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法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61W

教學法論文(多篇)

教學法論文 篇一

關鍵詞: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綜合能力;國家預算管理;課堂教學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是指將教學對象劃分為學術小組(人數可根據教學班的大小確定,一般為6~10人),就所學知識涉及的社會熱點和學術熱點問題進行介紹與討論,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其深入學習和繼續學習的潛力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

一、國家預算管理課程特點及其教學現狀分析

(一)國家預算管理課程的特點及培養目標

1.課程特點

歸納起來國家預算管理課程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一是具有很強的實務性。國家預算管理作為管理導向的課程,強調製度安排和程控機制,具有突出實務的特點。比如在預算管理過程中涉及到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決算編制三大主要環節,而每一環節又包括繁多小環節。這些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實踐活動,都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向學生説明,並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強的綜合學科性。國家預算是國家年度財政收支計劃,涉及面廣,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人們要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它。國家預算的含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視角而定,如法官認為預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經濟學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對預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是根據自己所受教育及職業的視角來定義和理解國家預算的。由於國家預算管理課程是要教會學生全方位、正確理解國家預算的內涵及管理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政治學、經濟學、會計學、行為學、管理學、財務學和其他學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國家預算管理教學應該建立在一個廣闊的多學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學生傳達相關知識。

三是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國家預算具體反映了各級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響社會各階層、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利益,可以説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2.培養目標

中國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關的專業都開設了國家預算管理課程(有的學校課程名稱為政府預算管理),儘管每個學校的具體目標會有所不同,但該課程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即通過學習本課程使學生重點理解和掌握預算管理的相關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預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儘可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二)目前國家預算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感到教學內容枯燥乏味

在國家預算管理教學中,充滿了各種“概念”、“意義”、“作用”、“程序”、“方法”、“規則”等較為抽象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是學習、理解國家預算管理課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預算管理實踐必要的理論基礎。目前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老師傳授,學生記憶。如此龐雜的內容使得學生無所適從,也使得學生感到乏味。

2.缺乏實踐基礎,學生不能透徹理解原理

國家預算管理的實務性特點決定了教學內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識與實踐聯繫緊密,這就使得對這些原理的理解與掌握,應以一定的實踐操作為基礎。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光靠抽象的書本傳授方法來教學,學生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

3.難以實現從理論學習向實踐操作的跨越

實踐教學在國家預算管理課程的教學中應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實踐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應是立足理論、強化操作,突出應用。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卻只注重理論教學,使學生通過理解理論來主觀想象處理實際問題。

二、在國家預算管理教學中引入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的方案設計

(一)分組

主要包括人數和成員組成。一是人數。根據教學班總人數及本課程教學安排確定,一般為6~10人。二是成員組成。成員的安排首先以便於學生分工、溝通、合作為標準;其次還應優化組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第三充分考慮學生意見。

(二)討論內容設計

1.國家預算管理過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預算編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門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國庫集支付、政府採購、非税收入的“收支兩條線”等;決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對決算數據的分析、審計案例等。

2.國家預算管理與改革中的熱點問題。包括國內外理論界與實踐部門討論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

3.國家新出台或新修訂的各相關制度與政策。重點關注其背後的理論依據。

(三)討論方式設計

指根據不同的討論內容選擇不同的討論方式。具體為:

1.小組內討論。這種方式主要是小組各成員根據確定的主題,進行分工合作,並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反覆協商調整,最後達成小組共識,形成書面結果。這種方式適用於對當前國家預算管理與改革中出現的重大熱點問題,需要在全班確定同一主題進行討論的情形。該討論在課堂外進行。

2.先小組內討論,再課堂展示。這種方式是先進行小組內討論形成小組結果,然後由小組代表在課堂發言,以展示本小組結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組成果。這種方式適用於教師根據整個課程的教學安排,結合實際,擬訂若干討論主題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組分散討論的情形。該討論在課堂外、課堂內進行。

3.先小組內討論,再小組間辯論。這種方式是先進行小組內討論形成小組結果,再以辯論會的形式,各小組間進行辯論。這種方式適用於爭論比較大或適合辯論的主題的討論。該討論在課堂外、課堂內進行。

(四)方案實施安排

可將上述討論內容和討論方式設計為基本模塊,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可單獨適用,也可組合適用,可在課堂前進行,也可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實施,還可利用專門的課堂時間開展。

