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專題調研報告(3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4W

“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專題調研報告1

“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專題調研報告(3篇)

按照全國、全省老幹部局長會議部署要求,我局在全市離退休幹部中廣泛開展“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系列活動,採取徵文、上門訪談、集中座談等形式,組織引導廣大離退休幹部憶往昔、談變化、獻良策。活動期間,全市收集老幹部徵文120餘篇,上門訪談240餘人次,召開專題調研座談會6場,廣泛聽取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年齡跨度老同志對改革開放40年來發展變化的感受和意見建議,讓老同志談出自豪感、談出向心力、談出正能量。

一、談變化,老同志倍感幸福自豪

離退休幹部普遍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切實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市政協原副主席***説,“40年前,穿的是化肥袋子改裝的褲子,一件褂子家裏輪流穿,住的是茅草屋,一個村裏能有一輛自行車,稻麥產量不足,老百姓吃榆樹葉子(皮),南瓜藤等很常見······,對於現在的生活,在以前做夢都想不到,衣食住行極大富足,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説,“我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感受了國家的發展壯大,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感覺現在過的是神仙的日子,退休後有學、有樂、有為,生活很充實”。市**局退休幹部***説,“以前**是洪水走廊的代名詞,大多年份是望天收,甚至是一年只收一季糧,十年總有九年荒,人們長期過着‘糠菜半年糧’的艱苦日子。彈指一揮四十年,**人民鋭意改革進取,如今,水害變水利,**從災害頻發到綠色家園、魚米之鄉,是改革的春風成就歷史性的嬗變”。**縣**社區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説,“40年前的**縣城,只有**大橋南北相連近3公里的人民路,而現在有**路、**路、****、***路、上海路、南京路、乃至開發區內無數條南北大道……,回家的遊子往往會迷了路”。**區離休幹部***説,“40年前,**城區沒有一個紅綠燈,我們進城要麼步跑要麼坐驢車,看現在到處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改革開放讓老百姓的生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巨大變化,我耄耋之年還能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深感幸福自豪”。

二、憶往昔,老同志倍感黨的偉大

離退休幹部普遍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的,中國共產黨是改革開放的發起者、推動者和領導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回憶光榮歷程,倍感黨的偉大。*****廠原巡視員***説,“中國的一切問題,關鍵在黨。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影響力空前高漲。人心向黨,人心愛黨,人心憂黨,人心護黨,黨羣關係的改善是各項喜人變化中最難得,最寶貴的變化,這不是憑空得來的,是黨中央真抓實幹的成果”。市**局原副局長***説,“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走得通、走得對、走得好,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是我國40年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原因”。市***原副主席****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我國改革開放正是因為不斷打破思想上、觀念上和體制上的僵化狀態,才準確界定了我國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和根本任務,科學制定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使改革開放不斷取得輝煌業績”。***區離休幹部****説,“我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時期,我的最大體會是,在整個改革開放中,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的滿意來評判改革效果,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

三、話發展,老同志倍感信心滿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也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新徵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廣大老同志對此深表擁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表自信、滿懷期待。***縣***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説,“雖然現在我們退休了,但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我們更要一如既往的為改革開放貢獻力量、發揮餘熱”。***老年大學副校長***説,“時代勁風吹,佳景在後頭;活在當今世,記牢初心諾。使命尚在肩,服好庠序責;奮力作貢獻,報效組織賦”。***區***鎮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説,“作為基層離退休幹部黨支部負責人,一定要發揮好支部團結凝聚老同志的積極作用,讓老同志享受新生活、傳播好聲音、再作新貢獻”。老同志們普遍感言,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唯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引領下,堅定開放共贏、變革創新的決心,才能走向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創造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新時代!

