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25W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多篇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篇1

今年以來,縣工商聯多次深入非公企業,就“十三五”期間如何推進全縣非公經濟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現提出以下建議,供縣委、縣政府參考。

一、我縣非公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非公有制經濟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據統計,截止今年6月底,全縣有非公經濟15030家,其中,個體工商户14391家,非公企業63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1户,從業人員55297人;20xx年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57.5億元,佔生產總值的51.17%(全市52.91%),非公經濟已佔據縣域經濟半壁江山,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雖然xx非公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但相比較於全市發展水平或其他發達地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和問題。從企業自身講:

一是經營的“依賴性”依然突出。企業總量小、規模小。我縣非公企業佔非公經濟總量的4%,規模以上企業佔非公企業的8%,而且多數非公企業依賴於政府生存、發展和壯大。

二是傳統型的“小作坊”模式多。主要是一些傳統的以消耗資源為主的小型加工業,採礦業、建築業等,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表現出結構尤為不合理。

三是多數為粗放型運作,質量與效益不高。大都屬於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缺少深加工、長鏈條、高科技企業,自身效益和提供税收比例都較低。

四是企業主的自身素質不高,企業發展後勁明顯不足,非公企業普遍存在先天性缺“鈣”現象。

主要表現在經營管理方式滯後,私營企業多為家族式管理,沒有完善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從外部環境講,一是非公經濟大發展的氛圍沒有形成,國有企業和非公企業某些方面還未能同等對待。重管理輕扶持,存在管死辦法多、搞活辦法少,審批程序多、扶持措施少,檢查罰款多、服務手段少的“三多三少”現象,企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是缺資金,融資貸款難。

三是缺乏人才。

四是為企業服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如為企業提供政策諮詢、市場信息、科技培訓、會計審計等服務體系不健全。

二、對策和建議

1、研究出台製定我縣《關於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的決定或實施意見》。在非公經濟發展方向、產業調整、轉型升級、優惠政策、投融資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形成重視、鼓勵、支持xx非公經發展的強大氛圍,給發展非公經濟一把“尚方寶劍”。

2、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走“集團化”發展道路。制定出台《xx縣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扶持管理辦法》,採取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使我縣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有一個質的提升,發展水平上升一個新的檔次。

3、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打造民營企業的“品牌”名片。“十三五”期間,重點支持、引導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圍繞太極城地域特色,結合xx人文歷史,建立包含價值觀念、經營哲學、企業制度、企業形象、文化底藴等內容的企業文化,合力打造xx民營企業名片,將xx“祝爾慷”品牌做實做優,做大做強。

4、適度控制房地產建設用地。適度控制土地和商品房供應,合理安排土地供應節奏。尤其是在城市建設中,要更多的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功能,適度減少商住用地供應。要儘快制定出台xx縣建設用地徵地補償辦法,避免在徵地過程中出現標準不一,透明度不高,羣眾纏訪鬧訪等現象,規範房地產市場。

5、強化服務,全方位搞好發展非公經濟“大合唱”。

一要提高政府工作效能,規範審批流程,嚴厲查處破壞投資環境的人和事,做到“抬頭就打,絕不姑息”。

二要着力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金融放貸部門必須迅速研究調整放貸政策,確保新興產業的融資保障,鼓勵和監管向民間融資。

三要傾斜支持縣內新產品開發、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和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

四是加強非公經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培訓與外出學習,加強誠信教育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家和管理人員素質。

五要為投資者生活居住、子女上學、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便利,平等享有xx人同等的權利和投資創業環境,使他們能夠在xx安心的投資創業、大辦企業、經商興業和幹成事業。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篇2

近年來,民營經濟總量持續攀升、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地位作用日益增強,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現狀

截止目前,xx區民營經濟主體40831户(數據截止20xx年底,下同),比20xx年增加18432户(詳見下表),註冊資本金達85億元,比20xx年增加45.5億元。個體工商户33441户,比20xx年增加13237户。實現增加值93.2億元,佔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9.8%,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一)綜合素質提高,支柱作用突出。一是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寬。民營經濟的經營領域由以商貿、餐飲、交通、建築等產業為主逐步擴展到工業、房地產、旅遊、諮詢、計算機應用服務、金融保險等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教育等行業延伸,佔二、三產業比重繼續攀升。二是數量和規模越來越大。全區共有民營企業6390家,比20xx年增加4195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245家,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6%。年產值上億元企業達63個,比20xx年增加57個。三是名牌越來越多。品牌創建取得新突破,20xx年新增註冊商標220件,增長30%,有5件商標被認定為“重慶市著名商標”、13件商標被認定為“重慶市知名商標”,創歷史最好水平。

(二)活力不斷增強,帶動效應顯著。20xx年,民營經濟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成為全區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xx年民營企業出口總額達6200萬美元,比20xx年增長10倍,佔全區出口總額的85%。五金汽摩產業帶動效應明顯,全區五金產業總產值達200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0%。

(三)緩解就業矛盾,繁榮農村經濟。一是有效緩解就業矛盾。20xx年,全區城鎮登記下崗職工數為1726人,其中:民營企業安置下崗職工數達1675人,佔97%;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5萬人左右。二是大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20xx年xx區擁有國家級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7家,區級龍頭企業90家。三是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民營企業從業人員達16.1萬餘人,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26.4%,佔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45.3%。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502元,從本地民營經濟成分中獲得的收入佔本地勞務收入的48.7%。

二、存在的問題及其制約因素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xx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經營規模偏小。民營企業 “星星多,月亮少”,資本1000萬元到5000萬元的102户,5000萬元到1億元的20户,億元以上的9户,均低於周邊的江津、合川和永川。民營企業(不含微企)和微型企業户均註冊資金分別為141.3萬元、218.5萬元和7.6萬元,在鄰近區縣中排名都較為靠後。

二是企業數量相對較少。截止目前,全區民營企業6390家,僅佔全市總户數的4.2‰。

三是品牌效益低。雖有鑫業船舶件、水曖管件、通達鐵路配件、電工刨刀等幾個品牌遠銷國內外,但其品牌效應都不明顯,缺乏真正引領市場的全球、全國著名品牌。

(二)主要制約因素

1、思想觀念遲滯,民營經濟發展氛圍不濃。一是對民營經濟發展缺乏正確認識和有效指導。不能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和幫助企業解決困難;業務水平較低,不能有效引導企業健康發展。二是對民營經濟地位作用認識不足,存在着“輕視”、“歧視”、“仇視”心理,影響企業發展的人為因素較多。三是民營企業開拓進取意識不強,“小富即安、小勝即滿”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

2、服務與政策不到位,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 。民營經濟能否順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執行和措施落實力度的大小。重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及《貫徹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xx區政府出台了落實市委市政府“1+6”和“十個一批”等文件,全面實行“五放開一取消”,税收減免,推行“綠卡”和規範政務管理,整治“三亂”,對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户實行的“1+1”扶持等系列政策,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政策環境,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部門服務不到位。對民營經濟的服務重視更多地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中,扶持幫助少,具體措施少,政策落實不到位。實際工作中沒能很好地為民間投資做好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二是市場準入和資源配置不公現象依然存在。民營企業在享受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方面,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待遇。民營企業進入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還比較困難。

三是科技服務平台偏少,企業自主創新缺乏有力支撐。科技服務平台大多集中在五金汽摩產業,其它產業基本沒有建立科技服務平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技術資源整合共享程度還遠遠不夠。民營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研發經費不足、研發能力低下,在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上,得不到支持和保障,制約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

3、自身素質不高,民營企業發展後勁不足。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綜合素質不高,整體形象欠佳。

一是經營管理不規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許多民營企業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致使決策層和執行層界限模糊。

二是缺乏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企業高端人才嚴重缺乏。部分企業主認為員工和企業的關係只是勞動力的僱傭關係,而沒有從思想上真正去重視人才和他們的人格尊嚴,損失了大量“千里馬”。

