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新版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5W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新版多篇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一

黨的**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户和專業大户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衞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衞生服務、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脱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衞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葱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葱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黨的***全會和省委**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户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脱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脱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户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衞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衞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衞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衞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温”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户、“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二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户,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為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567人。根據2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難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户農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税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衞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衞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着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羣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羣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羣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羣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羣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羣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户的養殖力度,為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羣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户,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三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為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户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温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脱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户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户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台階——奔小康。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報告 篇四

一、調查目的

(一)通過對一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的調查來獲知其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從而評估類似的農村經濟,最後上升到全國,循序漸進的瞭解當前農村發張形勢。

(二)找出所調查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途徑,調查農民的經濟來源,以及該地區農村經濟來源的總體模式和發展的趨向。

(三)通過對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該地區按照地理優勢所忽略的某些經濟發展渠道。

(四)將調查分析後提出來的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便於對該地區農村經濟模式進行完美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調查對象

農村羣體、經濟現狀

三、調查方法

1、調查問卷。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

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

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税﹑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各題均採用封閉式設計,要求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在各題所列的選擇項中選取一項,作為對該題的回答。

2、調查問卷的分發。調查問卷由指定人員在農村隨機分發,當場回收。回收率為100%。

3、數據處理。調查問卷數據由SPSS統計軟件處理。

四、具體調查結果分析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羣男女性別比為20:13。

調查人羣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羣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羣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羣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羣。從婚姻狀況來看,92%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85%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

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對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三)關於農村教育程度的調查情況

此次調查,共調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員。從調查對象表中,我們知道了,14個人中,有3個文盲、9個人受過初等教育,2個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應該收到義務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總體上來説他們的文化素質都很低,但比較起過去幾年,相對提高。教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質低、

掌握科技的本領低、經濟發展就緩慢,甚至停滯。此次的調查是抽樣調查,對個別家庭進行調查,從而發現問題,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從地理位置來説xx村離城鎮和縣區都不遠,有着優越的教育條件啊!但是為什麼教育成果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好呢?

通過對部分家庭進行了訪問調查得知以下幾個原因:

1、經濟條件困難,不能支付較高的教育費用。

2、學生本身不喜歡學習,或者對學習用處認識不當,厭學。

3、父母或者監護人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而不允許孩子繼續求學。

其實教育和經濟是兩個互為因果的問題。必須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教育要從孩子做起,小孩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後備軍,提高小孩的教育勢在必行,當今國際國家的競爭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個國家發展的前途的好與壞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質有着很大的關係。國家現在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實行的“一村一大”給農民帶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種植方法,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決,經調查發現大竹村農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首先是農民收入不高,只好讓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質量最差的學校,因此孩子學到的知識就會很少,有時還會誤導孩子。其次是父母為了賺錢養家和支付孩子上學,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更不會給自己的小孩請家教輔導,還有的是農民自身沒有多高的知識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五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XX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户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户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税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户達到3.7萬户。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户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户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税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户,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户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户,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户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户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税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税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税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税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台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税”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户,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户,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户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户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户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户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於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脱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熱門搜索
陳情表教學設計 婦產科病房護士長年終總結 婚禮女方家長致辭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歇後語 簡短的給醫生護士的感謝信範本 恭喜喬遷的簡單吉利話祝福賀詞 後勤人員年終總結通用 一年級語文教師年度個人總結 護理安全管理工作總結 人類 我的心愛之物五年級作文400字 採購合同精品 光棍節促銷活動方案 參觀恩和國小心得體會 市局2023年度選人用人情況報告 2021新版教師新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我的課餘生活跳舞作文 拔河比賽作文500字五年級 有關洪澇災害應急預案 童年六年級讀後感 描寫秋天來了的唯美句子精彩 預備黨員3月思想彙報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案例範本 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總結 思想政治自我鑑定新版 師德師風學習自我總結 團結的力量高中作文 幼兒園學年度班級工作總結 周工作總結及下週計劃新版 2020觀看《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有感 信念 手術室2022年護理工作計劃多篇 羣眾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我的好朋友精品作文精品 地説 幼兒迎新年詩歌朗誦 為我唱首歌吧讀後感 中秋節團圓的故事作文精品 2022年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經驗 文員實習日記500字 機關單位健康教育總結 《甄嬛傳》經典語錄 英語每節課的課後反思 國小九一八活動總結 師德師風學習體會 清明節的國小六年級作文600字精品 《絕望鍛鍊了我》讀後感精品作文 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