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鄉土遊戲課程資源開發研究報告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36W

閬中市江南國小校

國小鄉土遊戲課程資源開發研究報告

國小鄉土遊戲課程資源開發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國小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如今,“教育”已逐步偏向“教”的意義。如“職業教育”“終身教育”“學分制”“名次制”……可以看出,這些教育理論所關照的對象並非兒童的身心發展,而是成人的社會現實世界。隨着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和工業化文明的不斷提高,以下的教育現狀就越來越令人深思:

1. 傳統文化下的傳統特色教育正不斷迷失。

現代社會,隨着工業文明進程的不斷加進,我們的孩子已然無法知曉 “門神”“守歲”等這些傳統文化概,他們只知道“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我們的孩子願意聽“聖誕老人”的故事,卻不願意聽“年”的傳説;我們的孩子不會剪紙,不會童謠,不會在鄉土遊戲中接受文化的洗禮和精神的解放,只知道玩電子遊戲和上網衝浪,並在此過程中形成個體的封閉和精神的壓抑。家長們已經不捨得給孩子們花時間去玩了,他們對於子女的教育方針是:“我們過去沒有條件上,現在有條件了,你還不好好學?”

2. 教材權威的不斷懾服,已使學生逐步馴服。

“教育在於培養本能,而不是抑制本能”(羅素《論教育》)。現在的語文教材中,無論哪一個版本都很難完整地尋找到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零零星星的幾篇有着季節的影子的篇章也都是過了時節才學到的。也就是説,孩子們對於教材僅僅是走馬觀花,對於某一文化現象,某一民俗特徵,某一鄉土氣息,某一自然景觀……都不能讓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教材根本沒有對這些系統的自然審美進行選擇與編輯,教材根本無法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

3. 現代課程逐步走向一個新的誤區。

現代課程的價值取向傾向於科學理性,缺乏人文關懷。片面地或盲目地跟隨西方的教育理念,而忽略了中國上下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厚重的文化源泉;一味地誇大科學理論體系的作用與功能,學習的目的為了快捷地迎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忽略了作為人的存在與需要,學生大多被置身於一個單調枯燥、冰冷自我的知識世界,得不到傳統與人文的“終極關懷”。

4. 應試教育讓教師和學生都走向一條不歸路。

教育公平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兒童文化的核心是遊戲精神,兩者都是一種自由的、非功利性的精神。而應試教育追求知識理性,崇尚科學技術,這就遠離了戲樂之趣,使得如今的孩子無法詩意地棲居在自己的天地中,應試教育的壓抑讓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厭學、退學,甚至精神紊亂,產生攻擊性行為。

5.“都市化”“城市化”價值取向抹殺了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

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在技術化、標準化、虛擬化、商品化的世界裏成長起來的城市孩子,過早地脱離自然,脱離活生生的生活體驗,進入一種看似班駁陸離,實則抽象片面的,多少有些“異化”的城市環境,造成的侷限對城市孩子具有一種巨大的慢性的“殺傷力”。

6.工業化智能化玩具正悄無聲息地蠶食着學生的身體。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指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突出,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該報告同時分析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原因:“網絡時代,以久坐不動為特徵的靜態休閒方式,阻礙了青少年獲得持久的、足夠的運動樂趣並以此為基礎的經常性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全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衞生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不知不覺中,跳皮筋、跳房子、滾鐵環等這些曾經給幾代人的童年帶來無限快樂的鄉土遊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2017年,我校開展了以“重拾鄉土遊戲,享受快樂童年”為主題的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我們整理出民間遊戲近100則,彙編成“民間遊戲集”,按照體育、競技、益智三類詳細記錄了遊戲的玩法和規則;製作了民間遊戲器械200多件,這些成果已對我校開展遊戲課程產生了良好影響,同時也在社會上形成積極的反響。這一成果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發明大賽上,被評為省級一等獎。2015年該項目被中國科協、教育部評為全國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優秀成果獎。

研究是無止境的,我們在此基礎上,開始思考如何將“鄉土遊戲”這一亮點放大,並且嘗試努力挖掘傳統鄉土遊戲背後所藴涵的文化內涵,探索鄉土遊戲資源在教育中的價值,對適合國小生髮展的鄉土遊戲進行蒐集、開發、改編、創新及實驗研究,探索一套適合國小生活動的鄉土遊戲的有效內容、形式和要求,使學校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鄉土遊戲教案和遊戲集可供教師參考使用。形成遊戲文化特色學校。同時,以科研幫助教師成長,為學生身心健康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深化我校教育改革。

二、核心概念界定

1.鄉土遊戲:鄉土,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鄉土遊戲即有別於現代科技遊戲,它是由勞動人民自發創編,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遊戲。它具有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娛樂性強、易學易玩的特點,幾乎不受時間、地點、材料、人數的限制等等,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2.現代遊戲:藉助現代科技大量的運用聲、光、電、集成電路等技術的智能化玩具而進行的遊戲,如利用電動類玩具(遙控汽車)、益智類玩具(拼圖、棋類、串珠)、角色類玩具(醫院、娃娃家)、美工類玩具(塗色、剪紙、畫畫)進行的遊戲、虛擬遊戲(遊戲機、電腦遊戲)。

3.遊戲課程:遊戲課程是指以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結構化、規範化、技能化的遊戲活動方案。這一概念界定具有五個方面的內涵:首先遊戲課程的目的是保證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為主;再次,在內容上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為核心,要以獲得直接經驗為主,以學習間接經驗為輔;第四,在要求上保證學生的自主性活動和教師的參與指導相結合;第五,在評價上要以學生獲得滿足為基礎,以社會要求和個體需要相結合的整體發展程度為評價規範。

