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展覽館調研報告範文(精選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73W

第一篇:關於在通信展覽館的認識實習報告

展覽館調研報告範文(精選多篇)

關於在通信展覽館的認識實習報告

實習目的:南京郵電大學市場營銷專業是與當代通訊行業緊密聯繫的,具有其特殊性。通信展覽館作為我校學生認識實習的基地,我們通過通信展覽館可以較為全面地瞭解通信技術發展、進步的歷程,增加感性認識,更好地進行通信市場的調研,開發更大的市場並且提出更佳的營銷方案,同時對南郵辦學60多年來在通信發展和技術進步中發揮的作用有所瞭解。

實習時間:2014.10.24

實習地點:南京郵電大學通信展覽館

實習單位介紹:通信展覽館位於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園樓一樓,面積近1000平方米,展覽分“通信·歷史”、“通信·世界”、“通信·未來”三個專題,是一座帶有視覺藝術效果的綜合性展覽館。

實習內容及過程:這次實習我們10月24日早上9點半在通信展覽館門口集合,由工作人員帶領我們進行參觀。同學們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之下對於通信從古到今有了更深的瞭解,也能更準確地展望通信未來的發展將向何處。

(1)通信的發展史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我國通信起源在公元前14世紀,人們通過在甲骨文上刻文字傳遞信息,之後又出現了烽燧通信、郵驛通信等,這些信息傳遞基本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19世紀中葉以後,隨着電報、電話的發明,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發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脱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2)世界通信現狀

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國際電信聯盟(itu)應運而生,它為溝通世界牽線搭橋。世界通信面臨着運營環境的變化: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市場環境的變化、客户需求的改變和fmc融合的趨勢。3g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高速通信的發展需要,於是向hsdpa、hsupa等技術方向發展,3g正在由原來的寬帶經營向更寬的寬帶邁進,同時wifi、wimax等技術也對3g提出了挑戰。固話市場日趨飽和,固定電話的份額不斷下降,隨着新進入者的加入,電信行業競爭加劇,用户對內容和娛樂日益增長、多重播放和“全提供”業務等的需求,都對運營服務商提出了新的需求。

(3)通信的未來

通信發展的未來不是侷限的,未來的4g也會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大家的面前,關於4g,它可以和前者的技術兼容,它是在它們的前面不斷的演進與發展而來的,它將會容量更大、速率更高、功能更強,以在移動環境中支持高清晰度視像和其它寬帶多媒體業務與應用。此外,固網移動融合業務(fmc)已成為通信行業的發展趨勢,產業邊界日趨模糊,融合是未來發展方向。總之,通信

未來的總體走向就是:三網融合 一網蓋天下 用不完的帶寬 享不盡的服務 一個終端在手 走遍天涯!

實習總結及體會:通過實習讓我們進一步瞭解社會,對我們以後走進社會有一定的幫助,對以後從事郵電通信行業起到一定幫助。在實習過程中,我瞭解到很多在學校在課堂學不到的東西。認識實習的時間雖然短暫卻非常充實,不僅瞭解了好多新的技術,還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自學能力,也加深了對自己工作要負責的新年。但某些認識都還是膚淺的,還需要我在實踐當中去不斷深入地理解。參觀過程中,我們在驚歎於人類智慧的偉大時,也深深意識到自身專業理論知識的缺乏,所學知識太過淺薄,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時代的發展瞬息萬變,我們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及時補充知識,並在實踐中充分應用,提高自身素質,做到向先人看齊,以發展人類社會為己任。

這是一次愉悦的科技奇妙之旅,在這次參觀認識實踐中,我們得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

關於在南京郵區中心局的認識實習報告

實習目的:市場營銷是文科類專業,在南京郵電大學這一工科類院校有着獨特的且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專業主要學習市場營銷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營銷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營銷問題的基本能力。把參觀南京郵區中心局作為我們的實習活動之一,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我們學習運作流程以及在資源方面的管理,做到有效管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為一個管理者,必然需要有控制作業流程的能力,因此瞭解管理系統是我們學習的重中之重。