三是民營企業信譽度不高。大多數民營企業不依法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很少繳納“三險”,尤其是建築類的民營企業,拖欠、剋扣農民工的工資時有發生。

四是無序競爭、資源浪費嚴重。受短期利益驅動,民營企業在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上下的功夫較少,仍有仿冒別人開發出來的新產品、相互壓低價格現象發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五是企業創新意識不強,核心競爭力偏弱。在產品研發上投入不足、功夫不夠,無核心技術支撐,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不多,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生存空間狹小,抗風險能力弱。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區級領導協調機制。建議政府促成各鎮街建立民營經濟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或民營企業家座談會議,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解決建設用地、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生活服務等實際問題。

(二)強化後續幫扶力度。多形式、多層次抓好創業培訓和後續培訓。對民營企業實施重點幫扶,採取“商會帶動和大企業帶動”的雙帶動方式開展幫扶活動。積極搭建民營市場主體融資服務平台。通過組織召開對接會、融資信息發佈會等形式,促進銀企交流合作。為金融機構提供民營市場主體登記註冊、動產抵押、股權出質登記等信息查詢服務,向金融機構推薦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信用度高的民營市場主體。

(三)加強民營市場主體商標品牌培育。加大商標宣傳培訓力度,增強民營市場主體商標品牌意識,鼓勵進行商標註冊和商標運用。加大民營市場主體著名商標認定和馳名商標推薦力度。支持註冊地理標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加強產業集羣商標品牌培育基地建設,引導民營市場主體集聚發展,形成產業規模和優勢。

(四)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和區域執法協作網絡優勢,加大對民營市場主體字號名稱、產品特有包裝裝潢、註冊商標和商業祕密的保護力度,維護民營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廣告、不正當競爭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護合法經營。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篇3

為全面掌握2016年上半年全市農業生產形勢,客觀分析目前農業、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張掖市統計局按照省統計局調研要求,會同省局農村處調研組到高台、臨澤、甘州、山丹四個縣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組一行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查看農作物長勢,通過與企業負責人、養殖户户主進行深入交流座談,對全市上半年農業生產形勢和全年農村經濟運行態勢有了比較全面客觀的瞭解認識。現將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情況報告如下:

一、上半年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一)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增加。今年以來,張掖境內氣候條件較好,特別是進入5月份以來,降雨充沛,夏糧長勢良好,農業生產形勢健康向好,經初步統計,2016年上半年完成農作物正茬播種面積414.2萬畝,同比增長2.4%,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7.8萬畝,同比增加5.6萬畝,增長1.99%.在糧食作物面積中,夏糧面積106.45萬畝,同比減少0.45萬畝,下降0.42%;秋糧面積181.3萬畝,同比增加6.05萬畝,增長3.5%.制種面積128.46萬畝,同比增加9.97萬畝,增長8.4%.其中玉米制種面積109.68萬畝,同比增加10.62萬畝,增長10.7%。

(二)糧食總產量呈現“夏減秋增”態勢。預計夏糧總產量達到4.14億公斤,同比減少572.4萬公斤,下降1.36%;如果後期農業生產不再有大的自然災害發生,秋糧單產按530公斤/畝計算,秋糧總產將達到96099萬公斤,同比增加3002萬公斤,增長3%左右。預計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75億公斤,增長2%左右。

(三)經濟作物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作物面積增加的絕對量和速度均有上升,油料、蔬菜、中藥材和蔬菜及其它制種分別達到38.21萬畝、32.09萬畝、23.55萬畝和15.56萬畝,其中蔬菜及其它制種面積增幅較大,增長13%,四大作物佔到經濟作物面積的94.8%。

(四)畜牧業生產穩步健康發展。從青飼料面積達到10.96萬畝,增長42.5%;預計大牲畜存欄90.38萬頭,增長2.1;牛存欄78.22萬頭,增長5.09%;牛出欄10.35萬頭,增長5.5%豬存欄72.13萬頭,增長2.53%;豬出欄48.19萬頭,增長3.1;羊存欄341.67萬頭,增長6.6%;羊出欄77.37萬頭,增長7.81%。

二、上半年農業生產主要特點

2016全市上下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對新建日光温室、鋼架大棚等設施農業建設,發展高原夏菜、綠色有機農產品、草食畜牧產業,建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予以大力支持。

(一)設施農業發展加快。縣區通過整合惠農資金、政府貼息貸款、協調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設施農業發展得到長足發展。如甘州區對連片新建5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每座補助5000元;臨澤縣從2014開始每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5000萬元,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高台縣對當年採用新型材料連片打建,種植温室30座、50座、100座以上的,每座分別給予1000元、2000元、3000元獎勵補助;民樂縣對連片新建10座以上的高標準層架式食用菌大棚,每座一次性補助資金6000元。由於各級政府扶持力度加大,進一步調動了種植大户、農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從事設施種植的積極性。2016年新建日光温室4890座、鋼架大棚9250畝,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6.5萬畝,設施種植業面積呈兩位數增長態勢。

(二)創新經營機制增活力。將創新農業經營機制作為激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積極培育專業大户、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資源大量流轉,催生了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農作物制種、馬鈴薯、高原夏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了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步伐。2016年,全市農地流轉面積122.35萬畝,比上年增加5.6萬畝。整村流轉60 個,面積20.67萬畝。全市50-100畝規模經營單位3148個,100-500畝規模經營單位2093個,500-1000畝規模經營單位497個,1000畝以上規模經營單位245個。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規模化經營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高台縣綠洲農業有限公司,在高台縣的南華、宣化兩鎮以畝均800—1000元價格流傳農民土地1.8萬畝,新建活動式鋼架大棚3000座,陸地標準化種植蔬菜1.5萬畝,今年畝均收入可達到5000元以上。

(三)龍頭企業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生力軍。各級政府把扶持龍頭企業作為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激發農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培育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專業種植大户、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經營主體呈快速發展勢頭。2016年農業龍頭企業國家級1個,省級41個,市級101家。如張掖市綠涵公司積極發展以高原夏菜為主的特色蔬菜產業,先後投資1.3億元在荒灘上修建5萬噸、佔地2萬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保鮮庫、6000平米集約化全自動育苗中心、618座鋼架拱棚標準化設施蔬菜示範區,採取訂單種植、最低保本價收購、保鮮貯藏、定點運銷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在甘州,高台,臨澤、民樂等地落實高原夏菜面積4萬多畝,年銷售收入達到2.2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2016年2月28日,綠涵公司與俄羅斯ctk貿易公司成功簽訂了50萬噸果蔬出口協議,首批300噸果蔬產品於5月27日正式啟運。今年1-4月份,張掖市農產品外貿出口逆勢上揚,實現自營出口總額6437萬元,同比增長29%.

