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企業內部控制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7W

企業內部控制論文【新版多篇】

內部控制畢業論文 篇一

關鍵詞: 財會專業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改進建議

畢業設計(論文)環節是高校大學本科教育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該環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開放性及廣泛的社會參與性。它是學生在系統掌握了基本理論及專業技術知識基礎上進行的科研活動,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也是學習深化與昇華的重要過程。通過該環節可以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業務工作基本技能、調查研究、論證、計算、查閲文獻資料、綜合分析與寫作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問題能力的目的。然而畢業設計(論文)是否達到了上述相應的要求呢?本文從分析我院財會專業(包括會計、財務管理兩個專業)畢業論文的現狀出發,分析問題及成因並提出改進建議。

一、財會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現狀

教育部曾於2004年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強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通知中規定,通過本科畢業論文,要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但是學生在做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時,存在着諸多問題,以我院會計與財務管理專業2006級本科生畢業論文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選題領域嚴重不均。一是財務管理方向選題比例偏大。在調查的81篇畢業論文中,財務管理方向的論題58篇(佔71.6%),會計選題共11篇(佔13.6%),其中會計舞弊1篇、會計政策選擇4篇、會計信息化6篇,財務管理領域的論題多是因為這方面的論題很難聯繫案例進行創新設計,基本以理論分析為主,因此造成本科生較少選擇具有挑戰性的題目進行研究。二是部分學生的選題過於陳舊,如“芻議我國獨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監事會狀況探究”、“對企業財務預算管理相關問題的探討”等論題還出現在本屆畢業論文選題中。

(二)論題過大。儘管該問題一直被作為論文選題中的重點控制項目,但在所調查的81篇論文中,仍有多篇論題過大,超出了本科生能力範圍,如“股票價格變動影響因素與公眾投資選擇”、“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相關性研究”、“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超額收益率實證研究”等。此外,學生選題重複性偏高,如有2篇關於內部審計風險成因對策分析,2篇關於企業負債融資的探討,5篇關於內部控制現狀及成因的分析。

(三)論文原創性不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要求研究方案合理、可行,在某些方面有獨到見解和創新;數據準確、可靠,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能密切聯繫專業理論及應用工作實際分析問題正確、全面,具有一定深度;對設計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問題,表述概念清楚無錯誤。但在調查中發現論文抄襲現象很普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在老師的指導下寫出原創性的學士論文的學生寥寥無幾。

(四)語言不夠專業化和學術化。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結構嚴謹,邏輯縝密,論述層次清晰,文字流暢,但從調查情況看大多數學生達到這一要求,普遍存在的問題有語句前後不通順、句子宂長、不使用專業化語言等。

(五)格式不規範。儘管在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一直強調格式規範,但調查情況仍不樂觀,有多篇論文存在不同程度的格式問題,主要表現在對文獻的引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圖表繪製的説明、字體與大小、行間距與縮進、中英文標點等。這些問題反映出學生平時訓練不夠,不熟悉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標準,外語及計算機運用能力較差。

(六)英文摘要不規範。對英文摘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學生英語掌握程度的再檢驗。在調查中發現幾乎每一篇論文的英文摘要都存在問題,很多論文的英文摘要是通過電腦翻譯軟件在線翻譯的,語法結構、遣詞造句甚至於標點都不規範,不符合專業用語。

二、財會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現狀的成因分析

(一)畢業論文教學管理制度執行不力。雖然學校制定了從選題、文獻綜述、外文翻譯、論文的質量、論文文本的質量等系列的規範條例,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尤其是論文答辯、論文質量監控都流於形式,學生只要寫出畢業論文,經指導老師同意參加答辯,就能夠順利拿到學位。由於缺少完整的、嚴格的論文指導、論文評審和論文答辯的硬性制度約束,本科畢業論文對於學生能否順利拿到學位失去了最基本的約束力,其應有的考核功能得不到真正發揮。究其原因在於缺乏嚴格的畢業論文的質量監控體系,僅在形式上檢查論文的格式是否規範、開題報告與任務書是否符合要求、相關表格是否齊全、答辯程序是否規範等,而對真正影響論文質量的內容缺乏實質性的審核。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教師方面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主要在於責任心和業務素質兩方面。有些教師不重視畢業論文寫作,不主動與學生聯繫,對論文質量不關注,從選題到學生交稿流於形式,只與學生見一兩次面,其他的指導方式依靠電話或網絡,這樣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當然難以保證。也有部分教師本身業務素質不夠,平時很少寫學術論文,實踐經驗也較少,缺乏指導畢業論文的能力,根本無法指導學生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內部控制論文 篇二

1.1企業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內容。

通常企業的風險管理主要是指發現和了解企業內部隱含的風險,在企業戰略規劃目標的指導下,科學的研究和評估風險,對於出現的各種風險和苗頭給予積極合理的控制,減少風險產生的可能性和風險產生之後對企業造成的損害。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兩個關鍵點是企業風險與戰略目標的實現緊密相連,另一方面是企業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必須與內部控制機制協作。防範和化解風險的指導原則和具體實施策略都是依據這兩個關鍵點展開的。

1.2.企業風險管理的途徑應當是在企業戰略目標的指引下,科學的分析和評估風險,針對各種風險採取積極、全面的內部控制措施。

內部控制在風險管理中發揮着強大的作用,甚至在關鍵時候能夠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內控機制是在內部控制主體具體實施的基礎上,對主體的行為規範不斷的調整,整合的過程。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能夠在內控機制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以此不斷激勵和約束企業內交易中的各種行為。通過上面的分析可見,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之間是存在協作關係的,內部控制制度若科學、嚴格的設計和執行能有效的預防風險的產生。同時,在風險爆發之後,在危機處理過程中也需要強大的內部控制機制作為支撐。內部控制不僅對企業風險的規避產生作用,同時還對企業風險的治理髮揮效能。內部控制制度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這些機制都是隨着企業的發展和完善產生的獨具特色的管理文化。企業在設計自己的內控機制時應當能夠充分依據自身的特點。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對自身管理確實能起到作用的制度體系。