實習時間:2014.10.26

實習地點:南京郵區中心局

實習單位介紹:南京郵區中心局是在原南京郵政局通信樞紐局的基礎上改制組建而成,是全國郵政業務量最大的省會二級郵區中心局,除承擔本郵區的郵件分揀封發運輸外,還擔負着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安徽皖南地區郵政局的進出口郵件的經轉任務,以及鎮江、揚州、淮陰、鹽城四郵區出口信函的處理和淮陰郵區出口包裹、鎮江郵區進口平常信函的集中處理試點工作,日均處理各類郵件總包6.25萬餘袋,郵件79.75萬件。

實習內容及過程:這次實習我們10月24日早上9點在南一集合,搭乘校車到達南京郵區中心局,並由工作人員帶領我們進行參觀。同學們在中心局的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對於郵件和包間的分揀封發運輸整個流程有了一定的瞭解。

(1)掛號信函分揀封發流程

1. 總包接受:接受信息和實物2. 總包開拆:點數、確認勾核3. 散件分揀:人工初分、細分,進口細分到段4. 散件封發:掃描條碼、封發郵件5. 總包交運:按路向堆碼,上傳總包信息6.平衡合攏:總包、散件的平衡合攏

(2)包裹分揀封發流程

1. 信息預處理:對進口信息預處理2. 總包接收:接收信息和實物3. 總包開拆:點數、確認勾核4. 郵件分類:機器分揀、手工分揀5. 機器分揀:機器、人工分揀到局6. 散件封發:掃描條碼、封發郵件,按規定區域存放7. 總包交運:上傳總包信息8.平衡合攏:總包、散件平衡合攏

通過參觀,我們進一步瞭解郵區中心局:

(1) 信息化管理

南京郵區中心局以信息化管理推進標準化作業,以標準化作業促進信息化管

理,減少生產中無效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搭建起精品網絡支撐平台。首先強化網路運行信息化管理,逐步向成本、計劃、精細管理轉變。在實現總包和給據郵件條碼化掃描勾核的基礎上,對散件郵件也推行掃描勾核;要求各級管理人員,充分利用網上數據掌握生產狀況,及時組織郵件的疏運工作。其次,對作業組織和流程進行再優化,調整普郵分揀封發關係,全面實現集中處理;在總包開拆台席增加系統抄登終端,直接對條碼進行掃描和網上信息自動勾核;利用包裹分揀機空餘的格口分揀包狀印刷品,提高設備利用率。第三,使生產作業組織標準化。在國家郵政局新的中心局生產作業組織標準化規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訂詳細的作業標準,全面實現內部生產作業規範化、標準化,嚴把進口關,確保郵運質量達標。全面推行簡捷實用的工作方法,確保時限。

(2) 規範生產機構

以精簡高效、區別對待、合理分工、資源共享、扁平化管理為原則,領導認識到位,管理人員轉變觀念,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人員素質,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製度。

實習總結及體會:通過這次實習我們又進一步認識企業,瞭解社會。南京郵區中心局裏面有序的生產流程以及有效的管理都讓我們感覺到現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只有學好了理論,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並不斷髮展理論。在這次的參觀實習中,我們學到了許多,也成長了許多。

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發揮優勢克服不足,朝着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1、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各種理論知識,並用於指導實踐,以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

2、熟練地掌握各種業務技能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我將通過多看、多學、多練來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各項業務技能。

3、要通過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實踐的過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緒,積極、熱情地對待每一件工作。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寶貴經歷,這次認識實習對我有很重要的意義,是我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我以後將以此次實習為借鑑,努力工作和學習,為社會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第二篇:內蒙古規劃展覽館認識實習報告

內蒙古規劃展覽館認識實習報告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之城”,北亙陰山,南瀕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疆的一顆璀璨明珠。70萬年前,“大窯文化”留下了人類文明的足跡,戰國時期“雲中城”拉開了2400年草原建城史的帷幕,1954年4月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進入新世紀,呼和浩特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新起點、瞄準新目標、搶抓新機遇、謀劃新發展,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建設一流首府城市,開始步入統籌城鄉、服務全區、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美好未來。