三、引入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學時間的安排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活動,它是整個國家預算管理課程教學體系的一個組成環節。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環節與其他各教學環節的關係,合理安排其教學時間。具體步驟為:第一,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大綱的安排,確定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的比重;第二,根據課程教學時間總數,確定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的課堂時間總數;第三,根據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的具體方案,確定每次教學的時間長度;第四,根據課程教學的進度及內容安排,確定每次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的時間點。

(二)教師的角色定位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把這個工程做好,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夠把握和全盤駕馭整個教學過程,另一方面,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分析、研究、討論。這就要求教師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即充當一個優秀的組織者,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習、討論的氛圍,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以及深入思考。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控制引導討論範圍不偏離主題;特別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師自己的觀點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會影響學生的自由發揮,影響教學效果。教師應不斷誘導學生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讓針鋒相對的觀點都能夠表達出來,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對一些性格內向、對討論望而卻步的學生,教師應做好其思想工作,幫助其克服自己的弱點,鼓勵其大膽參與討論。

(三)討論內容及方式的確定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不是短期、偶然性教學,而是一個長期、系統性教學。因此,應對討論內容及相應討論方式制定一個長期規劃方案。最好的方式將討論內容是建立一個資料庫進行管理,該資料庫可根據討論內容的類型設幾個子庫。具體對國家預算管理課程而言,可設三個主要子庫:一是典型案例子庫;二是熱點、難點問題子庫;三是新出台的制度、政策子庫。資料庫的資料應根據適時更新,做到與時俱進。

(四)討論結果的評價

每次討論後,教師要及時給予總結和評價,且評價不能過於簡單。教師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並進行打分,記入平時成績。二是對於討論中湧現出來的新思想、新觀點和帶有啟發性的意見,給予肯定和認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發揮想象,從而提高思考能力。三是對每次討論所運用的理論知識、難點、重點進行概括,總結完善和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四是提出本次討論的不足之處與成功之處,建議學生取長補短,以提高其綜合能力。

另外,還應注意優秀成果的展示。首先對每次討論的書面成果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並評選出優秀成果;然後對於優秀成果在課堂上給予公開表揚,並在適當範圍內進行展示。這樣既可以鼓勵學生多出優秀成果,又可對其他學生起到示範作用。

四、結語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具有明顯的功效,但它是一種系統性的教學活動,其功能的發揮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的運用,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並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in(2003)ngtheCase[J]ardMagazine,September-October:56-65.

[2]梅金平。“案例教學法”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改革創新發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論文薈萃:第

三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陳雪。“開放式”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0).

[4]馮覺華。動態課堂教學: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8,(5).

教學法論文 篇二

以讀為本,教給學生讀的方法。葉聖陶先生説過:“所謂閲讀就得讀,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教師應引導學生閲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讀”去感受、去聯想、去認知,吸取文章的營養,久而久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真正達到“不教”的目的。如單元教學,教師應教會學生首先應根據要求,確定精讀、略讀的內容,對於典範文章、精彩文段,須運用精讀方法,動筆圈點勾畫,摘抄名言警句,體會詞句含義,做到“口誦心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給學生自設閲讀的目標層次,引導學生根據課文預習提示課後練習,定出每次閲讀所要解決的問題,養成帶問題閲讀的習慣。再次,教會學生能進行比較,從整體感知單元課文的異同點,加深對單元教學內容的理解。

教給學生準確理解詞義、分析文章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語文閲讀不超脱字、詞、句,因而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對於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顯得至關重要。例如教《祝福》一文,文中寫祥林嫂被婆家綁架,魯四老爺先説了“可惡!然而……”,又説了一句:“可惡!”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閲讀上下文,明確第一句話是在魯四老爺知道祥林嫂被綁架的消息後説的一句話,指導學生聯繫本文第一自然段對魯四老爺的描寫去理解;第二句話是在衞老婆子夥同祥林嫂婆家搶走了祥林嫂又來魯家所説一句話,聯繫前文祥林嫂是如何到的魯家,我們可以理解第二個“可惡”。在平時教學中,我緊扣預習提示、教材上課後練習的知識點,將“長文”縮“短”,大膽處理教材,以簡潔、明瞭的語言,捕捉、概括知識點所涉及的內容,逐步培養學生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通過這些,讓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方法,並將學到的方法遷移到其他課文,培養學生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

