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工作總結及2022年工作思路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3W

【概述】

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工作總結及2022年工作思路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津皙藍”為你整理了這篇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工作總結及2022年工作思路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21年,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民生訴求流程優化,不斷深化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區建設,全面提高政府機關協同聯動能力,積極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各項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生訴求改革經驗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推廣創新舉措,獲“新聞聯播”專題報道;在第二十屆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區人民政府網站首次躋身全國區縣級網站前十名,網站經驗做法《以分級分類和隱私保護助推政務數據開放共享》獲評區縣級“十大”優秀創新案例。《探索實踐“信用+執法監管”公開新模式》獲國辦《政務公開工作交流》刊登和省府辦書面表揚;5G政務專網項目在第四屆“綻放杯”5G應用徵集大賽智慧城市專題賽中榮獲一等獎及全國總決賽二等獎;我區成功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城市管理類特色基地名單。

一、2021年工作情況

(一)政務服務方面

一是深化政務服務改革。“秒批”事項增至134項,“秒報”事項增至118項,推廣開通電子證照應用152種,即辦事項增至289項,即辦率達88%,推出“一件事一次辦”主題服務450項。二是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規範化。梳理編制771項政務服務事項清單,通過門户網站等多個渠道及時向社會公開。建立清單動態監管機制,引入第三方機構加強事項各要素標準化、規範化審核。三是全面創新政務服務工作模式。推出“信用+審批”“政銀合作”模式和“政園合作”試點。印發《坪山區政務服務“信用+審批”改革工作方案》,推出273項“信用+審批”事項。與轄區工商、農業等7家銀行分行合作,推出企業開辦一窗通、無犯罪記錄證明辦理等政銀服務。會同深圳市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園運營方梳理形成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園區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組建專業團隊,5月1日起對園區企業提供政務服務。四是大力推進內部審批制度改革。形成內部審批事項和要素清單,收集第一批59項內部審批事項,製作全景式流程圖,完成系統初步設計,搭建全景視圖、事項管理、項目管理等六大功能管理模塊。

(二)民生訴求方面

一是完成民生訴求第五輪流程優化。完成區民生訴求服務中心建設,修訂印發《坪山區民生訴求管理辦法(第五版)》。優化完善《坪山區“一網統管”職責清單》,融合建築廢棄物、國有土地、文明城市創建、城市管理、企業訴求服務等事項。完善民生訴求事件分撥處置指引,收集《民生訴求事件分撥指引》(區級233項、街道489項)、《民生訴求事件採集核實指引》(119項)、《民生訴求事件處置指引》(171項),更新印發井蓋類民生訴求事件核實、分撥、處置指引。持續優化事件標準體系,新增民生工程、民生實事、民生需求等民生類標籤55個。開展民生供給側服務機制研究。推進智能知識庫和智能客服機器人上線服務。國家發改委發文將“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民生訴求響應機制”列為推廣借鑑深圳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之一;民生訴求改革經驗做法獲得市主要領導批示並要求全市推廣。二是順利完成“社區黨羣服務中心+民生訴求系統”改革平推。將區視頻資源智慧管理平台、時空信息雲平台軟件下放至社區並做好分級分權。開發“一網通”社區版,為社區書記、社區兩委幹部、“一支隊伍”人員開通“一網通”賬號。為各社區指揮大廳開發可視化“5+x”主題。指導各社區開展指揮大廳屏幕等硬件建設。推進“智慧碼”試點,選取中心公園、坪環社區、聚龍路等片區的城市部件進行“一碼融合”,搭建掃碼上報事件場景。順利完成全區23個社區平推工作的階段性驗收。對民生訴求改革歷程及成效進行總結提煉,形成了《坪山區民生訴求改革資料彙編方案》。三是創新推出企業訴求服務。通過在“創新坪山”增加企業訴求服務入口,接入規上企業526家,開設賬號831個。

(三)網格管理服務方面

截至12月底,共採集人口信息1109882條(新增531863條,註銷578019條)。實有人口679782人,樓棟41301棟,總間套539882套,實有法人25303家。一是推進與市社區網格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對接工作。完成人房模塊和網絡端口聯調測試並正式上線使用。二是對各街道“一支隊伍”抓整治情況開展專題調研。對各街道的人員構成、工作機制、工作成效和存在問題等進行詳細分析,並提出針對性意見建議,形成《坪山區“一支隊伍”抓整治工作情況調研報告》。三是狠抓常態化網格巡查。出動網格排查人員13萬餘人次,排查整改各類管理事件77903宗。

