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年春國開11319試題C參考答案4份(理論聯繫實際,談一談你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欄目: 試卷考卷 / 發佈於: / 人氣:2.36W

2023年春國開11319試題C參考答案4份(理論聯繫實際,談一談你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11319+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2023春+試題C

答題説明:把試題及答案用快捷鍵Ctrl+C進行復制,然後用快捷鍵Ctrl+V粘貼到答題的頁面中,最後保存並提交答案。

論述題(本題共1小題,每小題100分,共100分

據我國史料記載,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曾是森林遍佈、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於毀林開荒、濫砍亂伐,這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理論聯繫實際,談一談你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參考答案一:

第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發展的基礎,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盲目地凌駕於自然之上。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第二,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的事實表明,人類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第三,環境就是民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第四,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自古以來就存在着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

隨着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複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着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在一定範圍內改造和利用自然。我們需要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出處同上)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人類應該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來重新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調整人類的行為模式和實踐活動,促使人類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根源於、並服從於生態環境系統協調平衡的生態規律,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經濟有序、協調、健康、持續發展。

人類來自自然並要迴歸自然,自然界孕育並哺育了人類,人與自然密切相連、密不可分,人是自然之子,不能存在其外,只能存在於自然之中。所以,我們應該融入到自然界之中,保有一種謙虛理智的態度,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急功近利地損害大自然,不強行掠奪、過度開發大自然,要遵循自然界發展的規律,維護生態平衡與穩定。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這一片國土,因此只有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空氣、礦山、森林、草原和海洋,才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我們自己更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開闢一片藍天、留下一個持續發展的家園,構築起詩意地棲居。

23春國家開放大學電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作業終結性考試試題及答案試卷C

題目:據我國史料記載,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曾是森林遍佈、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於毀林開荒、濫砍亂伐,這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理論聯繫實際,談一談你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參考答案二: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説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國的古人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實就是講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孔子説: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説:“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説:“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這些都是講要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1.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搞清楚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應當在哪些界限內進行。這就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哪些區域空間是發展城鎮化、工業化的,哪些區域空間是振興鄉村的,哪些區域空間就是保護生態的。還要搞清楚我國生態環境還可以容納、清理多大規模的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排放什麼時候能達到拐點而開始下降,各種污染物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相互間又是怎樣影響的。

2.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就要公平分配好生態產品,讓老百姓公平地享有生態產品,公平地獲得綠水青山所帶來的金山銀山,進而實現全體老百姓的共同富裕。

這就是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讓資源輸出而導致生態環境受損的地方、讓守住綠水青山但沒有獲得金山銀山的地方、讓為了治理環境花了大把金錢的地方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此外還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一方面是滿足農村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態環境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也不僅僅是關乎農村人口的美好生活,也關係到我們城鎮人口的美好生活。

3.構建政府與市場協同運行機制,這幾年我們在政府的監管方面全面加強,實施了“長牙”的新環保法,推行了“壯士斷腕”的中央環保督察,但相對而言,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激勵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建立。生態環境領域的市場機制建立的前提也是要建立明晰的產權。除了礦藏外,其他自然資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生態產品的產權更是界限不清,這就要全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了產權後,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就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確定價格,並取得利潤。因為有利可圖,更多的企業就會更加自願地投入於綠色發展中。此外還要通過綠色金融這個槓桿撬動更多資本進入綠色發展領域。讓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及其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成為老百姓“錢袋子”中的重要資產,那樣綠色發展的理念便自然而然地普及人心。

理論聯繫實際,談一談你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三:

論述題(100分):據我國史料記載,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曾森林遍佈、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於毀林開荒、濫砍亂伐,這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理論聯繫實際,談一談你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參考答案:

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兩者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人由自然脱胎而來,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

