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情況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44K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18年工作要點安排,5月下旬,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將聽取審議市人民政府《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情況的報告》,為提高常委會會議審議質量,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帶領由部分常委會組成人員、市人大代表參加,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和市發改委、經信委、商務局、科技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蔘與的調研組,通過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和實地考察,分別到*區、*區、*縣、*市等地,對全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情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紮實推進“五大專項行動”,大力助推“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全市經濟社會正快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一)實體經濟保持較快發展。2017年,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98户,比上年淨增80户,佔當年全省淨增的7.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增長15.0%;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糧食總產連續10年超百億斤,畜牧業增長穩定;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2%,居全省第5位;出口額居全省第7位;財政收入總量居全省第5位,增幅居全省第1位。

(二)提質增效成效明顯。着力調整經濟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25.9∶41.3∶32.8調整到2017年的19.8:40.6:39.6。工業百億元產業由7個增加到8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增幅達11.3%;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4%。

(三)創新驅動激發發展新動能。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7年年末高新技術企業148家,增長24.4%;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9.1%,增加值佔比(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上年的19.3%提高到21.9%,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9%,產值佔比(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上年的14.8%提高到16%。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專利申請量10336件,增長21.5%。新增各類市場主體7.9萬户,同比增長21.24%。市場主體總量與增量位列全省第二。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建立院士、博士後工作站,探索產學研一體化新模式,合作開展科技研發、品牌建設和人才培養等。

(四)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75%,同比提高1.51個百分點。全市實現經濟總量增幅9%,其中,界首市、太和縣、潁上縣實現兩位數增幅,縣域經濟佔比同比提升0.4個百分點。全市減貧19.2萬人,新增城鎮就業6.87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扣除價格因素)分別達到7.3%和8.5%,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二、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市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攻關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窗口期”,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徵還很突出,經濟體系結構仍然不優,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發展還不平衡;經濟總量不大、水平仍然不高,市場競爭還不充分,經濟效益有待提升,動能轉換任重道遠,有效供給依然不足,現代化經濟體系還未真正建立。同時,我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保障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地區一些幹部還存在對新發展理念的認識不到位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一)發展的“不平衡”具體表現為:一是縣市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工業經濟,太和縣、界首市發展較快。二是產業發展不平衡。傳統產業大而不強,“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佔比不高,研發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縣域經濟較薄弱,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較大差異。

(二)發展的“不充分”具體表現為:一是經濟增長不充分,儘管經濟規模目前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是人均主要經濟指標排名仍然靠後。二是經濟要素和稟賦的利用不充分。阜陽具有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區位條件,但是尚未轉化為立體交通樞紐的經濟優勢;人口眾多的數量優勢尚未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三是產業發展不充分。產業缺乏名企、名家和名品,難以滿足人民的需要。四是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與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三、意見和建議

(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強加快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結合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並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以新發展理念作為經濟工作的指引,準確把握全國經濟發展大勢和全省經濟發展態勢,充分認識阜陽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統一,着力克服薄弱環節,着力打造關鍵支撐,推動轉方式、優結構、換動力,引導各方面更好地把發展轉變到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上來。

(二)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脱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緊盯地方金融、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逐一制定方案、落實預案,做好風險防範化解工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特殊貧困人口,加大政策傾斜和扶貧資金整合力度,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扶能結合起來,保證脱貧質量。持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形成常態化的生態保護工作格局。

(三)要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雙輪驅動”戰略和“五大專項行動”實施,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強化工業的首位意識、主體地位、核心作用,深入實施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抓住“中國製造2025”戰略機遇,加快製造業優化升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建設在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作用,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環境保護、現代農業、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強基礎、管長遠、利大局的重大項目。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

(四)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新體系。完善鼓勵創業投資發展的政策體系,強化創新人才的支撐作用,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人才鏈加速對接和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一批“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企業,促進形成更多推動經濟發展新動能。

(五)要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轉變政府職能,在促進創新、加強就業、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提供綜合性的政策舉措,積極研究解決土地、資金等實際困難;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健全監管體系和制度,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水平和監管效率,打造規範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培育,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以智力優勢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六)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在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發展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切實解決好農村綜合改革、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農民素質提升、鄉村治理等方面的問題。着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短板,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七)要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考慮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着力解決農民增收、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就業創業等羣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加快完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體系,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