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新版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新版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精品多篇】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彙總 篇一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她地大物博,景色宜人,她頂天立地,歷史悠久,她光彩照人,文化博大精深。她就是我的祖國,偉大的中國!悠悠中華五千年,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記載了華夏民族一個又一個傳奇。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軒轅氏、堯舜禹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個個偉大的名字訴説着她曾經的驕傲。長城、故宮、敦煌龍門……一棟棟雄偉的建築譜寫着她曾經的輝煌。然而,近代的她滿目蒼夷。她在胡夷的鐵騎下悲鳴,在列強槍炮下哭泣。她堅強忍受,終於在無數革命先輩的努力下她度過了最黑暗的歲月,迎來了她的新生,她擁有了一個展新而驕傲的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

美麗的新中國,就如春泥中埋下的種子,正蓬勃着,生長着,這一代的中國人正尋找着先輩的夢。幾百年了,在塵封的歷史裏,無數的中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夢,只屬於中國人的夢,偉大的中國夢——為中國的崛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華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鬥。

沙灘上有一顆飽經滄桑的貝殼,那是中國遙遙五千年的故事。從黃帝開創歷史到如今的我們誦讀歷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蹟,每個中國人都擁有着同樣的中國夢。

富強!富強!中國夢的口號在繼續。中國夢流淌過每個日日夜夜、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地震、泥石流、洪災,還是會有飽經滄桑後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收藏歲月流淌過的每一箇中國夢,戰於世,立一生之夢

沙灘上有一顆閃亮的貝殼,那是中國奧運會、世博、嫦娥二號的故事。當一陣陣掌聲雷鳴般響起,當世界舉目投足於中國時,我知道,中國的光芒已散發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夢還在繼續,我們的視線還在執着,默默獻上自己微薄的力量。這是一個夢,一個叫作中國夢,一個被每一箇中國人所深呼的夢。我以心的維度仰視獎牌下每一個奮鬥的身影,傾聽每一聲臨近中國夢的足音,俯身捧起歲月流淌過的榮譽,揚手敬禮,大聲喊出自己的中國夢。

沙灘上有一顆銘記的貝殼,那是羈旅在外的中國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於異國,卻隨身帶着中國的泥土,有人在奧運會直播前吶喊中國萬歲,有人在參加外國記者採訪時説:“我是中國人,我們都共有一個夢,她叫中國夢!”是的,那就是我們的中國夢,一份信仰,一份懷念,一份奮鬥,到處都迷漫着中國夢的味道。就算在異國他鄉,我們都還能輕哼着國歌的旋律,心懷着祖國,銘記着中國夢,力創美好未來。

中國有着悠久而獨特的地質歷史,在長期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偉的高原,也有廣闊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遼闊的大地,也有寬廣的海洋,形成了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這片美麗的大陸,中華民族正進行着波瀾壯闊的民族發展。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着當代中國。

現時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着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梁啟超曾經説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只要我們無數的少年,為了中國的富強和騰飛而努力,未來,我們必將能夠為締造富強騰飛的中國,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彙總 篇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仁: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夢 我的夢 我是教師 我驕傲。

教師有什麼驕傲的?我來給你細數:

1、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自己支配。

2、相當純潔的人際關係

3、社會地位必須有。

4、年齡增長與工資增長成正比。

回頭看看。兒時寫作概率最高的題目,除了《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我的夢想》,小時候,我的心中總有那麼一根燃也燃不完的蠟,沒錯,當一名老師。似乎這個夢想就是為了作文課而生的。在人生路上左顧右盼磕磕絆絆的,我們長大了,無意中,我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才發現最初的夢想才是最真實的,也是最可靠的。

我愛我的職業,如果要把它當成謀生手段,那我就要對得起所有人對我的的信任。如果要把它視為公益事業,那我就得在教室內播撒正能量的春風。如果教師是一個角色,那我就需做一位疼娃愛娃的好媽媽。在座的各位,心態年輕就正值年輕,有誰沒年輕過呢?我們不是吃青春飯的職業,不怕時間的拖拽。俗話説的好“教師和醫生是越老越值錢的職業。”面對逆生長,您驕傲嗎?

挫折,我們都經歷過。人的性格多種多樣,家庭教育也各有不同。面對經常事與願違的情況,我深深理解了耐心不比努力簡單。面對學生家長的輕視和不理解,我憋屈、我懊惱、我憤怒。有時我覺得自己失去了快樂。其實,這很蠢。別人的一句話,一句評論就生氣半個月,現在想想我這是有多無聊啊。一句輕描淡寫的話算什麼呢?與家長一次成功的溝通就見證了一次能力的提升。那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面對不斷進步的自己,我才能感到驕傲。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激發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是因為我的教學方式方法而導致孩子溜號,我會慚愧。我想讓他們快樂學習語文,在學習中與我交流互動。我想聽孩子們大聲的迴應,我想見他們焦急的舉手搶答。我尤其想看到孩子們在課堂上因答對一個問題而露出純真笑臉。我愛他們,我擁有他們,所以我驕傲。

二十五年了,沒有哪個人生階段比現在更樂於學習,有壓力才有動力,從前那個凡事都拖拖沓沓的自己要改變了。身為一個女孩子大大咧咧、馬馬虎虎可以是我的個性。可作為一名班主任“對付、差不多、還可以”這類詞彙則會讓你的工作變得一團糟。每一次犯錯,都教訓我下次得思考,要琢磨,需謹言慎行。是的,我要幹好我的工作,要在這個校園紮根,要稱每個同事為朋友。要使孩子們心中都開花。

前蘇聯教育家説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是粉筆,我是蠟燭,我是園丁,我就是教師,我的夢想,我驕傲!