4.鄉土遊戲課程資源開發策略研究: 就是以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為背景構建校本課程體系。本課題強調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進行課程的規劃,方案的設計,活動的組織、輔導、評價與展示,使學生通過參觀、訪問、調查、蒐集、討論和遊戲等諸多方式去進行活動,還給孩子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空間,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理論依據:

1.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是促進兒童發展的重要途徑。鄉土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組織者和遊戲者的認知發展過程往往也遵從兒童的現有水平向新的水平的進化規律。教學應從兒童潛在的發展水平開始,不斷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

2.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

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認知兒童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兒童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是處於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兒童在遊戲時,並不是平衡的發展,由於鄉土遊戲所獨具的一些特點,建構主義觀點更具有指導性。

3.瑞吉歐的課程觀 

瑞吉歐教育理念核心就是真正的追隨兒童,走進兒童的心靈;其次,要以孩子的思維,兒童的立場來看待一切;另外,千萬不要壓制孩子,應讓孩子充分表現其潛能。其主要特點是在新的兒童教育觀念引導下,形成頗具特色的深入探索的主題活動(稱項目活動)。在主題網絡編制的過程中,儘管有教師預設的成分,但主題的開展往往是以國小生為中心的,國小生決定主題進行的空間與時間。國小生的學習也是教學中最為關鍵性的因素,它往往為教師補充教育的資源、提供多元的選擇及做出建設性的想法提供支持與來源。民間兒童遊戲作為教師、教學的補充資源之一,更注重尊重兒童的個體願望和遊戲體驗,教師應掌握正確的時機,找到正確的方法,適當地介入,協助兒童發現問題,幫助兒童提出問題。教師不能過多地介入。

4.瑞典比吉瑞鄉土遊戲理論

瑞典比吉瑞在《電腦時代,還需要玩具和傳統鄉土遊戲嗎》(黃政一編譯)一文中闡述:“玩具和傳統鄉土遊戲是刺激學生大腦發育的重要媒介,是培養自信心的一種有效途徑。”他向家長髮出忠告:“為了讓您的孩子健全發展,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沉溺於電腦,而把玩具束之高閣,把遊戲撇在一邊。”她的論述對本課題的實施提供了心理學的啟示。

5.德國席勒遊戲衝動理論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提出,“遊戲衝動”。席勒認為在感性衝動和理性衝動上達到自由,必須將它們綜合起來。而如何綜合起來就必須經過“遊戲衝動”。

6.斯賓塞是快樂教育理論

斯賓塞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他強調順隨孩子的天性發展,以“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為主導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法則被證明是普遍適用的,因為揭示了人性和心智發展的規律而使孩子和家庭受益。

四、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是主動的學習者和探索者,教師在遊戲中應充分發揚民主,讓學生自主選擇遊戲內容;在遊戲中要尊重國小生的願望,關注學生的表現,熱鬧感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2.實踐性原則。學生在實踐遊戲中,強調在“玩”中學,可通過遊戲這一方式獨立地瞭解事物,間接體驗事物,從而達到對某一問題有目的的吸引與瞭解。

3.愉悦性原則。遊戲必須富有遊戲感,能被學生接受、娛樂性強、生動、對國小生某方面有促進作用。在遊戲的設計與選擇上,力求符合當今國小生的時代特點,結合本土實際,讓學生在遊戲中玩有所樂,玩有所學,儘可能讓國小生在愉悦、活力、平和的氛圍下享受遊戲的喜悦。

4.發展性原則。本課程的實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促進發展的舞台,能夠促進學生自我身心發展和運動能力,促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顯著的提高。

5.科學性原則。鄉土遊戲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開展鄉土遊戲,不僅能很好地貫徹落實每天鍛鍊一小時的要求,促進和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學生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同時也是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學校根據學生特點,精心挑選適合國小生開展的且富有張掖地域特色的“拉爬牛”、“打馬仗”、“絞花子”等四大類,50多項鄉土遊戲編纂成《江南國小鄉土遊戲》校本教材。

6.全面普及性原則。隨着鄉土遊戲在學校、學生間開展的不斷深入,學校不遺餘力的把鄉土遊戲推向家庭,推向社區,推向社會。在鄉土遊戲運動會中特別設置家長參與的親子游戲,指導學生設計家庭運動計劃,邀請家長參加鄉土遊戲展示觀摩活動等。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已悄然無息的讓鄉土遊戲成為家庭、社區開展的活動內容之一。尤其是在學校周邊的街道、社區開展鄉土遊戲的人們隨處可見。

五、國內外研究現狀、特點與趨勢

國內外許多教育專家和哲人把藝術、體育等起源歸之於人類的“遊戲本能”,荷蘭人胡伊青加甚至提出了更為本源的命題:人是遊戲者。即便是弗洛伊德的“性中心”説、“性本能”説,歸根結底,還是一種“遊戲本能”説。“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席勒的觀點與莊子不謀而合,莊子所謂“真人”“神人”也正是“能遊”的人,“遊”之一字,讓人類像只大鵬鳥一樣“乘虛御風 ”“逍遙一遊”呀!從席勒《美育書簡》中不難看出,“遊戲”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肢體活動,更是一種美育途徑,並經過許多專家的探索與研討,形成了“遊戲文化”的廣大資源背景。

