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市場調查的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4W

市場調查的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調研調查報告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與技術的創新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關於目前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不足之處,比如知識產權保護的觀念不強,企業知識產權擁有量較低,知識產權的流失嚴重等,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就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往往只注重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大量外資湧入國門,國際企業競爭國內化,國內企業競爭國際化態勢日益明顯。中外合資合作形式已經成為外國企業與國內企業實現雙贏的重要選擇。然而,在某些領域,由於外企實力強勁,或者國內企業意識欠缺,這種結合往往是建立在國內企業知識產權的正當權益削弱甚至流失的基礎上的。

為了解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狀況,市知識產權局有關人員調研了三菱電梯有限公司、耀華皮爾金頓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日立電器有限公司、三菱電機上菱空調機有限公司等單位,並在閔行區知識產權局召開了閔行區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座談會,福祥陶瓷有限公司、東傑電氣(中國)有限公司、紫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英海底系統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的知識產權事務負責人蔘加了會議。

在調研發現,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十點:

一、合資合作企業成立時,企業的合同和章程中都沒有關於企業知識產權的規定。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企業成立時間較早,知識產權意識不強,也有的是因為企業成立初期,沒有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內容,還有的合作企業,中方只投入土地,甚至不參加經營管理,收益也是固定的(即土地的租賃費用),對知識產權更是不會關心。這帶來很多問題,如企業知識產權權利的歸屬問題,特別是在合資期滿後如何分配問題;新開發的知識產權權益的歸屬問題;企業日常知識產權的管理問題。因為成立時沒有約定,實踐中各個企業因其本身情況的不同,只能採取不同的操作辦法,或再協商簽訂新的合同、或者作出新的管理規定。但這也衍生出許多新的問題。因此,建議在相應的合資合作企業合同和章程範本中加入專門關於知識產權的條款,在相應的法律規定或審批程序中要求合資合作企業成立時對知識產權要有相關規定。

二、新開發知識產權權益的歸屬問題。調查中發現,新開發的技術和品牌的知識產權權益歸屬問題往往與企業的股權分配情況緊密相關。通常中方控股的企業新誕生的知識產權是屬於合資合作企業的,其權益也是按照股權分配的。有人提出,通常中方人員是獨立地完成新技術的開發,但也要將知識產權的權益分配給外方,有些不公平。但實際上,更不公平的是在外方控股的企業,外方將知識產權權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很多企業儘管是在國內雙方共同開發的技術,專利卻由外方總部申請,有的企業甚至是中方人員設計的圖案,設計人卻要署外方總裁的名字,有的企業規定中方在外方提供的技術基礎上開發的新技術,外方可以免費使用,但中方卻不可以免費使用外方新開發的技術,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等。這些情況,在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都有相應的規定,但在合資合作企業中,尤其是外方控股的合資合作企業,中方要主張自己的權利有很大的難度。為此,建議在針對合資合作企業制定的單行政策法規中對這些問題作一些細化的、強制性的規定。

三、技術引進時未能做合理的知識產權界定和評估。在合資合作企業成立時,外方經常以技術入股或技術轉讓給中方,但往往都是“打悶包”,對其中的知識產權並不作事先的檢索和評估,等支付了費用後,根據外方開列的專利清單,經檢索發現只有三分之一是在中國的有效申請,但因為當時沒有發覺,支付了一大筆“學費”。也有的外方連專利清單也不列,只是告訴你我這項技術裏有專利、有技術祕密,要問你收多少錢,中方因為手裏沒有多少談判的籌碼,或是因為知識產權的意識本來就不強,糊里糊塗就簽了協議。因此,在座談會上,有企業提出,希望有專業權威的知識產權評估機構,能夠幫助企業在技術引進時把好關。

四、企業內部缺乏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專業化的管理人員。調研中發現,除部分企業(特別是專利試點企業),由於企業領導重視,企業本身擁有的知識產權較多,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其知識產權的管理人員也有着較好的知識產權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外,大部分合資合作企業與國有企業一樣,也存在缺乏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專業化管理人員的問題。有些合資合作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還剛剛建立,有的還在籌建過程中,甚至有的還未提上議事日程,在這些企業中,知識產權的管理沒有專人負責,而兼職的管理人員對知識產權的瞭解也很有限。我們在以往對企業的宣傳培訓中,往往只重視國有企業,實際上,加強對合資合作企業中方人員的知識產權的宣傳培訓,對防止國有無形資產的流失同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2篇】有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狀況的調研調查報告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關於開展省市縣人大代表專題調研活動的通知》,我於今年8月初對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此次調研活動,我分別走訪了金城鎮及其周邊的部分“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實地查看了“新農合”開展的情況,並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隨機選擇的100名農民患者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發展態勢良好

1、我縣今年參合情況良好。過去兩年,農民參保得到了真正的實惠,信任度增加,農民“參合”積極性大大提高,2011年共有87.6萬參合農民,參合率為93.06%。上半年本級籌集資金876萬元,補償“參合”農民41.1萬人次,醫藥費2480萬元。

2、我縣“新農合”管理進一步規範。今年我縣出台的《新農合實施細則》可行性較強,實行了“日均費用、例均費用、病牀使用率”三項指標控制,並規範了醫療行為,各定點醫療機構均實現了病人相關信息聯網及網上審核報帳,不但提高了報帳效率,更體現了《新農合實施細則》中所包涵的公平、公正、高透明度的原則。

3、農民的健康意識明顯增強。過去因為地方偏遠,有病沒時間看,以及生病沒錢治而放棄治療等死的現象在農民中屢見不鮮,現在“新農合”的實施讓許多留守的農民能就近看病、看得起病了,而補償金在治療結束就可以直接在當地兑現。3年為一週期的優惠常規健康體檢,已於今年8月全面實施,這為疾病的防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新農合”的實施讓農民一方面打消了顧慮,另一方面開始重視自己的健康需求。

4、促進了“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自身建設。隨着近幾年“新農合”的開展,各相關醫療機構為適應“新農合”的發展,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都不斷在努力提升和完善,這已逐步形成了醫患雙贏的良性循環。

