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藝術方面的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9W

藝術方面的論文【新版多篇】

藝術論文 篇一

摘要:互動藝術是觀眾參與作品的一種藝術形式,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結合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互動藝術作品。互動藝術並不是簡單的藝術與技術的疊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術傳達作品的理念,讓觀賞者從被動的欣賞作品到主動參與作品,體會作品。本文從分析互動藝術的特徵出發,探究互動藝術的變化發展及如今互動藝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審視互動藝術特有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互動藝術;技術;交互

1、認識互動藝術

(1)什麼是互動藝術。互動藝術是讓觀賞者親身體驗參與的藝術作品,是傳感技術,電子藝術和互聯網藝術相結合的多元化藝術。在互動藝術作品中,“互動”即為創作者、觀賞者及作品中事物的互動。互動藝術的表現形式受到觀賞者的影響,甚至觀眾也能成為作品的其中一個部分。互動藝術作品可通過感應器讓參與者的行為動作使作品做出相應的迴應。通過這種形式參與者便有了選擇的權利,同時與作品有了對話交流的過程。

(2)互動藝術的特徵。互動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是創作者的創意及理念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互動藝術最鮮明的特徵就是交互性,強調觀賞者與藝術作品相互溝通,共同參與。互動藝術最大的特徵就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互動藝術以多媒體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讓觀賞者通過走動、觸摸、動作、發聲等方式親身參與到互動藝術作品中,不僅能夠使觀賞者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和創作者意圖,而且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2、互動藝術的發展歷程

(1)思想轉變推動互動藝術發展。從六十年代開始,人們不在滿足於傳統的藝術作品傳遞的精神交流表現形式,而是開始尋找一種藝術作品與觀賞者能夠更為活躍的聯繫,想要改變傳統藝術主體與對象之間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形成雙向帶有交互性質的整合傳播藝術表現形式。早在1957年馬賽爾·杜尚在他的書中就寫到“一個創作活動不是由所有藝術家單獨來完成的,因為觀眾會建立一種對於作品和外部世界在辨認上和他的鑑定解釋上的聯繫,通過進一步增加他自身的想法繼續促成創作活動”,“這是觀眾來創作的作品”。特別是1962年在於拜多·依考的著作中提出了“開放式的作品”這一觀念,一種觀眾參與的意識逐漸開始甦醒。創作者開始希望作品離開展廳、畫廊,同時也出現了能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的街頭藝術,並且以集體創作、共同參與的方式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是更多的觀賞者逐步的參與到藝術作品中。並且,在六十年代初產生的激浪藝術闡釋了另一種藝術思想,倡導拋棄傳統的藝術觀念,確認了互動媒介的重要存在,確認了觀眾和表演者的娛樂性而取代高雅的現代藝術的嚴肅性和神聖性,確認了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和習慣性的事情和行為與藝術的內在聯繫。在同一時期出現的行為藝術也推動了交互藝術的發展,此時的藝術家以自己的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行為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精神內涵,營造出觀者與藝術家的精神共鳴,他們講求一種身體與精神之間的存在關係。這些新興的觀念與藝術形式與互動藝術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2)技術發展開拓互動藝術空間。從六十年代起,藝術家的創作引進了計算機工具,利用計算機技術所呈現的效果為藝術家創作增加了新的靈感,為藝術的設計創作打開了一種新的空間。藝術家利用計算機程序代替傳統工具進行藝術創作,不斷地探索技術所能為藝術創作帶來的無限可能。藝術作品中運用靜態與動態圖像的結合,文字與聲效配合等多種元素,運用裝置或網絡等多種方式來表現、發展、保存。九十年代後,隨着新媒介、新材料的開拓和其他數字技術的發展,互動藝術逐漸被推到大眾面前。數字技術的不斷髮展使互動藝術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樣化,觀賞者參與互動的方式種類也越來越多。目前,互動藝術作品運用的主要技術是圖像、聲音處理的相關技術以及捕捉人體動作及相關信息的傳感技術。互動藝術一直不斷的運用各種新興技術探索創新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交流互動,使觀賞者不斷走入作品,從觀賞者與作品的被動互動,到讓觀賞者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某種途徑探索作品的主動互動,最後使觀賞者自己可以隨意控制所加信息的適應互動,成為作品的參與者來完成與藝術作品的互動。正如比爾·維奧拉所説“技術構成了任一藝術性活動的一把鑰匙。這同時是一種方法和一個障礙用以表達我們的創作想法。這種壓力是完全地對任一件藝術作品至關重要的。”

