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開題報告

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風險和風險管理開題報告

欄目: 開題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52W
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風險和風險管理開題報告
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風險和風險管理開題報告





選題背景和意義:
信用卡業務是各銀行增加利潤來源的重要中間業務,在銀行利潤結構中信用卡業務的收益佔據重要比重,已經成為我國銀行業的重要業務品種之一。我國自1985年中國銀行推出第一張信用卡以來,在度過了十多年的低迷期後,近幾年信用卡業務得到飛速發展,信用卡發行量不斷增加。截至2009年底,我國銀行累計發行銀行卡206594.37萬張,同比增長14.8%,增速降低5.2%。其中,借記卡188038.81萬張,佔銀行卡發行量的91.0%,同比增長13.4%,增速回落4.2%;信用卡髮卡量為18555.56萬張,同比增長30.4%,增速回落27.3%。截止至2009年,銀行卡髮卡數量增速放緩,信用卡佔銀行卡比例進一步增加。2009年底,我國銀行借記卡髮卡量與信用卡髮卡量的比例約為10.13:1。
信用卡髮卡量快速上升的背後是個人金融服務要求的全面增加,居民結算觀念發生巨大變化,人們逐漸接受了從現金結算到信用卡結算這一支付方式的轉變。信用卡已經深深的影響着中國人民的生活,在我國居民生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好伴侶。越來越多的市民願意成為持卡消費一族,持卡消費在生活中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在信用卡行業高速增長的同時,是全行業普遍虧損的局面,只有招商銀行等少數髮卡行目前實現了盈利。據2009年中國上市銀行中報提供的數據分析可知,披露了信用卡不良貸款數據的四家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和深發銀行的信用卡不良貸款分別佔到總不良貸款的11.1%、6.7%、2.7%和3.8%,並大致呈現出信用卡髮卡量越大,信用卡不良貸款率越高的趨勢。韓國信用卡危機和由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金融危機的教訓還歷歷在目。我國銀行業在信用卡業務飛速發展的現狀下更應該引以為鑑,對信用卡風險成因及防範對策研究,以求防範於未然,避免重蹈覆轍。並且加強對信用卡風險的管理,無論對社會、對銀行業還是對持卡人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本文主要分析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中存在的風險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概括總結,提出信用卡風險管理的相關策略,以求為信用卡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借鑑。