二、存在的問題

1、“新農合”相關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根據“新農合”相關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14%的農民對參保的基本條件和怎樣參保不瞭解,12%的參保人對報帳程序不瞭解,32%的參保人對報銷範圍不瞭解,29%的參保人對報銷的起付費及比例不瞭解,17%的參保人所持《新農合證》上的個人信息與《户口簿》上不相符,這些不但影響了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也給醫患雙方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

2、部分鄉衞生院醫療條件依然落後,部分偏遠鄉衞生院因為落後的工作條件和較差的待遇,依然是老的想走,新的不願來,許多日常工作是一人承擔多項事務,醫療水平的發展更無從談起。

3、為利益驅動,個別衞生院假掛牀住院以及按病人門診經費標準亂開藥的情況依然存在。

4、由於進城務工人員較多,留守人員稀少,大部分文化層次較低,這給“新農合”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三、幾點建議

1、進一步加大“新農合”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讓老百姓明白參保,安心治療,關愛健康。

2、嚴格規範工作流程,公開報銷項目、比例,簡化報帳程序,加強“新農合”資金管理的監督工作。

3、《新農合證》的辦理要嚴格查對並實行機打,防差錯,以免給參保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4、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偏遠鄉鎮衞生院的醫療條件及醫務人員的待遇,有針對性地為偏遠衞生院培養適用人才。

【第3篇】工會法貫徹實施情況的調研調查報告

工會法貫徹實施情況的調研調查報告

為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工會法》貫徹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工會工作,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根據省、市總工會的要求,雨花台區總工會積極行動,通過召開工會幹部、職工代表座談會、問卷等形式深入基層進行調研,調查瞭解各街道、局系統在《工會法》實施以來在工會組建、依法維權等方面的成功做法與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貫徹實施《工會法》的基本情況

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以下簡稱《工會法》)是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後頒佈實施的。《工會法》修改頒佈實施後,全區各級工會組織認真貫徹實施《工會法》,按照全總“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積極履行自己的職能,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建立和諧的勞動關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促進我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宣傳教育活動取得成效。為學習宣傳貫徹好《工會法》,區總工會將《工會法》連續納入全區工會系統的“四五”、“五五”

普法規劃之中,大力在工會幹部、職工中開展普及《工會法》教育活動。為了讓社會了解工會,在全區“五五”

普法規劃制訂前,區總工會主動與區司法局等部門聯繫,使學習宣傳《工會法》納入了區普法辦制訂的“五五”普法規劃,《工會法》的宣傳面得到進一步擴大。區總工會還通過培訓、法律知識競賽、問卷答題、現場會、送法進企業等宣傳方式,組織基層工會幹部、職工進行以《工會法》、《勞動法》等為主要內容的勞動法律法規的學習,不斷提高他們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基層工會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利用橫幅、標語、櫥窗、牆報、板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普及《工會法》。幾年來,全區各級工會組織進行《工會法》宣講184場,廣場宣傳86場,發放宣傳資料21600餘份,新聞媒體刊播發《工會法》宣傳文章。區總工會還積極與區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對《工會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檢查活動,幾年來,參與人大執法檢查2場,政協執法檢查1場,其他4場。通過以上宣傳活動,提高了全社會對工會的認識度,增強了企業按法辦事、依法經營的意識,激發了廣大職工積極投身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的工作熱情和參與企業管理的主人翁思想。

(二)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得到發展。近年來,全區各級工會組織按照全國總工會提出的“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和

“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的要求,積極開展工會組織建設工作。在我區原集體、鄉鎮企業改制以及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單位的幾年間,區總工會將工會組織的重點轉移到非公企業建會工會上面,一方面抓好改制企事業單位工會的建會,另一方面抓好新建企業的建會。通過“兩手抓”,既確保了原有的工會組織不斷流、工會會員不流失,又通過新建工會增加了工會組織的覆蓋面。4月,區總工會還積極探索建會新模式,在我區板橋街道試點,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市第一家街道總工會——板橋街道總工會,同時,針對我區非公企業規模較小、員工較少,主要分佈在社區(村)和街道的特點,探索建立以社區(村)工會聯合會為建會模式的區域工會以及行業工會,8月,還建立了華東第一家民工市場工會聯合會——安德門民工就業市場工會聯合會。目前,全區7個街道辦事處、1個開發區已全部建立了總工會或工會聯合會,44個社區居委會也全部建立了工會組織。截止底,全區共建立基層工會組織192家,涵蓋法人單位1659個,全區工會會員總數達

15.7萬人。較底相比,新成立工會組織1313家,新增工會會員數138820人。

(三)職工合法權益得到較好維護。一是建立和健全了維權機制。我區基層工會都已基本建立了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制度、工資集體協商談判制度、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勞動爭議調解制度等維權機制,並且在實際工作中逐步進行健全和完善,為從源頭上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區集體合同覆蓋率達87%,女職工專項協議覆蓋率達100%,工資集體協商覆蓋率達90%,職代會覆蓋率達91%。在前幾年的我區企業改革改制集中階段,區總工會主席參加了全區改制工作領導小組,參與改制政策的制訂出台,特別是區駕培中心、華汽公司、大開發等單位改制時,情況複雜、矛盾集中,區總工會分管領導都及時參與,為職工説話,從源頭上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較為穩妥地推進了改制工作的完成。近幾年來,各級工會努力健全和完善勞動爭議調解制度,積極參與勞動爭議協調,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組織覆蓋率達92%,區域、行業勞動爭議調解組織覆蓋率100%,共受理、調解勞動爭議案件145件,調解成功率達80%,有效地維護了職工權益,化解了企業與職工之間的矛盾,穩定了勞動關係。,區總工會為來自甘肅的13名民工追討被拖欠的工資13.2萬元。二是民主意識正在逐步增強。近幾年來,區總工會始終 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作為基層職責,在基層工會大力開展民主管理工作,積極推動《江蘇省民主管理條例》的貫徹實施,全面落實職工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調整了區廠務公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工作職責,,在冷軋板公司召開了廠務公開工作現場會,全區85%的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廠(事、校、企)務公開。三是幫困工作成效明顯。按照市總工會建設“民生工程”的要求,區總工會連續多年實行市、區、基層三級困難職工的建檔工作,並積極籌措慰問幫扶資金,落實相關幫扶政策,實現幫困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經常化。除了每年的元旦、春節走訪慰問困難職工外,還結合“五&8226;一”、“七&8226;一”等時間開展慰問活動,以及金秋助學活動、職業技能免費培訓、選樹“創新創業”典型等,充分體現了工會在服務經濟建設大局和社會穩定方面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工會經費收支大幅增加。自工會經費收繳方式改為地税代收以來,增強了工會經費的徵繳力度,我區工會經費收繳較底增長率達260%,7年來,我區文化、技能教育、培訓經費支出41萬元,生活保障經費支出93萬元,職工維權83萬元,自身建設54萬元,其他23萬元。