2、基於風險管理的內控機制的構建

2.1強化內控制度執行部門的風險意識。

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中各執行部門的風險意識對於企業風險管理效果起着巨大作用,執行部門應當嚴格遵守企業風險管理程序和內部控制機制的具體規章制度,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應對那些執行不力、把關不嚴的現象。這種人為疏忽容易導致經辦部門和個人謀取私利,給企業到來資產流失的風險。另外,當今時代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絡、電子商務環境中企業面臨的不可控風險進一步增加。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注意外部經營環境。企業所面臨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越來越複雜,在這種複雜多變的動態系統中應當大力加強人員的風險意識,針對網絡數據的風險控制應當儘早制定和出台相關的制度,提高人員對於風險防範的能力和自覺性。增強各執行部門的風險意識還可以通過人力資源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參加短期培訓,以現實的案例和專家透徹的分析向大家表明風險意識的重要性。培訓中應當適當邀請一些企業風險管理的專家學者和經歷過企業風險的工作人員,通過他們經歷的講述,結合專家的理論解析增強企業職員對風險管理的科學認識。

2.2.提升內控機制的執行力。

內控機制設計的再完善,若沒有較強的執行力,也不能在風險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組織,每個部門都有非常重要的的工作內容。尤其是內部控制的各執行部門,首先應當處理好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的關係,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內部控制不能以部門或個人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而是應當站在整個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打破條塊分割,以增強企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為根本目標,加強各執行部門之間的聯繫和信息共享機制,在各部門之間應當不斷的協作、促進,對於工作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及時的給予關注。發現問題,瞭解問題,最終做到解決問題。增強內控機制實施的執行力還依賴於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文化對員工行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能夠促使員工自覺的履行企業制定的各種戰略決策和規章制度。因此以企業文化的建設增強員工和相關人員對內控機制的執行力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環節。

2.3建立科學的工作考核和激勵機制。

企業完成了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之後,在執行階段還應當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作為重要保障。企業內部各執行部門或個人應當嚴格執行這些制定生效的制度,在執行中對於表現優秀者應當給予一定的激勵。同時對於表現不佳者也應當給與一定的負激勵措施。企業所有制度都需要在人的參與下方能體現效果,這是企業管理中最根本的原則,內部控制制度也是在相關人員的參與下才能完成和實現的。為了使內部控制制度和機制所發揮作用,應當在工作中制定考核和激勵機制,使得內部控制制度機構的工作人員能在激勵機制的作用下增強履行職能,完善工作的動力。企業應當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付工人的基本薪酬之外,還應當針對內部控制中表現優異者給予額外的獎勵。這是保障內部控制機制能夠更加有效的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

內部控制論文 篇三

關鍵詞: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關係

一、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定義及內容

公司治理是關於公司各利益主體之間權、責、利關係的制度安排,涉及決策、激勵、監督三大機制的建立和運行等,旨在對管理層執行的風險和控制過程加以監督。與公司治理相關的主要關係人包括股東、董事會、由總經理領導的經理人員、公司員工、供應商、客户、債權人、政府、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就是要研究這些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責任及其相互作用的關係。控制權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公司治理是控制權的實現,監督和控制是公司治理程序中的核心內容。公司治理程序的建立首先是以防止經營者對所有者利益的背離,保護所有者的權益為目的,公司治理程序反映公司所有者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和控制機制。

公司治理模式內部控制作為現代公司內部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是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的自我檢查、自我調整和自我制約的系統。其從產生開始依次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內部牽制階段;內部控制制度階段——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內部控制結構階段——控制環境、會計制度、控制程序;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階段——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1992年美國COSO出版的指導內部控制實踐的綱領性文件《內部控制——整體框架》指出:內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會、經理階層以及其他員工實施的,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ERM框架對這五個要素進行了深化和拓展,將其演變為八個要素: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

二、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內容比較

首先,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要素不同。公司治理包括內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內部公司治理主要針對企業內部權利與責任的劃分;外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內部控制主要由管理制度和會計制度兩個層面以及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八大要素組成。其次,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結構不同。公司治理是由兩個線形結構,即內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組成;內部控制則是一個塔形結構,監督處於塔尖,控制環境處於塔基,風險評估和控制活動是塔身。再次,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公司治理的內容更注重對企業整體的把握,包括權責劃分以及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內部控制的內容則更注重對企業內部具體經營及生產活動的管理。

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內容又存在一定聯繫。內部控制的內容可以看作公司治理內容中關於生產經營方面的延伸和具體化。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有效運行的保證,內部控制處於公司治理設定的大環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的制度環境。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環境中,一個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與效果,並加強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其次,公司治理中的一些內容也屬於內部控制。如組織規劃控制實際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等之間的組織規劃;二是經理領導的內部管理機構、崗位和人員之間的組織規劃。