謝謝大家!

近代史綱要結課論文範文精選 篇三

《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研究》

摘 要:民族主義思想是孫中山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是一個不斷髮展和完善的過程,大致經歷了從“反滿”到“五族共和”再到“反帝”這樣幾個階段。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在民族問題仍然嚴峻的今天,同樣有其重要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民族思想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的紀念日。這場20世紀初的偉大革命,推翻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通向光明的大門。孫中山先生作為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對革命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的思想和業績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走向,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於孫中山所創立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的現代化建設方案。其中民族主義不僅是第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今天,研究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對於我們處理國內外的民族關係、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國家、民族和諧發展仍有相當的借鑑意義。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作為一個歷史範疇,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在其長期的革命生涯中,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提煉而最終形成的。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一個從單純“反滿”到“五族共和”、建立統一多民族的獨立民主國家的過程。

受少年時代生活環境的薰陶、帝國主義入侵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共同影響,孫中山早在香港讀書期間就開始為革命做準備。他經常往來於香港和澳門之間,鼓吹革命,與陳少白、尤少紈、楊鶴齡等還有革命理想的人交往密切。離開香港去澳門、廣州從醫後,孫中山一方面與鄭士良等人聯絡會黨,爭取和發展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深入京津等地正式開展他的革命行動。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限於戰爭無暇他顧,孫中山認為可利用這個時機展開行動。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的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建合眾政府”。“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口號的提出,可視為孫中山舊民族主義思想早期的主要內容和基目標,我們通常以“反滿”加以概括。在民族危亡之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在這一階段孫中山的民族主義鬥爭要求卻沒有對準帝國主義,帶有強烈的民族情緒,這與中國的傳統民族觀念和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密切相關。

到同盟會成立前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隨其政治思想的變化而變化,在政治上明確堅持國家統一思想。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革命口號由“驅除韃虜,恢復中國”改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正是這“中國”到“中華”之稱的細微變化,隱含了孫中山在“反滿”問題上的根本轉變。1906年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上,孫中山對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闡釋。他説:“惟是兄弟曾經聽見人説,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這話大錯”,“我們並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①由此可見,孫中山已經把民族主義解釋為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權,其民族主義思想名為“反滿”,實為“反清”。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被推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滿清政府被推翻,“反滿”任務已經完成,此時面對蒙、藏宣佈獨立,東北、新疆被日俄控制的嚴峻的邊疆形勢,孫中山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已經成為新時期的重要問題。他的民族主義思想順應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有了很大的變化和調整,其側重點從“反滿”進入到了要求民族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在建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上,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的主張,強調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平等。在擔任臨時大總統期間,孫中山曾指出:“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如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②在其主持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也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③將民族平等的適用範圍進一步擴大了。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孫中山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張,在我國民族關係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有着一定的先進性。

辛亥革命失敗以後,中國的民族災難更加深重。這時的孫中山全力傾注於反軍閥的護法鬥爭,但仍未找到中國革命的真正出路。曾經對帝國主義抱有種種幻想的孫中山在經歷了陳炯明叛變後,痛定思痛,終於認清了帝國主義才是中國人民的大敵,從而將其民族主義旗幟轉向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同時,他再次強調了辛亥革命後提倡民族主義的目的所在。他説:“有人説:‘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清室雖不能壓制我們,但各國還是壓制的,所以我們還要積極的抵制”。?④由此可見,孫中山對帝國主義列強有了新的認識,並進一步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將民族主義旗幟的鋒芒直指帝國主義。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會議上,他對民族主義做了新的闡釋,他説:“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華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前者的目的“在使中華民族得自由獨立於世界”,後者要求“國內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結合。”?⑤對外“國民黨之民族主義,其目的在使中華民族得自由獨立於世界”,“蓋民族主義對於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界,尚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濟的壓迫,自國生產永無發展之肯能。其在勞動界,尚無民族主義,則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及國內外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餘。故民族解放之鬥爭,對於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對內“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於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後,當組織自由統一的中華民國”。?⑥這就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結合起來,將其民族主義思想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作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偉人,孫中山的民族思想有着鮮明的時代性、政治性、曲折性與前進性相統一的特點,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中國發揮了巨大的社會作用。在孫中山民族思想的指導下,民族革命的方向最終沒有滑向民族屠殺的悲劇,五大民族平等參政的觀念得到了體現,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當然,囿於各種限制,孫中山的民族思想也表現出一定的侷限性,即:一定程度的大漢族主義,沒能提出通過消滅剝削制度來消除民族壓迫的科學結論。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將其否定,應當看到其主流還是科學、進步的。在民族問題仍然存在的今天,誠如毛澤東所言,我們應將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作為一份“珍貴的遺產”加以批判地繼承,以為今用。

