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8.78K

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土地承包經營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今年以來,xxxx縣按照全市基層組織建設定題破題的總體要求,確定在曹務鄉張屲村試點推行1+3產業黨建模式,探索破解制約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瓶頸的新路子,加快推進村級發展由傳統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

一、背景起因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一項政策性強、關聯度大、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xxxx縣基於五個方面考慮遴選鄉鎮先行試點。

1.中央1號文件給予強大政策支持。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一政策的出台,為推進土地流轉、實施集約經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政策依據。

2.新一輪城鎮化帶動大量人員外出。隨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户兼業化、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土地閒置化趨勢日益凸現。採取自願、依法、有償方式,引導農民將棄耕、撂荒土地流轉,既可尊重和保障農户生產經營主體地位不變,又可解決因農民外出造成的土地荒蕪現象。

3.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迫切集約發展。家庭承包激發調動了農民自主生產的積極性,但隨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推進,山旱區土地細碎化經營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迫切需要走先行試點、探索實踐、總結經驗、全面推廣的路子,構建集約化、組織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4.貧困地區亟需壯大村級集體經濟。xxxx是一個國扶貧困縣,全縣333個行政村有集體經濟收入的33個,且收入來源主要依靠集體房屋租賃、集體土地承包等,90%的村為空殼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發展村級公益事業、改善村級辦公條件、提高村幹部報酬待遇、解決村級無錢辦事問題的嘗試與探索。

5.加強和創新農村黨建模式的需要。作為農業大縣的xxxx,農村黨組織和黨員人數多,全面提高農村黨建工作水平,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既需要持續鞏固黨建工作成果,又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探索尋求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農村黨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二、探索創新

堅持既符合上級政策規定,又符合基層羣眾意願原則,以曹務鄉張屲村推行1+3產業黨建模式發展生態育苗為例,實施過程中探索推行四步連環工作法:

1.一徵雙摸法調研摸底。年初,曹務鄉黨委結合全鄉整體工作部署,篩選確定張屲村為試點村,組織村兩委班子徵求羣眾意見建議,摸清棄耕撂荒土地面積,摸清適宜發展產業,為鄉鎮黨委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解決能否建的問題。

2.一提兩會法議事定事。由村黨支部提議,召開全村黨員羣眾大會,公佈歸納梳理的意見建議,並以户為單位推選代表表決,經60%以上代表舉手表決同意後,由村黨支部上報鄉鎮黨委審議,研究敲定實施地域、發展產業和運行模式等事項,解決怎麼建的問題。

3.一帶三聯法具體實施。推行村黨支部加協會聯企業帶農户的1+3產業黨建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協調流轉土地,組建育苗協會;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引進龍頭企業,帶動農户共同參與,構建統分結合、權責明晰、分類實施的工作機制,解決由誰建的問題。

4.一點四製法保障運行。注重在一個試點村配套建立完善黨建牽頭、企業運作、協會管理和羣眾監督四套制度體系,引導村級黨組織發揮牽頭抓總、龍頭企業發揮示範帶動、協會組織發揮橋樑紐帶、基層羣眾發揮全程監督四大作用,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黨建與產業融合,實現企業與農户雙贏。

三、成效與啟示

1+3產業黨建模式的試點推行,有效發揮了能人致富帶富的新作用,開闢了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創新培育了農村產業黨建的新模式。在村黨組織的有力帶動下,全村集中連片建成生態育苗基地1070畝,其中村集體育苗83畝,企業集中育苗917畝,農户自發育苗70畝,實現了貧困村產業集約化發展的新突破。同時,通過參與組織產業開發和提供服務,為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提高村幹部待遇報酬奠定了堅實基礎。有以下幾點啟示:

1.強化政策支撐是前提。只有緊扣中央1號文件精神,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加強農村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找準發展農村經濟與推進基層黨建的結合點,才能確保產業結構更優化、村級基礎更牢固。

2.緊扣羣眾意願是基礎。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踐中,只有認真實施四議兩公開、雙議雙評等農村基層民主議事制度,緊貼基層羣眾意願,始終遵循自然規律、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最大限度地吸收羣眾參與、接受羣眾監督,才能促進農業生產大發展、農村面貌大改善、農民收入大提升。

3.創新組織模式是途徑。創新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只有以尊重和保障農户生產經營主體地位不變為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才能將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與推進農村基層黨建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載體創新和制度機制創新統籌結合起來。

4.瞄準市場發展是目標。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後進村、薄弱村和空殼村發展基礎差、羣眾增收慢、黨建底子薄等問題,只有緊盯市場需求確定發展方向,捕捉市場信息暢通營銷渠道,才能有效規避發展的盲目性,提高發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5.黨羣聯動落實是根本。羣眾既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直接參與者、也是組織實施者和結果監督者。只有構建黨委牽頭、村級組織、企業實施、羣眾參與的黨羣聯動協調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誰提議、誰組織、誰管理、誰協調、誰實施等具體問題,才能確保創新實踐落在實處、深入推進。

