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13W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1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xx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户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户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税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户達到3.7萬户。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户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户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税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户,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户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户,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户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户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税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税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税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税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台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税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户,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户,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户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户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户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户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於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脱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2

根據省委組織部《關於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社區)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情況調研的通知》(閩委組明電【2013】24號)要求,2013年10月下旬,龍巖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財政局、農業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3個調研組深入全市7個縣(市、區)、鄉鎮、村,採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訪談、查看台賬報表等方法,對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關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市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1783個(不含社區居委會),2012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總支出58111萬元,淨收益7485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58102萬元,村均88.7萬元。債務總額86947萬元,村均負債48.8萬元。2012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有經營收益的村842個,佔村總數的47.2%,其中:經營收益在3萬元以下333個,3-5萬元118個,5-10萬元211個,10-20萬元99個,20-50萬元59個,50-100萬元10個,100萬元以上12個。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941個,佔村總數的52.8%。

(二)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經營收入5526萬元,佔8.4%;②發包及上交收入4663萬元,佔7.1%;③投資收益751萬元,佔0.1%;④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⑤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

(三)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支出:①經營支出4248萬元,佔7.2%;②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36.5%,其中辦公費用4202萬元,村組幹部報酬7691萬元;③其他支出32654萬元,佔56.2%,其中公益性支出24654萬元。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出台了加快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措施,鼓勵各村立足村情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找準集體經濟的項目源和增長點,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着力打造出一批“實力強、特色明、管理好”的經濟強村。

(一)盤活集體資產增收。近年來,我市各級通過全面開展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摸清集體資產家底,盤活存量資源,開展承包租賃經營,使集體資源發揮效益,實現保值增值。如2012年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通過清產核資,將一處被私人長期佔用的沿街倉庫300㎡重新追回,並通過公開招投標重新發包,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近萬元。永定縣龍潭鎮龍潭村將新村部4-6樓出租,用於經營賓館住宿,將閒置的舊村部店面出租,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下洋鎮思賢村將村集體土地租賃給私人企業主做煤炭運輸中轉站,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

(二)開發集體資源增收。我市一些村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注重發揮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一是創建特色產業基地求發展。充分利用耕地、山地資源,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武平縣東留鄉黃坊村投資60萬元,搭建花卉鋼架大棚種植基地15畝,租給花卉種植大户,每年創收9萬元。二是開發特色資源求發展。部分村利用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或發展小水電,或建設魚塘等發包租賃給企業或農户,也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入。如武平縣中赤鄉、下壩鄉等鄉鎮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在沿河投資建設了30多座小水電站,由所在村裏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增加了村財收入。永定縣高陂鎮西陂村投資小型水電站,每年有9萬元分紅收入。漳平市南洋鎮梧溪村、官田鄉下浙村等村通過水資源入股開發水電項目,每年按股份分紅均有2-10萬元不等的固定村財收入。

(三)搞活資本經營增收。近年來,隨着我市城市化、城鎮化的推進,一些村因土地被大量徵用,土地徵用補償費驟增,如何用好、用活這些貨幣資金,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對此,我市部分村充分發揮資金優勢,開展資本經營,通過投資購買房產,搞景區開發等,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新羅區西陂鎮大洋村科學利用徵地補償費,投資興建大洋酒家、西湖人家、大洋賓館等項目,每年增加村財收入200餘萬元。永定縣鳳城鎮大園社區將移民集體補償款在縣城南門街購置店面3個,每年有租金收入6萬多元。武平縣平川鎮城南村利用集體資金,投資興辦了中強建材有限公司、旭林木業有限公司兩家集體企業,租賃經營一家加油站,每年固定收入達90萬元。

(四)發展休閒旅遊增收。近年來,我市部分村緊緊抓住市政府大力推廣的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等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等為代表的“綠色之旅”,會址為代表的“紅色之旅”和“遊在龍巖”和“吃在閩西”的機遇,通過開發農家樂、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等,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羅區龍門鎮洋畲村與香港青城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對村內旅遊資源進行總體規劃開發,着力打造休閒度假、鄉村生活體驗、自然景觀遊覽和原始森林探險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2012年村集體收入達158萬元。永定縣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每年為土樓景區周邊村帶來不菲的門票分成收入。如2012年永定湖坑鎮洪坑村土樓景區門票分成收入68萬元,下洋初溪村更達80萬元。