(四)畜牧業生產健康穩定發展。以建成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市建設為主線,狠抓政策扶持、規模養殖、疫病防控、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全市畜牧業生產呈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年初,市、縣區黨委、政府均以1號文件形式出台扶持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採取引導鼓勵扶持的辦法支持散養户出院入區,鼓勵養殖大户以區建場,以區帶户,以户促場,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勢頭強勁。今年已新建各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117個,其中:肉牛36個、肉羊65個、奶牛11個、生豬5個。2016年張掖調查隊畜禽監測大型規模養殖户,生豬飼養量5000頭以上27户,比上年增加2户;牛飼養量1000頭以上的32户,比上年增加13户;羊飼養量1000頭只以上的149户,比上年增加6户,禽飼養量10萬隻以上的3户,比上年增加2户。

三、農畜產品價格形勢分析

根據這次調研及農業、畜牧部門提供的資料分析,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波動不大,畜產品價格起伏較大。

(一)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上半年主要農產品小麥、大麥、馬鈴薯價格維持在2.1元/公斤、1.8元/公斤、1.5元/公斤,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穩定,略有上漲,玉米價格從去年年底的1.7元/公斤,恢復性上漲到目前的2.1元/元左右。

(二)蔬菜價格波動較大。今年春節前,受冰雪冷凍災害天氣影響,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影響春節期間蔬菜價格大幅度上漲,同比上漲2-3倍。進入5月份以來,以娃娃菜、甘藍、西蘭花、葉菜等為主的大宗蔬菜出現價格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達到50%以上,蔬菜批發市場娃娃菜、甘藍、葉菜類批發價格在0.4-0.5元/公斤之間,種菜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別是規模種植户出現嚴重虧損狀態。

(三)牛肉價格保持穩定,羊肉價格開始回升。二季度,牛肉價格達到54元/公斤,與一季度環比基本持平;肉羊生產經過一年多的價格低位運行,現已企穩回升,平均價格在42元/公斤左右。

(四)生豬產品價格繼續走高。一季度,生豬及豬肉價格平穩,分別達到19元/公斤和27元/公斤。二季度,生豬和豬肉價格持續走高,分別達到22元/公斤和32元/公斤,環比分別上漲15.8%和18.5%.受生豬價格大幅上漲影響,仔豬價格居高不下,15公斤仔豬出售價格達到800-900元,20公斤仔豬價格達到1200元,仔豬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生豬價格大幅度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是生豬產能下降,供小於求。經歷了2013-2014年近2年的'養殖虧損之後,大量中小散户退出養豬業,淘汰自繁母豬,壓縮存欄量,縮小養殖規模,導致母豬存欄下降,仔豬補欄不足,產能下降;二是部分自繁自育規模養殖户,囤欄惜售仔豬,導致仔豬價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或待賈而沽,不願出售,造成有意願養豬的養殖户望而卻步;三是在微利和虧損的情況下,很多散養户堅持不下來,從事散養的人越來越少。

(五)禽類產品價格逐步回暖。一季度,雞蛋和活雞價格走低,分別達到8.2元/公斤和16元/公斤。二季度,雞蛋和活雞價格逐步回暖,分別達到8.8元/公斤和18元/公斤,環比分別上漲7.3%和12.5%麩皮、胡麻餅、育肥豬料、蛋雞飼料、肉雞飼料價格上漲,環比漲幅分別為2.9%、3%、17.2%、20.7%、7.5%。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災害性天氣影響農業生產。進入4月下旬,全市出現大風、揚沙天氣,部分地方發生沙塵暴,使日光温室、鋼架大棚、拱棚和大田覆膜作物受損。4、5月份氣温温差波幅較大,甚至出現極端低温、霜凍,導致正值出苗的玉米制種及沿山地區油菜幼苗受到低温凍害的影響。

(二)農畜產品價格波動大。進入5月份以來,以娃娃、甘藍,葉菜等為代表的大宗蔬菜價格創歷年新低,菜農種植效益嚴重受損,種植效益下滑,規模種植户出現嚴重虧損狀態;羊出欄價格連續兩年持續走低,進入5月份以來價格雖有所回升,但規模養殖户仍處於虧損狀態,養殖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傷,補欄積極性不高;生豬價格近期居高不下, 價格超出了理性上漲預期,加大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嚴重影響到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五、意見建議

一是切實抓好農作物田間管理。抓好“三夏”、“三秋”農業生產,指導農户加強以玉米、馬鈴薯為主的秋收作物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的預報和防控,降低病蟲危害損失。加強與氣象、水務部門的協作,及早預防乾旱、冰雹、洪澇等災害,確保農業豐產豐收。

二是強化科技指導和信息服務。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其他技能的培訓,大力推廣設施農業、循環農業和高效節水農業實用技術。加強對農產品市場前景、供需狀況、價格趨勢等調查和預測,及時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確保農民羣眾產得下、銷得出,價格穩、收益高。

三是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支農惠農補貼資金髮放到位,讓農户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拿到直補款,使惠農政策的效果發揮好,最大限度地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對新建的設施農業,實行傾斜性政策資金扶持。引導農村能人、種養大户、運銷大户、龍頭企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農產品流通實體。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向無公害、綠色化、有機化方向發展,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市場佔有率。

四是加快生豬生產供給側改革。生豬行情的變化,是市場規律調節的結果,也是基於2年虧損期的恢復性補償。政府相關部門應未雨綢繆,統籌協調,防止豬肉價格大起大落。一方面促進生豬市場供給總量平衡,防止下一個“豬週期”的到來。另一方面應促進生豬生產適應在產品結構和品質方面上檔升級,扶持生豬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產業化飼養,支持養殖户和龍頭企業引進良種、繁育良種,擴大和提升養殖規模和水平。同時,建立健全生豬預警體系,政府相關部門全面掌握全國及周邊地區生豬產銷形勢,對生豬生產形勢做出準確判斷,準確調控生豬市場,促進生豬生產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篇4

一、調查背景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作為一個社會發展不可忽視及或缺的社會基層,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20xx年,黨中央若干會議指示:當前農村應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位臵,做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了要培養新型農村農民,這就對我國農村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村的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積極響應常熟理工學院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要求,並結合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習要求,我在此次寒假,回到自己的家鄉鄲城縣參加實踐,對農村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研,同時也對個人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幫助

二、調查目的

通過調研農村現在的發展情況,旨在發現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因此,其具有很好的社會與現實意義!同時,從個人來説,深入社會基層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自己來自農村,通過調研,自己也能為家鄉的發展建設增磚添瓦。

三、調研方式

採用採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

四、調研地點

xx市xx縣xx鄉的xx村莊:

五、調研對象

村裏各個年齡階層的村民

六、調研時間

20xx年1月12日—2015年1月15日

農村的經濟、教育、生活情況

從調研的結果來看,我的家鄉所在的村落極其周邊的村莊經濟發展並不是很好,沒有達到新農村發展所需要求,經濟狀況有待提高。村民的經濟來源基本上是靠外出打工以及地裏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的收入其實很低,主要是農作物從種植到收穫期間,農民要付出很多勞動,況且現在的各種化肥農藥種子價格很高,除去這些費用後,收入就很少了。相對於種地來説,外出打工成為越來越多村民所追逐的經濟來源之道,這種方式經濟流入週期段,經濟效益高,對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中青年務工者來説,外出務工很自由,而且還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氛圍,對其個人素養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對農村向城市的邁進起到了很好的橋樑作用。

在村民外出務工追求經濟的同時,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隨之產生,那就是農村剩餘村民的年齡分化以及留守兒童的撫養教育問題。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外出務工,留下的就主要是老年人以及兒童,家中的農活也就落在了他們身上。老人年老體弱,勞動能力差,對農村的農業發展多少產生了不利因素。而且老年人的生活缺少照顧,對老人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只能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缺少父母關愛和管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及發展,從根本上來説也不利於農村向城市化邁進的。

而農村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政府及村民最關心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是每個行政村都會有一所國小,但是學校的設施環境很不容樂觀,教室很多還是之前的老房子,沒有教學樓,更不用説有電腦、多媒體教學等軟硬件設備,而且師資力量也是越來越差,很多老師都是村裏的老教師,剛畢業的新老師不大喜歡到農村來教學,一方面是交通不便,居住環境差;另一方面教師的各方面福利待遇也不如城鎮教師,因此師資力量薄弱成為農村教育的一大瓶頸。鑑於以上以及父母常年外出外出務工孩子無人管教,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縣城學校上學並留校住宿,因而村國小的愈發不好,生源少反過來又促使上級政府減弱了對農村教育的重視程度,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村國小正在走一條趨於取締的道路。同時,孩子們遠離父母獨自生活在縣城,雖然是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有助於孩子早成長,但是弊大於利,遠離父母看護後,孩子自由多了,顧忌少了,而且父母給的生活費成了他們炫酷的資本,無形中使孩子養成了攀比、抽煙酗酒、早戀、上網沉迷遊戲等不良惡習,致使學業荒廢,得不償失啊!

