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豐富課程資源 成就學生多彩學習人生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當今的教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領域,它置於一定社會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之中。因此,着眼於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營造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教育氛圍,挖掘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將其融入課程建設中,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引入社會資源,可以豐富課程建設,更好的實現實踐育人、整體育人、全員育人、全面育人,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豐富課程資源 成就學生多彩學習人生

一、挖掘社會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需求。

《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中對課程建設有這樣的要求:課程目標要更加關注學生生命個體發展需求,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價值,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課程結構要實現課程整體育人和實踐育人的功能和價值;課程內容要更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突出學生是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課程實施要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課程管理要更加註重本土化和特色化發展;學習知識要包括學習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包括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領域的專題知識。而社會資源中藴含着大量豐富的可利用的學習資源。

將社會資源融入課程建設,不僅是探索一種體現現代環境育人的教育形式,更是推進教育改革、全面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只有充分的認識到教育是關乎整個社會存亡的重要部分,才能夠充分地推動教育與社會的普遍聯繫,發揮社會環境以及社會實踐對教育培養人的作用,才能取得積極的教育效果。所以,挖掘社會各種教育資源不僅僅是簡單的一種教育手段,它其實是我們深化推動課程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

為了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更自然、直觀、直接的接受社會生活思想。學校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優勢,挖掘各種社會資源,為學生學習創造條件。我校每年學生參與社會資源利用活動總人數不少於3000人次。同時,開發社會資源近20處。這些社會資源的有效開發,不僅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還能拓寬教師教育教學資源研究的領域。提升教師的教育境界;更可以優化學校教育資源的配置,解決學校教育資源短缺和資源閒置的問題,拓寬學校可利用教育資源的範圍,加強學校教育在資源層面上與社會各界的聯繫。高起點、高速度、高效益提升學校整體內涵,有效推進學校教育優質化發展。可以説,挖掘社會資源,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了當今新課改理念,課程建設的真正內涵。

二、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是課程建設的責任。

(一)社會資源成為教學活動的延伸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不再是封閉的教室活動,而要將學習活動不同程度地向校外延伸,與社會連接。因為社會教育資源廣泛,深入到課堂教學的形式多樣,有浸入式觀察、訪問、聽講,有參與式行動,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有效彌補課堂教學資源的不足。因此説:社會教育資源是教學活動的延伸。挖掘社會教育資源就成為課前學習,課上拓展與提升的重要內容。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採集數據,收集信息,動手實踐,感悟知識的過程就是社會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作為教師,就要充分帶領學生開發、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為學習鋪路搭橋。

例如:在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繁榮的商業》一課教學中,課前,教師帶領部分學生到順鑫石門農產品批發市場調查和走訪,使學生能夠更深入的瞭解市場的產品種類及產品特色,瞭解到市場給地方經濟帶來的種種好處。採訪中學生不僅學會收集一些與本組採訪有關的圖片,文字和視頻資料,更增加了社會實踐能力。回來後學生一起對採訪得來的資料進行進一步整理,找到與採訪關係密切的資料進行保留,之後全班同學一起來交流結果,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通過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取得圓滿成效。學生不僅形成收集信息、整理資料、調查記錄等綜合能力。更在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石門市場的認識、對家鄉順義的進一步瞭解,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再如語文課《難忘的八個字》的教學,老師為了讓學生深刻體驗“愛”的真諦。利用我校已開發的北京市第二福利院這個社會資源,在業餘時間帶領本班學生走進了福利院。

《難忘的八個字》體現了一位有愛心的教師對殘疾孩子的無私關愛。但課文學習下來,孩子們均缺少發自內心的觸動和感染,缺少情感的共鳴:健全家庭的學生不以為然,多因沒有真實的內心體驗而不能領會文中那位倫納德老師的真摯愛心;而班上有的殘疾孩子則認為是理所當然,雖然內心有着強烈的愛的渴求,但他們既不領情,也不懂感恩,甚至認為老師的愛是一種憐憫的施捨。鑑於以上兩點,老師考慮利用兒童福利院“社會大課堂基地”優勢,通過參觀、走訪、回想、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切實瞭解福利院的日常生活,並引導他們聯繫自身實際反思“自問”,讓有“家”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温暖,懂得感受、分享、奉獻愛。課後,學生們寫了很多愛的感言,社會為他們詮釋了愛的含義。

正是因為老師們合理利用社會中的大量教育資源,將教學活動有效延伸,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社會資源成為課程建設的補充

