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曾國藩傳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W

曾國藩傳讀後感多篇

曾國藩傳讀後感1

古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為一個人成長的遞進過程,可見修身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為此我想,修身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課。帶着這個問題,我去讀了《曾國藩傳》從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啟迪。在此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與大家共勉。

在讀《曾國藩傳》中我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一個知人善用、廣培黨羽者,一把創立軍隊、運作官場的好手,一個讀書人統率軍隊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個軍事家,,一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一個名垂青史的重量級人物!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覺得是當今社會少有的,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之後才能做聰明人。

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塗”一點時,它往往卻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吧。

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忍辱負重,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

著名錶演藝術家英若成小的時候,很想看看家人對他有多麼重視,吃飯的時候就躲到衣櫃裏,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結果,然而讓他大失所望的是,誰也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飯,他才從櫃子裏爬出來吃那些“殘羹剩飯”,從此他發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你會大失所望的。

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這位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國士大夫的聖人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封為近代最後一個聖人,在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品質和修養。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二是做事要“慎獨”。

“ 慎獨”用今天的話説就是在一個人獨處時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去除內心的惡念,培養自己的善念,這樣就能問心無愧,對得住天地良心,飯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穩,故能心安理得,心態平和,是可笑對蒼天,下可孝對父母,中可和對同事。對工作、對朋友、對親人只一個“誠”字,不欺暗室,不陽奉陰違,做到心口如一。其實我們為人處事要的不就是“以誠相待”嗎!

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三是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齊嚴肅,內心純淨專一,接待貴賓和參加活動,都是主敬的具體表現,古人常講君子應訥於言而敏於行,與主敬異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時刻都會高度集中精神,然後就會化險為夷。主敬是指一種厚重,專注,嚴肅認真的精神狀態,曾國藩經常要求他兒子曾紀澤説話要慢,走路要慢,舉止要莊重,通過這些

日常瑣碎的行為習慣來培養“敬”功夫。這就要求人要有靜氣,少説話,話多傷神,注意養氣,控制自己的心情,氣若不動則心不動。心要靜,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則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氣躁必然會影響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所以當人面對重大事情和各種突發情況時要有靜氣,要從容不迫,處變不驚,這樣才能對事情做出正確判斷,從而能夠作出正確決策。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發展的重要過程。當然這跟人的個性和成長環境有關,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磨礪後獲得的,如果平時經常注意養精蓄鋭,面對意外情況時儘量讓自己頭腦冷靜,做到謹言慎行,對事情不草率做決定,而是深思熟慮,時機不成熟時要學會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許過段時間後事情會明瞭些,到時做決定會容易些。

這就是我讀《曾國藩傳》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歡的朋友有時間也可以去借來一讀!

曾國藩傳讀後感2

在這個暑假中,我看過許多著名的圖書,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要數《曾國藩傳》這本敍述了清代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國學之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原來的曾國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曾子誠,乳名則叫“寬一”。曾子誠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從此一代忠臣來到了人世間。此書主要講述了他在年輕之時發奮圖強、日日夜夜不停地讀書,最終成為了一代名臣。隨後又建立了湘軍,幫助咸豐皇帝抗擊太平天國,經過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終於戰勝了太平軍隊。可是好景不長,因為英國的神教而引發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間,因為這事他被老百姓罵成了賣國賊。事件平息後,過了幾年他卻病死在總督衙門,終年六十二歲,他為了大清事業奉獻了一生。

我很敬仰這位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文選》等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為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説,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東山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為什麼這時他才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説忠孝兩難全。

這是一本記載歷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讓我學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錯。這本書很奈人尋味,還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發現。

曾國藩傳讀後感3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曾國藩的書,覺得不錯,推薦大家可以看看。

曾國藩被稱作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關於所謂四大,我查了一下,有兩種説法,一説: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看起來曾國藩作為所謂中興名臣之首是沒有爭議的。實際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與曾國藩年齡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鴻章比曾國藩小了12歲,算是晚輩,張之洞則又比李鴻章小了15歲。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謂四大也不過是後人主觀給起的名號罷了。

