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14W

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電大本科會計學_自我鑑定 篇一

電大會計學本科:(學號*****************)****自我鑑定

自我鑑定

三年的電大本科學習生活轉眼疾失,此時的我懷着既興奮又不捨的心情寫着這份畢業鑑定。中專學習會計專業的我,畢業後就開始從事財務工作。隨着工作時間的推移和工作崗位的變化,我漸漸覺得曾經學習的專業知識已經遠遠跟不上實際工作的要求。在林林種種的成人教育中我選擇了電視大學,經過2年的專科和3年的本科學習,現在我可以很自信的説——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上海電大14字的教學宗旨——“一切為了學習者,為了一切學習者”無處不在的伴隨我這5年的學習生活。

我於2010年9月參加電大會計學本科學習,在三年的學習中,我嚴格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按時參加面授,保質保量完成了各科作業,期末考試嚴肅認真,獨立完成答卷,論文準備充分,答辯自如,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地完成了三年來的學業。

一、嚴格遵守校規校紀,堅持參加面授,按時完成各科作業

沒有嚴明的紀律,就沒有成功的保證。在三年的電大學習中,我堅持參加學校組織的集中面授學習,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課時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細心地做好學習筆記,及時寫出心得體會。在課下,我能及時複習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認真完成課任老師佈置的作業,作業做到認真、工整、正確。另外我還充分利用中央電大全面完善的遠程教育網絡,參與在線學習,解決學業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二、堅持專業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

作為一名會計師,我堅持將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中,我除了完善本身的財務管理任務還能指導下屬各級的財務工作。例如在學習了《財務報表分析》之後,我瞭解到財務報表的真正價值是通過對其分析來預測未來的盈利、股利、現金流量及其風險,以幫助公司管理當局規劃未來,幫助投資者進行決策。會計報表分析的目的,是聯繫企業的某些決策作出預報。

三、珍惜機會,受益匪淺。

誠然,在校學習其間,有過成功的喜悦,也有留下探索的苦惱與挫折。在這裏,授課老師豐富的專業知識,生動講課的場景,使我終身難忘;同學之間的真誠幫助彷彿讓我一下子回到了純正的學生時代。電大生活使我深深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堅持學習已成為我們每個人都應慎重思考的問題,而電大靈活的在職學習方式、學業考查方式給我們的專業學習提供了極大的自由選擇空間,讓我們做到工作、學習兩不誤,在教學工作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專業文化素質。

電大,我要感謝你!我們繼續成長的專業知識的加油站,是你給了我們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是你讓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電大會計學大專專科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依靠企業併購使企業發展更加迅速。企業之所以進行併購就是為了獲取對他方企業的控制權,但企業併購具有相當高的風險,企業併購是否會成為成功的併購與併購中財務風險有相當大的關係。本文着眼於國內企業分析我國企業併購的動因及企業併購中產生的財務風險,在此基礎上,提出風險規避策略,即企業需正確估計併購的價格、融資渠道需多樣化、優化併購交易時的支付方式以及併購後有效整合企業,使財務風險降到最低。

關鍵詞:企業併購;財務風險;價值評估;融資渠道

隨着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漸完善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併購活動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下,企業併購是資本擴大的有效手段,對實現企業資源優化配置有很大作用。企業併購是一項投資、融資行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併購活動中,對併購活動的成功起關鍵作用。所以,在企業併購過程中須對財務風險做好防範,這對併購活動的成功至關重要。

一、企業併購動因

企業併購的動因有取得規模效應、取得戰略機會、降低企業經營風險、獲得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併購可以使企業規模得以擴展,合理的資源配置可大規模生產單一產品,單位成本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企業通過併購可獲取戰略機會。一方面是為獲得市場上的佔有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進入新行業的風險。併購可以提高企業在行業的競爭力,擴展企業生產規模,實現企業的增長。通過併購,企業獲得被併購企業的資源,分享他們的經驗,從而形成競爭優勢。所以,企業併購之後不僅可以實現在產品、管理、技術的互補性,而且可以實現企業文化的相互作用,並最終促進企業發展。

二、企業併購中的財務風險

併購中的幾種財務風險相互聯繫、制約,它們主要包括定價風險、融資、支付及財務整合風險。

(一)企業併購估價風險。在併購過程中,價值評估風險一方面是由財務報表引起的,企業通過財務報表瞭解被併購企業的財務狀況等信息,而被併購方有時為了一己之利,隱瞞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這極易使併購方高估目標企業價值;另一方面是價值評估,併購企業在對目標企業進行評估時,中介機構故意選擇不恰當的評估方法來取得一己之利,導致價值評估結果與企業實際價值有很大的偏差。另外,評估參數的選擇會由資本市場的完善與否來決定,這也會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真實反映有所影響。

(二)企業併購融資風險。企業併購融資風險是指企業為確保併購資本的需求而進行融資,由企業資本結構的變化與籌集資金對企業經營影響而帶來的風險。企業融資的方式將影響融資風險的大小。企業併購融資方式有自有資金、發行股票、債券及信貸融資等。當企業採用現金支付方式時,會計畢業論文雖會使得並構成本有所下降,但會導致現金短缺現象的出現,產生財務風險。股權融資雖然風險小,但資本成本高,股權增加會稀釋原有股東的權益,影響其資本結構。債券和信貸融資雖然資本成本比較低,然而,在企業經濟效益不景氣時,就會致使企業面對債務壓力。