新的課程理念主張要建立開放的課程。主要體現在:教與學要打通學科世界和生活世界;學校要提供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可持續發展、特需發展的課程。從靜態角度分析,學生性格各異,存在不同的發展需求,應該構建多元課程體系,讓學生有自主權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同時,下放課程自主權。包括校本課程開發的權力由學校、教師、學生共同主導。多年來,我校將尊重教育理念融入課程建設中,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整體優化、和諧共處、互為補充的三級課程建設框架,確立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尊重每一個學生需要,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提升每一個學生品德與智慧的課程理念。保證學生掌握國家課程基本要求,領悟地方課程中的地域文化,在校本課程中培養、發揮自己的成長主體性,進而達到學校培養目標。

於是,學校將社會資源作為課程建設的有效補充,提出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並建設了四條實施路徑:科技進課堂,外教進課堂,足球進課堂,士官進課堂。如士官進課堂課程,學校結合本地區93708部隊社會資源,面向4-6年級學生實施本課程,以“綜合性隊列訓練和軍體拳”為重點,與體育活動相結合,每學期9課時。學校請足球教練走進學校,在三年級安排了足球進課堂,每學期15課時,對培養青少年足球熱情和足球人才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在各年級英語教學中,學校增加了多項實踐課程,在3-6年級開設了外教進課堂,每學期7課時。這些舉措使我校國家課程主體逐步達到做強、做實。

校本課程是彰顯學校特色的有效載體,學校為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置了《科學與種植》、《動手做》、《環保小衞士》、《國標舞》和《快樂成長ABC》等校本課程。《種植與科學》利用三高科技園的社會資源和校內的科技大棚資源,老師在資源基地的實踐學習中帶領着學生們進行着無土栽培的試驗,讓孩子們進入農業科技的神祕領域。更鍛鍊了他們勞動的意志品質。同學們寫下了這樣的學習感言:和“三高”的高級農藝師李叔叔一起上一堂課,我的心情無比激動。李叔叔在老師的配合下給我們做定植的講解,我們聽的很清楚:需要5個步驟來完成:備基質、裝缽 、 打孔 、放苗坨、澆水、保濕。可別小看了這五步,每一步驟我們都向專家提出了問題,比如:基質的比例是多少?應該怎樣澆水等等,我們既學會了科技種植的方法,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是受益非淺。能學習到高科技的方法種植植物,真讓我大開眼界。希望我們種下的小苗也能長成番茄樹,結出很多的果實,更希望我國的科技農業發展越來越好。

另外,利用學校周邊廢品回收站、温榆河等相關資源在《我們是綠色環保小衞士》、《動手做》課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養成節能減排的生活習慣,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深入瞭解綠色生活理念。《我們是綠色環保小衞士》校本課程安排在四年級,每班每月一節課。《動手做》校本課程安排在五年級,每班每月一節課。另外,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將社團活動與羣體活動相結合,利用每天一小時活動時間開設了一年級《跳繩》、二年級《韻律操》、三年級《足球》、四年級《空竹》、五年級《太極扇》、六年級《舞龍》校本課程,讓學生接觸我國傳統文化,更好的瞭解民族優秀文化。通過這幾項課程使學生“六年學六藝”。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從周圍的生活中,現實的社會中去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增進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瞭解和認識。社會資源的有效挖掘,成了課程建設的有效補充。

(三)社會資源成為課程實施的有力保障。

當今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全面、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強調重視全球化視野下國際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培養;強調關注學生生活世界和學習世界的整合。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在活動中瞭解社會。所以説,當今教育不僅為學生的成長搭建了一個嶄新的舞台,其資源更成為了課程實施的有力保障。

地方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深入實踐鞏固所學。學校就組織學生深入各個基地。每年,我們都會組織300多人到工業區和科技園村考察參觀。在工業區考察廠容廠貌,瞭解企業的創業歷史,考察現代化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聽取企業領導人的報告,瞭解當前企業所需的人才方向和要求,明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在科技園村,瞭解該村的創業史,奮鬥史,在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三個文明建設的成果,特別考察和聽取了該村在農村黨建的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使學生明白了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道理,激發起學生愛家鄉愛國家,學好後致力於新農村建設的熱情。許多學生反映,走進社會這個大學校,利用社會資源確實能學到課本和課堂中學不到的許多東西。

社會資源的挖掘,增加了課程建設的靈活性,趣味性,有效性。使學科課程建設讓學生真正做到了可接受。可以説,深入挖掘社會資源,我們的孩子有了更加能充分成長的空間,也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不難發現,“跳出教育看教育,回到教育抓教育”的大教育觀的再現。社會為學生提供多元、多樣自主選擇的活動空間,使農村的孩子走進大劇院、走進博物館成為現實。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正在日益緊密地聯繫起來。教育教學與社會的聯繫更加緊密、融合。在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像如何在社會實踐中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需要我們在今後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積累經驗。將社會資源在課程建設中的有效利用作為重點工作,讓我們的學生在課程天地中盡享多彩的學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