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調查研究的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8W

關於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調查研究的報告

關於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調查研究的報告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一)基本現狀

全市30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上的村223個,佔比73.6%。2018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額為9022.04萬元,平均每村收入29.77萬元,其中特色農產品銷售、發包、租賃及股份經營等收入為2286.7萬元,較往年有所上漲,但佔比仍然較低,冊外地收入為6735.34萬元,佔收入總額的85.3%。

支出方面,平均支出在3萬元以下的村63個,佔比20.8%,在3萬元-5萬元的村37個,佔比12.2%,5萬元以上的村203個,佔比67%。據統計,303個村集體每年支出總金額達到3226.2萬元,平均每村每年支出約10.6萬元,資金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維護、村部日常辦公和水電費用等。

同時,通過摸底調研結果顯示,無負債村有201個,佔比66.3%,負債10萬元以下的村有51個,佔比16.8%,負債10萬-20萬的村有26個,佔比8.6%,負債20萬元-50萬元的村有25個,佔比8.2%.

通過以上數據表明,還有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積累少,收入低,負擔重,來源單一,甚至在冊外地收入以外,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同時,常年累月入不敷出,致使部分“軟弱渙散村”村集體經濟債台高築。可以説,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已經到了非抓不可、非抓好不可的地步。

從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途徑看,主要以“五種模式”謀求經濟發展。一是推行產業帶動模式。由村黨組織帶頭人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平台,通過整合資金、股份合作、承包經營、託管帶動、就業帶動、收益分紅等多種舉措,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xxx村幹部成立合作聯社,與村委會簽訂承包合同,承包村內3個扶貧大棚進行木耳種植,每年向村集體上交村集體發包租金3萬元。二是推行資源開發模式。立足農村山林、水面、礦產等資源優勢,採取招商引資、合作經營等方式,大力發展休閒旅遊、餐飲民宿等產業,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xx村成立眾友合作社,建設佔地面積達12公頃的xx休閒谷,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帶動村民全民參與鄉村旅遊發展,村集體增收10萬餘元。三是推行土地經營模式。在堅持羣眾自願的原則下,鎮村黨組織經過調查摸底,走訪入户,引導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由村集體與現代農業企業進行對接,將土地作為“資本”入股企業,走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模式,在幫助村民致富的同時,村集體實現增收。xx村流轉土地700多公頃,進行規模化種養殖,每公頃土地村集體可增收200元。四是推行資產盤活模式。由黨組織牽頭進行清產核資、確權登記,通過租賃、承包、聯合開發等形式盤活村集體閒置的辦公用房、校舍、倉庫、設備等資產,實現“閒”變“寶”、“死錢”變“活錢”。xx通過項目引進,與xx有限公司合作,將舊校舍改建成大米加工廠,由企業給予設備、技術、種子化肥等資源,村委會負責協調監督,今年村集體預計收入3萬元。五是推行生產服務創收模式。村集體統籌和主導的社會化服務是實現規模經營的有力支撐,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的同時,為村民提供了生產經營的便利條件。翰章鄉翰章村農創園項目,在原有農貿市場基礎上,改建成農創園,主要用於農業技術培訓、農貿產品經營、場地出租等用途,預計年集體經濟收入10餘萬元。

(二)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制約發展的瓶頸依然很多,給我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帶來很大困難。

1.村級組織經營發展意識不強、思路不清。一是村幹部缺乏開展集體經營的責任感,對經營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大意義認識不夠,總是計較個人得失,存在怕擔風險、甘於守窮的小農思想。二是村民缺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我市部分鄉鎮耕地面積相對富足或產業相對形成規模,農民家庭收入富足,出現“小富即安、小成即滿”思想,部分村民集體意識淡薄,尚未意識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對農户個體經濟的推動作用。三是村帶頭人缺乏經營村級集體經濟思路。部分村帶頭人缺乏創新意識,受資金、技術、人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感覺無從下手。“等、靠、要”思想較為突出,有的村帶頭人想為集體創收,也是想通過第一書記、幫扶單位、上級黨委等向上爭取惠農項目資金,致使村幹部缺乏全局意識和創新發展的精神。

2.村級組織幹部自身素質低、人才儲備差。一是現有村幹部隊伍逐漸老齡化,基本不具備市場運作及經營管理素質能力,普遍存在“靠山吃山”的陳舊觀念,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存在消極、懈怠情緒。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國中及以下學歷的有139人。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相對緊缺,比如有的村已經研究制定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方案並找到好的項目,但由於缺少懂經營、會管理的人,導致發展後勁不足。xx村菌包生產線已經建成,村民入股、項目生產已經步入正軌,但由於帶頭人管理能力欠缺,無法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項目陷入僵局。三是隨着城鎮化推進,年輕人口尤其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特別是xx、xx這些近郊鄉鎮,年輕勞動力寧願選擇在大城市打工,也不願回到農村。即使有些大中專畢業生留在了農村,但是由於專業不對口、缺乏社會經驗等原因,短期內仍然不能在產業發展和村級事務管理上發揮作用。

3.村級組織經營路徑不寬、價值低。一方面,我市農業產業結構還是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仍然不多,發展相對滯後,從摸排來看,大部分農村“家底”不厚,多數村主要的收入還是靠村集體山林、土地的出租和村集體土地的徵用。xx村由於政府佔地,村集體資金雄厚,但其他經營性收入基本為零。一方面,由於各村土地、山林、水域等大都已經承包給個人,村集體可用來集中發包、出租的資源變少,且主要為一些荒山、荒灘和機動地,資產價值低、開發成本高,難以帶來直接效益。xx村已經沒有可發包的資產,所以除冊外地收入外,沒有其他經營性收入。