不僅如此,由於相對的知識層中青年的外出,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部分無業待業村民三五成羣打撲克、搓麻將,有時候會賭小數額的錢,雖然是小賭,但也會慢慢滋生成大賭,同時一些很小的兒童耳濡目染,會慢慢在心裏滋養不勞而獲的毒瘤思想,極大的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另外,老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比較濃重,大多數是“有神論”者,這樣的思想對於尚不懂事的兒童來説,更加腐化他們的心靈,這是需要各級政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總的來説,農民的精神生活相對於前些年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的。比如説現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彩色電視機,而且鑑於節目質量問題,好多村民都使用了衞星接收器,節目多了、畫面多了、清晰了,精神生活也越來越好,這是讓人高興自豪的地方。

針對問題的一些建議:

這是近幾天我在周邊村莊的基本情況,總的來看,我家鄉的總體發展情況是趨於上升的但是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還是不夠的,對於其中的一些問題,我提出了以下建議:

1、政府加強扶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為求經濟發展,才那麼多人外出務工,才引發諸多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多為農村勞動力提供豐富的就業、創業之道,讓農民的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各種問題才會慢慢得到解決。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就目前的農村經濟情況來看,是有能力來建設更多的公共文化場所,如:閲覽室,健身的器材和場地,老人活動室等。

3、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應多開展一些例如“送文化下鄉”之類的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的閲讀能力和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4、加強教育管理工作。為了農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學到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要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對於管理的漏洞要及時補缺。這必將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要對網吧等點進行不定期排查,防止未成年人進入。

5、要極力遏制黃賭毒,封建迷信活動。有關部門要及時掌握情報,對於涉入未深的人加強教育,對於已經淪陷的人可以進行行政處罰,對造成社會危害的要依照他的行為作出刑事處罰。

6、要多關心老一輩的農民。加強基層黨員積極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對年老體弱的老人或者五保户要多送温暖,多送問候,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我相信,通過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各大社會團體的支持以及農民的相互努力,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等各項事業一定會有新的飛躍,城鄉差距會逐漸縮小,新農村建設會更上一層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會愈來愈好。農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基層力量一定會發揮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篇5

一、近年來我市縣域經濟呈加速發展態勢

(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逐年加快。縣域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加快。從xx年起,縣域經濟一舉扭轉了長期發展滯後的被動局面,增長速度超過全市平均水平。xx年,三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9.6億元,是xx年的2.4倍,年均增長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實現財政收入5.05億元,是xx年的2.6倍,年均增長xx年增加50元,年均增長0.4%。今年上半年,三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8.83億元、財政收入9.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26.4%,其中財政收入增長高於全市.8個百分點,長豐、肥西工業增加值增長均快於全市。縣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56元,同比增長26.8%,高於全市9.2個百分點。三縣在全省縣域經濟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xx年縣全省(市)綜合指數,肥西居第7位,比xx年上升6位;肥東居第8位,比xx年上升0位;長豐居第位,比xx年上升30位。

(二)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運行質量明顯提高。xx年,縣域經濟中三次產業結構已由xx年的44.4∶24.9∶30.7調整為25.8∶40.6∶33.6。5年時間,一產比重下降了將近xx年,三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億元、工業税收5.8億元,分別是xx年的6倍、5.倍和5.3倍,年均分別增長43%、38.5%、39.4%。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xx年的78户發展到96户,增加了.5倍。工業對縣域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37.3%和38.5%,5年分別提高了近xx年的5.7%提高到7.%,上升了.4個百分點。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園區經濟蓬勃發展,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有3個省級工業園區和6個經市批准的鄉鎮工業集中區。xx年,縣域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佔縣域60%以上,提供税收佔三縣財政收入50%以上。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種植業、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區域化取得長足進展,市級標準化養殖小區發展到500多個,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到60%,xx年家禽出欄量突破億隻,比xx年增長65%;苗木、蔬果面積分別達到7萬畝、72.4萬畝,設施栽培達到0萬畝;成片造林59萬畝,相當於建國以來造林面積總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取得突破性進展,龍頭企業規模壯大,帶動力顯著增強。xx年,三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增至83家,年銷售收入76.9億元;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5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增至0家,其中0億元以上2家。伊利乳業、光大木材、新希望集團、和威集團等一批國內大企業、大集團落户三縣,使農業產業化躍上新台階。

(五)招商引資勢頭強勁,發展後勁顯著增強。xx年以來,三縣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加大,xx年固定資產投資75.3億元,是xx年的4倍多,年均增長32.3%。5年累計實際利用省外資金50.3億元,其中xx年達到8.6億元,是xx年的2.倍,年均增長xx年以來,三縣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勢頭更加強勁。-6月,縣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7億元,同比增長34.9%,高於全市22.6個百分點;共引進省外項目48個,實際到位資金9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同比增長9.9%。縣域投資加大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進一步增強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

二、我市縣域經濟與經濟強縣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近年來,我市縣域經濟雖然取得快速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僅與全國百強縣差距甚遠,即使與外省經濟強縣相比,仍然存在着較大差距。

差距之一,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整體競爭力較弱。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xx年我市三縣綜合實力在全國xx年來三縣加快推進工業化,縣域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但與經濟強縣相比,仍有較大差距。xx年,百強縣非農產業比重為90.4%,而我市為64.3%,三縣中非農產業比重最高的xx縣要比xx市低2.9個百分點。從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看,才進入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基礎薄弱。xx年,我市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5家,總數比xx市還要少7家,三縣實現工業總產值合計為5.5億元,只及xx市59.6%。從各縣情況看,肥西、肥東和xx縣擁有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僅是xx市的4.9%、25%和8.5%,實現的工業總產值也只及xx市的3.3%、xx年縣域人均基建投資額為794元,只相當於百強縣平均水平的5.4%。長豐、肥東、肥西三縣人均基建投資額分別為29元、660元和592元,只有萊西的39%、23%和2%。縣域貸款水平偏低,到xx年末,三縣貸款餘額總量為55.7億元,佔全市貸款餘額的4.6%,人均貸款餘額只及百強縣的0%,人均貸款額較高的肥東也只有百強縣的.7%,只及萊西的36%。經濟外向度也比較低,我市縣均出口總額僅為百強縣平均水平的.6%,縣均實際利用外資不到百強縣平均水平的4%。縣域外資依存度為2.2%,遠遠低於萊西3.4%的水平。

差距之四,資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縣域生產要素供給不足。縣級財政拮据,加之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級以下業務,郵政儲蓄只存不貸,縣域有限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從農村流向城市,縣域大量中小企業融資十分困難。受縣域環境、待遇等條件的限制,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域企業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目前三縣規劃建設、工業經濟、財税金融、企業管理等方面人才嚴重短缺,不僅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也影響到縣域創新能力的提高。xx年,我市縣域每萬人年均申請專利數0.07件,遠遠低於百強縣每萬人均4.37件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場化程度不高,非公經濟發展緩慢。我市縣域市場化程度不高,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不強。市場中介組織培育不足,經濟發展環境不夠寬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三縣民營企業多數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佈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第三產業,大多仍然處於家族式管理為主的低級階段,自身發展潛力有限。截至xx年5月底,三縣個體工商户54842户,註冊資金僅為7.28億元,户均僅.3萬元;私營企業3854户,註冊資金5.6億元,户均僅4.6萬元。實現的生產總值和税收佔縣域總量不足50%,遠遠低於發達地區70%以上的水平。

三、進一步加快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新的形勢下加快我市縣域經濟發展,要進一步確立科學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從以鄉村為依託、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的傳統縣域經濟,向以縣域和中心鎮為依託、以非農經濟為主導、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現xx縣域經濟躍升。