3 互動藝術的應用與展望

互動藝術是借鑑了藝術和運用技術方法結合實踐的綜合體,同時體現了藝術藴含的美和技術創造的美。但互動藝術並不是簡單的藝術與技術的疊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術傳達作品的理念,讓觀賞者從被動的欣賞作品和虛無的精神享受到主動參與作品和身臨其境的體會作品,藉助高科技、新媒介、音樂等各種元素,既發揮了結合了藝術的優勢,又創作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於互動藝術的觀賞與理解是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的理解體驗,這種更加直接的切身體驗存在與人機互動之中,從而使人們在觀賞交互藝術作品時獲得更深刻、更強烈的互動體驗,產生更加強烈的興趣。如柏林藝術家SWEZA利用二維碼做了一個街頭卡帶錄音機項目。將手機掃過海報上收音機的二維碼後,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智能手機變成卡帶機的一盒磁帶,從一張錄音機海報上演奏出音樂來。如今,更多的藝術家們現在開始利用最新科技讓他們的作品變得更加互動,與周圍的人和環境產生更多的聯繫。這些新的互動作品製造出更為複雜的互動關係,很多互動藝術存在於街道及人羣聚集的地方,而正因如此,作品顯得更加真實。如Eyebeam塗鴉實驗室(Graffiti Research Lab)的作品,創作者利用數字投影與大樓互動,作品利用點繪畫系統,通過亮起的窗户生成畫作,觀眾可以在街道上觀看作畫的過程。又如來自Lummo的作品Lummo Blocks將“俄羅斯方塊”投影在公共廣場的巨型屏幕上,玩家可以通過在廣場上的走動來移動和翻轉方塊,路過的人們看到方塊高壘起來,大概也會十分想要參與這項遊戲吧。也有許多創作者讓文件分享來到了街頭,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現USB的存在,任何公共場所的洞和縫隙都成為交換文件的地方——MP3,你沒寫完的小説,藝術作品等,每個人都可以下載你留下來的東西。而這一切正是互動藝術作品內涵的高科技所實現的,是互動藝術與傳統藝術表現上的最大區別,也正是互動藝術所特有的吸引力。然而互動藝術的美感並不是簡單的靠技術來支撐,互動藝術作品是觸及人們心靈的,延伸到參與者的意識與思想,互動藝術的美是涉及思想深處的,有不可預測的影響力,給人新的思考。互動藝術作品以裝置硬件為基礎,結合相應的技術所達到的特有的交互效果,使其在很多領域都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如在各類展覽中的應用、虛擬現實中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和網絡傳播等等。

隨着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應用的不斷更新必然會對互動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互動藝術作品的創作也有了新的高度,呈現出更多的表現形式和交互功能,為藝術家的創作開闊了視野,同時也帶來挑戰。這就需要設計者運用其獨特的設計思維和創作理念進行創作設計,相信更多的互動藝術作品能夠在更多的領域得到應用。

參考文獻:

[1] 馬曉翔。西方互動藝術的概念和發展[J]。畫刊。2005(2)。

[2] 權英卓。王遲。互動藝術新視聽[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 彼得·維貝爾。白南準:推崇媒體的神祕主義者[J]。世界藝術當代卷。2008(5)。

[4] 陳玲。新媒體藝術史綱: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 雪竹。李顏妮、互動藝術創新思維[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6] 周娉。互動裝置的體驗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

藝術論文 篇二

藝術生活藝術

摘要:桂桑的《泉》充分體現了現代達達先鋒藝術的存在之根本――生活。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音樂創作的偶然性和其音樂行為的必然性,則以其為藍本,以解構的席度看後現代音樂用以尋根至生活這一真實的本源。

