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建黨偉業》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6W

《建黨偉業》這部電影是唯一一部我觀看過三次的影片,每看一次,黨的光輝都在我腦海閃耀,胸中激盪,難以言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建黨偉業》觀後感

當蔡鍔在朱德的攙扶下屹立於坡頂、當顧維鈞憤怒地一拳錘在巴黎協定書之上、當陳獨秀一臉倦容從牢獄中走出、當王會悟在嘉興遊船上微笑着凝望那些胸懷天下的男人們……我心中總會不自主地浮現出這樣一個念頭——就是這一個個看似平凡的身軀,改變了中國。

也許從片頭至片尾,對我而言充斥着整個觀影過程的感情,簡單説來,就是一種滿溢的敬仰,可能還夾雜着一絲生不得於彼時的遺憾。

上至政界風雲人物孫中山、宋教仁,下至一介學子方豪、匡互生,無論是誰,只要他們曾在那個年代,為了中華民族燃燒過自己,他們身上就必然擁有着兩處共同點——愛國精神,和歷史使命感。

也正是這兩點閃耀在當時無數人身上的光芒,照亮了黑夜風雨中飄搖的中國。

毫無疑問,愛國精神是支撐近代中國不至於滅亡的最根本基石。對文化和血脈的歸屬感和親近感催生出了愛國精神,對應的,愛國精神也使得中華民族渴望去守護這一份歸屬。所以,即便是最為普通的老百姓,對於當時抵禦外侮的軍隊,也抱有着相當的同情心理。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休説處於時代風眼的各路英豪,他們心中愛國精神四溢,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心中熱愛,急於宣泄的情感進一步催生出了歷史使命感,所以他們無顧生死,浴血向前,聚螢火之光,化灼灼天日。

時至今日,也許表現的方式不同,但愛國精神和歷史使命感依然流淌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中,故而中國脱離了困苦,走向了富強。先輩倘若知曉,定當欣慰。

中國的近代史是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到以“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末端的中國近代發展歷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統治,“鴉片戰爭”讓中國進入了“雙半”社會。由於“小農”的階級性並沒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的“農民運動”,最終都已失敗告終。洋務派的本階級利益,維新派的自身弱點與侷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國。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革命果實卻被袁世凱所竊取,中國的舊民主主義也隨之結束。以“新文化運動”作為鋪墊,“五四”運動成為了開啟新民主主義的一把金鑰匙,讓“雙半”的社會看到了一絲光明,“反帝反封”成為了社會的主流,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播撒了革命的種子。第一二次國共合作的成功與失敗、十年內戰,是由於國民黨的貪婪與野心作祟、浪費國家人力、物力、財力而發生的不必要的戰爭。

民族資產階級的搖擺不定讓我們看到了要以共產黨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來奪取國家的領土與主權的獨立自主。“八七會議”糾正了“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興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動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土地革命的序幕,開展“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等著名論斷,鼓舞了氣勢。由於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傾”錯誤,採取“直面攻擊”“機會主義”錯誤,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遵義會議”解決了在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並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開展了“萬里紅軍長征”,挽救了黨的實力。

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即便無法向他們那樣去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也應當以我們的方式,刻苦學習,融入社會,去展現我們的愛國心和使命感。或許此刻的我們在遙遠的未來,也會成為人們口中,為了中國的燦爛而奉獻過的,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