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8W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一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學問、道德、功業冠絕一時。清史稿評論其“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一過,何其盛歟!……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品讀如此這麼一個人,也許會對如何走好人生路有些幫助。要品讀一個人,他自己留下的文字作品,應該是最好的資料。世傳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以家書最為世人所知。細讀家書,確有諸多可資借鑑之處。將讀家書所感所思草寫出來,供閒暇之時翻閲,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世間沒有萬事妥當的開始

曾國藩並不算長的一生,無論是立功、立言、還是立德,都是非常成功的,以現在的眼光看,能算得上是順風順水的成功達人。仕途一路扶搖直上,十年之間,官至禮部侍郎;奉旨辦團練,一舉成天下重臣,在其指揮下,迅速撲滅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為大清續命幾十年,成就不世功勛;學問上,也是傳世學問十三套。如此一人,讓人覺得他定是有叫人豔羨的好運長久伴隨。

然而,閲讀其家書,給人的感覺卻是他處處不順,時時受制於人、受制於各種制約。步入京城之初,三年不能考中,幾乎無以自立;京城做官之時,身體時時有癢,自身各種缺點毛病叢雜;仕途剛有起色,卻有路遇丁憂,不得不中止仕宦之路。辦團練之初,處處受制於朝廷和地方官吏;指揮作戰之初,有靖港之敗,幾至投水自決;統領大軍之際,不但受制於兄弟部隊、地方諸侯、各地豪強,還面臨將士不用命,不能令出必行等諸多困境。晚年之時,還有天津教案受辱經歷。如此等等,在家書之中,都有真切流露。家書之上,他説下的話應該有相當大的可信度,那麼他的這些略有抱怨的心路歷程自述,應該都是較為真實的。

由他的這些經歷,足以説明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何人,無論做何事,都不可能在萬事皆已具備,一切在百分百有把握的條件下才開始。這個世界上,那些成功者,應該都是具備這樣一種能力的:從當下開始,在行動中去逐一克服那些阻礙做成這件事的所有問題,無論那有多麼困難。永遠要記住:這世間絕對沒有一切都能隨你心意的、具備所有條件的開始時間,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從當下開始,無論面臨的條件有多糟糕。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二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為現當代諸多名人所敬仰萬分,所以想試讀讀曾國藩的書,以增裨益。《曾國藩家書》收入了曾國藩自出仕始至終的經典家書,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中國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稱之為聖賢,這也是先賢們所追求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一代代人不斷努力,但成為聖賢的人屈指可數,可見成果之難,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從他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聖賢者,首先為聖,聖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也就是不斷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斷地努力,縱慾的自責,自滿則自遣,在不斷地自省中,曾國藩他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範。

其次,聖賢者,賢者也,賢者,學識淵博,能力超羣。曾國藩在嚴於律己的同時,在為官上也是做到了極致,他在清政府、外國人、太平軍之間周旋,屢敗而屢戰,遇挫則愈強,提拔了諸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推動的洋務運動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為賢者。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三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裏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着閲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裏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藴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繫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説是趕上了好時光。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説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

讀着《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着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四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頗深,曾國藩的家書行文從容鎮定,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藴藏真知灼見,極具説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

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麼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鍊,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後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樑,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説:“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國藩所説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國小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國小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與弟的關係,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着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朋友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五

我對於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的瞭解並不是很多,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給人的評論也是很有爭議的,通過閲讀了《曾國藩家書》,我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字裏行間表達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為研究曾國藩這個人物及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資料。

曾國藩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謾罵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來,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脱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條件,特別是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決不能片面的下評價。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有修身、齊家、勸學、養生、教子等領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學等的主要思想的反應。全書分為勵志篇、勸學篇、修身篇、齊家篇、敦親篇、教子篇、做人篇、養生篇、師友篇、人才篇、居室篇、軍事片以及為政篇。通過閲讀曾國藩寫給其弟的書信中,我知道他對很多事情都有獨到的見解,另外他經常勉勵弟弟們要“用功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對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講仍是非常實用的。現如今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東西或者文化都變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沒能夠持之有恆,不然就是過眼就忘,只是稍稍看個大概,並無法深入瞭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讀了這本書不難聯想到,經濟的發展與物質文化的發展仍無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經濟水平上升了,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但是卻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並沒有投入及時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識,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這是我們現代人應該檢討的地方,試着努力瞭解曾國藩的其思想,學習其治國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現今不正確的教育孩子的出發點的方面。

