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開發國小校本課程的意義(精品多篇)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3.21W

開發國小校本課程的意義(精品多篇)

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篇一

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 的情況總結

xx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 的情況總結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對我校來説,校本課程開發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現實意義。

1、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我國長期以來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國家課程開發模式,只強調共性和統一性,忽視了地方性和個性。我們知道,我國地域如此遼闊,人口如此眾多,各地在經濟和地域上的差異又如此之大,只有一統的國家課程開發或“準一統”的地方課程開發,遠遠不能滿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課程開發,則可以更好地滿足地方和學校的需要,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有差異的學習需求。

2、有助於促進教育民主化

民主至少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條件:一是政府權力的下放,一是民間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增強,而這兩方面又是相互關聯的。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要促進這兩者之間的積極互動。

在我國,過去執行的一直是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體制。教師和校長都習慣了聽從外部的指令,他們沒有機會也不想有機會去參與課程的決策。目前即使國家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已下放了很大的權力,但許多學校和教師由於缺乏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反而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照常規辦事最省力。在這種情況下,實施校本課程開發十分有利於激發教師、學生、家長的參與意識,也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參與,因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首要前提是政府給予學校的自我開發空間,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全員參與,集體審議。

3、有助於推動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全民教育。

在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就是要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不管他們的性別、種族、智力水平和學習準備如何。

校本課程開發強調課程要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幫助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

其次,素質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全方位教育。

這也就是説,要打破“應試教育”只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忽視情感、態度、動作技能、社會交往等其它方面的發展的不良現象。校本課程開發大多數集中於體驗型、表現型、實踐型和操作型的課程領域,這十分有利於學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諧發展。

4、有利於學校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出現了一批私立或民辦的學校。這些學校的課程基本上都是校本開發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寧願多花錢,也要上好學校。教育是一項基礎性投資的概念以被多數家長所接受。家長擇校一方面受大學聯考驅動,另一方面也在為孩子選擇一個合適的教育環境。在城市和發達的鄉村,如今受教育但更要享受優質的教育已成為普遍的教育需求。公立學校如果抱殘守缺,裹足不前,很容易失去“市場的份額”。校本課程開發強調自主決策、自主開發,特別有利於公立學校提高其教育品質,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並逐步提升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

5、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前面已經提及,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享有專業的自主權。校本課程開發給教師鬆綁,讓教師自主決策,這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由各方面人士參加的合作和探究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在課程專家及其他相關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反思他們自己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並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探究和合作顯得十分有利於培養教師的專業精神,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國內外的許多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表明,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師。

6、有利於形成學校特色

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利用自身的資源、自主規劃、自我負責。這十分有利於學校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過去,我們總是批判我國的學校“千校一面”,而如今,只要去一些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學校看看,我們便會感歎那裏的“絕”和“獨”。

7、有利於促進教育的合作和交流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得到大學研究者的幫助,這時的學校不得不主動地與大學建立聯繫。這十分有助於促進大學與中學之間合作伙伴關係的建立。另為,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借鑑他校的經驗,同樣也會促進校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為此,我校對校本課程的建設非常重視,將其放到與必修課同等重要地位對待。

二、我們能按國家和省有關要求開足、開好校本課程。我們制定了未來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及開發指南》。(另行上報)

三、校本課程教師隊伍建設

對於校本課程的實施,我們設了專職教師上課,並能根據課程內容要求,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四、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校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積極探索校本課程實施中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轉變學習方式是實施新課程的三大目標之一,是課改成敗的關鍵。從教與學的關係上看,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會牽引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那麼,如何實現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呢?

1、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轉變是前提

課程改革的最終實施者是教師,要靠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新課改下我校教師教學的行為方式發生瞭如下新變化:

①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②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③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⑤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2、融洽的師生關係是切入點

教師是教學中的引導者,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不解決師生關係問題,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空話。因為“師生之間的關係決定着學校的面貌。”所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就是找到了新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最佳切入點。 新型的、融洽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的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係。由此就決定了教師在新型師生關係中的角色--不是“工頭”,不是領導,不是嚴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應當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楷模。

3、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核心

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應該研究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改革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其理由就在於:教育必須着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必須着眼於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地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良好學習品質和心理性格素質的學習方式就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4、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是支撐

