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魯迅《風箏》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4W

魯迅《風箏》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風箏》讀後感 篇一

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寫於一九二五年,時年魯迅先生44歲。生活的經歷和思想的深廣,使魯迅先生對過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想起兒時因不許放風箏而扼殺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善於解剖自己的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反思,抨擊了舊中國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引發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如何讓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長。

文章從在北京看風箏寫起,由眼前景回憶起兒時江南放風箏的境況。而寫北京的風箏只是一筆帶過,卻用濃筆寫出了故鄉放風箏的細細的情景。從時間和季節入手,寫出了風箏的姿態顏色、形狀。雖然“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周圍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温和”。文章的一二兩段構成了一個層次,引起了下文對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一事的具體描寫。

由於我的“不愛”甚至“嫌惡”,便也將這一心情轉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順理成章地反對弟弟去做。我是兄長,當然有着兄長的威嚴,弟弟也就只好“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看着小兄弟因風箏的落升而驚喜的情形,我卻只有感到“可鄙”。

這一段是後面事情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關鍵。魯迅先生一方面寫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寫出了“我”的“強大”,兄長的“威風”和小兄弟的“無奈”的強烈的反差,為後文的發展和結果埋下了伏筆。

因而,當“我”發現小兄弟在偷偷地瞞着自己去做風箏的時候,便以兄長的威嚴毫不留情地折斷了風箏的“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於是,我似乎是得了勝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裏。這一段敍寫很具體很細緻。這是由上一層的原因而導致的必然的一種結果。

魯迅先生雖然淡淡寫來,但我們分明看到了字裏行間浸透着的懊悔和悲哀。兒童的天性是純潔的,而遊戲是兒童的天性,而玩具則是兒童的天使。當魯迅先生感受到這一點的時候,已是中年以後的事情了。

接下來的,文章有了很長的篇幅,寫出了我的懊悔和補過。但當我想了若干的方法終於可以得到這補過的時機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更深一層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長大之後,早已將這一切忘記了。時間和生命永不會給我這一贖罪的補償,“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人世最大的悲哀莫過如此,過往的錯誤或許永無改過的那一天,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

文章的主題似乎是多面的。有對兄弟間濃情的抒發,有對封建家長制的鞭撻;有對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着對過往的罪責的“無可把握”的悲哀。

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有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環境的對比:北京二月的肅殺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熱烈和温和。這一對比增強了文章的濃烈的悲情和深重的無奈。二是人物的對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強大。這一對比構成文章敍事的主體,也貫穿文章的始終。三是時間的對比:這時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我的前後的變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後的變化。我的變化是主要的方面,小兄弟的變化是次要的方面。但又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三個層面的對比在文章中交織成深沉的敍事點,使得文章含藴極深而感人極強。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給讀者以清晰可尋的脈絡,併成為打動讀者的抒情的線,和三個層面的對比交織成一個渾然的整體。我的感情變化的線索是:對放風箏的“嫌惡”,對小兄弟看放風箏的“可鄙”,看到小兄弟做風箏時的“憤怒”,折斷風箏離開時的“傲然”,反思後的“沉重”和不得原諒後的“悲哀”。

首尾的呼應也是此文的一個特色。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本文的重點宜放在對文中作者“悲哀”心境的正確把握和理解,這也是切入到文章主旨的一個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文章寫法上的一大特色。文章的難點是小兄弟的“忘記”,這也很容易引起國中學生的疑惑,宜簡明講解,只要扣住主旨去把握就可以了。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二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聖的長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

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着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着”,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裏。

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敍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作者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風箏》讀後感 篇三

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句讓時間如水頓悟的偈語在滄桑脈絡裏依然響起。

在宗教和等級秩序的故土上,尖鋭的風刺痛滾燙的淚。哈桑和阿米爾不斷地後退、退到記憶裏、退到無邊的黑裏。裂縫與深淵,摔過、陷進,不再回避。劣性是一面鏡子,也是心事蕭索的影子,寧願折斷,不去躲藏。戰爭、逃亡、輾轉、背叛、自殺,寂靜曲折的迴歸之路,怨恨、無眠、愧疚、救贖、風箏,涅盤重生的曙光。

《風箏》讀後感 篇四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回憶了“我”小時候將小兄弟自己做的的風箏弄壞的事情,並且不讓他玩風箏,認為玩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後來魯迅才知道玩是兒童的天性,就像人要睡覺……痛恨當時的所作所為。想去找小兄弟説對不起的一件事。

魯迅先生簡約的幾筆,就將小兄弟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風箏》讀後感 篇五

假期裏我買了一本沈石溪的《那個年代的我》,《自由風箏》是其中的一篇,看完後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十四歲的“我”進入青春期,原先是一個聽話的乖小孩變得犟頭倔腦。

以前老師對“我”的評語是:遵守紀律,尊敬師長,現在變成“要注意禮節禮貌”,伴隨着第二青春期的到來,“我”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強,想擺脱長輩對“我”的管束,渴望自由。

鄰居明德爺叔擅長做風箏,他做了一隻名叫“龍圖騰”的風箏,“我”、“瓶蓋”和“長腳”一起幫忙搬風箏,看見風箏在天空中瀟灑地飛來飛去,而“瓶蓋”卻説:如果風箏也有生命的話,它一定會感覺很痛苦。

因為它的命運掌握在放風箏人的手中,一舉一動受到放風箏人的控制。

瓶蓋因為學習成績下降,他父親把他引以為驕傲的一百本書付之一炬。

於是他們三人商定離家出走,並用十天的時間做準備。

“我”陪“明德爺叔”最後一次放風箏,“龍圖騰”被樹枝纏繞,我用一把小刀把線割斷了,當我們找到它時,它已經摔得粉身碎骨!明德爺叔對我講了他的身世,打消了我離家出走的念頭。

瓶蓋、長腳卻離家出走了,瓶蓋在外流浪偷東西被狗咬傷,沒錢就診死在一個橋洞下。

長腳因犯罪在監獄度過一生,而明德爺叔那隻因被我剪斷了風箏線而摔得粉身碎骨的“龍圖騰”拯救了我。

“假如人真的是一隻風箏的話,從本質上講,這根拉住你的風箏線,不是束縛你的線,而是放飛你的線。

因為有了這根線,你才能夠飛得起來;因為有了這根線,你才能飛得高飛得遠飛得穩妥飛得踏實。

如果你討厭這根線,以為只要掙脱了這根線,你就能無拘無束飛得更自由更瀟灑更高遠,那就大錯特錯了。

斷了線的風箏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無情的風從高空中刮落下來,摔得頭破血流。”

“別説風箏了,就是飛行能力最強的鳥,巢也只能築在地面上。”

“珍惜親情,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永遠繫緊情感的線,別把用最珍貴的親情編織而成的情感之線弄斷,你才能盡情地放飛自己,擁有精彩的人生!”

這篇文章帶給我很大的觸動和感慨,畢竟我也曾經經過那個年代。

當孩子處於第二青春期時,我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