參考文獻:

[1] 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第325頁。

[2] 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438頁。

[3] 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220頁。

[4] 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等合編。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第394頁。

[5] 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525頁。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彙總 篇四

中國,被譽為“文化之國”。她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和奧妙。她的魅力令人流連忘返,她的奧妙令人讚歎。

春天的中國百花齊放,鳥語花香。那一顆顆幼苗,努力的綻放出迷人的色彩。沉睡已久的大地萬物復甦,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一株株花兒像色彩斑斕的鈕釦綴滿了大地,彷彿告訴人們春姑娘又回來了。

夏天不知不覺的來了,烈日當空,驕陽似火。這時的中國熱鬧極了,人們川流不息的去旅遊,街上賣冰棒的叫喊聲喊得最響,人們一邊吃着冰棒,一邊觀賞着美麗的千山萬水,拍下了一張張笑臉。

秋天悄悄地降臨了,秋姑娘穿行在樹林之間,用彩筆給楓葉染上了紅和黃。接着她又來到了果園裏,濃濃的果香吸引着人們,真想動不動就咬上一口,品嚐秋天的味道。徐徐的涼風吹來,人們頓時感到無比涼爽。農民們的一張張笑臉,是給他們汗水的補償。

冬天來臨,中國遍地“白銀”。樹枝上鍍上了晶瑩的銀條;連綿起伏的羣山之中,失去了往日的吵雜,寧靜蓋滿了中國。隨處可見孩子們戴着帽子、手套和圍巾,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小臉凍得通紅。

中國不僅四季美,而且文物也很美。你瞧,北京的長城像一條蜿蜒曲折的巨龍橫跨在中國這片美麗的土地上;運河波光粼粼,通向天邊。西安的秦兵馬俑,譜寫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

啊,中國,你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你是我們的驕傲!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彙總 篇五

你們好!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一建黨節,我很榮幸站在這裏與各位優秀的黨員匯聚一團,慶祝中國共 產黨97週歲的生日。

首先,我謹代表向各位勞動在各條戰線上的共 產黨員致以節日的問候!同時也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各個單位和優秀個人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回憶崢嶸歲月,中國共 產黨已走過了97年的光輝歷程,在這97年的風風雨雨中,我們經受住了來自外來世界的考驗,維護了祖國的和平和主權。在這97年的人事變動中,我們堅持着最初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聯合廣大人民羣眾,建設屬於我們自己的家園!這是坎坷的92年,這也是輝煌的97年!

隨着十九大的召開和“中國夢”的提出,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途中又增加了兩盞明亮的指引航燈。我們的計劃要有大局觀,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的工作要更加細化,讓各行各業各司其職,各處的成就擰成一股繩,這樣才能更快實現“中國夢”,並使之更加牢固。

在這裏,我回顧這一年來我們的工作,感覺既欣慰又慚愧。

首先,一年來,黨委帶領着廣大幹部、羣眾認真學習貫徹“xx”重要思想和黨的“大”精神,在“中國夢”藍圖的指引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使全鎮各族人民思想認識得到了統一和提高,極大地推動了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農村經濟的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發展了一批有覺悟、有潛質的年輕黨員,為我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增強了我黨的生命力和生機。

其次,市黨委在抓好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同時,也絕沒有放鬆基層組織的建設。

我們不僅堅持以黨建目標管理為龍頭,帶領着農牧民全面奔小康,而且以村級黨支部“五好建設”為基礎,狠抓落實,充分發揮了黨員的“雙帶”作用和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讓我黨的戰鬥力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再次,市黨委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團結和帶領全鎮各族人民發展經濟、維護社會穩定、抗震捐款、實施“兩基”工程,扶貧幫困,使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各族人民的民族團結意識顯著增強,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不過,在肯定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要實現“中國夢”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我們還面臨着更加嚴峻的任務和重要的責任。為此,我特別點出這樣幾個建議,希望能與諸位共勉:

第一,進一步加深對黨的理論的學習和理解,全面瞭解十九大思想和精髓,發揮榜樣的作用。

作為黨員一定要自律自戒,做人民羣眾的表率,一定要以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學在前面,用在前面。

第二,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同務實肯幹的作風相結合。

遠大的目標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才能實現,因此,我在此希望同志們能夠保持住現有的成績,在此基礎上對自己做出更高的要求,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不遺餘力。

第三,做好羣眾工作,執政為民。

無論想問題辦事情,都心繫羣眾,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指導個人行為的標準。同時,我們要充分調動廣大黨員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接受人民羣眾的監督和意見,彼此促進,為建設更好的城市而努力!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彙總 篇六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九年級五班的劉純子,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善待水資源,成就你我他!