(五)發展物業經濟增收。近年來,我市一些城郊村利用區位優勢,採取物業開發、租賃經營等形式,使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村利用閒置房產和整理取得的建設用地,通過改造或新建廠房、倉庫、民工公寓、停車場、專業市場等出租給企業或村户,收取承租費,也為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如武平縣平川鎮興南村、巖前鎮靈巖村等15個村,在縣城或集鎮建設辦公樓、店面,每年獲取幾萬到二三十萬不等的物業經營收入;中山鎮三聯村投入10萬元資金與中山鎮政府合作建設巖前工業園區標準廠房,每年增加收益近萬元。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在村集體林權改革中,利用拍賣集體林木所得的資金,在沿街(路)興建村部綜合樓,一樓作為店面,二、三樓作為辦公,全部出租,每年有5萬多元的租金收入。

(六)興辦服務項目增收。一些有企業入駐的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幹部作用,在徵地拆遷、矛盾糾紛處理等方面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企業每年給予村一定資金作為村級辦公經費。如永定縣龍潭鎮聯中村是福建閩福建材有限公司所在地,該企業每年給聯中村10萬元辦公經費。福建塔牌集團有限公司落户武平縣巖前鎮靈巖村、峯貴村,每年給兩個村協管費分別為30萬元和20萬元。

(七)幫扶帶動助增收。從2004年開始,省、市、縣三級先後選派了3批駐村幹部到重點貧困村任職,實施幫扶工程。2012年,我市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關於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的通知精神,在全市開展幹部“聯鄉掛村幫户”活動。各掛鈎部門、幹部幫助掛鈎村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選好領頭人,建好新班子,清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壯大村財收入。同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多渠道為掛鈎村籌措資金,在引進實施生產性項目上下功夫,拓寬增收門路,促進集體經濟和農村產業發展。據統計,“聯鄉掛村幫户”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共落實發展幫扶資金2312萬元,落實扶持政策789項,落實支持項目183個。實踐證明,各級幫扶工程對加快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地區間平衡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幫扶,開發了一批集體經濟項目,既挖掘了資源潛力,又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總體上看,全市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造血功能差,發展後勁不足,發展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實家庭承包責任制和開展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市絕大多數村只強調“分”的一面,而忽視了“統”的作用,不僅沒有保留集體經營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積累的集體資產也拆分殆盡,村集體經濟從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發展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對此意見極大。

(二)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從全市各村集體經濟現狀來看,城鎮周邊地區比山區地區發展快、實力強;交通方便、資源豐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村收入高,村級班子強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發展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區域之間也不平衡,現有集體經濟收入總量近40%集中在新羅區。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間收入差距大。2012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村均36.7萬元,67%的村收入在30萬元以下,低於全市平均水平,21%的村收入超過50萬元,收入差距大,呈兩極分化現象。

(三)增收渠道狹窄,來源單一。多數村集體經濟來源渠道單一,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一些靠自然資源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2012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收益10940萬元,僅佔集體總收入的16.7%;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徵地補償費等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不少村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維持運轉,勉強度日。

(四)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負擔沉重。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反映村級公共事務負擔重,村級非生產支出大,特別是報刊雜誌訂閲費用負擔沉重;一些上級支持農村的財政項目,沒有足額安排項目資金,村集體為了爭取資金,只好舉債上項目。2012年全市村級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總支出的36.5%,公益性支出24747萬元,佔42.6%。負債總額86947萬元,村均48.8萬元。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在現有剛性支出基礎上,村集體必然還要增加更多保潔、路燈、巡邏等方面開支,收支矛盾將更為明顯,一旦入不敷出,必然舉債負擔,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背上沉重包袱。

(五)資產經營不善、資金使用不當現象仍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一些村級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範,承包租賃費偏低,造成了村集體資產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等徵用的土地補償費全面分發到户,村集體卻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現象相當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執行有關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規定,財務透明度不強;部分村幹部民主理財意識不強,開支隨意性較大,存在“寅吃卯糧”現象。

四、影響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發展環境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從調研情況看,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於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為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較為強壯,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位於山區、稻區的村,地處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級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村級集體積累困難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從調研情況看,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嚴格的用地政策和農村税費改革的影響,我市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徵用和“三提五統”的局面消失,農民的應交款拖而不決,鋼性支出的不斷攀升,衝抵了積累,坐吃山空。