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第2篇】農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農村集體經濟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的現實需要,下面是本站範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

農村集體經濟是整個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完善雙層經營體制,密切幹羣關係,增強集體統一服務功能的物質基礎;是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增強黨支部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有效手段;也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的現實需要。根據區人大《關於組織區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和視察活動的通知》(貴人常辦〔20xx〕25號)文件規定,梅龍街道人大工委於10月中旬組織市、區人大代表深入基層一線,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廣泛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就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集中開展調研,現將專題調研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村集體經濟基本現狀

我街道現轄12個行政村,4個(農村)社區居委會,農業人口近5萬人,集體所有的農用地總面積11.9萬畝,其中:耕地6.6萬畝,林地4.16萬畝,園地0.11萬畝,養殖水面0.63萬畝,其他0.4萬畝,屬於半圩半丘陵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街。全街村集體現擁有的資產有:耕地3979.4畝,水面5205.2畝,園地105畝,灘塗814.5畝,山場5665.5畝。

2022年全街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2099.68萬元,按項目來源分類:經營收入(主要是林木)55.2萬元、發包及上交收入366.8萬元(田地、水面),徵地補償收入1131.58萬元,補助收入506.8萬元(其中項目專項補助資金483.76萬元),其他收入39.3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按規模分類(除去項目專項補助資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2個;510萬元的村2個;10-20萬元的村1個;20-30萬元的村3個;30-40萬元的村1個;40-50萬元的村1個;50-60萬元的村3個;60-70萬元的村2個;100萬元以上的村1個。通過調研,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對偏遠地帶、交通不便、低窪易澇、羣眾不易耕種的面積按規定進行預提的機動田地作為集體資產通過對外發包經營獲得的收益,也是我街村級集體的主要收入來源;二是上級組織的政策性補助資金;三是有關村(居)通過一事一議以獎代補政策爭取項目資金用於改善、改造本村羣眾的生產生活等基礎設施;四是資源性資產發包或租賃收入(如水面、山場等);五是涉徵村集體資產徵用補償收入;六是通過項目爭取的補助資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街道和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積極探索,雖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時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畏難情緒普遍較重。表現在觀念陳舊、帶頭表率作用不強,沒有樹立經營農村家鄉的理念,缺乏創新思維,不能因地制宜培育集體經濟增長源,依賴上級有關政策性補助或把有限的集體資源通過一次性發包(若干)年,一次性收取承包費,短期來看集體收入大幅增加,但長期來看,這種飲鳩止渴、竭澤而漁的做法,沒有長遠思想,只顧眼前利益,這樣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有些村幹部也想有所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由於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經濟管理水平,有時面對困難,信心不足,存在畏難情緒;有的村幹部是種好自家的田,掙鼓腰包的錢,應付集體的事,根本顧不上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後勁嚴重缺乏。我街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是依託土地、水面、山場等資源性資產對外發包經營來維持村級日益龐大的支出。而其他經濟性收入比較微薄,幾乎為零。目前全街沒有一家村辦企業,造成村集體經濟的增長緩慢,收入渠道越來越少,發展後勁與潛力嚴重不足。

(三)村級支出日益增加。2022年全街村級集體總支出648.7萬元,其中:管理費用430.4萬元,經營性支出105萬元,其他支出113.3萬元,平均每村支出40.5萬元,然而年收入不足40萬元的村就有9個,同時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江南產業集中區的落户,公益性事業建設不斷增加,村級公共支出部分有增無減,雖然有些項目各級政府給予了一定的經濟補助,但真正實施起來,村級還是要投入一定量的配套資金和勞務,給年收入較少的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使其難以維持正常運轉。

(四)村集體資金管理難。我街道部分村集體資金比較富裕,加上江南產業集中區的徵用,目前已有4個村(居)全部被徵,3個村已徵用部分面積,部分涉徵村集體資產徵用補償款多達數百萬元,這部分資金由於沒有穩定收益和風險較低的投資途徑,只能是把錢存入銀行,難以實現保值增值,農民也沒有得到好處,為此,部分羣眾甚至錯誤主張全部分掉。

三、幾點建議

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管好用好集體資產,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人大代表們根據本街道的實際,認為只有通過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按照四議兩公開的原則,集思廣益,拓寬增收渠道,發展村級經濟,增加集體收入。

(一)立足資源優勢,拓寬發展集體經濟主渠道。梅龍各村由於受江南產業集中區規劃的制約 興辦小型工業企業項目已不現實,認為首先應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統一組織好集體資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盤活集體存量資產;二是組織好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採取有效形式合理組織生產要素盤活集體資產。各村(居)可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以山林、山水、田園(田地、果園)等為主特色的集體農莊項目,並採取多元化參與,產業化經營。其次實行股份合作制,村集體經濟組織可與村民聯合,讓入股村民的土地、人力和村集體的資金、信息等各種資源實行統一經營調配,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解決了多年來存在的人、地矛盾突出的問題。

