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野草》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14K

《野草》讀後感精品多篇

《野草》讀後感 篇一

《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種子的力來説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啟發和鼓舞當時的人們去抗戰。學了這篇文章後,我也受到了強大的鼓舞。

一棵任人殘踏的小草,無人注意的小草,它卻以頑強的生命力,掀翻了壓在身上巨大的石塊,頑強地鑽出地面。表現了不畏困難,勇於磨練,永遠樂觀的可貴精神,

野草的這種精神告訴我們,無論面對多麼巨大的困難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個腳印,不屈不撓地前進,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會與我們相逢。温室裏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麗,但野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卻更為人讚賞。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樣。野草代表着強盛的生命力,我讚美它。

野草讀後感 篇二

哪裏都有它,不需要任何裝點,在那春暖花開,鶯飛草長的季節裏,第一個破土而出的是他—————野草!在冬季,毫無任何生機的時候,我與重逢了他,他在廣大無邊的土地上蔓延着悽悽蒼老的生命,那便是野草的化生——荒草!原來從始至終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是野草!

從古至今,讚揚過野草的人有多少?我想是説不清的吧!野草它不具有,鮮花的芳香,美麗!但造物主從來都是公平的,他給予了花美好的一切,卻忘了施加以更長的的生命,對於花,我想他是公平的!野草,沒有光鮮的面貌,沒有淵博的含義,更沒有美得表現!但造物主給與他的確是光陰,是那一男年頭不變的心!在小草兒心裏,是孤獨的,是寂寞的,同樣他也是堅強的!他從容的等待着承諾夏秋冬,物是人非!

我所瞭解的野草,不過只是青青綠綠的,勃勃生機的,並沒有萬種風姿,但我卻看到了野草的精魂!野草,他從來都不會改變,他對事物的心境也從來沒有變過,他所堅持的,他所在乎的,從來沒有變過,一個個的春華秋實的轉過,花朵變了,變得嬌柔易毀,樹木變了,變得土氣沉沉,房屋變了,變得富麗堂皇。田野沒有變,只因為,他還繼續孕育着野草,野草的母親——土地!人們常説,土地是祖國的驚魂,土地是人們最親的母親!但有多少人曾離開了這位偉大的“母親”,遠走他方,在愛爾蘭優美的城市裏過着風花雪夜的生活,紅燈綠酒將身在異鄉,卻從未思鄉的面孔照耀得五彩繽紛!在物質的生活中,他們變了。野草才是土地最親的母親,因為他們生生相惜,誰也離不開誰!野草的那刻赤子之心,值得我們幾億中華兒女所學習!人不能忘本!

我從野草中看到而許多!我看到了植物的心是如此的堅定,是如此的頑強!我也從野草的本身聯繫到了自我!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就是花朵,容易摧殘,美麗而短暫的我們,經不起風吹雨打!但是億萬花朵之中,仍然存在着如同“野草”一般的人!

我要做像野草一樣的青少年,因為他能經得起寒風暴雨,對我而言,野草是一位不敗的將軍,值得我們去讚揚!我們無情的揮霍時間,當今後,我們再次看到野草的時候,不!是看到荒草的時候,便會想起,我們也曾如同野草一樣,只是現在,我們將歲月遺失,變得不堪一擊而已!回不去的是時間,荒草,走過寒冬,仍然有着一片天空,仍然春暖花開,仍然繼續着他的使命,但我們再也年輕不了了!只因為人生不過百年,我們要學會抓住流失的時間,讓生命不在失去光彩!

青少年,風華正茂,應當立志成才!

野草,一生無人注視,仍然笑面如花!

魯迅野草讀後感 篇三

看過《野草》後,最喜歡是那篇極具諷刺性的《死後》,他寫的是自己“死”後,社會各界人士做出的反應“或者害得他們傷心,或者要使他們快意,或者要使他們添些飯後閒談的材料,多破費寶貴的工夫”。這很現實,人在生前會有很多朋友,會樹敵,更多的則是陌生人。死後,親朋好友為之痛惜,敵人為之興奮不已。陌生人不會有什麼反映,至多成為飯後談資。沒錯,應該是這樣子了。

魯迅先生是一個雕刻家,他用文字刻出一副名叫“現實”的浮雕,這浮雕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裏。

跟魯迅先生相比,我很想弄清楚有些人是否反對過當局,是積極地,還是消極地,是一開始的背叛,還是最終的變節,是真正反對還是裝裝樣子。那黑暗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所有的無限。可是隻有魯迅先生如鋼般地挺在中華大地上,試圖撐破這片積壓了許久,愈漸濃密的黑暗,讓光明托起我們去觸摸太陽。