(四)智慧城區建設方面

一是推動智慧城市研究院實體化運營。搭建完成研究院理事會和內部組織架構,執行院長和部分工作人員已經到位,併成功啟動區智慧城市頂層規劃設計項目服務工作。二是完善首席數據官(CDO)工作機制。作為省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單位,在全區印發《坪山區首席數據官(CDO)實施方案》,建立區級和部門首席數據官、信息化專員及隱私專員隊伍,明確工作思路和任務。三是加快推進頂層規劃設計。完成《智慧城市“十四五”專項規劃》合法性審查。印發《坪山區2021年度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實施方案》,編制《信息化項目分包規則》《信息化項目後評價模型》等相關文件。四是持續提升信息化項目建設統籌能力。聯合印發2021年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年度計劃,全面納管部門預算類信息化項目和應用系統,加大數據共享融合和集約化建設力度。全年下達12批投資計劃,涉及資金總額2.1億元。五是全面加快信息化項目建設。完成視頻資源智慧管理平台(二期)、“智慧坪山”移動互聯網(一期)驗收。建成並試運行時空信息雲平台(二期),啟動智慧管理指揮平台(二期),完成聚龍路、高新大道、金田東路、智能網聯測試區474根多功能智能杆建設,5G政務專網覆蓋區委區政府一辦、二辦、三辦及六個街道辦政務辦公場所。

(五)政務公開和政務新媒體管理方面

一是工作制度和業務流程進一步規範。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屬性源頭認定機制,實現公文辦理前自動進行“主動公開”提醒。制定坪山區政府信息公開信息處理費收費流程圖,優化全區依申請公開答覆模板,統籌全區各單位進行規範辦理。進一步明確政策解讀力度、前置審查及審核發佈等工作要求,指導13家單位開展政策解讀工作,審查解讀材料17份。制定《坪山區政務公開服務專區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二是網站建設進一步加強。建設“公辦幼兒園”“我為羣眾辦實事”“河湖長制”“知識產權宣傳週”4個政務專題。搭建“民生訴求大數據分析”專題,集中展示民生訴求總體情況、類型分析、處置情況分析、熱門事件等內容。三是政務新媒體建設進一步完善。“創新坪山”公眾號累計發佈信息170篇。“創新坪山”微博正式上線,累計發佈信息255條,閲讀總數達132.13萬次。完成“i深圳”坪山專區中標信息、接訪專欄、政務地圖更新,新增2021年入學專題。

(六)數據共享與開放方面

一是完成政務數據分級分類與隱私保護綜合改革試點。印發《坪山區公共數據分級分類管理辦法(修訂)》及操作指引,對智慧管理指揮平台等關鍵信息系統合計22390個字段進行分級分類,全面升級改造系統權限。二是全面加強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管理。印發《坪山區政務數據共享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規範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管理的編目與歸集、共享與應用、管理與安全、職責與考核等關鍵環節的流程和權責。三是順利完成數據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全區各單位數據家底,形成區內39家單位94個自建系統512項信息資源清單,新增接入9個業務系統的數據資源。四是持續深化數據共享開放。新增126項數據共享編目、累計完成464項共享目錄訂閲及289項共享目錄梳理,完成30項新增數據開放,154項數據開放目錄梳理。

(七)服務與保障方面

一是政務微信協同聯動能力持續增強。新增應急指揮、智慧統戰、領導批示、核酸統計等18個專項應用。上線微文檔、微盤應用,實現文檔、表格在線協同編輯,信息無縫同步。二是視頻資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印發《坪山區視頻資源管理辦法(試行)》《坪山區視頻資源建設管理規定》《坪山區視頻資源運維管理規定》等配套制度文件。視頻資源智慧管理平台部署“店外經營”“沿街晾掛”等13種城市管理事件檢測AI算法並推送至“一網通”平台分撥處置,形成視頻事件智能識別-分撥-處置閉環。上線5G政務專網版移動端系統。智慧坪山運行管理中心(多功能廳)累計保障會議816次,全區累計保障重要會議室視頻會議1079次。三是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高。印發《坪山區黨政機關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網絡安全保障工作方案》,修訂並印發《坪山區黨政機關網絡與數據安全管理暫行辦法》,確保全年網絡安全零事故。常態化開展全區網絡安全隱患檢查,組織網絡安全及基礎設施應急演練14場。開展工作人員網絡安全意識培訓及考試,覆蓋全區1.2萬餘人次。四是權限管理精細化程度持續加強。修訂印發《坪山區信息系統權限管理辦法(修訂)》及配套指南,並開展三輪信息系統權限排查。

(八)疫情防控方面

一是突出抓好重點疫情數據排查工作。“5.21”“6.14”等局部疫情發生後,會同市公安局坪山分局及其他區直單位第一時間組建數據排查專班,抽調員工投入疫情重點人員數據排查工作,有效實現“排查”“核酸”任務動態清零,完成率長期保持在全市前列。二是順利實現區温馨驛站集中隔離點平穩移交。持續優化工作機制,完成隔離點重要位置及外立面視頻監控全覆蓋,將隔離點47路視頻接入市防控指揮部,在線率穩居全市第一。全面保障隔離點各項工作系統穩定運行。根據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部署,3月底將集中隔離點各項工作和物資平穩移交區應急管理局管理。三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科技保障優勢。建成核酸基礎庫、防疫專項核查和智能外呼系統,在政務微信端開發上線“疫情動態”“核酸統計”“核酸查詢”“疫苗統計”“疫苗查詢”“專項核查”等功能模塊,為一線工作人員配備“一網通”移動終端,為各級防疫工作人員提供科技助力。在“創新坪山”公眾號上線核酸檢測點地圖和疫苗接種點地圖並保持動態更新,在百度、高德、騰訊等商業地圖上線疫苗接種點地圖。針對不同對象精準推送防疫短信。制定《坪山區全面推進第二劑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任務工作方案》,依託社區網格高效完成疫苗接種任務。