(三)企業併購支付風險。併購支付風險就是説併購方為實現購買,選取何種支付方法所造成的風險。不同方式所帶來的資金壓力及風險大小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最簡易的方式是現金支付,能控制目標企業,但會有一定的資金負擔。若選取股權支付的方式,會使併購方成本增加,減少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混合支付是指企業採用現金、股票及債券支付等組合支付。混合支付會使資本結構擁有良好的狀態有很大的'難度,併購後財務整合難度會更大。所以,混合支付也會有一定的風險。各種支付方式帶來的風險均會有所不同,併購方對方式的選取可以減少一定的風險。

(四)企業併購財務整合風險。在併購交易完成後,併購企業需要對被併購方進行一系列全方面的整合,其中,財務整合是重中之重。當併購企業在整合期內,若財務行為不妥,潛在的財務風險會發生,繼而會出現併購成本增加、資金短缺等現象,這些均會阻礙企業發展;在整合期內雙方也許會因財務制度及機構設置產生相反意見,致使企業產生一定的損失;企業內部也應做好監控措施,否則會有財務風險的產生。

三、企業併購中的財務風險規避策略

(一)合理確定併購企業價值,規避評估風險。在確定併購前,併購方特別需對被併購方的財務狀況做細緻的分析,保證所瞭解的各個方面信息是準確無誤的,這將會使企業遇到的財務風險減少。併購企業應逐步完善價值評估體系,採取合適的評估方法對目標企業進行價值評估。採用不同的價值評估方法可能得到相異的估價,併購方可依據併購時的動機,選擇不同的定價模型,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就可合理確定被併購方價值,使估價風險下降。企業還應用調查的方式分析被併購方資產構成及分析也許會出現的財務陷阱。另外,併購方應有效運用報表以外信息,覺察報表中可能有的漏洞,繼而使併購的估價風險有所降低。

(二)拓展融資渠道,規避融資風險。資本性支出是企業併購的前提條件,但根據企業自身的現金狀況不能滿足併購所需資金,最理想的融資渠道是藉助外部資金滿足自身需求,保證企業併購過程中資金鍊更持久。合理的預算融資需求量及選擇恰當的融資方式可更好地降低企業融資風險的發生率。另外,併購企業應積極開展不同的融資渠道來使其多樣化,來確保融資結構的合理,使用靈活的方式來降低現金的支出額,例如採用股權、債券支付等多種支付的混合。還有,政府部門應積極研究多樣的融資渠道,例如建立投資銀行、完善資本市場和設立併購基金等,保證企業融資渠道的多樣化。

(三)支付方式的多樣化,規避支付風險。企業併購選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其帶來的風險也會有所不同。各種併購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風險。併購方可根據其財務狀況及被併購方的意向,將現金、股票及債券支付等設計為不相同的組合,分散單一支付的風險,使併購成本降低。隨着中國併購法規的不斷完善和併購操作流程的不斷規範,併購方應根據自身的財務情況,選取支付方式時採用現金、債務及股票等方式的不同組合,加大對混合支付的研究,選用公司及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等證券組合來進行併購支付。

(四)有效整合併購後的財務風險。為了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及協同效應,構建新企業核心及價值,在併購交易完成之後,併購方須將自身和被併購方的資源進行整合。企業可從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目標等方面加大對財務的監控。另有,完善對財務的整合。併購結束之後,企業應在熟悉目標企業的生產方式、財務狀況、發展潛力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情況,提出對目標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將其列入自身的預算管理體系之內。最後,企業還應對資產及負債等財務資源合理地優化配置和整合。

在併購的各個階段都會存在財務風險,其是各類風險的綜合反映。所以,在併購過程中,企業要不斷地改善其內部的風險控制體系,有效規避財務風險,這有助於提高併購的成功率,實現企業的資源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嚴豔。我國企業併購現狀及措施思考。企業管理,2011.8.

[2]舒鴻。我國企業併購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時代金融,2012.8.

電大會計學大專專科畢業論文 篇三

摘要:管理會計以企業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運動為對象,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經營管理決策的科學依據為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管理者如何接受和運用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決定着企業的發展和社會效應。

關鍵詞:管理會計,貨幣時間價值,變動成本法

一、管理者貨幣時間價值分析和運用的意義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一定量資金在不同時點上價值量的差額。它反映的是由於時間因素的作用而使現在的一筆資金高於將來某個時期的同等數量的資金的差額或者資金隨時間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消耗社會資源,現有的社會資源構成現存社會財富,由於社會資源的稀缺性,又能夠帶來更多社會產品,所以現在物品的效用要高於未來物品的效用。管理者將貼現法的現值法、淨現值法、獲利指數法、內含報酬率法等方法進行演算權衡,決定企業將來的發展。貨幣時間價值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概念,涉及到企業的投資決策,甚至對各級政府投資決策都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管理者運用變動成本法分析和運用的意義

變動成本法是指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並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其中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如企業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範圍內,不隨產量的變化而(使總成本)變化的成本。如果管理者真正地發揮基本職工的積極性,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必須特別重視固定成本的控制,在獲取收入後,必須首先彌補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再考慮固定成本的補償,此是管理者人性化、持續性的管理理念。

二、管理層運用管理會計基本方法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影響

(一)國家政府的法規制度的引導是影響管理會計基本方法應用的主要原因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正式實施。上市公司等企業實施會計審計準則體系,是實現我國會計審計準則國際趨同、有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管理會計沒有審計的鑑證、證明,沒有證監會等的監督,國家各個部門沒有規定,是可進行也可不進行的內容,管理者對其重視程度自然降低甚至忽略。