(二)盤活現有資產,培育發展集體經濟新亮點。對涉徵村的集體資產要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為妥善處置涉徵村的集體資產,明晰集體資產的產權關係,可實行產權制度改革,讓老百姓手中持有股份。同時對村集體資金實行企業化運作,民主化管理,有利於限制村幹部等少數人在集體資產處置中的專權行為,這樣不僅使集體收入穩定增長,而且讓羣眾得到經濟實惠,消除他們對集體資產處置的後顧之憂,有利於農村社會的穩定。如:可以借鑑我街道新湖社區的成功做法,該社區為盤活集體資產,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於2022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個村集體企業池州市新湖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讓社區居民們從失地農民變成股東。緊緊抓住九華機場和江南集中區建設的機遇,主動出擊,聯繫業務,僅園林綠化這一項就帶動了70餘人就業,保潔業務更是解決了120餘人的就業問題。也可由市、區作出統一規定(因村民自治問題)將村有大額富餘資金由鎮、街三資代理服務中心經營運作,促使閒置資金增值增效。

(三)加強規範管理,確保村集體經濟增收節支。村級財務管理是廣大農民羣眾十分關注的焦點,要切實加強對村級財務的民主管理、實行公開透明,只有財務管理規範了,才能樹立村級組織的威信,羣眾才會放心並支持村裏的各項工作,為此,梅龍街道轄區內的各村(居)要嚴格按照《梅龍街道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和《梅龍街道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和工程建設招投標實施意見(試行)》等規定,切實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內部管理和民主監督,防止資產流失,節約開支費用。一是充分發揮街道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委託代理服務中心的作用,統一管理和處置村集體所屬資產。二是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如建立財務收支預決算制度、開支審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財務公開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收益分配製度以及其它各項制度。三是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佔村級當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和總量。四是堅持村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如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項目必須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五是加強對集體經濟的財務指導和審計工作,如加強對村集體財務的規範化管理,實行集中計賬等。

(四)優化基層組織,提高集體經濟建設能力。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至要。加強農村基層經濟組織建設,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農村工作的關鍵在於班子問題,要增強班子戰鬥力,重點選好致富路上的領頭雁,選好一個人帶好一個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居)委會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還須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為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更新觀念,明確村級班子新時期工作職責,樹立為民服務、清正廉潔的思想。加強村幹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通過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等形式,提高村幹部經營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質,並在生產中運用。三是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幹部目標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作為考核村幹部的重要依據。對在一定時期內村級班子建設和村級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要制定能充分發揮村幹部工作積極性的誤工補貼制度,建立和完善對幹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鈎制度,充分調動農村幹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第3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農業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和學術界也很關注河南農業發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對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尤為關注。20xx年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研究》課題組,將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內容。此後課題組注意蒐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遂成立《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曾多次與河南省漯河市駐京辦、新鄉市駐京辦聯繫、座談。

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鄧小平關於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兩個飛躍的思想,高瞻遠矚,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為了調查和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狀況,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組成的《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進行了為期14天的專題考察。走了3個縣(新鄉縣、臨潁縣、鞏義縣);5個鎮、鄉(新鄉縣小冀鎮、七裏營鎮,臨潁縣城關鎮、杜曲鄉,鞏義縣竹林鎮),訪問了11個村莊及村辦集體企業,例如,小冀鎮東街村及京華實業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聯總公司、太行振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七裏營鎮的劉莊村及華星藥廠(該廠為我國肌苷生產最大廠家和生產青黴素第三大廠家,擁有8個分廠)、龍泉村及龍泉集團公司、劉店村、南辛莊村及新亞集團公司;臨潁縣城關鎮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團公司、杜曲鄉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團公司、龍堂村及龍雲集團公司;鞏義縣竹林村(現為竹林鎮)。此外,還考察了一些村辦學校、文化大院、衞生院、幼兒園、養老院等。調查組深入農田、車間、農户,先後訪談過40多名縣、鎮、村級領導、農民企業家、農户、村民和當地居民,還分別與數名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等)座談。

調研活動結束後,課題組分析和總結調研材料,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的調研報告: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經驗;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景;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五、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六、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第4篇】河南省202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河南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由整理。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農業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和學術界也很關注河南農業發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對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尤為關注。20xx年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研究》課題組,將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內容。此後課題組注意蒐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遂成立《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曾多次與河南省漯河市駐京辦、新鄉市駐京辦聯繫、座談。

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鄧小平關於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兩個飛躍的思想,高瞻遠矚,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為了調查和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狀況,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組成的《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進行了為期14天的專題考察。走了3個縣(新鄉縣、臨潁縣、鞏義縣);5個鎮、鄉(新鄉縣小冀鎮、七裏營鎮,臨潁縣城關鎮、杜曲鄉,鞏義縣竹林鎮),訪問了11個村莊及村辦集體企業,例如,小冀鎮東街村及京華實業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聯總公司、太行振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七裏營鎮的劉莊村及華星藥廠(該廠為我國肌苷生產最大廠家和生產青黴素第三大廠家,擁有8個分廠)、龍泉村及龍泉集團公司、劉店村、南辛莊村及新亞集團公司;臨潁縣城關鎮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團公司、杜曲鄉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團公司、龍堂村及龍雲集團公司;鞏義縣竹林村(現為竹林鎮)。此外,還考察了一些村辦學校、文化大院、衞生院、幼兒園、養老院等。調查組深入農田、車間、農户,先後訪談過40多名縣、鎮、村級領導、農民企業家、農户、村民和當地居民,還分別與數名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中共xx大代表等)座談。