呼和浩特市規劃展覽館位於城市東部新區,北臨新華東街,毗鄰市黨政中心、文化中心、國際會展中心等重大公共設施。這裏是展示首府城市形象的窗口、是記錄城市發展演變歷史的場所、是推行政務公開和公眾參與的平台、是對外交流和市情教育的基地。展館共三層,總建築面積6480平方米,布展面積5500平方米。分為序廳、規劃公示廳、歷史廳、城鄉規劃廳、呼市成就廳、模型廳、自治區建設成就廳,共有22個展區。展館從城鄉規劃的視角,以“城市、人居、和諧、發展”為主題,採用傳統和高科技等多種展示手段,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這座草原大都市古老而又現代、美麗而又神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呼和浩特市規劃展覽館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建成國內一流、富有特色的專業展館的奮鬥目標,從2014年7月開始策劃立項,歷時兩年多建成開館,彌補了首府城鄉規劃的短板,必將為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爭光添色。

這次由我們馬濤老師,伊三悌等老師帶領我們參觀了呼和浩特規劃展覽館,使我們瞭解到呼和浩特的歷史,文化,以及未來的發展,更清晰地使我們對呼和浩特有了不一樣的感覺的,我深深的喜歡上了呼和浩特。

進入展廳,一樓的歷史文化名城廳運用青磚灰瓦的牆面裝飾模仿古城牆的效果作為展區開端的造型,牆體的“斷壁殘垣”中鑲嵌了120寸的背投屏幕播放城市歷史專題片《古城春秋》,牆壁中透出的微弱光亮述説着古城殘缺的記憶,設計者採用牆面淺浮雕的方式展示古城分佈示意版圖,其上代表84個古城區的led燈光如呼吸般先後漸亮漸暗,而採用黑白石刻、木板雕刻和模型重現的古城演變展示區則配合着城牆的滄桑巍峨,給人返璞歸真的感覺,帶領我們搜尋着千年古城的悠悠往事。展廳中央的綏遠沙盤模型展現了清末的城市格局,模型頂部採用階梯形勻光板吊頂顯示了這一時期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觀眾可以通過青磚底座的白色烤漆框架玻璃燈箱上所展示的圖片來了解大召,公主府,大盛魁等歷史古城區的保護和規劃方案。隨着燈光樓梯循序而上,二樓是總體規劃展廳。這一展區運用結構化的頂面裝飾和光潔的大理石地面鋪裝,簡約的展陳設計,展現了呼和浩特城市發展的現代化和高速化。大面積的圖文牆和內嵌燈箱,如一塊塊堅硬厚重的城牆磚有序排列在展廳一側,從建國之初到新的千年,60年來城市的每一步發展都投影其上,展現了“呼包鄂經濟圈”的迅猛發展,拔地而起的呼和浩特城市投影桌面仿照呼市的地理特徵更體現了其在內蒙古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大廳兩側的圖文

牆,錯落排列在展廳中間的城市模型展台,都利用聲光電技術將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設成果和未來發展藍圖可視化的展現在觀眾面前。成果展示區還利用虛擬駕駛的互動展示方式讓參觀者身臨其境的一覽環城河碧水藍天的景色,180度弧幕4d影院播放着呼和浩特輝煌60年發展歷程的影片,展現這座城市和諧人居的綠色環境和城市規劃的優秀成果。

三樓的主模型廳,利用大型燈光沙盤和led大屏幕,將城市未來建設的構想和發展走向一覽無餘的展示在觀眾面前。圖文展區的頂面,白色方形磨砂頂燈在中軸線上錯落排列,就像這座城市60年來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深深淺淺一直向前。 呼和浩特城市規劃館以現代簡約的整體建築框架和沉穩內斂的室內裝飾風格,流暢有序的空間佈局,充滿藝術性的展示設計,豐富的展陳語言,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展示了呼和浩特鍥而不捨,積極進取的人文特質和創新務實,融合開放的城市精神,將這座青色之城遼闊壯美的城市魅力淋漓盡致地融合在了整個展示空間中,全面體現了這座北方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領導地位。