(二)房地產交易改變管理者的貨幣時間價值理念,影響可持續發展

近十幾年房地產建設速度奇蹟般的發展,價格急劇上升,佔地拆遷使人們一夜鉅富,淨現值吸引着人們,滿足着人們對金錢的慾望,土地的未來意義及終值意義被忽略或者無可奈何。各種媒體報道購買房屋分期付款的人們對此的質疑和看法很少,似乎購買者均認可合同簽署的月供金額。這是在利用人們對貨幣時間價值認識不足而愚弄人們,因此影響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正確理解、應用。

小論文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了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期限,居住用地是70年,工業用地50年,商業用地40年,綜合用地50年,而房屋的使用壽命通常長於這個年限。假若利潤率為10%,之間沒有通貨膨脹及風險變化,則50年後的1元值現在0.0085元。人們可能不清楚這具體數字,但明白將來的錢越來越不如現在的錢,於是人們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收益,企業家利用現有的資源為自己的私利和家人積蓄財富,特別是個別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及治理層利用國家資產,也就是納税人的義務堂而皇之爭取個人財富最大化,破壞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管理層運用管理會計基本方法進行管理的設想

(一)政府及公務員首先接受管理會計觀念的滲透

一國政府既有政治職能又有經濟職能。政府運行需要大量資金,政府工作及工作人員的行為影響重大。因此,無論政府政策方針制定者、決策者及具體的工作人員,應該系統學習理解管理會計知識。官員及公務員不僅確實行使政府公務的職責,同時必須明白政府的支出,特別是他們的報酬多數屬於固定成本,需精打細算、合理預算,節省納税人的所盡的義務,將自己的工作量視同業務量,付出多些,索取少些,形成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政府要求管理者接受並運用管理會計的方法及理念

各級政府在理解管理會計基本方法和含義的基礎上廣泛宣傳,提醒管理者運用貨幣時間價值分析市場經濟現象,提醒企業管理者注意變動成本的潛在作用,引導如富士康一樣的企業管理者切實關注僱員、一線勞動者的心理感應。在失業、就業成突出問題的當今市場經濟中,用機器人替代活人,似乎是一個創新、技術進步,實際上是在製造社會不和諧的因素。提醒管理者們,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高層,不要貪心,不要形成暗中逆流,影響社會和諧。

總之,大專以上會計專業畢業的人員應當接受或進修過管理會計的課程,對於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應當知道,在工作中應當將管理會計的方法和理念應用到工作中,並影響周邊人員。會計人員運用管理會計理念隨時、及時、適時地向相關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議,協調企業內外財務關係,起到參謀的作用。高層管理者必須尊重並接受他們的看法和建議,必然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吳大軍。管理會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

[2]王斌。企業集團財務管理[M]。北京:中央電大出版社,2009.

[3]楊有紅。高級財務會計(第2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

電大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 篇四

淺談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孫斌

摘要:通過分析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分析信用社內外部環境、目標設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通過現狀分析,提出我國農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加強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 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對策

引言:

2010年4月15日,財政部聯合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發布了聯合制定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號--組織架構》等18項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鼓勵非上市大中型企業提前執行。隨着現代金融企業制度、金融創新的不斷髮展,農村信用社內控制度的建設明顯滯後於業務的發展,且存在着嚴重的缺陷,無法有效地控制風險。本文擬對我國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求改善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的核心,決定着其他控制要素的發揮與作用。農村信用社內控環境存在的問題:一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股東過於分散、“三會”(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流於形式,理事長、主任雖然實行分設,但二者之間大多是兼任,換句話説,主任仍然擁有很多控制權;二是經營理念落後,仍然習慣於傳統經濟條件下的經營管理模式,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不盡合理,重經營、輕管理;重業務、輕監控,忽視了內部控制監督的重要性;三是尚未形成內控文化,有章不循、違章操作的現象屢禁不止。

(二)風險識別與評估

銀行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擔風險,農村信用社也是如此。識別與評估,採取應對措施將其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的過程,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風險應對三個階段。目前,農村信用社缺乏風險意識,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風險的識別與評估完全依靠經驗,職工業務素質低下,普遍缺乏內控意識和風險識別及評估的能力,手段落後、人才匱乏,難以對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與評估。

(三)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就是風險應對,就是在風險識別與評估的基礎上,針對風險採取的應對措施。具體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各項業務操作程序,但是一些人往往將內部控制制度簡單理解為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彙總,片面地認為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於建立了內部控制;在部分信用社的管理者當中還存在着“內部控制”束縛日常工作思想,因而將內部控制置於可有可無的境地,導致內部管理跟不上業務的發展需要,自我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貸款評估流於形式,常常是業務先於內部控制而建立,而不是內控現行;二是檢查這些內控政策與程序的貫徹和落實。但對於農村信用社一些政策,大多比照農業銀行制定,與農村信用社情況不符;其次是出現不少的制度空白,業務早已經開展而相應制度卻跟不上。最後是制度的貫徹執行情況,普遍存在有章不循、違章不糾現象。

(四)信息交流與反饋

一是會計信息失真,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其經營狀況。表現為不遵守會計核算真實性原則,任意調賬、調錶,會計資料及報表難以反映實際經營情況,甚至成為應付檢查、考核、掩蓋