教會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能力。系統論的整體原理告訴我們: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語文教材以單元編排,每個單元都有其具體的教學要求和知識點。例如國中教材中的議論文知識點,分散於幾個單元中進行教學,這就出現了一種情況:議論文的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都是零散的,難以形成完整體系。因此,教給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方法,將分散於各單元的知識點聯繫起來,在頭腦中形成議論文的整體概念,才能使學生真正具備閲讀議論文的能力。如先讓學生弄清議論文三要素之間的區別與聯繫,使學生明確,三要素與議論文結構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弄清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係、分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係。才能明白議論文的結構形式;再讓學生明確議論文論點提出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論點的位置可以放在段首,也可以放在段中,還可以放在段末;而論據則要讓學生明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大類;論證方法可分為立論、駁論,知道立論是正面講道理,多采用舉例、講道理的方法,有時也運用比喻、正反對比、引用等論證方法;而駁論是駁斥錯誤、反動的觀點,可分為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三種方式,多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歸謬法。這樣,使分散於各單元的議論文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自行將分散於各單元的記敍文、説明文知識點進行系統整理。

此外,還要教給學生提高閲讀能力的技巧。

1、教給學生質疑解難的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人的這些論述都給我們以啟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閲讀中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領悟問題,達到釋疑的目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矛盾”之處提問題,如教《孔乙己》一文時,可抓住結尾“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提出為何既用“大約”,又要用上“的確”,是否矛盾,從而引導學生回顧課文,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以此讓學生掌握從課文“矛盾”之處生疑,從回顧課文中解疑的方法。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前後照應中找疑問,從文章正面描寫與側面襯托的關係中找疑問。這樣,圍繞“疑”,有的放矢地閲讀,就能達到解難釋疑的目的,提高閲讀效率和閲讀能力。

2、教給評註賞析的方法,提高學生鑑賞的能力。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對閲讀內容的品評鑑賞已成為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因此,指導學生閲讀文章,要注意從作者所處的時代及其文學修養、世界觀等方面去品評作品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用正確的態度去鑑賞作品,分清作品的精華與糟粕,培養學生健康的閲讀習慣,提高學生文學鑑賞的能力。

教學法論文 篇三

課堂引導是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熱情的基礎環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會進行相應的引導。但是,在現階段國小語文教學中,依舊存在忽略課堂前引導的情況,導致國小生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對此,必須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加並創新課堂教學前的引導工作[2]。情境教學法作為現階段教學方法之一,能夠將學生拉入學習的情境中,讓學生快速進入角色,將其應用到國小語文教學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例如,在《神筆馬良》一課教學中,如果不能有效做好課前引導工作,學生對《神筆馬良》學習熱情不足,勢必會影響到國小生的學習效率。相反,如果利用情境教學法做好課前的引導工作,將會讓學生帶着亢奮的情緒走入課堂學習,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在教授《神筆馬良》一文中,可以進行如下的引導:“同學們,你們手上是不是都有寫字和畫畫的筆啊,在前不久老師發現一隻特別神奇的筆,用這個筆畫出來什麼畫都能成為現實,你們想不想見一下這隻筆的神奇之處啊,下面就讓我們看一下這隻神奇的筆都畫出來什麼。”通過簡短的小故事,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神筆馬良》的情境中,讓學生了解有那麼一隻神筆畫什麼都能夠成為現實,再讓學生熟悉這支筆的神奇之處,然後再通過“下面就讓我們看一下這隻神奇的筆都畫出來什麼”一句話,使教學情境更加深入,有助於提高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以及對神筆的好奇心,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在語文交際用語中的應用

語文可以説是母語教學,尤其是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是學生學習母語的基礎時期,而交際用語教學作為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項目之一,對培養國小生語文交際能力非常關鍵。但是,在現階段的國小語文交際用語教學中,還依舊存在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的現象,缺乏對國小生的有效教學,使得國小生整體語言交際能力不高,不利於國小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而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國小語文交際用語中之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對學生展開語言交際教學,對培養國小生的語文交際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4]。例如,在《誰的本領大》一課教學中,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從幾種動物的角度論述,通過幾種動物的對話來了解到底誰的本領大,引出這一段對話內容,主要是受到森林獎勵勛章而引發的。在這節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創建角色扮演情境,對每個國小生進行角色分配,讓學生進行對話,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加強相互之間的交際對話,然後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對換,讓學生體驗一下各個角色的立場,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對提高國小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總結

教學法論文 篇四

(一)