在中國古代組構的一部長長的,色彩絢麗的中國遊戲史畫卷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古代人民在人類文化史上的獨特創造和卓越貢獻。從先秦時代的鬥雞、走狗、六博、踏鞠,到漢魏時期的官家遊戲,再到明清棋牌的發展和麻將的誕生,中國的遊戲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這其中所透析出的千絲萬縷的生活和民俗不啻是歷史對於兒童生命的一種關懷,更是影響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一種文明。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自然”“無為”是道家的基本精神和道家教育知識觀。莊子在《齊物論》中這樣説:“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這種“遊無窮”“遊乎四海之外”,要“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然主義的教育精神正是中國的鄉土。在《西遊記》裏,我們就可以讀到關於這種遊戲的偉大主題。在《紅樓夢》裏,我們同樣可以讀到更為複雜豐滿的遊戲的偉大主題。

盧梭也曾把教育的來源劃分為三個方面:“受之於自然”“受之於人”“受之於事物”,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這與老莊的“自然無為”又是靈犀相通的。遊戲,可以説是中國特有的藝術精神,乃至中國人特有的生存方式。遊戲,不僅是文學文化的偉大而永恆的主題,也是人類生命的偉大而永恆的主題,人類生存的動機、歸宿和目的

縱觀當前的教育界,都已經充分認識到傳統鄉土遊戲的深遠的教育價值,將傳統鄉土遊戲融入學校,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話題,不少學校也嘗試着在校校內開展一些傳統鄉土遊戲項目,也有少數學校圍繞“民間體育遊戲”、“民俗文化”等內容進行了課題立項,實施了初步的研究。

通過上網搜索、查閲書籍,得知在近幾年,許多西方國家的一些教育人士、父母和學生髮展專家正努力復興本國家的傳統户外遊戲,包括“彈珠遊戲”、“跳房子”以及“學生足球”遊戲等。這些國家通過舉辦各種遊戲會議,開課講授這些遊戲的玩法,以及成立與這些遊戲有關的俱樂部,讓本國的傳統鄉土遊戲得以傳承。

但國內外對於傳統鄉土遊戲在學校中的開發利用往往是零散的,指向的是當下的自然態生活,缺乏系統的梳理、整體的開發,往往停留在單純的活動遊戲層面。未見創編鄉土遊戲內容,生成學校課程內容的研究;未見傳統鄉土遊戲引入學校課程的形式、途徑、方法的策略的研究,以及對傳統鄉土遊戲的發展與傳承。

六、研究目標內容

(一)研究目標

1.構建以鄉土資源為背景的校本課程體系

對適合國小生髮展的傳統鄉土遊戲進行蒐集、開發、改編、創新及實驗研究,探索一套適合國小生活動的傳統鄉土遊戲的有效內容、形式和要求,使學校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傳統鄉土遊戲教材和遊戲集,可供教師參考使用。

2.探索鄉土化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探索傳統鄉土遊戲資源在國小生教育中的價值,確認其在豐富國小生生活、愉悦國小生身心、提高國小生身體素質、促進國小生全面發展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國小生參與傳統鄉土遊戲活動的興趣,體驗活動的樂趣;培養國小生自我保護意識和運動習慣;提高國小生的心理素質,誘發國小生主動去玩,邊玩邊創造,使國小生在無盡的快樂遊戲中鍛鍊體能、啟迪智慧、陶冶情感,充分發揮想像力及創造能力,激發國小生主動將探索的經驗和積極態度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從而獲得各種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3.構建鄉土遊戲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以鄉土教育資源為背景的校本課程,重視課程評價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即教師、學生自己、同學、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評價主體的互動性,即評價主體間進行雙向的、多向的評價;評價內容的多元性,即以發展的眼光,從認知、行為等層面,多角度、多視點地分析評價;評價過程的動態性,即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成長髮展的過程,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使學生逐步感悟自身的發展,提高發展的慾望;實現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如表格統計式、談話式、語言描述式、檔案袋式、社會式等。

在評價的同時,積極探索成果的展示方式。通過競賽、匯演、表演、報告會等形式及時地把學生豐富多彩的階段性成果,如科技報告、演唱、演講、舞蹈、模型和地圖、畫圖和製表、攝影、表演劇等集中展示出來,供人品評。也可以運用文本、多媒體、網絡等途徑展示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

4.構建了遊戲文化特色學校

以校園人文環境,遊戲環境建設為核心,以“童心,在遊戲中放飛”為基本設計理念,大力推進“遊樂大校園”的建設,努力提高學校環境的遊戲文化含量。進行了遊戲活動教育功能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文化培植功能:主要研究遊戲文化環境建設對兒童的薰陶作用;德育滲透:主要研究互動遊戲、情感遊戲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和心理髮展的作用;發展學能:主要研究遊戲化學習策略在學科中的運用——包括遊戲化拼音教學,遊戲化數學教學,遊戲化音樂教學,遊戲化作文教學,美術造型遊戲的設計和運用等。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對鄉土遊戲的蒐集、整理、分類的研究

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本地區的民間遊戲,整理出適合在學校開展的學生民間遊戲,通過比對各年齡段發展目標,將整理出的民間遊戲寫出具體實施的方案,對民間遊戲中不適應或不合理的部分進行改編。瞭解民間遊戲與學生民間遊戲的特點及學校中民間活動的多樣性和可行性。注重掌握學生民間遊戲在學生教育中的價值,充分挖掘學生民間遊戲的有利性。

2.對適合國小生髮展的鄉土遊戲進行改編和創新的研究

考慮民間遊戲的教育價值在現在學生教育上充分的體現,還需要不斷變化的實踐操作,不斷深入探究創新使其發揚光大。

(1)遊戲器材的創新

遊戲器材的簡陋既是民間遊戲的一大優點,也是現在開展民間遊戲的一大缺點,為吸引學生參與民間遊戲,我們要從孩子們喜歡新奇的、色彩鮮豔的玩具這一特點出發,儘可能讓有關的民間遊戲器具富有新意。