二、貫徹實施《工會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瞭解的情況看,《工會法》在我區的貫徹實施情況總體是好的,但在貫徹實施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非公企業組建工作不到位。部分非公企業業主對於貫徹實施《工會法》的思想認識存在偏差,對工會工作的性質和作用不夠了解,對於工會在推動經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擔心建立了工會組織,一是開展工會活動會影響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二是撥繳經費會增加支出,影響經濟效益;三是職工會藉助組織抱團維權,會削弱自己的威信,因而對工會組建工作持不支持態度。尤其是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建會難度較大,這些企業穩定差,職工流動性大,企業本身缺乏建會的願望,職工認為工會為職工説話辦事權力有限,維護合法權益作用不是很大,對加入工會組織的熱情不高,非常不利於組建工會工作的開展。

(二)組織管理幹部配備不到位。有些企業工會組織機構不健全,只有工會主席一人,沒有工作場地、活動設施,工會工作有名無實,作用難以發揮;有些企業工會幹部都是兼職,精力無法放到工會工作上來,工會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有些已經建立的非公企業工會組織受制於經營者,只是一個“掛在牆上、寫在紙上、停留在口頭上”的組織,工會主席處於“端企業飯碗,看老闆臉色”的位置,不敢為職工説話辦事,不能發揮維權作用。

(三)職工合法權益保障不到位。一是社會保障難落實。一些企業少報職工人數,只讓管理層及骨幹職工參加了社會統籌保險,而其他職工未能參加社會統籌保險,致使這部分職工或職業病傷害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和經濟補償。二是部分企業勞動條件惡劣。特別是汽車油漆、模具加工等行業的企業防護措施不落實,工廠生產環境差,導致職業病發病時有出現,損害職工身體健康。

(四)工會經費收支管理不到位。從調查瞭解的情況來看,有相當部分的基層工會經費沒有建立獨立專用帳户;有的基層工會雖然設立了賬户,但工會主席沒有審批權,工會花錢由行政一把手簽字才能有效;有的單位行政沒有及時將按標準足額計提的工會經費劃撥至工會經費帳户,工會按比例及時撥繳工會經費也只能成為空談,工會財務成了個有帳無錢的“空殼”;還有的基層工會只是在行政帳面上設立了個工會經費科目,工會開展活動的支出在行政賬户上報銷。以上種種情況,都反映了《工會法》規定的“工會應當根據經費獨立原則,建立預算、決算和經費審查監督制度。”成為了一紙空文,對工會工作的開展造成來了一定的影響和制約。

三、對《工會法》實行部分修改的建議

根據我區貫徹實施《工會法》的情況,針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對工會組織建會有關條款的修改建議:《工會法》第25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有會員25人以上的,應當建立基層委員會。”建議把有條件的“應當”修改為無條件的“必須”,防止單位找出種種藉口逃避建會,規避法律義務。《工會法》第50條規定:“違反本法第3條、第11條規定,阻撓職工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或者阻撓上級工會幫助、指導職工籌建工會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提請縣級經上人民政府處理;以暴力、威脅等手段阻撓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建議賦予工會執法權。

(二)對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有關條款的修改建議:《工會法》第30條規定:“工會協助企業、事業、機關……,做好工資、勞動安全衞生和社會保險工作。”,第38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召開討論有關工資、福利、勞動安全生產、社會保險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會議,必須有工會代表參加。”實實在在的落實才是召開會議的最終目的。建議將第30條規定中的“協助”改為“有權監督”,這樣也更加符合胡總書記在中國工會十五大會議上提出的“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將更多的手段和資源賦予工會組織”的講話精神。

(三)對職工行使民主權利有關條款的修改建議:《工會法》第35條規定:“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第36條規定“集體企業的工會委員會,應當支持和組織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職工選舉和罷免管理人員、決定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的權力。”,第37條規定“本法第35條、第36條規定以外的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工會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組織職工採取與企業、事業單位相適應的形式,參與企業、事業單位民主管理。”鑑於目前非公企業已佔企業絕對多數的現狀,建議在《工會法》中直接明確非公企業職工參與單位民主管理的形式,保障非公企業職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

(四)對基層工會組織依法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有關條款的修改建議:《工會法》第14條規定:“……。基層工會組織具備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條件的,依法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建議改為“會員25人以上的基層工會委員會及其他形式建會的基層工會組織必須具備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條件並依法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工會組織和保護工會幹部的合法權益,保證“工會的財產、經費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和任意調撥。(《工會法》第46條)”,以法律地位保障企業工會幹部敢於為職工維護合法權益。

【第4篇】對我縣民辦教育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的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我縣民辦學校自生輝中學於1988年創辦以來,經過15年的發展壯大,目前,共有民辦學校13所,有9所通過益陽市教育局批准辦學,其中通達電腦職業高級中學、桃江月飛(澳門)職業中專學校、益陽市民族職業高中和惠通學校4所為職業學校;生輝中學、桃江五中、明達中學和實驗中學4所學校為普通中學;桃灰中學為文化補習學校。其餘4所通過縣教育局批准辦學,分別為桃江(大學)預科學校、揚帆學校、竹藝學校和仁山文武影視學校,前3所為職業學校,後一所為文武兼修學校。

