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發展林地經濟考察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34W

突出區域特色 發展林地經濟

發展林地經濟考察調研報告

為推動清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林業經濟轉型升級,有效破解既要守護青山綠水又要讓羣眾增收致富兩難之題,縣政協成立專題調研組,赴桓仁、集安、通化,對林地中藥材、林下山野菜歸圃、經濟果林及農產品深加工考察調研,並結合清原清山綠水資源優勢,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一、學習考察調研情況

桓仁、集安、通化將以人蔘為主的林地經濟做大做強,形成了“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推進了產業融合發展,有力推動鄉村振興、縣域經濟發展。

(一)注重林地經濟綜合開發,實現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桓仁以山參為主的林地藥材面積達到63.85萬畝,山參保護基地規模居於全國縣級首位。紅松果材、大榛子、核桃楸幹堅果經濟林達100餘萬畝,桓仁山參、紅松籽、大榛子、山核桃油、林蛙等多個產品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多個山參品牌獲得國家和省級名牌產品,獲得“中國山參之鄉”、“平歐雜交榛子專業鄉”等榮譽稱號。集安市是全國乃至世界“邊條參”唯一產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天保工程”、林地承包到户等政策,不斷擴大林下參種植規模,經營模式由分散的小户、小規模向集中連片聯營的大户、規模化轉變。

(二)着力打造產業園區,扶持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桓仁建設東北蔘茸城,成為東北地區的山參集散地。全縣註冊的有關山參企業332家,其中上市企業1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有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遼寧省百強和民營明星企業4家。同仁堂、鶴年堂、天士力、上藥集團等國內知名中藥企業落户桓仁,進行加工和經銷山參產品,建設山參種植基地。集安中國·清河(澳洋)野山參國際交易中心建設項目,交易額超過20億元。通化快大產業園區計劃投資2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利税3億元以上,提供1萬多個就業崗位,成為中國最大的人蔘集散地。建設有人蔘特產商貿、倉儲物流、研發檢測、人蔘文化旅遊四大板塊和一個人參產業營銷平台,研發出人蔘酒類、飲料類、化粧品、保健品等28類300多種產品,實現了人蔘產品及製品的電子交易、物流配送、融資貸款等全網絡運營管理。

(三)發揮經營主體作用,推進三產業融合發展。集安鼓勵各經營主體結合林下參種植基地發展森林旅遊、林下參採挖園、山野菜採集、人蔘酒品飲等體驗項目,建設民俗民宿、農家樂,推出人蔘雞湯、高麗火盆等地道美食、休閒度假活動,舉辦人蔘主題大型活動。參觀的清河鎮德源特產種苗基地有林地面積500畝,開發種植蘆筍、大葉芹、刺五加等各類山野菜32種,林下人蔘、黃芪、白芍等中藥材16種,   東北紅豆杉、黃柏、寒富蘋果苗木40種,林下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吸引遊客觀光采摘,銷售山野菜、中藥材、盆栽及綠化苗木產品、種子、種苗,獲得良好經濟效益。通化縣茂林綜合養殖有限公司在承包流域養殖梅花鹿2000餘頭,發展園參39000平,林下參2200畝,建設小型水庫,養殖林蛙50萬隻,建設加工車間400平,生產梅花鹿茸、鹿血、鹿酒、山參、林蛙油等產品,年銷售收入1186.5萬元。

二、我縣區域特色產品開發存在的困境

清原與桓仁、集安、通化相比,資源稟賦相近,多年前產業規模水平差距不大,近年來差距越來越大。

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二、三產業滯後,產業鏈條短,銷售渠道狹窄。鹿產品、龍膽草等深加工企業我們有過但都沒有做大做強,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缺失,導致所有產品都只能停留在賣初級產品的階段,經濟效益無法得到提高。商貿流通環節處於被動狀態,林下參藥材銷售被吉林、桓仁客商主導,平地藥材全縣至今沒有一處交易市場。

二是配套體系建設跟不上,市場服務功能不完善。缺少系統研究指導我縣優勢產業的管理組織機構,對於發展區域特色產業過程中在引導工作上仍有所欠缺,大多數農民存在着不知道幹些啥,怎麼幹的問題,所有生產、加工、銷售都還是以單打獨鬥為主的局面,沒有形成全縣一盤棋,沒有形成規模化。

三是受天然林保護政策限制,缺少政策資金扶持。國家鼓勵林農發展林下經濟實施林權承包到户,但矛盾是林農發展林下參不經審批違法,審批又受天然林保護政策影響難以通過(政策一收就死,一放就亂)。此外,林下開發投資額度大,回報週期長,地方財政無力扶持,難以形成集約化經營。2015年國家千萬畝經濟林工程,對經濟林大榛子、刺嫩芽、果樹等補貼300—600元/畝,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2016年至今,只有常規造林政策,補助100-200元/畝不等,林地經濟發展放緩。

三、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相關建議

與外市周邊山區縣比,清原產業具備一定的優勢,如“清原龍膽”是清原的明片,全國北龍膽銷量82%來自我縣。“清原馬鹿”是我們歷經30多年培育起來的自主品牌。“遼五味”“遼細辛”等都較早獲得地理標誌認證。我縣野生歸圃平地藥材品種較多,規模已超過10萬畝,獲得“北藥道地中藥材中國第一縣”稱號。林下參也具備一定規模達到12萬畝,其他產業都具備一定技術基礎,現仍有100萬畝林地空間沒有得到利用。我們的發展空間有,在如何利用好資源,把資源變成資本上做文章,是我們落實“五位一體”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

(一)抓好龍頭企業建設,推動區域特色產業開發。我們應該總結、包裝、宣傳我們的區域特色產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或鼓勵引導本地企業轉向利用本地資源加工方面來,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開發、聯合辦廠,把資源、產品轉化為商品,解決農民在銷售方面後顧之憂。探索建設北藥道地中藥材交易市場的可行性,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促進山區資源加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進一步放寬森林經營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加強開發林下資源、發展重點產業的領導,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政策,強化監督管理,實行依法治山治水。指導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按照統一規劃和部署,在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抓好荒地、林地、草地、小流域開發。合理調控森林鬱閉度,對適合林下參種植要求的放寬到0.6—0.8之間,這樣既有利於樹木生長,又可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制定相關政策,避免濫砍亂伐。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對林地經濟品種以及疫病防治的研發給予重視,退耕還林要引導鼓勵農民多發展經濟果林,避免滿山全是紅松林的單一樹種。要對新品種試驗研究進行立項,給予相應的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生態工程、綜合開發等政策,出台相關財政政策,重點用於種子種苗的培育、優良新品種的引進、示範基地的建設、區域品牌宣傳等方面。

(三)注重產業文化發掘,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設特色村莊,發展生態採摘、農家樂、民宿項目;結合中醫藥產業發展,開發中醫藥旅遊,發展藥浴、養生保健、地方特色藥膳美食,形成特有文化;充分利用林下參、黃精、食用菌、馬鹿、林蛙、柞蠶絲等特色產品,開發旅遊產品,打造土特產品基地,延長產業鏈條,推動旅遊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