(三)幹部羣眾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觀原因。一些基層領導幹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部分村幹部怕麻煩受氣,不用心;農民羣眾對村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不放心,對集體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出錢出力、不聞不問的現象。這些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部分村幹部羣眾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從調研情況看,農民羣眾對村級組織的要求以及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對村幹部施加壓力,使村幹部都抱着“別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對不起老百姓”的態度,不顧所在村的經濟承載能力,盲目跟風,舉債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級組織的負擔,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五、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近郊和邊遠農村,應根據各村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幹部農民素質等各方面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優化結構,揚長避短。各地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弄清本地區的優勢、劣勢,根據本地區的特色進行調整,走有特色的資源型路子。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鎮郊區和邊遠農村,平原地區和山區等在經濟基礎、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等各方面都有差別,應根據自身優勢、潛力來調整結構,從而揚長避短,實現結構優化。

(二)創新管理模式,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一是盤活資產經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挖掘、整合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廠房、機器設備、魚塘、閒置土地等集體資產出租或入股經營的方式,搞活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以存量換增量。試行對區域位置優越的宅基地實行有償選位,探索開展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二是構築資產增值機制。要積極實行集體資產以價值形態為主的管理辦法,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為經營性資產來運作,促使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徵用補償費,嚴禁亂支濫用。三是強化監管管理。加快健全和落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推進民主管理進程。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的監管職能,建立“羣眾民主監督、會計核算監督、上級審計監督、電子網絡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機制,着力構建“管理規範、監督有力、運行高效、富有活力”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村級集體的正當收入不流失,不斷提高村集體資產的利用率。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推集體經濟發展。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整合財政和各部門支農惠農資金,採取補助或獎勵的辦法,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並吸引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省、市、縣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實施為契機,對貧困村予以重點扶持,村實行“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二要加大部門幫扶力度。結合開展“聯鄉掛村幫户”、“四下基層”活動,採取領導掛鈎聯繫、部門結對幫扶、黨員幹部駐村任職等方式,幫助結對幫扶村搞好班子建設、發展規劃、技能培訓等關鍵性工作。結合第四批省、市、縣下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工作,選派黨員幹部到部分村任第一書記,為幫聯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是鼓勵企業投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鼓勵企業自願結對,合作開發,實現雙贏。結對企業可以與村合作盤活存量資產,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依法興辦經營服務設施。

(四)優化發展環境,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多予少取”的方針,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落實村級發展用地機制。土地是現階段農村zui重要、zui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必須賦予村級一定數量的土地經營權,確保村級通過土地經營獲取穩定的收入。探索建立土地徵用留用地政策,村集體土地被徵用的,按批准徵用土地面積的5%—10%作為村級發展留用地,用於發展二、三產業。二是多渠道化解村級債務。要採取積極的舉措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債務負擔。興辦村級企業的債務,可在核實情況的基礎上,採用債務剝離給企業的辦法。為興辦教育,電力設施形成的債務,可根據產權的變化,用劃轉的辦法去剝離債務;有債權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債權力度,加快償還的速度。三是增加對村級組織的支持力度。要在税收、用地、用電、綜合項目開發等方面,給村級組織以扶持。要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村級管理、優撫的支出列入轉移支付的範圍。四是建立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財政補助制度。按照省裏的標準,對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市裏也可以出台相應的政策,對經濟薄弱村也給予一定扶持,作為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用於村幹部補貼和村組織日常管理開支。

(五)加強班子建設,提高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必要時還要突破條條框框,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為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為民服務、清政廉潔的思想,明確村級班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要加強村幹部在縣域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三是嚴格考核問責與激勵。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鄉鎮考核的內容,制定詳細的考核辦法,切實加大考核問責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將村幹部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掛鈎,對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作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要給予獎勵。四是要切實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對從事村級組織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幹部,離任後要繼續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關愛政策,使村幹部有一個盼頭,多一份工作幹勁。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3

一、調研選題情況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確要求,十九大報告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部署,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沒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貧困地區和羣眾的脱貧致富就失去可持續的堅強保障。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單純是一個經濟課題,更是新時期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只有進一步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全面增強經濟實力,才能確保農村有人幹事、有錢辦事,不斷提高村級組織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只有攻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這道難關,才能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羣眾從輸血向造血功能的轉變,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真正實現鞏固和擴大脱貧致富成果。

xx鄉屬邊遠山區,全鄉共8個村的村集體經濟基礎均較薄弱,但政策優勢較為明顯,通過對河東片區的4個村進行實地訪談、查閲資料、聽取羣眾意見等,對我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結合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總結好的經驗做法,深入調查發現問題,以xx村為例分析制約因素,因地制宜選準路子,為全鄉下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可行性思路與對策。