“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專題調研報告2

按照雲南省委老幹部局關於報送“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專題調研報告的通知,我市認真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活動,現將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研形式

為保質保量完成好本次專題調研,緊密結合年度全省老幹部工作總體部署,聯繫“雲嶺銀髮齊贊40年新成就”主題活動及老年節系列活動,採取“學、談、看、走、展、演”等多種方式,將本次調研作為2018年度加強老幹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組織全市廣大離退休幹部共話改革開放40年巨大變化,齊贊盛世幸福好生活:

一是組織座談會,暢談改革發展新變化。9月29日,由市委召集廳級離退休幹部開展座談,請市直各部門、社會各界代表介紹工作情況,讓老幹部瞭解我市各項工作發展變化 ;10月17日,市委、市人民政府組織召開老幹部老齡工作座談會,由市長鄭藝主持會議,市委書記崔茂虎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市直離退休幹部代表32人蔘加了會議,會上安排老幹部、老有所為、敬老院、老體協代表作了座談發言,回顧了我市老幹部及老齡工作的發展變化,這是近年來我市規格最高的老年節座談會。9月4日,古城區召開副處以上離退休幹部“我看改革開放40年新成就”老幹部座談會,老幹部代表從經濟建設、人民生活、黨的建設、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等方面談了各自的感受;玉龍縣組織離退休幹部開展社會治理和維護穩定專題形勢報告會;寧蒗縣委老幹部局組織離退休黨員開展紅色主題教育學習和黨的基本知識競賽。

二是組織參觀考察,放眼改革發展新變化。10月16日,市委老幹部局組織70餘名廳級離退休幹部和市直離退休黨支部負責人赴麗江雙創園、雪山藝術小鎮、東巴祕境等市內3個旅遊轉型升級重點建設項目進行了實地參觀考察;各縣區老幹部局分別結合實際組織離退休幹部參觀考察了本地重大建設項目。

三是組織走訪,共享改革發展新成就。市、縣、區老幹部局分別在十月敬老月中開展多形式、多層面的走訪慰問活動,並結合“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專題調研主題設計出問卷調查表進行廣泛調研。共梳理問題36個,發放問卷調查表100餘份,對老幹部改革開放以來家庭生活等質量變化情況進行深入調研。

四是組織展覽,展示改革發展新風貌。圍繞市、縣、區慶祝改革開放40年新成就活動,聯繫我市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組織老幹部積極參與主題書畫展、盆景展覽、古城十月菊花展等活動。

五是組織匯演,謳歌改革發展新氣象。以老年大學學員學習成果展示、老幹部藝術團彙報表演為主渠道,組織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離退休幹部文藝展演活動,傳遞陽光心態,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

二、調研成果

通過專題調研,廣大老幹部圍繞“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紛紛發表自己的所見、所悟,認為改革開放的變化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在物質層面: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同志們認為,改革開放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一是如今的着裝不再僅僅是侷限於保暖、蔽體的功能,其主要的作用更是人們裝扮自己的重要手段,放眼麗江古城內,無論是當地的少數民族,還是國內遊客,上千人同時走在一起幾乎沒有雷同的服飾;二是食不再是人們維持身體的基本需要,已經昇華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的傳統藝術。“舌尖上的中國”展示的美食是中國人從追求吃飽向吃好、吃出品味的演變,麗江大街小巷的食品囊括天南地北,用琳琅滿目來形容已不為過;三是居住條件的改變用老幹部的話是“從來沒有想象得到”。如今住房的硬件配套、環境衞生、舒適程度等等,已經大大超出了老同志們的期望值和想象,普通老百姓現在住的比當年木王府的土司、紫禁城的皇帝強多了;四是出行的變化可以毫不誇張地用日行千里不在話下來形容。老幹部們用“鐵公機”來描述現在麗江的交通狀況,人民羣眾出行不僅可以選擇鐵路、公路、飛機等多促交通工具,而且速度大大提升,時間大大縮短。《西遊記》裏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神話如今已經成為現實。