(一)完善發展思路,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當前實施縣域突破,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需要資金、項目、技術、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給。因此,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首要動力。從思想理念方面來説,縣域突破首先是發展思路、發展觀唸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擯棄一切束縛發展的落後意識,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在提高認識中統一認識,在轉變觀念中更新觀念,在勇於探索中不斷前進。要不斷強化工業意識、市場意識、創業意識,善於把上級的政策和部署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以創造性的工作開創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從制度供給方面來説,要從多方面確立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民營經濟的主體作用,構建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性機制,政府的指導和調控要建立在充分發揮這“兩個作用”的基礎之上,並保護“兩個作用”的有效發揮,而不能取代或限制“兩個作用”的發揮。

(二)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縣域經濟發展從本質上説就是工業化過程,就是用現代工業改造傳統農業和農村經濟,從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經濟強縣發展實踐所證明的基本規律。推進我市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當前重點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經濟。要着眼於市場需求趨向,立足於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和原有產業基礎,進一步強化產業特色,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促進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等向特色產業或產品集聚,使其不斷壯大規模,形成優勢,在縣域內形成若干個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的特色產業集聚區。二是大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要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縣域工業化的主攻點,集中力量開發建設好縣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羣、要素集聚、資源集約的“窪地”效應,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加快向園區聚集,使園區成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增長極。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用現代工業理念和現代生產經營方式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促進縣域農業向經營規模化、投資多元化、佈局區域化方向發展。

(三)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依存,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又可以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快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加快城鎮化進程,並使之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一個基點。要按照現代化濱湖城市和“4”城市總體框架,推進我市縣域城鎮化,重點抓好店埠、上派、雙墩等中心城鎮建設,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要把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專業市場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引導、鼓勵各類企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加快產業集聚、人口集中,促進縣域城鎮建設發展。改革和創新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市場化經營,多渠道加大對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強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將城市的基礎設施不斷地向周邊鄉村延伸,對連接城鄉和跨地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做到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統一籌資、統一建設,以改善縣域內外聯繫條件,優化投資環境,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四)掀起全民創業熱潮,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市場主體不多,企業數量偏少,民營經濟不強,是當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儘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創業的宣傳發動,積極引導羣眾打破小農經濟意識和傳統文化觀念,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激活各類創業資源,儘快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進一步消除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和體制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中放手、放開,放寬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動民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要把發展民營經濟同縣域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新上項目、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結合起來,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參與公有經濟改革,參與新上項目投資入股,組建各種形式的農村經濟組織。

(五)擴大引資規模,加大縣域發展投入。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靠項目帶動。長期以來,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滯後,主要是因為投資不足。因此,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把招商引資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要緊緊抓住沿海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積極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中,搶佔“地利”先機,吸納和承接更多的長三角地區轉移出來的資本、產業和企業。要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積極“進京跑省”,極力爭取國家投資和省裏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硬環境。要着眼新農村建設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結合本地“十一五”發展實際,認真謀劃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項目,充實和完善縣域項目庫。每個縣每年都要抓幾個帶動性強的重點項目,對重大項目要加強協調服務,促進儘快開工、建設、投產,形成現實生產力。

(六)優化發展環境,着力營造比較優勢。相對於沿海發達地區和xx市區,我市縣域的要素集聚力和資源配置力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因此必須要把環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門檻更低、服務更好、環境更優,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增強縣域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機關效能建設,以轉變思想觀念為先導、提高素質能力為基礎、創新體制機制為根本、改善運作方式為關鍵、強化責任追究為保證,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優良的環境。要建立健全縣域經濟發展考核激勵機制,根據省裏每年對縣域經濟考核的結果,對各個縣進行相應獎懲,同時每年開展評選經濟發展“十強”和“十快”鄉鎮活動,對評選出的鄉鎮給予獎勵。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對發展業績突出,在縣域經濟考核中大幅進位的黨政正職給予重獎和重用。使各個縣、各個鄉鎮既有動力,又有壓力,從而形成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篇6

發展好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農民最直接、最關心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關乎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能否提前實現的根本所在。

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

在物質文明建設中,村級集體經濟發揮着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

(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壯大村級財力的根本途徑。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關鍵要靠兩條:一條是要有人辦事,一條是要有錢辦事。村幹部的工資要支付,村裏一些必要的建設要搞,村裏的公益事業要發展,僅僅靠“街道統籌、村級提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發展好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級財力,才能保證村級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二)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搞社會主義的目的不是走兩極分化道路,而是走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事實證明,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村統一支配的財力就雄厚,就可以有能力為全村人辦大事、辦好事,才能更好地體現共同致富原則。只有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裏的各項公益和福利才能有持續可靠的保障。

(三)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根本保證。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最基層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得好,就有錢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村興民富,村黨支部就會得到村民由衷的擁護,黨的形象和威信也會不斷得到提高和鞏固。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窮民貧,不但不能為村民謀利,而且還要為完成上級下達的各種指標不斷向農民伸手要錢,增加農民負擔,嚴重影響幹羣和黨羣關係。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和動搖基層黨組織的基礎。

(四)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堅強支柱。從農村的調查數據分析看,現已超過或達到小康標準的村,無疑是村集體經濟搞得比較好的村。這些村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植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提高農業效益,形成區域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當前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呈下降趨勢。據調查,慈溪市約20%的村級集體收入在下降,集體資產也逐年減少。譬如,20xx年以來新華村集體收入分別是:335萬元;292萬元;110萬元;20xx年以來村集體資產分別是:2736萬元;2579萬元。

(二)村級集體經濟來源結構不盡合理。作為村集體經濟中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即土地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了變化,所剩無幾的村集體土地也已規劃,無法為村集體統一經營帶來收入,加上村集體企業改制轉制、電力管理部門實行同網同價直接管理和農村税費改革實行統籌後,使村集體經濟渠道愈來愈窄,集體收入越來越少,失去原有的優勢。

(三)村級集體經濟收不抵支。現在的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兩升一降的趨勢:各類應收欠款逐年上升和各類非生產性支出(工資和各種福利)逐步上升,而村級集體年度可支配收入逐年減少。據統計顯示,目前由於村級用於生產服務和管理開支等費用,佔可支配資金的三分之二還多,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就難以保障。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認識上的誤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普遍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由於在政策上強調家庭承包經營三十年不變,因此家庭承包經營在多數人的頭腦裏烙印很深,忽視集體統一經營在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般人認為,發展個體私營才符合時代要求,宣傳和倡導發展集體經濟非但沒有意義,也不合時宜。實際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是由當地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決定的。當前,還是要大力倡導和扶植村集體經濟為主,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經濟格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對改革的理解不深。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獲得了初步成功,也得到了農民的廣泛擁護和支持。深化改革,應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以農民羣眾意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可一些地方在具體工作中忽視或者是放棄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不考慮實際情況和農村廣大幹部和農民羣眾的意願,採取簡單的方式推行改革,於是就造就出一些“數字”幹部。改革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當前在農村搞改革,必須要因村制宜,把握好時機,穩步推進,不能搞“一刀切”,採取強推強改。

(三)村級集體經濟趨弱化。一是村級集體經濟固定的'財源逐漸減少;二是村辦集體企業大量轉制、改制,導致村級集體經濟從原先集體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領域逐步退出,村級集體經濟的經營模式從直接生產經營轉為資本經營;三是村級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正漸漸失去,如企業在向園區集中,人口在向城鎮化發展,土地在向種田大户集中等。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措施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集體經濟可以體現致富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税收,要支持鼓勵和幫助城鄉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發展。”為此,村級經濟要本着有利於本地經濟發展,有利於資源的合理作用,有利於為村民多辦實事、好事的基本原則,去探索和尋找促進經濟發展的公有制形式,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一)強化村級領導班子。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村級經濟組織,應增強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深刻領會和把握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深化農村改革改制工作的精神實質,認真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村班子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要把有理想、會經營、懂管理,市場意識強和樂意為村民服務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村級班子中來,成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棟樑之才。