同時一些好的民間遊戲器材可以開發出各種不同的遊戲,如樹枝、螺螄殼、貝殼等。我們可以運用陳鶴琴的“活”玩具思想來使其成為真正受學生歡迎的好玩具。

(2)遊戲規則、玩法的創新

民間遊戲大多使規則遊戲,而學生玩規則遊戲的年齡高峯期在7—11歲,而學校的孩子在7歲一下,如何使其會玩民間遊戲,愛玩民間遊戲,我們就要從改變其遊戲規則開始,從減低難度等角度去思考如動作從簡到繁、從低難度到高難度,循序漸進的進行。

(3)遊戲童謠的創新

本地區民間童謠具有其獨特的韻律與韻味,反映着淮河水鄉的鄉土人情。但隨着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鄉土歌謠資源在慢慢地消失。本課題在發現其價值內涵豐富,對學生的各發面發展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發現有些童謠表現的主題低俗已不符合現代的學生。對於好玩的民間遊戲,為了學生能更好的記憶,使遊戲和童謠更好的結合,我們嘗試着通過各種方法進行童謠的創編。

3.將鄉土遊戲與學校課程結合的研究

民間遊戲具有生活的氣息,風格各異。它具有多樣性,手指遊戲、體育遊戲、民間童謠、順口溜等,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它體現隨意性,遊戲在學校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及空隙間被孩子們所利用;它富有科學性,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此類遊戲的開展,不僅發展了孩子的語言能力,更使孩子瞭解一些民族風俗習慣,弘揚了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課程校本化是我們學校課程建設的目標,如何利用民間遊戲資源,構建自己的校本課程是本課題的一個研究重點。

理性思考在運用和組織民間遊戲時能結合本土地域及遊戲本身特點,為學生選擇更適合的民間遊戲活動。初步建立一個適合小、中、大班開展的校本課程。充分挖掘民間遊戲資源,提高資源的教育實效和時效,是校本課程的構建真正起到適應和促進本地區學生髮展的最大作用,讓學生、課程與本土資源真正互動起來。

七、研究方法:

1.訪談調查法:通過走訪,對鄉土遊戲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建立最具典型性和情趣性的鄉土遊戲集。

2.個案研究法:建立主題檔案與國小生成長的個體日誌,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翔實的一手直觀資料。

3.日常觀察法:教師及時關注學生遊戲情況,觀察並記錄下學生在鄉土遊戲中的各種言語和行為的變化,並根據觀察結果來進行判斷學生的遊戲情況。結合開展的系列鄉土遊戲,觀察研究國小生在鄉土遊戲中的表現,積累相關的課程經驗。

4.文獻法:查閲網絡和紙質媒介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課程整合、資源開發的理論支撐。蒐集大量的有關鄉土遊戲的書刊,來豐富鄉土遊戲的內容,以及尋取相關的專業理論進行歸納、整理與分析,從中篩選出適合國小生開展鄉土遊戲教育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   

5.行動研究法:讓國小生愉快地參與到鄉土遊戲中去,在遊戲中促發展。教師則對這一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前兩步是實踐階段,與正常工作任務一致,後兩步是反思階段,對實踐的結果進行觀測,看任務完成得如何,然後尋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對策,以便指導下一階段的實踐。

八、課題研究對象及步驟

(一)研究對象:本校全體學生

(二)主要步驟

1. 準備階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制訂實施方案,組織制度、建立課題組,明確分工任務,研究各組目標任務,調查問卷制定(附件二、三),進行本地民間遊戲的收集與初步的整理。

2.實施階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

(1)調查研究階段

1)明確要求完善活動方案

①學生按活動探究小組討論:應該怎樣調查研究這些問題?

②分組分工協作,去查找資料,調查訪問,研究自己喜歡的主題,初步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更易成功。

③小組探究活動內容

④實施交流完善實踐方案

a.各小組同學圍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了方案設計,圍繞在設計過程中都遇到的困難,進行方案交流活動,就活動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提問:①.這個方案最大的難點是什麼,可以克服嗎?②.這個方案需要哪些人的幫助才能實施,他們會幫助我們嗎?③.研究目標明確嗎?④.研究的內容、相應的措施具體嗎?

b.全體成員互相交流。各組組長簡要介紹自己小組的活動方案,並提出研究中預期產生的困難及未解決的問題等以獲得幫助,並對其他小組的建議、意見或疑惑進行解答;在他們彙報時其他小組注意傾聽,並對該組詳細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議、意見或疑惑;彙報小組其他成員記錄其他組成員的建議、意見或疑惑,並以此為依據完善本組方案的不足之處。

c.再次修改小組活動方案.

2)校內調查

①調查一組通過觀察、問卷(見附件)、訪談學生,收集學生現在的主要的遊戲形式和玩具,他們對長輩童年遊戲方式的瞭解情況等。

②調查二組通過問卷(見附件)、訪談,調查瞭解學校中青年教師童年的遊戲娛樂方式和主要玩具,以及對現在學生遊戲與過去的認識看法。

③調查三組對調查資料收集整理,在老師指導下寫出調查報告(見附件)。

3)校外調查

①全體成員深入家庭、社區,通過觀察、問卷、訪談家長,收集他們童年的主要的遊戲形式和玩具,他們的孩子每年玩具花費。

②調查三組對調查資料收集整理,在老師指導下寫出調查報告(見附件)。

4)階段彙報

階段成果展示 各小組充分展示自己前一階段的調查成果,並進行歸納總結(交流中應重視學生的收穫與體會):

5)對傳統遊戲進行組織和實施

①我們的遊戲和父母童年遊戲的比較研究

②老遊戲新編

③遊戲道具製作的研究

④我遊戲我快樂

3.活動評價

(1)對學生的評價

自我評價為主。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面對困難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法.與人交往的技巧.小組合作的團結.成果展示的創新等進行自我評價。 也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方式對自己進行一個全面的評價。