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一)xx村基本情況

xx村轄10個村民小組,共233户1062人,其中有黨員35名,全村共耕地面積1476畝,山地面積13872畝,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户40户198人。由於地處邊遠山區,資源稟賦差,基礎設施落後,羣眾生產生活水平低,是省定十三五貧困村。自脱貧攻堅戰打響以來,xx村積極開展三個帶動主題活動(即黨建帶動羣建、創業帶動就業、三產帶動一產),2018年順利通過脱貧攻堅國家第三方評估,村集體逐步壯大,羣眾收入穩步提高。

(二)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傳統農業增收穩步增長。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xx村以抓黨建促脱貧,強化示範引領,發揮好黨小組作用,因地制宜,實施發展好產業,不斷引領農業產業發展,穩步提升村級集體經濟。以2018年為例,xx村合作社米果產業收入1.09萬元,相比往年增長50%。。

新型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充分利用好現行政策和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紅色旅遊產業,2019年紅色旅遊拓展活動收益4.1萬元,同時發展屋頂光伏發電,2018年光伏收益達到1.25萬元,迅速提升村集體經濟收益,拓開發展路徑,使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充實壯大。

三、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發展意識不強。大部分村幹部對村級發展集體經濟認識不到位,先行先試的勇氣不足,敢為人先的魄力不夠,在近年來農村大面積種植結構調整中,沒有在土地上做深入文章;有的村幹部以任期時間較短為由,凡事以和為貴,等、靠、要思想嚴重,不主動發展,只願在社會發展通過先進帶動後進坐享其成,如光伏發電收益每年固定,增長空間依賴上級政策支持,隨着扶貧任務的結束,國家補貼政策也將結束,缺乏可持續增長。

(二)收入結構單一。從目前發展情況看,各村發展集體經濟處於剛起步階段,渠道、方式還需要再深入研究。從全鄉地理環境看,各村所處地理位置偏僻,可開發利用資源較少,且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經濟的發展空間很小。

(三)制度尚不規範。在中發現,大部分村採取入股分紅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雖然也與農户簽訂了分紅協議,但從具體情況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合同不規範,文本中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不清晰。目前已成立的合作社,雖然各項工作已在實際運轉,但具有法律效應等措施大多還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利益再分配機制尚未完善。

(四)思想尚未解放。先進地區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解決思想是解決一切問題,推動發展的總閥門。如果這個閥門不及時打開,或者打開的不徹底,將會成為阻礙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目前,大部分村幹部都有較強的發展意願,有的村產業在發展,但就是不能夠深入持久的解放思想,有的雖然也在想辦法、找路子,但就是不能,也不敢大膽實踐。有的擔心羣眾會對自己的做法產生懷疑,認為自己有私心,而放棄主動作為;還有的擔心羣眾反對,而過多的維護羣眾利益,未能在產業發展中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上尋找到最佳契合點,錯失發展機遇。

(五)支出逐年增加,村級運行困難。村集體經濟除承擔村組織的管理運轉費用外,還要承擔本村的社會管理服務職能和公益福利事業的供給,各項開支居高不下;隨着美麗鄉村的建設,在村莊環境的整治,如河道養護、環衞保潔等費用支出不斷增加;村級債務需逐年化解,歷史遺留的村級債務較重,嚴重製約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壯大。