(二)開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一是實行股份制合作化。將原村經濟合作社改造成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把村屬經營性資產經評估量化折股,同時村屬社員應分別按農齡股、人口股測算到户,進一步明晰產權關係。在此基礎之上,村集體經濟以股份制形式進行經營,也可以吸收社會其他資金加以組合,村集體在其中有一定的股份或控股,形成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從而使集體資本增大並獲利增值。二是興辦各類市場。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選定鄉鎮政府所在地、本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外來務工人員集居地興辦農副產品、小商品市場、小菜場等各類不同規模的專業市場,以此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三是充分利用閒置設施設備。利用閒置的企業廠房、倉庫、大會堂等設施,租賃給農户發展專業飼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既促進效益農業的發展,又盤活了集體資產,增加集體收入。四是實施資本經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利用經濟區間優勢,集中建造個私企業開發經營用房,做好房地產文章,拓展比較穩固的集體增收途徑。採取及時有效的手段加大應收欠款的清欠力度,防止呆帳資金。五是開展創建活動。以創建活動為平台,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緊緊圍繞農村四個文明建設內容,加大投入,提升檔次,爭取政策性補貼或獎勵資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六是開展多種經營形式。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組建一些專業合作的服務性經營實體,為農户有償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化全程化服務,既帶動了農民致富,又促進了集體增收;在發展農業基地的過程中,村集體經濟組織一定要選好項目,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完善生產條件和環保設施,為農民承包經營提供方便。村集體通過招標承租的形式向承包商或種養大户發包經營資源,村級集體可在穩定承包權的前提下和在農户自願的基礎上,合理流轉土地資源使用權,通過向農户支付一定的租金,把農户承包的土地再度集中起來,由集體轉包他人經營,村集體可以增加承包收入。堅持和完善集體經濟內部的積累制度,按規定足額提取農業發展基金。

(三)節約村級集體經濟開資。首先,要完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在鄉鎮(街道)農辦指導下,統一設置規範的村財務登記制度;建立規範統一的報賬和帳目公佈制度,公佈帳目要清楚、詳細、內容完善;實行資金所有權、使用權、盈利權三不變原則,堅持三個“不準”:即不準挪用,不準坐支,不準私設小金庫財經制度。其次,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定期把財務收支過程和財務結果向羣眾張榜公佈,收入按項目,開支按次序公佈,給羣眾一個明白。對羣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要逐一把細目公佈於眾,不得“捆綁”列支。再次,強化監督機制,嚴格非生產性開支。村要建立民主理財小組,應推薦辦事公道、威望較高和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對村主管財務領導審批簽字的收、支票據,由民主理財小組逐一審核,嚴格審核把關程序,增加審核透明度。對不合理的開支,堅持誰花錢,誰負責退出的原則。堅決杜絕用公款吃喝、請客送禮等非生產性開支,自覺接受上級主管部門、村民的監督,以保證集體經濟安全、有序運轉。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篇7

xx委會位於鄉政府東南部,東、南面與元陽縣俄扎鄉接壤,北面與託牛村委會相鄰,西面與埃倮村委會相望。距縣政府駐地38公里,鄉政府駐地25公里。轄加梅、迷丕、格波、梅東、普朵等5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村562户2462人,均為農業人口;世哈尼族。全村土地面積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06畝,其中:水田924畝,幹畝187畝,梯地1295畝。農民人均耕地1.1畝。20xx年末,全村糧食總產量99.4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04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17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5.00元。

一、基礎設施狀況

1、通路。該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村都建設了簡陋的進村公路,但由於路窄、路基不穩,里程長,無力經常修復等原因,導致進村公路利用率相對較低,運輸成本高。

2、通電。該村5個村民小組已全部解決通電問題。

3、通水。該村5個村民小組已通人畜飲水,迷丕村民小組挖進村公路挖斷了人飲水管,因沒有物資資金修善導致飲水困難,其餘村民小組雖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內,沒有入户。

4、通訊。5個村民小組部分農户安裝了無線電話,移動通訊信號已經覆蓋整個村委會。

5、住房。5個村民小組多數住房簡陋,為土房或土堆房,縣人畜不分離,屬於改造範圍。

6、衞生路。xx民小組20xx年鋪設衞生路2公里,但由於資金物資不足還沒有覆蓋完成整個村子,格保村民小組利用一事一議項目基本鋪設了衞生路,普朵村民小組已經整合各類資金計劃20xx年完成衞生路等基礎設施項目,梅東村民小組、迷丕村民小組(迷丕、哈塔東)還沒有鋪設衞生路。

7、公廁。5個村民小組都建設有農村公廁,但數量不夠、質量不高,無法滿足農民入廁需要。

二、公益事業發展情況

1、教育。xx委會有1所寄宿制國小和2所初小,基本能滿足適齡兒童受教育的需要。

2、衞生。該村委會有1個衞生室,1名鄉村醫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看病難問題。

3、文化活動。目前,xx委會5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村還沒有一個圖書室、科技室、文化活動室及籃球場等活動場所,農民學科技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農民羣眾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一直以來都較低。

三、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全境為山區,溝壑縱橫,山峯林立,境內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氣温18.4℃,最高氣温26℃,最低氣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草果、核桃,但由於山高坡陡,經濟基礎薄弱,勞動者素質低,生產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多數農民處於貧困線。20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725.00元,比國務院確定的貧困線1196元低471元,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是全縣典型的貧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基礎設施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進村公路處於情通雨堵的局面,運輸成本高,阻礙了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住房條件差,人畜沒有分離,村容村貌沒得到改善。

(二)學科技難。整個村委會沒有一個圖書室、科技室、文化活動室,學科學技術難,農民羣眾在生產生活中無法利用科技提高生產生活質量。

(三)勞動者素質低。全村適齡兒童輟學率高,村民文化素質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沒有主動參與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經濟的思想。

五、解決的辦法和建議

(一)改善基礎設施。州、縣委、政府計劃建設元綠二級路經過加梅,充分利用這機遇,改善進村公路,解決交通的問題;利用當前各種惠農政策,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建設人飲工程到户、衞生路、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籃球場、公廁、排水設施等工程,解決村容村貌差、學科技難、入廁難等問題。

(二)治窮先治愚,提高勞動者素質。一是抓好基礎教育,完善教學設施,加強老師隊伍建設,提高入學率和鞏固率,提高村民文化素質;二是加強農村實用科技培訓,使每個勞動力掌握1-2門農村實用技術,加快羣眾脱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三)培植支柱產業。xx委會雖然每個村都有一定的茶葉、草果、八角綠色產業,但沒有形成支柱產業,經濟來源單一,且市場不穩定,為此,可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一批穩定可靠的支柱產業。如發展核桃產業、山地養雞、商品豬養殖等產業。同時,可充分利用加梅民風民俗古樸,重大節日有“扎特特”(十月年)、“苦扎扎”(六月年)、“昂瑪突”(祭神林),哈尼山寨、梯田、姑娘節別具一格的有利條件,開展山寨梯田民俗旅遊,拓寬村民收入來源。

g市夜經濟的調研報告篇8

近年來,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建設“大美新”臨沂,充分發揮區位交通及商貿批發傳統優勢,全力打造物流中心城市,着力推進臨沂商城國際化,物流業及相關行業發展較快,物流總額逐步提高,基本確立了區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地位。先後被授予“中國市場名城”、“中國物流之都”、“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範城市”等榮譽稱號。2013年,習近平主席視察山東到臨沂金蘭物流基地實地察看,對臨沂商貿物流發展給予肯定,高度評價臨沂商貿物流“事業大有可為”。

一、物流業發展現狀

物流業作為融合交通運輸、倉儲、貨運代理、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的複合型產業,是繼降低資源消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後的第三利潤源,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進產業增值、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國民經濟競爭力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持續推進,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向深入的新時期,物流業降本增效,轉型升級也亟待走向縱深。