三、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的關係

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不一致產生的成本是現代公司治理的難點,而效率經營和戰略控制是公司管理的重點。理論研究風險分擔、最優契約安排以及激勵機制、監督約束機制,目的是降低成本。公司治理效率在於能否有效化解分歧、凝聚力量,降低各利益相關者的治理成本並在公司價值增值中獲得相應的回報,實現科學決策。公司治理從治理機構設置、權責配置等方面確定股東會、董事會或監事會、經理層等不同權力主體之間的關係,由此形成不同的權力邊界。分權與制衡的治理結構注重股東會、董事會或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制衡,針對不同的權力主體確立控制權,建立運行機制。經合組織1999年《公司治理原則》(2004年修訂),強調董事會對公司的戰略性指導和監督,董事會需要實施風險評估、財務控制等。理性的治理主體追求治理效率,而理性的經營者追求經營效率。安然、世通和施樂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財務醜聞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了嚴重的打擊,也暴露了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説明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出現了融合的趨勢。關於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關係,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環境論。此觀點將公司治理視為內部控制的環境因素,認為內部控制框架與公司治理機制是內部管理監控系統與制度環境的關係,公司的管理系統由下而上囊括了內部控制、公司治理、監管;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是兩個不同的層面,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分工授權,但它們之間要實現對接或銜接。公司治理既強調激勵又重視制衡,針對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規的遵循建立治理結構與機制;內部控制針對戰略實施、經營活動、日常財務活動,強調規範化操作和約束,對經營活動、財務活動的控制與保證經營的效率和資產安全完整等要實現對接。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嵌合論的觀點更符合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本質上的關係。嵌合論較環境論的觀點更強調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之間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關係,尤其強調了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具有內在的結構上的對應與一致性,為推動公司治理結構適時變遷提供了理論基礎。一方面,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與完善需要與公司治理結構的模式與特徵相適應;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結構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必須以適應內部控制作為支撐和保證。

【參考文獻】

[1]程新生: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組織結構互動關係研究[J].會計研究,2004(4).

[2]楊有紅、胡燕:試論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對接[J].會計研究,2004(10).

內部控制論文 篇四

關鍵詞:內部控制;內部審計;實施

1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

內部審計既是內部控制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系統,又是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重要手段,內審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同時內部審計還能為改進內部控制提供建設性的建議。

1.1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關係

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繫。

(1)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內部審計是為加強內部經濟監督和經營管理的需要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是企業內部一種獨立的評核工作,通過檢查會計、財務及其他業務,為管理當局提供諮詢、建議等服務。內部審計作為監督的一個重要角色置於整個內控的較高層。

(2)內部審計又是對內部控制的控制。內部審計又是全面審查、監督內控制度的專門組織,它立於會計控制之外,具有其他任何部門和控制所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內部審計範圍已從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擴展到經營管理的各方面,另外根據國際慣例,內部審計通常代表管理層對整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況等進行評價,所以它又是對內部控制的控制。

1.2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

(1)內部審計的角色由監督者逐步轉變為控制者。

內部審計曾一度被定位於“監督者”的角色。英國著名的特恩布爾報告認為,內部審計師的主要作用是“確證和建議”,而不再是以往的“監督和複核”。這一轉變賦予了內部審計更多的內涵,也將內部審計定位成增值性審計。目前,內部審計職能已逐漸發展為“保證和諮詢服務”,內部審計正在充分發揮其評價職能的作用,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有關數據和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通過諮詢活動,為管理當局提供專業服務,為風險管理出謀劃策,降低企業風險,從而在實質上促進財務報告內容的確定性和質量的提高。內部審計師也應該成為企業內部戰略的計劃者。

(2)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內部審計的發展方向。

隨着風險導向內部控制時代的來臨,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也發生變化,由“控制”轉向“風險”。在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觀念下,年度審計計劃與公司最高層的風險戰略連接在一起,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對當前的風險分析確保其審計計劃與經營計劃相一致,使用風險管理原則改變審核過程。當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主要將大部分精力用於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查證和生產經營的監督,管理審計尚未得到廣泛的開展。因此,筆者認為要順應內部審計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有意識地推動內向型管理審計的發展。從強調確認和測試控制完整性,逐步轉向強調確認和測試風險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審計建議應不再僅是強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應該是規避風險、轉移風險和控制風險,通過風險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體管理效率和效果。

在邯鄲市農業銀行5100萬被盜案中千錯萬謬的根源在於,違背忽略一項審計人員耳熟能詳的“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國家規定“金庫不得直接對外辦理現金收付業務,絕不允許管庫員攜帶現金出入金庫”。邯鄲市農業銀行在有關的內部制度中也有相關規定,如果內部審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真正起到規避風險、轉移風險和控制風險的作用,將嚴格的制度真正執行到位,變事後“亡羊補牢”“防患於未然”,那麼類似於邯鄲市農業銀行的事件也就不再會發生。

(3)促進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有效性,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國外把必須設置內部審計機構作為一個公司若要上市的必備條件之一,以顯示其內部治理結構的完整性。在COSO框架中更是將內部審計的作用作為要素之一進行了描述和要求。《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404條款明確了管理層必須對企業內控運行情況進行有效性評估,這一被稱之為“管理層測試”的過程通常由內部審計部門代表管理層來進行,內部審計部門通過對日常活動的監督和控制,從而減少風險,保證財務信息數據的加工、傳遞和披露的可靠性。筆者認為,今後可{}以通過持續的內部控制測試將審計範圍延伸到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例如常規財務審計、制度審計、合同審計等審計,並且其審計成果也可被其他專項審計所利用,從而將審計工作的重心轉移到諮詢和建議上來。