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

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思想,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了更多的空間,我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強調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幫助學生確立自主的尊嚴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就促使我們要改變原來那種把注意力集中在授課技巧等方面的傾向,更多地去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收穫,進而使課堂教學更科學,更有效。

五、我們十分重視校本課程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併為校本課程教師外出進修學習提供條件。

六、建立了激勵機制,並盡我們可能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多元化、多視覺地建設校本課程。對此,我們將盡我們最大努力給予經費和條件上的保障。

七、我們努力研究和探索規範的校本課程評價內容、方式、方法,並根據實施效果、學生需求的變化等因素不斷改進。

(一)評價內容

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教師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

(二)校本課程評價方法

1、對教師開發的課程方案的評價

教師的課程方案內容包括:校本課大綱、教學計劃、教材、教案。課程方案評價分為:

課程開發目的意義 20% (1)與國家地方課程的聯繫密切

3(2)對學生各方面素質提高的意義 7

(3)課程宗旨的體現

5(4)對學生技能培養和創新意識培養的意義 5

課程目標的確立 20%

(1)目標明確、清晰 7

(2)知識目標、能力 目標和情感目標 6

(3)考慮到學力分層的因素,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7

課程內容 40%

(1)內容組織得好,層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10

(2)內容科學、啟發性強,突出能力 1

5(3)內容新科技、新觀點、新教學思想含量高 1

5課程評價20%

評價可操作性強、方法科學、具有激勵性和制約作用 202、對教師校本課程教學的評價分為:

指導思想 10分

1、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動(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2、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3、注重德育滲透和情感薰陶

目標內容 8分

4、目標明確具體符合學生實際

4

5、內容開放、容量恰當,層次分明,針對性強

4 指導過程 24分

6、結構合理,多法結合,靈活運用,講授時間不超過1/2課時

7、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善於設趣導疑

8、富有節奏,善於激起教學高潮

3

9、面向全體,反饋及時,矯正迅速,時空合理

10、注重學法指導,情知交融,啟迪思維

11、設計訓練針對性強,課堂靈活、生動

教師素質 8分

12、教態自然大方、語言規範,應變力強

13、合理使用教具、電教媒體

14、板書科學、新穎、美觀

全體性 12分

15、學生全體參與,積極性高,訓練面廣

16、全體學生都有收穫

全面性 13分

17、掌握學法,習慣良好

7

18、訓練效果好,思維靈活,掌握知識牢固

主動性 11分

19、氣氛活躍,主動投入

5

20、自主學習,讀、思、疑、議、練、創貫穿全過程

創新性 14分

21、善於思考,勇於質疑,見解有新意

22、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方法解決新問題

等級分數

優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3、對學生的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學生上課出勤率評價,計為學時學分(c)。出勤率低於60%無學分,超過90%,計滿分。該項目佔學業總成績的20%。

(2)課業完成情況評價,計為課業學分(p)。佔學業總成績的40%。包括平時上課聽講、學習的態度、作業的完成情況。

(3)課程結業成績。計為成績學分(k)。佔學業總成績的40%。 學生校本課程學業總成績=c+p+k

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篇二

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搞好以學校為基地的課程創新,特別是校本課程的規劃研究,我校在專家的指導和學校骨幹教師的參與下,經過對校本課程的規劃反覆研究、探討以及嘗試,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規方案。

一、現狀分析

甌海區實驗國小目前已形成了以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與藝術特色教育等為主的特色校本課程。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併成功開展了課外心理實踐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1大特色。29xx年6月底,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部主任孟萬金博士親臨我校考察指導學校心理工作時,肯定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走到全國的前列,並邀請我校向全國介紹創建經驗。29xx年12月23日,全國首屆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在我校舉行,我校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榮譽稱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校重點開發的課程,我校先以1個實驗段,2個班為試點,至今已在3至6年級全面開花,所有班主任擔任課程,每班配備兩至三名指導師,充分發揮教師的團結協作精神,以骨幹教師帶動所有任教教師;學校還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工作,加大對藝術教育硬件投入,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大力發展藝術教育,以藝促智,以藝冶德,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中心,以藝術團為陳地,以藝術節為載體,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育人中的獨特作用,學生的藝術素養得到提高,成為我校的1大特色。學校已成功申報了温州市藝術特色學校。學校這些校本特色教育樹立起了學校良好的品牌形象。