二、2022年工作思路

(一)政務服務方面

一是持續推進固投管理系統建設。搭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管理系統,匯聚固投領域相關數據,以全區、行業、單項目三個維度,主題畫像式清晰展示全區項目信息,實現政務數據資源的前後聯動、綜合分析、統籌應用。二是全面推進“主動服務”模式。通過共享數據、數據匹配、協同審核等方式,推動更多服務事項實現“主動服務”,推動服務模式從“事項供給”向“場景服務”轉變。三是打造“5G+智慧政務”體系。進一步優化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深入探索5G技術在智慧政務中的行業管理和應用,為企業、羣眾提供多渠道、多場景的在線政務服務。

(二)民生訴求方面

一是深化基層治理改革。完善三級指揮中心建設,升級一網通系統,建立基層治理主題庫,主動將資源下沉至基層。優化權責事項和街社分工,強化基層服務管理能力。二是持續提升民生訴求事件處置效率。完善全流程標準指引,優化事件分撥處置指引,持續優化事件分級分類標準,完善《坪山區“一網統管”職責清單》。三是健全網絡民生訴求信息共享機制。實現智慧網信平台民生訴求類事件及時發現、及時跟蹤和及時解決。四是繼續深化知識庫建設。優化知識分類,升級知識採編系統,推廣應用智能客服機器人,推動知識庫從政務服務應用擴展到各業務領域應用。

(三)智慧城區建設方面

一是進一步提高規劃引領能力。研究院實體化運營更加流暢,業務量顯著增加,開展建設成果交流推廣活動。印發智慧城市“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2022年規劃實施方案。有序推進智慧城市沙龍、CIO培訓、智慧城市專家委員會年度會議等系列“外腦”“智庫”建設工作。二是深入開展項目後評價工作。出台管理規範、評價指南等配套文件,科學、準確評估信息化項目實際效果,並形成評估報告,不斷提高項目投資質量和效益。三是全面加強“智慧碼”建設。推動“智慧碼”與經濟、民生、治理領域深度融合,推出一批基於“智慧碼”的創新應用。四是持續完善信息化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優化“計劃申報”“數據呈現”等功能模塊,使系統從“不得不用”向“好用”“常用”轉變。五是加快推進北斗網格碼試點應用項目落地。完善北斗網格碼編碼規則,在全國率先形成數個北斗網格碼技術社會治理應用場景。六是深化政務微信建設。完成一期項目決算審計,加快二期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及項目實施,完善運維運營制度體系。

(四)政務公開和數據開放共享方面

一是進一步完善依申請辦理工作機制。將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納入“一網通”統一分撥系統,優化依申請分撥流程,提升辦理答覆工作的及時性和規範性。二是統籌建設城區運行監測及融合應用開發平台。構建一數一源、動態更新、互聯互通的數據指標體系,完善基層治理數據庫,構建智能分析應用模型庫。三是推動數據共享開放及創新應用。圍繞疫情防控、應急指揮和基層治理等重點領域開發數據應用場景,面向基層提供數據服務產品。四是推進公共數據分級分類與隱私保護改革。加強《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廣東省公共數據管理辦法》等指導性文件的宣貫工作,結合首席數據官制度落實落細我區數據隱私保護細則,建立公共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數據有序共享。

(五)服務與保障方面

一是加強視頻資源統籌。全面推進互聯網視頻接入平台項目建設,探索“AI+視頻”聯合實驗室實體化運行,建立健全視頻資源管理制度體系。二是完成時空信息雲平台(二期)建設。完成時空信息雲平台(二期)項目竣工驗收,持續更新時空信息雲平台底圖數據,修訂完善地圖平台管理制度流程。三是大力推進物聯網建設。完成物聯網平台(一期)項目設計,爭取完成年內多功能智能杆建設任務,完善多功能智能杆管理制度。四是強化智慧坪山運行管理中心(視頻會議系統)保障工作。優化完善多功能廳管理制度和視頻會議保障制度,整理各類故障信息形成運維知識庫,啟動智慧坪山新運行管理中心項目建設和視頻會議室專項改造。五是深化5G政務專網建設。持續優化5G政務專網網絡質量,有效解決政務微信在5G政務專網環境下的接入難題,對接更多的移動應用接入專網。六是完善《坪山區信息系統用户權限管理辦法(修訂)》及配套指南。建立統一的權限管控平台,推進更多系統開展權限改造。七是持續優化網絡基礎設施。開展重要接入站點的光纖網絡雙路由改造,開展政務網絡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