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為“真學”而教》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84K

馮院長的《為“真學”而教》這本書帶給我太多的感悟與思考,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逐字逐句反覆揣摩的書,哪一頁也不捨得快速瀏覽過去。下面,就我讀過的內容,做如下反思。

《為“真學”而教》讀後感

我想以書中的三個關鍵詞作為我反思的切入點。

一、童我。

剛看到書中這個名詞的時候,我並不是很理解。我只知道心理學中有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那“童我”是什麼呢?當我反覆閲讀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我慢慢明白了。原來呀,馮院長是在告訴我們,只有我們自己變成孩子,才能真正的與孩子對話。

馮院長在書中説:“教師要不時回到兒童時代,啟用自己作為學生時的經驗,用那時的心和理來‘度’孩子此時會有怎樣的內心感受、學習體驗,那麼諸如教與學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便易於化解。這也就是‘共情效應’。”

是啊,大多數老師,包括我自己,常常或者一直站在成人的角度,以及成人的心智水平上來思考、設計和教學,以為自己懂的東西學生也該懂,學生不懂就是笨,就是榆木腦袋。這樣,既矇蔽了教師的心,也阻斷了師生對話。

反思到這裏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不禁出現臧校長給孩子們上課時那優美的身姿,又彷彿聽到了那温和的聲音,親切的話語。與臧校長相熟之前,我一直以為她是一個嚴肅、嚴厲的人。但是課堂上的她,卻是那樣的活潑、生動,充滿温情,真的就像馮院長所説,彷彿是一個小孩子了。這種反差萌,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於讓我終於明白了,這種“童我”,對於一位教師而言,是多麼的難得,又是多麼的重要。一位充滿童真童趣的語文老師來上課,哪有孩子會不喜歡呢?好在,有這樣的榜樣師傅,我也慢慢學到了她的三分功力。真是三生有幸,遇見臧校長,遇見馮院長的這本書。

二、放緩。

馮院長在書中説到:我們需要適當放緩教學節奏,讓學生多一點“散步而非賽跑”的心境和享受;不強制學生接受、面對“忙碌的童年”。倘能如此,教學內涵便可豐富起來,學習質量也可得以優化。

對於學生的這份“忙碌”,是當我今年來到新的工作單位後,體會最深的。新接手的這個四年級,孩子們忙着語數外,忙着音體美,還有科學,信息技術,每天上午的大課間,每天下午的校本課... ...還有的孩子在課後延時之後還得去參加別的輔導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終日忙碌,使得孩子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坐下來去反覆揣摩課堂上學過的知識。眾所周知的是,兒童學習新知,需要經歷一個反芻過程,即揣摩、體驗和回味。由他人之知向自我之知轉化,這幾乎必然是緩慢的。

但是,我們又不能説,孩子們的這種全面發展是錯的。我只是覺得與鄉鎮的孩子們相比,他們實在太“忙”了... ...所以我也只能改變自己,正值“雙減”的今天,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向課上40分鐘要質量,就成了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問題了。

三、真學。

讀到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恰逢我在準備公開課。選擇了四年級上冊的《麻雀》一課,一是因為我們班正好上到這一課,二是因為喜歡,三是因為之前臧校長給我指導過這節課的思路,上起來比較有底氣。

在我教學設計的第一稿中,課堂的最後,小結昇華的部分,我選擇了讓學生們配樂齊讀孟郊的《遊子吟》,藉此將課堂推上一個小高潮。自己在腦海中演繹的時候,感覺效果是非常不錯的。第二天借班上課,結局卻出乎意料的差。一是與那個班的學情有關,但是更多的有種“硬拗造型”的感覺,並不實用。直到讀到書中的這部分內容,我才恍然大悟,這不正是馮院長所説的“湮滅的輝煌”嗎?

將“親情語文”上成情感教育課,把有倫理或者道德意藴的課文上成做人... ...不是説這些課上的不對,我們只是要關注在這節課上,或者説這個環節,學生學到了什麼,“真學”了沒有?藉此反思,我又修改了我的教學設計,換成其他內容。本以為是平平淡淡的結尾,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卻恰恰是這新的結尾,引起了孩子們真正的反思。

所以,課好,孩子説了未必算;而課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卻能説了算,因為這樣的課無法引發他們的情趣、興致,此時我們再一廂情願説它好,就變成對兒童意志的脅迫:兒童認可,是好課和真學的一個必要而非充分的條件。

另外,我們還要警惕一些熱鬧、活躍,讓孩子們高興的課堂。一定要關注這節課,孩子們是否“真學”了。一節課,孩子們能學到一點、兩點的知識,也是可以的。所以“有獲得,才有真學”。

為“真學”而教,向“真”而行,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