但這些校本課程沒有1個強有力的統帥作為支撐,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總體現狀如下:

因此,在學校確定了以“積極教育”為辦學理念的前提下,勢必要進1步對這些特色課程做一定的修正,同時開發出更多的體現辦學理念的系列校本課程。

二、總體目標:

(一)行動目標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的1大特色。學校在鞏固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基礎上,將加強積極心理學理論在學校心理輔導方面的作用,深化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內涵,豐富學校心理輔導的形式與途徑,使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增進其積極體驗;學校的另1大特色藝術教育在繼續鞏固並提高的同時,也將致力於讓學生體驗藝術中的積極元素。因此,學校將努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與藝術教育中的積極因素,形成積極鮮明的課程特色,除此之外,學校開設的其它新的課程也將以“積極體驗”作為其主旋律,以更好地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錘鍊學生的積極品質。

(二)行動策略

1、明確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

學校課程開發要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同時彰顯學校辦學理念,以此突顯學校的課程特色。因此,學校的課程理念就是要在“積極教育”的辦學理念統帥之下,讓課程成為學生享受教育的主體。明晰了學校的課程理念,校本課程的開發、設置與評價等才有了依據。

2、整體規劃學校課程,形成學校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學校要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根據校本實際制定學校整體課程的規劃,研製學校整體課程規劃,編制學校課程開發方案,形成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並具體組織與管理校本課程的實施。同時,學校還要規範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各項措施與制度,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更具系統性、科學性,最終保障有多種課程開發主體參與,運用不同課程開發方式,開發出不同類型的校本課程。

3、加強校本課程開發

(1)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

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在課程資源的選擇方面應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諸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特別是在“積極教育”辦學理念的指導下,要增強校本課程的個性化、童趣味,讓我們的校本課程充滿活力。

(2)拓展學校已有課程資源的積極元素

積極的課程文化要求我們充分拓展學校已有的課程資源的積極元素,突出學校課程的傳統特色。

三、校本課程計劃

校本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略

四、組織實施

1、課程老師分析學情,確定目標,選擇內容,撰寫《課程綱要》,交課程領導小組審議。

2、每次課前備出簡案,領導小組定期檢查、督促。

3、每次上課時間,領導小組進行檢查,登記上課人數,檢查課堂紀律,瞭解教學內容,切實保證校本課程質量。

4、針對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定期召開校本課程教師的研討會,進行總結、交流、探討,確保課程內容順利實施。

5、每期召開一次學生、家長代表會議,傾聽他們對課程內容及實施的意見,並反饋給上課老師。修訂、完善課程內容,調整實施方法。

6、對個別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課程領導小組及時給予引導、幫助,共同商量解決辦法。

7、每期末教師對自己執教的課程進行自我評價、總結經驗、撰寫論文。

五、評價措施

1、對學生的評價

①制定《校本課程評價方案》,從“課前準備、參與態度、知識技能掌握、階段成果展示”四方面進行綜合測評。

2、對教師的評價

①每一堂課都有簡案,內容和形式受學生喜歡。

②認真登記學生出缺勤,課堂組織紀律較好,不讓1個學生流失在課堂外。

③課堂實施中隨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及效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

④期末按評價標準,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⑤制定校本課程獎勵制度,對參與積極,成績顯著的老師給予適當獎勵。

六、保障措施

1、學校有堅定明確的“積極教育”辦學理念和發展方向。

2、學校組成以校長為核心的校本課程規劃組織機構,羣策羣力,民主開放。

3、經常組織學習和培訓,促進教師課程知識和技能的不斷提高。

4、學校制度一系列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和改進制度,建立校本課程內部監督機制。

5、定期進行課程的教和學的評價,推進其深入持久進行。

6、學校對參加校本課程研究的教師在外出學習、教學研究、校本教材編寫等方面提供物質支持。

七。校本課程研究組織機構

1、校本課程領導小組

組長:潘春波

組員:張林勇、陳淑

2、校本課程管理辦公室

科研指導中心:負責課程實施的設計指導和理論指導

教學指導中心:負責組織人員編寫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師上課,實施課程計劃。

德育指導中心:負責學生管理

3、實驗課題實施小組

組長:潘春波

副組長:張林勇、陳淑

組員:孫丹、曾雙霜、葉凱、黃明初、項小燕、徐鋒、何少敏、張曉和、陳建雲、鄭愛芳、範彩蓮、餘慧慧、林海潔、金海躍、陳玉榮、朱娜、林益莉

淺談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篇三

姓名:王慧 學號:11041006 班級:11強23 學院:卓培部

淺談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摘要:校本課程開發在教育教學中各個方面都有深遠影響,它克服了國家課程開發的弊端;有利於展現學校的特色;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有利於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對素質教育產生深遠影響;有助於教育的民主化。