關鍵詞:現代派 後現代派達達主義 桂桑《泉》 凱奇的音樂

【中圖分類號】I2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09)-20-0182-1

西方社會發展經歷了前工業、工業區和後工業三個大的階段。前工業以土地生產為軸心,工業社會從機器生產為軸心,後工業社會則以消費和信息為軸心。20世紀上半葉,西方新倫理精神逐漸被享樂主義所取代,市場競爭成為最主要的競爭,消費和信息成了新的軸心,這些都標誌着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藝術也由此因精英化走向世俗化;與生活的界線從模糊發展到消除。當世人還沒有弄清現代派為何物時。後現代派已以一種更真實的狀態生活化出現了。對於多數人來説,現代派是一架遲到的班機,而後現代派則像一架早到的班機。機代藝術通過各種形式上的革命來承擔現代共在虛無中拒絕承認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執意自我擴張的精神表現。後現代主義藝術則走出藝術的貴族領地,走向世俗、無序,甚至乾脆消除藝術與生活的界限。

現代主義音樂與其他現代主義藝術一樣,無論怎樣反傳統,怎樣革命都還是有序的,甚至是更嚴謹、苛刻的有序,只不過相對於傳統而言是新的有序。而後現代音樂則走向無序走向行為過程,走向複雜風格或走向廣場,走向世俗,走向虛擬空間,其實質是走向更為真實的生活及更具時代感的精神。

一、達()達主義

(一}從歷史上看,20世紀反理性思潮和藝術實踐應源自達達主義。它是一場文學和藝術的運動,其性質是虛無主義。達達既是藝術,又是反藝術,因此它含有很明顯的後現人主義成分。因此達達的後現代主義因素表現在反藝術和主體的消解這兩個相關的狀態上。

達達主義出現在一個絕對信念已經動搖的社會裏。因此,達達主義者在“政治、道德和美學危機之際,最先強調個人需要得到自由”。達達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種精神狀態而不是一種風格或運動。H・H・阿納森認為達達主義有三個共同因素,即:喧鬧、並置和機遇。而對音樂而言,“喧鬧”就是噪音,“並置”就是拼貼。“機遇”就是偶然,其中還有更細緻的東西:噪音就是聲音的“現成品”。

(二)馬其爾・社桑(Mareel Duchamp)最轟動的作品是《泉》,這是他送到展覽會的一個瓷便器,他的現成品(ready-made)做法引起很大爭議。他的看法是:對現成物品的選擇,它是以視覺的無所反應(visual indif-ference)為基礎的,不講任何高雅或粗俗的審美情趣……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完全麻術的狀態。而這正是後現代主義之人的“無中心有我”的狀態,也是後現代主義反對精英文化的姿態。

二、約翰・凱奇的音樂

(一)1952年夏天的“黑山事件”:被稱為音樂發明家的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聯合幾位藝術界朋友,在美國黑山大學舉行了一次被稱為戰後影響最大的行為藝術“作品”表演。情形是這樣的:觀眾坐在四周,凱奇站在人字梯上念演講詞,卡寧漢在跳舞,盧森堡的畫懸的房樑上而他則在播放磁帶,圖德在彈鋼琴,而詩人瑪麗・卡・理查茨則在另一個梯子上朗讀詩歌,其他兩人往牆上播放電影和幻燈。像這樣的綜合活動,是典型的行為藝術。它充滿隨機性、偶然性,明顯帶有褻瀆性。是對精英文化的踐踏,也是對人們長期以來信奉的藝術觀念的踐踏,也是對人們長期以來信奉的藝術觀念的踐踏,藝術概念被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界限從模糊到消解,人們不禁要問:什麼是藝術?

行為藝術最基本的理念是:創作構思、計劃,比媒介材料更重要,一旦表演的過程比結果的音響形式更為重要,這就可以稱其行為音樂。

(二)約翰・凱奇成了戰後先鋒派的領頭羊,對他的藝術創作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有兩個:法國現代作曲家薩蒂(Saue,1866-1925),及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1870-1966)。