調研活動結束後,課題組分析和總結調研材料,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的調研報告: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經驗;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景;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五、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六、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第5篇】202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省委組織部《關於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社區)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情況調研的通知》(閩委組明電【xx】24號)要求,xx年10月下旬,龍巖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財政局、農業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3個調研組深入全市7個縣(市、區)、鄉鎮、村,採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訪談、查看台賬報表等方法,對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關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市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1783個(不含社區居委會),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總支出58111萬元,淨收益7485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58102萬元,村均88.7萬元。債務總額86947萬元,村均負債48.8萬元。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有經營收益的村842個,佔村總數的47.2%,其中:經營收益在3萬元以下333個,3-5萬元118個,5-10萬元211個,10-20萬元99個,20-50萬元59個,50-100萬元10個,100萬元以上12個。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941個,佔村總數的52.8%。

(二)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經營收入5526萬元,佔8.4%;②發包及上交收入4663萬元,佔7.1%;③投資收益751萬元,佔0.1%;④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⑤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

(三)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支出:①經營支出4248萬元,佔7.2%;②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36.5%,其中辦公費用4202萬元,村組幹部報酬7691萬元;③其他支出32654萬元,佔56.2%,其中公益性支出24654萬元。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出台了加快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措施,鼓勵各村立足村情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找準集體經濟的項目源和增長點,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着力打造出一批“實力強、特色明、管理好”的經濟強村。

(一)盤活集體資產增收。近年來,我市各級通過全面開展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摸清集體資產家底,盤活存量資源,開展承包租賃經營,使集體資源發揮效益,實現保值增值。如xx年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通過清產核資,將一處被私人長期佔用的沿街倉庫300㎡重新追回,並通過公開招投標重新發包,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近萬元。永定縣龍潭鎮龍潭村將新村部4-6樓出租,用於經營賓館住宿,將閒置的舊村部店面出租,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下洋鎮思賢村將村集體土地租賃給私人企業主做煤炭運輸中轉站,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

(二)開發集體資源增收。我市一些村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注重發揮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一是創建特色產業基地求發展。充分利用耕地、山地資源,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武平縣東留鄉黃坊村投資60萬元,搭建花卉鋼架大棚種植基地15畝,租給花卉種植大户,每年創收9萬元。二是開發特色資源求發展。部分村利用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或發展小水電,或建設魚塘等發包租賃給企業或農户,也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入。如武平縣中赤鄉、下壩鄉等鄉鎮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在沿河投資建設了30多座小水電站,由所在村裏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增加了村財收入。永定縣高陂鎮西陂村投資小型水電站,每年有9萬元分紅收入。漳平市南洋鎮梧溪村、官田鄉下浙村等村通過水資源入股開發水電項目,每年按股份分紅均有2-10萬元不等的固定村財收入。

(三)搞活資本經營增收。近年來,隨着我市城市化、城鎮化的推進,一些村因土地被大量徵用,土地徵用補償費驟增,如何用好、用活這些貨幣資金,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對此,我市部分村充分發揮資金優勢,開展資本經營,通過投資購買房產,搞景區開發等,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新羅區西陂鎮大洋村科學利用徵地補償費,投資興建大洋酒家、西湖人家、大洋賓館等項目,每年增加村財收入200餘萬元。永定縣鳳城鎮大園社區將移民集體補償款在縣城南門街購置店面3個,每年有租金收入6萬多元。武平縣平川鎮城南村利用集體資金,投資興辦了中強建材有限公司、旭林木業有限公司兩家集體企業,租賃經營一家加油站,每年固定收入達90萬元

(四)發展休閒旅遊增收。近年來,我市部分村緊緊抓住市政府大力推廣的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等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等為代表的“綠色之旅”,古田會議會址為代表的“紅色之旅”和“遊在龍巖”和“吃在閩西”的機遇,通過開發農家樂、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等,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羅區龍門鎮洋畲村與香港青城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對村內旅遊資源進行總體規劃開發,着力打造休閒度假、鄉村生活體驗、自然景觀遊覽和原始森林探險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xx年村集體收入達158萬元。永定縣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每年為土樓景區周邊村帶來不菲的門票分成收入。如xx年永定湖坑鎮洪坑村土樓景區門票分成收入68萬元,下洋初溪村更達80萬元。

