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聯合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04K

聯合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民聯合合作調查報告

我區居民收入倍增行動,是以提高全社會致富能力為目標,讓每個社會成員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農民是社會中整體收入相對較低的羣體,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無疑是收入倍增計劃中最重要、最艱鉅的工作內容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可以將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組織起來,讓農民在家門口、在熟悉的農業生產經營中增收致富,對帶動農民特別是純農民實現收入倍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我們通過實地調研,圍繞如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身發展,更好地發揮帶動作用作了一些思考。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遵循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一批、整改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強政策引導,突出富民核心,有力地推動了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壯大。目前,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6家,其中專業合作社35家、專業協會31家。擁有總資產9054萬元,其中固定資產4627萬元,擁有註冊商標65個,入社農民成員總數5778人,輻射帶動農户數2.69萬户,直接帶動成員增收3385萬元。2022年銷售農產品總值3.66億元,實現盈餘1776萬元。伴隨着形式上的逐步拓展和內容上的逐步深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日益成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市場競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組織載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促進了高效農業規模經營,推動了農業轉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自身優勢,以信息傳遞、科技示範,帶動周邊農户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吸引農户通過土地、資金、勞務等生產要素髮展規模經營,促進了全區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推動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打造了以翠竹茶葉、精細蔬菜、特色水產、花卉苗木、時令果品為代表的高效農業生產基地,為“一村一品、一品領先”奠定了堅實基礎。

2、促進了合作領域拓展延伸,增強了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市場需求與農民願望有機融合,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帶動農民開展聯合合作,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成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從服務領域看,從事花卉苗木、蔬菜、茶葉、糧油、果品等種植業有21個,佔60%;從事水產、畜牧等養殖業的有11個,從事農機等服務的有3個,佔40%,基本涵蓋了我區的各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以及技術、信息等範圍,一些專業合作組織已從單純的生產服務擴展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逐漸形成合理適用的內部分工,實現了農業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市場化發展,提升了合作組織對農民的吸引力,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呈現出跨越式發展勢頭。

3、促進了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優勢農產品為合作基礎,在提高品質、優化品種、樹立品牌上下功夫,帶動農民在獲得規模效益和比較效益中實現增收。目前,我區專業合作組織已獲得35個農業標準認證、綠色食品8個、無公害農產品21個,“斗山”太湖翠竹獲得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培育發展了“甘露”青魚、“綠羊”大閘蟹、“港下”苗木、“黃土塘”西瓜、“久綠”蔬菜、“安星”葡萄等一批較高市場知名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農產品,這些名特優農產品的高附加值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東港鎮黃土塘西瓜專業合作社以品牌西瓜、甜瓜種植為龍頭,帶動當地102户農民參與瓜類種植,經營面積達到1000多畝,西瓜、甜瓜畝均效益分別超10000元和20000元,是稻麥效益的8-12倍,讓入社農民享受到了高效農業帶來的實惠。

4、促進了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加快了科技興農步伐。農民專業合作將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作為根本任務,加強政產學研合作聯結,以技術輔導、宣傳培訓、印發資料等方式,讓農業技術“進村入户”,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提高了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共推廣新技術30項,推廣面積55萬畝次,推廣新品種20個,推廣面積32萬畝次,舉辦各類技術培訓52期,培訓人員達2800多人次,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了一批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型農民。

5、促進了營銷網絡構建,提升了市場競爭力。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頭連着農户、一頭接着市場,根據市場信息和市場需求,有計劃地組織生產,有計劃地組織收購和銷售,發揮“對內服務、對外競爭”的作用,為農户提供品種、農資、供銷、信息等一系列服務,克服了農户小規模經營信息不暢、成本較高、盲目生產帶來的銷售困難,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專業合作社徹底改變了“提籃小賣”銷售模式,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多元化,經紀人成為主要銷售力量,訂單農業、農超對接、直銷店以及網絡銷售等已漸成規模。2022年,羊尖水產協會通過網上銷售河蟹8萬公斤,銷售範圍擴大到江西、雲南等地。區蔬菜協會組織1000多個農户,通過訂單農業讓零散種植的蔬菜走入朝陽蔬菜市場,年銷售蔬菜2.3萬噸,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代言”能力不斷增強。

