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魯迅雜文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6W

魯迅雜文選讀後感

魯迅雜文選讀後感篇1

魯迅先生是個筆鋒尖鋭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在其大量的文學作品當中,讀者時常感受其“痛心疾首”的言論,呼喚麻木不仁的愚昧國民能早日清醒。最直接諷刺當時落後封建的社會現狀的莫過於魯迅的雜文。《且介亭雜文》《華蓋集》《熱風》《墳》《二心集》《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等雜文集均能體現魯迅“哀國人不幸,怒國人不爭”的思想。而《魯迅雜文選》則把其中多部雜文集中的名篇收錄其中,以一百餘篇的別具一格的文章反映魯迅民初時期的思想革命論調。

魯迅的雜文自我中學就被收錄到語文教材中,此番重温《魯迅雜文選》,依然感受到隱藏在魯迅筆鋒下的一腔熱血。在書中,我還發現魯迅不僅僅是文學家和思想家,他還很會演講,曾到上海、香港等地給知識分子分享個人見解。

魯迅的雜文都貫穿着“哀”和“怒”兩種基本精神,而筆調大多以諷刺為主。事實上,魯迅為人幽默,洞察力強,謙虛待人。如書中《論“他媽的!”》《論睜了眼看》兩文,觀點敏感,語言辛辣,但更顯示出作者的機智幽默,並且直穿“敵人”的“死穴”。《論“他媽的!”》一文中魯迅把國人常説的髒話提升為“國罵”,然後引用俄國的類似情況來加以對比,指出發明這一句話的人物“確實算一個天才,然而是個卑劣的天才”。人們不能蔑棄掃蕩我的餘澤和舊蔭,而硬要去做別人的祖宗,無論如何,總是卑劣的事。魯迅指出:“中國人至今還有無數‘等’,還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遠有無聲的或有聲的‘國罵’。”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寫作目的。

《論睜了眼看》一文,作者點出中國人醜陋的一面——懦弱,這也是其小説中經常反映的國人的一種劣根性。文中寫道:“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着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墮落着,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文章的題眼為“睜了眼看”,實際上諷刺的是我們缺乏勇氣不敢正視前方。剛開始我以為作者又把政治拉上了,但看完全文才發現文章所批判的是中國文藝,尤其是封建性質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

作為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大力提倡白話文而批判文言文,他認為中國文學在當時唯一的出路就是語言的變革。關於文藝如何發展,作者曾到香港、上海進行深刻而精彩的演講。《無聲的中國》是魯迅於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會講。讀罷其演説詞,大受啟發。裏面説到當時提倡文學革命,其實就是文學革新,本該平和進行卻有不少人反動。假如現在我們還説着古代的話,説着大家不明白的話,已經弄得像一盤散沙,痛癢不相關了。於是,魯迅主張青年們“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説話,勇敢地進行,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如此鮮明的觀點在演講中確實能扣人心絃,但以辯證的角度來看,我跟作者不同的是,古文不必全盤否定,它的存在也代表了過去的歷史價值。所以,抱着古文而死掉,舍掉古文而生存這一説法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佩服魯先生堅定的立場。而尤其引起我共鳴的是,他提出我們要説些較真的話,發出較真的聲音,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

剛才説到魯迅關注中國文藝的道路,而在他於上海暨南大學發表的演講《文藝與政治的歧途》當中,更是獨到而尖鋭地探討政治如何“破壞”文藝的問題。政治想維繫社會現狀使文藝統一,文藝催促社會進化使他漸漸分離;文藝雖使社會分裂,但是社會這樣才能進步起來。這既符合不能固步自封的道理,又吻合了馬克思哲學的原理。作者強調文藝和人一樣,不能安於現狀,否則就是“捱打”。這種怒氣,浸透在演説詞裏,絲絲入扣,“怒國人不爭”,這就是魯迅一貫的觀點。

“文藝催促舊的漸漸消滅的也是革命(舊的消滅,新的才能產生),而文學家的命運並不因自己參加過革命而有一樣改變,還是處處碰釘子”。中國碰釘子、碰壁的人太少,僅靠魯迅一人去“碰”,還是不能碰出什麼氣勢。但這個“碰”,意味着我們不乏先見者。

知識和強有力是衝突的,不能並立的;強有力不許人民有自由思想,因為這會使能力分散。《關於知識階級》的演講裏,魯迅的語氣分明温和了,轉而利用巧妙論證法道破知識階級能否存在的問題。魯迅自嘲:“有一班從外國留學回來,自稱知識階級,以為中國沒有他們就要滅亡的,卻不在我所論之內,像這樣的知識階級,我還不知道是些什麼東西呢。”一巴掌拍向所謂的知識階級,看來魯迅的哀愁已達到悲壯的程度了。