中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教育要想有一個好的開端,就必須提高中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就中學教師來説,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與教學活動能高效率,但這並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環境與小環境等主客觀原因,無論如何,學習、掌握、借鑑各種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則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瞭解國內外先進的數學教學方法,找出各種方法的優缺點,然後根據中學的實際情況,吸收他人教學方法的長處,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個新的台階,從而促進中學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國內外中學數學施教的對象都是中學生,年齡段在13-18歲,心理髮展階段屬於青少年期,他們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認知水平,教學內容大同小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遵循的原則基本一致;正是由於在施教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學數學教學存在着可比性。比較中西方中學數學教學方法,發現有如下的相似之處:

(1)教學程序基本一致。各國中學數學講授新課基本上採用這樣的程序: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學預習: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所學的內容;鞏固所學的內容;檢測所學的知識。

(2)講授法是各國中學數學教學普遍採用的基本方法。不論中國還是美國,或者西方其他發達國家,數學知識的傳授基本上是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助。

(3)普遍重視啟發式教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學方法改革,中學教學也不例外。通過教育改革各國都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素質、培養能力的教學,尤其重視啟發式教學思想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①

從中學數學教學實際來看,我國的教學方法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別,主要表現在:

(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關係和作用不同。中國大部分的教學方法都是以老師為中心,有“重教輕學”的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大都是採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主要是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的。儘管我國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但由於會考、大學聯考對學生的影響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數學校教育自覺或不自覺地滑向了題海戰術、應試教育。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於學生記住數學概念、數學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較深、較難的數學知識。但弊端是很明顯的,它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注意探索學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注重應用教育,鼓勵學生髮展。在教學過程中講究自願,學生享受學習的充分自由,學習比較輕鬆愉快。

數學教學中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不同也造成教學氣氛有明顯的差異。發達國家中,老師和學生基本上是朋友關係,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導提示的作用。課堂上老師有目的地讓學生討論,學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時老師甚至可以別出心裁地把課本搬到野外與學生們一起在明媚的陽光下、柔和的清風中愉悦地學習。這種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增加對學習數學的快樂,減輕學生壓力,造成歡快的教學氣氛,但中國學生長期以來處於嚴格的課堂管理中,強調教室、強調自己的座位,老師也不敢放開,擔心過分放鬆,會造成課堂上活潑有餘、嚴肅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亂場面,因為學習到底不是娛樂。同時由於中國傳統思想習慣不同,在嚴重“尊師”思想的影響下造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分嚴肅,學生過分緊張,再加上數學不同於文科,故事性的內容少,更加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很容易感到疲憊懈怠,致使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差生把學習數學當成是服“若役”。

(2)對培養能力與個性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同。在發達國家中強調個性的培養,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因而分層次個體教學方法使用得比較多。比如他們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學校論的教學方法,及計算機程序教學法(把所要學的知識編成程序,讓學生面對計算機自學)。這些方法強調自學,注重因材施教,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但這樣的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學生很少聽到老師主動的講解,難以與同學進行互相幫助,互相影響;此外使學生很少接觸到課本以外的數學知識,影響學生的社會化。我國一般採用的教學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鍋飯”的統一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有利於教師全面考慮、統籌安排,教師易於把握節奏。但是容易造成優差生的嚴重分化,教學沒有針對性,不利於因材施教,實際上忽視了個性的差異。

在國外的數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瞭解和溝通。如美國一些學校使用的教學日記法,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教學中的思維過程、心理狀況,使學生與教師能經常通過日記進行交談,教師易於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興趣及個人思維風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個體差異,教師能從學生的這些資料中綜合出各種學生的成就抱負水平、焦慮水平、意志水平,從而設計出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水平。而我國教師過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對忽視了非智力因素,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們之間形成隔膜,老師對學生的心理、情感、動機、興趣難以瞭解,無法得到反饋,學生的焦慮、交際需要等得不到及時的滿足。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教學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與應用數學教育的思想存在差異。國外的教學方法一般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重視應用數學教育,具體反映在注重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數學中採用的例子儘量來源於現實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學法(複合的現實數學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針對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進行討論和探索,最後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深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他們利用數學眼光看問題和建構數學模型的意識,培養了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後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當然如果過分地聯繫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我國的教育目標雖然説重視應用教育,但至今未有與之協調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成了紙上談兵,仍然只是從數學本身的結構出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國當前的教育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題是中國教學方法中比較突出的特點,這從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的突出成績可以看出。

(4)教學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學媒體也存在着差異。國外由於經濟和科技發達,直觀教學手段有了極大提高,計算機輔助教學及各類教學媒體普遍被使用。隨着我國教育的改革,中國也力爭改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但由於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體的普及遠遠不是近期可以實現的。③

(二)