水滋養孕育萬物,是生命之源、百穀。水流到哪裏,就會讓哪裏土地肥沃、山川秀麗、城市發展、文明興旺。今日之城市,哪裏水量充沛,哪裏就有生命、財富和希望。我們是一個崇尚水的民族。古往今來,許多大思想家、哲學家都用水來比喻智慧、最真善美的存在。水滋養孕育了萬物,卻總能功成身退、與世無爭,以最平凡質樸的方式為所有生靈貢獻着一切。

從偌大的宇宙看去,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這正是因為地球近乎百分之九十的區域被水覆蓋着人。但這當中的大部分都並非淡水資源,可供生物生存需要的淡水資源僅佔所有水資源的百分之二點五,而這其中大部分又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存在着,這樣算來,真正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少之又少。對於我國而言,西部與北部地區水資源匱乏,且中國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經濟發展迅速,對水資源需求量大,人均水資源就更顯匱乏。

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我國水資源污染、浪費現象都十分嚴重。。許多地區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一些工廠為降低成本,工業污水處理的不徹底便直接排放,甚至有不法商家偷偷的直接排放到一些供給人們用水的河流湖泊之中,以致現在一些大江大河的污染都十分嚴重。

浪費現象比起水源污染更為普遍、嚴重。我們的校園裏,水龍頭沒有關緊或是忘記關的事情並不少見;打水仗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是我們要知道,當我們正在肆意揮霍着這些自來水時,許多地方還有人喝不上水,並死於缺水。若不能早些意識到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人類終究會為自己不懂節制的行為付出代價!

已經過去的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日,這個節日就是要讓大家意識到水對於人類生活以及大自然中水的重要性,雖然水並非是不可再生能源,但是它的產生、收集、加工與運輸過程都是要有成本的,所以從廣義上來講,保護水資源並不只是保護了水,更保護了包括不可再生能源的資源。這也更加凸顯了每一滴水的來之不易與珍貴。

同學們,讓我們一同參與這個保護水資源的大工程中來吧,別等到我們也開始為日常用水發愁時才學會節約用水不浪費。其實節約用水並不是什麼難事,也許你只是提前幾秒關上了水龍頭,節約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幾滴水,但是長此以往,人人獻力,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些以“滴”為計量單位的水終將會匯聚成大河、大海,它們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併為地球母親良好平衡的生態環境獻一份力,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滴水也絕不會是人類的眼淚。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水的國家,更應好好保護這神聖無私的水。讓我們一起努力,從現在開始,節約每一滴水,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謝謝大家!

近代史綱要論文6400字範文:《戊戌變法:中國近代政治制度變遷的開端》 篇七

摘要:“鴉片戰爭”使中國極不情願地捲入了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清朝統治者的自主改良性的“洋務運動”成果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損失殆盡,統治權在內外壓力下面臨合法性危機的“臨界點”時期,制度替換行將發生,1898年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漸進式改革來突破中國封建王朝路徑依賴的惰性,把中國帶入民主憲政的軌道。然而知識分子為主力的維新派卻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勢力最弱的政治集團,諸因素包括基本的社會基礎力量的缺乏、光緒皇帝的無權狀態、未全盤考慮和計劃缺乏程序性以及臣民文化對變法的阻滯等,都決定了戊戌變法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國製度創新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然而它仍然開啟了中國製度變遷和以制度救中國的道路,時至今日依然功不可沒。

關鍵詞:戊戌變法;制度變遷;制度創新

一、制度變遷的歷史制度主義視角

20世紀70年代以來,政治學研究領域引入了新制度主義,引起了處於政治學研究困境的學者們的極大關注,併成為政治學研究的“關鍵詞”之一。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三大流派之一的歷史制度主義在繼承傳統制度對重大制度替代和宏大政治變革研究傳統的基礎上,將行為主義對行為主體在制度變遷和政治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引入了研究視域,它將研究的核心放在了制度對於行為主體如何產生影響,以及由制度、行為和觀念共同作用、相互影響於具體的歷史境遇中塑造某種政治後果具有必然緣由。這一研究方法的優點是它避免了行為主義的太過微觀瑣碎以及對社會歷史背景現存限制性條件的忽視,克服了傳統制度分析模式的單一邊界條件的缺點。歷史制度主義制度變遷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一)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