人類社會早期,受制於自然界,人們只有靠自然界提供的現有物質資料維持生存。

進入農業時代,人類開始征服、利用自然資源,出現了過度耕種、過度放牧、過度漁獵等。

到了工業文明時期,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駕馭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竭盡一切可能地利用、征服自然。但很多東西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限度,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平衡。我們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循自然界發展的規律,維護自然生態平衡與穩定。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樸素生態觀,被以一種更具現代性和探索性的表達方式寫入中共二十大報告。

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道路不可持續,中國不能重走這條路。二十大報告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點之一,與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相得益彰,體現了中國的社會理想,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一種更代表全人類利益的發展方向。

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二十大報告中具有一體性、綜合性的部署,意味着中國不會接受其中任何一項任務偏廢。“單打一”“運動式”的減碳將被糾偏,中國冀望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能源轉型等,推動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當現代化與工業文明相伴而生,如何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避免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是世界現代化史上的一個難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大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鮮明特點,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歷史邏輯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前提。

從現實需求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新突破,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在更高層次上推動人類現代化的道路選擇。而從未來發展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然趨勢。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的辯證統一關係基礎上提出的重大論斷。這一論斷深刻闡明瞭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相一致,與“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一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一個新的文明必然伴隨着一個新的產業興起。當前,人類文明已經步入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生態文明需要什麼樣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模式來支撐,是當前理論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時代課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我們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峯碳中和,推進鋼鐵、石化等行業轉型升級,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空間結構,加快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改善民生的着力點、發力點,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滿足人民羣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保護好桂林山水的信念。

要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一江綠水、兩岸青山,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

十年來,我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要始終把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環境的需求作為工作目標,讓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更加強大的吸引力、説服力、感召力。

參考答案四:(以新冠為例):

古今中外,傳染病是一直困擾人類的附骨之疽,追溯人類的歷史,有使古希臘由盛轉衰的雅典疫病,有從古至今依然存在的瘧疾,有讓羅馬帝國衰落的霍亂,有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也有唯一被人類戰勝的傳染病——天花。這些傳染病在奪走人類性命、重創人類文明的同時,也撬動着歷史的車輪,推動世界衞生事業的發展。

自然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反映了自然界不依賴於人類而具有內在創造力,它創造了地球上適合於生命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創造了各種生物物種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流浪地球中的這句話揭示了固有的歷史規律,古今中外皆是如此。起初,只有極少數人注目於這場起於微末的災難,直到它輕鬆掠走無數人的生命,疫情洶湧蔓延,遍地哀鴻,生命面對疾病所展現的脆弱深深刺痛着置身其中的生者的心,才引起了人們的極度重視,我們從歷史中尋找經驗,從成功中總結方法,成功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案例為我們面對變幻莫測的新冠肺炎病毒打下堅實的基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發展就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事物發展有着前進性和曲折性,新病毒變得“狡猾”,我們更應該成長,之於客觀規律,我們要認清自己的使命,承擔它,直面與承擔苦難,並擁有廣大的社會責任感。從辯證學的角度來看,新冠肺炎是一場劫難,一次考驗,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在這裏,我們每個人都是應在戰場上揮灑熱血的戰士,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危難面前,人類共運。實踐和認識循環發展的道理正是如此,只有我們堅持以實踐為支撐的理論,明白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才能夠隨着實踐的進行不斷深化,使得對客體的認識不斷具體化,經過反思、批判、否定,最終在更深層次上重新構建思想內容,這才是我們面對疫情災難時應有的理性,這些才使我們能快速發現和預防病毒,借鑑非典的經驗快速控制病毒的蔓延,在危難當頭我們能團結一致共面難題。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正確理論和科學方法指引我們在危機中做出正確的選擇。面對此次疫情,人們用犧牲,奮死抵抗,換取光明,也在疫情之下得到精神道德的提升,保持理性自覺和敬畏意識,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就我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案列來分析,時下國內疫情已得到控制,疫情防控工作已進入常態化,復工復產復學工作持續推進,新世紀社區嚴格落實街道常態化、動態化、精準化、網格化、科學有效十六字要求,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下無數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及全國人民久經奮鬥的成果,沒有他們的一份又一份的努力付出,就不可能有最後的勝利。共同的努力積少成多,最終贏得勝利,這也表明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原理,即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結果。在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後,中央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恰當降低所在區域風險等級,組織有序的復工復產復學,逐漸恢復到生活常態中來,這遵循了對立統一規律,堅持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中國抗疫利用自身資源和力量而開展,抗疫的成就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更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此次抗疫借鑑了當年防治非典的經驗,卻不是一味的照搬;創造出十天修建成火神山醫院的傳奇和令人欽讚的方艙文化,這表明了辯證否定規律的內容,即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身否定,是聯繫的環節,是發展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