鈴木大拙的禪學使凱奇獲得了一種靈魂的解放,使他認為有價值的是世界或生活本身而不是對它的解釋。這正是後現代主義反人工、反控制的思想。

(三)凱奇尋找到了理想方法就是偶然、隨機。因為他認為採用偶然的創作方法,可以使他的音樂從他的好惡中解脱出來,獲得自由。音樂表演歷來是在聽眾面前進行的,因而從一開始就有行為性。凱奇的(水的音樂)(1952)就是一個把聽眾變為觀眾的過渡性作品。在這個作品表演中,鋼琴家不僅要演奏鋼琴且還要倒水,在水裏吹哨,擺弄收音機和撲克牌等等。這是典型的後現代主義:抹殺了藝術和生活的界線;消除了藝術高於生活的等級制,體現了反精英文化的姿態;消除了人工對音響的控制,既體現了禪學思想,又暗合了後現代主義的反美意義。

三、結束語

今天是一個對自身產生了懷疑的社會――通過響亮的抗議,通過實事求是的批評,或藉助於科學的分析。在音樂的創作及表現形式上必須走新路或至少去探索新路。在後現代音樂中,我們所面對的一切是如此令人震驚,富於挑戰性,難以理解或令人厭煩,歸根就是一個全面轉變觀念過程中的現象。我們的生活及在作品中反映生活的作曲家就處在這一過程中。把這過程理解為一種危機是對形勢估計的錯誤,因為危機是一種病態。發展的尖鋭化,其結果不是導致復原就是導致死亡。但面對現代主義音樂,它的獨創性和勃勃生機,這兩種可能性都是無法想象的。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裏,社會心甘情願地受政治騙子矇蔽,接受娛樂業廉價的感情代用品,屈從於廣告業巨頭的哨音,難道就不許音樂用這些方法來使人理解自己,從而使社會提高對現實的覺悟嗎?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既平常又有趣,既淺顯又令人激動的現實,充滿了矛盾與荒誕,但也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機遇。由此看來,後現代音樂也在完成一項它向來都在執行的任務,利用它所掌握的創作、表現手法來令人信服地展示更為真實的生活及更具時代的精神。

參考文獻:

[1]C・W・E・比格斯貝,達達和超現實主義[M],昆化出版社,1989。

[2]H・H・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M]。

[3]施圖肯什密特,20世紀音樂[M]。

[4]《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關於《達達》。

[5]林德曼(德),西方藝術風格詞典[M],廣西美術出版社,1998,226。

藝術論文 篇三

摘要:古徽州地處三省交界處,人傑地靈,徽雕的產生有其必然的因素,“三雕”有着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在研究中國文化,民間藝術和文人藝術相結合的方面很值得我們借鑑,其精湛的技藝,精美的雕刻藝術品更是國之瑰寶,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

關鍵詞:徽州;三雕;裝飾;寓意

根據史料記載,古代的徽州就在現在的安徽省南部,主要分佈於安徽宏村,西遞,江西婺源一帶,處在三省交界處。徽雕應用於建築裝飾上,裝飾性風格具有濃烈的文化地方特色。徽雕主要有用於祠堂廟宇,園林民居的裝飾的表現上,還用於室內傢俱的室內用品。我經常帶學生去安徽江西寫生考察,逐漸瞭解了徽雕這一門獨特的雕刻藝術。

徽州的“三雕”主要指木雕、磚雕、石雕,徽雕之所以昌盛,有他的必然的原因。首先徽州山林地區,盛產木材。尤其是各種木材很多,取材很方便,所以他們大量的應用於家庭院落的裝修裝飾,例如室內的屏風,日常使用的桌子、椅子、牀、書架、書房。再次石雕之所以非常的流行,就是因為這地方黟縣地處山中,周圍有大量的的大理石,這種大理石叫做“黟縣青”被廣泛用於村子的建設建築中,這種石頭有它的獨特的藝術價值,經過打磨之後,會出漂亮的線條紋理,不僅石質堅硬,而且易於雕刻,所以被大量應用。還有就是因為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做了一輩子的生意,回到家鄉,他們用大量的財力來修建祠堂,建立自己宗族,以顯示豪華富貴的家庭背景和顯赫的地位。他們用了大量的財力同時也培養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使得他們的雕刻技藝在大量的實踐中不斷爐火純青,獨秀一枝。最後徽州此地山清水秀,在黃山腳下,皇室家族的帶動和提攜,加上先人的智慧古訓,走出一條耕讀並舉,亦商亦儒,以商養儒的路子,出現大量的仕途,商道都非常通達的歷史名人、達官上卿,他們賺了錢,發達了又回家鄉開學堂,教育後代,他們的發展同步也帶動了此地的文化發展,徽雕就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下形成的,其淵源於宋代,到明代清末極為昌盛。

