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2.04W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來的一個重要概念,為了實現課程的教育目標,就必須認真研究有關課程的課程資源問題。課程資源對國小生的發展乃至相關學科課程的實施狀況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致力於國小科學課程資源的關注和思考,是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的。換句話説就是:為了有效地推進國小科學課程的實施,全面促進國小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就必須做好科學的課程資源開發工作。

國小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對課程資源的正確理解

1、“課程資源”的概念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目前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形式下,我們應當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即廣義的課程資源觀念,因此可以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都是課程資源。

2、課程資源的分類

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把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其中素材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例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條件性課程資源的特點是作用於課程卻並不是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着課程的實施範圍和水平。比如那些直接決定着課程實施範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場所、設施和環境以及人們對課程的認知狀況等因素。

如果按照課程資源的空間分佈不同,可以將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所謂校內課程資源,就是處在學校範圍之內的課程資源;而校外的課程資源則是指超過學校範圍的課程資源。新課程改革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觀點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內的課程資源;還要加強對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幫助學生與學校以外的環境建立聯繫,重視建立學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從技術層面來看,信息化的課程資源應運而生,包括校園內部的信息源和學校外部的網絡資源。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打破學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分界線,從而使很大一部分課程資源,尤其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使學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的相互轉化不僅成為可能,而且也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

二、我國國小科學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課程實施、課程目標實現的基本條件,應該受到重視。但是,在我國長期以來課程資源被簡單的理解為教材。我們常常會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一提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就會想到編教材、訂教材,而想不到還有其它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這種僵化的觀點長期存在,而導致我國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除了把教材當成唯一的課程資源以外,長期以來,我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實施空間和資源的內容等方面也很落後。從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看,主要是依靠少數的學科專家,而沒有將廣大的一線教師調動起來;從課程資源實施的空間看,僅僅將教學侷限於班級課堂,使得班級課堂成為利用課程資源最重要的載體。我國學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相應學科的專門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及參觀考察場所等,這樣就很難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科學技術等綜合能力;從課程資源的內容看,偏重於知識特別是知識的開發,忽視對學生的能力、素質的培養。同時教材結構單一併且落後於時代,從而忽視了相應學科知識的新發展和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與融合,這樣的課程內容遠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以上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象説明:國小科學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工作已迫在眉睫。

三、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策略

1、從科學課程的性質、特點出發,開發基本的課程資源。

國小科學課程不同於其它課程,有它自身的特點。《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為國小科學課程確定的性質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因而,國小科學課和其它課程相比,突出地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探究性。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國小科學課的主要學習方式。第二、開放性。科學課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方面。第三、過程性。國小科學課主要是燃起國小生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心,重在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探究的結果。第四、發散性。國小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找到的答案或得出的結論有時不是唯一的,允許學生存在己見,鼓勵學生的創新見解。所以,國小科學的基本課程資源應該包括教師、學生和他們不同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以及他們每個人的學習方式、教學策略等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地方和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家長、或是其它相關的社會成員。我們也應該通過開發地方和校本課程資源,加強學校教育與生活、與社會間的聯繫;在開放、平等和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中,培養學生自信、自主、創新的科學精神,幫助學生樹立認知途徑和認知方式的多樣性;改變學生“惟書”、“惟師”、“盲從”與“偏見”,讓他們在自己所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中提高實際生活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教師:學校的師資力量就是我們需要開發的最好的課程資源。

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是德行的導師,也是實踐的指導者。在教師隊伍中,能者彼彼皆是,可以説,每位教師都有其擅長的一面。那麼學校就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這些特長,努力挖掘這些現成的資源,並以此作為載體,提供給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所以,國小科學課程的教師就不應該是固定的一兩位,任課老師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級、年段的限制,甚至一個班級可以有多個指導教師。如果你是一位科學實驗室管理員老師,或者是自制教具室的管理員老師,那麼,就由你來指導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分工合作、交流評價等才能;他如果是學校的圖書室管理員或者是微機室負責人,就由他負責指導和培養學生的查閲書籍或是上網收集科學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當然,我們還可以利用美術老師、手工製作老師及勞動老師來培養學生的製作科學資料卡片、科技手工製作能力。這樣,學生們在增長了科學閲歷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科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學生: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正如前面所述:國小科學課程的性質和特點要求國小科學課程應該是“迴歸孩子們的生活世界”。應該從他們的真實生活世界中選取那些具有一定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和事件、現象來設計課程內容;所以,國小科學課程應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有規律的科學探究過程,是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上的,是密切聯繫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進行研究。這就是國小科學最貼近生活實際的課程資源。

