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城市水環境治理工作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1W

【概述】

城市水環境治理工作調研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565859076”為你整理了這篇城市水環境治理工作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按照市“六大”活動要求,我圍繞自然生態公園城市這一主題,以“保供水、治污水、排積水”為切入點,聚焦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亮點、存在的突出問題短板和羣眾反映較為強烈的民生關切等,深入市城區三個街道辦事處,通過走訪基層羣眾、現場踏勘、座談交流、查閲資料等方式,就城市水環境治理工作開展了深入調研,形成此報告。

一、市城區水環境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市城區水體現狀與分析

咸寧市城區水系以淦河為主,淦河全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54平方公里,除淦河外,市城區還有很多小型河湖、水塘等水體、水系。根據現場踏勘情況分析,我市城區水系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蓄水空間總量較大。市城區水體數量71處,總蓄水量達600990.8 m3,在汛期具有一定的蓄洪能力,能有效減輕城市防汛壓力。二是水體黑臭現象較多。近年來,我市雖然在黑臭水體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市城區黑臭水體、小微黑臭水體等依然存在。除濱湖港和浮山河等兩處較大的黑臭水體外,其他黑臭水體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具有咸寧特色的城中村“當家塘”變成“微臭水塘”。根據現場調研情況分析,微臭水塘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水塘水體封閉,自淨能力較差;缺乏日常管理,基本未進行清淤、疏浚;部分村民環保意識薄弱,直接在水塘中扔倒垃圾。

通過對市城區水體現狀及黑臭水體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我認為,我市水體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合流制溢流污染嚴重。以濱湖港為例,濱湖港排水片區為合流制排水分區,該排水片區的雨水、污水全部排往濱湖港,導致水體黑臭,景觀效果差。二是工業偷排污染現象依然存在。三是水體急需清淤。市城區大部分水塘和小型溝渠近三年都未進行清淤,僅有少部分納入黑臭水體治理的蓄水水體進行了清淤。

(二)市城區供水現狀與分析

目前,市城區共有三家供水企業,分別是咸寧聯合水務有限公司(簡稱聯合水務)、咸寧思源水務有限公司(簡稱思源水務)和南川源水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南川源),現有最大供水能力為29.9萬噸/天,市城區供水以聯合水務公司為主。當前,我市城區日平均供水量約為19.7萬噸/天,現有供水能力能夠滿足生產生活供水需要。市城區供水除保障工業生產和羣眾生活需要外,還承擔着消防用水、園林綠化用水、市政道路清掃用水等需要(均通過消防栓取水),此類公服用水方式雖然操作便利、水質有保障,但成本較高,且造成了優質水資源的浪費。市城區供水存在問題:一是老舊小區供水水壓不足。如温泉辦事處夾皮溝巷輕工小區因地勢較高,小區供水水壓不足,現場走訪時發現該小區每家每户都在單元門洞的遮雨板上加設了加壓泵,現場一片狼藉,既影響市容市貌,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二是部分小區供水設施“先天不足”。如永安辦事處陽光社區的錦城花園小區因進水管管徑太小且未配建二次供水設施,在用水高峯時水壓嚴重不足;慄林公租房增壓設計從四樓開始,沒有考慮低層住户太陽能安裝在頂樓的上水需要。三是部分住宅小區供水設施維護管理不善。一些已修建二次供水設施的小區,經常出現水池消毒無人監管等問題,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四是我市再生水的利用率較低。按照公園城市建設標準要求,污水處理廠出水回用率要達到30%以上,但目前我市所有污水處理廠均未達標。五是城區消防用水存在隱患。根據《城市消防規劃建設管理規定》《咸寧市城區公共消火栓建設管理辦法》等要求,市城區71條主次幹道(總長201.49km),共需設置1679個市政消防栓,目前實際只有789個,且有143個消火栓需要維修更換,缺口較大。

