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大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範本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14W

大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範本精品多篇

大學生畢業論文範文:《試談從生態問題到生態美學》 篇一

摘 要: 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引發人們從新的角度思考和討論生態問題。本文旨在從美學的角度審視此問題,並且結合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着重闡述“生態美學”在當下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 生態問題; 生態意識; 生態美學; 意義

一、從生態問題説起

前些年偶然翻閲雜誌看到這樣一則消息:1997年,1575名科學家發表了一份題為《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的聲明。上面明確談到:“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牴觸的道路”,指出人類對自然界的無限開發,資源浪費,臭氧層變薄,海洋毒化,環境污染,人口暴漲,生態平衡的破壞,已經嚴重的威脅着人類自身生存的條件。這其實已是繼1972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後科學家們再次對“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嚴正呼籲。繼而,在世界各國都掀起了一場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革命。

放眼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問題:空氣污染;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化,耕地面積日益減少,沙塵暴頻頻光顧;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濫用導致的農產品質量嚴重下降;自然災害頻繁……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每天呼吸着有毒的空氣,吃着被污染的菜餚,被迫接受着大量聲光和粉塵污染,忍受着交通擁堵之苦……

可見,生態問題已不是一個時間段內的一個局部問題,而是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戰略問題。它不僅關涉到對生態平衡的維持,對環境的保護,對瀕危物種的搶救保存,更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質量,甚至還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但是,僅僅把這個問題當做一個實踐問題來解決,沒有哲學的深度思考,沒有對於人的生存問題的形而上的考察,不把它上升到一個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僅僅就事論事,是不能夠真正清晰地認識和徹底解決的。或許大家認為,哲學、美學、生態問題,彼此毫不搭界沒有瓜葛,但其實問題並不是這樣。

美學是一門感性學,它研究的是人感性生存的相關問題。而生態問題恰好正是涉及到人的感性生存方式。因此,美學家們特別是中國的美學家從關注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質量出發,從美學角度開始思考和和討論生態問題。生態美學由此成為中國美學研究的一個新的生長點。

二、何為生態美?何為生態美學?

嚴格説來,生態美作為一個美學概念,它是否成立還需要打一個問號。因為任何美,它之所以對人來説成其為“美”,是因為它具備某些形式因素。如韻律、比例、節奏、對稱、均衡等等。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社會美,其“美”之所以成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這些形式因素在起作用。而這些形式因素之所以對人來説成為美,是因為被人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和體驗到了,並且跟人的心理結構有某種對應或應和。而生態美似乎不具備或者説沒有這樣完善而明確可參考的形式結構。

但是,換個角度從哲學層面講,生態美概念卻可以是成立的。按照李澤厚先生的分類,“美”概念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美的對象;美的性質;美的哲學規定,也就是美的本質。[1](p476)就美的對象而言,象自然美和社會美這些概念是從這個角度提出來的。仔細分析,生態美概念其實也是從審美對象的角度提出的。而且從它的定位上説,它應該是介於自然美和社會美之間。它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會美的因素。所以説,就這個角度而言,生態美的概念是成立的。那究竟什麼是生態美?我們接下來從美的本質的角度具體分析。

我們先從自然美入手。關於自然美的本質,李澤厚先生已反覆論述過。自然美看起來是一些與人的實踐無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形式,但當人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和改造自然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便發生了變化。自然對於人不再是一種外在的異化的力量,而變成讓人可以親近的對象。就像成為農業大國的我們對於土地是格外依賴和有感情的。因此,自然美的實質是自然的人化。[1](p376)而在自然人化的過程中,形式美的產生是一個關鍵。人類在長期、大量、反覆的實踐過程中,掌握了自然之中的各種感性形式――節奏、韻律、比例、大小、對稱、等等,並使這些形式成為人類所掌握的形式力量,再利用這種力量創造出美,這便是社會美。社會美有着不同於自然美的獨立的規則和力量,是人類藝術探索和表現的主要對象。

而生態美則不同於二者,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它是在“自然的人化”基礎上產生的。如果説,從人類歷史的角度看,當自然經歷着一個不斷被“人化”的過程中的時候,其實人類也在經歷着不斷被“自然化”的過程。因為人類本身就產生於自然。因此,人於自然便不只是索取和改造,還有另外一面的關係,一種更為源初、更為本源性的關係,那就是人對自然從精神上和生存層面上的依賴迴歸和共生共在的關係,即人的自然化。而人的自然化的審美表現就是生態美。

就本質而言,如果説自然美的實質,是自然的人化,是在“真”的形式結構中積澱了人的本質力量,其形式是“真”,其實質是“善”;社會美的實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直接呈現,其形式是“善”,其內容是“真”;那麼,生態美的實質,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即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礎上人對自然的迴歸和依賴,是在自然和社會呈現人的“善”目的的基礎上對自然的之“真”的迴歸和強調。因此從形式上説,生態美與自然美比較接近;從具體感性形態來説,生態美又更傾向於社會美。綜合分析,生態美其實是對自然美和社會美在更高基礎上的超越。因此從這個角度講,“生態美”依然成立並且還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於生態美學,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國外也有EcologicalAesthetics(生態的美學)這樣的概念,但這個概念在國外特別是英語世界多指景觀設計、環境美化、水資源利用、森林保護以及城市建設的構思構圖,帶有很大的實踐操作性,和我們所談到的“生態美學”的概念不大相同。國外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EnvironmentalAesthetics)更為接近,因此,西方在談論生態美學時更多地是在談生態實踐和生態觀念的應用,而我們所使用的生態美學概念更多地是指高於生態實踐的哲學思想和觀念,即一種精神理念或美學原則。引用著名學者曾繁仁教授的觀點: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存問題。

三、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

今天,一場旨在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革命正在西方風起雲湧。進入八、九十年代以來,這一運動更向縱深發展。“綠色運動”、“深層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生態中心主義”、“生態女權主義”等都是這一革命的重要組織部分。這一生態革命的核心是超越傳統的人類中心論的世界觀,樹立一種嶄新的“生態整體主義”觀念,將以往只從人類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轉變為從自然的角度綜合地考察人與自然的關係。

西方思想家在認真檢討生態危機的思想和理論根源的同時,也努力為這場生態革命尋找自己的思想依據。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將探求的目光投向東方,投向中國,特別是老莊哲學。試圖從中尋找某種可資借鑑和啟發的東西。當代西方著名學者卡普拉曾明確談道:“依我看來,在諸多偉大的傳統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態智慧。”[2](p89)大量《老子》、《莊子》英譯本的出現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這一點。其實不僅在道家,在佛家和儒家美學中也多有表現。讓我們簡單看一下中國的傳統哲學與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哲學是“生”的哲學。《易傳》説:“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説:“生生之謂易。”生,就是草木生長,就是創造生命。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天地以“生”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主張人與萬物同類、平等。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從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愉悦。程顥説:“物之生意最可觀”;宋明理學家都喜歡觀“萬物之生意”;周敦頤喜歡“綠滿窗前草不除”。他從窗前青草的生長體驗到天地有一種“生意”,這種“生意”是“我”與萬物所共有的……。