魯迅雜文選讀後感篇2

知識和強有力是衝突的,不能並立的;強有力不許人民有自由思想,因為這會使能力分散。《關於知識階級》的演講裏,魯迅的語氣分明温和了,轉而利用巧妙論證法道破知識階級能否存在的問題。魯迅自嘲:“有一班從外國留學回來,自稱知識階級,以為中國沒有他們就要滅亡的,卻不在我所論之內,像這樣的知識階級,我還不知道是些什麼東西呢。”一巴掌拍向所謂的知識階級,看來魯迅的哀愁已達到悲壯的程度了。

因為中國人陋習不少,魯迅認為這是個要不得的習慣。常言道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倘若“習慣”停留在不思進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習慣與改革》一文,作者主張給“體質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進行一點改革。但改革就必須革新,而不是復古,這點與作者“摒棄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最終,此文同樣成為諷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開停留在“習慣”或大喊未來而依舊怠慢的革新的事實。僅大叫未來的光明,其實也是欺騙怠慢的自己和怠慢聽眾的,至少我這麼認為。

如此看來,魯迅的雜文無不外乎是論述政治落後和文藝需要革新,只不過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對於一個棄醫從文的意欲救治國人愚昧思想的文學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歎和激憤始終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就算説到家庭這個原本帶着“和”的氣息的概念,魯迅先生並沒有強調家庭對人的一種正面影響。活在當時的社會,民不聊生,處於抗戰的前夕,家庭在中國來説是個可貴的概念。《家庭為中國之基本》裏,作者還是老調子地諷刺現狀,抨擊社會,鞭策有良知的人。“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這句結語恐怕是暗含不少讀者的潛意識。在國人賭牌九,吸大麻,吃喝玩樂嫖吹賭時,魯迅並不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些什麼。他能做的,就是玩文字遊戲,在《南腔北調集》裏揭露部分醜陋的國人的面目,求的是他們能痛改前非,做個清醒的人。每一篇文章的內核都不外乎“先哀後怒”,結合社會,提倡改革。從這個角度看,魯迅也稱得上是半個革命家

魯迅雜文選讀後感篇3

五四新文化運動留給國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話小説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評擊,他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他,就是魯迅。

從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魯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歲月,也可以説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與心血在此創作中。翻開《魯迅雜文選》,認識到愛國的偉大文學家最受爭議的一面。

初讀魯迅的雜文,讀到的也許是對它的不理解,但漸漸的發現雜文取材廣闊、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語言精煉,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和完美統一,形成的是魯迅獨特的風格。

魯迅的雜文被稱之為“諷刺的藝術”。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一是誇張。從中看出,他將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但又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足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藝術地寫出某一羣人的真實來,有意識地誇張被諷刺對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點格外突出,達到諷刺目的。

魯 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二是反語。從表面上看是對於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讚美,而實際上是否定以及諷刺,這種手法往往用來表達憎恨和憤怒的感情,具有強烈效果,讓人讀起來,不禁為之一笑,就如魯迅自己所説的那樣:“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頭一擊。”

諷刺藝術之三則是比喻。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點,但並不是完全系統地進行論證,而是經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含蓄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態度。這些比喻使得文章讀起來具有強烈感染力和諷刺意味,有種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作用。

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對方的話來攻擊對方,找出對方相矛盾的説法和行為來諷刺對方。

乍看雜文,分成了許多小標題。第一篇的《熱風》是第一本雜文集;第二篇《華蓋集》作者將迫害和圍攻比喻成交華蓋運,在調愾中體現了辛辣的諷刺,表現出對敵人的藐視和嘲弄;《墳》則是一種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達他對敵人的極大憤慨和決心用手中的筆同他們鬥爭的決心;而《三閒集》可看出魯迅先生明確批判立場和針鋒相對的批判作風;《二心集》則表明了自己對統治者懷有“二心”,與他們勢不兩立而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決心和勇氣;《偽自由書》以時事短評為主,這是運用反語;《南腔北調集》以作為對那些無聊文人攻擊的回答;輯入《花邊文學》裏的雜感,全部是以在報刊上發表過的短評,是魯迅對於社會批評的進一步開拓;《且介亭雜文》表達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的憤慨和帝國主義醜陋行徑的不滿;最後一篇《集外集》可看出是作者對其作品的態度。

每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而魯迅通過雜文這把鋒利的“劍”來反映他的思想和實現他的革命目的。他的雜文,正如他自己所説的“是匕首,是投槍,是能和讀者同殺出一條生存血路的東西”。

雜文給的啟示數不勝數,讀完魯迅先生的雜文似乎看透了中國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最後只能感慨一句:雜文一點兒也不雜,而是完美的思想統一!