(一)學校基礎設施及經費投入情況。

目前13所民辦學校擁有校園面積372畝,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儀器設備價值1000萬元,圖書9萬餘冊,累計投入4600多萬元。(全縣民辦學校基本情況見附表一)

(二)學校師生情況。

民辦學校的教師由行政人員、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學生包括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普高和職高)階段、高中補習班和短訓班學生。

1、師資情況。

全縣現有309名教師在民辦學校任教,其中專任教師198人,行政人員55人,兼職教師56人。具備專科以上學歷的272人,佔總數的88%;中級以上職稱人數190人,佔總數的61.5%。尤其是專任教師中具備高級職稱的達到58人,佔198人的29.3%,具備中級職稱的達到64人,佔32.3%。(全縣民辦學校教師基本情況見附表二)

2、學生情況。

目前民辦學校在校學生4538人,其中國小生82人,佔總數的1.8%;國中生961人,佔總數的21.2%;普高學生1598人,佔總數的35.2%;職高學生1046人,佔總數的23%;高中補習生660人,佔總數的14.5%;短訓班學生193人,佔總數的4.3%。(全縣民辦學校學生基本情況見附表三)

(三)學校辦學情況。

全縣13所民辦學校的辦學方向均比較明確,在依法依規辦學的基礎上,堅持走多種形式的辦學之路,呈現出多層次育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良好態勢。13所學校按其辦學性質來看,大抵可分為以下3種模式:

一是國有民辦。如五中、明達學校,其辦學者租賃的教學場地為原益陽市女子旅遊學校和農民中專,場地租賃期分別為6年和5年,辦學者每年分別向縣教育局和桃江一中繳納一定的租賃費用,租賃期滿,其固定資產(含辦學期間形成的新增固定資產)無償交還給出租方。

二是獨資辦學。又分兩類,一類是外商獨資辦學,如月飛和仁山兩所學校,分別為澳門商人杜少奇和新化武師遊仁山出資,聘請具有較為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教育界人士負責教育教學管理;一類是縣域人士獨資辦學,如惠通、揚帆和民族職業高中,均為熱心民辦教育的桃江籍人士獨資興辦。

三是實行股份制經營辦學。如生輝、通達、實驗中學和桃江(大學)預科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其中實驗中學又兼有國有民辦的性質,由縣教師進修學校控股,擁有51%的股份額度,吸納部分教師資金,由縣教師進修學校負責管理。

目前我縣民辦學校的辦學初步呈現出四個特點:

1、學校管理比較到位。各學校憂患意識均比較濃厚,

一是堅持以德育人。通達、惠通、生輝、五中、明達和實驗中學都把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比較突出的位置,且把教育寓於多形式的活動之中。特別是民族職業高中,辦學十多年來,學生沒有出現違法違紀現象,社會反響較好。

二是教學常規管理得到較好落實。大部分學校實行了比較科學的目標量化管理,對教師有嚴格的師德要求和激勵、約束措施,對學生實行嚴格的日常管理和封閉式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制度比較完善。各學校制定了較為嚴格的規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教育教學正常有序。四是後勤管理較為優良。各學校校容校貌、衞生狀況都能給人留下乾淨、整潔的良好印象。特別是實驗中學、五中和月飛學校校園得到綠化、美化,學校佈局較為合理。且各學校都把關心學生生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學生寢室、飲食與安全管理甚為細緻,沒有重大事故發生。

2、教師全員聘任得到真正落實。

13所民辦學校都建立了教師聘任機制,對學校教師實行全員聘任。教師來源於公辦學校的在職教師和離退休教師、大中專畢業生以及部分社會優秀人才。大部分專任教師學歷高、職稱高、能力強,能勝任所在崗位的工作。教師工資實行工作量計酬,按授課節次計薪,月工資一般在1200元以上,月薪高者可達3000元以上。一般來説,工資比公辦學校普遍要高,且真正實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人員進出機制,因而教師工作責任心強,這是我縣目前公辦學校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3、教育質量逐步提高。

“以質量求生存”在各民辦學校得到體現。各學校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放在辦學首位,此一目標在其辦學理念中得以體現。如普通學校中,生輝中學和縣五中牢牢把握“創新、全面、誠信、發展”的主題,構建“培優轉後工程”,實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架起培育人才的立交橋;明達學校提出“德教並舉,師生平等,學生主體,發展創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觀念,注重實效;實驗中學推行“三二四”辦學戰略,探索“基礎加特長”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辦學模式。職業學校中,通達學校以“瞄準市場、服務社會、着眼地方”為理念;惠通學校以誠信為本,為學生盡心盡力;民族職業高中以“嚴格管理、嚴格訓練、嚴格紀律、質量為本”為宗旨,培養學生一專多能,造就品學兼優的有用人才;預科學校按“平民教育”理念辦學,按“個性化教育”教學,靠“素質教育”育人,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預科制度;揚帆學校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練就學生過硬本領,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實行“養成教育、活動教育、自我教育、實踐教育”;仁山學校以培養文武人才,為桃江教育和體育事業做貢獻為宗旨,實行全封閉軍事化管理。

在上述教育理念下,各學校的教育質量得以逐步提高,並初步形成了三種特色:

一種是面向高(中)考求質量型。去年,生輝中學應屆學生80人蔘加大學聯考,錄取43人,其中本科10人。明達學校在全縣期末統考中,高一、高二成績均名列全縣第二,縣五中平均總分列全縣第四。實驗中學首屆畢業生參加會考,錄取率達到77.5%。

第二種是面向學生專長求質量型。這在職高類學校較為普遍。特別是仁山學校、民族職高,學生文武雙修,特色突出,去年仁山學校參加省九運會獲5金4銀2銅,民族職高參加第五屆省民運會,囊括高腳馬項目金銀銅牌,12人蔘賽,人人獲獎。

第三種是面向學生就業求質量型。通達、惠通兩所學校的畢結業學生就業率高達96%以上,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外發揮專長,步入白領行列。