中國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明代畫家董其昌説,畫家多長壽,原因就在他們“眼前無非生機”。中國古代文學也是如此,這裏便不再列舉。他們共説明一個問題,就是“人與萬物一體”之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談到的“生態美”。

這些內容,體現的正是當今全人類的普遍價值觀念,極富現代意藴。這些傳統哲學與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與今日西方生態革命所倡導的“生態意識”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似乎更豁達、更睿智,更具包容的眼光。

四、“生態美學”存在的意義

首先,在當下人和自然都已經充分實現“人化”的條件下,如何保護人類的自然之根,即如何保護人類所生存於其間的環境――大自然和人類本身的自然之性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如何才能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充足的陽光、喝到未經污染的泉水已經變得至關重要。

其次,從人和社會的關係來講,提出生態美學的意義還在於提醒人們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生存的環境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説,生態美問題不僅關涉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還關係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整個生存環境的關係。

總之,“生態美學”的提出,把生態美從一般的美的形態中提升出來,使人們開始從美學角度關注生態問題,為美學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同時,也能在全球生態惡化的今天重新認識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樹立正確的生態審美觀。

最後,引用費孝通先生概括多元文明的文化差異與溝通交流時一句話作為全文的總結,我想也可以概括當下生態美學的立場,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美學三書之美學四講部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2] 《哲學雜誌》[J]。台灣業強出版社,1995(13)。

本科生畢業論文格式模板:畢業論文範文 篇二

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任務

摘要:學科建設是衡量高校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的龍頭建設,因此,需要明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具體任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有十項,分別是釐清學科門類和學科級別;編制科學合理的學科建設規劃;確定學科研究方向;抓好學科團隊建設,培養學科帶頭人;合理設置課程,加強精品課程建設;開展科學研究;加強學術交流;投入和爭取學科建設經費,保障學科建設;發揮重點學科建設成果的示範帶動及龍頭輻射作用:通過培養高層次人才和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關鍵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038(2012)08-0013-05

學科建設是高校的龍頭建設,它是以學科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基地、學科管理等為主要建設內容的一項系統工程。學科建設狀況從很大程度上體現學校的辦學水平、辦學特色與核心競爭力,它是提升高校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水平的基礎,在高校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國內外辦學歷史悠久的本科院校已經在學科建設方面探索出許多成功的經驗,這些院校在學科的認識與建設上積累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數是從專科學校升格而成,在學科建設方面多存在學科認識不足、學科定位不準、學科基礎薄弱、學科建設任務不清等問題。佔普通本科高校1/4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着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和質量。因此,專門研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科建設中面臨的基本任務是建設什麼以及怎麼建設的問題。借鑑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們多年的辦學實踐和學科建設探索,筆者認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應該重點抓好以下任務。

一、釐清學科門類和學科級別

關於學科的解釋,伯頓·R·克拉克認為:“學科,即通過知識領域實現專門化。”我國《辭海》把學科看作是“學術的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國內學者一般認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這種解釋與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的定義是一致的。可見,學科一般有兩層含義,第一主要是指知識體系或學術分類;第二是指高等學校或研究部門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設立的教學科目。學科是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基本單位,是對教學科研業務隸屬範圍的相對界定。多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專科層次時一般不強調學科建設,往往不嚴格劃分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的區別和聯繫,常常以專業建設代替學科建設。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的呈現出學科門類比較單一、層次水平較低的問題,有少數院校為追求學科發展的均衡性、齊全性而出現抓學科建設不得力、不得法的問題。

要解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上述問題,首先就要釐清學科門類和學科級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應該依據國家統一的學科門類和學科級別劃分標準進行學科釐定工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釐定學科門類和學科級別的時候要以國家最新頒佈的學科專業目錄為準,努力革除學科建設中的單一性或低水平的問題。在明確學科門類與學科級別的基礎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學科基礎、學科優勢和學科特色來確定本校重點建設的學科。

二、編制科學合理的學科建設規劃

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科建設規劃是學科建設的依據,科學規劃是學科建設發展的基礎、動力和保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科建設工作中,更需要編制科學合理的學科建設規劃。

第一,要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編制學科建設規劃時尤其要符合國家有關學科發展綱要及管理辦法的精神,處理好國家、地區、行業與產業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學科建設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關係,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

第二,要以學科建設的實際現狀及發展趨勢為基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規劃尤其要關注國內同類高校、區域內同類高校及自身學科專業的已有數量、佈局及其可能發展的廣度、高度與深度。為此,需要處理好已有學科點和擬新增學科點的關係,統籌規劃,優化結構,合理配置學科資源;還要處理好需要與可能的關係,既要科學分析和正確預測實際需要,又要客觀分析已有學科基礎和建設能力,實事求是,避免建設的盲目性。

第三,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科規劃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處理好重點建設與整體發展的關係,以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建設為抓手,以學位點的建設為突破口,以學科團隊建設為核心,以爭取國家級、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為動力,採取有力措施建出特色,發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後發優勢,增強學科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服務功能,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學科建設中打破學科、專業、部門和行業界限,優化配置各種學科資源,充分發揮學科整體優勢,鼓勵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高新技術學科,在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與融合中尋找新的學科生長點。

第四,處理好學科建設規劃的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的關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科規劃中要注意處理好長遠建設目標與階段性建設目標、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總目標與分目標有機結合的關係,分清學科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基本任務,使學科建設規劃既有前瞻性,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三、確定學科研究方向

學科研究方向是體現學科建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科建設中存在的一般問題是沒有形成穩定的學科團隊、學科成員沒有明確而穩定的學科研究方向。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科建設中尤其要注意明確學科建設的研究方向,促使學科團隊確立有特色的學科發展方向、學科成員有明確而穩定的科研攻關方向。學科往往彙集了高校的學科精英和良好的科研基礎條件,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示範效應。學科間的內在關聯性使它對學科相關內容的發展具有相應的推動力。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中,需要在重點建設的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之下確定三個以上的相關研究方向,使確定的學科研究方向能在國內外產生一定影響,或者研究方向有獨一無二的特點和優勢,或者在本方向的理論上取得進展和突破,或者形成極具特色的學科,增強學科發展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如何確定學科的研究方向呢?第一,結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定位選擇學科研究方向。學科研究方向的確定一方面要立足於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應立足於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在辦學定位中,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明確提出要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因此,學科建設研究方向應儘可能結合學校所處的區位優勢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特殊需要。

第二,立足傳統和優勢學科,圍繞學科理論基礎和前沿問題開展高新學術研究的學科研究方向。突出學科特色,整合學科資源,體現本學科團隊的研究特長與優勢,積極組織學科團隊對本學科亟需攻克的難題、基礎及前沿問題開展研究,引領本學科團隊向高新科學研究方向發展。