強調社會因果關係中的“路徑依賴”在社會制度變遷中的作用,“路徑依賴”意味着系統具有自我強化或正反饋作用,認為行為者一旦步入某一路徑,便會沿着此路徑演進,系統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原本可能更加優化的政策也可能失去實現可能性或者改變這種路徑而另闢途徑將是難度很大的事情。經濟學家諾斯從供給需求的角度指出,導致路徑依賴的根源是交易市場發展的不充分和報酬的遞增形成的交易費用的顯著或高昂所決定的。諾斯認為:“制度高昂的初始建構成本、制度框架所提供的機會集合所產生的組織學習效應、制度的優勢所產生的合作效應、制度的盛行所產生的適應性預期、被制度配套意識形態所影響的行動者的主觀主義模型等,都是導致制度自我捍衞和路徑依賴的原因。”[1]對於經濟制度上的路徑依賴特徵,諾斯認為同樣可以用來分析政治制度的變遷,但與經濟制度相比,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特點,表現為“集體行動的核心地位強化了人們的適應性行為和對制度的維持強向、政治制度的高密度限制了制度創新的空間、政治權威和權力的不對稱性便於支配方鞏固自己的權力和既存制度、政治過程的複雜性和不透明性導致政治生活中缺乏明顯的糾錯機制、政治產品供給的非競爭性使得制度創新的動力不足等,這此特性都進一步強化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2]

(二)制度變遷的“臨界點”或“關鍵節點”

制度變遷的動態過程中夾雜着制度變遷的“臨界點”或“關鍵節點”。在新制度主義看來,所謂“臨界點”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能夠打破舊制度產生新制度的路徑突破和路徑替代時期;“關鍵節點”通常歸結為重大的外部衝擊,諸如戰爭、經濟危機等打破原有政治制度,為制度變遷找到突破口和產生理由,這節點上的制度處於斷裂狀態,各方利益集團處於博弈爭鬥狀態,新制度可能產生。

(三)制度變遷的利益博弈

歷史制度主義認為,導致制度變遷的根本原因是劇烈的社會環境變化引發了不同社會集團巨大的利益衝突。舊的政治制度由於其先天的惰性使其不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主動改變,它會由於自身的慣性和長期以來形成的剛性而進入“路徑循環”狀態,這種封閉循環使得新舊制度難以實現有序對接,當舊制度難以容納環境劇烈改變而帶來的衝突時,往往會導致舊制度的崩潰,新制度的創立。制度創新的動力之源來自於行動者對於新制度能夠帶來比舊制度更多利益的期望以及舊制度所引發的政治博弈和人們對舊制度存在合法性的懷疑。在舊制度走向崩潰的“臨界點”上,制度選擇的走向存在多種可能性,各種政治力量圍繞各自的利益訴求和政治理想進行激烈政治衝突和力量博弈,這種合力決定了政治制度的最終走向。

二、路徑危機中的晚清政治困局

中國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以人治、集權、保守、宗法繼承、抑商重農為特徵,在服務於皇權統治的路徑中運行着。伴隨這種路徑的是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傳統臣民文化這種非正式制度。封建帝國的運行由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強化,在君權軌道上難以脱離。這一切註定了因為缺乏政治創新而在東西文明激烈碰撞之際,中國必然失敗的歷史宿命。

鴉片戰爭的爆發把中國強行拖入到了世界資本主義的體系之中。變侷促使封建知識分子中的一些開明分子開始尋求“應變”之道,在晚清政治中出現了一些人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的政治新氣象,儘管很多都是曇花一現。早期開明的士大夫們看到了西方技術層面的先進,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理念指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甲午海戰的慘敗促使人們進一步對中國封建政體的反思與醒覺。

甲午戰後清王朝為了償還賠款,向列強大舉外債,以海關税收為擔保,進而使得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肆無忌憚的掀起了勢力瓜分狂潮。中國處於瓜分豆剖的局面,財政虧空更使這台陳舊機器的運轉雪上加霜,清政府只能“橫徵暴斂”,導致民變四起,正如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指出:“民日窮匱,乞丐遍地,羣盜滿山,即無外釁,精華已竭,將有他變。”“付莽遍於山澤,教民遍於腹下,各地會黨,發作待時”[3],內憂外患的政治危侷促使驚醒,在康有為的領導下和光緒皇帝的支持下,中國二千多年以來第一次試圖打破傳統政治制度的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三、戊戌變法和制度變遷的流產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宣佈開始變法,在以後的103天中他發佈了一系列的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稱“戊戌變法”,又叫“百日維新”。在政治上,措施主要是改革行政機構,裁撤閒散、重疊機構,裁汰宂員,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書言事,取消旗人享受國家供養的特權。但一些比較激進的具有資本主義內涵精神的措施卻沒有被採納,如康有為在1898年6月對於新政的建議提出“擬定開制度局,立憲法,設議院,建設新京,議開懋勤殿以議制度”[4]。即便維新是以挽救危局為目的且措施多有折衷但變法在後黨瘋狂的鎮壓下崩潰瓦解只維持了103天,除了留下一個京師大學堂外,一切回覆照舊。以康有為為首的改革派在改革中所設想的君主立憲還未成形就夭折了,一個沒有結出果實的花朵隨即凋謝。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一次失敗的制度替換運動,它沒有打破中國幾千年以來君主專制的路徑依賴,沒有成功地實現君主立憲體制的制度創新。從歷史制度主義視角分析,戊戌變法仍有一定的制度創新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嘗試打破傳統的路徑依賴,成為近代以來制度變革的先鋒