人生要轟轟烈烈,要冒險,要有膽量,直面死的威脅。

而魯迅先生就這樣冒則後危險,帶着膽量,轟轟烈烈地與死亡決鬥。他始終在痛着,提醒自己還活在非人間,他的肩上擔負着的是未來。

絕望之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既然如此,我們也只有背水一戰,路再艱難,總會有盡頭。前進吧!為了未來。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微笑。

《野草》讀後感 篇四

我們學了《野草》這篇文章,主要寫植物種子的神奇力量,高度讚頌了野草的頑強的生命力,啟迪人們面對困難要有頑強的意志,鼓勵人們勇於克服阻力,奮然向上,勇於鬥爭。我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感受到植物種子的“力”超越一切,種子的“神”是頑強生命力,勇於作鬥爭,不屈不饒的精神。

“它為着嚮往陽光,為着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頭有多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窄,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裏鑽,它的芽往地面上挺。”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野草的生命如此頑強,從而讓我想起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週記大全

有一次,數學測驗時,我寫着寫着,碰到了一道難題。我想了又想,還是沒有頭緒。忽然,讓我想起《野草》的不屈不撓,更想起像野草那樣堅強的人。於是,我也堅強起來,想盡所有辦法,終於讓我攻下這道題了。過了幾天後,成績發下來了,我得了99分,全班最高分,我開心得一蹦三丈跳。

“這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歎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鍊。”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作者在讚美着像野草那樣不屈不撓的人,一方面也對野草的讚美。

學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堅強,不能放棄,就向野草那樣!

野草讀後感 篇五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多次為魯迅所稱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書的大綱,倘置換為魯迅自己的説法,則是: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退潮以後思想上處於彷徨時期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對中國文化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深沉思考在魯迅生命最痛苦的時候,"五四"運動高潮後的回落、"新青年"陣營的裂變、統治階層的專橫和欺壓……一系列社會的矛盾讓魯迅陷入消沉抑鬱的海洋、感受心靈苦悶的煎熬黯淡的情緒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誕生這部作品是魯迅以其獨特的個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絕望的抗戰"而催生的小花,是他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心泉所化成的藝術瑰寶,是一部"心靈鬥爭的記錄"魯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藝術才華,將自己微妙的感覺、情緒,難以言傳的心理、意識,複雜萬端的心態與情感,憤激與焦燥,感傷和痛苦,苦悶與彷徨,探索與追求,溶入這叢野草之中,從而把內心的痛苦轉入《野草》,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誌銘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以紹興人那一碗黃酒墊底的生命底氣,以來自尼采權力意志哲學的那一派野力,絕望、反抗絕望、堅持絕望這種絕望的堅持尤其艱忍殷海光先生曾説,魯迅既感覺到了生命的虛無,又要在為虛無的壓迫下致力於求索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新生之路這是一個極大的悖論更痛苦的是魯迅在求索民族新生之路上又是這樣四處碰壁這樣的魯迅我們可以把他描寫成一位舉着盾牌的戰士,盾牌的後方是生命的虛無,盾牌的前方是出路的虛無戰士要博擊的是雙向的虛無這種戰鬥就尤其慘烈這樣的魯迅才是一個夠味的魯迅這樣的魯迅才配稱中國在二十世紀的精神高峯

魯迅毫不諱言現實在他看來乃是實有的黑暗與虛無,卻又認為,不是沒有可能從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誕與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義激情,這是他高出許多存在主義者的地方他説,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裏面野草》的低沉陰鬱、桀驁不馴,體現出彷徨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作者孤憤蒼涼的心情,是作者真實的靈魂袒露;是追尋生命意義卻感到死亡的悲愴時的焦慮;是獨自與黑暗搏鬥的直面真相的勇氣,是在無路之處走出路來的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

因此,最富含熱情的語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氣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寫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纖結如珊瑚網,"《野草》的語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無數張開而又糾結在一起的紅豔的珊瑚枝

作為一部靈魂之書,《野草》開闢的境界,在中國的精神史和文學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散文詩《野草》被許多評論者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峯之作