(五)發展物業經濟增收。近年來,我市一些城郊村利用區位優勢,採取物業開發、租賃經營等形式,使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村利用閒置房產和整理取得的建設用地,通過改造或新建廠房、倉庫、民工公寓、停車場、專業市場等出租給企業或村户,收取承租費,也為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如武平縣平川鎮興南村、巖前鎮靈巖村等15個村,在縣城或集鎮建設辦公樓、店面,每年獲取幾萬到二三十萬不等的物業經營收入;中山鎮三聯村投入10萬元資金與中山鎮政府合作建設巖前工業園區標準廠房,每年增加收益近萬元。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在村集體林權改革中,利用拍賣集體林木所得的資金,在沿街(路)興建村部綜合樓,一樓作為店面,二、三樓作為辦公,全部出租,每年有5萬多元的租金收入。

(六)興辦服務項目增收。一些有企業入駐的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幹部作用,在徵地拆遷、矛盾糾紛處理等方面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企業每年給予村一定資金作為村級辦公經費。如永定縣龍潭鎮聯中村是福建閩福建材有限公司所在地,該企業每年給聯中村10萬元辦公經費。福建塔牌集團有限公司落户武平縣巖前鎮靈巖村、峯貴村,每年給兩個村協管費分別為30萬元和20萬元。

(七)幫扶帶動助增收。從xx年開始,省、市、縣三級先後選派了3批駐村幹部到重點貧困村任職,實施幫扶工程。xx年,我市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關於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的通知精神,在全市開展幹部“聯鄉掛村幫户”活動。各掛鈎部門、幹部幫助掛鈎村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選好領頭人,建好新班子,清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壯大村財收入。同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多渠道為掛鈎村籌措資金,在引進實施生產性項目上下功夫,拓寬增收門路,促進集體經濟和農村產業發展。據統計,“聯鄉掛村幫户”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共落實發展幫扶資金2312萬元,落實扶持政策789項,落實支持項目183個。實踐證明,各級幫扶工程對加快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地區間平衡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幫扶,開發了一批集體經濟項目,既挖掘了資源潛力,又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總體上看,全市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造血功能差,發展後勁不足,發展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實家庭承包責任制和開展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市絕大多數村只強調“ 分”的一面,而忽視了“ 統”的作用,不僅沒有保留集體經營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積累的集體資產也拆分殆盡,村集體經濟從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發展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對此意見極大。

(二)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從全市各村集體經濟現狀來看,城鎮周邊地區比山區地區發展快、實力強;交通方便、資源豐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村收入高,村級班子強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發展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區域之間也不平衡,現有集體經濟收入總量近40%集中在新羅區。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間收入差距大。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村均36.7萬元,67%的村收入在30萬元以下,低於全市平均水平,21%的村收入超過50萬元,收入差距大,呈兩極分化現象。

(三)增收渠道狹窄,來源單一。多數村集體經濟來源渠道單一,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一些靠自然資源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xx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收益10940萬元,僅佔集體總收入的16.7%;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徵地補償費等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不少村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維持運轉,勉強度日。

(四)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負擔沉重。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反映村級公共事務負擔重,村級非生產支出大,特別是報刊雜誌訂閲費用負擔沉重;一些上級支持農村的財政項目,沒有足額安排項目資金,村集體為了爭取資金,只好舉債上項目。xx年全市村級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總支出的36.5%,公益性支出24747萬元,佔42.6%。負債總額86947萬元,村均48.8萬元。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在現有剛性支出基礎上,村集體必然還要增加更多保潔、路燈、巡邏等方面開支,收支矛盾將更為明顯,一旦入不敷出,必然舉債負擔,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背上沉重包袱。

(五)資產經營不善、資金使用不當現象仍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一些村級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範,承包租賃費偏低,造成了村集體資產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等徵用的土地補償費全面分發到户,村集體卻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現象相當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執行有關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規定,財務透明度不強;部分村幹部民主理財意識不強,開支隨意性較大,存在“寅吃卯糧”現象。

四、影響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發展環境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從調研情況看,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於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為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較為強壯,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位於山區、稻區的村,地處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級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村級集體積累困難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從調研情況看,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嚴格的用地政策和農村税費改革的影響,我市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徵用和“三提五統”的局面消失,農民的應交款拖而不決,鋼性支出的不斷攀升,衝抵了積累,坐吃山空。

(三)幹部羣眾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觀原因。一些基層領導幹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部分村幹部怕麻煩受氣,不用心;農民羣眾對村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不放心,對集體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出錢出力、不聞不問的現象。這些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部分村幹部羣眾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從調研情況看,農民羣眾對村級組織的要求以及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對村幹部施加壓力,使村幹部都抱着“別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對不起老百姓”的態度,不顧所在村的經濟承載能力,盲目跟風,舉債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級組織的負擔,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五、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近郊和邊遠農村,應根據各村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幹部農民素質等各方面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優化結構,揚長避短。各地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弄清本地區的優勢、劣勢,根據本地區的特色進行調整,走有特色的資源型路子。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鎮郊區和邊遠農村,平原地區和山區等在經濟基礎、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等各方面都有差別,應根據自身優勢、潛力來調整結構,從而揚長避短,實現結構優化。