二、存在不足

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屬於發展的起步階段,與農業市場化需求、與農民增收的願望,以及與周邊先進地區相比在諸多環節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整體建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規模上看,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個體規模較小,成員人數在200人以上、年營銷規模在200萬元以上的專業合作組織較少。從經營服務上看,鬆散聯結的多、創辦加工實體的少;專項服務的多,產加銷一體綜合服務少,有些合作社在組建和管理上“行政推動”的色彩比較重,應有的服務功能和帶動作用尚欠不足。二是內部管理還有待進一步規範。部分合作社的內部管理機制、運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風險防範機制還不夠完善,實行風險金提取、社員二次分配的合作社不多,缺少覆蓋區域更大、合作領域更寬的領軍型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社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相對缺乏。三是帶動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較大規模集約經營的專業合作社較少,合作組織內部會員之間以及與外部農户的利益聯結還不夠緊密,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區農户從合作組織獲得的利益仍然不多,一些合作組織的資源還未共享、品牌效應還未充分發揮。

三、發展環境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的專業合作組織,解決的是部門統不了、集體包不了、單家獨户做不了的問題,其性質決定着合作組織發展有必要、有前景,也必定在促進現代農業和帶動農民致富中具有獨特的魅力。

1、發展有必要。就總體而言,人多地少,農户平均土地經營規模較小,農村資源稟賦決定着必須通過合作和聯結,將有限的生產資源和分散的生產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在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更是成為我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組織基礎。就市場而言,隨着人們對食品質量和安全關注度的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的標準化生產、可追溯機制健全的優質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就農民而言,參加專業合作社可以帶來更多收益,如羊尖水產專業合作社採取交易額返利、盈餘再分配等辦法,入社農户養殖畝均效益比非入社農户高200元,增收達10%以上,切合廣大農民羣眾增收致富願望。

2、合作有條件。從宏觀政策來看,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台,從立法的高度為明確規定政府支持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建設項目、給予扶持資金、合作社享受税收優惠;2022年出台的《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將社區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納入專業合作社範疇,讓更多層面的農民合作組織以法人身份參與市場經濟運作。從微觀放活來看,我區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結合實際制定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實施意見》,確定了園區化帶動、品牌化帶動和龍頭企業帶動等多種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能人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發展前景來看,專業合作社靈活的經營機制、寬泛的涉及領域和一定的盈利能力或可成為吸引工商資本進入的重要因素。

3、產業有基礎。我區的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也是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品規模化發展的過程。近年來,專業合作組織圍繞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規劃和產業化佈局,為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推波助瀾”,打造了以高檔花卉、食用生物、精細蔬菜、功能稻米、時令果品、特種水產、翠竹茶葉、景觀苗木等為“拳頭”產品,形成了穩定的產業基礎。專業合作社憑藉自身優勢,逐步打開在加工和銷售領域的合作空間,糧油食品加工、魚類產品深加工、茶葉精加工已初見端倪;依託農業園區,積極參與高科技農業、高投入農業和複合型現代農業建設成為專業合作方向;全區萬頃良田建設、農村“雙置換”工作,促進農用地集中集約經營,又為專業合作社提供了發展契機。