關鍵詞:校本課程開發 國家課程開發 教師素養 素質教育

校本課程開發是20世紀70年代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中開始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課程開發策略,與國家課程開發相對應。對於校本課程開發的含義眾説紛紜,我比較贊同張嘉育的觀點: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指學校為達成教育目的或解決學校教育問題,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成員如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主導,所進行的課程開發過程與結果。

校本課程開發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彌補了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

實踐證明,國家課程常常無法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更難以達到國家課程的預期效果。在推廣國家課程的過程中,國家課程普遍暴露出諸多脱節現象,比如國家課程與地方教育需求之間的脱節。各個地區由於社會、經濟、科技

文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不同,教育需求各異,國家課程很難全面顧及不同地區的教育需求。還有其他的如國家課程與辦學條件之間的脱節,由於全國各地基層學校的辦學條件有着天壤之別,有些學校難以達到國家課程的既定要求;國家課程與學校教師之間的脱節,國家課程的意圖經常在中央、地方、學校、教師等層層貫徹過程中發生變化,甚至被嚴重地歪曲。沒一個參與者都會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生活經歷、周圍環境和評價標準實施國家課程,從而導致國家課程的意圖發生變化,破壞了貨架課程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國家課程與學科發展之間的脱節等。由於國家課程的編制週期和修訂週期間隔較長,教材老化和知識陳舊成了某些學科的通病和頑疾。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遵守自上而下地國家課程開發模式,只強調共性和統一性,忽視了地方性和個性。校本課程開發,則可以更好地滿足地方和學校的需要,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有差異的學習需要。

2、體現校本課程開發本身的優勢

著名課程論專家斯基爾貝克(beck)早就指出:“設計課程的最佳場所在學生和教師相處的地方。”

對學校而言,校本課程的開發把學校推到了課程改革的前沿,學校成了課程開發的主體。每一所學校都是一個獨特的實體,校本課程因校而異,更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點。

對教師而言,它給教師提供了自由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育素養。使用校本課程能夠使教師獲得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絕大對數教師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當學生取得進步時,他們會感到心滿意足。當他們運用自己親自參與開發的校本課程使得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他們會由衷地產生滿足感與成就感。由於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之間的交流增加了,教師的責任感與義務感也得以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減少了外界對課程的控制,擴大了教師的自治權,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為教師提供了發揮和顯示自己才幹的機會。教師的職業地位將日益得到承認。

對學生而言,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既要強調傳授知識的普遍性,還要強調尊重地域差異和人的個性差異;既要強調在同一課程體系下的因材施教,重要強調根據人的差異選擇不同的課程而教。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空間選擇和內容選擇,體現教育內容的多元性和選擇性;網絡環境下的校本課程更由於自身所具備的交互性和可選擇性,給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帶來了可能,使得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成為現實。校本課程有利於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3、對教育產生積極效應

校本課程對教育產生的積極效應並不總是立竿見影的,往往在實施後數年或數十年才能顯現出來。

首先,校本課程開發有助於促進教育的民主化。在我國,過去執行的一直都是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體制,教師和校長都習慣聽從外部的指令,他們沒有機會去參與課程的決策。而實施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激發學生、教師、家長的參與意識。校本課程開發的首要前提就是政府給予學校自我開發的空間,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全員參與、集體審議,而這正是民主的要求。

其次,校本課程開發有助於素質教育的深化和發展。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全民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就是要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校本課程開發就是強調要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幫助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全方位教育。這就是説要打破“應試教育”只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忽視情感、態度、動作技能、社會交往等其他方面的發展的不良現象。校本課程開發大多數集中於體驗型、表現型、實踐型和操作型的課程領域,這十分有利於學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諧發展。

