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岡仁波齊觀後感的滿分作文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3W

岡仁波齊觀後感的滿分作文精彩多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一

何謂信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羣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

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着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

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岡仁波齊峯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峯。藏語意為神靈之山。

神山神祕之處,山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眾多的奇峯環抱,更有那奇妙的巖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岡仁波齊峯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峯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峯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多種教派共同奉岡仁波齊峯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來朝拜,他們沿着固定的轉山路線,徒步行走約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憑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個個陡坡,一座座險峯。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裏,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後,才算功德圓滿。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

信仰是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氣凜然,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在灑脱,是粉身粹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視死如歸,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迫切,還是地動山搖,我自巋然不動的堅定。信仰之於人,人人有異,各個不同,信仰在心底開花,在靈魂昇華,給予人們不斷向前的力量,給予人們明燈般的指引。

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

岡仁波齊觀後感的滿分作文 篇二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片,但更像一個紀錄片,據説投資僅有300萬元左右,票房卻已超過一個億。影片震撼心靈的兩點:一是美麗的西藏景色,二是純淨的藏民的心靈。

西藏是一個自然美麗、獨特而又神祕的地區,那裏荒蕪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原野,豐茂的綠林,高聳入雲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畫,睿智的喇嘛,虔誠的信徒。.。.。.。攝像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以唯美的鏡頭語言將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觀逐一呈現給我們。

故事從一個説走就走的朝聖旅程開始,待產的孕婦、年少的女孩、青澀的少年、負罪的屠夫、年邁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幾句簡單的商量,無畏路程的遙遠、過程的艱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發,彷彿上鄰村串門一樣,一路長頭,磕向千里之外的聖地。

路途中的幾個鏡頭印象極深:碰到積水,一句“咱們磕過去吧”,全隊人員毫不猶豫,依次撲進冰冷的水中。拖拉機頭壞了,人工拉車本已很疲憊,但他們仍一如反顧地走回來再磕。孕婦生完小孩,沒有所謂“做月子”的身體恢復,直接返回朝聖的隊伍。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對佛的虔誠,對聖地的嚮往。

據説劇組在拍攝時,遇到一輛旅遊大巴,車上好像有40多個人,擦肩而過,就在一霎那間,他們看到那部車輛掉在江裏邊。生命的存在僅在剎那之間。

製片人李雨林在《拙見》採訪中説:“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關乎宗教,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東西不一樣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達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為的人。而如果每個人都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天來活的話,我們就不會再去糾結於人生中的得失、榮辱和苦樂,心中只有現實的寧靜、純淨的嚮往。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三

何為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村生活,這裏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衝突,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聖,是他們一輩子的願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麼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生,更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挑戰。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後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幹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為了能夠去朝聖,他們可以捨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眾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聖在我國藏族地區又稱為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着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唸之聲連續不斷。不得不説,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説,信仰的力量真偉大。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説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願,並且願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説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後許一個大大的願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願的。

在朝聖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比朝聖更神聖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遊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遊人的匆忙,試問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裏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聖。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岡仁波齊觀後感的滿分作文 篇四

《岡仁波齊》是不多的幾部看過了必須要反芻的影片。影片展現的長跪朝聖就像是迷一樣的儀式存在。影片的副標題為靈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現代人發問有靈魂嗎?相信靈魂嗎? 相信有靈魂和不相信有靈魂的區別是什麼?不相信靈魂的現代人在相信靈魂的人們面前是什麼樣子的?反過來,相信靈魂的人們在不相信靈魂的現代人面前是什麼樣子的?