四、對策建議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抓手,是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弱小到壯大、從數量到質量、從鬆散到規範必須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1、在合作形式上,從單一合作向多元聯合轉變。隨着農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單一的生產領域合作已不能滿足市場要素激烈競爭的形勢需求,必須推動合作社在自身建設上向強大轉變,在功能上向複合轉變,在規模上向聯合轉變。一是加強股份合作。引導農户從只繳納會費向投資入股轉變,只有通過股份合作,更多地吸收資金用於合作社設施設備的改善,提高專業合作社發展能力,才能為農民致富創造條件。探索社員投資入股模式:即引導入社社員認購與其交貨量相應的股金,如社員正常交貨,年終除可以享受按交易量分紅外,還可以按股分紅;如果社員不能正常交貨,則以社員股金收益為基礎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這樣不僅可以集聚各家各户力量提升合作水平、提高產品檔次,還可以規避農產品好銷時,農户跳過合作社自行銷售,滯銷時銷售壓力推到合作社的現象。二是加強融合發展。蘇州吳中區臨湖鎮河橋村由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共同出資,組建成立了湖橋集團公司,推進合作社“抱團”發展、跳出“農字頭”經營,2022年預計村級集體總資產可突破5億元,比上年淨增1億元;户均股金紅利預計可達7000元,比上年淨增1000元。河橋村的經驗不難看出,加快合作社由單一功能向綜合功能的演進和提升,是農民合作聯合的發展方向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各類富民合作組織的優勢,促進農民的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務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形成以公司化運作為模式、各類合作社多輪驅動、競相發展的格局,讓更多農民在股份合作分紅、土地產出效率、規模化生產以及財產性投資中獲得更多利益。三是加強多元聯合。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開展聯合合作,構建更高層次的合作平台,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在一些歐美髮達國家,多層級、網絡型、分權式的合作社聯盟體系成為發展現代農業、聯結農民的主要載體,在抵禦市場風險、保護社員利益、提升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話語權和談判地位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專業合作社基礎較強的宜興市已建立果品、茶葉等專業合作聯社7家,合作聯社比普通合作社銷售利潤平均提升15%左右。在全區專業合作組織現有情況下,選擇有條件的建立鎮級乃至區級合作平台,發展同類型、同行業的專業合作聯社,把分散的合作組織和小規模生產形式有序地聯合起來,進行資源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用資產評估入股劃分各主體利益,把同質無序競爭變為良性合作互動,促進優勢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

2、在發展機制上,從鬆散合作向緊密聯結轉變。機制活則事業興。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發展壯大,必須徹底改變合作社存在的“作而不合”的現狀,探索“運行公司制、投資業主制、科技推廣承包制、聯結農户合同制”的運作機制,激發合作社蓬勃的內生動力,重點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解決專業合作“誰來辦”的問題。合作社的“領辦人”是資本、資源和企業家素質等核心要素的所有者和組織者,在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領辦人”的作用舉足輕重。在調研中,無論到職能部門、到合作社還是普遍農户,對專業合作社優秀經營管理人才都是求賢若渴。針對專業合作人才稀缺的問題,要鼓勵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擁有良好人脈關係、有一定威望和奉獻精神的經營大户、農村經濟能人、技術型村幹部以及龍頭企業法人領辦專業合作社。在培養選拔上,注重從專業合作社人員中培養鍛鍊一批、從社會各界中招聘選用一批,從大學生村官中選拔推薦一批,變“一將難求”為“沙場點兵”;在組織運作上,正確處理“能人”治社和民主管理的關係,在合作社成員大會選舉和表決中,給予一定的附加表決權,增強合作社理事會日常決策功能,充分發揮領辦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利益分配上,採取設立能力貢獻股,在合作社總股本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領辦人的乾股,將領辦人與合作社經營發展捆在一起。其次是解決內部管理“如何抓”的問題。要按照“總體抓發展,典型抓規範”的要求,堅持邊發展、邊規範,繼續開展以“五好”為標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價格保護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財務公開制度,切實維護和保障廣大社員的合法權益。重點抓好風險保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的建立——在風險保障上,按照約定在銷售收入或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保障金,以豐補欠、結餘滾存,提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積極參加農業保險,降低經營風險,解除後顧之憂;在利益分配機制上,搞好會計核算,完善收益分配,對實現的盈餘,在提取一定公共積累、風險資金後,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做好合作社二次盈餘分配,增強合作社與農户間的利益聯結。第三是解決專業指導“何人管”的問題。依託原有的農林和科技服務機構組建的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分鎮落實合作社輔導員,建立定點聯繫和專技人才流動柔性機制,進行跟蹤指導和服務,專門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規範工商登記、健全財務制度、完善運行機制等內部管理,幫助拓寬服務領域和提高服務能力,幫助合作社解決運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可將合作社盈利能力與輔導員的獎金分配掛鈎,激發其工作積極性。