各種違規行為的調節手段。二是信息傳遞渠道不暢,從上到下層次太多、鏈條宂長,容易出現人為拖延、理解偏差,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也不夠,達不到及時、可靠的要求。目前,很多農村信用社的計算機應用還主要停留在操作層面的會計信息系統,面向管理層面的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落後,因而不能很好地輔助管理人員對信息做出準確的細節分析與綜合把握,從而未能及時發現風險、化解風險。

(五)監督評價與糾正

目前,農村信用社內部監督體系不完善,內部控制缺乏足夠的約束力,控制手段相對落後,一些必要的監測機制尚未建立健全,事前、事中的預警、預報機制不完善,資產質量、資金交易、業務經營效果缺乏定期分析,對重大問題報告不及時。

一是業務部門的監督流於形式,以授信為例,制度明確規定授信審查人、審批人之間的權限和工作程序,嚴格按照權限和程序審查、審批業務,不得故意繞開審查、審批人。但實際操作卻扭曲這一程序,許多貸款不是先向信貸部門提出申請,而是客户先找主管領導,再自上而下層層指派,最終由具體經辦人員辦理。這種逆向操作不僅人為掩蓋了借款人的信用風險,而且使農村信用社的正常業務秩序和內部控制程序遭到干擾和破壞。

二是稽核監督軟弱無力。農村信用社的稽核制度雖然早已確立,但是一直隸屬於管理層,其人事任免、工作經費、人員配備等都要受制於日常管理,致使稽核工作軟弱無力。有些信用社雖然有自己的內部稽核部門,但是缺乏必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比如,監事長常常是從內部審計部門的人員任職;還有很多信用社稽核人數少,內部稽核力量明顯不足,如從審計部門中抽調人員充實到財務部門、信貸部門等,稽核人員流動性大,適應不了日益擴大與更新的內部監管工作的需要,且稽核人員素質偏低,與其所從事的工作不相適應。

二、強化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建設的對策

(一)明晰產權關係

目前,很多信用社股本金相對較少,產權關係複雜,所以在股權設置上,應積極改善股權結構,實現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具體措施包括:(1)拓寬入股範圍。以農村信用社原有社員為基礎,廣泛吸收轄區內農户、個體工商户、企業法人與其他經濟組織入股,但事先必須聲明限制關聯交易的有關規定。(2)為切實解決因股權結構分散化所造的問題,應增大單個社員最高持股比例,吸收內部社員股,增加自有資本金比例。這樣,不僅增強了信用社的盈利性,而且調動了管理層的積極性。在農信社的內部形成“社員代表大會(股東大會)--理事會(董事會)--主任(經營層)”的法人治理機構,將信用社辦成真正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求發展與自我約束的現代金融企業。

(二)重整監督稽核體系

保證內部稽核部門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合理配置稽核人員,完善對稽核人員的監督考核。努力建設一支思想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熟悉政策法規、有高度責任感的監管隊伍。同時,加強對稽核人員的監督和管理,實行持證上崗制度、輪換與迴避制度,並定期進行考核,對不稱職的要及時做出調整,對違反信用社各項規章制度的要加倍予以處罰。抓好對各級信用社主要負責人的年度審計與離任審計,對發現的問題要嚴肅查處,不斷增強內部控制機制的有效性。

(三)建立合理的授權負責制度

信用社要明確各職能部門、分支機構及各級管理操作人員的崗位職責。對越權行為予以嚴厲處罰, 對相互推諉扯皮造成的損失應追究相應的責任。在授權過程中, 根據被授權人的實際情況實行區別授權, 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授權。各職能部門、分支機構及各級管理操作人員, 要在各自崗位上按所授予的權限開展工作, 並對職責範圍的工作負責。凡開辦的每一筆業務都要按業務授權進行審核批准, 對特別授權的業務要經特別批准, 以免因操作上自我約束能力差、原則性不強造成權限不明、職責不清、互相監督制約不力。

(四)建立合理的內部控制組織機構

根據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信用社的具體活動必須由相對獨立的人員來完成,不允許單人不受監控與制約而獨立完成某項業務。一是應該完善授信、資金業務、存款及櫃枱業務、中間業務、會計、計算機信息系統等流程的內部控制。二是應嚴格崗位分工,堅持互相牽制原則。切實根據業務運作的實際要求,因事設崗,因崗定人,儘量做到分工合理,並實行定期輪崗、適時交流,使每位員工與每項業務都處於被監督、被檢查範圍之內。

(五)建設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提高員工素質是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轉的重要條件與基礎。農村信用社要實行多層次、多渠道培訓,提高信用社員工的文化、道德、業務和理論素質等。並可針對信用社工作特點,進行普法教育,舉辦法律法規專題講座,開展警示與“現身説法”活動,增強員工的法制法規意識。此外,還要加強幹部職工的工作責任心,建立考核、評價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以增強自控、互控能力,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貫徹落實。

參考文獻

[1]孫濤。農村信用社改革風險及內部控制策略研究[J]。武漢金融,2007(1):18-19

[2]楊亦民等。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系統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11):60-68

[3]鄭桂華。構建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J]。武漢金融,2006(6):37-38

[4]楊子強。股東選擇與權利實現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礎性問題[J]。金融研究,2005(2):145-151

[5]樊層凌、王耕。基於COSO最新成果的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現狀分析和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6(15):3811-3812

[6]王豔麗。內部控制的實施與加強-以新疆民營企業的合同管理為例[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0):92-96