(二)在精神層面:老幹部們認為改革開放的新成就主要體現在文化的繁榮、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覺上。文化自覺是改革開放以來麗江發展變化最深厚、最深刻的關鍵因素,從東巴文化的搶救工作,到“麗江東巴翻譯整理委員會”的成立,再到東巴文化研究室的成立,有效地搶救和保護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東巴文獻古籍成功申報為世界記憶遺產,白沙壁畫等麗江文物古蹟得到搶救性維修,麗江古城成功申報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等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進市場,實現了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夢想,這是文化更深沉層次的變化,在麗江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年會上,麗江古城保護與開發良性互助的經驗,被與會的中外專家譽為“麗江模式”,並形成會議宣言在亞太地區推廣,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不斷推動麗江走向世界。黨的十八大、黨的十九大提出和加強文化自信,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三)在黨建方面: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以來,政治生態不斷好轉,黨員責任意識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升。一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空前發展。古城區退休幹部劉彥説:“那麼多年黨建工作,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咱們的基層黨建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優到簡,組織機構逐步健全、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為古城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基層組織保證”;二是黨員思想教育持續不斷。從黨的羣眾路線教育活動,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形成常態化制度化,以及“忠誠、乾淨、擔當”等等,一輪接一輪的教育活動,讓廣大黨員幹部的事業心、責任心、奉獻意識不斷增強;三是全面從嚴治黨不不留死角。黨中央治理腐敗的決心有目共睹:從中央的高級領導到基層的一般職工,老虎蒼蠅一起打,從“四風”治理到八項規定絕不姑息,用實際行動打通黨員幹部與人民羣眾之間“最後一公里”的距離,還原人民公僕本色,樹牢為人民服務思想;四是黨組織規範化建設已成體系。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從提升到鞏固、黨支部規範化建設的細化,黨支部成為凝聚黨員、教育黨員、團結羣眾的重要紐帶。雲南的“雲嶺先鋒”成為黨員學習的大課堂,全省上下正在組織開展的“離退休黨支部示範創建”活動,讓離退休黨員進一步加強了退休不退志、離崗不離黨的黨員責任與意識。

(四)在社會治理方面:改革開放的另一個明顯新成就突出表現在社會治理上:一是法治社會建設成效顯著。中國是禮儀之邦,上千年的人情交往中積澱了太多的人情味,導致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亂象,幹羣關係惡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努力在建立公平、正義的法制社會上下功夫,大到子女上學就業,小到交通違規,已經形成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的社會風氣,人民羣眾已徹底消除“朝中無人事難辦”的顧慮,良好的社會治理讓來麗江旅遊的外地遊客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麗江各民族開放、包容的胸懷;二是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改革開放讓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由於盲目或過度開發導致自然生態惡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麗江各級黨委政府將治理環境、保護生態作為頭等大事下大力氣來抓,收效明顯:斷流三年的黑龍潭終於復出水,雪山腳下荒地重現生機,金沙江江水污染減少,每年雨季的泥石流不再頻繁,座座山坡青色鬱鬱葱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三是文明衞生城市建設已見成效。一個城市的品質是由居住在其中的人的素質決定的。改革開放以前,麗江由於多民族雜居、生活習慣各異,人們隨地吐痰、果皮紙屑塑料袋滿街飛的現象屢見不鮮,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羣眾的衞生習慣逐步改變,環保理念逐步形成,麗江不僅擁有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等自然生態,而且麗江古城被評為國家級衞生城市,結合扶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推進,全市人民的生存條件得到很大提升,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三、幾點體會

改革開放40年,老幹部作為改革的實踐者和受益者,看到的新成就多,共享到的幸福涵蓋方方面面,感受也深切,正如古城區退休幹部張儒林自創詩詞表達的情懷:國強民富四十年,歡歌笑語樂陶然。騰飛經濟城鄉躍,改革春風萬里天。

通過本次專題調研,有四點體會:一是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引領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二是國家繁榮昌盛需要全民共同參與;三是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四是隻有隨着形勢發展不斷改革才能實現不斷髮展進步。

我看改革開放新成就專題調研報告3

        安陸市食藥監局退休幹部  李保華

 今年5月份,我利用回老家探親休假的機會,在農村進行了一次走訪調查。從調查情況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農民收入連續多年以兩位數速度高速增長,農民的日子越過越殷實。

 下面,我通過對改革開放前後,農民在衣食住行、文化生活和交通通訊三個方面的簡單對比,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簡要地談一下我的切身感受。

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前,農民一般是穿手工製作的布鞋、手工縫製的衣服。那個時候,男青年找對象時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求女方要“會納鞋底、會做衣服”。除了逢年過節、出席婚禮之類的重要場合,有新衣服都捨不得穿。在那個時期,單從穿着打扮上,你就可以很直觀地分辨出,哪是城裏人,哪是農村人。

70年代的時候,一家人一年到頭攢不下四五尺布票,父母買了布,請裁縫做一件衣服,老大穿兩年交給老二,老二穿兩年再交給老三,所以,那時家中最小的孩子基本上沒有穿過不打補丁的衣服。