僅從物質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呈現了一個前現代、現代、後現代時空密集的場景。服裝、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單純地屬於某一個單個時代。有羊皮氈房,也有羽絨服拖拉機,有酥油茶油燈,也有塑料桶電燈。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裏的人們砍柴放羊,犁地織布,粗茶淡飯,在白雪覆蓋的雪山腳下,日子有條不紊地延續着。物質的畫面向觀眾傳達出一個明顯的信息,窮困落後,是扶貧的對象。坐在舒適的影院觀影的觀眾在電影一開始展現的當地人生活的物質畫面面前,是不是產生了一絲優越感?是不是還產生了一絲絲的同情和憐憫?甚至產生了一絲絲要去扶貧幫助他們改變生活條件的豪情壯志?

他們對神山的信仰是虔誠的,但是影片中的語言則展現其功利的一面。七十二歲的楊培畢生有個夙願,要去拉薩,去轉岡仁波齊。侄子尼瑪扎堆決定幫助叔叔圓了這個願望。芒康村子裏有幾個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願,有的因為同屬馬要去轉個運來,有的因為殺生多了,有的因為家裏厄運連連。岡仁波齊在他們眼裏是神靈。他們要一路長跪去朝聖,一共1200公里。影片的台詞與朝聖者每晚的誦經很不協調。語言在表達靈魂深處的內涵時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影片對長跪朝聖過程的展現等於在考驗觀者的腦洞大小。

看到第一個長跪時被震撼得眼淚都湧上來了。他們的虔誠重重地敲擊着心靈。這是對神靈的虔誠、對大山所代表的神靈的虔誠。這是對靈魂的跪拜。肉體相對靈魂而言變成了無足輕重的載體。肉體匍匐在靈魂之下,如此,跪拜的痛苦與艱辛瞬間就高大上了。他們的行為如同背景的雪山一樣,深遠,神聖、崇高。

然而,一路的物質景觀極其混雜。除了高山襯托出了跪拜者的渺小與虔誠之外。還有一輛輛飛馳而過的汽車,修得筆直的柏油路,這些背景把它們和我們拉得很近很近。近距離看他們,肉體對肉體的關照對方,不禁要問,他們的大腦裏面如果輸入了我們大腦裏存儲的信息,他們還會如此這般麼?我們的大腦裏還能輸入他們大腦裏那堅定的信念嗎?

現代的物質發展已經在擠壓着他們的生活,物質貧窮的標籤呼喚着現代化的改變,也勢必要抽空他們精神存在的空間。然而人類紀的變化卻又即將剝奪了他們享受現代物質方便舒適快捷的機會。後現代的危機話語又在提升他們精神追求的意義,直接跳過他們肉體的苦痛與物質的匱乏。密集的跨越時空的物質匯聚凝結了靈魂的不確定性。

影院裏的觀者手裏都握着手機,有的邊看邊查微信,有的邊看邊拍照,更有的邊看邊發朋友圈。靈魂之路長跪朝聖又從虔誠的靈魂的高大上慢慢回落到了卑微的物質苦難歷程。

我們需要像山一樣的思考,然而當我們的大腦被動或者主動地存儲了現代文明知識的時候,我們的肉體已經被知識同化。靈魂與道德於我們已經失落為過眼煙雲,或者淪為綁架的藉口。於是環保者開車宣傳減少碳排放,在天南地北旅遊中書寫自己保護大自然的豐功偉績。

人與自然、物質與靈魂依舊是謎一樣的難解難分。

阿萊的《塵埃落定》裏寫了一個去西藏朝聖的土司家的奶孃德欽莫措。只帶了給五個廟進獻的銀元,多一個銀元都不帶,她説,佛要的是一個窮老婆子的新,而不是一個窮老婆子的錢。沒有哪個真心朝拜的人會在路上花錢。原來,路上不乞討,不四處尋求施捨,那樣的朝佛就等於沒朝。在塵埃落定裏,奶孃不是個受人待見的人。一走就被人們忘記了, 人們以為她會死在路上。相反的是一年零十四天後,奶孃不僅回來了而且讓人大吃一驚這一路山高水寒,他一個老婆子不但走過來了,原來弓着的腰也直了,臉上層層跌得的皺紋也少了許多也不再是原來病歪歪的老婆子,而是一個連膛黑紅身材高大的婦人了。而遺憾的是,小説中的奶孃現場很不起眼。阿萊説,朝聖只是改變了她的樣子,並沒有改變她的脾氣。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五