[7]劉清泉。農村信用社內控建設實踐的啟示[J]。西南金融,2006(8):58-59

[8]馬宇、許曉陽等。經營環境_治理機制與農村信用社經營績效_來自安徽省亳州市的證據[J]。金融研究,2009(7):185-196

作者信息:

孫斌(1986—),男,漢族,四川資陽人,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控制與內部控制

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 篇五

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會計準則從無到有,從簡單的幾項準則到比較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在環境變化、事件處理和利益集團的博弈的推動下,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於2006年出台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逐步實現與國際趨同,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關鍵詞:企業會計準則 發展歷程 發展動力 博弈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強化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首次構建了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

一、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會計準則從無到有,從簡單的幾項準則到比較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我國會計準則的產生和發展凝聚着我國會計專家、學者和會計從業人員的心血,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完善是相關各方利益衝突條件下的一種公共選擇過程並最終上升為一種政治化的程序,體現為各種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因此,會計準則的實施會產生影響信息使用者決策、影響利益相關者之間經濟利益分配“的經濟後果”。所以,只要存在利益相關者利益上的差別,會計準則制定的政治化傾向和會計準則所具有的經濟後果就必然存在。

1會計準則改革起步階段(1978-199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合資企業與獨資企業的出現以及企業組織形式的改變,使得原有的會計核算管理體制和會計核算模式的缺點日益暴露,不同所有制和部門的企業之間由於各種會計制度規定的方法、程序和報表格式不同,造成會計信息不可比、給國家進行。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外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債權人進行貸款分析、經營管理人員進行企業內部管理和企業之間進行公平競爭等均帶來很大困難,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也及時認識到:會計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使會計管理體制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才能適應經濟體制改革,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我國從1979年開始借鑑西方國家的會計基本原理,並於1981年開始關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會計學會還組織翻譯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供國內會計專家學者研究使用。1986年財政部提出了制定我國會計準則的設想。1988年10月31日我國財政部正式設立了專門研究會計準則制訂工作的“會計準則組,並召開會計工作座談會擬定我國會計改革綱要,在正式發佈的會計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制定會計準則,改革會計核算制度”。1991年,財政部發布了會計準則草案,廣泛徵求各地各部門的意見,1992年11月,以財政部部長令的形式正式發佈了第一項會計準則,即《企業會計準則》。

2會計準則具體化階段(1992-2001年)

1992年11月制定了第一個企業會計準則之後,1993年我國財政部開始了具體會計準則的制訂研究工作,1997年6月4日,財政部正式頒佈了我國的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後的幾年陸續頒佈了債務重組、會計差錯更正準則,非貨幣性交易準則,無形資產、租賃準則等16個具體會計準則,而且在這16 項具體會計準則的制訂中大量借鑑了國際會計慣例。由於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發佈不可能一蹴而就,為了防止出現制度空當,我國在發佈和實施會計準則的同時,還不斷地制定、修改會計制度,2000年還制定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協調的企業會計制度,進而形成了國際上少有的“準則” 和“制度”並行的會計規則結構。

3會計準則國際化發展階(2002-2005年)

這一階段是我國以國際化策略為主導的發展階段。隨着我國2001年11月正式加入WTO,我國經濟、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國際化進程加快,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加大,中國的會計走向國際化已成為共識,《 企業會計準則》許多內容已經不適合經濟和會計的發展,與後來頒佈的《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以及相關的具體會計準則和制度不一致。因此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於我國的會計環境的特殊性,我國不能完全照搬IAS,同時又要為經濟的國際化服務,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國確立了以國際化為主導同時兼顧我國自身特色的漸進式的會計準則國際化的會計準則制訂策略。

4會計準則體系構建階段(2006年以來)

2005年6月2日財政部向外發佈了修訂後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徵求意見稿)廣泛徵求意見。2006年2月15日發佈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完善後的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於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試行。基本準則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主要規範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定、會計基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等。具體會計準則又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而具體會計準則的應用指南則類似於《企業會計制度》,主要對會計科目的設置、會計分錄的編制和報表的填報等操作層面的內容做出示範性指導。至此,我國終於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該體系在總原則、結構與範圍上充分借鑑國際慣例,與國際準則實現了最大限度的趨同,同時也充分考慮了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及法律環境,對部分經濟事項或交易選擇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會計處理方法。

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發展思考

1環境變化是會計準則發展的基礎http:///wenzi/

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由其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主要是由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來推動的,而不是經實務規範和技術標準逐步發展起來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發佈的會計準則是一種應急措施,基本準則的建立是為了與宏觀上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這樣可以使我國的會計準則在一段時期內與客觀的經濟條件相適應,但同時也增加了會計準則的波動性,加大了微觀經濟個體的執行難度和轉換成本。2事件處理是會計準則發展的動力

與西方會計準則的發展過程相比,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模式是一種“事件處理模式”,但是當今風靡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的概念框架”卻採用“通用原則引導模式”來為各種經濟交易和事項提供會計處理依據。我國第一個具體準則的頒佈是為了應付“瓊民源事件”引發的會計問題,後來發佈的十幾項準則是為了應對國有企業上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有助於提高準則制定過程本身的質量、一致性,以及能夠緩解實務界要求準則制定者及時做出反應的壓力,這種模式逐漸被一些國家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採納(杜莉,2006)”因此,我們在制定了已經趨同的會計準則之後,應該考慮制定概念框架,同時可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技術標準”部分以及整個會計理論體系。