本課題在國內外研究現狀(文獻綜述,不少於2000字):
 一、國內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
1、吳洪濤[1]的著作《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將消費理論、銀行信貸理論、貨幣進化論結合在一起,分析了防範信用卡業務風險的普遍模式。參考了Bierman和Hass,Yawitz的研究成果,對中外信用卡業務的發展進行了比較研究。
2、周宏亮、穆文全[2]編著的《信用卡風險管理》介紹了美國信用卡發展簡史和信用政策,信用卡風險管理的理念及相關法律。並且在分析技術方面做了深入細緻的研究,提出了數據挖掘、數據倉庫、遺傳算法、神經網絡、決策樹等最新的信息技術成果。該著作不同於以往信用卡風險管理以理論分析為主的慣例,而採取不同的思路為風險分析提供技術基礎。
3、中國工商銀行課題組[3]分析研究指出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收益較低,盈利困難,並研究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盈利能力低下的原因和應對策率。
4、王紅、李鬆[4]在《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中認為我國信用卡風險管理中存在風險防範意識不強、風險管理法制不完善、風險管理協調溝通機制有待加強等問題,並從做好風險防範建設,建立內控長效機制方面提出措施。
5、李慧妍[5]在《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盈利性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盈利性。她指出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盈利性較低的主要原因,並且證明了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盈利性的關鍵因素是信用卡的透支餘額。
6、閆天兵、沈麗[6]在《我國信用卡信用風險管理研究》中認為信用卡業務是一項高收益與高風險並重的業務,在《我國信用卡信用風險管理研究》一文中首先對對信用卡的盈利結構進行分析,針對信用卡信用風險問題進行識別,並採用信用評分模型進行衡量,藉以從獲取客户,管理現有客户問題和催收欠款三個方面提出有效的信用卡信用風險管理方法。
7、吳鏑、蔣鵬[7]在《論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卡風險管理》中介紹了信用卡欺詐風險的來源:商家、持卡人、商業銀行和第三方。具體分行了欺詐風險的表現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並提出了加強信用卡風險管理的對策,應該着力於個人徵信體系的建立,社會防範力量的統一以及法律支持體系的完備。
8、陸立鋒[8]在《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與利潤增進問題》中論述了信用卡風險管理與利潤增進之間的關係,指出我國信用卡行業的新機會在於我國信用卡風險管理一定要與銀行企業文化、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要能夠為銀行創造價值,取得利潤。而信用卡利潤增進的關鍵在於風險管理能否進一步貼近市場,提供以人為本的增值服務。他認為中國信用卡產業未來十年內將進入“井噴式”的爆發性增長階段,髮卡規模和信用卡業務利潤將急劇增加。
9、黃素梅[9]在《給予生命週期的信用卡風險管理體系構建》一文中把信用卡生命週期中分為四個階段——考察期、形成期、穩定期和衰退期,認為考察期要加強營銷管理,篩選客户質量直接影響到後期信用卡風險管理的難易;形成期主要是進行審批管理和授信管理;穩定期要靈活調整策略以控制風險、挖掘收益、鞏固客户忠誠度、增強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對特約商户行為進行監管,以期實現更好的賬户管理效益;衰退期,銀行應合理制定催收策略,極力挽救客户,減少壞賬損失。
10、王立楓[10]在《信用卡風險成因及防範對策》中分別對銀行、持卡人和特約商户在信用卡業務中面臨的風險全面詳細地進行分析,指出風險形成的原因,並提供了相對的風險控制措施。文中除了關心銀行面臨的信用卡業務風險,還增加了對持卡人和特約商户的關注,特別是近些年來新發現的信用卡犯罪形式大大加大了持卡人和特約商户在信用卡業務中面臨的風險。
11、趙傑[11]指出我國信用卡髮卡行信用風險在不斷積聚,逐漸進入業務發展的拐點期,現如今急需建立信用卡風險防範機制,建立合理的授信政策,從源頭上控制風險。
12、劉明芳和油曉峯[12]在《我國信用卡風險與管理研究》中詳細分析了美國信用卡市場的發展、韓國信用卡危機和台灣信用卡危機。分析指出美國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和美國信用卡產業的法律法規體系相互彌補、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利益共享,很好的完善了個人信用卡體系。同時韓國和台灣的信用卡危機的經驗教訓對我國信用卡行業來説是一個警示。他們在文中建立了個人信用評分模型。
二、國外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
1、Stighz和Weiss[13]在《不完全信息市場中的信貸配給》一文中,提出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借款人會產生改變起初申請貸款時的用途轉而從事高收益、高風險的項目的動機,這就導致銀行的預期收益降低而風險增高,從而使得銀行面臨“道德風險”。商業銀行面對借款人的道德風險,可以採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透支利率,用提高利率增加的利息收入來補償可能出現的壞賬損失,同時也帶來不利後果。首先,面對高利率,那些能按時償還的安全客户會主動退出這一高價信貸市場,但危險客户由於從事高收益高風險項目,無論成功與否都敢於貸款。其次,借款人為了支付高利率會選擇把貸款用於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上,以博取高收益,銀行收不回貸款的風險就更大,這就是“逆向選擇”現象。道德風險發生在借款人透支之後,由於銀行對於借款人透支使用情況監管不嚴格,借款人為追求高回報,將貸款用於高風險的投資項目,往往造成高違約率,從而產生“道德風險”。“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共同作用導致信用卡信用風險要遠高於其他貸款。
2、Donatoct AI[14]以信用卡資料為例,試着利用資料勘探的技術預測信用卡持有人的信用破產時機。
3、Elizabeth Langwith[15]的研究指出信用風險的部分成因是還貸利率過高所致,他通過大量信用卡使用者的調查發現要降低信用卡風險,髮卡銀行必須管理好銀行內部操作風險,並應酌情降低還款利率,另外可以藉助專業的催帳公司處理呆賬。
 
參考文獻:
[1]吳洪濤.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10)
[2]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3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課題組.加速信用卡收益結構的轉型[J].中國信用卡,2006(1)
    [4]王紅,李鬆.信用卡風險管理中的問題與措施[J].中國信用卡,2007(10)
    [5]李慧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盈利性分析[D],蘇州大學,2007
    [6]閆天兵,沈麗.我國信用卡信用風險管理研究.濟南金融,2008(8)
    [7]吳鏑,蔣鵬.論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卡風險管理[J].現代商貿工業,2008(7)
[8]陸立鋒.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與利潤增進問題[J].新西部(下半月),2008(4)
[9]黃素梅.基於生命週期的信用卡風險管理體系構建[J].金融經濟(理論版),2009(12)
[10]王立楓.信用卡風險成因及方案對策[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1(9)
[11]趙傑.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1(2)
[12]劉明芳,油曉峯.我國信用卡風險控制與管理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1
[13]Stiglitz,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in Markets with I 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14]Warmer, John T. and Saul Pleeter. The personal Discount Rate:Evidence from Military Downsizing Progra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1)
[15]Greenspan, Remarks at the Financial Markets Conferenc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Washingto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