(4)內部審計作用的充分發揮有賴於其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要加強內部審計工作,首先要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內部審計應該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它代表企業董事會和管理當局對其他部門開展的業務活動及其成果、內部控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在國外,內部審計部門是直接對董事會中的審計委員會負責,具有較強的相對獨立性,內審部門的許多人也最終進入了企業高級管理層。但在我國,由於種種原因,內部審計獨立性實際被大大削弱了,甚至有些企業將內部審計與紀檢、監察部門合併在一起,極大影響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筆者建議,上市公司在建立內控體系之時,應當根據相關法律要求建立併發揮好審計委員會的職能,對於內部審計部門的設置應當高於其他職能部門,應該設立如總審計師等職位專門負責本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及與其他部門的協調工作;內部審計部門應當隸屬於審計委員會和企業最高管理當局,實行雙向負責制,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越過管理當局直接向審計委員會報告,這樣就可以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和獨立性,維護必要的內部審計權威,從而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5)內部審計作為監督要素中的最高層次,在內控體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根據COSO框架中“監督”要素的要求,企業的監督可以分為持續性監督活動和內部審計定期的、相對獨立的評估兩部分。這樣一來,可以將整個內控體系劃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濟業務發生部門嚴格按照企業內部設計的程序、相互牽制的制度開展業務活動,建立起第一道監控防線。有關人員在處理業務時,必須明確業務處理的權限和應承擔的責任,嚴格按照控制步驟流程辦理。第二個層次,經濟業務最終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財務報表中去,因此財務部門就要在事後建立起第二道監控防線。要對原始的數據、憑證、票據進行日常性、規範化的檢查稽核,要及時把監督的過程和信息反饋給財務負責人。第三個層次,內部審計部門要建立起以“查”為主的監督防線,通過內部控制測試來發現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風險,提出改進措施,促進內控體系建設趨於完善。

2內部審計的實施方法研究

內部審計有一套獨特的程序和方法,這是執行內部審計監督與服務職能的基礎業務技能。但在錯綜變化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如何針對不同的審計任務制定靈活適用的審計方案,以確保審計質量、提高審計工作的實效,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總結、分析、挖掘,對內部審計的方法進行研究。

比如,原來的內部審計多以事後審計為主,對其結果的合規性和效益進行審計,但是隨着企業經營活動的多元化和管理的現代化,內部審計必須及時擴展到事件發生前的決策、可行性論證和事件發展中的過程控制,規避風險、轉移風險和控制風險,通過風險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體管理效率和效果;原來的內部審計關注企業財務收支的合規性,隨着經濟發展,內部審計的領域涉及內部控制、公司治理、工程項目、投資效益等內容。內部審計的方式也由傳統的嚴肅揭露式轉為積極參與、合作的審計方式。在審計過程中,徵求被審計部門或人員的意見,及時與當事人討論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與被審計部門及時地溝通信息,從協作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成因,切合實際地提出建設性意見,便於被審計單位理解、接受和積極主動的改進、完善。內部審計的任務不同,其審計方法也應在基礎業務方法上重新調配。在日新月異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內部審計人員面臨極大的考驗,許多新的業務沒有既定的方法,只有適時調整和改變審計方法和策略,才能應對新的挑戰。

第一步,瞭解基本情況。通過詢問管理人員,查閲文件、會計資料等獲取相關信息:行業、歷史沿革、組織結構、人員規模、崗位設置、單位資產規模、生產經營特點、主營業務、輔營業務與各業務量、財會機構及重要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等內容。

第二步,瞭解內部控制體系的整體框架,按業務循環檢查控制狀況。瞭解內部控制體系,初步評價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主要針對貨幣資金、實物資產、採購與付款、成本費用、銷售與收款等業務循環,檢查控制點。

第三步,實施符合性測試。符合性測試的重點是通過檢查控制信息的載體,如憑證、報告、合同等,測定內部控制各組成部分是否按規定的控制步驟、方法運行,是否由規定職務的人執行(健全性、有效性測試),以及是如何一貫執行的(遵循性測試)等內容。對初評中內控無效或效果很好的,可不考慮符合性測試。對下列可進行符合性測試:大量發生的業務或控制點;業務不大量發生但金額很大;控制程序複雜的。通過符合性測試,再評內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等,揭示問題、分析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

第四步,根據單位基本情況、內部控制體系狀況、內部控制符合性測試後的結果,分析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可能導致的管理疏漏,進一步提出改進和完善的建議,並撰寫內部控制審計調查報告。

總之,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是企業自身的需求,也是企業面對市場風險與挑戰的需要。內部審計部門更應該發揮好作用,認真總結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使企業以合理成本促進有效控制,從而從根本上確保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榮恩。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1,(2).

內部控制論文 篇五

(一)應收賬款的概念及其內部控制

1.應收賬款的概念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作為流動資產存在,其範圍主要是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營業週期內,企業應該回收的款項。應收賬款是伴隨企業賒銷形成的。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向客户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卻沒有即時收取購貨單位或者接受服務單位的款項,即為應收賬款。雖然,賒銷的方式能夠為企業帶來擴大銷售量、提高利潤等方面的好處,但是,也為企業帶來無法回收款項的風險,無法回收的資金即為壞賬,會為企業帶來損失,是企業應收賬款的直觀體現。

2.應收賬款的內部控制應收賬款的內部控制屬於資產管理,也是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注重的內部控制範圍,在對企業應收賬款進行控制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會計操作流程,使企業應收賬款能夠如實地在會計中反映出來,實現對應收賬款的有效管理。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收賬款屬於流動資產,其處理流程主要包括事項發生、財務處理、沖銷三個環節,其內部控制就是要對應收賬款處理流程進行有效把控。

(二)應付賬款的概念及其內部控制

1.應付賬款的概念應付賬款與應收賬款相反,是指企業在接受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之後,應該付給商品或勞務提供商的款項,以及因為發包工程產生的應該付給其他單位的工程價款。其本質是延遲支付的營銷方式。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作為負債類賬户存在,對於預付賬款不多的企業,可以將這類款項即為應付賬款的借方,在期末根據賬款實際進行合計數填列。應付賬款的成因是基於賣方促銷產生的,其本質也是賒銷方式,是一種延期支付的行為,建立在信用機制基礎上。與應收賬款相同,應付賬款也有着對應的付款期限、折扣期限以及折扣比例,這幾項的處理對於企業信譽十分重要,是企業無形資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發生延期,將會產生信用成本,表現形式為利息、賠償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應付賬款進行處理時,如果企業放棄現金折扣,將付款時間延長,成本會降低。