第三,圍繞傳承發展文化,引領文化進步確立學科研究方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圍繞中華文化、地方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積極開展學科研究,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四、抓好學科團隊建設,培養學科帶頭人

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強調的就是大師、人才對於高等學校的特殊意義。我們常説一流的學科才能培養一流的學者,一流的學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學者。這一方面説明了學科建設及學科團隊建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説明了學科團隊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學科團隊是指由學科知識相同或相近、才能互補、團結協作為實現共同學術研究目標的人力資源及其相互關聯而組成的集合體。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的學科團隊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關鍵。學科團隊包括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學科骨幹及普通學科成員等。

學科團隊建設需要成員有強大而堅定的“團隊精神”,為此,需要建立共同的願景,激發每一個學科成員的興趣和潛能,為實現學科建設的共同目標而努力:要為學科團隊成員提供發展的空間,確保不同個性、能力各異的人才有鍛鍊和展示的舞台;要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和激勵措施,保證學科團隊意志的實現和延續。學科團隊需要有明確而富有特色的建設研究方向,學科團隊成員需要圍繞學科方向確定自己穩定的科研攻關方向。

學科團隊建設的一個重點是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應該重視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和培養,學科帶頭人是學科建設的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思想、學術能力、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充分體現在他們的研究和工作中。

五、合理設置學科下的課程。加強精品課程建設

課程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是對學校進行管理與評價的重要指標。因此,需要合理設置學科下的課程,並使部分課程成為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精品課程是聚集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並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得到教學共享的一項教學創建活動。高校學科建設要為教學服務,學科建設成果需要落實到學科課程上,落實到課堂上。因此學科建設需要注重課程建設尤其是精品課程的建設,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應當加強各學科下的課程結構與內容體系的改革,以此不斷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在《教育部關於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在組織規劃精品課程建設時,要以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精品課程建設為主,充分考慮學科與專業分佈以及對學校教學工作的示範作用,要把精品課程建設與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相結合。各高等學校還要切實加大和保障對精品課程建設的經費投入。”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建設中,精品課程的建設要根據學科的規劃和發展來設置,要充分體現精品課程對學科系統知識和人才培養的作用: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及時反映本學科建設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先進的教學經驗,體現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課程的建設要由本學科團隊學術造詣高、具有豐富授課經驗的高級職稱教師領銜,並逐步建設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學歷較高、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隊伍;精品課程的建設應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提高教學效果;精品課程的建設應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與特色資源,建設有特色的精品課程。

六、開展科學研究

一般來説高校的三大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而科學研究在高校發展尤其是學科建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一,科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中居於重要地位。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中一項長期而根本性的戰略任務,而科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尋找自然界各種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發現新事實、新規則、新的科學基本原理,並形成學科基礎理論,用於指導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的發展。因此,科學研究工作在學科建設中居於重要地位,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第二,科學研究是評價學科建設的重要指標。學科建設成效需要通過學術水平、科研成就等指標反映,在高校學科建設中,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及科研經費是評價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第三,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只有通過科學研究才能使傳統學科得到改造和發展,使其發揮學科優勢,保持競爭力;也只有在科學研究中,才能形成新的學科體系或交叉學科體系;並在傳統學科及其他新興學科的基礎上向縱深拓展,派生出具有更強生命力的學科。

對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來説,科研工作要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及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解決地方經濟建設和當地人民生存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地方新建本科院的科研工作尤其要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傳承發展文化、瞄準高新科技目標來開展科學研究。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科研項目經費的支持,單靠學校自身每年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爭取國家或地方的縱橫向科研經費,組織學科團隊對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攻關研究,以獲得大量的學科建設經費。因此要組織好各種縱橫向科研課題的申報工作,以高標準、高水平的科研項目攻關研究為抓手,鍛鍊學科隊伍,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促進學科建設整體水平的提升。

七、加強學術交流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中應注重學術交流。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術交流的機會本身是有限的,我們應本着“走出去、請進來”的思想,加強學術交流,帶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要創造條件,爭取開展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營造濃厚的學術交流環境。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主動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學術交流聯繫,逐步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內容。積極爭取組織承辦國際國內大型學術會議、學術交流論壇的機會,支持學科骨幹成員出席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並通過這些活動,結合地方特點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提高學科團隊學術水平,提升學科建設成果的影響力和學科團隊的整體水平。八、投入和爭取學科建設經費,保障學科建設

加強學科建設,經費投入是保證,沒有足夠的經費就無法正常開展學科建設,更無法保證學科建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要注意拓寬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經費的來源渠道。

首先,學校及學科點所在部門自身要加大學科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辦學經費的困難,但是也應該從原則上保證安排學科建設專項經費,尤其是要將經費投入重點建設的學科,用於支持各級別重點學科隊伍建設、項目資助、成果獎勵、學術交流等。僅僅依靠學校的經費投入是不夠的,學科點所在系部(或學院)也應該在自主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於學科建設。

其次,要抓住各種機會,爭取國家及省部、地方政府的專項資金支持和資助,政府的支持和資助是學科建設經費的一個重要來源。除了爭取各級政府對高校辦學經費的資助外,還可以採取對口建設的方法,積極爭取民委、文化、教育、體育等系統的相關經費用於學科建設。

最後,要積極申請各種縱橫向科研項目,努力爭取科研經費。由於各級政府和學校層面投入的學科建設專項經費是有限的,爭取各種科研項目經費成為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任務。學科團隊應通過承擔各種課題,解除制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爭取獲得更多數量的國家、省部及地方的科研項目經費支持,不斷改善學科建設條件,促進學科建設內涵發展。通過學科團隊協作申報與攻關科研項目,既可以鍛鍊學科隊伍,又可以產出了高水平科研成果,還可以增加學科建設經費。

九、發揮重點學科建設成果的示範帶動和龍頭輻射作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於各方面資源、條件有限,在學科建設上不能搞均衡發展和全面建設,而應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對有良好基礎、有一定優勢或有一定特色的學科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進行重點支持和建設,也就是抓好重點學科建設。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抓學科建設工作,既要注重不斷總結經驗,彙集學科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又要注重在校內充分發揮建設成果突出、成效明顯的學科成果和經驗對於其他學科的示範作用、帶動作用和龍頭輻射作用。尤其是重點學科建設的成果及經驗有必要在校內宣傳、借鑑和推廣。通過規範的管理,科學的考核和評估,及時發現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推介重點學科建設的成效和經驗。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要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學科建設尤其是重點學科建設的示範帶動作用和龍頭輻射作用,以帶動和促進各學科的協調發展。

十、通過培養高層次人才、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要依託地方條件和區域優勢。高等教育大眾化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和學科建設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主動承擔為地方經濟服務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任,使學科建設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以應用、交叉學科為基礎,辦好若干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重點學科專業,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各種人才。

