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8W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論文(精品多篇)

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 篇一

1、留守兒童一般生活狀況

留守兒童多產生於中西部地區貧困的農村,由於家中經濟困難,在吃、穿方面條件較差。由於缺乏身體所必需的營養,生長髮育較慢,個子小、常被同學欺負,因此,易產生自卑心理,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易產生孤獨感甚至是被遺棄感。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最初搖籃,兒童的成長受父母雙親的直接影響,家長的言行對子女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他們的性格特徵、道德品質、心理狀態、行為方式都是從孩提時養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兒童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生活習慣,從而為他們今後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家庭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它能保證學校教育的效果並且更能促進個體的發展。學校教育着眼於一個班級的全體,而對個體的關注相對較少,而家庭教育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關注到個體兒童各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對於留守兒童來説,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見面機會少,父母將他們交給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照看,甚至有的兒童長期無人監護。由於父愛母愛缺失、與父母缺乏聯繫溝通、監護人素質低下且教育方式不良等原因,致使一些留守兒童產生了孤僻、內向、驕縱、霸道等不良心理問題。

3、學校教育缺乏關注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增長知識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主戰線。兒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尤其是對於留守兒童,他們大多寄宿在學校。如果學校和教師真正關注留守兒童,注重對留守兒童健康身心的引導和培養,就會促進他們健康發展,反之,若在活動中對他們表現出的勤奮和認真視而不見,則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傷害。學校和教師能否及時發現並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困難,也成了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事實證明,很多教師對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情況瞭解不夠、關注不多,使兒童逐漸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在教師那兒得不到表揚也就越來越不自信,再加上學習的壓力,他們慢慢變得自卑、易焦慮,影響自身的身體健康並最終影響到自身的生活和學習。

4、兒童的階段特徵

艾利克·埃裏克森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理論家。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他認為人格的發展受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個體的發展貫穿於人生過程的全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階段性,而在不同階段都有特定的環境、目標、任務和衝突,正確地對待和解決這些問題,就會使個體得到好的發展。埃裏克森把人發展的整個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而我們所界定的留守兒童是處於6~16週歲的兒童和少年,對應而言,就是其中的第四個階段(從六歲到十一、十二歲),也稱為學齡初期,和第五個階段(從十二歲到十八歲),也稱為青春期。第四階段學齡初期的重要事件是入學,發展危機是勤奮感對自卑感,兒童在這個階段初入學校,由在家庭環境中的日常生活和遊戲玩耍轉為在學校環境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如果他們的努力和學業成績能受到教師的關注,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第五階段青春期的發展危機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進入青春期,青少年生理方面快速發育,第二性徵顯現,但心理方面還不成熟,若不正確引導,自身的好奇心、無知和衝動會帶來一些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如果這個階段發展不健康,就容易產生抵抗社會的心理,甚至犯罪。由此可見學齡期和青春期對於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而留守兒童在最重要的時期如果得不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愛,也沒有有效的心理溝通,就極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我們從新聞上也經常可以看到關於留守兒童犯罪的案例,數據也顯示,在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的未成年人案件中,留守兒童的案件佔到總數的四成。

關鍵詞: 篇二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比較突出的一個社會問題。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城鄉間的差距也漸漸拉大,越來越多的農民青壯年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來到城市打工,而把他們的孩子留在農村並託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隨之而來,在廣大農村也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一個新的弱勢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因此,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上的偏離,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據調查,這個羣體的人數在不斷壯大,並且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單親或祖父母或其他親人代為撫養以及自我監護的,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孩子。”進一步細化為“年齡在6~16週歲,寄留時間累積超過6個月的'兒童。”留守兒童是我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羣體。根據全國婦聯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近三成留守兒童的家長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以上。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79.7%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兒童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參考文獻: 篇三

[1]胡昆,丁海燕,孟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0(18)。

[2]唐開聰。留守兒童家庭教養方式、心理彈性、學業拖延的關係[D]。廣州大學,2012.

[3]駱鵬程。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人格、社會支持的關係研究[D]。河南大學,2007.

對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建議 篇四

農村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學校因素。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只是靠外出務工人員或留守兒童單方面就可以解決的,應該由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來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環境,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政府方面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鞏固、完善和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農民儘量能在本地就業或打工,能真正的富起來,這是最根本的方法。另外,要縮小城鄉差距,打破城鄉體制,讓農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上學;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和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成立專門機構關注留守兒童的情況;與學校聯手合作,建立留守兒童幫助系統,完善留守兒童的檔案,明確監護人,時時加強關注;加強宣傳力度,呼籲人們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與有關部門人員共同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2、學校、教師方面

學校要建立專門的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工作室,發現並解決兒童的心理問題,排解他們的憂愁,在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積極給予幫助,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自信、自立、自強地面對生活和學習;建立留守兒童幫助系統,完善留守兒童檔案,教師要定期家訪,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要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加強與家長和監護人的溝通和聯繫,讓家長在外打工的同時也能瞭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況,及早發現問題,併合作解決問題;教師要提高素質,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對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學校要建立心理諮詢室,聘請專業輔導人員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團體輔導,對一些出現心理行為偏差的留守兒童進行個體輔導;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一些孤僻的兒童多發言、多鍛鍊,使他們融入集體,豐富他們的生活。

3、家長方面

父母儘可能有一方留守照顧孩子。外出務工的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有效溝通,多打電話,多回家,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主動詢問子女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給予子女來自父母的關懷;要加強與留守家中的監護人和學校、教師的聯繫,瞭解子女近況,共同配合解決問題。

留守的監護人同樣要提高自身素質,多給予留守兒童關心和愛護,而不是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滅,要經常瞭解他們在學校的近況;加強與學校的配合,對兒童出現的心理或行為問題早發現、早糾正;為留守兒童提供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兒童能安心於學習。

4、留守兒童自身方面

留守兒童首先要樹立自立自強的觀念,增強自身的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有了困難要主動多與父母、監護人進行溝通,尋求安慰和支持;加強與教師的聯繫和交流,多參加班內、校內活動,讓自己多交朋友,融入集體。留守兒童要努力為自己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同學、教師、親戚、兄弟姐妹、鄰居、親戚等人以及班集體保持密切的聯繫。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積極向他人尋求幫助。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只有家庭、學校、社會相互配合,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才能保證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摘要: 篇五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迅速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為了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由於受到户口、住房、上學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不得不將孩子留在農村,並託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從而出現一個新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這些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怎樣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成為當前社會需要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