(三)市城區排水現狀與分析

目前市城區雨污管網總長1030公里,其中雨水管網464公里,污水管網492公里,雨污合流管網74公里,城區內建有污水中轉泵站21個,截至2019年底生活污水收集率為34.10%。由於過去市城區排水管網系統缺乏統一的規劃設計,管網布局比較分散、覆蓋範圍相對較小,管線常有雨污混接、混流現象。2019年以來,我市以咸寧大道東片區10.45平方公里為試點,啟動了片區管網詳查工作,調查結果顯示該片區雨污分流效果微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成區範圍內小區內雨污管網情況。咸寧大道東片區建成區可分為182個地塊,其中內部分流制無混接錯接的地塊為47個,內部分流制但存在混錯接15個,合流制區域115個,井蓋被淹沒,無法查明區域4個,完全分流制面積佔比為28.66%,需改造區域佔比71.34%;片區共排查出市政排水管網約112.7公里,其中雨水管網61.6公里,污水管網43.3公里,合流管網7.8公里。通過調研分析,我市在管網建設、污水收集、雨污分流、排水防澇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規劃統籌不夠。城市排水專項規劃滯後於城市總體規劃,前期統籌不夠除了造成管網對接難、排水不暢等問題外,還會給後期改造帶來困難,增加改造成本。二是管網建設管理有待加強。雨污管網建設管理薄弱甚至混亂,還存在部分“真空”地帶,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後閉環管理機制,從源頭上杜絕管網建設不規範現象。三是管網維護管理機制混亂。城區污水管網建設單位有市政管理部門、城發集團、咸安區、各污水處理廠、各住宅小區開發商等,建好的污水管道多由投資方自行負責管理維護,造成“交匯處互不連通、堵塞外溢時各顯神通”的管理機制。四是部分老舊小區排水狀況堪憂。部分區域房屋地勢較低,房屋陳舊,導致下雨即淹,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如永安辦事處畢曹街、十全巷等處,房屋一樓在路面以下,在汛期暴雨時積水嚴重。此外,老舊城區由於管道老化、破損等易導致管道堵塞,且部分管道管徑小,堵塞現象較多,急需進行老舊城區管道重建。

二、關於助力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議的對策建議

結合調研中對我市水治理工作現狀及問題分析,就統籌城市水治理、助力公園城市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一)堅持規劃先行,統籌推進治理

以當前正在開展的“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為契機,結合我市《咸寧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編制工作成果,及時編制《咸寧市城區市政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咸寧市城區排水防澇專項規劃》《咸寧市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專項規劃》等專項規劃,並對《咸寧市城區供水中長期規劃(2020-2035年)》《咸寧市城區排水中長期規劃(2020-2035年)》等中長期規劃進行修編,做好城市水治理頂層設計,轉變傳統建設理念及模式,將市城區水環境治理(供水、雨水、污水中水、海綿城市、智慧水務等)相關的項目建設與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統籌考慮,確保城市建設與供排水管網建設同步推進、相輔相成。

(二)升級城區供水管網,確保供水安全

1.堅持質量優先,儘快完成市政供水管網改造。堅持充分利用、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供水管網現狀佈局與未來發展趨勢,合理佈局供水管網,積極籌措資金,加快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同時,充分考慮消防用水需求,將公共消防設施建設納入城市供水管網改造總體規劃中,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確保滿足消防需求。

2.堅持節水先行,減少水資源浪費。一是要探索制定地方標準,從公共場所開始,從千家萬户節水龍頭的使用做起,在工程設計、審批等環節嚴格把關,引導節水用具的推廣供應,以當年推廣節能燈應用的魄力,深入羣眾,大力淘汰非節水器具的使用。二是加快推進再生水利用。建議“十四五”期間在市城區佈局建設再生水管線和取水點,利用再生水進行園林綠化澆灌及環衞作業等,進一步提高污水出水回用率,充分發揮其環保和經濟效益,形成水生態良性循環。

3.堅持以民為本,着力解決老舊小區供水難題。以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為契機,堅持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打破傳統小區概念,以片區為單位,適當擴大建設範圍。