注重過程性評價。活動不在乎學生結果的質量高低,而是注重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在活動的實踐中獲得的種種體驗,評價學生可以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行為.參與態度.努力程度等各方面進行評價。

(2)對指導老師的評價

對教師參與活動的態度.對學生的調控能力.師生合作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

對教師活動方案的設計.組織.實施.指導.總結.活動後的認識與反思進行綜合評價。

由學生對指導老師進行評價,採取口頭表達與書面文字描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九.研究成效

(一)理論認識成果

1.深化了對遊戲課程意義的認識

學校的課程載體是教材,目前,各種教材是由國小生教育專家、名師主持組編的。這些教材在內容和形式編排上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教育性,與國家的教育目標吻合,體現了課程的一致性。由於各地的風土人情、經濟發展狀況、教育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整齊劃一的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國小生的個性發展和本土文化的傳承。“教育的內容、材料並非新工藝的城市化的、洋的才是好的。要讓民間遊戲、歌謠、手工藝成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因此鄉土遊戲引入校園課程後,讓我們的本土特色的教材得到開發,讓我們的教師和家長都認識到過去被稱為老土的東西,其實藴含着深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收到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主要體現在:豐富了教育活動內容,為國小生提供了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的機會;找到了利用社會資源解決教育條件不足的有效途徑;民間傳統的、優秀的適應國小生教育的內容和材料得以傳承下一代。

2.深化了遊戲課程育人功能的認識

3.深化了遊戲課程智能童真作用的認識

(二)技術成果

1.構建了鄉土遊戲評價體系

兒童鄉土遊戲評價體系

內容

一級參照標準

二級參照標準

三級參照標準

得分

目標

20分

1.根據《綱要》及兒童年齡特點、本班兒童實際制定目標,目標具體明確,可查可檢。(15分)2.能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5分)

1.活動目標比較明確、文字表達清楚。目標基本符合本班兒童實際水平。(13分) 2.能根據目標選擇教育內容。(3分)

1.有活動,但不夠明確、具體,目標確定與本班兒童水平有差距。(11分) 2.選擇的教育內容對完成目標不適宜。(1分)

準備

20分

1.能幫助兒童做好相關生活經驗和有關知識的準備。(5分)2.根據目標和內容選擇教具、學具,便於兒童操作和探究,便於兒童生活活動和互相學習,操作材料能反映對兒童不同層次的要求。(15分)

1.能幫助兒童做一些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準備,但針對性不夠。(3分) 2.教具和學具的準備便於兒童操作學習。(13分)

有教具、學具供兒童操作(11分)

過程

40分

1.教態親切自然,語言生動規範,注意引導兒童感知、體驗、發現、探究,為兒童留下探究、思考的餘地。(15分) 2.正確診斷兒童的表現、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及時捕捉教育契機,引導幫助兒童對活動結果及學習方法進行總結,注重兒童能力的培養。(13分) 3.活動過程能圍繞目標進行,結構層次清楚,有靈活的組織形式,各環節安排合理,銜接自然、緊湊、重點難點突出。(10分)

1.教態親切自然,注意啟發兒童參與活動,為兒童提供操作與表現的機會。(13分)2.能幫助兒童進行總結,注重能力的培養。(13分)3.能圍繞目標開展活動,有較靈活的組織形式,環節過渡自然、合理。(8分)

1.教態親切,按事先備課程序進行教學。(11分)2.活動過程與教育目標有脱節現象。(6分)

效果

20分

1.絕大多數兒童能充分參與活動,有學習興趣,思維活躍,在活動中表現出積極性、主動性和一定的創造性,多數兒童能基本達到目標,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15分)2.兒童有良好的學習習慣。(5分)

1.多數兒童願意參加活動,有學習興趣,在活動中表現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多數兒童能達到目標。(13分) 2.有學習常規。(3分)

部分兒童達到目標,兒童能參與活動過程,能按教師要求做。(11分

2. 構建了鄉土遊戲策略體系

(1)鄉土遊戲資源庫資源庫建設策略

收集策略鄉土遊戲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創造和流傳的,帶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有很多傳統學生遊戲所體現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已在世界引起廣泛關注,如打春牛、走五碼子。雖然各地的民族風俗不同,也給鄉土遊戲烙上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學生的遊戲體驗與其生活體驗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脱離其生活體驗,遊戲的㈠一部分功能隨即喪失。對於學生來説,只要是趣味的、遊戲的、符合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的活動,就是他們感興趣的。大多數的傳統學生遊戲的教育價值和社會文化功能是公共的。因而在蒐集整理、傳承鄉土遊戲時,我們都是儘可能地考慮選擇符合地域特點和國小生學情的,最大限度地體現鄉土遊戲的趣味性、綜合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特徵,其過程為蒐集——改編——創編——分類,充分運用了收集策略、分類策略、改創策略。