制度變遷一般可以分為漸進型制度變遷和突變型制度變遷。漸進型的制度變遷是統治集團在在政治體制能夠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通過對局部不適合形勢發展的政治體制進行必要的變革。突變型的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更替通過劇烈的、暴力的和全局的方式實現。在以漸進式變遷為主的制度替換過程中,也存在突變型制度變遷,在政治活動中矛盾雙方不能在現成的制度架構內協商成功達成妥協,在政治資源中佔有優勢的一方憑藉掌控的話語權,利用暴力機器脅迫對方,以實現有利於自己的制度變遷。晚清政府在19世紀末期已經處於危機之中,只有突變型的制度變遷才能打破傳統政治制度的“路徑鎖定”狀態,實現制度創新。但發生於1898年的戊戌變法卻是中國近代以來一場漸進型的制度變遷,康有為等人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實現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政體過渡。雖然這種漸進型的制度變遷最終命運是以失敗告終,但它畢竟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制度創新的嘗試,解放了思想,為後來的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鑑作用。

(二)探索從君主專制轉向君主立憲之路的路徑替代模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不斷髮展的過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動力。當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時,社會變革就會到來。清朝末期危機四伏,統治階級內部舊制度的構建者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鋭的情勢下,一部分人開始認識到不變革將會亡國滅種,於是一場旨在挽救王朝的改革提上議事日程。然而,任何政治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者敏感的神經,遭到他們激烈的反對。15世紀意大利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説:“再沒有什麼比帶頭採取新的制度更困難的了,再沒有什麼事情比這件事的成敗更不確定更沒有把握了,再沒有什麼比這事施行起來更加危險的了。因為新制度的倡導者使所有那些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都變成了他的敵人,而所有那些可以從新制度得到好處的人們則只是他的三心二意的支持者。”[5]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希望通過模仿日本,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來取代君主專制政體,以實現制度變遷的路徑替代,然而,漸進式制度變遷已經無法突破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王朝“路徑鎖定”狀態。這樣一羣勢單力薄又缺乏任何政治資質的改良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來發號施令,試圖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這注定了失敗的結局。但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以來試圖仿效西方進行資本主義改革的第一次嘗試,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雖然步子邁得不大,但畢竟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這是“康梁”的一小步,卻是中華民族探索新政治制度的一大步。

四、“康梁”維新集團的弱勢狀態

(一)利益集團的“搭便車”行為

戊戌變法的組織依託之一的強學會,其成員構成複雜,魚龍混雜,有不少人加入強學會是帶有功利性的,是為了撈取升官發財的資本,並不是真心支持變法,甚至有破壞分子混入其中。維新派人士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不加甄別地將一些封建官僚動員進入強學會,不僅使強學會的組成人員複雜而且矛盾也日益突出。

(二)行動資源不足制約着創新主體的行為

從歷史上看,凡是在制度創新上取得成功的創新集團都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豐富的創新資源。在具備較高創新能力的前提下卻沒有足夠的創新資源,制度創新主體就很難突破現有的制度路徑鎖定狀態,實現既定的制度替換的目標。制度創新資源主要有軍事、經濟、政治資質和組織等資源。

首先是軍事資源嚴重不足。在變法之前,光緒皇帝也意識到軍隊的支持性作用,而自己卻無軍事調動權,他只有將全部希一望寄託於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身上,通過職務提拔,希望他能支持變法,袁世凱效忠後黨集團,在瞭解光緒皇帝的意圖後立即向榮祿報告,於是政變爆發,手無寸鐵的維新派只能任人宰割,在鎮壓維新派人士後,一切恢復原狀,制度替代宣告破產。

其次是制度創新的經濟資源缺乏。改革舊制,修鐵路、獎勵農耕、建立現代化的海軍等都需要大量經費,而此時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捉襟見肘,為了償付甲午海戰失敗的賠款,只能大舉外債。這些借款除了償還對日賠款外,還用到政費、利息、軍費、佣金、貪污和折扣等上面去了。列強通過對清政府借款把持了中國的海關税收。所以,戊戌變法過程中頒佈的很多發展經濟的措施因為無錢支持只能作罷。

再次是政治資質太淺。戊戌變法,其領導者康有為只是一個工部主事,並且維新集團中沒有一個人有實際的政治經驗,其所依靠的光緒皇帝也是毫無實權的“光桿司令”,要他領導負載如此沉重的政府,做出比王安石還要激烈十倍的變法,失敗是可想而知的。

最後是組織不力。戊戌變法的政治組織強學會無法克服組織內部一些投機分子“搭便車”現象,不能形成一個紀律嚴明的組織和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進而在變法過程中不能形成上下合力協同效應。

(三)制度創新主體意識形態內聚力與整合力不足

政治集團的主流意識形態體現的是該集團主流的價值取向、利益訴求和政治主張,表現為道德、政治理想、宗教、哲學等形式。意識形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教化、批判、整合、導向和控制等功能,其中整合功能對於制度創新主體來説十分重要,對於解決制度創新過程中利益集團“搭便車”現象很有幫助。