2.應付賬款的內部控制應付賬款的控制是企業的支出業務,是企業流動負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義務的履行會直接減少企業利益,不履行將會直接影響企業信譽,減少企業無形資產。因此,強化企業應付賬款的控制,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也是極大的,在應付賬款的內部控制中,關注重點是企業資金鍊結構,處理重點是金額、時期以及支付方式。應付賬款同應收賬款一樣,其管理都隸屬企業資金管理,需要科學的決策支持,才能夠實現有效控制。

二、企業應收、應付賬款處理問題

(一)會計核算問題

企業應收應付賬款會計核算問題主要表現為負債表填寫問題、科目使用問題以及估價入賬問題三類。首先,在企業的會計核算中,很多現代企業對於負債表中應收應付賬款餘額的填寫沒有有效控制,致使負債表餘額填寫不正確,其成因主要是沒有將應收應付賬款進行明細分類,直接將賬款總額填入資產負債表中,查收工作也存在缺失,使得企業應收應付賬款的會計核算問題出現。其次,企業對於應收應付賬款的會計科目使用也存在着使用不當的現象,有的企業在進行採購時,沒有將匯款採購通過貨幣資金的方式進行核算,而是直接將應付賬款作為會計科目列示,使得企業資產業務以及會計科目出現扭曲,不能明確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影響了應收應付賬款管理的成效。最後,企業在進行應收應付賬款管理時,經常出現估價入賬現象,使得庫存物資價值的判定存在很大主觀性,會計賬目的核實存在問題,影響了企業資產反映,降低了資產管理效率。

(二)應收應付賬款手續不完備

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很多企業依然受着傳統內部控制管理理念的影響,認為業務才是企業工作的主要方面,對於財務控制的重要性認識存在缺失,片面注重購銷忽視了財務清收,使得企業在處理應付應收賬款時,業務手續辦理不完全,財務管理職能不能有效發揮,造成壞賬的出現。隨着企業的經營發展,因為長期的財務工作落實不實,企業的壞賬會不斷堆積,在清收以及管理不足的情況下,財務管理責任很容易混亂,在應對應付賬款以及應收賬款的過程中,由於管理手續的不齊全,企業難以獲得相應的詳實資料,無法正確記載內部資產的流向,資產狀況難以明晰,企業的應收賬款不能回收的風險極大。

三、關於提高企業應收、應付賬款內部控制的建議

(一)強化往來賬款記錄工作

完備的賬款管理手續對於應收應付賬款的管理有着重大意義,在對應收應付賬款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及時做好資產流動記錄,實現良好的資產流動管理,可以使用計算機管理平台強化往來賬款信息的記錄,從而促進企業資產業務的發展,為企業和客户核實提供保障。在企業實際的經營管理中,很多企業片面地認為記載工作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其實,企業的特殊業務的記載是存在很大難度的,一旦發生錯誤將會難以糾正。因此,企業必須提高對往來賬款記錄重要性的認識,及時建立往來賬款記錄規範,明確記錄流程,強化管理,提高執行效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科學的往來賬款記錄,為企業和客户的賬目核實提供良好基礎。

(二)建立催賬機制

催賬制度對於應收賬款的回收有着很大幫助,企業應該建立科學的清算制度,將應收賬款的期限以及金額按照重要程度進行劃分,以增加企業資產。在應收賬款的處理中,如果不能及時收回賬款金額,隨着時間的流失這部分賬款很可能轉變為壞賬,將會直接損害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催賬機制的建設十分重要。首先,企業應該做好應收賬款相關手續資料的管理,為賬款催收提供必要依據。其次,企業應該面對拖欠賬款企業的性質,制定相應的催收辦法,當賬款期限到了的時候就應該及時催收,保障企業資產安全。

(三)建立健全管理方法

科學合理的應收應付賬款管理方法對於保障企業資產安全有着重要意義,企業應該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運用科學手段強化對往來賬款的監控,提高賬款的可控性。在企業中,可以運用應收賬款明細表複核加總、賬齡分析、審計單位協助、債務人函證的審計流程強化應收賬款的管理;可以運用應付賬款明細表複核加總、函證、賬款檢查、驗明披露結果等審計流程強化應付賬款的管理。此外,管理辦法的建立還可以結合企業應收應付賬款內部控制構成要素進行。主要可以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以及監督。

(四)加強信息溝通

應收應付賬款的內部控制離不開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企業應該實現管理部門、財務部門、業務部門的快速交流,共同配合,實現良好的應收應付賬款管理工作。首先,業務部門應該及時對客户信用進行調查,將資金應用以及應收應付賬款的變動情況及時記錄下來;第二,財務部門應該按照業務性質,及時建立應收應付賬款的清結方案,實現及時清算;第三,採購部門應該及時將採購狀況以及貨款交易以及預付金額的實際狀況記錄,保存相關資料,應對應付賬款;最後,財務部門應該及時與銷售、供應方建立客户檔案,使業務的發生處於控制範圍之內。

四、結語

市場經濟背景之下的賬款是存在時間效率的,資金支付的延遲與收取的延遲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管理,也會影響到企業形象。因此,企業應該不斷加強應收、應付賬款的內部控制,採取科學的方法,提高資金管理的效率,促進企業效益的提高,推動企業信譽的建設,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內部控制論文範文 篇六