分類策略 我們發動課題組教師整理鄉土遊戲,對收集的幾十種鄉土遊戲進行了整理,發現這些廣泛收集來的遊戲也有優劣之分, 我們進行整理去其槽粕,選其精華,讓國小生接受健康向上的遊戲;豐富遊戲的玩法,使陳舊、單調、枯燥的遊戲更具趣味性;強化遊戲規則,使遊戲更完整,使國小生能夠多次轉換角色。由於研究在不同年齡階段進行,所以在選擇遊戲內容時注意體現出年齡的層次性,如:在低年級學生開展以説唱童謠為主的遊戲,充分利用各種活動間隙和區域活動、離校活動等時間,如:“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了,嘰裏咕嚕滾下來”“蟲蟲蟲蟲飛飛飛,飛到草地喝露水---”等,還選擇了一些較簡單的遊戲如:“炒黃豆” “拉大鋸”“擠牆角”“木頭人”“老鷹捉小雞”等,讓低年級學生國小生初步感受鄉土遊戲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參加鄉土遊戲的興趣。中年級學生主要選擇“踢沙包”、“丟手絹”“金鎖和銀鎖”“城門城門幾丈高”“揪尾巴”等鄉土遊戲,增加了國小生的户外活動量,進一步增強國小生的體能。中年級學生國小生也玩一些相對安靜簡單的遊戲。如:“拍手歌”“炒黃豆”“抬花轎”等,這些遊戲由於簡單不用材料,國小生兩三人就可以玩,所以深受國小生的喜愛。高年級學生國小生我們選擇了“跳繩”“翻花繩”“攻城堡”“賽龍舟”“玩紙牌”“編花籃”、“挑棒冰棍”等難度較大的遊戲,又增加了器械類的鄉土遊戲如“踩高蹺”“推鐵環”“跳竹竿”“抽陀螺”“舞龍”“跳皮筋”等,還有“玩泥巴”“圍棋”等。

改創策略 我們還讓國小生參與遊戲的改變,充分發揮國小生的創造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國小生會不斷生成新的遊戲玩法;如“老鷹捉小雞”,國小生由此想出了“貓捉老鼠”、“青蛙捉害蟲”等新的遊戲;在玩陀螺時,孩子們發現用鞭子甩陀螺有困難,就嘗試先用手把陀螺轉起來然後再用鞭子抽,國小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主動性也得到更好地發揮。

(2)內容整合策略

當鄉土遊戲經過篩選、改造、再造,再進入教育者的視野之後,鄉土遊戲就不再僅僅是一種自發、自在和自足的自然活動,一旦鄉土遊戲進入校園,就不同於日常中那種完全自發的自然遊戲。因為校園的環境帶有自覺的教育性,“遊戲在學生教育領域中運用的歷史表明,遊戲一旦進入學生教育領域,就不再是一種純粹的自然活動,它受到教育價值觀的規範,被打上了教育影響的烙印而成為教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講,系列化、規範化的遊戲活動即是校園的課程內容。

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實施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共性借鑑。作為課程資源的一種,受其獨特的形式所影響,鄉土遊戲可以通過主題設計、區域貫穿、環境滲透、家校互動等途徑引入校園課程。

(3)目標延伸策略

《國家教育發展綱要》將低年級教育內容納入五個領域,即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從不同角度促進國小生情感、態度、知識、經驗、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鄉土遊戲資源庫》提供學生需要的經驗,着眼學生感性認識,在內容的選擇上遵循《綱要》精神,尊重學生學習特點,用整合的觀念建構課程。如中年級學生的遊戲《炒黃豆》,我們在課前安排了科學領域活動《有用的豆豆》,健康領域活動《豆製品有營養》,讓孩子積累對豆製品的認知經驗,再進行遊戲活動。又如低年級學生的遊戲《頂鍋蓋》,低年級學生孩子年齡小、手部小肌肉不靈活,在前期的健康領域《我的小手》的活動中,把握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遷移孩子的生活經驗,並加以提升。在課後藝術延伸活動《塗顏色》中,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增加感性認識。

(4)時間調控策略

在體育教學計劃中,我們結合《國小生體育教育指導綱要》的發展目標,選用適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鄉土遊戲,例如:中年級學生上學期促進學生動作發展的目標之一為“跑”,在一定範圍內四散地追逐跑。教師在制定活動時按班級的實際情況分別選擇“老狼老狼幾點了”、“地雷爆炸”等鄉土遊戲,它們能基本實現在一定範圍內四散地追逐跑的目的,且遊戲的形式活潑有趣,國小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發展跑的動作,達到目標的要求,我們對所選擇的鄉土遊戲,每週安排一課時,並堅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保證遊戲的質量。

在户外分散遊戲中以玩運動器械、小型體育玩具和小遊戲為主,這期間我們安排一些活動量適宜,或者培養國小生交往、謙讓、合作精神的鄉土遊戲,例如:“跳皮筋”、“炒黃豆”、“猜拳跨步”、“丟手絹”等,國小生可以根據意願自由尋找夥伴,自選玩具,自選玩法或者自己商量制定規則改變玩法。

一日活動中有許多零散的時間,如國小生來校後、離校前、飯前、飯後、各環節過度時,我們選擇一些不受時間場地限制,玩具攜帶方便,便於收拾器械的鄉土遊戲,穿插在零散時間中進行。如:“石頭、剪刀、布”、“頂鍋蓋”、“蟲蟲飛”、“木頭人”等,這樣不僅使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過渡自然,同時減少了排隊等待的時間。

(5)教師引導策略

在國小生遊戲過程中,我們仔細觀察國小生的行為和表現,恰當地給予指導。當國小生自由地開始遊戲時,我們認真觀察國小生在遊戲中的行為和表現,把握好國小生的動作和遊戲水平,以遊戲者的身份加入國小生的遊戲中,和國小生平等地遊戲,努力創設寬鬆自由的遊戲氛圍,讓國小生體驗鄉土遊戲的樂趣。

(6)自主探究策略

當教師發現國小生在遊戲中遇到困難時,為國小生及時提供幫助或降低遊戲的難度,讓國小生力所能及的完成遊戲任務,體驗成功的快樂。如:中年級學生國小生在玩拋接沙包時,我們發現他們不能按遊戲要求完成連續拋接沙包的動作,而失去了遊戲的積極性,於是我們讓國小生先練習雙手拋接沙包或者兩人互相拋接沙包,重新調動國小生遊戲的興趣。