3各相關利益集團的博弈是會計準則發展的關鍵

當舊會計準則對某利益集團不利時,該利益集團就惠推動會計準則向有利於本集團的方向發展,新的會計準則取代舊會計準則就指日可待,當會計準則的制定問題已變得箭在弦上、不得不為時,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專業性的民間團體都在考量由自己來制定會計準則的成本與效益。社會最終選擇誰來制定會計準則,是各相關利益團體(包括政府)博弈的結果。具體到我國在會計準則制定主體的選擇上,數十年中央集權型計劃經濟以及目前較強的政府職能作用和相對較弱的會計職業界,形成了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政府主體模式。

三、新企業會計準則實施的意義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出台,引起了國際、國內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高度關注。新企業會計準則頒佈和實施以來,無論在會計準則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還是在會計準則產生的作用

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產生了重大的意義。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法規體系

自從1985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後,《會計法》一直是我國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以及對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進行管理的母法,而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為中國會計模式從制度型向準則型轉換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在過渡性階段,以基本會計準則為導向,以行業會計制度為核算的“準則+制度”的實施模式,體現了我國會計法模式的特色。中國的會計法規體系呈現出以《會計法》為依據,以會計準則為導向,以行業會計制度為核心,以內部會計規程和其他會計法規為補充的運行結構有利於會計準則未來發展與完善等特點,是現階段可行的會計法規體系。

2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我國新準則體系的出台加快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首先,新會計準則體系在內容上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其次,新基本準則中的會計基本原則,繼續保留了謹慎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也強調了對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但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再次,在要素計量方面新會計準則體系的亮點在於公允價值的應用,其規定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同時引入公允價值。總之,新會計準則既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也兼顧了中國的國情。

3加快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打破了行業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儘可能與國際會計慣例協調。前者為會計信息在全國範圍內的有用、可比創造了條件,後者則為中國經濟大步融入國際經濟的行列掃清了道路。會計準則採用國際上通行的會計目標和原則,會計政策和方法以及會計報告體系和結構,消除了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國外資本融入國內市場的空間障礙和阻力。使國內企業到香港地區和美國上市發行股票變得更加容易。4推動了會計理論發展和會計實務的革新

在實施會計準則以前,我國會計界對西方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研究相對較弱,伴隨着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會計實務逐漸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軌,會計理論工作者和實務工作者普遍感到過去比較精通的會計知識已經陳舊,與經濟發展的趨勢不相適應,從而掀起了一場學習西方會計的高潮,並通過中西方會計比較,使之與我國幾十年來行之有效的會計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種“中外合璧”的獨特景觀。

參考文獻:

[1]葛家澍。葛家澍文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杜莉。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及其經濟分析[J]。會計研究,2006

[3]蔡明利。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透視[J]。現代商業,2007(20)

[4]李作暢。淺談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08(22)

[5]李應芳。論會計準則國際趨同[J]。時代經貿,2008(6)

[6]李平。新會計準則的評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6)

[7]紀金蓮。新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2008,(12)

[8]李強。中國會計準則發展歷程和意義[J]。現代商業,2008(27)

[9]孫鬆。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展與啟示[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4

電大會計學大專專科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管理會計以企業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運動為對象,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經營管理決策的科學依據為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管理者如何接受和運用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決定着企業的發展和社會效應。

關鍵詞:管理會計,貨幣時間價值,變動成本法

一、管理者貨幣時間價值分析和運用的意義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一定量資金在不同時點上價值量的差額。它反映的是由於時間因素的作用而使現在的一筆資金高於將來某個時期的同等數量的資金的差額或者資金隨時間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消耗社會資源,現有的社會資源構成現存社會財富,由於社會資源的稀缺性,又能夠帶來更多社會產品,所以現在物品的效用要高於未來物品的效用。管理者將貼現法的現值法、淨現值法、獲利指數法、內含報酬率法等方法進行演算權衡,決定企業將來的發展。貨幣時間價值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概念,涉及到企業的投資決【】策,甚至對各級政府投資決策都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管理者運用變動成本法分析和運用的意義

變動成本法是指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並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其中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如企業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範圍內,不隨產量的變化而(使總成本)變化的成本。如果管理者真正地發揮基本職工的積極性,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必須特別重視固定成本的控制,在獲取收入後,必須首先彌補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再考慮固定成本的補償,此是管理者人性化、持續性的管理理念。

二、管理層運用管理會計基本方法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影響

(一)國家政府的法規制度的引導是影響管理會計基本方法應用的主要原因

自1月1日起,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正式實施。上市公司等企業實施會計審計準則體系,是實現我國會計審計準則國際趨同、有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管理會計沒有審計的鑑證、證明,沒有證監會等的監督,國家各個部門沒有規定,是可進行也可不進行的內容,管理者對其重視程度自然降低甚至忽略。

(二)房地產交易改變管理者的貨幣時間價值理念,影響可持續發展

近十幾年房地產建設速度奇蹟般的發展,價格急劇上升,佔地拆遷使人們一夜鉅富,淨現值吸引着人們,滿足着人們對金錢的慾望,土地的未來意義及終值意義被忽略或者無可奈何。各種媒體報道購買房屋分期付款的人們對此的質疑和看法很少,似乎購買者均認可合同簽署的月供金額。這是在利用人們對貨幣時間價值認識不足而愚弄人們,因此影響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正確理解、應用。