魯迅野草讀後感 篇六

朔方如粉如沙的雪花在紛飛之後,整片原野便被孤獨的雨的精魂所覆蓋。然而在這雪的掩埋之下,卻依然萌動着生命向上的力量。當春天的風裹挾着希望從這片原野上方刮過,雪融化進土壤滋潤重生的渴望時,總會有一些不曾腐爛甚至未曾枯黃過的野草以燎原之勢迅速蔓延。從這刮過的風,也會感動於他們的不屈和執著。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腐朽。我對於這腐朽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或許那個愚昧麻木的時代就是那片被大雪所覆蓋而矇蔽了雙眼的原野,身體及根系都已腐爛的野草,身體腐爛而根系依然健康的野草,以及身體雖泛綠但根系已腐爛的野草,都因雪的覆蓋而無聲無息。但無論一個時代有多不堪,黑夜之後也總會出現黎明的曙光。而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人,便是那些儘管被雪掩埋也依然固執地保持着身體與根系均健全無損的野草。他們在所有人都沉睡的時候,大聲地吹響了振聾發聵的號角。

魯迅説:“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當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腐朽。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然而,“天地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從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在鍵盤上敲下魯迅這些話的時候,我莫名地有一股想哭的衝動。我彷彿看到了微弱的燭光下伏在桌前淚眼婆娑地寫着這些話的魯迅,或許他那個時候覺得自己在歷史蒼穹中不過是再渺小不過的一顆星,但是他熱愛他腳下的這片土地,儘管它殘破不堪讓人近乎絕望,可是他依然固執地希望改變這一現狀,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哪怕他對自己並沒有多大的信心,都只是抱着背水一戰的信念,他也依然執著地握着筆桿同這個被黑夜所籠罩的時代戰鬥着。

喜歡《野草》這部散文詩集也許僅僅是迷戀於魯迅先生的文采並且感動於他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種複雜而堅定的感情。在我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戰士,他以紙為盾以筆為矛,衝在隊伍的最前方,而他的身後,不僅僅有年輕的學生,還有工人、老人、婦女和小孩。他們都是野草,渺小但不卑微的野草,只需一星火光,他們就會立刻蔓延成燎原之勢,燒紅一方天空,照亮一片黑暗。

臧克家先生在紀念魯迅的一首詩中寫道,有的人死了,但是他還活着。是的,魯迅正是一株永不會枯萎腐爛的野草,因為他永遠活在我們華夏子孫的心裏。

野草讀後感 篇七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題記

一夜秋來,温度驟涼,陰霾的天空書寫無盡的蒼涼。漫步在昏暗的書館,品味書香。茫然之際野草二字映入眼簾,捧書盤坐,致思緒於《野草》中,彷彿致身於夢中。我停止前進的腳步,在野草叢中徘徊,徘徊又彷徨。揚起頭迎着風向去尋找前進的路,這似乎是一種奢望。誰會來?誰會來指引我走那一條路呢?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裏。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驀然回首,發覺成長的腳步中獨自一人,被沉沒的世界只有自己。或許是我沉靜在夢境裏,也唯有在夢境裏才能享受片刻的安寧。這裏沒有路的,能否向前進,能否到達安寧的世界,這都是個未知數。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天荒地老,地老天荒,在無盡的荒涼中徘徊又仿徨,寧靜的心,不隨世俗而庸俗,慘淡的世界,全然沒有影響到那顆充滿擔憂卻又滿載希望的心。

“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在希望中慢慢絕望,可絕望中又透着絲絲的希望。黯然的人生無非是在希望與絕望中徘徊,慢慢地耗盡青春,成為別人生命中的一位過客。

來去匆匆的過客,不懂如何享受生活,為維持生命,討碗水喝,卻在不止步的前進中讓生命殆盡,忘記了姓名,也忘了追求的理想。無法放下手中的包袱,只知向前走去,一路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卻走向了無邊秋夜。

蕭條的棗樹在盼着,盼着秋後的春,做着小粉花的夢,但它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一無所有的杆子,在默默的直刺着蒼涼的天空,一心想制它與死命,可是這一切都太難,它知道,這一切僅是一個夢,一個好的故事。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它,完成它,留下它。”陰霾不可能總是籠罩着天空,太陽終會升起,陰霾終會消散。所以他將畢生所學化為文字,給予它靈魂,讓它喚醒無數顆中國人沉睡的心。這一覺太漫長了,他等得好辛苦,好辛苦,可是他等到了,青年的`靈魂開始甦醒。

“是的,青年的靈魂屹立在我眼前,他們已經粗暴了,或者將要出粗暴了,然而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靈魂,因為它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着。”是的青年的靈魂甦醒了,他們粗暴了,在黑暗中他們是一顆顆毫不起眼的小星星,看吶,他們開始聚集,開始團結,開始反抗。微弱的光慢慢變亮,黑暗終究消散,而這一切卻又消失在淡淡的血痕中。