4、辦學條件初具規模。

民辦學校的辦學規模在和兩年間得以明顯改善,兩年總投入達4500萬元之多,硬件建設有了較大的飛越。月飛學校首期工程投入1500多萬元,建起了1棟教學大樓、4棟學生公寓、1棟大禮堂和1棟能容納1000多人就餐的餐廳,添置了與教學設備配套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去年又投入40多萬元用於環境改造和儀器設備的添置。生輝中學引資改制後,投入700多萬元在原軋鋼廠建起了一所初具規模的學校,去年又投入30多萬元,用於學校環境美化、綠化和教學設備的添置,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把一個破爛不堪的軋鋼廠建設成為環境幽雅舒適、能容納1000多名學生學習生活的嶄新校園。實驗中學兩年共投資400多萬元新建了教學樓、禮堂和學生餐廳,改建了學生宿舍,添置了現代化教學設備。通達學校投入260多萬元,買下了原仁山武校校園,去年又投入20多萬元,用於改建和添置教學設備。仁山學校在桃花江竹海山下新徵地13畝,投入200多萬元,新建了校園,去年又投入20多萬元,修建圍牆和水泥運動場。揚帆學校投入70多萬元,建起了自己的教學大樓。民族職高投入30多萬元修建了禮堂和科技樓。明達中學投入50多萬元對原有校舍校園進行了改造,去年又投入60多萬元,新建女生宿舍樓1棟。縣五中投入11萬多元對原有校舍校園進行了改造。預科、惠通、桃灰等學校也有了穩定的辦學場所。

在調查期間,我們注意到,各校乘縣委、縣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民辦教育之機,同時也為了應對今年及以後幾年的學生高峯期,在辦學條件的改善上有更大的動作。生輝學校的教學樓、明達學校的綜合樓已破土動工;五中的科技樓、通達學校的辦公大樓、預科學校的教學樓、明達學校的引自來水工程和惠通學校的圍牆修建也正在緊張籌建之中。

二、民辦教育取得的成績與發揮的作用

(一)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矛盾。

民辦職業學校所開設的專業一般都是緊貼市場,歷年來開設的計算機、電子、財會、保安、電腦文祕等專業一般都是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開設的,所培養的人才都是市場上的“搶手貨”,唯其如此,也才能確保學生的就業安置。

(二)促進了我縣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是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辦學資金。我縣民辦學校歷年畢結業學生達1.5萬多人,如果生均培養費按元計算,就為我縣節省辦學資金3000多萬元。

二是較好地滿足了部分農村青少年的求學願望。民辦學校的生源大抵有兩種:

一種是學習成績較差、平時表現亦不太好,但又有比較強烈的升學慾望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在公辦學校往往升學無望;

另一種是家庭比較困難的特困生,在公辦學校學習往往因經濟條件差而倍感困難,民辦學校利用其靈活的辦學機制,使這部分學生能通過學費減免或獲取獎學金等多種方法繼續完成學業,如桃江(大學)預科學校倡導“平民教育”理念,通達電腦職業高中近幾年來發放幫困保學金達20多萬元,五中去年下期發放獎學金4萬多元。因此,以及相當一部分學生就是衝着民辦學校的學費減免而到民辦學校讀書的。

三是有利於我縣國中生源高峯期的平穩過渡。以每所民辦學校每年吸納400名新生計算,以民辦學校現有規模,每年到民辦學校繼續升學的學生就可高達5200人。而我縣國中生源高峯期出現在-4年間,至趨於緩和,後每年生源維持在7000人左右。我縣公辦普、職高中共8所,按現有規模計算,每校每年平均吸納新生800人,每年可吸納新生6400人,國中生源平穩過渡尚有較大差距。目前我縣公辦高中學校因擴容已揹負4500多萬元債務,如繼續擴大辦學規模,尚需投入巨資,4年生源高峯期過後,不但造成沉重的債務難以償還,而且大量校舍閒置,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浪費。倘若4年間我縣民辦學校能在此基礎上得以較大發展,則既可通過公辦、民辦並舉的方法,順利實現生源高峯的平穩過渡,又可在高峯期過後,民辦學校利用自身靈活的辦學機制走多形式辦學之路。

全縣-20××年國中畢業生人數

時間(年)

20××

人數(人)

13358

17689

19773

16571

11472

7426

6831

7152

7492

(三)促進了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

初步改變了政府包攬辦學的做法,為實行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闖出了一條新路。這是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同時,民辦學校的興辦,必然需要一定數量的教師,這也有利於推動我縣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明達、五中和實驗中學等學校的成功運行,也為我縣公辦學校的改制提供了範例。

(四)有利於盤活國有資產。

生輝、明達、五中、實驗中學、惠通和預科學校現在的校址分別為原來的軋鋼廠、農民中專、益陽市女子旅遊學校、縣教師進修學校、工業中專和縣一招待所,這些學校的興辦,使我縣一些停產企業、薄弱學校的房屋和設備得到了充分利用。

(五)對拉動縣域經濟、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民辦學校的發展,必將帶動相關產業如建築、餐飲等行業的發展。我縣民辦學校歷年來共向外地輸送長、短班學生4500多人,按生均每年創收6000元計算,每年就可為我縣創益2700萬元,且隨着民辦職業學校的發展,這個數字應該還可以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青少年學生求學願望的實現,縣域經濟的繁榮,必將促進社會大局的穩定。

三、民辦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我縣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相比,發展的歷史還十分短暫,儘管今年縣委、縣政府把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不容否認,民辦教育的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存在於社會層面的問題。

目前,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對民辦教育的認識還有偏見,存在“多餘論”、“衝擊論”、“懷疑論”和“賺錢論”等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導致領導高度重視而羣眾及社會非常冷淡的尷尬局面。有的認為公辦教育發展規模已經足夠,公辦學校完全能夠滿足學生上學的需求;有的對民辦教育心存擔心和疑慮,懷疑民辦學校“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甚至害怕發展民辦教育會砸了自己的飯碗;有的認為民辦學校不正規,搞不出名堂;有的認為民辦學校是退休老倌們搞的,是為了賺錢。這些認識導致民辦學校的招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得到保證。就數量而言,目前月飛學校在校學生僅為112人,仁山僅有88人,竹藝學校現已無人就讀,被迫歇業關門,造成民辦學校大量資源閒置。如果今年的生源得不到保證,這所學校都面臨倒閉的危險。

