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魯迅彷徨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3W

魯迅彷徨讀後感多篇

魯迅彷徨讀後感篇1

《吶喊》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的一本小説集。

《吶喊》對當時的封建社會的批判隨處可見,不只是《狂人日記》中的封建社會吃人,還是那落魄書生孔乙己,還有《阿Q正傳》的阿Q等等。這本書有力地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

其中,《狂人日記》中的吃人令我印象極其深刻,魯迅借狂人之口,控訴了黑漆漆的吃人的封建社會。書中最後狂人説:“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更是激起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受封建思想的一個好吃懶做處讀書外一無是處的連秀才都沒考上的書生。他懦弱、喜歡小偷小竊,因此經常被人打,後來竟被打斷了一條腿。家境貧窮,所以才會偷竊。孔乙己喜歡穿長袍,不過這長袍又髒又破,還喜歡到酒店喝酒。説話滿嘴知乎者也。在被打斷腿後在酒店出現過一次,之後再也沒人見到他了。我特別可憐他,他在封建社會下,成了如此模樣,無一人幫助過他,還嘲諷他,他自己也沒改過自新,最後也不見蹤影了。

還有閏土,我們都知道閏土小時候是多麼可愛,和魯迅是好朋友。可在長大之後,魯迅滿懷希望回到故鄉,急切的想再次看到閏土。長達後的閏土再見到魯迅後,竟不説“迅哥兒”卻恭敬地叫了一聲“老爺”。這的確令人悲傷、感慨。魯迅也説他與閏土之間有了一層隔閡。我真的不能想象到底是什麼讓閏土變成了這樣,當初親密的朋友現在卻叫自己“老爺”,魯迅應該很難受吧。

這就是吶喊,對封建社會萬分厭惡的《吶喊》。讓我們一起品讀它吧!

魯迅彷徨讀後感篇2

魯迅先生説:“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是他不憚於前驅。”於是,他的吶喊,便成了我手中的這本書。

這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這其中滿是鼓舞的吶喊,而更多的是對封建觀念的抗爭。“它濃縮了近代中國的苦難,其小説藝術之精妙複雜是同時代的各國文學大師都難以超越的。”孔慶東説。我手捧書,感到這苦難的沉重。

第一篇《狂人日記》通過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我曾在歷史教科書上見到過本篇裏的詞句: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然而親自讀了狂人日記,我才真正的體味到了這種震驚,我們曾從書本上認識到了古代“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觀,習到了三綱五常的道德束縛,如今的我們是持批判態度,而在魯迅先生的時代,人們腐朽的觀念從小便被植入大腦,既意識不到自己在“吃人”,更意識不到自己在被人“吃”!我從中讀到了作者的徹底的革命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的深刻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阿Q正傳》,阿Q是個做體力活的單身漢,他好賭博又重自尊,更多的是自負。以至於他欺軟怕硬,被欺負了便用他的精神勝利法。他自認為是強勢家族趙家的親戚,佔小尼姑的便宜,欺負小D,王胡想贏得點尊嚴卻總是適得其反,又想着與吳媽睡覺卻被趙家暴打之後從此沒有工作,只好去尼姑庵偷蘿蔔,之後又進城做了小偷。革命時期,趙家被人打劫,阿Q被誣陷為同犯被抓進城去,畏畏縮縮的畫了圈認了罪,最後被槍斃。起先我自以為阿Q這個人物影射的是清朝政府,然而細想之後又覺得這種觀點太過於片面,經過請教才知道小説反應的是封建社會對人造成心理的畸形影響,充滿奴性的中國人民和冷漠、無反抗、麻木的封建思想,也説明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書中還收錄了經典的被選入教科書的作品,如《故鄉》、《社戲》,又重讀了那西瓜地月下刺猹的少年,和後來叫老爺,為生活所迫,憔悴、充滿奴性的閏土的比較,比九年級在課本上初見時又多了一層感悟與哀愁。一個傳統樸實的勞動人民受到封建社會的迫害,命運悽慘。看了《社戲》,又被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嚮往和追憶感染了,我不曾去看過社戲,也未曾那樣吃過豆,但讀來就是讓人有那樣一種感覺——童年真是美好啊。

魯迅先生從多年之前就開始了抗爭,然而直到現在,社會上還有不少令他歎息的現象,如某貧困縣官員花上百萬請神石,貪官弄權,一些人價值觀不正。但我也想讓魯迅先生看到國家在進步的局面,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好人好事,進步青年,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們這一代的心中茁壯成長,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了!

是了,社會進步需要有人出來吶喊,之前有魯迅先生,現在,有我們。

魯迅彷徨讀後感篇3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第二本超經典的小説集,它是本名著,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在《吶喊》中刻畫了一個個“從昏睡中步入死亡”的不幸者。魯迅先生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他以這些人為例子,寫成文章來警醒世人。不要讓他人也成為那種可憐又可悲的沉睡的人。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便是一個沉睡之人的例子。孔乙己他好吃懶做,整天無所事事。可他自身家境貧寒,科舉制也已廢除,他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存在了。為人抄書來賺錢,卻因為好吃懶做,“坐不了幾天,便連人和紙張筆硯,一齊失蹤”連請他抄書的人都沒有了。可就這樣,還經常來酒館喝酒,成為了“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且不拖欠酒錢“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對於一個不幹活的人,這些錢從何而來?從文章子句中我們能發現,這些錢竟是偷來的!一個讀書人,為了仕途,為了未來的生活,讀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年,最後的結果竟是這個樣子!連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也無了!真是不可謂不悲哀!我忽然間就有個一種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影片中一羣中國人圍看擊斃中國人,還一臉麻木,甚至是喝醉酒版的喝彩!那是魯迅先生的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了。

《吶喊》中的另一篇文《故鄉》也是國中時學過的課文。從小在一起玩耍的戴銀項圈的閏土長大了,再見到主人公時,已不復年少時的天真無邪。再見到“我”時的那歡喜又淒涼的神情,以及到後面的“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這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的情形。

《吶喊》不愧為歷史名作,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瑰寶!魯迅先生的文筆裏帶着淡淡的幽默和諷刺意味,卻又帶着憤怒和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也鼓舞着現在的中國人。魯迅先生不是唯一一個醒悟和站起來的人。在他之前,更多的是在他之後,有越來越多的人醒了過來,站了起來!即使是死也不能改變他們改變中國的信念!正是他們的努力,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名字—中國人!

魯迅彷徨讀後感篇4

《吶喊》正如書名,是魯迅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為了民族為了人民,發出的最深沉的吶喊疾呼。

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其中《狂人日記》是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人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鋭,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明天》是魯迅着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説之一。作品通過寡婦單四嫂痛失獨子的描寫,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吃人的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寫作風格顯示出他對黑暗社會的憤恨。精煉而寫實的藝術顯示了作者寫作手法的純熟。洗練而樸實的筆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鎮風俗畫,而人物的刻畫與對話的描寫,更難有一字更改,實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內容警策深邃。全文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頌下層勞動人民崇高品質的同時,還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現出真誠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新思想。在五四運動時期能有如此認識是很不尋常的,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本篇的寫作特點,一是運用對比手法,將車伕和“我”對於同一件事的不同態度進行對照,顯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車伕的光明磊落,敢做敢當,關心別人的高大形象。

在《吶喊》這本書中,還有許許多多令人深思的文章,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魯迅彷徨讀後感篇5

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説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説:“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脱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曉,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説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