第一,為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培養人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為地方發展服務的基本職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學科團隊優勢,整合資源,大力培養符合地方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各種水平人才。

第二,直接服務地方經濟和基礎教育發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過教學、科研、培訓等形式直接服務地方經濟和基礎教育發展。

第三,積極為地方黨委、政府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團隊也集中了一批有影響、有實力的專家學者,應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政府決策諮詢中的參謀作用。

綜上所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從以上十個方面開展學科建設工作,就可以把學科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科建設的龍頭示範帶動作用,就可以高效地促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就可以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為促進地方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看了“本科生畢業論文格式模板”的人還看:

本科生畢業論文範文模板 篇三

摘要:

計算機技術在生活、學習、工作過程當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凸顯,這雖然為計算機教育行業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但同時也全面提高了對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教學的難度。在此情況下,計算機專業教師必須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有效的對教學內容進行一系列的開發和改良,在充分地利用微時代和數字時代得有效教學手段,全面加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首先分析了現階段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設計開發過程當中的實際情況,然後分析了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當中全面的加強微課程應用的優勢和主要特點,最後分析了全面加強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設計和開發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設計;開發

在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互聯網絡的推廣和普及程度不斷加深,各行各業紛紛地引進了先進的計算機和計算機技術來進行日常的運營管理,這也就意味着各行各業對於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此情況下,為了能夠最大限度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專業教師就要樹立全新的以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觀念,然後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有效的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當中全面的應用微課程教學的方法。教師要充分地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的改革,同時還要充分的利用互聯網絡上的豐富教學資源,不斷的提升基礎微課程的教學有效性和教學規範性。

一、現階段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設計開發過程:

當中的實際情況教師在進行基礎課程的開發和設計時,需要充分地考慮市場對人才的計算機應用各方面需求,同時也要結合實際的課程開發和教學的目標,科學有效的完成能夠全面提升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微課程的設計。

然而,在實際的微課程開發和設計的過程當中,由於教師沒有及時地梳理全新的微課程理念,也沒有充分的瞭解微課程對於全面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沒有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會大大降低學生對於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同時也會使基礎教學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從而大大降低了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整體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現階段。雖然大部分的學校都引進了微課程進行教學,但卻沒有及時的對計算機當中的重要硬件設備進行更新,也沒有添置能夠滿足學生各方面學習需求的足量計算機設備。這就使得在基礎課程開展的過程當中,部分的學生無法實際的進行相關的操作,從而嚴重地影響了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另外,計算機硬件本身會存在着一定的問題,學校沒有安排專業的人員對計算機硬件進行定期的檢修維護,從而會使得重要的硬件設備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出現一些故障,這嚴重的影響了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當中全面加強微課程應用的優勢:

與傳統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式不同,全新的微課程教學主要是通過視頻的展示來完成相關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當中的疑點、難點、重點分別製作相應的教學視頻和教學課件,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加快單點授課的實現進程,同時也能通過視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互動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夠實際應用基礎教學取得相對較好的教學成效。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在教學過程當中增加微反思、微互動、微練習等的微型系列教學內容。

另外,微課程當中的教學視頻具有相對較強的針對性,能夠以豐富多彩和動態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教學主題。在進行微課程視頻製作的過程當中,教師通常將視頻的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這樣還能夠很好的配合其他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和教學活動。對於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而言,可以根據自身對於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掌握情況來進行視頻的反覆觀看,從而能夠大大的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為了確保微課程教學能夠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效,教師還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聯網絡上的豐富資源,然後分別以互動性、實驗型、探討型、講授類型的形式來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在確保教學質量能夠得到穩步提升的同時,還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授課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

三、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當中的微課程的主要特點:

1、授課時間短:

教師在進行微課程製作的過程當中,往往會選擇一些具有較強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元素來進行教學視頻的製作,然後在較短的時間內完計算機應用基礎重點和難點等相關教學。這不僅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有效地調動學生自主的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教師還可以在微課程教學當中利用啟發、表演、問答等着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營造良好而活躍的基礎微課程教學氛圍。

由於微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多要點的特點,教師在進行設計時能夠有效地將不同的知識面和知識點融合,也可以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知識點的內容和教學要求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微課程設計。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知識,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將各種知識和計算機操作能力有融會貫通。利用生動形象的微課程來進行教學,能夠將傳統枯燥複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簡單精煉的教學內容,這樣能夠大大降低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難度。

2、趣味性較強:

教師在進行微課程的設計和開發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內容,然後利用多樣化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微課程視頻的製作。可以分別製作重點視頻、難點視頻以及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拓展視頻,然後將其共享到校園網絡平台當中,學生就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進行微視頻的下載,利用支持為視頻格式的播放設備和儀器,就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微課程視頻的學習和瀏覽。

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先進的教學儀器連貫性地播放不同的教學視頻,也可以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還能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構建具有較強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微環境。在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體驗的同時,也能全面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教學的整體教學效果。

四、全面加強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設計和開發的有效措施:

1、精準選題:

微課程視頻需要在短短的十分鐘以內完成大量教學任務和教學重點的展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能夠精準科學地進行教學主題的選擇,並在微課程視頻當中體現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等的重要內容。

因此,教師就需要在微課程視頻製作的過程當中利用有效的方法營造與教學相適應的情境,充分地將實際生活和教學內容有效的融合。這樣不僅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熱情,同時也能夠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2、設計創新:

為了能夠確保微課程視頻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作用,教師還必須要對視頻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不僅要在視頻當中增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要在視頻當中加入具有創新性和創意性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進行微課程設計的過程當中,要是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聯網絡和移動技術進行教學視頻的製作,也可以在教學內容當中增加與學生特長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相關的知識,還可以考慮地域教學特點和區域發展情況,有效的在微課程視頻當中融合具有投資性和區域性的教學資源。

3、視頻錄製:

教師在進行微課程視頻錄製的過程當中,需要有效的將錄製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可以藉助視頻軟件、電腦、話筒、耳麥等的工具完成錄製。在錄製之前,需要對耳麥、話筒進行調試,還需要確定視頻錄製的清晰度,這樣能夠使錄製的微課程視頻的清晰性、美觀性、明確性大幅度提升。教師也可以對錄製的微課程視頻進行剪輯,截取視頻當中能夠充分地體現重點和難點,以及教學主題的內容,也可以在視頻當中增加文字描述,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視頻當中所呈現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內容。

4、提升質量:

微課程本身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設計形式,在社會發展和微課程教學模式不斷的更新的情況之下,微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要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此情況下,教師就必須要引進先進的微課程理念和微課程教學方法,不斷的提升為課程視頻製作的質量。

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有效地將全新的微課程教學資源融入到課堂當中,從而能夠最大限度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在學生進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有目的性地增加一些具有創意性和時代性的元素,並在教學視頻當中體現與學生實際生活一些相關的內容,從而能夠大大的提升學生對於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和微課程的接受程度。

五、結束語:

計算機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計算機技術不斷的更新換代的過程當中,我國的計算機水平和互聯網絡技術不斷提高,這為全面推動信息時代和計算機教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為了能夠使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能夠與社會和時代保持同步發展,教師就必須要充分的對現階段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情況和信息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然後利用互聯網絡和計算機技術有效地將微課程徹底地貫穿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始終。除此之外,還需要充分地考慮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方向,然後及時地對微課程進行全新的開發和有效的設計,這樣才能確保微課程教學能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劉明秀.微課程開發與資源建設及在校內外的應用模式[J].教育現代化,2016,(01):115-116.