4.村級組織資金管理不到位、監管不嚴。就村集體的資金管理而言,主要有兩個極端。一方面,沒錢可用,村集體積累基本為零,xx村,村集體的收入主要依靠政府補助,資金嚴重缺乏,僅能維持村部正常運轉,沒有用來創辦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資金。另一方面,有錢不敢用,由於國家徵地、冊外地收費政策全面鋪開,很多村集體資金雄厚,xx村目前賬户餘額28萬元,但村幹部既不敢也不願,使用現有資金去發展項目,害怕承擔風險,不知道這筆錢怎麼使用才不會違紀違法,這筆錢也只能“躺在”銀行,“幹吃”利息。同時,個別村由於新舊班子不團結,賬目交接混亂,監督管理鬆散,導致個別村集體資產流失,有的承包人負贏不負虧,賺了是個人的,虧了就撂給集體。有的村簽訂長期合同,將集體資產發包給個人,“卯糧”被“寅吃”,無法根據市價及時調整承包費,限制了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

5.缺乏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一是鼓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優惠政策少,一直以來都是對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和支農惠農投入多,對村級集體經濟直接投入基本沒有,出台的相關優惠政策少,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缺乏必要的指導二是村級發展二三產業用地既受規劃和土地指標限制,又受土地徵收加高、徵用難、審批時間長等因素制約,村集體難以承擔,即使引來項目也很難實施,甚至村集體自己修整廢棄土地,也拿不到建廠手續,村集體無法獲得收益。xx河村,村集體資金充足、鄉鎮黨委重視項目引進,卻找不到場地,項目只能作罷。三是村集體經濟籌資門檻高,難以獲得信貸資金支持,隨着金融部門風險意識不斷增強,金融機構對村級貸款控制過嚴,村級靠貸款創辦集體項目的難度加大,很難得到信貸方面資金支持。

(三)意見建議

1.統一干羣思想,鞏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支撐點”。發展村集體經濟關鍵在於思路,一是大力宣傳發展村集體經濟的

的性質、作用和其所能帶來的利益,使村幹部和村民樹立對它的認同和信賴,明確自己在集體中的相關權利和責任。二是通過相關政策解讀、典型宣傳、成功的村集體經濟村的經驗,讓村幹部牢固樹立不抓集體經濟就是失職、抓不好村集體經濟就是不稱職的責任意識,幫助樹立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三是鼓勵村委會想方設法辦公益事業,提高村級公共服務水平,讓老百姓看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2.選用能人富村,激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活力點”。要抓住“帶頭人隊伍建設”這個重點,着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領頭雁”。一是採取公開選拔、跨村任職、選派機關幹部等方式,選優配強村黨支部,選用思想解放、事業心強、思路清晰、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擔任村領導班子。二是定期組織土地流轉、合作社經營、金融貸款等方面的學習培訓,以課堂授課、召開現場會、典型示範等形式,引導村幹部樹立“經營村莊”理念,全面提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水平。三是繼續加大第一書記選派力度,形成不斷檔、常態化的體制機制,給予第一書記一定的政治生活待遇,讓學歷高、年齡優的幹部沉下去,以“聯村服務”為抓手,推進資金、技術進駐農村一線。

3.持續深化改革,穩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立足點”。繼續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產權明晰、所有者到位的集體經濟。一方面,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大力開展村級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明確市場主體,穩步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將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到全體村民,將集體經濟利益與農民的切身利益聯繫起來,使村民成為集體的真正主人。另一方面,在有基礎村建立試點,穩步推進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鄉鎮為單位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服務平台,為村集體經濟添置和處置集體資產、資產評估、土地流轉提供平台和政策保障。

4.創新發展模式,找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點”。堅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循序漸進找項目,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一是挖掘自身資源優勢,走資源開發道路。充分利用農村特有資源優勢,如土地、水域、荒林荒園以及自然景觀等,依託資源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優化集體土地資源配置方式,走集體資產經營道路。由村級組織按照機動地方式經營管理,採用公開競價形式,承包出租給種植大户、農業龍頭企業,進行適度的土地規模經營。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領域轉移,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體制,實現農村土地資源保值升值。四是對於村集體土地徵用較多、村集體有一定基礎的村,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綜合運用資金優勢,大力興辦農業項目,探索村集體發展新路。五是對資源少、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村,縣、鄉兩級整合各部門惠農資金,對發展計劃可行、經營風險小、管理科學的項目,採取貼息、獎勵、補助的方式,同時,協調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扶持力度,給予優惠和扶持。六是對於部分有資金、有項目來源,但缺少項目用地的村,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加快完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同時,完善農村土地徵收制度,縮小徵地範圍、規範徵地程序,為“項目進村”開闢綠色通道。

5.健全考核機制,把握髮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力點”。既要健全完善獎勵機制,也要建立倒逼、保護機制,形成完善的村幹部考核機制。一是要按照每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增幅額度,拿出部分集體經濟收益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表彰獎勵,設立“村級集體經濟專項基金”,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給予資金扶持,鼓勵村幹部幹事創業。二是在村級組織換屆時,鄉鎮黨委要對村黨組織書記提出指標要求,村書記、村主任承諾要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並保證村集體經濟能達到具體指標。同時,對工作不力、敷衍搪塞的村負責人進行調整,倒逼村幹部找項目、強經濟。三是建立對支持幹事者、保護髮展者、寬容失誤者的容錯機制,打消村幹部求穩怕亂、不想發展、不敢發展的思想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