱或者殺戮。但是這樣的擁抱或者殺戮遲遲不來,且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於是,路人們就覺得無聊,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有鑽進別人的毛孔中。想象中擁抱和殺戮的生命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並沒有到來,然而,看的對象卻已經發生反轉,由路人看殺戮者,變為殺戮者看路人:殺戮者

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鑑這路人們的乾枯。.。。

這樣的反轉構成了一重的復仇:不讓庸眾鑑賞,得以生命飛揚的大歡喜,卻偏給觀看他們的厭煩和無聊。此外,還有一重複仇,這是將讀者也算計在內的。將殺戮的快感直接導向將讀者,自然而然將讀者引誘到看客面。因而,如果被引誘至這種視角,則讀者也淪為作者所批判的庸眾。魯迅先生的矛頭這回指向批判者自身,這是間接的和深層次的復仇。

《野草》是魯迅先生創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詩集,這本小冊子自從誕生起到這天,一向讓人們去言説,而又言猶未盡。這本詩集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魯迅正是透過這些構思的小故事,向人們傳達他最深的生命體驗。《野草》可算作我們窺得魯迅內心的窗口。而《野草》中的兩篇以復仇為題的作品,也昭示了魯迅先生長久以來在許多作品中顯示出的獨異的個人與庸眾的關係,映射到現實生活中,也是作為一個思想的啟蒙者與未開化的人民之間的關係。《野草;復仇》中的復仇是在獨異的個人與庸眾之間進行的。而《野草》中的復仇的概念在《鑄劍》中受到進一步的推廣,構成了一個哲學好處上和美學好處上的復仇主題。

魯迅《野草》高中讀後感 篇五

如果想借《野草》分析魯迅,就必須清楚“野草”所指何物,必須瞭解野草恣意生長的這片土地。

這片土地的造物主,是一個怯懦者。

他暗暗使天地變異,卻不敢毀滅一個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屍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濃;暗暗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

一言蔽之,這是一篇充溢着絕望的土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麻木而逆來順受。最擅長的便是淡忘苦難,遺忘苦難,自我欺騙。直面痛苦的嘗試如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能知?這便是為何,當苦難被太平的呼聲遮掩,會有人自信地站出來説:“我們這個時代不需要魯迅。”這一羣人不會想到,他們冥冥中應驗了魯迅的擔心。

而在這一羣人裏又有兩類:一類是觀眾,即看客,一類是慈善家。在魯迅的文字裏,這兩類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看客在魯迅的散文、小説裏不斷出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們是面對同胞被槍斃無動於衷的圍觀者。他們只是以看熱鬧的、事不關己的態度對待眼前的悲劇。為了喚醒他們,魯迅決定棄醫從文。而在《鑄劍》中,他們以圍觀的方式將復仇的神聖感破壞了,最終淪為鬧劇。這一批人沒有自己的看法,沒有同情心,沒有責任感。他們使對中國懷有熱情與使命感的魯迅感到無奈,因此,魯迅認為,想要讓中國強大,必然要喚醒麻木不仁的人們,造物者的“良民”。

而慈善家是一類較為聰明的觀眾。他們像《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聰明人,他們揚言他們的內心都在胸膛中央。在慈善家的世界裏,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框外的眼淚。這些笑容與眼淚,不過是他們獲取名利的手段,打壓異己的手段。往往是他們被看客支持,最終戰勝樸實的傻子——那些不知包裝自己卻在暗地裏默默做事的人。

這是一羣麻木的人,這是一個枯竭的世界。這個世界需要魯迅,讓魯迅去做那拿一柄投槍的戰士,做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的叛逆的猛士,最終帶領更多的青年在太平裏舉起投槍——筆就是他的投槍。他將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成為躍動的死火,成為吸收陳死人的血和肉的野草,最終與腐朽一同燒盡。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為裝飾的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