3、在服務內涵上,從傳統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服務是合作社的生命力,更是一個區域發展成效的關鍵。專業合作社的服務不僅要在傳統的生產環節做好文章,更要在技術、信息、品牌等方面下好功夫。一是強化科技服務。可以借鑑工業領域運用創新孵化器的運作模式,利用我區生物農業產業園、以色列中國南方培訓中心、浙大研發中心等農業研發平台,施行“實驗室+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户”即新品孵化期在園區、加速期在合作社、推廣期在農户的一條龍發展模式,讓一批設施裝備合作社能夠承受的、核心技術農户能夠學會的新品種走出“象牙塔”,讓實用創新研發成果以技術入股等方式嫁接到對口的專業合作社,加快高效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步伐。二是強化品牌服務。品牌建設是謀求差別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着較深層次的影響。目前,我區專業合作社已擁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品牌,但仍存在着很大的品牌建設盲區,許多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的品牌金庫正等待人們去挖掘。對於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鼓勵引導以專業合作社名義註冊商標,通過“六個統一”(統一農業投入品的採購和供應,統一生產質量安全標準,統一技術培訓服務,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銷售,統一“三品”和基地的認證認定),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產品銷售半徑,拓寬國內外銷售渠道,將特色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對於農業資源豐富的鎮(街道),可以依託叫得響的專業合作社註冊商標,將多種地產農產品納入商標使用範圍,提高農產品集羣集聚效應。三是強化供銷服務。加強供銷對接是提升專業合作社整體服務水平的關鍵。蘇州、揚州等地由多個農民專業組建農產品銷售專業合作聯社,建立超市或直銷店,實行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核算、統一服務,解決了單個合作社農產品進超市門檻太高,自己開專營店成本太高;委託中間商銷售風險太高的“三高”問題,也解決了農民銷售難的問題,使專業合作社、農户和消費者三方獲得共贏。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供銷對接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有望尋找新的突破,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組建農資超市、加強農超對接、發展訂單農業、開通網上銷售,組織農户“抱團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讓農民分享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增值效益。

4、在政府扶持上,從行政推動向營造環境轉變。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的合作社,其性質和要求決定着政府既不能包辦又不能不管,尤其是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於初創階段,需要各級各部門認真研究扶持之策,用政府“有形之手”營造環境,扶大、扶優、扶強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是強化宣傳服務。認真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的貫徹落實,充分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和形式,讓法律條文和相關精神進村入户、家喻户曉,增強廣大農民羣眾參與新型合作和依法辦社意識,增加農民對合作社的相關知識、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典型經驗,讓農民更多看到參加合作社的好處,提高牽頭、組建、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增強“聯合”信心;可充分利用政府組織舉辦的各類信息發佈、經貿活動等平台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的宣傳推介,提高專業合作社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為合作社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創造條件。二是轉變扶持方式。通過項目競標開展扶持,在建立合作社專項扶持基金的基礎上,抓住合作社在銷售服務、基礎建設、帶動農户、內部管理等關鍵環節,細化量化考核指標,增強扶持資金使用效率,採取項目競標遴選方式,集中資金扶持重點合作社建設,加強合作社發展後勁,真正發揮扶持資金效益最大化;通過以獎代補開展扶持,對獲得各級“五好”專業合作社等榮譽稱號的單位給予獎勵,促進一批領軍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長壯大。通過項目帶動開展扶持,發揮政府在政產學研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加速農業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利用生物農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扶持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二是協調各方關係。開“便捷之門”,協調組織各相關部門研究制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意見,對普遍關注的專業合作社税費減免、農業保險、農機優惠補貼以及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進一步細化扶持舉措、簡化操作手續、規範工作流程,讓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發揮實效。搭“協作之橋”,探索建立“產業、金融、政府、學術界和合作社”信息互通和協調機制,結多方共贏之聯盟。牽“合作之線”,加強農民與龍頭企業和其他涉農組織的鏈接,協調同質或相關行業專業合作社的利益關係,走整合發展之道路。四是增強融資支持。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探索建立以財政為主導的合作社發展擔保與扶持基金,用於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反擔保,並對貸款利息進行適當補貼;正確引導合作社開展農民資金互助,鼓勵金融部門擴大為農服務範圍,對具備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對農户履約能力和可信任程度實行動態管理,根據用户信用狀況,及時調整授信額度,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應突出“農”字特色,根據專業合作社生產週期等要素“量身訂做”融資方案,有效破解專業合作組織融資瓶頸。

【第2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報告:荷蘭兒童最幸福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荷蘭兒童最幸福。