在開展遊戲時,我們還注意做好觀察和記錄工作,通過這些鮮活的個案觀察記錄,教師能對遊戲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情況分析,不斷調整指導方法,進一步提高遊戲的指導水平。如:教師在觀察國小生玩踩高蹺遊戲後,總結在練習踩高蹺時我們應先組織國小生一隻腳踩,然後在逐漸學習兩隻腳踩,當國小生學會後再進行動作組合;學習踢毽子,教師可在毽子上縫上布條,先練習拉着毽子踢,然後慢慢學會直接用腳踢;跳繩的難度教大,為讓國小生儘快掌握跳繩的基本動作要領,教師通過觀察後得出結論,可進行分步練習法,先練習空手甩繩起跳動作,等國小生的空手跳基本協調後再用繩練習,由單個跳到連續跳,由雙腳到單、雙腳交替跳,一步步加深難度,這樣循序漸進讓國小生逐步學會。

(7)分區活動策略

區域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空間,在區域活動中,國小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鄉土遊戲都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內容。根據鄉土遊戲的分類,分別把整理、改造、創編的遊戲分散到各種區角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提出相應的目標,並在各區角中投放相應的材料,開展相應的鄉土遊戲活動。

(8)環境滲透策略

一個良好的環境是一個滲透着教育者意圖,充滿智慧和學生生活情趣的空間,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質空間,而是一個佈局合理、材料豐富、國小生可以充分活動的遊戲環境。為了達成這樣的環境,教師需要根據鄉土遊戲的種類創設與之相關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氛圍,從而讓國小生便於自主、自由、充分地活動,進而獲得發展的經驗和體驗。“怎樣的環境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校園環境是校園課程的一部分,其“隱性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在校園的環境佈置中,我們滲透了鄉土遊戲的因素,體現辦校特色。我校有一處走廊佈置的內容緊緊圍繞“鄉土遊戲”,選取部分鄉土遊戲內容,製作成一塊塊的展板,上面詳細介紹了鄉土遊戲的名稱和玩法,並附有孩子們玩的照片,將它們作為雕飾,另外我們將孩子們繪畫的若干鄉土遊戲的作品,配以玩法説明,佈置成牆飾,當家長和孩子們走進這個走廊時,就會被鄉土遊戲深深吸引。

在校園的樓層地面,我們根據不同年齡國小生的認知特點,畫上了難易程度不同的迷宮、跳房子等,讓孩子隨時隨地都能遊戲。如何將鄉土遊戲融入到主題活動中一直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在專家的幫助和實踐中,我們開始嘗試,如高年級學生主題活動“城市風景線”中,在鄉土遊戲“跳房子”的基礎上,教師設置了數字的格子方塊和我國的名勝古蹟的圖片,讓國小生選擇設計房子,自由創造大膽跳,看誰的花樣多,這樣一來便引起了國小生的好奇心,同時,不受任何約束和抑制,按自己的意願進行活動,從而使國小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強,於是,有的國小生邊跳格子邊造房子、有的看格子上的數字跳,有的兩人輪流跳,有的根據圖片跳,邊説邊跳,既學習了有關數的知識,又對主題內容有了瞭解。

(9)家校共育策略 

課題實施以來,我們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不斷地溝通交流,架起了家校交流的橋樑。每隔一段時間針對課題實施情況要向家長進行開放展示活動;有版面宣傳(孩子活動照片、教師的活動設計、觀察記錄等),有集體遊戲,分組遊戲、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游戲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原來孩子們回家後不是看電視就是畫畫、搭積木,很少進行體能鍛鍊,自從我校開展鄉土遊戲以來,許多孩子把校園的鄉土遊戲帶回家與家長一起玩,有的孩子與鄰居家的小夥伴們一起玩,孩子的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也充分發揮了鄉土遊戲的作用。

(10)遊戲節推進策略

每學期的科技節、體育節、文化藝術節和六一兒童遊園活動,我們都分別開設了益智類、競技類、表演類等遊戲版塊:

每學期第三學月第一週,學校開展鄉土遊戲展示活動,全校師生和家長共同參與。

每年舉行“親子運動會”,國小生和家長操作的就是鄉土遊戲的材料。

利用家長開放日,舉行“家家樂”的鄉土遊戲大玩家的活動,調動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極大的推進了親子關係。情感教育在鄉土遊戲的活動中也得到了昇華。

每學期的棋類遊戲比賽,推出“老小‘棋’樂無窮”的活動,既健身又益智。

每學期的“巧巧手”活動也是備受老師和家長關注的活動,每次活動後,都能看到大家別出心裁的製作。

(11)遊戲文化特色學校建設策略

遊戲是兒童的特權,兒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遊戲精神。遊戲精神、遊戲文化、遊戲教育應該也有必要在我們的教育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我們的"遊戲文化"特色學校建設實踐包括"遊戲文化大樂園""遊戲思想進課堂""遊戲文化主題大單元""遊戲文化教育資源""遊戲文化校本課程"五大塊,以遊戲活動為媒介,以健全兒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兒童發展的精神家園為價值追求,以"充實生活、自由成長、快樂學習、健全生命"為發展目標,力求探索出一種適合兒童、提升兒童的現代特色學校的教育模式。