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在極力推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因而以後教學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學生的素質。所謂的全面素質可以概括為“四素質三能力”,即:文化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髮展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四素質和邏輯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創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過中外數學教學方法的比較,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認為改進教學方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改善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加強對學生的全面瞭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重視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3)改進教學方法必須與改革考試製度相聯繫,不破除升學率的壓力,就無法使教師與學生從考試的繁重負擔中解放出來。必須改變考試凌駕於教學之上,考試是“指揮棒”的不合理狀況,使考試成為教學的檢測手段,起輔助教學的作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世界上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法,因而對任何好的教學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應根據實際情況,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創立一套合符實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要固守一兩種教學方法,而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學方法的唯一出發點。

主要參考文獻

①王子興主編《數學教育學導論》,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教學法論文 篇五

論文摘要:近年來,集眾家之長的折衷法在外語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對這種方法進行了描述,結合語言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影響探討了其產生的原因,並根據學者對這種方法的評價論述了其特有的優勢。

多年來,語言教學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不斷地試圖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來改進語言教學,於是,英語教學便從語法、翻譯法,聽説法,交際語言教學法,一直髮展到克拉申的自然教學法。然而,大多數教師在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中並不是僅僅侷限於使用某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折衷的方法,也就是説,在課堂上他們並沒有完全按照某一種教學法理論來執教,而是權衡各種理論和方法,按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它們的優點結合起來,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教學需求,這被許多教學法專家認為是明智之舉。

一、折衷法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行了多種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學理論及方法。根據Grittner(1977),Rivers(1981),Schmidt(1989),Stern(1992)等學者的觀點,這些理論,方法,研究及改革無一是全面的,沒能提供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最佳的方法,因而都沒有得到堅決徹底的支持。然而同時,它們又都有其優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教學中都有積極意義,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個完全否定。於是,上述學者及其他學者建議當今最明智的做法是採用折衷的方法,以積極的態度來接近外語教學法上的各種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外語教學中的折衷法並不是把各種教學法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而是一種擇優的做法。折衷主義者認為教師不能把自己侷限於某個單一的教學方法,某一種研究的結論,或某一個學派的思路上;而要了解各教學法流派的特點,熟悉並掌握各教學法的技巧,從各有關的學派及領域中汲取營養,得到啟示。任何一種理論觀點都不是通用的,不能保證直接應用在課堂教學中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教學方法的採用主要取決於具體教學環境的要求。因而,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二、折衷教學法的由來

多年來,應用語言學家及英語教學法專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教學法的多種理論和建議。語言學理論及語言學習理論的發展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方法。人們希望研究的成果能夠直接運用到學校的外語教學中,促進教學過程並使教學活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正因如此,人們經常把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關係描述為從研究到教學的知識轉化。

正是這種派生的關係使教學法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標準,因為在教學過程中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都是由所依據的理論決定的。語言習得理論與語言教學理論一般都很簡單,因此教學法可以被理解為是經過嚴格定義的教學活動和技巧。然而,這種知識轉化模式的基本想法過於理想化,現實與我們的期望相去甚遠。專家們可以定義教學方法中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各種各樣的研究及學術調查也確實為教師們提供了新的觀點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指導他們教學的理論基礎。但教學法往往不是為某種特定教學情境設計的,而被認為是在一般情況下可行的。因而,對於涉及學習動機,學習者人數,班級大小,師生的語言能力等諸多因素的教學情境被理想化。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是語言課堂的一個明顯的特點,而教師中心地位又是課堂活動中值得注意的特點。儘管教師的行為方式會有所改變,課堂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圍繞教師進行,是由教師控制的,所以教師們要根據自己教學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活動。

在關於語言教學的期刊及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學法思想的更替,但在教學法思想更替的同時發生在課堂上的變化卻不那麼明顯。語言學及語言教學理論的新的趨勢並不能自動地引起日常教學活動的改革。普遍現象是:教師們並沒有遵循嚴格定義的教學方法,他們在教學中也沒有侷限於某一種教學思路或方法,而是使用基於各種理論派別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早在近一個世紀前就被Jesperson(1904)批判的語法翻譯法的教學活動與交際法的訓練方式在課堂上並存,這就是通常所説的折衷的方法。

折衷法教學是理想的知識轉化模式與不太理想的教學現實之間的成功的調節,教師在對新的教學法正確理解以及對特定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情境認真思考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新的方法,而以傳統方法中的某些有用的技巧作為適當的補充。