我們首先看木雕,其主要應用於房屋的建構和裝飾,古代大多數採用木質結構建,門窗牀多采用了雕刻藝術,通過這種方式來顯示家庭地位。主要體現在門樓、窗户的裝飾圖案的地方。下面我們繼續分析一下其藝術特點,刻在門上窗上的木雕形象大多線條流暢,圓潤飽滿,十分乾淨利索。線條組織和疏密節奏飛舞流動。造型上笨拙可愛,誇張變形突出特點,簡潔概括突出特徵。外形很整,神情自然傳神,動作表情表達十分到位。寥寥幾筆,栩栩如生,左顧右盼,形成經典的模式。木雕的雕刻題材,有人物,走獸,花鳥,魚蟲,樓台亭閣等。其中有很多獨特的動物,例如鹿,牛羊,蝙蝠,蟾蜍,喜鵲都進行了典型的概括,很具有代表性。另外還包括一些植物,如蓮花,菊花,梅花,也進行了經典的概括特徵,十分明顯。木雕形象同時都進行了點、線、面的平面化的處理,極具有現代感。木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經常用比喻的手法或者暗示的寓意,例如仙桃代表長壽;蓮花和蘆笙放在一起表示連生貴子;石榴暗示多子多福;把銅錢和蝙蝠放在一塊以為福壽雙全;瓶子裏插了一把扇子就是説平生要積善累德;一個小孩兒手指天空代表指日高升;三寶方天畫戟代表連升三級。木雕在安徽徽州一帶起到了一種日常教育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理學教育,尤其是對於幼學啟蒙十分重要。有些在題材上如漁樵耕讀,福祿壽喜,一些內容上都從書裏提取出來,忠孝結義,富貴吉祥,仙人菩薩,無所不包。有些講了一個一個的故事,有些是直接把書籍裏邊的故事刻出來以教育後人,各種形象的雕刻都是有其特定的意義和美好的願望的,如五子登科,平步青雲,百子圖,官拜公卿,福祿雙收。都是對人生幸福的完美的天倫之樂的嚮往。木雕的雕刻十分細膩繁複,講究藝術美,有的講究鏤空的效果,鏤空的層次很多,題材都在不同平面上內部中空,層次分明雕刻藝術十分高超。雕刻完之後,為了保護木雕,也是為了獲得最美的效果,木雕表面又多用油漆彩繪,使得顏色鮮亮明快,內部的形象多用金色或金箔描繪,金燦燦的光彩豔麗顯得有富貴之氣。木雕主要採用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方法,藉助於流暢的線條,簡潔古樸的造型,強調了對稱及富有裝飾的現代趣味,徽州的木雕雕刻風格樸實粗曠,平面突出。一直到明清後期,雕刻藝術日益繁榮,家家户户都都採用木雕來裝飾室內家居。

第二種是磚雕,主要應用於門頭上面,門檻,起到裝飾作用。顯示門第的不同,家族顯貴的作用。雕刻方法十分突出形象,大都是浮雕,凸顯出磚面之上,一般是左右對稱成雙成對的形象,鑲嵌在大門門頭之上,大多是吉祥瑞獸,大象,蟾蜍,錢幣,麒麟送子,蓮花,寶鼎出祥雲,蝙蝠成雙對,而且磚的外形也不是完全方形的,大多是小扇形,菱形的。這樣磚雕十分靈動柔美,磚雕各種形象的表現也十分精細流暢,形象中的各種裝飾紋案,裝飾感十分強烈,而且有着美好的寓意。形象造型笨拙,有福氣之感。構圖採用平面並行排列,形象都處在同一平面上。這樣和門頭飛檐組合起來,使得門面很有氣派,格局不凡。