這份調查設六大評比項目,荷蘭在各項評比中均列名前五,並在教育、物質富裕程度、行為與風險、同學與家庭關係等四項中得分第一。

有95%的荷蘭兒童表示,滿意目前的生活。在物質富裕程度方面,兒童貧困率僅5.9%。行為與風險方面,荷蘭兒童肥胖率僅為8.36%,在家吃早餐再出門上學的比率高達80%。

荷蘭雖有性開放之名,但未成年少女懷孕率僅4.74%,在受訪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荷蘭規定16歲就可合法飲酒,但未成年人飲酒率僅7.03%,在受訪國家中倒數第三。

在同學與家庭關係方面,80%以上荷蘭兒童與父母和同學關係良好。

報告也指出,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荷蘭學生的數學、科學、閲讀三項平均積分為第三名,僅次於芬蘭和加拿大,也就是説,荷蘭兒童的快樂並非以犧牲學習成績為代價。

【第3篇】農村經濟聯合體的調查報告

每次到基層調查,都會發現一些新的情況,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最近我在調查農村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就發現黃茅鄉白洋村陸明建等9户農民聯合開發荒山,走出了一條發展農村經濟聯合體的成功之路,為當前我們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保障農民增收提供了一種良好的組織形式。

會同縣黃茅鄉白洋村距洪江區僅2公里,交通優勢明顯。1996年初,看到城區建築用砂緊缺,盼望致富但一直苦於沒有路子和開發啟動資金的陸明建、陸明軍、樑厚成等9人開始合夥投資購買打砂船。剛搞了幾個月,就遇上了“7.17”特大洪災,他們為了救出被洪水圍困的村民,不得不忍痛損失了價值6萬餘元的打砂設備。洪災過後,他們又東湊西借地籌資購買了一套設備,重操打砂舊業。一年後,由於打砂業對河道破壞嚴重,航管部門加強了管理,加上砂石資源有限,不是長久之計,陸明建等人尋思另找其他的出路。正在這時,白洋村有一片300多畝的荒山要對外公開招租,且優惠條件較多。陸明建等人一合計,投標承包村集體荒山的決議很快形成,競標也順利成功,承包期30年,承包10年後按每一株果樹0.3元的標準交納租金,承包合同經縣公證處公證後立即生效。從1998年開始開發至今,他們已累計投資11萬多元,其中直接投入現金6萬餘元,自己投勞1200多個。已栽種優質板栗XX株,優質梨樹3000多株,楊梅、碰柑、脆蜜桃等1000多株,去年已開始掛果生產,估計進入盛果期後年產值可達25萬元以上。

調查分析表明,陸明建等9户聯營開發荒山創辦的果園基地,是一個具有明顯典型意義的農村經濟聯合體。這個農民經濟聯合體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有緊密的組織形式。聯營的9户平時關係非常密切,均有直接或間接的親戚關係。如陸明建與陸明忠、陸明軍是兄弟,而樑厚成又是他們的舅父。正因為有沾親帶故的密切關係,這個聯合體才能長期維持。同時,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9户的18個勞力全部為國中以上文化程度。二是有民主的管理方式。9人中沒有具體的負責人,有事平等商量,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表決。對聯合體的日常管理則實行輪流值班制度,有事時個人與個人之間可以進行調濟。聯合體設有出納、會計和計工員,每月公佈一次勞動工日、收入和開支,保證工作和收支的透明度。三是有科學的投入分配機制。9户的股權相等,投入與分配相同。聯合園藝場的投入全部從打砂收入中開支,而打砂收入是按勞動工日計算的,個人的這項收入不足以彌補投入資金時,必須由私人墊錢補足。對園藝場的收益分配,實行平時勞動計工制,全年收入除去成本後,再按勞動工日進行分配,促使大家共同參加勞動,真正體現了利益均沾、按勞分配的原則。

通過調查剖析,我感觸很深,陸明建等9户農民興辦的經濟聯合體走出了一條符合現階段農村實際、有利於盤活存量、激活生產要素、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路子,不正是我們各級黨委、政府為之苦苦探尋的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最好形式嗎?