維新集團因為沒有搭建起一個合理、嚴謹、合乎邏輯的意識形態框架,沒有形成共同的價值認知目標,更無維持集體行動的動力機制,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戊戌變法也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礎,推動變法的動力不是源自維新集團成員對傳統體制的深惡痛絕,而是來自外部,即列強對於國家領土的蠶食和瓜分的陰影。

(四)難以抵制臣民文化對於制度創新的阻滯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惰性在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中國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以後,皇帝就成為權力的代表,因此,他的權威神聖不可侵犯,於是君主世襲“君權獨尊”成為“積習”。所以在改革前後提出“君民共主”,試圖利用皇帝的權威來發號施令是很自然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發佈“密詔”,實行“勤王”運動,可以看出臣民文化對其影響的深遠。臣民文化不僅使現代公民文化在皇權崇拜、愚民的專制主義的土壤上難以自發成長並開花結果,也使得西方的先進文化難以為國民所接受。因此,若要在中國成功實現制度替代,就必須對中國的臣民文化進行徹底的清理和淘汰,培育適合現代民主憲政體制的公民文化。

五、結語

中國作為後髮型國家在制度發展歷程中若能模仿先發型現代化國家走上制度創新之路是最好不過了,但在模仿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係,改革者應該立足中國的國情,結合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嵌入到世界政治發展的潮流之中。作為制度創新的主體必須本着與時俱進的精神,以先進理論和科學的意識形態作為指導建立具有強大內聚力與整合力的創新團隊來完成制度創新的路徑替代,這是一項偉大的歷史使命,只有具備求實、創新、堅定精神的人才能擔此任。面對社會混亂、主權失落、領土殘缺的局面“康梁”舉起了制度創新的大旗,然而其組織鬆散,意識形態混亂,創新資源缺乏等,註定了在這個積澱厚重的專制主義沉渣的國家構建民主憲政政體失敗的命運。但戊戌變法作為開啟了中國近代制度變革先聲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重要的啟示,至今為後學者探索不盡。(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Paul Pierson. Increasing Return,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00.

[3][4]湯志鈞。戊戌變法史〔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5][意]馬基雅維利。君主論,潘漢典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近代史綱要論文3900字範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 篇八

摘 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高等院校新開的一門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搞好本課程的教學,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方法:一是於敍事中寓論斷;二是注重多媒體教學;三是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四是課堂討論和演講;五是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關鍵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教學目的 教學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社政教〔2005〕5號)中規定,在一年級本科大學生中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門新課。該課程的開設是在新形勢下對歷史教育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對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怎樣才能上好這門課呢?我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請各位同行指教。

一、明確教學目的

教學工作必須圍繞教學目的展開。沒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不僅會導致教學工作紊亂,而且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這種意義上講,確定教學目的是組織和實施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中宣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社政教〔2005〕9號)規定,《綱要》課程“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根據這個規定,進行《綱要》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

第一,充分認識近代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正義性、必要性和進步性,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民族精神。通過教學,學生了解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相互勾結,使中國社會長期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不從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社會制度,不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並加深學生對近代中國革命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必然性的認識,自覺繼承和發揚近代中國人民革命鬥爭中所形成的光榮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時代的使命感、責任感。

第二,瞭解近代先進中國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斗爭,明確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通過教學,學生了解到近代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和集團都進行過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鬥爭,提出並實施種種救國方案。但無論是和平式的救國方案(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還是革命式的救國方案(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都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即使像辛亥革命那樣一場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最終也只能以失敗告終。由此學生懂得:沒有一個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沒有一套科學的革命理論作指導,要想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合統治,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併成為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以此增強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堅定信念。

第三,全面瞭解和掌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史實,加深學生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真理的認識。通過教學,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偉大實踐,加深對黨的先進性的理解,進而懂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為了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對中國革命的新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惟一正確的革命道路。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進行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英勇鬥爭,為奪取抗戰勝利、實現民族獨立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艱苦鬥爭,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實現了徹底解放。

第四,充分認識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進步性,深刻領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真理。通過教學,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內外形勢及特點,加深對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歷史必然性的認識,明確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同時,也瞭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認識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性,以此增強青年學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