從人物關係上來説,是曾國藩創建了湘軍,胡、左、彭都出自於湘軍,多少得到過曾國藩的提攜和推薦,後來才逐漸自立門户,而李鴻章更是在曾國藩家當過幕僚,算是曾的學生。

曾國藩最後做到封疆大臣中的最高級直隸總督,封一等毅勇侯,可以説位極人臣,而李鴻章、左宗棠後來也不過是一等伯爵,可見曾的江湖地位,當然從跟皇室的關係上可能李鴻章更進一步,這也主要是兩人的為人處事方式不同。順便回顧一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的劃分,也就是説在除了清滿族只給自己皇室宗親保留的王公級別的爵位外,曾國藩在對漢人始終有防備心和小氣吝嗇的大清朝已經做到了當官的極致。

回到本書,作者非常詳盡的講述了曾國藩的生平、品行、思想、一生的主要功績以及自始至終的志向和心路歷程,曾國藩可以説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幾近完人,我覺得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曾國藩不是那種天賦異稟從小就開掛的人,而是一個光秀才就考了七次才考上的普通青年,所以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曾國藩資質平平,很多成功是以拙笨堅守取勝。這給人以欲揚先抑的感覺,試想一下,單是這份考了六次不中後還沒有崩潰的執着與堅韌就不是凡人能比,尤其還能在第六次不中後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總結自己之前不足的這份越挫越勇的強大內心,並且真的就找到了成功的要訣,打通了任督二脈,第七次終於得中,並且在次年就接連中了舉人,可見他不但不笨拙,而是本來就是一個天性堅守,耐得心煩的人,這在他後來的領軍過程的成功中也能體現出來。

然後,進京官後,曾國藩發現了自己在大城市的不足,在學識上的淺薄和品行上的鄙陋,於是立志做聖人,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後來真的就成為了儒家理學大家,實在令人佩服。據説他甚至還是毛爺爺的精神偶像,畢竟都是湖南人。

曾國藩平生嚴於律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錯,他培養和提攜了很多人才,也算是為國家做了很多的貢獻。他的格局很大,不太關注私利,不過也並非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式的清官和高潔之士,而是既能入世也能出世,畢竟活在晚清那種昏庸混亂的朝代,想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不可能的,也只有放鬆一些細節,才有機會做自己本心想做的利國利民的事情。

曾國藩平生的兩大功績主要體現在平定太平天國和興辦洋務運動。前者可以説是給大清朝續命,後者則是為後世之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建造了中國第一艘現代戰船,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兵工學堂,還提議送出了中國第一批留洋學生。總體來説他的功遠大於過。

書的後半部分講述了曾國藩晚年經歷的也是讓他背上“賣國賊”標籤的天津教案,不得不説,在一個昏庸落後孱弱的國家,誰去出面處理這件事也討不了好,沒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外交的。要麼先認慫但要吃恥而後勇,早晚要把丟掉的面子和裏子再掙回來,要麼就是拼命的打法,不管代價與後果如何反正就是拼了,至於孰對孰錯,就只有歷史能夠回答了。

最後,曾國藩在回認兩江總督位上因病去世,享年僅62歲,依作者講,他很大程度上是累死的,曾國藩一生也算是為了風雨飄搖的大清朝拼盡了全力,只是大廈將傾,個人的力量能延遲一會已經是不易了。功過後人評,我覺得曾國藩還是很值得尊敬的和學習,有機會再看看別的關於他的書。

曾國藩傳讀後感4

這本書,我讀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對於曾國藩,一開始的認知是教科書裏面的壞人,現在,我知道他是多數人的信仰。對於個人明明就沒有徹底好的和徹底壞的之分。他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一生以聖賢自期,卻也不能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活一輩子。他的風雨飄搖的一生,浩浩蕩蕩,也給我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具體説不清是什麼,但是我覺得似乎離我們的理想很近,離我們的初心很近。我們走的越來越遠的時候,需要關照自己的內心,保存靈巧與可愛,也需要高瞻遠矚的目光以及對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聖人,完人本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並且我們的生存條件也不一樣,如何的要求自己,這是很難的。“君子慎獨”一直以來,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麼,是教科書嗎?還是別的。近來的日子我確有體會,似乎知道意識到,儒學理學文化以及現代科學對當代人的影響,那種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漸入我們的靈魂,長成我們的骨骼,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一直以來我常常會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節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節制。昨天看了白巖鬆的“對白”他説“自由即自律”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每個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為養成規範。未來的日子,我就試着做更好的人。

曾國藩傳讀後感5

最早把這本書列到必讀清單裏面,是受到白巖鬆的影響,白巖鬆的一段話令我非常好奇。他説:“在《曾國藩》這套書裏頭,讓我看到了最為複雜的人性,有讓我最為尊敬的曾國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國藩,也有鑽牛角尖的曾國藩,在一個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複雜,讓我對人,對人性有了更充分的瞭解。”因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麼一個複雜法?