4.堅持治保並舉,加強供水管網及飲用水源保護。一是加強供水管網維護管理,嚴格監督管網建設單位按照規範標準進行設計和施工。同時,對損壞管網的行為及時進行處罰和追償。二是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思源水務的取水點五一水庫未被列入水源地保護區,建議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及時督促整改,切實做好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三是要及時解決潘灣水廠單電源供電、思源水廠無污泥處置裝置等問題,確保供水安全。

(三)全面摸清底數,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

1.摸清排水管網的現狀和家底。加快推進温泉、永安、高新區、梓山湖四個片區管網詳細調查、功能病害檢測工作,全面掌握管網運行現狀並進行細化評估,切實解決排水管線“家底不清、現狀不明”問題,為後續管網改造決策提供數據基礎。

2.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建設把關。加快推動地方立法或者地方政府規章建設,從法治高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雨污分流審查機制,在規劃階段、設計階段、驗收階段、管理階段均嚴格執行雨污分流要求,形成閉合管理機制,確保城區所有新建小區排水管網實現全分流,真正做到“凡雨污分流實現不了的地塊不批項目,批准項目不開工,開工項目不驗收,驗收項目不入住”。

3.開展排水管網缺陷修復,清除污水直排、消除管網空白。針對管網詳查中發現排水管網存在的結構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制定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時,加大河段不明排口及其排放情況的檢查力度,對河道不明排口來源進行徹查,對偷排、漏排、直排等各種惡意違法行為“零容忍”,做到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進一步大污水管網建設並完善沿河截污管建設,全面消除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污水管網空白區、排水基礎設施薄弱區,基本消除河道排污口。

4.加大“當家塘”等小微黑臭水體治理力度。一是堅持系統規劃、綜合治理。綜合考慮生態、景觀、蓄水、文化遺產等功能,並與城市園林綠化緊密結合,進行鄉建文化特色的凝練,形成“一組一塘一景”的美好未來。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借“創文固衞”東風,動員居民羣眾成為保護和監督水塘管理的主體,提高大家對“當家塘”的保護意識。三是激發居民的美麗鄉愁,杜絕“破窗效應”,進行樣板工程建設,保護塘中種植的植物,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藍天碧水的美景,集體受益,逐步自發形成居民自治機制。

5.建設“智慧排水”信息系統。藉助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源、網、廠、站、口”一體化監管體系,實現排水管理地上地下一體化、網格管理精細化、檔案管理信息化、維修養護標準化、監管手段智能化的目標。

6.建立完善長效保障機制。充分發揮“河湖庫長制”作用,結合“創文固衞”等活動的開展,常態化做好河道日常的保潔保障,包括河道保潔、違規傾倒垃圾等違法行為查處等,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四)堅持疏堵結合,不斷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1.做好“疏”的工作,統籌開展排水管道疏浚。一是建議參照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先進做法,對現有管道疏浚管理模式進行調整,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進一步提升疏浚管理工作效率。二是科學制定市政排水管道疏浚計劃。綜合考慮季節、道路交通、區域人流量、管徑管材等因素,科學制定市政管道疏浚計劃,合理購置工作機械設備,確保人力物力財力得到最大發揮。三是謀劃疏浚污泥處理。建議儘快啟動疏浚污泥中轉場地和處理用地、疏浚污泥處理工藝等的規劃設計,從全市需求和建設用地規劃出發,統籌進行城區污水處理廠剩餘污泥和排水管渠清掏疏浚污泥的處置規劃研究。

2.做好“堵”的文章,提升城區自然生態蓄水能力。對中心城區和城區周邊的蓄水空間進行有效庫容的調配,是重要的城區防澇措施,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要重視對城區蓄水水體的保護,摒棄盲目開發,優化水體管理,杜絕野蠻填塘等現象。二是建立詳細的蓄水水體台賬,將區域內各大小蓄水水體建庫管理,運用遙感技術和智慧水務技術,加以科學調配。三是統籌安排水體清淤工作,定期對城區各蓄水水體清淤疏浚,保證蓄水容量。同時,合理利用河塘清淤污泥發展有機農業,實現污泥資源化利用。四是探索出台城市蓄水空間保護政策,從立法層面保護城區蓄水空間。(市住建局局長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