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魯迅藥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3W

有關魯迅藥讀後感

有關魯迅藥讀後感篇1

《藥》寫於1919年4月,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羣眾的侷限性。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動派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故事。

《藥》描寫羣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説因羣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説,革命者為愚昧的羣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羣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為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羣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魯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筆,將當時整個社會濃縮到簡短的文字中,字裏行間都射出殘酷的社會現實!發人深省。

有關魯迅藥讀後感篇2

“藥”是一顆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它醫治不了癆病;“藥”是為了爭取民族光明而犧牲自己,是革命烈士的偉大精神,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饅頭”可以給人温飽,血腥的“人血”卻令人可怕的不寒而慄。魯迅的《藥》裏的華老栓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迷信地認為這樣的饅頭可以救人一命,不惜把所有的積蓄,替兒子買來人血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又無奈的父愛啊。而他的表現在反映其温厚、樸實的温情的時候又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充斥着地愚昧、無知和迂腐,這使得本該善良的人、感人的舉動都被烙上了血紅的烙印,讓人不覺有絲絲的反胃。

親情與現實之間的無奈,封建與進步二者的矛盾,顯示出魯迅先生對於文中那些生活在底層的民眾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顯示出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失望和迫切想要改變現狀的心境。

魯迅先生對於中國社會無知生活的不滿和客觀的譴責,在文章中隨處可見。這些生活在舊社會地層的小人物的點滴,使得魯迅先生寫起文章來,除了保有中國人充滿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更有西方人實事求是,忠於現實的理性精神。《藥》這篇文章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狀,也是一篇倡導革命的文章,魯迅在文中急於喚醒沉睡多年的中國百姓被禁錮的心靈。

有關魯迅藥讀後感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其中一篇《藥》第一次看的時候很詫異,也不是很懂,一共讀了五遍,才基本理解了,也有了一些感想。

《藥》主要寫了老栓夫婦的兒子得了一種病——“癆病”,在那時是難一治好的。他們就聽信別人的謠傳,夜裏託人高價買來了一種藥“人血饅頭”(當時都認為吃了沾有別的孩子血的饅頭,就可以延長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後滿懷希望地讓兒子小栓吃了這特殊的藥,可結果兒子小栓還是死了。後來,母親去兒子的墳頭,碰見了隔壁墳也有一個母親給兒子上墳,她並不知道隔壁墳埋着的就是死後血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小孩。

説實話,剛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害怕,也有很多疑問。有病為什麼不去醫院看呢?還有就是那個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孩子只不過偷了一點東西,怎麼大人就把他打死了?後來我又認真看了幾遍,還和媽媽進行了討論,明白了那個時候封建迷信和科學落後使人很愚昧,魯迅先生用譏諷的語言、用簡單的一個“藥”字引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有關魯迅藥讀後感篇4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以致於人們對他總有説不完的話題,他寫的小説——《藥》,把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得淋漓盡致。

《藥》是憤怒揭露“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名篇,在這裏,不僅有被愚昧、迷信“吃掉”的普通百姓,還有被封建專制的屠刀“吃掉”的年輕革命者。

是藥?——是人血饅頭

是藥?——是愚弄,毒害百姓的鬼話

不是藥嗎?——是藥。反映苦難,深挖病根,引起療救者的注意,是一劑醫治社會的良藥。

華老栓夫婦對兒子的愛是發自內心的,但由於當時社會的扭曲,使他們的愛也變得扭曲。他們從劊子手手中買來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為了這個“藥”,華老栓用了一生的積蓄,為了這個“藥”,華老栓把別的事都置之度外,雖年老體邁,但卻還“邁步格外高遠”。為了這“藥”,華老栓彎下了他那本只不起來的腰,皺癟的臉上擠出苦澀的笑容。為了這“藥”華大媽不知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淚水……可見,當時人們身上的封建思想,是何等的牢固!

夏瑜,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戰士,其革命精神、革命意志、革命信心是無可厚非的。但從歷史的、政治的角度來説,其失敗也是必然的。在當時複雜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本質決定了他們不能承擔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任。

文章的結尾處,寫到夏四奶奶去上墳遇見了華大媽。當時的夏四奶奶躊躇、羞愧,但又硬着頭皮。這恰好反映了夏四奶奶矛盾重重的心理。然而,在平常人看來,一個母親去給自己的兒子上墳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為什麼又羞愧呢?——故事發生在扭曲的社會裏,而夏四奶奶當時的身份是:一個被處決了的罪犯的母親,在社會上將承擔多大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她無地自容,而產生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在於夏瑜參加革命併為之獻身,廢除舊的社會制度進行革命,固然是十分好的。況且,夏瑜不是人民大眾的敵人而是統治階級的敵人,他所進行的革命不但沒有得到家人與人民的理解與支持,失敗後留給人民的是怨恨,留給家人的是羞辱。

有關魯迅藥讀後感篇5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藥》,它給我的感觸很大。

它主要講的是,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這本書揭露了當年社會的黑暗現象。

想當年魯迅本來是從事醫學的。有一天,有一箇中國人將要被反動派在光天化日之下處死了,到了行刑的時間了,刑場周圍圍了一大羣人,他們都是中國人。那些人,眼看着那個人將要被處死了,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去阻止。他們全部都在看熱鬧,這和日本人拿殺人當風景看有什麼兩樣呢?魯迅看後十分氣憤,他想,中國人得的不是身體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呀!醫學是救不了他們的,只有利用文章才會使他們從迷惘中清醒過來,於是魯迅就選擇棄醫從文,寫下了許多的文章。

文章是附有魔力的東西,只有寫的有哲理才是好的文章,如果,寫成了流水賬,那就是侮辱我們的文化呀!

Tags:讀後感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