讀完《曾國藩傳》,對我啟發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曾國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過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舉之路,曾國藩本人的天資連一般都談不上,更不用説聰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最紮實徹底的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做人講究“拙誠”,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依靠奇謀詭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邏輯思維創始人羅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們很多007學員,都是以日更來死磕自己。

吳軍説“人的成就,都不在於開始了多少件事,而在於結了多少次尾”。我們通常定計劃容易,開頭也很多。但能夠有恆心的,有始有終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願意下笨功夫,不願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開頭,沒有結果。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沒有恆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來死磕自己。

二是:曾國藩善於自省。年輕時,曾國藩也有很多缺點和毛病,並且知識面很窄,眼界見識也不高,他通過寫日記天天自省,高度自律,來一次脱胎換骨的改變。再一次證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關的,官場的失利也讓他痛定思痛。寫信給各位好朋友,讓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助自己總結經驗教訓。自己來了一場中年變革,為後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們007的戰友,很多人堅持冥想,也都是善於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堅持寫“”每天三件事”,裏面有一個小確幸,讓我提升了自己對生活的幸福感,還有個昨日收穫,讓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缺點。

曾國藩也是在自省中瞭解了人性的複雜,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行事過於放蕩的人,表面上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真正的強者,都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最後曾國藩用誘之以名,攏之以利,網絡天下英才,擴大鞏固湘軍,完成了他的“中年變法”。

對這一點我感觸最深,最主要是因為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也一直是曾國藩説那個方剛之人,做什麼就憑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為是的觀點。在工作上,不喜歡公司那些討好領導的人,覺得任何時候以實力説話,以至於在職場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裏,也是暴脾氣,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臉紅脖子粗,説話聲音也很大,方剛之氣溢於顏表,很多時候,也讓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壓力。

三是:曾國藩對於詆譭自己,謾罵自己的人態度。

文中説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見一個人都要談論他與曾國藩的前前後後,然後每次談論都必大罵曾國藩。跟部下,朋友吃飯也是頓頓破口大罵他。

對於左宗堂的不斷攻擊,他做出的反應是,第一,要求朋友們及家人不要回擊左宗棠,避免火上澆油,反而鼓勵他們儘量與左宗棠搞好關係。

第二,對左宗棠的攻擊不聞不問,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聽不下去了,告訴他左宗堂是如何罵他的時候,曾國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説他達觀,也可以説他淡然,也可以説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誠,終能白於天下,不必浪費精力與左宗棠爭這些口舌。

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很多時候,做不到這麼坦然。對別人的辱罵,誤解,我們總是要和他辯一個高低,爭下這口氣,更有甚至還會撕破臉。

最後,以曾國番家書中,本人最喜歡的金句作為結束語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傳讀後感6

以前讀曾國藩家書,無感,讀唐浩明的曾國藩傳,也無感。

這兩天拜讀了張宏傑的曾國藩傳,卻觸動不少。

作為中國儒家的最後一個精神偶像,其功過自有人評説。而我,看到的是一個掙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國藩以其平平天資,最終位極人臣,中興滿清一時,一路走來,頗多坎坷。

從一個考秀才屢考不中的平庸書生,變成目中無人的封疆大吏,從老子天下第一,變成垂眉低目,從“曾剃頭”到“內聖外王”,看曾國藩一步步走來,其犯過的錯誤,吸取的教訓,令人受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古人今人,並無不同。可惜的是,人類從來不會反省,健忘是我們的共性,“黑天鵝”總在某些時候出現,攪動這個世界,改變走向。

一片瘡痍過後,迴歸平靜,在某一個時間點,又重新開始。

也許這個世界確實已經被編程好,也許我們正在觸動某個BUG,也許庚子年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也許此時竟是往後很長一段時間最好的時刻,誰又能知!