同樣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挑戰,一些國家與我國相差較大的應對方式與輿論發展更是引人深思。當我們封鎖武漢來控制疫情進一步蔓延時,部分西方媒體用蔑視人權來詆譭中國攻擊中國。在因疫情抵制華人的言論在國際上甚囂塵上時,一些國家卻並沒有及時隔離有感染風險的人羣,一些與確診患者密切接觸的民眾依舊走街串巷,正常生活。

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全球感染新冠肺炎人數於3月19日前後迅速上升,截至今日確診人數已超過4420萬,確診數量之巨令人毛骨悚然。很多國家不得不採取令人心痛的方式來分配緊缺的醫療資源——放棄高齡老人的治療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註定了公民面對禁令不同的態度,而不同的政體也註定了一些國家不同黨派之間的爭鬥、代表不同權力的國家機構之間的暗潮湧動將延誤防控疫情的最佳時機。而當中國在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一份響噹噹的“中國答卷”,反觀一些國家在抗疫過程中政府反應不及時、居民無視防疫重要性,令我們不禁唏噓感歎。更是有一些國家與中國守望相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標語令廣大中國人民感慨不已。“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意識更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

在源於動物的COVID-19於全世界肆虐的同時,整個東非國家被蝗災的陰影所籠罩。從2019年燒到2020年的澳大利亞山火也牽動着全世界人民的心絃。人在接受着來自大自然的恩惠時,也無時無刻與自然相互傷害着。無數滅亡直接原因是人類活動的物種、被白色污染圍堵的南極、日益減少的植被覆蓋率,無一不在昭示着人類的暴行。我們在打贏疫情阻擊戰和殲滅戰鞏固的同時,還必須從源頭上認真深入思考究竟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新冠肺炎疫情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上是一場由野生動物引發的傳染性強,致死性高的疫病,而從馬克思哲學的角度這無疑是人與自然衝突在現實中的折射。人與自然和解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人在實踐中總是希望遵從着本體自由的最初狀態,而外界環境的約束和限制又不可避免。如何化解這一衝突?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解。美國生態作家蕾切爾·卡遜德爾《寂靜的春天》曾指出:人類如果對自然肆意妄為,將給人類帶來不可估計的災難。我們必須深刻反思人與自然對立所帶來的惡果,必須認清擺正人類於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位置,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自人類誕生以來,如何處理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學會與微生物共存一直是困擾多年的難題。未來如何更有準備、更有把握地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也是我們應該着重探討的論題。中國在非典疫情後逐步加強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目前控制疫情的方法也是將傳統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

一場疫情的衝擊只是暫時的,我們不應被洶湧而至的疫情嚇倒,對其避如蛇蠍,而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與疫病的抗爭,將其看作一場持久戰。我們應廣泛汲取過往抗擊疫情的有效經驗,將其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同時要樹立底線思維——凡事從最壞處着眼,向最好處去努力,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着力方法化解重大風險。而從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可以看出,堅實牢固的物質基礎、不斷提升的醫療衞生水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認知是打贏一場疫情阻擊戰所必不可少的。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堅信我們團結一致就必會打贏這場特殊的戰爭,我們才能突破層層困難,達成現如今令人驕傲的成果。

無論從古代到現代,從中國到外國,從人類到世界,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總是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疫病在未來也將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疫病並不只是人類災難,只要人類在與疫情抗爭的過程中吸取教訓,就可以將災難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