和同學談起電影《岡仁波齊》,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聖之路的紀錄片,但同學顯然興趣不大,説她當時在電影院看睡着了,讓我有滿腔感情,卻無處傾瀉,因為在我心裏,這部影片是給我震撼的,與其説是影片本身,更應該説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楊培爺爺一生都守着羊,從未出過遠門,所以最大的願望就是去朝聖,他善良、淳樸,一直都是為照顧哥哥的孩子們而默默奉獻,所以侄子尼瑪扎堆為了完成他的心願,下定決心帶叔叔走上朝聖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減輕自己殺牛的罪惡,仁川晉美是為在建房中死去的兩人祈禱……

影片沒有宏大震撼的場景,只有他們一路認真虔誠的叩拜,在朝聖的路上,他們遇到了路邊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從四川出發,拉着一頭小毛驢的夫妻,還曾留宿在一個大爺家裏,當中充滿着真誠與温情,同族人邀請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驢當家人一樣,只是牽着走,大爺給他們講解磕頭時心中要裝着眾生的幸福。在看到這樸實的一幕幕,心中只有感歎,城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防備,在他們這裏無從感知。到了後面,他們裝行李的拖拉機在公路遭遇車子撞擊,只能推着走,而我注意到的是,男子們在推着走完一段後,又會返回原點,繼續磕頭,就像他們之前在遇到大水也不肯少磕頭一樣。

影片的結尾,是楊培爺爺在岡仁波齊的山下長眠了,一行人在風雪中送走老人後,開始轉山。這樣的結尾無疑使影片得到了昇華,讓看完影片的人心中燃起信仰的火光。

我覺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們身處逆境,也不會抱怨生活。有人在看完影片後覺得當中有的做法很愚昧,不可理解,就像婦女對小女孩説“磕頭好,磕頭長知識”,以及大爺在抱怨機械化加快生活節奏一樣,都是和年輕人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我們真的不必高姿態的去評判那些心懷信仰之人,因為某種程度上,我們什麼都沒有。

現代的信息化看似讓我們掌握了知識,覺得就是掌握了真理,然而呢?一個懂法律的人往往最能鑽法律的漏洞,一個新聞報道者最能説假話,他們號稱信仰法律,標榜公正真實,行事上卻還是可以跨越規矩。而藏族人民的信仰,只為尋求內心的安寧,希望一生幸福安康,他們的信仰都建立在了對人對物的慈悲上。

我有幸和一位藏族同學關係頗近,上週六在兼職地方吃飯時,她迴避掉了我們,細問之下,她告訴我那天需要戒葷,後來在問及她鮮少吃肉的原因,她説:“我們少吃一點,就能少一點殺生。”那一刻我絲毫不覺她的話有任何做作之嫌,只覺得從她口中説出及其自然,就像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單純與善良。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媒體人,白巖鬆就多次談及“信仰”,他説:“信仰不一定與宗教有關,但一定與我們內心的充實有關,我們內心要建立一種信仰,就是要有敬畏。”就我看來,中國人內心的信仰,是植根於我們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就像人們常説的做人要有“底線”,並且每個人的底線都不盡相同。這個底線,就是一種信仰。我希望做一個“正直”之人,那麼一切有違我良心之事,我都不會去做,這可以説是一種做人準則,道德約束,但比起虔誠的信仰還差了那麼一點點,是什麼呢?我想就是白老師説的“敬畏”吧。我們總認為人是萬物的主宰,特別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人工培植,可以機械化操作,可以奪取一切資源,但卻忘了人生來行走,便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誼,人與自然和諧,才能共生。最怕的,就是人高估自己的聰明,失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