曾國藩傳讀後感7

我們這些人,對曾國藩總有一種複雜的感情阻隔。曾國藩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一個雙手沾滿了人民鮮血的劊子手。

年長以後,我開始對這種印象產生疑惑,因為有許多事實證明,這種單一的社會評價包含着極大的不公正,從而促使我去積極搜索有關文獻和資料,特別是在仔細閲讀了《曾國藩傳》後,對他有了一些客觀正確的認識。

曾國藩出身貧寒,以並不超絕的資質,完成了偉大的功業。他的家書、日記、書信、文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許多成名的人物,都受過他的思想薰陶,梁啟超和毛澤東對曾氏就傾心推崇,而蔣介石對他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拋開階級立場而言,曾國藩確實是中華歷史上具有強健人格的少數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體現着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譬如説胸懷大志、清正廉潔、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儉節約之品德,更值得時下我國國民借鑑和發揚。

曾國藩一生生活簡樸。他自己衣着樸素,布袍鞋襪,都是其夫人、媳婦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吃飯也僅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曾國藩的節儉還表現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認為,日常持家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紙片都要收集起來,以備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曾國藩不僅自己節儉,還屢次告誡其家人、屬下、朋友也要節儉。如他在給四弟的信中寫道:“弟為餘料理家事,總以‘儉’字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之要訣也。”對待兒子,更是不厭其煩,悉心教導,反對奢華;他在去世前不久,還在夜間與兒子詳談,講求節約之法。

反觀當前我們中國,國人似乎正在失去中華民族一貫擁有的“節儉”的傳統美德,奢侈之風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費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或許有人要説,勤儉節約這樣的小事情算不上什麼大問題,不值得重視。時代發展了,多花費一點無可厚非。殊不知,節儉並非省錢這樣的小事,它關乎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關乎一個人的功名事業,甚至身家性命。因此,節儉是永恆的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鑑,可以明自我。曾國藩以“儉”字行之終身,毫無更改。我們應該以曾國藩為榜樣,從小事做起,大力構建節約型社會,讓“節儉”這朵美麗之花在神州大地處處綻放。

曾國藩傳讀後感8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堪稱理學的精髓所在,而在數百年後將其貫徹至今的卻是一名不喜理學但卻足夠偉大的清代官員。雖然他在歷史上的記載不討人喜愛,但他卻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民族,他便是曾國潘。

近日讀了由蕭一山先生嘔心瀝血所創作出來的《曾國潘傳》後,令我感慨萬分,對曾國藩這樣的人物刮目相看。此書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影響,同時也概述了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主要特徵。除此之外,蕭一山先生還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並重點記述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的過程,同時還系統客觀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歷史著作。

那麼曾國藩究竟何許人也呢?曾國藩在1811年出生於湖南雙峯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從小熱愛書文,後來隻身一人進京赴考,憑自己的才華斬獲進士之名並且在京師任職,年僅37歲便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美譽。在我看來,陸游的這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便是對曾國藩一生最好的評價了。本是胸懷大志的一代鴻儒,卻因硝煙四起的國土毅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當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肆虐華夏大地之時,心懷天下的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戰鬥中磨鍊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終得以崛起,為平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樣兢兢業業的他卻被皇上所猜疑,藉口曾國藩漢人身份而將已然許諾的王位貶成了"毅勇侯",他忠實的將士門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擁戴曾國藩自立為王。熟讀史書的曾國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呢?但"君為臣綱"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國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內心不准許他作出這樣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權力誘惑之前,他始終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務於當朝聖上,可謂是無愧於國家了。