臨沂物流業的發展與臨沂商貿市場的繁榮息息相關。30多年來,伴隨着商貿市場的繁榮發展,臨沂物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變大、變大為強的發展過程,已經發展為包括農產品物流、製造業物流在內的相對完善的物流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物流發展之路。從產業生態學角度講,物流產業與商貿產業具有緊密的伴生關係。凡屬商貿發達之地,必是倉儲、運輸等物流產業興盛之地;而交通樞紐、物流發達之城,商貿產業也必然繁榮。因此,物流又成為拉動臨沂商貿市場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一)商貿物流共繁榮。臨沂商城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集羣和省級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區,現有大型專業批發市場134處,佔地面積1360萬平方米,經營業户近6萬户。商貿業的持續繁榮在促進本地貨源物流發展的同時也是外地流入過境的優先中轉之地,近年來物流業穩步高速增長,重要物流發展指標位均居全省前列。商貿業與物流業互相帶動,共同發展繁榮,夯實了中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最大的物流基地兩個重要基礎地位。

(二)物流業市場主體集聚。全市物流企業2700多家,國家2a級以上物流企業26家,物流園區29個,營運貨車15.6萬輛,物流行業從業人員33.5萬人;其中臨沂商城擁有大型物流園區22處,各類物流企業2094家,佔臨沂物流企業總數的四分之三。臨沂商城有貨運配載1200多家,信息配載500多家,物流公司46家,從業人員2.2萬人,貨運車輛1.8萬輛,大部分是服務於商城貿易的幹線物流企業,體現了全市公路物流的核心競爭力。

(三)物流運輸網絡覆蓋全。公路方面,目前全市擁有公路物流配載線路2000多條,物流運輸網絡幾乎覆蓋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貨運車輛日發車1.1萬輛次,貨物發送量20萬餘噸,貨物週轉快,基本實現當日收貨、當日配貨、當日發貨,600公里以內的貨物當日送達,1500公里以內隔日送達,1500公里之外2-3日到達。據統計,臨沂物流貨物配送起步價比省內其它城市低20%-30%,物流優勢能夠覆蓋到周邊500公里左右。短途運輸方面,充分利用物流網點密集、覆蓋面廣的優勢,在最短時間內將零散的貨物聚集起來,發送到鐵路貨運站、港口或機場,統一向外發送,如沂南縣的石英砂、沂水縣的礦石資源等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聯運,大幅度提高了物流效率。

鐵路方面,鐵路物流中心重點依託鐵路,發展鐵路服務區和物流倉儲區,打造綜合配套服務區,實現物流功能最大化。近年來,經中國鐵路總公司批准,全市規劃了多條專門的快速貨運班列,充分利用其運量大、效率高的特點,彌補公路運輸的短板,為物流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其中“臨沂—廣州”、“臨滿歐”、“臨沂—烏魯木齊”、“臨沂-成都”等專線的相繼開通,加快了全市物流業的發展。在每車運價下調49%的基礎上,市政府還每車補助1000元,貨物年發送量達到40萬噸,新增就業崗位600個,目前已開通專列運轉良好。

航空方面,臨沂機場是省政府規劃的幹線機場之一,現已初步開闢了通往全國的19條航線,全天候服務,利於發展航空快運物流。2014年打通了臨沂商城的國際航空物流通道後,與順豐速遞、圓通速遞、上海州洲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順豐、圓通將在周邊建設航空物流分撥中心和臨沂區域管理總部。新開通了“臨沂-韓國”首條國際航線,進一步加速推動經濟發展的國際化進程。

港口方面,臨港經濟開發區距嵐山港不足10公里,日照港50公里,連雲港80公里,青島港150公里,區域位置優越,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大規模、全功能、高科技、環保節能、高效益”的原則進行規劃建設,未來將發展成為魯南地區最大的臨港物流貿易區、倉儲區和工業加工基地,將打造成為整個魯南經濟帶的臨海橋頭堡。臨沂港的開通運營,充分發揮了進出口貨物集聚、國際物流信息樞紐、查驗通關和國際物流服務中心的功能,實現報關、報檢、船務、貨代、拼箱、檢查等一站式服務,今後將成為魯南蘇北地區重要商品進出口通道。

(四)基礎交通設施網絡逐步完善。公路、鐵路、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海陸空一體化立體大物流格局基本形成。境內以5條高速公路、8條國道和11條省道幹線為主,形成了便捷的公路網絡,京滬高速是其中的主要通道。市域5條鐵路線路形成“兩縱三橫”主骨架,魯南鐵路物流園等園區將成為鐵路物流發展的重要載體。臨沂機場開闢了通往全國22個城市26條航線,以及至韓國、泰國的國際航線。本市東靠青島港、日照港和連雲港港,通過臨沂港建設,實現了集裝箱公海聯運,可直達東南亞、俄羅斯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家。

(五)物流國際化現代化步伐加快。臨沂先後獲批旅遊購物商品出口模式、工程物資市場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臨沂港和臨沂綜合保税區高效運行,實現了“屬地驗放、口岸直通”的一站式通關,同時實現保税加工、保税倉儲、保税物流、口岸作業和綜合服務等一體式發展,成為魯南蘇北地區重要的商品進出口節點。航空口岸獲准臨時開放,“臨新歐”“臨滿歐”等國際貨運班列陸續開通,加快海外臨沂商城、海外倉、邊境倉佈局步伐,中歐商貿物流合作園區(匈牙利)被認定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境外商貿物流型經貿合作區。

(六)物流政策環境持續改善。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先後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服務業跨越發展的若干政策》、《臨沂市物流標準化試點工作方案》、《臨沂市智慧物流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啟動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將物流業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十三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確立了物流經濟發展的引擎地位。連續3年設立1億元臨沂商城發展專項資金,明確了5億元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基金。落實土地、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對物流倉儲用地按照工礦倉儲用地中的倉儲用地基準地價記性評估,加大對物流企業銀行授信等融資支持力度,落實“營改增”過渡期間的財政補助政策,形成了物流發展的政策高地。

(七)物流標準化試點成效明顯。2016年成功獲批全國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成為首批5個全國智慧物流配送示範城市之一。今年以來,全市23家試點企業累計投資2億元,共新增標準托盤14.6萬片、標準週轉箱9.2萬個,改造、新建標準倉儲等基礎設施13.5萬平方米,購置標準運輸車輛、叉車152台。初步形成了農產品上行一貫化、第三方物流主導、商超龍頭企業帶動、臨沂商城龍頭企業引領、智慧雲平台管理和托盤租賃服務等六種服務模式。

(八)第三方物流快速發展。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建設和智慧物流示範城市建設提升了本市物流效率。圍繞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配套物流設施設備、搭建信息平台三項工程,探索形成了農產品上行一貫化、臨沂商城龍頭企業引領、第三方物流主導、智慧雲平台管理等新模式。湧現出以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為主的立晨物流、華派克物流等企業;以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為主的榮慶物流、九州物流、臨沂醫藥物流、魯疆物流等企業。第三方物流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第四方物流的起步,部分物流企業開始利用各種信息平台,聚集、篩選和梳理各種渠道獲取的信息,通過信息整合提供信息服務和最優配送方案,尋求更深度的升級和發展。提供物流信息服務企業以臨沂快達物流信息平台、金蘭物流“魯南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安信物流等企業為代表;提供綜合物流服務為主的企業以中郵物流、中遠物流、臨沂交運集團等為代表。物流信息化平台以臨沂慧商物流有限公司為代表,平台利用商城物流大數據實時追蹤物流信息、物流代收款,分析臨沂商品流出情況。

二、物流業發展特點

(一)物流規模不斷擴大,總體保持較快增長勢頭。近年來,全市物流業依託發達的商貿業,物流業發展保持較快增長勢頭。2012年-2017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長7.8%,高於gdp年均增幅0.2個百分點。2018年上半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達到1.3萬億,同比增長7.2%,總量僅次於青島,居全省第二位。