小論文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了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期限,居住用地是70年,工業用地50年,商業用地40年,綜合用地50年,而房屋的使用壽命通常長於這個年限。假若利潤率為10%,之間沒有通貨膨脹及風險變化,則50年後的1元值現在0.0085元。人們可能不清楚這具體數字,但明白將來的錢越來越不如現在的錢,於是人們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收益,企業家利用現有的資源為自己的私利和家人積蓄財富,特別是個別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及治理層利用國家資產,也就是納税人的義務堂而皇之爭取個人財富最大化,破壞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管理層運用管理會計基本方法進行管理的設想

(一)政府及公務員首先接受管理會計觀念的滲透

一國政府既有政治職能又有經濟職能。政府運行需要大量資金,政府工作及工作人員的行為影響重大。因此,無論政府政策方針制定者、決策者及具體的工作人員,應該系統學習理解管理會計知識。官員及公務員不僅確實行使政府公務的職責,同時必須明白政府的支出,特別是他們的報酬多數屬於固定成本,需精打細算、合理預算,節省納税人的所盡的義務,將自己的工作量視同業務量,付出多些,索取少些,形成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政府要求管理者接受並運用管理會計的方法及理念

各級政府在理解管理會計基本方法和含義的基礎上廣泛宣傳,提醒管理者運用貨幣時間價值分析市場經濟現象,提醒企業管理者注意變動成本的潛在作用,引導如富士康一樣的企業管理者切實關注僱員、一線勞動者的心理感應。在失業、就業成突出問題的當今市場經濟中,用機器人替代活人,似乎是一個創新、技術進步,實際上是在製造社會不和諧的因素。提醒管理者們,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高層,不要貪心,不要形成暗中逆流,影響社會和諧。

總之,大專以上會計專業畢業的人員應當接受或進修過管理會計的課程,對於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應當知道,在工作中應當將管理會計的方法和理念應用到工作中,並影響周邊人員。會計人員運用管理會計理念隨時、及時、適時地向相關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議,協調企業內外財務關係,起到參謀的作用。高層管理者必須尊重並接受他們的看法和建議,必然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吳大軍。管理會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王斌。企業集團財務管理[M].北京:中央電大出版社,2009.

[3]楊有紅。高級財務會計(第2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電大會計學自我鑑定 篇七

第一、思想上高度重視

在十幾年的工作中,使我充分認識到之前在校所學的知識及工作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能滿足今後的工作需要,急需補充相關理論、專業技能知識。

參加電大學習後,我在思想上就高度重視,認識到通過這次電大的學習,能夠學到許多理論知識,將對本人知識更新及提高素質有許多幫助,並且能夠學到今後工作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及工作經驗,不斷增強工作辦事能力,為比較順利地完成各項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為了保證能夠安心學習,順利地完成各門課程,我就提前把要參加學習期間的事務做出合理安排,確保能夠全身心參加上課階段的學習。

第二、認真學習,嚴守紀律。

由於不同於全日制的授課方式,除了面授的機會外,可以説大部分時間要靠我們自學去完成。為了提高自已,我特別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我能正確處理好工作與學習的關係,把學習當作完善自身的需求,把學習當成促進工作的動力。在工作之餘,我認真閲讀教學材料,仔細領會每門課程所講述的內容,做到課前預習瞭解,把不明白的內容帶到課堂,向教師請教;課後複習鞏固。這次函授的教師,是一些從事教學活動幾十年的優秀教師,他們的豐富理論知識以及理論聯繫實際工作經驗吸引了我,增加了我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對老師的輔導總能傾心、安心、靜心地聆聽,認真地圈劃重點,按類別認真做好筆記,既兼顧基礎知識,又突出重點內容;回家後捨得化時間,根據複習提綱認真地讀書,認真地背誦記憶,做到在理解基礎上背記,在背記基礎上理解。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合理使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時間,勤學苦練;虛心向同學和教師請教;能夠嚴守學院各項紀律和規章制度;做到尊敬教師和同學。經過二年的電大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年的電大學習生涯和社會實踐活動,是我不斷挑戰自我、充實自己的一段光輝歷程。

第三、珍惜機會,受益匪淺

誠然,在校學習其間,有過成功的喜悦,也有留下探索的苦惱與挫折。在這裏,老師的博學,講課的場景,使我終身難忘;同學之間的真誠,那份純潔,真摯彷彿讓我一下子回到了從前的學生時代。

經過二年的學習,使我在短期內更新了理論知識,自身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多門理論基礎知識,學會了基本操作技能等等。

電大會計學自我鑑定:轉眼間,兩年的電大學習生涯就要結束,回頭望,我感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還是有限的,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人的一生就在於取長補短,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成長進步,才能不斷豐富知識,才能更好地工作,為走完今後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良好基矗。

[電大會計學自我鑑定]

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篇八

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説明:以下題目僅供同學們選題時參考,同學們的選題可以與此相同,也可有所改變。一經上報不得輕易更改)對我國電算化審計發展的思考 試論知識經濟時代財務管理的目標 税務籌劃有關問題探討

淺析我國增值税的運行問題和解決方法——建立雙向運行機制,向消費型增值税轉變

論如何加強民營企業會計監督 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財務會計創新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中國汽車工業的成本管理創新戰略

我國會計電算化普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對我國企業偷逃增值税現象的思考

長虹四十億應收賬款背後凸顯的問題—淺議應收賬款的管理 淺析商譽會計的若干問題 論企業多元化戰略

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問題研究—議CPA誠信危機 中外個人所得税的比較與啟示

從中國家電業的現狀談我國家電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

關於“知識資本化”的人力資源會計思考——解深圳華為技術公司的發展之謎 我國公司治理的缺陷——以銀廣廈為例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現象及審計防範