(二)創新管理模式,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一是盤活資產經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挖掘、整合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廠房、機器設備、魚塘、閒置土地等集體資產出租或入股經營的方式,搞活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以存量換增量。試行對區域位置優越的宅基地實行有償選位,探索開展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二是構築資產增值機制。要積極實行集體資產以價值形態為主的管理辦法,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為經營性資產來運作,促使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徵用補償費,嚴禁亂支濫用。三是強化監管管理。加快健全和落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推進民主管理進程。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的監管職能,建立“羣眾民主監督、會計核算監督、上級審計監督、電子網絡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機制,着力構建“管理規範、監督有力、運行高效、富有活力”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村級集體的正當收入不流失,不斷提高村集體資產的利用率。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推集體經濟發展。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整合財政和各部門支農惠農資金,採取補助或獎勵的辦法,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並吸引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省、市、縣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實施為契機,對貧困村予以重點扶持,村實行“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二要加大部門幫扶力度。結合開展“聯鄉掛村幫户”、“四下基層”活動,採取領導掛鈎聯繫、部門結對幫扶、黨員幹部駐村任職等方式,幫助結對幫扶村搞好班子建設、發展規劃、技能培訓等關鍵性工作。結合第四批省、市、縣下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工作,選派黨員幹部到部分村任第一書記,為幫聯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是鼓勵企業投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鼓勵企業自願結對,合作開發,實現雙贏。結對企業可以與村合作盤活存量資產,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依法興辦經營服務設施。

(四)優化發展環境,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多予少取”的方針,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落實村級發展用地機制。土地是現階段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必須賦予村級一定數量的土地經營權,確保村級通過土地經營獲取穩定的收入。探索建立土地徵用留用地政策,村集體土地被徵用的,按批准徵用土地面積的5%—10%作為村級發展留用地,用於發展二、三產業。二是多渠道化解村級債務。要採取積極的舉措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債務負擔。興辦村級企業的債務,可在核實情況的基礎上,採用債務剝離給企業的辦法。為興辦教育,電力設施形成的債務,可根據產權的變化,用劃轉的辦法去剝離債務;有債權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債權力度,加快償還的速度。三是增加對村級組織的支持力度。要在税收、用地、用電、綜合項目開發等方面,給村級組織以扶持。要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村級管理、優撫的支出列入轉移支付的範圍。四是建立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財政補助制度。按照省裏的標準,對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市裏也可以出台相應的政策,對經濟薄弱村也給予一定扶持,作為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用於村幹部補貼和村組織日常管理開支。

(五)加強班子建設,提高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必要時還要突破條條框框,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為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為民服務、清政廉潔的思想,明確村級班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要加強村幹部在縣域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三是嚴格考核問責與激勵。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鄉鎮考核的內容,制定詳細的考核辦法,切實加大考核問責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將村幹部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掛鈎,對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作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要給予獎勵。四是要切實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對從事村級組織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幹部,離任後要繼續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關愛政策,使村幹部有一個盼頭,多一份工作幹勁。

【第6篇】2022年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為全面掌握我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總結髮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根據甘州區農村經營管理局文件【xx】31號文件要求,我鎮精心組織,安排專人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現將本次調研工作總結如下:

一、發展現狀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鎮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飛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集體資產資源出租經營方式多樣化,以xx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調查表為例,數據顯示:

(一)經營收入方面。全鎮制種服務費收入1436160元,出租經營收入503275元,其中:機動地出租70220元、房產出租160800元、固定資產出租18000元、建設用地出租176005元、集體園地、林地出租63000元、專業合作社投資570000元,共計1949635元。

(二)經營成本。全鎮出租經營成本14000元,其它經營成本273000元,共計287000元。

(三)經營收益。全鎮經營收益為1662635元。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我鎮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至目前,鎮轄村98%修建村委會辦公樓,97%配設農家書屋,96%的行政村修建了新農村小康住宅樓,村上文化廣場等一系列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正在朝着“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邁進。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新問題。

二、存在問題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隨着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現在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後勁不足的問題。表現在:部分村幹部對待自己的事情勁頭十足,幹集體的事情“庸、懶、散、慢”,不能充分發揮“雙帶”作用,村上沒有主導產業,沒有新氣象,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點子,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思路,影響全鎮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不充分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為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本意在於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但是現實中由於部分村幹部和種養殖大户不重視合作社項目,看不到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再加上自身沒有申報經驗,顧慮重重不願意發展專業合作社。部分村集體也不向已經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提供強有力地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的投資支持。導致我鎮專業合作社力量薄弱,發展緩慢,現有專業合作社不能充分發展和利用,存在“空巢”現象。

(三)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不積極

近年來,由財政局、減負辦和鄉鎮經管站等政府部門聯合開展的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惠民項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給我鎮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地資金支持,帶來了春天般的“福音”,進一步推進了我鎮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的步伐。但是部分村村幹部不夠重視,再加上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上級部門審批、申報項目資金嚴格,辦理一事一議資金的的環節複雜等原因,致使爭取項目資金不主動、不賣力,從而一定程度上是損害了羣眾的利益,導致我鎮發展集體經濟速度變緩。