(二)工業品物流需求平穩,新動能集聚加速。上半年,全市工業品實現物流總額5555.9億元,增長10.4%。從結構看,高新及高端產業增長較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1071.1億元、增長23.1%,其中醫藥健康、新材料和先進裝備行業產值分別增長23.6%、22.9%和27.7%;裝備製造業產值1010.5億元、增長20%,高技術製造業產值327.4億元、增長22.8%,其中汽車製造業產值106.5億元、增長75.6%,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2個百分點。工業品物流需求向中高端升級和轉型發展的產品增勢較好。

(三)國際物流需求下降,重點進口商品下滑。上半年全市進口貨物實現物流總額76億元,受國內外原材料價格倒掛、企業銀行授信不足、資金週轉困難等影響,重點進口商品和骨幹企業進口減少,大豆同比減少24.3億元,成為導致進口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四)發揮配送方便快捷優勢,骨幹企業快速成長。臨沂憑藉物流週轉快、運費低、輻射廣三個顯著特點,吸引了大量外地貨源湧入本地市場轉運。上半年,全市外地貨物流入總額6041億元,佔全市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達到45.3%。以立晨、榮慶物流為代表的大型物流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不斷提高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

(五)民生物流保持高速增長,消費需求升級加快。上半年,與民生相關的單位居民物品物流總額628.5億元。以服務電商為主的快遞業保持快速增長,上半年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4億件,同比增長93.6%,增幅分別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49.1和66.1個百分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9.87億元,同比增長92%,增幅分別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55.4和66.2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2.6億元,增長8.8%。消費升級類商品穩步增長,體育娛樂用品類、金銀珠寶類和化粧品類商品分別增長14.6%、7%和4.1%,分別快於1-5月0.6、0.4和0.7個百分點。

三、物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企業信息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除少數龍頭企業外,大部分中小企業缺乏貨物追蹤系統、倉庫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等物流服務信息系統;全球地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電子數據交換等物流業相關信息技術的應用還不成熟。由於規模小,資金和技術能力有限,都沒有構建物流服務信息系統,仍然處於傳統的物流運作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物聯網發展的形勢,企業轉型升級面臨大的挑戰。此外,多數企業對發展智能物流重視程度不夠,電子數據交換(edi)、二維條形碼與射頻識別(rfid)、電子訂貨系統(eos)、供應鏈管理(scm)、全球衞星定位系統(gps)、基礎地理信息系統(gis)等信息技術尚未得到普及和利用,也影響了物流企業服務質量和運作效率的提高。

二是物流信息化平台有待進一步整合。目前,臨沂市已開發運行的物流信息平台不統一,較為分散。一方面部分信息服務平台的'功能相對單一,另一方面信息服務平台之間互不連通,缺乏有效互動,“信息孤島”問題普遍存在,尚未形成一個開放式、綜合性的公共服務信息平台,物流信息資源尚未高效整合。物流信息化投資率低不僅將影響企業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與之關聯的物流運作、產業供應鏈一體化都將受到制約。

三是運輸方式發展不均,銜接不暢。臨沂物流業發展主要依託公路,航空與鐵路物流能力存在不足,公鐵聯運在大宗物資運輸方面的成本優勢難以發揮,多種運輸方式轉換銜接不暢,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樞紐和節點城市多式聯運設施建設不完善,缺少能夠提供“一票到底”服務的多式聯運企業,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

四是專業化和精細化服務水平不高。近年來,全市各類物流企業成長較快,但發展很不均衡,市場競爭能力相對較弱,大部分物流企業只能簡單地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而在流通加工、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方面,尤其是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更高層次的服務還沒全面展開。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對物流服務需求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一般性的運輸、倉儲服務,難以滿足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要求。

五是物流人才與理論知識儲備不足。目前,雖然從事與物流行業相關的人員數量大,但是在崗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據調查,全市具有助理物流師以上資質的專業人員不足50人,物流企業管理人員短缺,大部分商貿物流企業、園區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水平、管理經驗不足,開拓精神、做大做強意識不強,憑經驗管理,靠老客户勉強維持運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物流產業的發展。

四、促進物流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勵創新發展新業態。加快智慧物流配送示範城市建設,完善和優化現有物流信息平台在貨源信息、車貨匹配、運力優化、貨物跟蹤、支付結算等方面的功能。擴大與外地先進物流信息平台的合作,引入貨源信息豐富的物流信息平台和功能各異的物流綜合服務平台。鼓勵物流企業不斷加大信息化投入,使用物流管理軟件、藍牙開票機等現代信息管理系統和先進信息技術裝備,規範業務流程,實現貨物全程可視化和企業誠信化建設。鼓勵物流龍頭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加大信息化投入,以信息化規範業務流程,實現作業全流程監控。推動裝備製造、高端木業、建材等主要製造企業物流業務外包,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撐發展物流與金融、物流與商貿、物流與互聯網、共享配送等物流新業態。

(二)加強物流信息資源整合,開展大數據示範應用。以建設智慧臨沂商城、智慧物流配送示範城市為契機,建立全市統一的集物流信息發佈、數據交換、全程跟蹤等功能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打破信息孤島瓶頸,加強全市物流企業數據資源的統籌整合、集中統一管理,實現物流企業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交易與共享,促進物流信息化系統、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和物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加強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在實現物流業轉型升級中的應用,推動物流信息和公共服務信息的有效銜接,積極開展大數據在物流業領域的示範應用研究,運用大數據提高物流運輸效率、制定合理配送路線、合理規劃商品倉庫選址,不斷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企業工作效率。

(三)落實立體大交通發展戰略,打造高效連接海內外的公路、鐵路、航空、港口一體化發展的立體交通網絡。發揮公路物流優勢,打造“公路+”的多式聯運體系,統籌推進高鐵、高速公路、國省道和農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標準運載單元的多式聯運快速轉運裝備,實現裝卸設備和轉運設備的無縫對接。充分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建立智能轉運系統,提高多式聯運換裝轉運的自動化作業水平。完善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台功能,加快推進多式聯運信息採集交換、貨物狀態監控、作業自動化等領域技術創新與廣泛應用。根據本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貨物需求特點,推動建立多式聯運運營組織一體化解決方案,採用“無車承運人”模式,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採用“一單制”的全程無縫運輸服務。加強鐵路、公路、水路和民航運輸的貨物交接、合同運單、信息共享、責任劃分、保險理賠等方面的制度對接和規範統一,提高不同運輸方式間的標準規範銜接水平。

(四)建設高標準示範物流園區,着力推進物流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充分發揮政府總體規劃、指導、調控作用,按照資源整合、科學佈局、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思路高標準建設示範物流園區。從市場需求和園區區域經濟條件等方面,統籌規劃新建、整合提升已有產業集羣周邊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發揮企業在園區建設、行業發展、發展創新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加大政務服務、供應鏈設計、管理諮詢、金融、保險等商務服務功能,提升園區綜合服務能力。加快發展具有供應鏈設計、諮詢管理能力的專業化第四方物流企業,培育扶持立晨、華派克、榮慶等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引導傳統物流向供應鏈管理、第四方物流等高端方向發展。提升物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

(五)加大人才培養。發揮臨沂大學、臨沂交通技師學院、青島理工大學臨沂校區等高等院校智力作用,根據物流行業的實際需求,培養多種類型、各個層次的物流專業人才。加大物流引智力度,制定適應本市國際物流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發展規劃,特別是通曉國際慣例與規則,掌握物流、金融、貿易、信息知識的供應鏈複合型人才,實施高端緊缺人才引進計劃,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加強與海外網點國家的人才交流合作。物流企業應積極鼓勵員工學習物流專業相關知識及國內外先進的物流理論和經驗,定期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和物流專業知識的培訓,提供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