《曾國藩家書》裏面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好兒子,好哥哥,好父親,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為人處事態度。他説:“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未能落實到實處。現在的青年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六

曾國藩,初名子城,譜名傳豫,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11年出身於一個山村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父麟書,有田產,不事耕種,醉心功名,然童試17次皆不第,父設館授徒。曾國藩幼從父學。

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説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毛澤東在1917年致黎錦熙的長信中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作為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整肅政風、西為中用,開啟“同治中興”,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功業政績鑄萬世豐碑,著作思想仍澤被後世。近讀《曾國藩家書》,感受極深。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摸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積澱。

曾國藩的家書行文從容鎮定,隨想而至,揮灑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書中藴藏真知灼見,藴含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諦,極具説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給人以深刻的啟發。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説)的“三不朽”之説。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後日積月累,持之以恆,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貴有志,但“志”對於人來説,不能僅僅作為一個目標,要立長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切實去踐行它。

一本好書,猶如一座路標,當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躑躅時,它能糾正人生偏移的路標,會給你指明一條光明大道,到達希望的殿堂。一本好書,彷彿是一座燈塔,當你如滄海一粟,在浩浩淼淼的大洋中漂泊時,會指引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七

一直以來,想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可惜事務繁雜,定不下心來。一日,偶然看到《曾國藩家書》,翻之,字行間話雖短,然語言精練,讀之令人深思。

曾國藩作為大儒,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其學識之博、見識之遠,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書中體現的“仁”、“禮”、“慎”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現在來看也十分具有積極的意義。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修身養德。曾國藩説修身養德的關鍵是:誠、靜、謹、恆。誠為誠實、誠樸,為人表裏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恆,指的有恆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這些往往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欠缺的,君不見,部分高官大吏因腐敗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養德。“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多見自己過,少見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卻防自己貪”,敬畏規矩、修身養德才是我們處事應有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才能夠坦坦蕩蕩、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夠做到修而樂之,修而有為。

我們應該用“入世精神以辦實事,體老莊以寄閒情,由中國文化中培養見地,從傳統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憑自我奮鬥,立大志,修煉人格,以大氣度做事,以收斂態做人,認準目標,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修煉心態,端正心態。

曾國藩説:“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對讀書的態度。並且他還認為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讀書十頁,寫百字,記日記,而且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雷打不動。並且讀書時“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閲,徒循外為人。”正是這種讀書持之以恆的精神讓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詣連毛澤東主席都説,“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克己復禮,修身養德,謹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會收穫很多快樂。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八

讀完《曾國藩》意猶未盡,讀到後面戀戀不捨,不捨把他讀完,這本書唐浩明寫的《曾國藩》是本很值得讀的書,接下來淺顯總結一下本書和對自身的思索。

曾國藩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體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來都心存善念,當敗太平軍時很多人勸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繼續的戰爭帶來的殺戮,一心想結束戰爭還百姓安寧。但為湘軍統帥和遊走於官場中的他卻又心狠手辣,為達到某種目的不惜殺害無辜之人。

但還是理解這位一代偉人,因為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我們要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大環境下去作出思考,説到底曾國藩也是凡人,正所謂“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統帥,不虛偽,沒有心機城府不足矣在腐敗的官場立足。而他卻沒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目前的我要學習,反省,要不斷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為鑑、以銅為鏡,要有自知有能力,認識自己的不足並作出改變,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優秀。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九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櫃。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遊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嚮往:曾公出生於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於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 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説,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説,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裏行間藴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有多久沒靜下來寫一封書信了?有多久沒陪父母好好説説話了?有多久沒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華浮世,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可通過讀《曾國藩家書》,我從曾公身上學到不少可貴的品質,最可貴的即是孝悌。給父母打個電話,為父母買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遊……在物質與情感方面儘可能滿足父母,父母事無小事,其實無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已是足矣。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十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説)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説,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之後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