而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側目的成就都離不開他嚴以律己的高尚品質。而除了對自己嚴格之外,曾國藩對於自己的後輩更是有着諸多期望和勸誡。他所作的《家書》中不僅有着:"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興,貪則敗。"這樣的話語,更是有着:"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這樣的教誨。他讓我瞭解了為人處世的三個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讀書之勤——唯有專注才可以有所作為,富貴功名只是過眼雲煙,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修養才是最為重要的;二是為官之廉——要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作為為人處世之道,將廉字時時自惕;三是做人之謙——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要時時刻刻將謙這一字牢記於心,鞭策自我。可以毫無誇大地説,他用他一生的積累教會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得不説是曾國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他的《家書》不止是對其後輩有着深遠影響,更是令我們這代人振聾發聵,警鐘長響。毛主席曾説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曾國藩在為人處世,治學為官以及齊家治國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讓偉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而中國作為擁有悠悠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無數先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曾國藩便是其中的偉大人物之一,他讓我領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謂是給我的前路指明瞭方向,讓我很是感慨。

身為一名鐵警後輩,曾國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去借鑑和學習。我們鐵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樣的道理,不驕不傲,持之以恆,在鐵警這個崗位上不懈地奮鬥下去,雖然前方道路迷霧重重,但我相信謙遜和努力定會衝破重重阻礙,不負韻華,抵力前行,為我的從警夢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曾國藩傳讀後感9

《曾國藩傳》這本書,在上高中的時候已經讀過了,大一時又看了一遍。 這本書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 探究了其內心的負荷與無奈。裏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與作用;同時又歷史地科學地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作用。

在閲讀了《曾國藩傳》之後,我首先感覺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國讀書人的特質,那就是修身,齊家和治國。儘管他服務的是那個腐朽的滿清王朝,但是拋開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他那份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的愛仍值得我們尊敬。曾國藩是個真正的學者,從他二十三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二歲致力於朱理學,再到三十八歲編成《曾氏家訓》,貫穿了其不斷拜師不斷學習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後半生雖不斷征戰,且經歷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與學習。每日堅持寫讀書筆記,檢討自己的行為,並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曾家雖屢次封侯,但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很嚴,教育子女更是中國近現代的典範,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在教育上選拔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後,首先組織修復江南貢院,招賢納士。他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後提拔了趙烈文、黃翼開、薛福成等一批對日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幕僚。不僅如此,曾國藩也是識才的伯樂。他的很多門徒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創建了金陵書局,不僅翻譯和出版國內經典典籍,還翻譯了一大批國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書籍,為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

在攻打平天國之前, 他深知,要打敗強大的太平軍,靠政府那些懶散無能的綠營、八旗兵是不行的。於是就立即另起爐灶,在湖南籌辦湘軍。他非常重視對軍隊的訓練,不惜重金加強軍備。由於湘軍在軍費上沒有政府來源,曾國藩便克服重重困難,四處籌款建軍。在軍還未訓練完畢時。它不輕易出師作戰,這也為他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後來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在軍情緊急時也毫無畏懼,數次抱定必死之心寫下遺囑。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國藩另一個可敬之處是,在國難當頭之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他購買國外儀器設備,僱傭外國專家進行科技研究,技術創新。雖然最終他發起的洋務運動沒能突破封建統治的重重障礙,沒有達到自強的目的,但也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驗。 有這樣一句話,叫“當官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巖》”,中國有多少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國藩》作為官場的聖經,同時也把曾國藩本人當作中國官場的教父。的確,從一個普通的湘鄉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學士,曾國藩是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嚴,他的謹,的確為中國封建社會官僚之極,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國封建官位之極。 縱觀他的一生,我覺得曾國藩是近代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最後我想用四個詞來形容他:睿智,堅守,嚴謹,忠貞不渝。

曾國藩傳讀後感10

近人對曾國藩非常推崇,毛澤東説,“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對曾國藩也是視若神靈,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蔣介石將他安置在溪口讀書,交給他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傳》描寫了曾國藩從一個睚眥必報的孩童一步步成長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歷程。讀這本書可以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是如此簡單;原來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諸多缺點,只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