三、解決方法

(一)創建村級品牌,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隨着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需要現代農業這張“王牌”做模型、做嚮導,目前我鎮的經濟正在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科學發展。但是還有一段距離,要進一步創建村級一村一品牌,建立示範帶動,以點代面,努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每三年的村級換屆選舉,真正把一批想幹事,幹實事,敢幹事,作風正派,思路清晰,點子多,優秀的、複合型年輕村幹部納入村級組織,從而進一步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二)眼光要有前瞻性,重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做為村幹部和專業合作社的領頭雁,眼光要具有前瞻性,要牢記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成員的宗旨,把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工作中要補漏洞,杜絕盲點。創條件,改變現狀。拓展工作思路,成熟一批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批。正真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本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亮點。對於部分村出現“空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深入調查研究,查明問題,理清思路,制定發展計劃,找準發展路子,使其健康發展。真正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作用。

(三)加強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

鎮農財中心要抽調得力幹部,搞好宣傳。首先,必要時召開專門會議組織村社幹部學習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相關知識,充分認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的益處。其次,要做好羣眾工作,改變村幹部和羣眾的認識誤區,村級組織要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達到所屬村的各社直至農户,爭取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再次,爭取項目資金的過程中要審時度勢,把每一個環節都走到位。促使我鎮農村集體經濟又好有快發展。

【第7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主要領導的批示和縣分管領導的指示,為了解我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近期我部採取點面結合的方式,就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開展了一次調研。面上,我們收集各鄉鎮書面報送的材料;點上,我們深入到濱湖區的湖雲和齊埠、城區的陳營及山區的裴梅鎮,召開鄉村幹部座談會了解掌握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發展模式

總結分析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委會或村小組,主要是利用村集體資源,對集體機動地、四荒地、林地、水面、臨街門面等通過租賃發包來增加集體收入,並形成了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城區店面租賃型發展模式。該鎮萬民村委會、石李村委會及下陳村小組等一些縣城城中村利用縣城徵地預留用地政策和村委會大樓店面臨街的區位優勢發展物業經濟,通過改造或新建廠房、倉庫、停車場、專業市場等出租給企業或村户,收取承租費,為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如萬民村委會採取物業開發、租賃經營等形式,將村委會大樓店面等19間店面租給經營業主,每年店面收入就有90多萬,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石李村委會新老村委會大樓就有13間店面,剔除正在維修的`石李賓館的9間店面收入,每年有村集體有40萬元收入的進賬。珠山村委會每年的店面收入也有6萬元。陳營鎮郊區村委會下陳村小組在萬年街道共有各類35間店面,其中萬昌路18間、萬隆大道4間、六零路有13間。每年收入180多萬,全部按人頭分給了村民。

二是湖區土地流轉型發展模式。湖雲鄉和梓埠村委會一級絕大多數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級集體大多在村小組層面。這些村組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注重發揮湖區特色和資源優勢,做好“田”文章,通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主要有以下情形:

一是湖田發包流轉。湖雲鄉在第二輪土地延包時,個別村委會預留了沒有列入計税面積的湖田分到村組,利用這部分湖田對外發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如標林村委會有40畝湖田每年村集體經濟3000多元。

二是村組發包流轉。湖雲鄉排山村小組村小組將村民外出打工閒置的水田收攏對外發包。流轉發包收入,經全體村民代表大會同意,從土地流轉收益中留存部分資金用於村小組幹部工資和村集體公益事業,結餘的收益按照股份分給村民。梓埠鎮後張村委會前張村,每家每户除口糧田外,剩餘的交由村小組流轉,村民所有的醫保和衞生保潔費用由村集體統一支付。

三是自願組合打包流轉。湖雲鄉部分村小組,早在確權頒證前的分田到户,有流轉意願的農户,以五户為一個鬮進行土地分配,做到了田塊連片,便於集中統一流轉給大户承包。

三是山區林地收益發展模式。山區鄉鎮發揮靠山吃山的優勢,通過盤活集體山場資源和搞好生態公益林管理,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裴梅鎮的富林村委會的部分村小組留存了部分因山高分不到户的山頭並進行發包,發包收入留存15%做公益事業,剩餘的全部分到農户。彭家村委會珠溪村小組每年有1萬元的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費收入進賬,彭家村小組荒山租賃48畝給大户承包開發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2萬元。裴家馬鞍山村小組山林拍賣每年收入3000元。

四是村組資源資產開發模式。以裴梅為例,一些村小組充分利用耕地、水面、山地資源、做好山水田開發文章,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裴梅裴家村小組的水庫發包給大户養魚,每年收入5萬元;裴梅彭家村委會南巖村小組既有魚塘租賃收入,萬年牧業養豬場淨化塘租賃地收入,還有山林經營權流轉收入,每年村集體收入有6萬元。裴梅裴家村委會鄔家村小組一年下來有武山石礦承包開發收入、公益林管護費等收入有5萬元,全部按股份分到了村民。