(三)研究效果

1.鄉土遊戲體現了辦校特色

與課題研究工作同步發展的還有校園的內涵發展,課題組彙編成冊了《童年懷舊——鄉土遊戲資源庫》,這本書圖文並茂,詳細記錄了遊戲的玩法和規則。課題組還將教師執教的鄉土遊戲教案彙編成書,編訂成《鄉土遊戲教案集》,這兩本書為我校今後長期開展鄉土遊戲提供了有力的資料保障。我校教師在三年開展研究中,獲得不少體會和心得,撰寫了許多有關開展鄉土遊戲的心得論文,我們也彙編成《回到昨日的童年——教師論文集》。子課題《國小鄉土遊戲課程開發策略研究報告》《國小鄉土遊戲課程開發研究報告》都被評為南充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

另外,在組織實施鄉土遊戲過程中,我校製作了遊戲器械200多件,這些成果已對我校開展鄉土遊戲產生了良好影響,同時也在社會上形成積極的反響,我校通過“鄉土遊戲”這個載體逐步彰顯出自己的辦校特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近三年被教科體局表彰為國小教學質量優勝獎、年度目標工作一等獎。

2.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鄉土遊戲的種類繁多,又富有興趣性,形式簡單,便於操作,不僅增強了國小生體能,開發了學生智力,豐富學生生活,還能培養學生的機智、勇敢、堅韌、頑強的性格。例如:《跳繩》能訓練學生全身運動;《鬥雞》訓練國小生單腿跳躍的動作,培養學生的耐久性;《老鼠籠》遊戲訓練國小生鑽能力,培養國小生團結合作精神等,這些鄉土遊戲不僅保進了國小生骨骼肌肉的發育,而且也鍛鍊了他們的運動技巧。有些遊戲則使學生三五成羣一起遊戲,通過相互協調、模仿,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使學生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質得到發展。

有些鄉土遊戲則可促進學生的綜合感知能力,如“老鷹捉小雞”遊戲:一人扮老鷹,一人扮母雞,其餘學生扮小雞。母雞為了保護小雞的安全,不讓小雞被老鷹抓去,必須應付並預見老鷹做出的各種“攻擊”動作,而老鷹也要千方百計地達到抓小雞的目的。這不僅需要調動觀察力、注意力,而且要求動作敏捷,反應靈活。

高、中年級學生開始重視遊戲的勝負結果,所以我們每次遊戲後都組織學生講評遊戲,對獲勝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例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扔沙包等,對跳得多的,踢得多的,滾得快的,扔得遠的進行獎勵,在分組比賽中,對勝利的一組進行適當的獎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對失敗的學生找出落後的原因,鼓勵他們爭取下次獲得勝利,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正確對待失敗。

3.鄉土遊戲增進家校聯繫和親子感情

在開展遊戲的過程中,我們組織了一系列的親子游戲運動會,廣泛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家校互動形式,增進了社會對學校教育事業的瞭解,讓家長和熱心的人們認識到自己的經驗對教育孩子的意義,提高了他們自身的價值觀,融洽了家校關係,提高了國小生教育的社會支持度。每年我們開展的“鄉土遊戲、體育節親子活動”,深受家長和學生的喜愛,成為我校傳統的運動方式。在家長反饋的信息中,他們一致認為開展傳統益智遊戲非常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把遊戲帶入家中,不僅給了家長與國小生溝通的機會,增進了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出來的那份高興勁兒是父母用其他形式無法給予的,他們強烈地要求我們班一定要多開展這樣的遊戲,把歡樂帶給國小生,也帶給家長。

4.鄉土遊戲研究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1)有利於充分利用鄉土資源

在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教學方面,我們有一定的研究。我們以“重拾鄉土遊戲,享受快樂童年”為課題的科技實踐活動成果,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評為省級一等獎。這一課題從學生科學研究入手,讓學生在鄉土資源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索、實踐和體驗。但是我們也發現這一課題只把鄉土資源與科技教教育相結合,過於狹窄,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鄉土化的校本課程,把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和各科教學相結合,拓展和擴充了國家課程,有利於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有利於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統一的課程設置,難以反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和特殊需要。從當地經濟、文化特色,學校、教師、家長的實際出發,開發校本課程,有利於凸現學校的辦學特色。我們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使自己學校區別於其他學校,能使學校從一般中凸現出來,形成自己的特色,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3)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升學習者的主體性,培養學習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向。利用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4)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課程設計通常由課程專家來完成,教師只是課程的實施者。而開發校本課程,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校本課程開發賦予了教師一定的自主權,為教師提供了發揮創造性的空間。教師在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三年來,先後有250餘人次在課題、賽課、論文等方面獲獎或上級表彰獎勵。

5.構建了遊戲文化特色學校

以校園人文環境,遊戲環境建設為核心,以“童心,在遊戲中放飛”為基本設計理念,大力推進“遊樂大校園”的建設,努力提高學校環境的遊戲文化含量。進行了遊戲活動教育功能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文化培植功能:主要研究遊戲文化環境建設對兒童的薰陶作用;德育滲透:主要研究互動遊戲、情感遊戲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和心理髮展的作用;發展學能:主要研究遊戲化學習策略在學科中的運用——包括遊戲化拼音教學,遊戲化數學教學,遊戲化音樂教學,遊戲化作文教學,美術造型遊戲的設計和運用等。

十一、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在三年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感到部分家長盲目崇拜現代化的遊戲項目和遊戲材料,認為高投入就是時尚的,“洋化”的就是好的,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題的深入,影響了鄉土遊戲的拓展空間;由於鄉土遊戲的操作材料一般取材於大自然和廢舊物,市場上沒有成品,需要人工製作,既要耗時,也要費力。現階段,校園教師的人手緊張,教師平時的保教工作量很大,兩者之間形成了矛盾。

三年來通過這項課題研究,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的理論功底還不足、科研還水平不高,與科學意義上的教育科研、與上級領導和專家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研究是無止境的,今後我們只有不斷地尋找問題、思考對策,才會前進。

閬中市江南國小校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