第三種是石雕。石雕的代表一就是在西遞宏村鑲嵌在牆上的石窗樓窗,很多有圓的、扇形的、菱形的比比皆是。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圖案,有梅蘭竹菊圖,吉祥瑞獸等等。還應用於其他的地方,如房屋的台柱門樓,起到裝飾作用。石雕多是小型動物石雕,造型樸實,神態自然,大多是小獅子或麒麟。二就是牌坊,更具有代表性,是皇帝賜給功臣表彰大臣的,歌功頌德,雕刻藝術價值更是精湛,西遞的胡文光的牌坊最具有代表性。胡文光在明代嘉慶年間,中狀元后來皇帝批准在他家鄉建了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他在當官的時候做了很多好事善事。胡文光的牌坊有它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是牌坊和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牌坊上雕刻的吉祥瑞獸,牌坊上有四個大柱子,柱子下端都雕刻石雕大獅子,獅子刻的非常栩栩如生,是完整的雕塑,大獅子和小獅子嬉戲打鬧。牌坊中部刻有仙鶴麒麟瑞獸,在牌坊上部刻有天官賜福,仙人石雕,牌坊有大量鏤空石雕,極盡繁複,一般多為透雕,還有圓雕、線雕等與各種技法的並用,可稱為石雕中的精品。

徽州“三雕”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本身在故事題材上多為民間傳説,神話典故。動物圖案也多來自於民間傳説,花鳥圖案,吉祥圖案。徽雕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與文人文化相互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民間藝術。自身體現了民間藝術的特色,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的演變和發展變化,是中華民族民間藝人的藝術才華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體現,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值得我們很好的研究和發掘,以便我們把它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知曉我們傳統文化的精湛和偉大。

【參考文獻】

[1]楊文論徽州古建築“三雕”之美。

[2]武旭峯編著、西遞、宏村[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3.

藝術論文 篇四

【摘要】中國的藝術設計興起於對西方藝術設計的形式模仿,現如今要實現持續發展,須要發掘出內在的力量——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風格,可喜的是,現在湧現出的很多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都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不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風格,還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都為中國現代藝術設計注入了新鮮血液,具有中國元素的現代藝術作品都成為了當今中國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弄潮兒。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談談現代藝術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現代藝術設計對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借鑑;現代藝術設計中的中國水墨畫審美風格;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現代藝術設計;傳統文化;留白;線描;水墨畫

一、現代藝術設計對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借鑑

(一)傳統繪畫中“留白”技法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留白”是中國傳統繪畫中重要的藝術手段和獨特的創作形式,中國傳統繪畫從一開始就沒有所謂規定性的視角,文人騷客作畫只是興致所至,沒有空間侷限,任意角度都可以對身臨其境的自然景觀進行描繪,在構圖佈局上講究的是畫面整體性的逸緻和美感。“留白”靈活自由的構圖方式實現古代文人畫家這些作畫目的。

在現代平面設計的常用技法中,“留白”與“負空間”以及“空白”這些定義頻繁出現,設計師通過對整體佈局、空間空白、色彩渲染、尺寸字體等使用來定位視覺焦點,從而達到突出設計主體,奪人眼球,傳播設計理念或者產品特色的目的,可見留白在平面設計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設計要素。

尤其是國際大牌產品在定位品牌文化時選擇的設計通常看起來非常簡單,簡單背後卻又直擊人心,形成十分高級而簡約的美感。無印良品從創立品牌以來一直主張“less is more”的設計理念,這句話出自20世紀30年代的建築師——密斯·凡·德羅,就是儘可能地簡化一切加諸在產品上的裝飾,講究回到物料最原始的本來面目,反而能夠發現更多、更廣闊的美感,這同時也是藝術史上極簡主義的藝術追求,也體現了留白給現代設計所帶來的巨大發展空間。在設計中追求“簡約”的美感,是通過不斷地進行減法來實現的。在去掉繁複的信息疊加之後,所出現的大面積的安靜的空白就是留白,留白便是“簡約”的載體。

(二)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傳統“線描”技法的運用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尤其是國畫中的工筆畫,對線性思維的運用可以説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就是“線的藝術”。線條是中國傳統繪畫表達藝術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並且在線條的背後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就是“以線存形”,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作畫時,線條就是他們造型的基礎,嫻熟且細緻入微地運用線條考驗了作畫者的功底,進而表達深刻的情感思想。