(二)存在於政府層面的問題。

雖然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大力發展民辦教育的指導思想,今年出台的政策和所做的工作也極大地鼓舞了民辦教育辦學者的熱情,但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對民辦教育的管理上差異較大,還存在管理體制不順暢、機構不健全、職責不明確、政府鼓勵扶持政策不到位的問題。

一是政策相當明確,但還沒有與之配套的具體細則,缺乏可操作性。縣委、縣政府對民辦教育實行國家制定的“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針,規定“民辦學校除了投資主體與公辦學校不一樣外,其他方面沒有任何區別,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並決定通過努力,實現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這些對民辦學校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原則規定,其具體運作需進一步明確規範和完善。如怎樣貫徹“十六字”方針,對民辦學校如何支持、如何引導和管理,需進一步詳細規定,制定配套政策,具體如民辦學校徵地、教師隊伍建設、招生、收費等;細化如民辦學校中教師的職稱評定、評優晉級、醫療和社會保險等問題如何解決,凡此種種,都有待明確。

二是相關部門支持不夠,辦學環境待優化。辦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需要有各部門的通力支持。民辦教育在發展中有許多方面還未與部門的有些規定配套協調。在教育內部,縣教育局確定的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並舉、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協調發展的精神還未得到有效貫徹,儘管民辦學校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個別股室和部分學校歧視、不支持民辦學校的現象依然存在,在有關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公、民辦學校實行雙重標準;部分教育行政幹部和教師對民辦教育的支持還沒有做到言行如一,雷聲大,雨點小;相當一部分聯校和中學校長還沒有轉變觀念。

從今年國中畢業生填報志願的情況來看,報考縣一中和縣職業中專的人數均達到4000多人,而民辦學校的填報人數還未達人,如不及時採取適當有效的辦法,今年民辦學校的招生形勢將仍然相當嚴峻。在教育外部,一些縣直職能部門對民辦學校進行收費和罰款。據統計,有10多個部門對民辦學校進行收費。月飛學校辦學一年多來,就被各職能部門收取各種費用40多萬元,通達學校因在招生廣告中用了要求安排就業的學生得到了。

【第5篇】中學生現代禮儀文明的調研調查報告

中學生現代禮儀文明的調研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文明禮儀是一個人品德修養的體現,隨着德育工作的不斷深入,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鋪開,文明禮儀教育已逐漸被各位教育工作者所注重。目前,各地一些在這方面走在前列的學校,已經在如何強化國小生文明禮儀教育上做文章了。

二、調研時間、調研時間

三、調研地點 xxx學

四、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為了瞭解更好地調查濱江中路第一國小學生文明禮儀情況,以瞭解國小生文明禮儀現狀,進行了此次調研活動。本次調研活動採用調查問卷以及實地考察記錄形式,其中調查問卷對象為進行教學活動的三個班級。經過後期的對所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得到有效問卷數60。

五、問題分析

1、學校文明禮儀基本現況

首先通過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學校整體環境的觀察發現:學校的整體文明禮儀氣氛比較好,課室內外都貼有文明標語;而同時發現國小同學放學時都要先排好隊。這都是學校良好文明禮儀教育的正面反映。然後在進行教學活動前對課室內學生情況的觀察中卻發了少部分同學的行為存在某些不和諧因素,例如不文明用語、打撲克、起鬨等。而同學上交的調查問卷中顯示,同學們普遍認為學校內文明禮儀的存在比較多,但仍存在不文明行為。其中最多的是課間大吵大鬧、追打,其次為説髒話和上下樓梯大吵大鬧。作為國小生,部分同學思想尚未成熟,對某些行的正確與否為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對文明禮儀所以出現少數的不文明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等於可以對之放任自由。作為學校方,應該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正確的引導。

2、學生對自身文明禮儀的認知程度

上一點對學校文明禮儀基本現況的分析中提及國小生的思想未成熟對某些行為不能作出很好的正誤判斷,這也就是學生自身對文明禮儀的認知程度。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有五分之三的學生認為自己平時的行為很少失禮;而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同學認為自己偶爾會失禮,拿不準正確的禮儀是什麼。這比例與我們實際的觀察情況也相符。但是除此之外,仍存在極少部分同學是直接對自己的行為是不注意而經常失禮的。

雖説只有五分之一的同學對正確禮儀的認識不清晰,極少部分的同學對自己的行為不約束,但這都是不能被忽視的。因為根據國小生可塑性強、又具有好模仿和從眾的心理特點,這極少部分不約束自己的同學很容易就對那五分之一的同學和對其他的同學帶來負面的影響。假如這五分之一的同學都被不好的方面影響了,那麼很可能會引起惡性循環,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對此,學校文明禮儀的教育的重心應適當偏向這部份同學。

3、學生對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看法

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對自身文明禮儀影響最大的是學校;相比之下,認為對自身文明禮儀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或者自己的人數則不超過四分之一。與此同時,約為百分之八十五的'被受調查者認為學校應該加強對文明禮儀的教育。受調查者還認為學校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最好方式還是生動有趣的課堂授課,而組織比賽(如手抄報比賽、知識競賽等)和舉行文藝活動(如詩歌朗誦、歌舞、小品等)次之。

國小時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和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為此,要以學校為主導,密切聯繫學校、家庭、社會,在發揮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類社會資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服務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切實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位。青少年教育網還指出國小生文明禮儀教育具有反差現象、反覆現象和反彈現象。由此可見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真是任重道遠。

六、具體建議

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因此針對上述問題以及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對學校的文明禮儀教育方面提出幾點建議,具體如下:

(1)對學生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及時的瞭解,注意時效性。具體的方法各班可以設立文明禮儀大使,對班內每天的不文明具體現象進行登記,向班主任老師反映,而班主任老師則定時對具體不文明行為進行引導糾正。(注意不文明行為儘量不責任追究至具體某同學,否則不利於長期實行,而此做法主要目的在於正確、全面、及時引導好學生。)

(2)多注意對平時不注意自身文明禮儀同學的引導。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關注程度更要特別加大。

(3)增加文明禮儀教育課。在課程不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可考慮對學生上文明禮儀教育課,可多個班一起互動上課。

(4)在每期的班級黑板報中增加文明禮儀內容。

七、參考文獻:

(1)《論國小生素質教育》

(2)《國小生文明禮儀現象不容樂觀》

(3)《文明禮儀伴我行》

【第6篇】城建税收入有關情況的調查的調研報告

省財產行為税管理處:

今年以來城建税收入的增幅與增值税、消費税、營業税(以下簡稱“三税”)增幅的情況調查如下:

1、今年1-11月“三税”組織入庫為161915萬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63340萬元。其中按7%税率徵收城建税的“三税”入庫為16892.6萬元,按5%税率徵收入庫98324.7萬元,按1%税率的入庫44284.15,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2350.3萬元、24760.4萬元、9504.35萬元。

2、今年1-11月城建税組織入庫為8741萬元,去年同期入庫704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其中按7%税率徵收入庫為1284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65萬元,增長14.7%,按5%徵收的城建税入庫6014.2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190.32萬元,按1%徵收的城建税入庫1442.78萬元,比去年同期增收339.68萬元。

3、今年1-11月“三税”入庫數中外資企業組織入庫為2413.95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75.35萬元,增長80.3%。其中內資企業轉外資企業為,其城建税減徵為零。

4、城建税。本月入庫666萬元,同比增收226萬元,增長51.4%。主要是隨“三税”的增收而增收。11月份,國税入庫增值税和消費税分別為8666萬元和710萬元,分別增收2419萬元和247萬元,地税入庫營業税4209萬元,增收1888萬元。“三税”的增收帶動了城建税的增收。增收較大的單位是萬載、市直和豐城三個單位,分別增收84萬元、98萬元和39萬元,增幅分別為311.1%、316.1%和139.3%。

5、無其他原因對城建税收入的影響。

【第7篇】知識產權保護的調研調查報告參考

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調研調查報告參考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與技術的創新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關於目前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不足之處,比如知識產權保護的觀念不強,企業知識產權擁有量較低,知識產權的流失嚴重等,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就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往往只注重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大量外資湧入國門,國際企業競爭國內化,國內企業競爭國際化態勢日益明顯。中外合資合作形式已經成為外國企業與國內企業實現雙贏的重要選擇。然而,在某些領域,由於外企實力強勁,或者國內企業意識欠缺,這種結合往往是建立在國內企業知識產權的正當權益削弱甚至流失的基礎上的。

為了解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狀況,市知識產權局有關人員調研了三菱電梯有限公司、耀華皮爾金頓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日立電器有限公司、三菱電機上菱空調機有限公司等單位,並在xx區知識產權局召開了xx區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座談會,福祥陶瓷有限公司、東傑電氣(中國)有限公司、紫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英海底系統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的知識產權事務負責人蔘加了會議。

在調研發現,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十點:

一、合資合作企業成立時,企業的合同和章程中都沒有關於企業知識產權的規定。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企業成立時間較早,知識產權意識不強,也有的是因為企業成立初期,沒有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內容,還有的合作企業,中方只投入土地,甚至不參加經營管理,收益也是固定的(即土地的租賃費用),對知識產權更是不會關心。這帶來很多問題,如企業知識產權權利的歸屬問題,特別是在合資期滿後如何分配問題;新開發的知識產權權益的歸屬問題;企業日常知識產權的管理問題。因為成立時沒有約定,實踐中各個企業因其本身情況的不同,只能採取不同的'操作辦法,或再協商簽訂新的合同、或者作出新的管理規定。但這也衍生出許多新的問題。因此,建議在相應的合資合作企業合同和章程範本中加入專門關於知識產權的條款,在相應的法律規定或審批程序中要求合資合作企業成立時對知識產權要有相關規定。

二、新開發知識產權權益的歸屬問題。調查中發現,新開發的技術和品牌的知識產權權益歸屬問題往往與企業的股權分配情況緊密相關。通常中方控股的企業新誕生的知識產權是屬於合資合作企業的,其權益也是按照股權分配的。有人提出,通常中方人員是獨立地完成新技術的開發,但也要將知識產權的權益分配給外方,有些不公平。但實際上,更不公平的是在外方控股的企業,外方將知識產權權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很多企業儘管是在國內雙方共同開發的技術,專利卻由外方總部申請,有的企業甚至是中方人員設計的圖案,設計人卻要署外方總裁的名字,有的企業規定中方在外方提供的技術基礎上開發的新技術,外方可以免費使用,但中方卻不可以免費使用外方新開發的技術,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等。這些情況,在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都有相應的規定,但在合資合作企業中,尤其是外方控股的合資合作企業,中方要主張自己的權利有很大的難度。為此,建議在針對合資合作企業制定的單行政策法規中對這些問題作一些細化的、強制性的規定。

三、技術引進時未能做合理的知識產權界定和評估。在合資合作企業成立時,外方經常以技術入股或技術轉讓給中方,但往往都是“打悶包”,對其中的知識產權並不作事先的檢索和評估,等支付了費用後,根據外方開列的專利清單,經檢索發現只有三分之一是在中國的有效申請,但因為當時沒有發覺,支付了一大筆“學費”。也有的外方連專利清單也不列,只是告訴你我這項技術裏有專利、有技術祕密,要問你收多少錢,中方因為手裏沒有多少談判的籌碼,或是因為知識產權的意識本來就不強,糊里糊塗就簽了協議。因此,在座談會上,有企業提出,希望有專業權威的知識產權評估機構,能夠幫助企業在技術引進時把好關。