另外,校本課程開發還有助於促進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得到大學研究者的幫助,這是的學校不得不與大學主動建立聯繫。這十分有助於大學和中學合作伙伴關係的建立。校本課程的開發還需要借鑑外校的經驗,同樣也會促進校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對於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有深遠的意義,值得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實施。

參考文獻:

【1】 王斌華,《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催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第47—49頁; 【3】王本陸,《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07頁; 【4】張嘉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灣師大書苑,1999年版,第4頁; 【5】鄭夢丹,《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及困境》,現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10期

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篇四

為深入貫徹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xxxx—20xx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鄭州市教育局關於加強課程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豐富課程體系,激發校園活力,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特色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結合我校育人目標和辦學特色,制定我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一、課程背景

(一)學校基本情況

鄭州市第四十四中學創建於19xx年,坐落於鄭州市慶豐街12號,是鄭州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完全中學,鄭州市示範性高中。學校以“厚德博學,勵志篤行”為校訓,追求“尚德尚能,惟勤惟績”的共同價值,形成了“和諧向上、求實創新”的校風,“敬業樂羣、誨人不倦”的教風,“志存高遠、學而不厭”的學風。學校遵循“特色促發展,師生共成長”的發展思路,彰顯“空乘”為主的藝術特色,推動了學校素質教育的蓬勃發展,整個校園校風正,學風濃,和諧而富有生機,得到了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培養目標: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温文爾雅、充滿自信、勇於擔當,具有創造力的現代公民。

(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基礎

學校佔地面積33畝,建築面積15315平方米;有實驗室6個,功能教室約40個,操場正在建設當中;有42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8個教學班,高中24個教學班;2100餘名學生,150餘位教職工,均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學歷,其中高級教師39人,中級教師46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51人,省、市級骨幹教師和學術技術帶頭人31人。可見,學校不僅具備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的物質與環境基礎,還具備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的師資力量。

(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期待

1、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是落實國家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需要

3、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是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4、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抓手

二、校本課程的目標設定

根據國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性文件和學校的培養目標、學生需求,兼顧特色發展和學校實際,構建適合學生主動和諧發展的課程體系,培養勇於擔當、自信、陽光,有創新精神與公民意識的現代人,確定現階段我校校本課程的目標與定位。

(一)學會交往與合作。懂得平等與尊重、寬容與理解、關心與互助、擔當與合作,講究現代文明禮儀,提升團隊素養與領導力,實現合作共贏。

(二)學會認同與認可。認同自我,認可他人,講究規則意識,提升堅韌、健康的心理品質。

(三)學會探究與創新。學習一門探究性課程,動手操作,由轉變、改變到創新,不斷培養窮究物理、格物致知的科學精神。

(四)學會生存與生活。有安全意識並掌握安全技能,掌握一至兩項健身技能,發展一項健康休閒興趣愛好,培養志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保持自信與個性,實現個人價值。

(五)具有國際視野。不僅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民族文化自信,又能夠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視野下審視傳統,主動融入又保持自我尊嚴,理解國際文化與規則,具有國際視野。

三、校本課程結構

學校校本課程規劃三類課程:探究實驗課程、學科發展課程、特色發展課程。同時,結合創客教育,將學校校本課程納入創客課程建設。課程呈現形式可以是校本課程,也可是社團形式。以社團形式呈現的校本課程,必須有完備的社團章程和社團成員招募書,常規性開展社團活動。

(一)探究實驗課程:設置“拓展探究課程”與“融合探究課程”。以理科探究創新、學科融合課程為主,強調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動手操作等深度學習方式。側重培育理科見長的創新型人才,使參與學習的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的體驗與探索的樂趣,發展問題意識,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二)學科發展課程:設置“語言文學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和“國際理解課程”。關注興趣與愛好,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增強責任意識與使命感,開闊視野,突出個性與品質的培養,側重學科素養、學科拓展、合作交往、心理健康、個性發展、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融合、國際規則理解等素養的培育。

(三)特色發展課程:設置“德育特色課程”、“空乘特色課程”和“藝體特色課程”。充分發揮“弟子規”、禮儀教育等特色德育課程的影響力,以德促智,以智養德,德智相融;彰顯“空乘”、美術、播音主持、“藝體”特色,讓整個校園浸潤在美育的河流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綻放出多彩的人生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