[2]朱林.淺析《計算機應用基礎》項目化課程建設現狀及應對策略———基於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理論[J].巢湖學院學報,2015,17(06):132-135.

[3]羅雨滋,付興宏,王巖.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7(02)):17-18+47.

[4]徐婕,劉金虎,陳瑾,單廣翠,張利香.《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開發應用———基於Moodle和雲平台實現[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5,(01):145-146.

[5]周華.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電子製作,2015,(10):128.

[6]鄭紅梅.解析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11(20):137-138.

本科生畢業論文格式模板:畢業論文範文 篇四

論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的構建

摘要:科學完整的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是培養合格的免費醫學本科生的有效保障。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的構建要遵循可行性、育人為本、系統性和層次性原則,需要制定階段性教育目標,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開設人文講壇,強化醫德教育。

關鍵詞: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構建方法

免費醫學生的培養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目前全國有68所高校在開展此項工作。醫學教育,德育為先。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醫學生德育全過程,構建符合免費醫學本科生特色的德育體系,值得各高校思考。

一、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的內涵

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是指國家對高校德育工作與免費醫學本科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質的全面要求,是由德育目標、內容、原則、途徑、評價所組成的,以施教者、受教者、媒介和環境為結構特點的系統工程。[1]該體系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着力點,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以蘇區精神和校訓精神為主線,以服務中央蘇區振興計劃為契機,以醫學倫理教育為載體,以為鄉鎮衞生院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為目標。

二、構建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免費醫學本科生今後工作主要面向鄉鎮(社區)醫療衞生單位,由於其基層工作環境的特殊性,與一般本科生在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知識目標及技能目標等方面存在差異性。現有的本科生德育體系雖對本科生的各項德育要求做了明確規定,但在上述方面還有所欠缺,因而有必要構建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

依據衞生部印發的《關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免費醫學本科生入校前與當地政府簽訂定向就業協議,入校後沒有就業的後顧之憂。但國家目前對於免費醫學生就讀期間的學習、品德等各項表現未做出明確要求,不可避免會有少數學生滋生懶惰思想,達不到基本的培養目標。因而,要培養合格的免費醫學本科生,就要有科學完整的德育體系作保障。

三、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的構建原則

1、可行性原則。建立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應適合我國國情,普遍適用於在校免費醫學本科生,目標明確。[2]雖然免費醫學本科生的培養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但其與一般本科生的培養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目前,各高校都有較為健全的、專業的學生管理隊伍,成熟的大學生德育體系,因而,各高校完全有可能構建科學、合理的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

2、育人為本的原則。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堅持育人為本,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必須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把學生的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相結合。積極創造一切條件,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廣闊的空間。

3、系統性原則。構建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應制定完整的德育目標、內容、原則、途徑、評價指標體系,每個部分之間應相互貫通、彼此依賴,體現系統內容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多措並舉,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之縱橫交錯、相互聯繫,形成系統網絡框架。

4、層次性原則。不同年級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需求有所不同,因而不同年級的德育內容、方式、途徑等側重點也應有所區別,體現年級特色;各年級德育體系之間應能有效銜接,主線清晰,層次分明,呈現遞進性;同年級免費醫學生的德育體系,要做到德育目標、內容、途徑、評價指標體系等分系統合理銜接,注重德育體系的針對性,突出主題。

四、構建免費醫學本科生德育體系的實踐

2010年國家啟動了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同年我院被確定為江西省免費定向醫學生的培養院校之一,在借鑑贛州市政府“訂單式”培養農村衞生工作人員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教育體制試點項目人才培養活動的教學實際,以強化醫學生職業道德為核心,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着力點,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強化醫學倫理教育,科學構建完整的免費定向醫學生德育教育體系。

1、制定階段性教育目標。對一年級免費定向醫學生,結合大學生涯規劃設計,幫助學生樹立無私奉獻、敢於擔責、為了人民的健康事業不懈奮鬥的崇高理想。對二年級免費定向醫學生,注重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的教育,引導學生加強對蘇區精神和革命傳統的學習,牢固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具備求實、奉獻、創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三年級免費定向醫學生,引導他們積極開展主題調查,參與各類知識、技能大賽,在競賽中增長才幹,在競賽中孕育創新。對四年級免費定向醫學生,側重利用贛南紅色資源,開展艱苦奮鬥教育,通過邀請革命老前輩來校講故事,深入革命根據地參觀學習、與老紅軍零距離接觸等方式,教育學生樹立艱苦創業、紮根基層的無私奉獻精神,把個人前途和國家需要有機統一起來。對五年級免費定向醫學生,經常與他們談心、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從學校到臨牀實踐的心理、觀念、角色的轉變,正確對待就業與個人理想之間的衝突,使他們能安心基層工作。

2、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根據教育部21號令《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及《贛南醫學院學生學籍管理細則》等相關文件規定,結合免費醫學生人才培養工作實際,學校制定了《贛南醫學院免費醫學生學籍管理細則》(贛醫發[2012]14號)。細則對免費醫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入學與註冊、學制與學習年限、考勤與請假等有關方面做了詳細的規定,有助於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樹立良好的學風,保障免費醫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免費醫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制定以課程和教材建設為基礎的教學基本建設類文件,以教學管理規程為主體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以教學質量標準與質量監控體系為核心的質量管理與監控制度,從制度上規範了教學各個環節的管理工作。形成兼職班主任、輔導員、班級導師、輔導員助理四位一體的創新管理模式,制定支部共建、班室掛鈎、學業預警、導師制等制度,實施學子成長計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制定免費醫學本科生思想整治教育考評細則。每學年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紀律作風、學習態度、勞動衞生、社會實踐、職業素養、基層服務意識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畢業時總考評成績是五年的綜合考評成績累加的結果。考評成績,作為評定獎學金、先進個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及畢業鑑定時的主要依據。

3、開設人文講壇。學校以選修課形式開設人文講壇,注重學生思想素質、職業道德、心理、倫理教育,引導學生從疾病認識昇華到對生命的尊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係修養、倫理道德修養和文學藝術修養。