一、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定義及內容

壽險公司內部控制是指壽險公司的一種自律行為,為了實現經營目標,控制經營風險,確保投保人利益,保證經營活動的合法、合規,以全部業務活動為控制客體,對其實行制度化管理和控制的機制、措施和程序的綜合。

壽險公司內部控制主體是指對壽險公司內部控制承擔直接和間接作用的單位和個人,包括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等公司領導層、內審部門、保險監督管理部門和外部審計機構以及公司的所有員工。壽險公司內部控制的客體是壽險公司的全部經營管理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的執行和實施;保證壽險公司謹慎、穩健的經營方針能夠貫徹執行;識別、計量、控制壽險公司經營風險和資金運用風險,確保公司穩健運營;保證公司資產的安全,各項報表、統計數字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償付能力符合監管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按質按量完成公司的各項工作任務等。壽險公司內部控制採取的手段不是通過一些單獨的、狹義的管理制度來達到,而是一個涵蓋壽險公司經營各環節的有特定目標的制度、組織、方法、程序的制度體系。因此,其採取的手段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聯繫在一起的,構成了整個壽險公司經營管理的基礎。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設計要遵循合法、全面、有效、系統、預防、制衡、權責明確以及激勵約束的原則。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等五個要素構成。根據這五個要素,壽險公司內部控制應該包括組織機構、決策、執行、監督和支持保障等系統,每一個系統又包括許多子系統,它們共同構成了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體系。

二、國內外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發展情況

(一)國外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發展情況

從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持續經營等目標的角度看,建立管控經營風險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是壽險運行經營的前提和基礎。國外壽險業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以後,充分認識到償付能力對保險公司持續經營的重要性,因此,壽險公司在堅持穩健經營的前提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併成為壽險公司風險管控的第一道防線和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説:

1.政府監管促進了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從國際上政府監管與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關係來看,保險監管者一個非常有效的監管方法就是督促保險公司完善其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實施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監管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從償付能力監管的第一個層次來看,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涵蓋產品開發、銷售、承保、理賠、投資等保險經營的全過程,其中重點包括人力資源、業務、財務、資產、負債、費用、法律以及信息技術管理等方面。

國際保險監管官協會在其有關保險監管核心原則中,將內部控制作為單獨的一項原則提出,該原則指出,保險監管機構應當可以監管經董事會核准和採用的內部控制制度,在必要時要求其加強內控;可以要求董事會進行適度的審慎監管,如確立承保風險的標準、為投資和流動性管理確立定性和定量的標準。監管者有權要求保險公司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進行適當地控制和謹慎地進行各項工作。在歐盟,這些工作主要是通過一個相當普通的要求來實現的,即要求董事和管理者進行“良好而謹慎的管理”,而“適當的控制”則包括保險公司設立識別和控制承擔風險和再保險的各種衡量指標。

隨着加拿大和美國的動態償付能力測試(dynamicsolvencytesting,DST)的發展,促進了壽險公司內控制度的建設。動態財務分析包括監測保險公司對將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不利變動情況的抵禦能力,這些是通過分析在許多種假設組合下對現金流量的變化進行預測得到的。動態財務分析(dynamicfinancialanalysis)報告由保險公司指定精算師負責,此報告被視為指定精算師與董事會和管理人員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這樣可以使風險更明確,並且有利於制定適當的策略以減少和管理風險。而且這一專業報告的特點是由指定精算師個人簽署,並以個人的專業責任對其負責。指定精算師有責任從專業角度保證報告合乎要求。由精算師協會制定精算實踐標準,以提高這些報告的一致性,確保重要的事項包含於報告中。英國的監管部門現在要求保險公司內部的指定精算師(在專業指導中)對該公司進行動態財務分析,並且及時向公司的董事會及監管部門彙報動態財務分析結果。

2.將內部控制納入公司整個風險管理體系中

國外許多公司在實際經營中將內部控制納入公司整體風險管理體系,構建了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或者由專門的部門負責相應的公司內部和外部風險的管理。通過對比分析加拿大宏利人壽保險公司和台灣地區國泰人壽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可以看出,兩公司採取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和模式。加拿大宏利人壽保險公司設有首席風險官和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而國泰人壽則採取了專門業務部門負責特定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模式。兩種模式都對公司面臨的內部和外部風險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從國外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實踐看,儘管不同公司採取的風險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其內部控制一般都是通過完善的制度設計和有效實施機制來完成的。

3.制定了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

國外許多壽險公司都建立了規範和齊全的內部控制標準,將內部控制標準融入到流程設計和流程改造中,大量地進行員工培訓和教育,將內部控制標準深入到所有員工的日常工作和行為中,以降低壽險公司的經營風險,規避一些非正常商業行為的發生,維護公司良好的社會形象和股東利益。在崗位設置上,與國內壽險公司相比,國外壽險公司的最大特點是在於制度化的崗位設置。每一項工作實行程序化的控制,根據業務經營的程序進行崗位設置,需要什麼崗位以及每一崗位的職責是什麼都非常清楚,並做到重要崗位相互分離和監督制衡。同時,國外壽險公司非常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例如對於某一崗位的人員,一般年初會根據制度的要求明確應該完成的工作任務,同時提出完成任務存在的困難,在公司滿足完成工作目標的條件後,對於達到目標的員工給予獎勵,對未能完成任務的員工加以懲罰。