至此我們的參觀告一段落,聽着講解員的講解,展望呼和浩特市的未來,我不禁豪氣頓生,畢業之後我會加入到建設呼和浩特的大軍當中,成為這座現代化與古典相結合的城市的建造者。為呼和浩特市的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三篇: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考察報告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考察報告

劉宇齊

8月3日,我和爸爸一起去規劃展覽館參觀、考察。 一進展覽館正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半圓形的、銅製的北京地形圖。它清晰的地北京的地形:六環外,北部的山圍着北京,南部卻是一片平原。右轉,上二樓,“宜居北京”很有意思。它展現了一户未來人家內部設置,在未來,冰箱有造冰功能,燈有自動調節亮度的功能,空調可以冬天儲存寒氣、釋放暖風,夏天放涼風、吸收暖風。這樣,可以節約許多能源。

二樓以能源節約方式為主,各個展廳大同小異,就不在多説了,上三樓吧!

在二、三樓之間有一塊銅製的北京二環內平面圖,電梯運行有點快,沒看清。

三樓是各式各樣的沙盤,有故宮沙盤、四合院沙盤等,多是古建築的。

“嘿,你不是來考察的嗎?”爸爸的聲音傳來了,“來看看這個吧!”我順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哇!這麼大的沙盤!”我驚歎道。沙盤上有四環內的全部建築,還有一些四環外的建築。看到這麼大的沙盤,我太驚訝了!我看到長安街上國貿三期高高聳立,航天橋邊中央電視塔高聳入雲,居然連我們家——鹿港小區也有,連小區大門都有!不過,我也看出了問題:

鹿港小區邊上的“丁”字路口,若是行人想過馬路,必須繞遠,而且必定人車混行,多危險啊!為什麼不修座天橋呢?

看完了三層,我們上四樓,四樓是看規劃4d電影,玩規劃電子遊戲的地方。我們先去玩規劃遊戲,遊戲要顧及到商業、工業、居民區等幾個領域,又有密度、面積要求,我苦思冥想,終於完成了。

我們又去看4d電影,它描述了2014年,中國將是什麼樣子:飛行器漫天飛,交通極其發達,真令人嚮往!同時,我也有疑問——飛行器滿天飛能做到嗎?畢竟,飛行器在城市間飛行極其危險,萬一發生“交通”事故肯定“杯具”!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考慮一下。

看玩4d電影,就快中午了,在驕陽陪伴下,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 規劃展覽館。

第四篇:唐山城市展覽館考察報告

唐山城市展覽館考察報告

一、總起

唐山城市展覽館位於鳳凰山公園的西面,大城山公園的東面,從展覽館往西望去,便能看到鳳凰山公園的後身,遍披植被的山體,挺立的小涼亭,美好景色一覽無餘。再往東看,大城山公園山體挺拔渾厚,新建的興國寺屋檐高低交錯,下面便是佔地五千多平的展覽館。

二、時光大道

平時坐公交車遠遠路過,並沒有仔細觀察過,遠看展覽館處只是幾棟破舊廠房,前面一條長長的通道通過去,道路兩旁有白色燈柱成對樹立。

今天走進展覽館仔細遊覽,發覺長長木板鋪成的道路兩旁,燈柱上竟是按年代依次排開的唐山歷史中關鍵的幾個節點,包括了建市、解放、震後編制整體建設規劃以及後來若干次編制建設規劃的一些內容,幾乎完整的概括了唐山的建設歷程,走在這條道路上,挨個觸摸這些記錄着唐山發展建設的燈柱,彷彿看到了唐山這些年,尤其是震後建設的飛速發展,猶如同唐山一同體驗了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條條大路平坦展開的建設經歷,也許正是因為這樣,這條大路有個很有意義的名字,叫做時光大道。