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建議和對策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鞏固農村政權基礎的重要保證,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農村新飛躍的根本支撐,是打贏脱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根本舉措。結合實際,現就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確要求,要深刻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及時更新觀念和認識,順應時代發展的變化,加強宣傳和引導。結合本村實際,出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五年規劃,成立由駐村領導為組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幹部及全體村幹部為成員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強化責任落實,增強村級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和責任意識。緊扣羣眾發展意願,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始終站在羣眾的利益上,遵循自然規律、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最大限度的吸收羣眾參與、接受羣眾監督。同時加強人才引進,技術人才培養,以市場發展為導向,提高產業發展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健全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集體經濟是農民共同富裕的根基,是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保障。要建立健全機制,選好致富帶頭人,實現村民共治,激發內生活力。摸清家底,因地制宜,最大程度整合資源,尊重農民意願,實施土地流轉,探索摸索出一套適合本村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模式。如:黨建+模式,利益共享模式等等,任何模式都要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製度,要讓本村羣眾真正分享到集體收益分紅,讓農民人人入股,户户有股份,要讓羣眾改變對集體資產不聞不問的觀念,積極主動和參與產業發展,激發內在活力。建立激勵機制,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將村幹部獎勵工資與新增經營收入掛鈎,劃出專項資金用於獎勵村兩委幹部。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績突出、貢獻較大的村和個人,在評先評優、提拔使用幹部時予以優先考慮。對工作推動不力、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年度任務未完成或弄虛作假的村和個人,依法依規進行嚴肅問責,激發廣大幹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形成村村想發展、謀發展、抓發展的濃厚氛圍。同時,應加強對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的保護,對農村工作摸索和創新中存在的失誤與錯誤,應與違規違紀相區別,允許改革失誤,不允許抱殘守缺。

(三)深度挖掘資源,因地制宜發展。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是村級資源挖掘利用,實現集體資源收益最大化的過程。一是可以通過建立鄉級農村集體產權流轉交易平台,負責對各村的村集體土地、山場、林場、塘壩等零碎資源進行整合,打捆成項目,進行公開招標、拍賣和交易,實現村集體資產收益最大化。二是可以通過組建農業農村投資公司,負責鄉集體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通過企業市場運作,讓閒置的集體四荒地、校舍及復墾的建設用地等資源實現再利用,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把資源紅利轉化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厚實家底。

(四)多向發力,加快形成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力

1、發揮政策引導力。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牽引拉動作用,暢通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融資渠道,充分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提高農村土地綜合利用效益。盤活村級現有集體土地資源,合理開發礦山資源,實施土地流轉。同時要加大向上爭取力度,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的聯繫溝通,爭取將綠化、保潔、路面養護等美麗鄉村長效管理經費納入綠化保潔整治經費體系,減輕村集體的開支負擔。積極爭取掛點單位的資金扶持力度,力爭幫扶資金入股投資蔬菜、白蓮、百香果等種植專業合作社,力爭收益上新台階。

2、激發村級能動力。全面帶動農村發展集體經濟需要榜樣的力量,關鍵要選好配強領頭雁,要把思路清、能力強的黨員選拔到村兩委班子主要領導崗位上來,注重對他們的教育培養,着力培養造就一支有思路、有技術、有能力的工作隊伍,組織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到先進地區進行考察學習,開拓發展經濟思路,增強致富帶富本領。同時暢通村級幹部的上升通道,合理使用編制資源,加強政治吸納,使其政治上有希望,生活上有保障,撲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基層發展。

3、培育能人帶動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還必須有一批致富帶頭人,堅持將培育創業致富能人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動員優秀大學生、經濟能人、致富能手返鄉創業,在資金、技術、項目等方面給予支持。對致富帶富能力突出、有一定影響力的致富能人,納入後備幹部管理,優先考慮作為村兩委尤其是村級主要領導來培養,進一步發揮能人在地方發展中帶富致富能力。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4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我鎮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此,經過深入嘎查走訪及到相關涉及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研,現對我鎮農村經濟發展進行一些研究和探討。

1、我鎮農業和農村發展現狀

多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廣大黨員、幹部和羣眾的共同努力,我鎮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很好較快的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x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12億元,是x年的0.537億元的2倍,年增長22%;實現財政收入480萬元,是x年的1.8倍,年均增長15.6%;農民人均收純入3974元,是x年1898元的2.1倍,年均增長21%;糧食產量達1.68億斤,同x年1.5億斤相比,增長了12%。額爾格圖鎮的優勢產業不斷壯大,鞏固了蔬菜產業,加大了甜菜、甜玉米、食用菌、西瓜、棚膜經濟等產業的培植和調整力度;肉羊、肉牛、奶牛產業也不斷壯大,三大優勢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政府積極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不斷加大投入,逐逐步完善農業發展各項措施,農村經濟穩步推進;在牧業上各項補貼、教育“兩免一補”、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鄉低保等方面取得很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招商引資工作也有了新的成果。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的主要因素