4.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權限管理制度

國外壽險公司強調權力和責任間的制衡性。組織機構、管理部門和業務管理崗位間相互監督,彼此制約的特徵十分明顯。公司內部強調行政和業務雙向管理,講求制度第一、權力第二。重要職能與關鍵崗位的設立也存在一定的制衡。公司總經理在行政管理上,可行使直接決策權,但在涉及風險選擇和業務決策上,卻需要業務垂直管理的部門決策。同時,配備專職核保、核賠人員,實行承保與理賠職責分離,展業與核保分離;建立承保和理賠人員的分級授權制度,規定各級承保和理賠人員的授權範圍和職責。同時,重視授權工作並嚴格權限管理。在核保權、核賠權、核單權、查詢權、報賬權、法人授權等日常權限管理中,比較廣泛地使用雙籤制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效率,但可增加透明性和少出差錯。

5.注重發揮內部稽核的監控職能

國外壽險公司一般在總公司設有獨立的稽核部門,直接對公司董事會負責,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下屬單位的內控制度執行情況採取不事先通知或隨機查詢的方式,重點多是權限的控制和執行情況,制度建設是否完備,財務制度和會計規則是否有效執行等。

(二)國內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我國有關內部控制的行政規定起步較晚,1996年12月財政部了《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其中將內部控制定義為: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由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序構成。很明顯,它是基於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內部控制結構理論,它的目標定位較低,侷限於會計查弊糾錯,忽視了提高經營效果和效率也應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目標,況且它是從審計的角度用來對企業內部控制作出評價的。

1999年11月頒佈、2000年7月實施的《會計法》明確提出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要求會計工作中職務分離,對重大事項決策與執行程序,財產清查和定期內部審計等進行內部控制,它是我國第一部體現了內部控制要求的法律,對我國內部控制理論和實踐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財政部於2001年6月22日推出了《內部會計控制規範基本規範》,這是我國第一部從企業自身管理角度出發制定的內部控制規範。

我國有關金融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的行政規章推出也較晚,199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頒佈了《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的指導原則》,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管文件。它對我國金融機構加強內部控制建設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但是由於其內容與國際上主流的內部控制理論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且其內容不夠全面和完整。2002年,根據國內金融業的發展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對這一文件進行了修改和完善。

為防範經營風險,建立健全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促進保險事業的穩步、健康發展,1999年8月5日,中國保監會制定了《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指導原則》。該原則頒佈之後,國內各壽險公司按照其要求制定了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並按照業務發展要求和監管要求,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2002年3月,保監會頒佈了《保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規定》,以加強對保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管理,保障保險公司的穩健經營,2003年7月又對該規定進行了修改。2004年4月保監會頒佈了《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控制指引(試行)》,以規範保險資金運用,完善風險控制機制,推動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有效防範投資風險。

儘管保險監管部門頒佈了一些有關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規章,許多壽險公司也在內部控制制度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創新,但目前在建設和實施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內部控制制度重視不夠

部分壽險公司還沒有將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沒有站在影響公司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上重視公司內部控制機制建設,重業務輕內控仍然是某些壽險公司的“通病”。部分壽險公司對內部控制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內部監督,把內部控制看作是一本本的手冊、各種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業把內部成本控制、內部資產安全控制等視為控制;有的企業甚至對內部控制的認識還未理性化,沒有意識到內部控制給公司帶來的利益;有些內部控制制度對部分分支機構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監管,難以保證會計和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內部稽核和外部審計制度形同虛設,削弱了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效率,增加了保險公司經營風險和保險監管的難度和成本。實際上,目前在保險市場經常發生的分支機構違法違規行為,反映出上級公司仍然存在着以保費規模論英雄,以規模為發展目標的經營指導思想。存在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在於外部環境對國內壽險公司強化內部控制標準的要求不高,導致公司並不關心內部控制標準對公司能夠帶來的經濟及社會利益,公司認為所謂的走“球”似的路線能夠幫助公司獲得期望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由於內部控制失效對公司造成的損害可能是致命的。

2.內部控制目標過於簡單化和形式化

目前,國內壽險公司的內部控制目標僅僅侷限於查錯糾弊、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和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等方面。這與國外COSO的目標定位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缺乏動態性和前瞻性。對內部控制的目標往往單純從會計、審計的角度出發,關注的範圍僅僅侷限於企業作業層的控制,甚至有些公司把內部控制僅僅理解為內部牽制,還沒有形成對內部控制系統、整體的把握。另外,缺乏對內部控制的前瞻性思考,往往過多地考慮先行條件的限制,側重於對內部控制的準則、條例的制定與修改,使目標流於形式。主要表現:一是制度內容相對陳舊,不能客觀地反映保險市場的實際情況;二是制度要求相對滯後,不能及時地跟進監管法規的相關規定;三是內控指標比較單調,缺乏對違規經營行為的全面真實反映功能問題,側重於靜態控制,不能對經營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四是內控技術手段落後,基本上沒有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識別、檢索、彙集、分析和處理信息資料,及時發出有效監控指令;五是內控處理措施乏力,一些保險機構內控部門由於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對內控檢查發現的違規問題,往往採取避重就輕的辦法進行象徵性地處理,導致內控處理措施乏力。

3.內部控制環境有待改善

內部控制作為由管理當局為實施各項管理目標而建立的一系列規則、政策和組織實施程序,與公司治理結構及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由於目前國內還沒有頒佈專門的保險公司治理結構指引,壽險公司治理結構按照一般股份公司的要求來設置。儘管各壽險公司相應地設置了獨立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以及各專門的委員會,制定了專門的議事規則,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監事會、董事會的監控作用嚴重弱化,其內涵和經營機制距離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個別壽險公司甚至存在着嚴重的缺陷,企業未能從根本上建立起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機制。在組織架構和崗位設置方面,存在着沒有嚴格按照業務運作程序設置部門、崗位設置職責不清等方面的問題。在企業文化方面,由於許多國內壽險公司成立時間較短,企業文化建設關注不夠,在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實施中還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4.財務控制作用有待加強