中國現當代平面設計對線條的運用師從於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採用最傳統的造型技法的古樸風格運用到平面設計的風格中,別樣的體現現代人對藝術美的追求。在國畫和工筆畫中,線條的運用早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古代畫師對線描技法的運用有着一套嚴密而精細的手法,無論是工筆畫絲絲入扣的線描,還是水墨畫墨筆線條流暢揮灑,都是古代文人在作畫時或直抒胸臆或婉轉傳情的深刻體現,能讓觀者在面對作品時直接感受到創作者創作時的心緒變化,表達出畫家的思想感情,體現出時代的精神實質。經典的畫作不論是哪個年代的欣賞者鑑賞,都能通過線條的曲折波動感受到創作者的意趣。

現代平面設計中線條有千萬種的變化,曲直波折,虛實變幻,由此構成的圖形世界能夠更加多元化地表達現代社會人們的情感需求,具有線條感的設計作品在觀者的印象中更加具有現代性,具有強烈的現代藝術形式美感的印象。將繪畫中的線條融入到設計中,為現代設計打開了更高階的大門,讓現代設計具有了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另外,將傳統中國畫運用線條的飄逸感到現代設計作品中,能夠打上中國特色的印象,更加豐富作品的思想內涵。

二、現代藝術設計中的中國水墨畫審美風格

(一)現代藝術設計實踐中對中國水墨畫構圖和意境的運用

中國畫是一種“意象”藝術,“意”起着支配作用,“象”從屬於“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為之。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構成法則,也可以成為平面設計中的構成法則。悠遠縹緲或情感流動的意境,通過一定的精心設計構圖,變成動態的可以無限幻化的雲天、嵐霧、江河、池沼等,既有傳統的中國風,又體現了現代藝術設計的意境感。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畫面構圖的意境化,可以使畫面設計空靈有生氣,使有限的直觀畫面充滿諸多想象,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豐富效果,滿足現代人更高的精神層面的需求。

(二)現代藝術設計優秀作品中對中國水墨畫虛實結合的運用

中國傳統繪畫,特別是水墨畫的畫面營造,在表面意象的刻畫下,追求的是“意象之外”的意義,也即意境氛圍的追求。要實現一定的意境氛圍,就要通過調整畫面景物的虛實關係。水墨畫虛實的體現一般都是以“留白”“計白當黑”“以實觀虛”等繪畫理念來構成的,空白和虛景的運用能讓畫面更加富有空靈的感覺,也能給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

現代平面設計的構圖中,平衡好虛實關係一樣很重要,實物多了,顯得畫面擁擠,信息太多反而過於紛雜,就要善於“實物虛化”;虛景多了,又會顯得整體渙散,不能突出主題和重點,就要善於“虛物實化”,找到虛實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實現空間上的合理安排,才能使整體畫面活潑又不失重點突出,並且能營造逸緻飄逸的中國風。

中國畫中的水墨風格是在平面設計風格中運用得最常見也最重要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水墨風能夠充分地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使得要突出的對象描繪顯得“似又不似”“似實而虛”,從而能在一定的意境中突出對象的神態。現如今湧現出很多優秀平面設計作品在營造意境時都採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中,設計風格的取向可以説是現代潮流的風向標了,設計所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諸如色彩、工藝、材料等,設計作品通過這些物料的選擇取用,能透出更深層次的一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追求的潮流、生活方式的改變、價值觀念的更新等上層建築的建設。

中國傳統繪畫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藝術,其背後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藴,是現代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的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設計獲得具有中國特色風貌的文化寶庫,能夠讓中國設計在世界文化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藝術領域的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繪畫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特色,創作者以獨特的東方視角以及審美思維來充分闡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水墨畫、工筆畫等國畫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細膩、追求人的內心世界開掘的精神,國畫中對於意境的追求、力透紙背的畫法等都能夠為藝術設計者提供更多的設計靈感。

中國傳統繪畫所體現出的獨特的審美風格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內涵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禮治精神與人本精神等,使現當代中國藝術家和藝術設計者得以在世界藝術舞台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