二、存在問題

一是村級集體資源資產少,村委和村組集體經濟發展失衡。絕大部分村在二輪延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實行了分田到户、林權承包到户,由集體統管的資源極其有限。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發展後繼乏力。導致村委會一級有集體經濟收入的不多,集體經濟大多集中在村組層面,更多的村委會和村小組村級集體經濟為空殼經濟。在一些鄉鎮“窮村委會、富村小組”現象比較突出。

二是收入渠道單一,剛性支出比較大。目前,資產資源發包收入和財政轉移支付成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經營性收入少,收入渠道單一,導致發展後勁不足。特別是只有轉移支付這一塊政策性收入的村委會,保運轉都比較困難,有的村小組如裴梅的鄔家村小組幹部連續十五年沒有發一分錢工資。以裴家村委會為例,每年轉移支付11萬元,但要支付的項目卻更多,主要開支有:121個黨員開會用餐費用一次要4000元,一年四次要支出4萬元;村幹部5人工資報酬需要開支5萬元;錦黃線沿線中心檔——加油站衞生3公里衞生費每年需要4.5萬元,鎮裏會補貼一點,但更多的資金缺口需要自己補;再加上黨報黨刊訂閲、“兩老”慰問、兩學一做資料費等開支,一年總開支需要19萬元,缺口部分需要去單位化緣。

三是村級債務過高,村委會“日子”捉襟見肘。税費改革以前,由於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各類創建配套資金的投入、墊交税費任務以及非生產性支出等,村集體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主要靠上級財政補助收入保運轉。調查顯示,村集體負債較重,如大源鎮7個村總負債高達168萬餘元,其中江源、黃墩、葛毛塢等3個村共欠120萬餘元。集體經濟無實力,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幹部説話無威力,嚴重影響了村級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四是政策扶持不夠,發展村級經濟“有心無力”。一方面上級政府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缺少政策、缺乏力度,上級機關部門的結對幫扶大多隻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相關的幫扶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如石李村委會石李賓館正在維修,要求縣相關部門減免規費和允許就地重建。郊區村委會有空地想改造成廠房租賃,但受縣城規劃限制難以如願。另一方面由於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等政策性收入空間的減小,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較為緩慢。

三、解決方法

1、納入黨建考核的籠子。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列入黨建目標考核,設置考核細則打分細則,倒逼式促成村委會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擺上議事日程,加大謀劃落實力度。

2、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結合村兩委換屆,把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有經濟頭腦、會做羣眾工作的農村優秀人才選拔進村“兩委”班子,並切實加強教育和管理,打造了一支懂經營、會管理的基層幹部隊伍,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走出村級負債的圈子。要本着多予少取的原則,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採取積極的措施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負擔,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4、找出發展壯大的路子。一方面,有土地、水源、林木等資源經營收入和店面收入的村委會要繼續挖掘經濟潛力,因地制宜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委會和村組,要想方設法辦好村級集體經濟創收的實體,可選擇以下幾種模式摸索經驗:

一是開發特色種養業。結合農村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圍繞荷橋、龍港的貢米、葛毛塢的葡萄、江源、裴家的吊瓜、齊埠的馬家柚等特色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組建經濟實體,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應。採取“公司+農户”、“協會+農户”、“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户”等形式,通過開展產、供、銷服務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同時可通過村集體的水庫和水面資源,發展河蟹、小龍蝦以及其他水產品,來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二是發展休閒旅遊業。如大源鎮可依託大源的特色山水、古樹、古村落及文化等旅遊資源,發展壯大民宿、農家樂、休閒場所、生態觀光農業和旅遊商品開發等旅遊產業,實現旅遊增收。東源村、富林村,可以依託龍泉湖、神農湖、贛東北蘇維埃政府舊址等景區景點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第三產業。

三是發展土地租賃業。鼓勵村集體統一經營農户自願轉讓的土地,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結合遷村騰地、新農村建設,開展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和零星自然村遷並,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由村集體所有和經營,以增加集體資產的經濟收入。鼓勵各村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引進外來企業落户、吸收能人“迴歸”創業、支持能人興辦實業等形式,通過盤活閒置場地、閒置固定資產及流動資金,、發展店面租賃和來料加工以及提供廠房用地,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同時,鼓勵各村對集體資產和“四荒”資源,通過採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形式進行開發利用,不斷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以此盤活集體資產,穩定村集體經濟收入。

5、邁出扶持發展的步子。

一是加快制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健全多樣化的幫扶機制,使村集體儘快形成穩定的收入渠道。

二是建立示範樣板。縣級層面各選擇2個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委會或村組,集中扶貧、國土、林業、水務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實施項目資金的扶持力度,在職能和政策範圍內將項目資金向樣板示範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傾斜。各鄉鎮也相應選擇2個村委會和村組進行示範,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發展。

三是縣財政應從支農資金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週轉金,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應安排一定的貸款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對村級興辦的集體企業和各種經營項目政策從優,給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