啟示之一:興辦農村經濟聯合體是聚集農村閒散資金,盤活農村存量資產的現實途徑。當前,農村發展一方面是由於資金缺乏,閒置的存量資產得不到開發利用,另一方面是廣大羣眾中零散的資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是存到銀行吃那點少得可憐的利息。據調查,會同縣農民存款餘額去年已超過10億元,而農村卻閒置着大量的“四荒”地和一些集體資產,黃茅鄉白洋村就有XX多畝荒山至今未得到有效開發。興辦農村經濟聯合體,可以把農民閒散的資金聚集起來,集中資金盤活農村存量資產。陸明建等人組建農村經濟聯合體以來,已累計投入11萬餘元資金,開發荒山300餘畝。用他們自己的話説,如果不搞開發,他們的這些錢也存不起來。而像他們這樣的聯合體,會同縣已不下50個,聚集農村閒散資金超過800萬元,累計開發荒山1.8萬餘畝,盤活農村存量資產約400多萬元。

啟示之二:興辦農村經濟聯合體是防範市場風險,調動農民搞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農民羣眾存在的保守觀念、怕擔風險的觀念始終是一對重要矛盾。農民怕擔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農民自身因素的影響,如敢闖敢冒精神缺乏,小富即安思想嚴重;也有市場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如市場變幻莫測,農民羣眾無所適從;現階段農民經濟實力薄弱、資金積累十分有限,在市場中難以經受風吹雨打等等。農村經濟聯合體把分散的、單個的農民組織起來,共同闖蕩市場,一方面可以集眾人之智,研究市場規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即使有市場風險,由於人多勢眾,風險共擔,對單個的農民來講可以免遭毀滅性的打擊。因此,以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為主要特徵的農村經濟聯合體就成為農民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的有效載體,進而促進農民主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白洋村陸明建等人聯合開發荒山後,就帶動了該村楊文武等6户聯合租賃開發村集體的楠竹低產殘次林100多畝。

啟示之三:興辦農村經濟聯合體必須切實加大引導和服務力度,營造寬鬆的外部發展環境。農村經濟聯合體是農民羣眾在不斷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實踐中自發創造的一種組織形式,各級黨委、政府要加以正確引導和搞好服務,為其創造一個良好外部環境,促使其健康發展。從黃茅鄉的實踐和農民羣眾的要求看,引導和服務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切實保護好他們的權益。要營造一種大力支持農村經濟聯合體發展的氛圍,特別是從法律上保護好他們的權益,防止破壞和侵害他們的合法利益,讓他們吃下搞開發的“定心丸”。二是切實加強服務。為他們提供技術、信息和銷售服務,幫助他們搞開發,闖市場。在調查中,許多參與開發的羣眾普遍要求,為“三農”服務的人才要更多一點、作風要更深入一點,特別是對農資部門假藥、假種的問題意見十分強烈。三是完善配套機制。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發展農村經濟的有關改革,特別是要求儘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鄉村企業改制、科技推廣、開發激勵等機制,以推動農村經濟聯合體的發展。四是要注重總結推廣,發揮農村經濟聯合體的示範帶動效應,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啟示之四:興辦農村經濟聯合體必須切實加強自身管理,實現良性發展。農村經濟聯合體是農民自發組織的,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管理模式,且大多數農村經濟聯合體組織鬆散,農民素質普遍不高,制約了農村經濟聯合體的健康發展。從陸明建等人的實踐看,加強農村經濟聯合體的自身管理非常重要。否則,興辦的聯合體也將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而已。當前,農村經濟聯合體加強自身管理重點在三個方面:一要克服隨意性,增強聯合體的組織性、法律性。要防止羣眾辦聯合體重宗族關係、親朋關係,而忽視必要的法律手續和制度建設的現象,切實完善聯合體的組織管理形式。二要克服傳統性,增強聯合體的科技含量。要面向市場發展生產項目,科學調整產業結構,特別要重視科技素質的提高。以陸明建9户聯合體為例,他們9户中沒有一個果樹專業技術人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聯合體的發展。三要克服保守性,永葆艱苦奮鬥、開拓奮進的創業精神。要保持良好的團結創業精神,堅持艱苦創業,防止小富即安,小富即收;要積極引進新品種、新項目、新技術;要大力開拓市場、佔領市場;要不斷改革和創新管理模式,推動聯合體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