現在財務核算或管理軟件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普及,各個層次或功能的財務管理或核算軟件能夠幫助財務人員提高效率和確保核算數據的正確性和及時性。但是,壽險公司的基礎財務管理水平與管理層對財務數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財務控制的作用發揮有限。一些壽險公司在管理過程中,財務控制並沒有起到監管及控制業務風險的作用,而是流於形式或者只是為了完成必要的程序;許多內部控制常用的工具和技術,如預算管理、內部控制標準、財務預警機制等並沒有在壽險公司內部得到運用。

5.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薄弱環節就是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健全、有效。制度可能是好的,但由於考核和檢查主體缺位或者沒有認真地進行考核,只是搞形式、走過場。因此,無論內部控制制度多麼先進、多麼完善,在沒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況下,都很難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目前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實施中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對違反規定的人員沒有明晰的處罰條款,執行主體缺位,使得各項內部控制制度運行效果不理想。例如壽險公司制定了相應的授權審批制度,但由於缺乏及時高效的內部信息傳遞機制,難以及時發現和制止越權行為。

6.內部審計功能發揮有限

由於有關文件只提供指導性意見,各公司在制度落實上主要依靠自律。許多公司雖然有較為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各項內部控制制度落實不到位,制度執行的自覺性和執行效果卻大打折扣,存在着制度上寫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現象。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內部審計功能發揮有限,儘管國內各壽險公司總公司設立了獨立的稽核部門,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以及組織、人事制度和權限等方面的原因,內部審計部門的人員相對比較少,僅僅從事一些必要的離任審計和常規審計,沒有充分發揮公司內部審計的職能。

三、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未來發展趨勢

內部控制理論與實踐的產生和發展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歷史,隨着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經營者應該以全新的經營理念賦予其中,內部控制將會發生一場深刻變革。隨着國際金融業經營環境的日趨複雜,國際壽險業面臨的風險因素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壽險業面臨的主要風險由承保風險轉向投資風險,資產負債匹配風險日益受到重視。展望未來,國際壽險業風險管理表現出以下發展趨勢:(1)風險管理理論創新和技術進步將對風險管理實踐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風險管理的模式將不斷創新,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將會逐步成為壽險公司風險管理的主流模式。(3)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的通用性將不斷增強。在壽險業風險管理髮展的趨勢影響下,壽險公司內部控制的未來發展將會呈現出以下趨勢:

1.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將成為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發展的未來方向

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思想是基於風險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從宏觀上抓住了企業內部各種風險之間的關聯關係。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不僅重視資產負債管理和整體運營風險管理,更重視通過投資組合優化管理和資源優化分析的風險預算方法來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強調壽險公司風險的全面性,要求對壽險公司運作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調查,利用全面風險管理模型能夠將壽險公司許多潛在的風險加以量化,並根據每項風險對企業危害的大小及其相關性來制定相應策略。從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關係看,全面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涵蓋了壽險公司內部控制的所有內容。因此,壽險公司內部控制的未來發展也將隨着這種模式的不斷實施而不斷創新和發展。在壽險公司內部控制的未來變革中,人們將更多地把風險管理的職能賦予內部控制,內部控制也將逐步成為企業風險預測、評估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2.風險評估將成為未來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由於社會公眾和股東越來越關注風險評估,越來越多的企業信奉企業全面風險管理(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人們期望貫穿組織的所有風險都能得到持續的和規範化的管理,對戰略、財務和經營等風險全面考慮。在內部控制未來的變革中,人們將更多的把風險管理的職能賦予內部控制,而內部控制也將逐漸成為企業風險預測、評估、控制的主要手段和途徑,風險評估將成為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企業在設計和評估內部控制時,將會充分考慮風險識別和評估問題,例如公司面臨風險的性質和程度、公司可承受風險的程度和類型、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公司減少事故的能力及對已發生風險的影響、實施特殊風險控制的成本以及從相關風險管理中獲取的利益等。

3.信息和溝通在內部控制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獲取、共享和利用知識的能力將成為壽險企業生存和成長的關鍵因素。不論是獲取、共享知識,還是利用知識,都需要信息與溝通系統作為載體。信息與溝通是否良好,決定着壽險公司能否及時收集到大量的內部和外部信息,能否實現信息在企業各層次、各部門之間迅速地傳遞和交流,能否率先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創新,佔領市場制高點,獲得發展的先機。對於壽險公司而言,建立一個統一、高效、開放的信息與溝通系統,是其他一切內部控制的運行平台,將成為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成功實施的關鍵。

4.人力資源將成為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成功的關鍵和重點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壽險公司的競爭優勢將主要取決於其人才技術優勢和組織管理優勢,而不是傳統的資金和資源優勢。實際上,組織管理優勢也需要通過有效的人才配備才能發揮出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是由人來執行的,有了嚴密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而無相應素質和品行的人去執行,內部控制依然會落空,因此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高低是企業內部控制有效與否的重要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將成為企業中最核心的要素,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人力資源發揮作用的程度,一切內部控制制度都將圍繞這一點進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要求企業要迅速作出反應,迫使企業減少管理層次,進行分散決策,豐富工作內容,留給員工更多的自主空間。壽險公司只有通過主動的建立和加強良性的控制環境,引導、激勵人們正確地履行責任,實現公司的目標,將外來的壓力變成人們內生的動力,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主觀能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傅安平著,《壽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

2.中國保險監管管理委員會編著,《國際保險監管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6.

3.王一佳等著,《壽險公司風險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10

4.宋健波著,《企業內部控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

5.王福新著,《中國壽險業償付能力風險評價》,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