三、“廢棄廠房”變展覽館對唐山人的意義

由時光大道緩緩走進展覽館館體,瞭解到了這些“廢棄廠房”的歷史。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這座風格獨特簡約的展覽館,原來是30年代日偽留下的幾個彈藥庫和糧倉。從小生活在唐山,對這座城市的傷疤其實有着更深更復雜的體會,唐山的房子格外堅固,唐山的道路也尤其規整,全部是按照東西方向為道,南北為路的規劃建設的,很少有天津那樣交錯斜織的道路,唐山的房子都很新,幾乎沒有老式風格的建築——這些,既是唐山的特色,也是唐山的大傷初癒合的傷疤。1976年的大地震讓唐山一片廢墟,沒有留下什麼能標明自己歷史的建築,所有的建築、道路都是震後從新建立,所以才如此規整,甚至我們能回顧的歷史,也只是唐山僅有幾處留下的地震遺址——我們的歷史,只能從廢墟中挖掘。而這幾座日偽留下的彈藥庫和糧倉,對於唐山就更加顯得有着格外特殊的意義,而在此基礎上予以設計、建設、發揮,使之成為一個古舊又現代,融合了過去和未來、新與舊交織的展覽館,這種創意和建設,尤其有意義。

四、對展覽館建築設計的體會

通過老師的提示發現,大城山-興國寺-城市展覽館位置依次降低,然後平緩的延伸到了唐山市的主要幹道,消除了大城山山體挺拔雄厚所造成的視覺上的突兀,整個看下來過渡自然,獨具匠心。

在網上查看了整個大城山到展覽館的俯視圖,發現展覽館巧妙的平行建在大城山下,擺放有序,絲毫不顯雜亂,彷彿本來就應該是大城山的一部分,安靜的立在山腳下,平緩的將山體延伸至道路,與唐太宗時命名的這座山共同展示着唐山的歷史,和諧,自然。

細看這幾座建築,説實話,仍然感覺粗糙質樸,也許歷史就是這樣的,厚重而破舊。但是未來總會生長於歷史之上——就如同在後期將日偽建築改造成展覽館所做的那樣,保持了它原有的大部分東西,包括古舊、斑駁;也在上面延伸了一些東西,木質的牆體,金屬圍欄,建築周圍放水的水池。歷史和未來的融合,造成一種奇妙的視覺體驗,你仍然覺得它粗糙、其貌不揚,但是你也會發現它的現代、於細微處的驚豔,這也許就是展覽館要給人們展現的東西,懶散披着後現代外衣的沉甸甸歷史。

13藝設專接本馬妍131161151020

第五篇:天津規劃展覽館實踐報告

天津城市規劃館的實踐報告

我們一行三人在下午2點左右來到城市規劃館並在門外照了一張合影。隨後,我們便跟隨工作人員傾聽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天津的聲音。工作人員將天津的歷史、天津的現狀、天津的未來規劃娓娓而談,我們都認真的去了解天津、感受天津這座大城市的魅力。這次活動中,我們參觀了天津城區規劃、主要建築模型、天津總體規劃、天津市交通樞紐等等。這些極大的引起了我們的興趣,我們都興致勃勃的跟着講解員去聽聽這些建築的心聲。市規劃展覽館是展示天津城市歷史變遷、發展現狀和規劃遠景的重要窗口和向國內外宣傳天津的重要載體以及介紹城市發展全貌的重要平台。展館在採用展板、模型等傳統展示手段基礎上,大量採用了高科技手段,將激光成像、發光地圖、電子翻書、多通道投影等現代聲光電技術融入多項展示環節,全面展示了天津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天津市規劃展覽館坐落於海河北岸的意式風情區,在河北區博愛道和北安道交口,有效布展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共分為四層、一層設歷史展區、總體規劃展區、交通規劃展區、中心城區規劃模型展區、臨展區;二層設濱海新區規劃展區、海河規劃展區、名城規劃展區、旅遊規劃展區、海河之旅4d影廳;三層設住房、公共設施展區、生態城市展區、環境整治展區、重點地區規劃展區、區縣展區、城市映像影廳、公眾互動參與區。四層為辦公區。