曾文正説:“開國之際,若漢唐之初,異才、畸土、豐功、偉烈,飆舉雲興,蓋全系夫夫運,而人事不得與其間。至中葉以後,君子欲有所建樹,以濟世而康屯,則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與天爭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亂世多尚巧偽,惟忠者可以革其習;末欲多趨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説,朝代建國之初,奇才異士不勝枚舉,這靠的都是天運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謂亂世出豪傑;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業,天運佔一半,人的努力佔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則主要靠忠和勤了。這段話的描述雖有偏頗之處,但是他肯定了一個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曾國藩從小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超於常人之處,相反他個性內向、尤好報復、天生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人稱“閉眼蛇”。而且資質平平並無天賦之才,兩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後是在不懈的勤奮鑽研下考得功名。之後他在於太平軍對抗中,由於自己剛愎自用、不擅指揮等原因遭到多次失敗,並三次跳河自殺未遂。但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並沒有長期沉溺於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斷自我反省、惕厲自己、吸取教訓並最終成為一名為後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國藩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喜歡把提高修養的做法具體化並羅列成條,以便於實踐。

他把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來教導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這種家教的約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輩出。他的兒子曾紀澤就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據理力爭的為我國收回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維護了我國的主權。

曾國藩家訓中,分門別類的涉及了養心、求學、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對於今人,若能按照家訓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國藩家訓中,有兩處我感觸最深:一是他提到,“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也就是讀史時要做到設身處地,好比自己正在於當時的人對答應酬。如果遇到當時的事,你自己會怎麼做,應該擇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乎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釀不深,則雖有真情慾吐,而理不足以適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工於字句;至於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悦,作偽日抽,所謂修調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後真情激發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須臨時取辦,則不如不作,作則必巧偽媚久矣。”

也就是説,在寫文章時即使有真情要傾吐,可是道理卻無法表達清楚,從而不得不臨時去探尋義理,而義理並不是一時就可以獲得的,於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於作文時沉溺於雕字飾句,想通過巧言來取悦於人,而修辭立誠的宗旨早已蕩然無存,這就更為拙劣了。

我寫東西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發可真正開始寫時,卻發現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情感,以至於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後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壞,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無味。一直以為這是自己才疏學淺的表現,沒想到在曾國藩家訓中竟然有類似描述,看來這是初寫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曾國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

19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曾國藩一直用“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所許”來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曾國藩傳讀後感11

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為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後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另一方面科學家的腦袋還必須笨,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的。

乍一看,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命題,實際上,它表現出一個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不同側面,正所謂“呆子”哲學。

我想,曾國藩的治學就是“呆子” 哲學的樣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爭,他可能會成為中國最後一個理子大師。

處於眾説紛紜:可能性—交織的岔路口時,為了不把應該選擇的道路選錯,必須具有洞察未來的內察能力和直觀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講,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學家必須聰明,但是要想從平常被人認為極普遍明瞭的事物中,從那些連平常所説的腦袋笨的人也容易明瞭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議的疑點,問個為什麼,並極力闡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這點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是比普通腦袋笨的人更顯得腦袋不開竅的死心眼的人。

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説他們如同腿腳快的遊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後,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腦袋笨的人,由於他的前途籠罩了一層雲霧,反而持樂觀態度,即使遇到難關,他會格外的努力,擺脱困境。

腦袋聰明的人,會過於信任自己的腦力。其結果,當自然顯示給他們的現象與自己想的不一致時,大概會這樣想:是不是自然錯了。另外當出現結果與自己想的相同時,恐怕會把這件要緊的事忘掉,反覆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結果,是不是由於別的原因而偶爾產生的呢?一開始就斷定行不通的嘗試,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時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並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線索。這些線索也是那些一開始就不敢進行嘗試的人無法接觸到的。正如無數所謂的聰明人執迷於永動機的道理。腦袋聰明的人適合作批評家卻難成為見諸行動的人。

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説,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為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為大師。

記得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企業家曾經説過:“哦手下成功的認識沒有聰明人,大多是些能夠堅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經理有些只是國中畢業有些曾經是他的汽車司機,可以説不是或者不盡然是聰明才智使他們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堅持。

聰明的腦袋容易苛求,但所謂的呆子卻會和適宜的裝傻充楞。正如蘇東坡所説的難得糊塗。我覺得難得糊塗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塗,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着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

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藏污納垢,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

這個道理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體現。正如官場一樣,和周圍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學會糊塗。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間的矛盾是因為一方的視而不見而化解的。在如今的物質世界裏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塗一次也許更好。

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改進建議:看得出來她有認真地看這本書,並且對此有深刻地認識。從曾國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邏輯性不夠強,應該把悟出的道理分納歸類,這樣看起來更有條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