2 、利用好實驗室、自制教具室、圖書館、微機室以及各種教育實踐基地,充分發揮這些課程資源的最大功效。

(1)實驗室

實驗室在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合作學習、交流及評價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着巨大作用。近些年來,中國小實驗室建設發展迅猛,許多中國小相繼改進和修建的實驗室,裏面儀器設備比較齊全,基本上能滿足教材中規定的演示和分組實驗,所以,管好、用好實驗室,最大限度的發揮實驗室的作用,是提高國小科學課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2) 自制教具室

目前,由於新教材的使用,現有的儀器設備己經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但由於學校經濟條件限制,往往不能及時補充。這就要求我們自制一些簡易的教具、學具,充實到教學中去。比如:潛水艇模型、小滾輪、小吊車等,這些自制器材雖然簡單,但同樣體現出師生應用科學知識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和技巧,把它們應用到以後的教學中,同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圖書館

誠然,對於校內的圖書室,作為學校教育資源的一部分,任課教師可以協調圖書館管理員,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專題閲讀,或是要求學生課後到圖書館中自由閲讀,收集各相關的科學信息,開拓視野,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而校外的圖書館,卻是一種重要的社區文化資源。對於它的開發,我們可以考慮採取學校與圖書館建立聯繫的做法,以求實現二者資源的共享;當然,也可以在學校內建立與圖書館的網絡聯繫,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的和便捷地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另一方面,還可以考慮聘請圖書館的相關人員到學校,給學生介紹圖書情報及圖書查閲、檢索方面的常識知識,培養和訓練學生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技能。

(4) 網絡資源

眾所周知,網絡資源的開發,對於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學生的思路開闊,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的操作平台,網絡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時、開放,所以可以重複利用網絡這一巨大的信息載體,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內容重組。

(5) 科技館、博物館、及各種教育實踐基地等也是非常好的課程資源。對於這類課程資源,我們應該一方面加強學校與這些場館的聯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參觀;或是邀請相關專家到學校做專題講座;另一方面,還可以將這類場所、基地與學校的相關課程相結合,或者通過網絡和媒體形式作為連接起這些課程資源的紐帶。充分利用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加強學生對科學課程的直觀形象的理解,讓他們盡情地接受先進的科學文化理念和廣博的文化禮義的教育、洗禮。

(6)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

所謂“鄉土資源”主要是指學校所在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它包括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每一所學校因其所在的位置而具有獨特的人文環境和地域特色,有着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必須加以利用和開發,使國小科學更加切合學校、社區和學生的實際。

充分開發利用學校及周邊課程資源,設計活動方案,比如:師生共同採集本地巖石、昆蟲和植物製作成標本。滿城是有名的瓜果之鄉,全明星草莓、磨盤柿遠近聞名,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這就讓學生在盡情欣賞大自然美麗景色,領略祖國燦爛文化的同時,能夠收集一些當地的巖石、小昆蟲,植物的花、葉、根、種子等,把它們製成標本,陳列在實驗室中,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在每班教室的窗台上,都擺放着盆栽的菊花、文竹、吊蘭、仙人掌、望天椒等花卉植物,學生定時觀察其生長情況,並做好生長記錄;在校園的花池中栽種着牡丹、芍藥、玉蘭、迎春花,甬路兩旁種植着榕樹、法桐、側柏、龍爪槐等;班級實驗田中種植着蓖麻,油葵,或是國槐、速生楊等苗木或是幾種時令蔬菜,這些活動基地讓學生們學到了知識枝能的同時,又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認識了自身價值;到了課後的業餘時間,學生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自家小院中飼養家兔、鴿子、蝸牛、雞或是金魚養殖,這樣,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資源。

充分利用社會特色人才資源,發揮家長、社區、社會各方面的作用。社會特色人才資源是國小科學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特色人才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學生的家長在一定的程度上、或某一領域內都能對其學生進行指導,他們都是學生可以聘請的老師,可以學習的楷模,可以實踐的範例。

總之,倡導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國小科學真正受到孩子們的歡迎。讓他們健康而快樂的成長!

綜上所述,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基礎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基礎學科的國小科學課程,其課程資源理應得到充分、高效的開發利用。因此,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改革科學教育教學理念,能夠提高國小科學的教學效率;促進國小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