四、企業內部缺乏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專業化的管理人員。調研中發現,除部分企業(特別是專利試點企業),由於企業領導重視,企業本身擁有的知識產權較多,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其知識產權的管理人員也有着較好的知識產權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外,大部分合資合作企業與國有企業一樣,也存在缺乏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專業化管理人員的問題。有些合資合作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還剛剛建立,有的還在籌建過程中,甚至有的還未提上議事日程,在這些企業中,知識產權的管理沒有專人負責,而兼職的管理人員對知識產權的瞭解也很有限。我們在以往對企業的宣傳培訓中,往往只重視國有企業,實際上,加強對合資合作企業中方人員的知識產權的宣傳培訓,對防止國有無形資產的流失同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8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調研調查報告例文

根據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內蒙古自治區供銷合作社對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近年來,全區各級供銷合作社堅持為“三農”服務宗旨,圍繞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積極參與和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由過去單一的購銷環節延伸到種養、加工、服務等各個環節,經營的層次和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到2011年末,全系統用於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投資額為2.6億元,通過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實現利潤總額3631萬元,上繳國家税費總額4269萬元。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牧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農牧户98.1萬户,佔全區農牧户總數的27.9%,幫助農民實現收入30.6億元。

一是龍頭企業經濟實力有了明顯提高。各級供銷合作社以社屬企業為依託,圍繞自治區六大主導產業,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特色產品,重點在農資、羊絨、羊毛、乳業、糧油、蔬菜、馬鈴薯、烤煙、桑蠶、中藥材等產業,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經營規模,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龍頭企業。全系統現有盟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0個,其中,符合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標準的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5個;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個;自治區供銷合作社系統重點龍頭企業13個。

二是供銷合作社領辦的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牧户(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全系統通過新建改造基層供銷合作社、發展專業合作社、領辦農畜產品專業協會等多種方式,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幫助農牧民增收。目前,由全區供銷合作社興辦、領辦、參辦、引辦的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已滲透到農畜產品種、養、加各個領域,產、加、銷各個環節。到2011年末,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牽頭興辦各類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5168個,其中:改造新建基層供銷合作社 556個,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750個、村級綜合服務社2748個、各類行業和專業協會1066個、旗縣級以上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48個,覆蓋全部蘇木鄉鎮和40%的嘎查村。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使用“中國供銷合作社”統一標識的有314個,擁有註冊商標的有103個。有近50%的基層社由供銷合作社擁有全部產權,其餘由供銷合作社、農牧民、社會企業共同興辦,農牧民能人大户參股興辦合作社成為一大亮點。

三是商品生產基地建設逐步邁上新台階。各級供銷合作社按照“選好一個項目,建好一套體系,形成一個龍頭,樹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和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商品生產基地315個。其中:種植業172個,養殖業143個。全系統商品基地聯結農牧户數17.53萬户,銷售收入13.74億元,幫助農牧民實現收入76271萬元。目前1個基地被評為國家級標準化示範項目,3個被評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標準化示範項目。

四是為農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隨着全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髮展,農牧民對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為更好地滿足這種需求,各級供銷合作社圍繞實施“新網工程” 和農村牧區商貿流通網絡建設,結合實際,整合資源,改造新建村級綜合服務社2896個,建立實驗示範田15391公頃,開展測土配方施肥10.09萬公頃,組織技術、諮詢服務104.8萬人次。2011年,通過全區供銷合作社服務網點直接為農牧民提供農業生產資料55.1億元,收購農畜產品27.8億元,農村牧區日用消費品經營額29.9億元。

二、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做法

一是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各盟市供銷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選擇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通過創新體制,培育扶持了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社有龍頭企業,成為當地政府發展農牧業,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抓手。興安盟供銷合作社圍繞綠色、特色、高效農牧業,組建新型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產業化服務新平台。興安盟農合有機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以農民土地入股方式組建專業合作社,入社成員108户,公司現有生產有機農產品基地1萬畝,去年種植紅幹椒3000畝,種植裸仁南瓜3000畝,建標準化豬舍3萬平方米,野豬存欄達3000口。目前已投資達2700萬元,年銷售額達xx多萬元,實現利潤210萬元。2011年8月份全國人大常委、總社理事會副主任周聲濤視察該基地時指出,興安盟供銷合作社組織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社為全國做出了榜樣,為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提供了先進典型。

赤峯市通過發揮供銷合作社服務“三農”的組織優勢和網絡優勢,堅持舉綠色牌、走特色路,培育和發展了桑蠶、蔬菜、雜糧豆、畜產品加工等十大類產業化項目和龍頭企業,帶動6萬户農牧民參與產業化經營。2011年新增桑蠶基地1萬畝,大葉豐產桑總面積達5萬畝,當年收購鮮蠶繭1200噸,新上6條加工生產線,實現產值8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發展特色蔬菜基地1.3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生產備案基地8000畝。阿魯科爾沁旗依託龍頭企業開發柞蠶養殖場3.5萬畝,產蠶繭100多萬斤,實現產值650萬元,參與養殖的農民户均增收15000多元。喀喇沁旗供銷合作社以赤峯銀龍繭絲綢公司、信志達物流公司、昭隆貿易公司為龍頭,通過發展蔬菜、桑蠶和糧食三大產業,構建起“多腿走路,多輪驅動,全面發展”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2011年銷售收入2.52億元,實現利潤935萬元。

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韓勿拉供銷合作社蒙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緊緊抓住地區肉牛、肉羊主導產業,建立“企業加基地”、“基地帶農牧户”的經營方式,不斷建立和完善牛羊規模養殖,訂單回收加工,統一品牌銷售的經濟管理機制,組織開展對農牧民社員肉牛、肉羊產業養殖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強技術指導,提供產銷信息,實現就地加工、高附加值生產,構建起了“龍頭企業+基地+農牧户”的一體化經營模式,逐步發展成為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固定資產420萬元,從業職工75人,年產值 8000餘萬元,年屠宰加工牛羊30萬頭只的市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農牧民社員飼養肉牛、肉羊總量達20萬頭只,商品率達到70%,被列入市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年銷售額2200萬元,帶動農户1萬多户,累計助農增收168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