淺談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關聯交易的問題與規範 非貨幣性交易準則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 論註冊會計師審計風險及規避策略

企業資金短缺的成因及其對策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淺談中國註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內部審計外部化對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影響 關於企業成本管理問題的思考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 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 淺談企業所得税改革

淺談個人所得税的改革——實行家庭課税模式和合理的扣除標準 關於廣東省中小型註冊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問題的思考 淺談佛山零售業發展及競爭對策 對非貨幣性交易的幾點探討

對我國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思考 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角度強化企業內部控制 淺析增值税轉型對企業財務的影響 論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的認識與治理 EPR在會計中的應用

淺談上市公司重組的財務問題 論計算機環境下會計信息舞弊 電子商務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論內部審計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及其防範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實證研究 網絡會計的實踐與思考 “人力資源會計”之我見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之法律思考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探析 從安然公司看關聯交易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分析 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及其防範 我國民營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 淺談企業內部控制 淺談現代企業成本管理 企業併購戰略的剖析與研究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問題與措施研究

試論本量利分析法的侷限性

企業併購、整合理論在青島啤酒的實踐

EVA薪酬激勵模式在我國電信行業中的應用探討 對我國政府內部控制有關問題的思考 淺論我國MBO股權的定價問題與對策 從委託代理理論看國有企業改革 佛山會計師事務所的現狀與發展 對現代企業負債經營的探討

非貨幣性交易準則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 利用現金流量表探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 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會計的應用研究 試論企業併購的文化整合 對作業成本法的再思考

淺析我國國有企業財務總監製

論內部會計控制及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框架構建揭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祕密面紗”——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手段、動機以及防範體系的建立 淺析個人所得税存在問題及治理對策 淺談衍生金融工具對我國傳統會計的影響 對我國《小企業會計制度》的思考和探索 淺談衡量企業價值的方法和因素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財務報表粉飾的主要手段及其識別與防範 企業資本經營戰略淺析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佛山市資產減值準備政策執行情況分析 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可行性分析

應用税收公平理論分析我國涉外税收的不平等現象淺談股權分置改革對價支付的相關會計處理 關聯方交易發展新趨勢

對人力資源的會計確認及其在我國推行的可行性 淺議企業所得税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淺談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對策 加快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對策的探討 肯德基的價值鏈管理

税務代理,路在何方——完善我國税務代理問題的思考 偷税行為的博弈模型與多重博弈模型分析 試論廣東省税務代理業的發展 淺議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建設

淺談註冊會計師審計風險與風險導向審計 淺議企業負債經營效益與財務風險的控制 會計委派制有關問題探討

企業的應收賬款管理和賒銷政策研究 電子商務環境下網絡會計探析

並構與重組——企業迅速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捷徑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治理模式研究 人力資源會計及其管理運用

關於企業人力資源招聘成本的思考 我國法務會計建設及人才培養 中小企業內控制度的落實與完善 會計政策在納税籌劃中的運用 關於兼併重組的問題分析

關於佛山陶瓷行業在反傾銷問題的思考

人力資源管理要以人為本——透析“萬家樂”敗局 從個性心理的角度分析會計信息失真及其對策 淺析中小企業績效評價制度的建立 經濟特區企業避税的方法對策研究 對我國個人所得税制的思考

品牌國際化——中國建陶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物流——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

基層管理人員培訓案例分析——以佛山TF公司為例

新時期新方式——淺談博客營銷

信息技術對傳統會計的影響及改革措施 淺議關聯方及其交易審計

從人力資源會計計量的角度看管理培訓生的投資成本

試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淺談在小規模企業中運用風險導向審計方法 淺談農村税費改革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 淺談審計證據及其證明力 註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研究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實證分析

企業第三利潤源——物流成本的核算與分析規劃 對我國審計市場現狀的研究 試論價值鏈會計的創新及應用

對我國註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的探討

責任會計在我國的發展及應用——基於鋼鐵行業的分析 試論網絡會計對傳統會計的衝擊 論作業成本法在我國的應用

成本管理模式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關於製造企業物流成本控制

未來會計目標與財務報告的發展趨勢 財務分析的完善及其指標的改進 債務重組準則的變遷及原因 優化控制企業的營銷成本

公司控制權市場及法律機制淺析

略析衍生金融工具對我國財務會計的影響

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手段及其防範措施問題的探討 現代管理會計的成本核算方法——變動成本法的優越性 淺談我國電算化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談人民幣的升值與國際貿易的發展關係 對國有企業財務總監製的探討 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我國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淺論無形資產評估

關於我國農業税制改革的思考

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恆美電熱器具有限公司成本管理的實證研究 註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理論與證據

農村土地徵用賠償問題的經濟分析——基於順德的實地調查 審計風險:成因與控制

論人力資源會計——同濟環境工程公司的案例研究 人力資源會計在中國的可行性分析 二十一世紀會計新領域——法務會計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框架問題探討 對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税的思考 投資會計制度變遷研究固定資產會計制度變遷

無形資產會計制度變遷及經濟影響論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我國電算化審計及對策分析論債務重組準則

股票期權激勵制度的會計處理戰略存貨管理

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實證研究

緊扣企業核心能力,推行企業多元化戰略淺析人力資源會計

論中國註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外購商譽會計論

我國税務會計有關問題研究我國税務籌劃若干問題探討

淺談審計的獨立性及影響其的幾個因素審計風險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