二、改進教學方法

(一)把握課程特色,於敍事中寓論斷。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新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綱要》課程的開設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系統性大大增強。但《綱要》課程進行思想教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又有所不同,是以古喻今通過鑑史而明理,是從歷史教育的角度承擔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功能。其最大的課程特色在於它是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下(1840年至當代)、更廣闊的歷史背景(經濟全球化浪潮加速世界資本主義的上升、發展期)、更復雜的社會場景(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講述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復興和國家近代化、現代化的歷程。以歷史事實説話,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三個選擇”的正確性。《綱要》課程重心在於講“史”,但它與普通的歷史課又有所不同。普通的歷史課側重從史學學科本身或者從學術角度進行教學和研究,而《綱要》課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有着鮮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它的開設不單純是為了使學生從宏觀上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個基本認識,掌握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規律,而是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在瞭解國史、國情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產黨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增強社會主義信念。因此,在《綱要》課程的教學中,應在加強理論性教育的同時,做到史論結合,於敍事中寓論斷,着力培養和強化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多媒體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認識活動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是人類認識過程要遵循的一般規律。傳統的教學,基本上靠的是文字語言的闡述,其吸引力有限,不僅使學生產生模糊不清、枯燥無味的感覺,而且制約他們對歷史的形象性理解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利用發達的電腦網絡資源查找許多歷史圖片以豐富教學電子幻燈的內容。這些原始資料和圖片能給大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印象和衝擊,讓他們感受到歷史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的、生動的、深刻的。另外,結合專題講座,適時播放一些資料性強的愛國主義優秀影片和相關紀錄片,用圖片和影視等手段加深學生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認識,進一步強化他們對中國近現代歷程的艱辛、對中國共產黨的英明偉大的理解。除了幻燈和影視等教輔手段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校園網,積極開設這門課的教學網頁,開展網上自學輔導、討論答疑等活動。

(三)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社會實踐由於涉及經費、安全、時間等諸多因素,在組織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充分利用各地的歷史資源和革命老區資源,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要使學生不只侷限於課堂的講授,還要注重教學的拓展,即向第二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拓展。教師應該在鼓勵學生在課上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在課下參觀學校所在地周圍的一些名人故居、革命紀念地等,通過歷史實物感受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也可組織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比較不同時期社會的發展變化,提交相應的調研報告。這樣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同時,該課教學還可結合團委、學工處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從理論上對活動加以指導。

(四)課堂討論和演講。

討論與演講一定不能流於形式,在課前需做認真的準備工作,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材料的來源與線索,由學生自己選擇有興趣的題目,蒐集材料,最好寫成文字,討論後再補充和完善,形成小論文,從而既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又鍛鍊獨立或集體完成研究的能力。

(五)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必須對原來的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出發點就是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具體做法:適當降低期末考試成績的比重,約佔總成績的50%―60%;提高平時成績(作業、提問、討論和考勤)的比例,約佔40%―50%;對一些回答問題、做作業和試卷思路寬、有自己見解且闡述合理的學生適當給予高分,避免以往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現象。

三、結語

總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應當講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做到集知識性、理論性、生動性於一體,在準確把握教學目的的基礎上,努力開創教學方式方法的新模式,改革傳統的考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加強教學效果,對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陶冶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情操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中國共產黨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沙健孫。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若干問題[J].思想理論教學導刊,2006年增刊。

[5]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彙總 篇九

尊敬的評委老師、現場的觀眾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桂林五中的王慶宇。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幸福中國,有你,有我》。

蠟燭告訴我,幸福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用光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駿馬告訴我,幸福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可以在遼闊的草原上盡情地奔跑;雄鷹告訴我,幸福是展翅高飛、搏擊長空,朝着自己的夢想努力飛翔。

幸福中國,是一畝三分地,是爺爺奶奶當家作主人的温飽夢。

在爺爺奶奶的那個年代,他們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成長。一曲《東方紅》唱遍祖國大江南北,唱出一代人的英勇豪邁。翻天覆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爺爺奶奶那時的幸福是有莊稼的收穫,能吃飽穿暖。現在,我問起爺爺,幸福是什麼?他説:“你的爸爸媽媽能經常回家看看,一起吃個團圓飯,看着你們就是一種幸福啊!”是呀,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幸福中國,是踏實工作,是爸爸媽媽實現人生價值的小康夢。

我的爸爸媽媽,他們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輝煌的三十多年。爸爸媽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個小小的幸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前家裏的平樓變成兩層小洋房,以前的黑白電視變成現在的液晶彩電、網絡電視,生活正全面邁進小康。這一個個小小的幸福,彙集成了大大的中國的幸福。一天,我問起爸爸,幸福是什麼?爸爸説:“國家和諧穩定,我們工作順利。你們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成人成才,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中國,是我們90後捨我其誰,勇於擔當的強國夢。

我們是幸福的90後,堅韌是我們的生命力,敢於擔當是我們的責任。也許,“90後”的我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受到長輩的溺愛呵護。我們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年代裏,卻患上了精神“貧血症”。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裏,我們迷失了自我,學會了炫耀。但是,朋友們,同學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將挑起強國富民的歷史重任。我們不能做漠視生命棄人之生死於不顧的麻木過客們;我們不能做有辱國恥、喪失人格追求虛榮的炫富女、富二代。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每分每秒,努力學習,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你要問我,幸福是什麼?我説:“好好學習,圓自己的夢,圓父母的夢,圓中華民族的文明富強夢。中國的文明富強,就是我最想要的幸福。”

歷史賦予我們重大而神聖的使命,讓我們胸懷大志,敢於拼搏,鑄就更加幸福美好的人生。讓我們用青春的智慧和滿腔的熱血,為建設幸福中國而努力奮鬥!幸福中國,有你,有我!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