(一)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民增收渠道不多。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為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鎮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先後引導農民搞蔬菜大棚、大田蔬菜基地、特色種植等,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的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農民收入受阻。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品種結構單一,產業結構調整慢。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鎮雖然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二是農民分散播種,難以形成規模。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户收入。三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得信息能力較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太大,怕技術水品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者是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往往出項增產而不增收的現象。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較慢,推進難度大。我鎮農業產業化發展集體運行狀況良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了一些不足。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停留在粗淺加工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

三、加快發展我鎮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一)加快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走制度保證之路。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濟體制。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是繼續推進產業化經營,積極鼓勵農民發展特色種植,優化產業結構。加強農業技術、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增加投入,不斷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培植税源增加税收,實現財政收入的較快增長。

(二)加快土地規模化經營,走發展現代農業之路。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土地規模化經營可以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轉,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可以投入到第一、二產業中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三)打造特色特色養殖,壯大優勢產業。一是加大對白音浩特、興牧、六合及北安等四處養殖小區的投資力度,加大養殖規模,使效益上有所突破,充分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引導廣大農民加快畜牧養殖步伐。二是發展經紀人隊伍。專業的經紀人隊伍在我鎮農副產品流通中作用突出,要繼續壯大和培養高素質的經紀人隊伍,藉助他們自身消息靈通、公關能力強的優勢,在主動聯繫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為農牧民找準種養致富項目的同時,積極宣傳發動羣眾大力發展相應致富項目,發展經濟。

(四)發展鄉鎮企業,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最強動力。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切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合理搭配,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户我鎮。

(五)增加農業投入,走科技興農之路。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育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扶持典型農户,最大限度地爭取項目資金,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總之,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規模生態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礎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關係;要重點抓糧食、蔬菜大棚、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的建設,從而確保我鎮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5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為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户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温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脱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户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户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台階——奔小康。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6

5月中旬,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市農辦會同市農林局、財政局、國土局等部門,在去年年底調查10個鄉鎮街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另外10鄉鎮街道和37個不同區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和不同發展模式的行政村,採取聽、問、看、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逐個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羣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調查情況來看,廣大幹部羣眾能積極探索發展路子,推陳出新,確保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從調查情況看,近五年來,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級政府的角色。

1、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幹事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於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地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查情況來看,村幹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裏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裏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錢辦事的重要來源。農村環境衞生保潔、河道道路養護、綠化、合作醫療和各類創建等項目,雖然上級有部份的配套資金,但杯水車薪,還要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開支,確保了村級組織的運作和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

3、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税費改革後,農户農業生產支出越來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費用,但進行

必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必須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萬元左右,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定生產。

4、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xx村、xx村等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明顯高於市平均水平。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展現狀:

從20xx年度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年報資料看(共列入xx個村社),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xx萬元,與20xx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所有者權益xx萬元,比20xx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扭轉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下降的局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xxxx萬元;當年收入(含土地徵用補償)按村組分,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全市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個,佔村總數的33.81%,比2004年多1個,連續二年出現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減少的現象。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

①村級經營收入9267萬元,佔總收入的43.22%;

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791萬元,佔17.68%;

③村投資收益445萬元,佔2.08%;

④其他經濟收入7937萬元,佔37.02%。另外,各級的補助收入7250萬元,未計入總收入。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市集體經濟總體上體現出北強南弱、近郊村優於遠郊村、平原優於山區的特點。

(三)存在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兩極分化。從統計數據來看,兩頭大中間小的現象比較突出。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如,xx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含土地徵用費)達1588餘萬元,而xx村、xxx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

2、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後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

3、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20xx年各種財政配套補助xx萬元,村社均xx萬元,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幹部羣眾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鬥、主動作為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村所報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當年實際收入相差甚遠的虛假情況。

4、鋼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級組織不堪重負。農村環衞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各項創建活動等方面的鋼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説,實在難釋重負。另外,部份農民羣眾集體意識不強,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拖欠、拒交應交費用的現象滋生,無疑又給村級組織增添了不該有的負擔。

5、集體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村級組織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關的物權回報。如,在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方面的費用,都要由村級組織負擔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後,物權和收益由水、電等相關部門所有,無形之中使村級資產化為烏有。

:

發展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7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户,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為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567人。根據2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難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户農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税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衞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衞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着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羣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羣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羣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羣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羣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羣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户的養殖力度,為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羣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户,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