4、強化醫德教育。醫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將醫德教育與醫德修養、專業課程、校園文化相結合,整合資源,創新載體,講究方法,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醫德教育與醫德修養相結合。幫助定向生確立醫德信念,培養醫德情感,養成醫德習慣。把自覺的醫德意識轉化為實踐中的醫德行為,形成自覺的醫德習慣,讓習慣符合標準,讓標準成為習慣,這是醫德教育的最終目標。二是醫德教育與紅色資源相結合。分批組織免費醫學生代表赴瑞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思政課現場教學,充分發揮贛南蘇區“紅”的優勢,用足用好用活紅色教育資源,努力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教學優勢,使學生在“聽、看、感、思”中達到“知”,啟迪“行”。三是醫德教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營造醫德氛圍、鼓勵參加社團活動、建立定向生醫德檔案,通過從正反兩方面對定向生的醫德品質進行強化,有機地把醫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斌。淺議開放性高職德育體系的整體構建[D]。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石祥。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體系構建初探[J]。江蘇高教,2013(1)。

[3]王丹丹,邵妍,曹萬鵬。論和諧社會視野下高校德育體系構建的原則及機制[J]。傳承,2011(6)。

本文系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探索“五年制”鄉鎮及社區醫務人員定向培養模式》(項目編號03-114-137)階段性成果。

本科生畢業論文範文模板 篇五

摘要:

近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大幅度增長,科技水平也得到了飛速地的發展。隨着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人們的生產、生活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化的建設步伐也日益加快。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各個企業也朝着信息化方向發展,計算機機應用技術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幫助。基於此,本文闡述了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基本含義,並對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在企業實現信息化過程中發揮的意義進行分析,進而探討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在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具體運用,提出了幾點思路。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技術;企業信息化;應用

隨着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地進步,科技領域也得到了不斷地突破與發展,其中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已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的各個角落,併發揮着無法取代的作用。因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很多公司關於計算機技術也保持了更大的關注與重視,一些企業在不斷地實現信息化的建設過程。而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可以更好地促進企業信息化的建設進程,為此,有必要深入地探索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在企業中的有效應用,以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一、關於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含義:

現階段,隨着社會的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己經被大量運用於很多的領域裏。關於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其基本的含義可以理解為:這項技術應用了計算機相關軟件本身的性能,為人類工作與生活帶來可靠性、便捷性的服務,計算機具體良好地掌握與運用每一款軟件的所有性能以及屬性,進而為人們提供優質的服務。所以,人們當前已經對計算機的應用技術產生了強大的依賴性,也表明了這一技術產生的重大意義。現如今,為更好地符合社會不斷髮展的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着力對計算機應用技術進行進一步開發和推廣。總之,計算機的應用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國家的現代化水平。

二、關於計算機的應用技術於企業信息化的意義:

隨着人們對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普遍應用,公司的自動化辦公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各個公司可以利用很多的智能設備進行實時性有效性地對公司內容的經營信息加以更新,免除了公司由於市場信息在蒐集過程產生的滯後性引起的企業戰略方式確立的偏差,提升了企業基礎性信息的精確度以及實時性,確保了公司策略的合理性。

2、這樣的辦公自動化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數量,並且達到了完全自動式的辦公效果,又為公司節約了不小的經營與管理方面的成本投入。

3、計算機技術是一項智能化的技術,在公司的信息化建設中可以進一步對業務的流程進行改進,對於公司進行有效地人員、物資等方面的調度工作帶來了技術支持。進而推動公司的工作質量與效率的提高。

4、計算機的應用技術有利於公司的信息化程度地提高,為企業的電子商務平台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持,同時,對於遠距離的辦公帶來保障,從而強化了公司生產運行的靈活度。

三、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過程對於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探討:

1、企業的生產方面:

當前,公司的生產與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將計算機的高新技術引進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生產環節的自動化,且給公司的流水線生產的方式過渡到自動化生成帶來了可靠的支持,促進了生產製造的工作效率與產品的質量。

總之,公司建設信息化的工程中,主要是依託於計算機的應用技術,以及一些微電子技術、模擬技術或者自動控制技術等,進而逐步地達到關於公司的生產過程自動化,以及生產控制的智能化,建立關於公司流水線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系統,以最大化地提升生產製造的效率與產品的質量。此外,在對企業的相關產品與工藝加以進一步地研發過程中,技術員還應當熟練CAD、CAPP等計算機相關軟件的應用技術,為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2、企業的經營方面:

我國的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健全的情況下,各個公司的'管理者在經營中已逐漸掙脱了以往封閉型管理方式,而轉向了開放形的管理模式來制定企業的經營策略,這就會引起公司易遭到市場經濟的體制和信息化形勢的制約。這樣,公司為創造更大的經濟目標,佔據更為廣闊的市場,需將公司的供應鏈具體的情況進行控制,而且關於採購、運輸、製造、儲存以及營銷等工作流程展開有效地管理與改進。因此,公司相關機構在工作中引入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利用局域網、互聯網以及數據庫等要關技術進行了公司的管理,進而達到關於供應企業、生產者還有服務企業促進服務信息的協調性,保障公司可以實時掌握有效地的需求,同時以此為依據對於供應、銷售以及服務等工作進行合理地整合,提升每項環節的效率與質量,有利於公司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3、企業的管理方面:

隨着企業改革的深化,我國的很多企業的構成已發生了較大的更新與優化,企業的管理不斷地系統化與科學化。近年來,隨着國家開放程度不斷地深入,還有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的管理常面對着龐雜的信息。這就給工作人員增大的工作量與壓力。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公司的管理質量與效率,相關的工作者引進了計算機的應用技術,進而對企業管理相關的信息加以快速有效地採集、整理、篩選以及處理,進而為公司管理者減輕了負擔,同時保障了工作的質量。近幾年,在計算機的應用技術的推廣之下,企業建立了資源規劃、信息處理體系、決策的支持體系等企業的管理信息化技術,增加了企業管理的科學性。例如,某食品連鎖店為推動企業的全面發展,在其連鎖店面內部安有監控的攝像設備,並利用網絡系統為管理者可以實時地調取監控內容,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及時地調整與解決,保證了各個店面良好地運營與發展。這樣,計算機的應用技術給企業的遠程化管理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

四、結束語: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公司的運營、管理與發展面臨着複雜的內容,為了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更大的優勢,創造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廖冰峯。在企業信息化中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分析[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08):82-83.

[2]呂豐秀。計算機應用技術在企業信息化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24):161.

[3]馮迪。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探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17):81-82.