天津市規劃展覽館在採用展板、模型等傳統展示手段基礎上,大量採用了高科技手段,將激光成像、發光地圖、電子翻書、多通道投影等現代聲光電技術融入多項展示環節,全面展示了天津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展館的設計集專業性、知識性、互動性、趣味性、藝術性於一體,既具備城市規劃宣傳、科普教育、展覽的功能,又是天津對外展示自己的一道靚麗風景。我們十分關注塘沽的發展和規劃,站在城市規劃的沙盤模型前,聽着講解員的介紹,我們興致勃勃地尋找着我們的學校關注着我們城市的未來。我們觀看了天津市的發展歷程,瞭解了城市歷次總體規劃,尤其是看到濱海新區的發展戰略和建設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的總體目標讓大家激動不已。通過參觀,我們切實感受到了天津的巨大發展變化,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對天津未來充滿希望。通過參觀,我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正確方針的指引下,天津城市面貌取得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天津加快發展的時代脈搏。天津市城市規劃展覽館從城鄉規劃的視角,展示天津600多年來,特別是建國和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城市變遷及發展脈絡,展示當今天津城鄉規劃建設的成就和城市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 城市之一。天津是中央直轄市,行政區域包括市內六個區,四個郊區,塘沽、漢沽、大港三個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東部,海河入海處,是中國重要的工業、貿易、經濟中心沿海市區,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五個縣。全市總面積11305平方公里,1984年底總人口795.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7.1萬人;市中心建成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人口324.7萬人。北宋時在今市區三叉河口一帶設河平塞;金代設直沽塞;元延祐三年(1316)稱海津鎮;1400年明燕王朱棣改海津為天津,明永樂二年(1404)築城設衞,成為沿海近畿城市。明清時期,大運河漕運興旺,促進了天津商業繁榮。鴉片戰爭前夕,天津已是一個有20萬人口的繁華城市。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戰爭後,天津開闢為通商口岸,先後有英、法、德、日、意、比、奧、俄等八國在天津開闢租界,總面積達15平方公里。由於租界各自為政,道路等基礎設施沒有統一規劃,城市佈局混亂,建築、人口高度密集。 規劃和建設 1952年,天津市開始編制城市規劃,到1985年,曾經多次修改、補充和

重新編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天津市着重解決威脅城市安全的防洪工程和工人住房問題。整治了新開河等泄洪、排水河道,開挖了獨流減河;改造了五千多處貧民居住的“窩鋪”,修建了七個工人新村,總建築面積達105萬平方米。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設了白廟、北站外(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首頁)、土城和陳塘莊四個工業區,開闢了楊柳青、鹹水沽、軍糧城三個衞星城鎮,整頓、建設了城市道路等市政工程設施。修建了尖山、丁字沽等一批新居住區,新建了水上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使城市的各項設施有初步的改善。

1959年重新編制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規劃採取了組團式佈局,提出在近郊和沿海發展衞星城鎮。1958~1965年間,陸續開闢了東南郊、北倉、引河北、新開河、楊莊子、西營門、程林莊等工業區;建設了西青道、京津、津塘公路等主幹道;新建了凌莊水廠、馬廠水廠,改建了下水道系統,開挖了大沽、北塘兩條排水河道,解決了對海河的污染問題,為節水防鹹還修建了海河河口防潮閘;新建了一大批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的各項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1966~1975年城市規劃和管理工作陷於停頓,各項建設失去控制,在亂佔土地亂建設的情況下,出現了五個工業地段和散佈市郊的三十餘處工廠“攤點”。這一時期雖然建設了6.5公里的地下鐵道,開闢了大港油田和大港石油化工城和近郊大南河輕紡工業衞星城,但城市建設落後於工業建設。