魯迅雜文選讀後感篇4

翻閲瀏覽這本四五精緻的作品集,把我從悲憫的觀度至如夢似幻的空洞虛體中現出的狂妄肆意,抓把蠻力地擒回現實生活中的大實際和新文化,那顆疾速被暖化的寒心,甚於造詣現令今的革命主義,令其深逐地了會到老輩們在受國民黨的壓抑的身負冷氣的不可忍。作者魯迅先生傳承了這樣一種充沛中國骨氣魂魄,在多麼跨步跚蹣的阻繞,大文學家力挺超藝術的感思魂兒。文本體載多密而複雜,形式自由。這是以感融文的極品雜文的基體。魯迅先生拘謹謝絕了實至名歸諾貝爾獎名號的優勝,晉同是中國最影響力的文學盛壇引領者。白話耿懷,來自肺腑的感言堪稱獨特的一流。例為晦澀、譏諷、爽快、幽然、論理、議義魯迅先風在這些文風欲例完現淋漓盡致。魯迅文學的方標完整了真理由心生,兑現了是非對或錯遵循科學骨欲。定格在生活的刻度,傳揚出了人民的寶貴品格,不愧為全族人民最敬忠仰慕的戰士!更代表全族人民在文化戰線上向敵人衝鋒陷陣的最修進、果真、堅實、熱忱的空前英雄。

魯迅以為“諷刺”是人生的真實,不化作虛有也不揮之出格,魯迅的雜文形式誇張,背話語調語化,幽幽談寫,使之表達藝術藴含着樸質和另類高度的思想內容;以實為基礎抓住生活中的實物和背景或勾勒社會醜惡真善的新奇新聞來表述自己舒化的論點;不以為死板傳教的敍述政文,堪為超化脱俗的進階創新教育體,稍縱鬆伐又緊促抓湊,這就是以速服人的城靈魂的鑄造根基。

誇張離不開寫實,就好似牙齒離不開嘴巴,把反尋常,不合理,便可愛,甚可鄙但又不以為奇的人事物進行繪真,給文篇徒添異彩。反語表達強震的感情,振激了憤恨和惱怒,徹底揭發了掩飾下的醜陋。

自我式的比擬素有特級魅力,再加上詼諧的簡語化,繚訴清馨,談吐文風的暢欲和馥郁,寄託了悲觀殘暴下的哀思和緬愁。構造成了寒星冷月比例出的日月星辰,無限悽美和萬化色斑。

針鋒現代魯迅的浮華,大膽地去敍文吧!

敬崇魯迅先生筆軌,因成長在這裏。

魯迅雜文選讀後感篇5

每每讀起《祝福》,都會感歎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增添幾分對其的憐憫,同時也有幾許無奈。那樣受盡苦難折磨的人兒,得不到祝福,談不上所謂的幸福。

《祝福》裏的過年是認真的,從送灶神到祝福,禮數週全,祭祀豐盛,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這“年終的大典”作為直接的生存手段,卻給祥林嫂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直接主宰祥林嫂的命運。

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機。然而,祥林嫂卻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春天,她失去丈夫;春天,她被賣改嫁;春天,她痛失愛子;春天,她就那樣地走了……

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被逼出逃,經衞老婆子介紹,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虐待。很快又被婆婆家搶走,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是個純樸厚實的農民,很快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過上安穩的日子。然而命途多舛,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阿毛被狼吃掉。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失魄,猶如白痴,可是人們還説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脱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除夕的鞭炮生中,慘死在街頭。

祥林嫂是怎麼死的,窮死?餓死?冷死?祥林嫂被代表政權的魯四老爺趕出魯家大門,成了乞丐。沒錯,她是窮死,餓死,冷死的。一連串的打擊,魯鎮人的輕蔑,柳媽的恐嚇,使祥林嫂精神完全崩潰。當人們帶着喜慶心情祝福之時,在她的精神世界裏,有的只是陰間慘狀,死鬼男人爭奪,閻王爺鋸屍,閻王爺代表神權,她是被嚇死的,被封建統制通過祝福活活殺死的。

五年前,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兩頰還是紅的。五年後,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消失了血色,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後來,花白的頭髮已經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化如此之大?生活上的打擊是必然的,然而精神上的創傷卻是最殘酷的。一個人,沒了生的慾望,活着還有多大意義。於祥林嫂而言,生的悲哀,死的恐懼,已讓她無所適從。

祥林嫂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有更多如祥林嫂般的勞動婦女深受封建禮教的摧殘,她們沒有幸福可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和祥林嫂相比,我們是幸福的。那麼,我們就要珍惜我們現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們遭遇到什麼不幸的事,依然會有人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

沒有生活上悲哀的困擾,我們更應去追求生命的意義,讓這段歷程長滿人生之花。祝福,為自己祈禱;祝福,也為他人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