大學生畢業論文範文:《淺談發展生態審計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 篇六

摘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順利進入小康社會的基本前提保障之一。作為系統工程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多方面的體制保障。從保護生態出發提出開展和強化區別於傳統績效審計概念的生態審計,探討了生態審計的來源以及其在政府審計、內部審計以及獨立審計不同主體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態平衡 審計 生態審計 績效審計

一、生態審計概念界定

生態審計的另一個理論基礎為產業生態學。即回答了我們如何作為審計的內涵和對象看待生態這個概念。產業生態學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ch等人模擬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和生態系統的循環再生過程所開展的“工業代謝”研究。即組織作為一個生物體需要和外部環境開展能量交換,吸收能量的同時排出廢物殘渣。產業生態學涉及三個層次,分別體現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上,這與我們後續所討論的審計主體安排是相一致的。宏觀上,考慮產業生態學是國家產業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和基礎,即圍繞產業發展升級,科學的將生態學的理論與原則融入國家法律、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的制定當中,以促進國家及全球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繁榮。在這個層面上需要政府審計的參與,以保證相關的制度和程序能夠在這一層面上積極落實。中觀上,它是部門和地區生產能力建設及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通過生態產業的發展,科學的將區域國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社會和諧的結合。各地區審計部門通過開展配套審計工作幫助貫徹執行。微觀上,則為作為經濟細胞的企業提供具體產品和工藝的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方法,涉及企業的戰略定位,競爭能力、管理體制、行動方針乃至企業文化的建設。具體而言包括企業的“綠色核算體系”,“生態產品規格與標準”等,作為企業職能部門之一的內部審計部門需要積極參與進來。

國外對生態審計的研究起步比國內早,也最先提出了具體的生態審計概念。Linda ding等(1993)在《生態管理與生態審計:經營中的環境問題》一書中,介紹了生態審計及其發展趨勢。歐共體國家環境部長會議早在1991年曾提出了兩項重要的草案“生態審計(Eco-audit)”和“生態認證(Eco-labeling)”,鼓勵成員國和成員組織在“自願”的基礎上接受審計。國際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1就是企業生態審計研究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國外政府和企業在開展生態審計工作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如瑞典鬆茲瓦爾開展的生態審計制度包括了環境監測、市政設施的內部審計,並採取了內部組織探討和研討會等方法;奧地利的“維也納生態經濟建設規劃”規劃為企業提供的環境保護計劃有五個,分別是:環境管理體系建設、企業生態審計、温室氣體削減、ISO14001、旅遊環境標誌計劃等,通過實施該計劃,維也納市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Christa Leidtke通過對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的一箇中型傢俱廠的材料流核算進行生態審計,進而對企業發展提出了適於資源管理、材料流管理、產品管理的產品生態設計。

中國出台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指出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審計制度,確保投入與產出的合理性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內蒙古赤峯市等地相繼出台了生態審計制度,海南省、浙江省也計劃推行生態審計制度,可見中國各級政府對生態審計的重視。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生態審計制度僅停留在生態環境的評價上,且大多數表現在對生態環境狀況的定性分析上缺乏定量的標準為準確評價帶來了障礙。而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相對於生態審計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多數的環境信息披露主要針對的是企業的環境狀況而披露的治理環境的費用、由於環境因素變化造成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綠色產品”和“綠色經營”帶來的收益等。因此構建生態審計體系,明確生態審計發展是確保生態文明和建設的基石。

二、生態審計的指標體系構建

(一)生態審計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我們認為,生態審計指標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經濟績效指標、生態績效指標和社會績效指標。首先我們應該明確指標設定的相關原則:

1、系統性原則。任何產業都是一項複雜大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能夠全面地反映該產業對於自然資產與資源利用和消耗、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方面,具有涵蓋面廣、系統性強的特點。所以,產業系統生態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遵從系統性原則。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系統並不意味着面面俱到,過分的困於細節將使得評價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2、可比性原則。每個產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但與其關聯行業還存在有很多共性的地方,評價指標具有可比性,將有利於行業間的橫向比較,找出彼此之間的差距與問題,能夠促進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加快本產業的發展進程和評價指標體系的不斷改進。

3、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夠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徵,評價體系本身有合理的層次結構。評價的數據來源要準確、處理方法要科學並有理論依據。具體指標能夠反映出所考察的產業的真實情況。

4、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充分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它既要能全面反映所處行業生態系統的特徵和發展水平,又能儘可能地利用統計資料和有關規範標準。

(二)生態審計:評價指標設計

1、生態指標。生態審計的研究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的,生態指標的選定當然是重中之重。從當前各地政府制定的生態審計制度可以看出,環境污染、資源和能源消耗、耕地保護、天然林保護等是生態審計的重點內容,涉及的指標有能源利用率、原材料消耗量、廢棄物排放、大氣和水體質量等。

2、經濟指標。企業經濟績效指標的選用包括盈利能力;流動能力;長期風險和股東回報這四個方面。具體而言包括“營業收入”、“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收入”、“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這些指標可以反映企業盈利能力;“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是企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的綜合表現。值得提出的是我們要將非財務指標納入到經濟指標評定中來與非財務指標做出對照從而更加使得我們的經濟指標有效和真實。

3、社會指標。社會指標的選取應反映該項目或企業帶來的社會福利的改善。如“職工年均工資”、“人均住房面積”、“人均佔有教育經費”、“每千人擁有病牀”、“每千人擁有醫務人員”、“人均佔有科研經費”六個指標來反映醫療福利的現狀。“職工年均工資”和“人均住房面積”兩項指標可以反映產業職工的收入和生活條件;“人均佔有教育經費”、“每千人擁有病牀”、“每千人擁有醫務人員”、“人均佔有科研經費”則用來衡量產業內教育、衞生、科研投入條件。將投入與產出指標相對比即可得到效率指標。我們可以通過平衡記分卡來構建上述評價框架。卡普蘭和諾頓提出的“平衡記分卡”(Balance Scorecard)能綜合、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績效,有效地實現了過程指標和結果指標的結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的結合,並且已經在全球企業包括中國企業中得到了重要應用。在此我們可以將它的理論和方法借用到生態績效管理中來,建立單位績效評價的平衡記分卡。平衡記分卡從財務、顧客、組織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維度來評價組織的管理業績。財務維度考察的是服務價值的提高與服務成本的降低兩方面。不同類型的行業企業根據各自的關鍵性指標設計不同的平衡記分卡,各指標的權重也不一樣。關鍵性指標一般分為內部指標和外部指標,結果性指標和驅動性指標。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其中內部指標、驅動性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越來越重要。隨着企業業務發展的多元化,平衡記分卡的設計也將呈多元化趨勢。平衡記分卡是比較靈活的用於指導行業的內部評價管理的工具,不同時期企業的特點不同,關鍵指標不同。

三、不同審計主體下生態審計的開展

(一)政府審計:開展幹部離任生態審計,並逐漸向事前推進

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審計的主體內容是財政收支審計,即對於政府財政收支的經濟效果給予監督和審查。隨着市場經濟發展的深入,中國政府審計引入了績效審計成果,即注重對於資金使用的效率性,效果性考察。從審計的歷史來看審計對象為經濟活動,但鑑於中國實際文化與制度背景,近些年來中國借鑑國外的問責制度,全面開展了幹部離任審計。離任審計的開展有效地制約了幹部在任期間的短視行為,強化了對於幹部權利的制約和監督。而傳統上對幹部進行離任審計主體內容包括財務審計、管理審計和相關的法紀責任。而我們認為將生態考察加入到對於幹部的離任考察當中來開展離任生態審計是政府審計有效開展生態審計的重要突破口。