1976年天津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波及,破壞嚴重。1977年,以災後的恢復、重建為主要內容編制了城市規劃,並據此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工作。在基本恢復震災造成的破壞以後,又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於1981年進一步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近年來完成了引灤入津引水工程,初步解決了城市水源問題;擴建、新建了自來水廠;建設了大型污水處理廠;新建了東郊、西郊煤氣廠,擴充了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供應;改造第一發電廠為熱電廠,實現中心區集中供熱;開闢了主幹道網的中環線;建設了海河大橋,開發海河下游航運;擴建了塘沽新港集裝箱碼頭,建設了海河二道閘,為擴大內河港海運創造了條件;完善了境內公路網;航空港擴建為國際一級備降機場;市政公用設施有了較大提高,城市交通有了較大的改善。

1984年以後,為適應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在塘沽新港附近開闢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市內設立了涉外活動區,並建設各種有關設施。舊區改造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整治改造了嚴重積水的舊住宅區,維修了有特色的舊建築和古建築,整修和新建了一批沿街建築和高層住宅;建設了海河兩岸的帶狀公園,大力發展街頭綠化和庭院綠化,美化了居住環境,進一步開展了大氣和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但是由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嚴重,舊區改造工作是今後較長時期內的一項艱鉅任務。

規劃要點 1985年又修訂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此規劃是以京津唐地區國土規劃和有關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為依據編制的,其特點是確定了全市範圍內城鎮和工業發展的全面佈局。工業建設的重心有計劃地移向沿海地區,開發海河下游工業區和濱海工業城鎮,積極建設衞星城和縣鎮小城市。城市佈局是以海河為軸線,天津市區為中心,包括塘沽和海河下游工業區,形成城市主體,與周圍的濱海城鎮、近郊衞星城、五個縣城和建制鎮,以及重點鄉鎮組成多層次城鎮網絡體系(見圖)。要求到20世紀末,把天津市建設成為具有先進技術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開放型的多功能經濟中心和現代化的國際性港口城市。全市總人口將發展到 950萬人左右,城鎮人口比重由1964年的54.9%提高到64%左右,其中城

市常住人口為610萬左右。通過有計劃地向沿海和衞星城鎮擴散工業和人口,中心市區人口控制在380萬人,用地控制為330平方公里。塘沽包括港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發展到60萬人。整個沿海地區城市人口將達120萬人。

海河將成為貫穿中心市區和濱海地區的天然軸線。二道閘以上的河段以蓄水為主,適當發展遊樂設施,沿岸建設大型公共建築,擴大綠地面積,形成市區的主要風景線。71平方公里的中心市區要發展科學、文教事業和第三產業,市級商業中心從原有的勸業場、和平路一帶適當外延,南市將是公共建築和商業機構集中的地區,解放南路、南京路、進步道要恢復和發展金融機構;在丁字沽、中山門規劃新建兩處市級副中心。

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將以內、中、外三條環線和14條放射線組成的主幹道系統為骨幹,組織快速交通;遍佈全市的次幹道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並利用一般性道路組成區域性自行車交通系統。此外,繼續發展地下鐵道和快速有軌交通,加強市區與近郊的聯繫。

海河下游以航運為主,通行萬噸以下海輪,沿岸開闢碼頭、倉庫;北岸發展鋼鐵、機械加工企業,南岸建設輕紡工業、精細化工企業。

濱海地帶的港口和造船、機械、建材、化工、輕紡工業將有進一步的發展,並利用沿海口岸優勢,積極發展漁業、第三產業,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海洋工程的開發。以塘沽為核心形成的港口城市,將成為濱海地帶的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北翼的漢沽將建成以海洋化工為主的工業城市;南翼的大港將建成以石油化工為主的工業城市。在其周圍發展北塘、葛沽、小站、官港、二號院(大港石油區生活基地)等小城鎮,形成濱海城鎮體系,利用其在渤海灣海岸帶中心的有利地位,為繁榮和發展渤海灣經濟協作圈作出貢獻。

通過這次參觀,使我更加徹底地瞭解了天津這城市。比我兩年來在天津所感受的要多得多。天津對我也更有吸引力,因為天津的發展潛力可稱是中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