“造物主,怯弱者,羞慚了,於是伏藏。”泛起一絲漣漪的心歸於平靜,我,在時光的流逝中感悟,感悟《野草》的靈魂,感悟生活。

《野草》讀後感 篇八

昨天,我們學習了《野草》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記述了“野草”是世界上力氣最大的植物,它可以完整地分開人的頭蓋骨,並能掀翻巨大的石塊,也只有它才有這種超凡脱俗的力量。

讀完這篇文章後,讓我不禁小小地驚歎了一下,這嬌小嫩綠的野草有多大的力氣啊!雖然上面有萬般阻撓它的石塊,沒有大量的雨水供他們吸收,但是他們還是用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挺了出來。向着陽光、向着藍天、向着白雲,用那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用那有彈性,能屈能伸,有韌性不達目的的不止的力,向全世界的人喝彩。

還記得去年夏天,奶奶家養的小貓“咪咪”因意外被壓死了。年小無知的妹妹在樓下草叢中綁了個袋子,在被袋子籠罩的裏面有許多雜草,和妹妹放進去的白紙片,結果還壓翻了許多小草。我心想這可憐的小草,既沒有陽光的雨露,也沒有伸展的空間,一定非常苦惱吧!想必不久就會枯黃了吧!幾個星期後,物業找到了我們,責怪我們這樣做沒有保護環境,後來妹妹哭着,哽咽着把袋子拿了下來。我驚呆了,那幾棵小草不但沒有枯萎,反而越長越茂盛,只是被壓彎了腰身,看着小草的這種精神,我不禁感動了起來。

還記得很小,有次考試,我沒有考好,本來以為這是偶然,但是幾次後,成績很是一樣,我失望極了,以為自己就是比別人笨,考不好。現在我和小草比起來,我真是太渺小了。現在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都應該勇往直前,堅持不懈!

這篇文章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示,我想每個人心中應該有株野草,讓它向着陽光,完成它的生之意志。

野草讀後感 篇九

白居易有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想這或許就是魯迅給他的散文集取名為《野草》的原因吧。像野草一樣即使被焚燒、被割刈、被踐踏,但深扎土地的根是不會死的,第二年的春天他照樣吐出新綠,這就是野草的生命力,也是魯迅的生命力。當然這並不是毫無根據的推測,在《野草》的題辭裏魯迅先生寫到:“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讀《野草》的時候,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在絕望邊緣掙扎的人,在無邊無際的絕望中1又看到了微弱渺茫的希望;我想到一個詞“絕處逢生”。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這死亡有皆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腐朽,我對這腐朽有皆大歡喜,因此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我覺得這句話裏包含了希望,絕望之中渺茫的希望。在《影的告別》裏,那個決意與人告別的影,因為他不願生活在黑暗裏“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願意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裏沉默。”這是一種自我毀滅,寧願在黑暗中沉默,在黑暗中離開,也不要彷徨。這是影在絕望中尋求自滅以求那渺茫的希望,與其在黑暗與光明之間徘徊還不如選擇毀滅以此得以解脱。《希望》中也有一句“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絕望與希望是相同的,這也説明在魯迅先生眼裏,絕望與希望他們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起碼在《野草》裏不是的。因為現實的希望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不甘心,因為不甘心就此認命,寧願選擇毀滅也不要委曲求全,也許在絕望中還有生的希望。“我只得由我來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即使暗夜、即使蒼老,也要肉搏絕望,用遲暮孤身奮鬥,在絕望中活得重生。《野草》裏幾乎每一篇都透露着絕處逢生的悲壯。

我始終覺得作家的作品裏或多或少都帶有自身的感情,或身份、或性格、或背景……魯迅先生也是這樣的,不管他的小説還是散文都不是以一個觀看者的身份來定位的,起碼不會全是,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的影子或者脊樑在裏邊。魯迅一生的經歷很曲折,自己人生的曲折、迷茫、絕望在《野草》中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並且《野草》的寫作背景也是魯迅在他的人生低潮期,可以説《野草》裏的迷茫、困惑也是魯迅自己的困惑,但在他的意識裏,骨子裏戰士、鬥士那般不服氣的精神,《野草》裏的絕望與希望,正好是魯迅戰士精神的體現,寧願自我毀滅、寧願委曲求全,在絕境之中尋求生存。在《野草》裏的絕望與希望,它們不是完全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依存關係,絕望中孕育希望,希望中隱藏着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