1、生態環境的保護事關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共同和諧持續的發展,是一項長遠永續的工作。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將生態考核加入到幹部離任審計的內容中來是必要的。這是與綠色GDP的概念相一致。實施生態離任審計,既是在自然機理上保護自然環境,也是在社會意義上保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開展離任生態審計能反映出政府對於生態保護的決心與信心,從而在思想上給予即將上任的黨政幹部以生態保護的強烈信號,希望他們在任期間能夠有效保護環境。

2、在中國經濟發展極度不均衡,生態保護的情況亦差異很大。在早期得到飛速發展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人均GDP已經趕超了中等發達國家。但太湖藍藻事件和“垃圾鎮”、“癌症鎮”相繼被曝光讓很多人怵目驚心。而在西部的欠發達地區為了趕超東部發達地區,實現所謂的跨越式發展,不遺餘力的招商引資。上項目、辦企業只看重投資規模而非考慮資源消耗、產業附加值,甚至以破壞資源和環境換取招商成績的現象。出現了東部地區由於受到生態破壞的影響已經開始保護生態,從而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被迫遷移至西部而這竟然正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政府的下懷。生態教訓已然很深刻,已經不能再一次被重複!所以開展離任生態審計真當時。從幹部離任抓起全面監督生態破壞的蔓延和遷移性問題。

3、需要指出的是,通對幹部進行離任生態審計,是要從根本上消除幹部急功近利的傾向,控制其短視的行為。強化幹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同時離任生態審計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也是對於幹部進行了保護。靠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發展必定是不得羣眾之心的,在短暫的經濟發展之後必定在後續有報復性的代價,從而很大程度上避免在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付出更為慘痛的教訓。

幹部離任生態審計將生態作為一套考核幹部的指標,從思想上杜絕近視發展,政績工程的不良為官思路;對於官員在任期間踏踏實實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創造出綠色GDP,造福後代子孫提供了可視的評價和褒獎。

(二)企業內審:生態審計降低環境成本

企業的發展已經告別了零環境成本的時代。隨着環境保護法規的日漸完善,企業意識到如果治理污染,環境成本就會壓垮企業。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自發地制定一些審計計劃與程序,以便及時檢查出可能觸犯環境法律的相關管理缺失,及時消除環境與法律的風險,而具體執行相關審計任務的為企業內部審計部門。與此同時在競爭的市場上,為了迎合消費者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同時取得競爭優勢,企業也自覺地順應社會環保潮流與願望,開展內部環境審計;另外,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還來源於資本市場給企業的融資約束:不注重環保會大大增加企業破產風險,導致企業付出更高的代價來獲取資金,從而嚴重影響和制約着企業的發展。

企業內部審計部門開展生態審計迫於上訴壓力之外,亦存在開展的基礎。近幾年來環境會計的大力發展給予生態審計的開展帶來了可能性。傳統理念認為開展生態審計最大的困難是相關的因素不可定量性。不可定量即沒有統一的可比的硬性的標準,沒有標準則無法複核與確認從而給出相關的意見。壞境會計或稱環境管理會計初步解決了相關問題,是的(“使得”)企業中發生的相關環境成本變得可以被計量和歸類,我們同時參照國家的相關標準和要求即可得出初步的比較意見並給出改進意見。從這個角度上説內部審計更應該去做的是建立一套適合本企業使用的,符合本企業特徵的生態審計制度,對於公司的治理層面利益相關者即董事會、股東會和高管大力宣傳和溝通生態知識,謀求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對於管理層,將生態保護理念,生態審計相關規定廣泛傳達從而樹立生態保護的意識,督促和監督管理執行層從日常管理經營活動做起,不斷降低生態環境成本。

(三)民間審計:廣闊市場前景的生態審計服務

就現階段而言,民間審計以提供審計,即鑑證和諮詢服務為主,而其內涵主體主要為財務與管理活動。生態審計服務尚未形成,也未能有獨立的審計機構提供和開展相關服務。但我們需要指出的是生態審計將成為民間審計的未來經濟增長點。究其原因:

1、由上文所提到的,政府和企業作為宏觀和微觀的兩類審計對象已經開始大力發展生態審計,這很有可能面臨審計資源短缺的問題,他們需要社會上的審計力量來幫助他們有效地開展審計。這就為民間審計開展生態審計業務帶來了機會。政府審計與民間審計合作,內部審計業務外包和合作在財務審計領域已經屢見不鮮,相信專業性要求更高的生態審計勢必將有更為廣闊的業務合作空間。

2、就目前民間審計市場來看,存在大量的審計人員從事着傳統的財務審計業務導致傳統的審計業務利潤率十分稀薄。會計師事務所急需高回報的業務來提升自身的利潤空間,生態審計業務的開展與開拓將給有能力從事生態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帶來一片藍海。目前生態審計業務仍是一片空白,且生態審計業務存在技術性壁壘所以先進入者將會得到豐厚的回報,會計師事務所也就存在動力。大力開發生態審計業務爭取早日搶佔該領域的制高點。

3、“碳關税”的出現將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由書本變為了現實,這意味着生態和環境都有了交易的價值和價格。由於受到配額的限制,勢必會存在市場讓高污染的企業去購買“污染權”。價格將成為市場存在的關鍵,需要存在獨立的第三方來對生態、環境的交易價格做出評估。毫無疑問,會計師事務所將是最好的當仁不讓的選擇。作為對環境風險進行評估,或合理規避,中小企業或機構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專門人員,而大型企業或機構可能有這方面的專家,但這些專家受僱於自己,不具有獨立性的地位,他們的評估意見尤其在交易時不具有法律效率,而國家環保機關、審計機關畢竟資源和能力有限無法全面覆蓋這方面的職能。因此,社會迫切需要專業從事這方面的中介服務――向來以獨立性著稱的註冊會計師,生態審計中介服務就應運而生了。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已經自然地承擔起這一職能,不斷的為此配備本方面的專門人才,制定相應的環境審計規範,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審計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間審計為主導的生態審計將會成為生態審計發展的主導力量和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正興。環境審計[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2]胡春元。風險基礎審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鄭俊敏。市場條件下的生態審計發展模式分析[J]。特區經濟,2006,(7)。

[4]廖仲毛。生態審計:為生態建設保駕護航[J]。中國綠色時報,2003-08-12.

[5]張君明。幹部要過“生態審計”關[N]。光明日報,2005-09-13.

[6]王光遠。內部審計思想[M]。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1.

[7]陳忍雄。環境審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8]林兢。環境審計研究[J]。中國發展,2005,(3)。

[9]李嘉琦。平衡記分卡的發展趨勢[J]。中國集體經濟,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