到了九十年代初,農民的衣着打扮已經是發生了很大改變,由“追求穿暖”逐步向“追求穿好”方面轉變。條件好一些的農村,青年人在講究款式、追求時尚方面,絲毫也不亞於城裏人。從這個時期開始,單從穿着打扮上,就看不出城鄉差別來了。

“民以食為天”。七十年代之前,農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填飽肚子。那時候,對於一般的農民家庭來講,一年下來,半數以上時間是以“地瓜煎餅”為主食,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白麪饅頭。所以啊,現在的年輕人都説烤紅薯好吃、煮玉米棒子好吃,可是無論多麼香,多麼甜,我都不感興趣。為什麼呀?小的時候實在是吃膩了、吃厭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民逐漸解決了填飽肚子的問題。近年來,隨着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吃得飽,還越來越講究吃得有營養、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富不富,看房子”。農民在解決温飽之後,就開始逐步改善居住條件。農民的居住要求,從“冬天不透風,夏天不漏雨”向講究居住的舒適性方面轉變。歸納起來,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住房條件發生了兩個顯著變化。一個是房子的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六、七十年代的農村,90%以上的農民住的是土坯房。改革開放後的八、九十年代,農民的房子逐步換成了磚瓦房。近幾年,結合村莊改造統一規劃,新建的住房樣子很別緻、氣派,內部還進行了裝修。二是居住的地點逐步向小城鎮集中,一些通過經商、辦企業、打工富裕起來的農民,搬遷到城市居住,村裏只剩下捨不得離開的老年人。

 “要致富,先修路”。我老家所在的鄉鎮共有十多個村,直到八十年代末期,還沒有一條柏油公路,近一半的村莊不通汽車,鄉與村之間多是三、四米寬的小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後來,陸續修通了鄉村簡易公路。2000年以後,重新規劃了鄉村公路網,對鄉村公路進行了硬化,逐步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車。在交通工具方面,過去,農村的主要運輸工具是自行車、地板車,現在全市農户的摩托車、電動車擁有率已達90%,15%的農户購買了小汽車。以我老家所在的村為例,200多户人家,180多户的家庭購買了摩托車或電動車,20多户購買了農用運輸車或小轎車。

二是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變化。精神文化生活是否豐富,是體現農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改革開放前,農村精神生活極度匱乏,截止1978年底,全縣沒有一台電視機,每個村平均一個多月左右才能看上一場露天電影。小人書、連環畫等,不僅孩子們看得愛不釋手,大人們讀起來也是津津有味。

現在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謂豐富多彩。目前,安陸農村彩電擁有率已經達到99%,有線電視實現了村村通,鄉鎮駐地和一些較大的中心村有網吧,60%左右的農户家裏有電腦。看電視、上互聯網成為農民最重要的休閒方式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除了關心致富信息、技術信息外,他們越來越關心黨的農村政策和國內外大事。總的看,80後的青年農民普遍愛看書、愛學習。我在一位農民家裏看到一本2006年的《農業知識》合訂本,書都快翻爛了,還在那兒擺着。一位村支書這樣對我説:這些年來國家在農業上花的錢確實不少,希望在農業科普讀物出版方面,也給予適當的補貼,把書價降下來。

三是農村通訊設施方面的快速發展。如果説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只是“量”的積累,那麼,農村通訊設施的發展則是“質”的飛躍,是革命性的。

八十年代之前,不論城市農村,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靠書信,有急事的話,就發電報。我想,40、5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都有過“字斟句酌”起草電報稿的經歷。為此,電報稿還一度成為上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間特有的一種應用文體。

現在,隨着信息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傳統的電報和信件已被電話所取代,截止2017年底,安陸農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0%,手機的普及率達到近80%,不誇張地説,在農村,在18至50歲的這個羣體中,手機就象七八十年代的手電筒和半導體收音機一樣,已經成為人人必備的家用小電器。

總之,從我對安陸農村調查走訪的情況看,基層幹部和農民羣眾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普遍感到滿意;對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上升走勢普遍充滿信心。

通過這次調查,在深受教育的同時,我也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只要我們黨始終堅持走改革開放的路子不動搖,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那麼,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描繪的新農村建設宏偉藍圖就一定會實現,農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富裕,農村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