三、學者對摺衷法的認可

許多語言學家及教學法專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肯定了折衷法的可行性。

“從語言的角度看,語法向交際能力的轉變絕不像看上去那麼明顯。從形式上,教學內容可能轉為以功能而不是語言形式為標準劃分,如指令而不是祈使句,詢問而不是疑問句等等。但意義仍然是包含在語言載體中從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傳送,換言之,當信息被編碼傳送,而接受者可以毫不費力地解碼以理解説話者意圖時,交際過程才得以完成。”(HenryWiddowson,1990:4)。

折衷主義觀點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觀念,這種觀念使我們可以從全新的角度或從新的聯繫上去看待以前對各種問題的理解。這樣原來的衝突和矛盾就可以得到解決。在注意的焦點轉移,發現以前的非此即彼的認識問題的方式不切實際或顯示出早期對問題的理解不恰當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Prabhu1987:108)

“教學不僅是追求時尚,教師的任務是從現有的理論及方法中提取與自己的個性及教學情境相關的材料及其活動方式。”(SusanHolden,1989)

Hammerly(1975:17)認為沒有必要從推理和歸納方法中作出絕對的選擇。他説:“追隨時尚的教學方法或許會忽視一個重要事實,即某些語言結構適合用推理的方法教授而另一些用歸納的方法能夠學得很好。”

Bolinger(1968)則反對依靠那些趨於把語言教學分成各種流派的語言學理論。“一個專業教學工作者應有他自己的思想,他會對各種不同的語言學理論心存感激,但這只是因為它們為他提供了選擇的餘地。教學就像每個人的生活一樣,有着自身的標準,並以此為基礎根據自己的需要把各種有用的條件和材料綜合起來。教師能否準確劃分各種理論派別無關緊要”。

四、折衷法的優勢

在折衷法中,教師對一切教學技巧、教學改革、新理論、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及其成果,都持一種開放的心態,這使得他們可以在應用目前流行的教學法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其他教學法流派的長處,事實證明這種博採眾長的方法比其他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更有益。

因為可以廣泛吸收現存各種教學法的長處,折衷法有其自身獨有的優勢。在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調節者,可以避免流行的教學法的缺點或與自己的教學目標、內容和環境不符的方面,而採用其他教學法加以補充,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好地為教學目的服務,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DavidHill&SusanHolden:(ed)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ModernEnglishPublications,1990

2,owson:AspectsofLanguageTeaching,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3,n: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6

4,hu:SecondLanguagePedagogy,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5,RodElli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LanguagePedagogy,MultilingualMatters,1992

6,:ApproachesandMethodsinLanguageTeaching:Adescriptionandanalysi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

7,Wedell.M.: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FromTheorytoPractice,HigherEducationPress,1995

教學方法論文 篇六

其一,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人們在某種範圍內根據特定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因此,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侷限性。就拿較為簡單的講授法來講,它利於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在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知識,系統性強,亦可引發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還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聽講能力。因此,較適合於中高年級,而且宜用於教材系統性較強的內容。

其次,只有實現有關教法的優化組合,才能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驗告訴我們,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提高,依靠多種因素、多種方法的綜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學方法上的‘百寶箱’。”美國的富蘭克爾也説:“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簡單否定某一種方法或把某種教學方法的作用加以誇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實際的。

再次,應注意選擇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機統一。選擇教學方法,核心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與學在教學的動態發展中得以平衡,最終使預定√本站★√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的實際效果相一致。為此,就應充分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怎樣才能學得更好。也就是説,應按照學生學習的一般程序來選擇或設計教學方法,切忌簡單套用某種教學模式的做法。

教學方法選擇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學論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值得我們借鑑。按其基本精神,選擇教學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個步驟:(1)明確選擇標準;(2)儘可能廣泛地提供有關的考慮方法,便於教師考慮和選擇;(3)對各種供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各種比較。

參考上面的説法,我們認為選擇教學方法的程序可分兩個步驟完成:

第一步:學綱、分析教材,確定目標。由於教學方法始終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因此,要選擇好教學方法,就必須首先了解大綱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點和編寫意圖。

第二步:選擇教法、綜合比較,確定方案。選擇教法既可直接考慮採用綜合性的教學方法,也可採取將有關基本的教學方法加以有機組合的辦法。特別是後者,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被絕大多數教師所採用,應作重點考慮。一般來説,可以按照一節課中教材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分階段來考慮教學方法的選擇。

下面,以“平行四邊形”(第一課時)的教學為例,説明教法選擇的做法和步驟。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數學教學大綱》中關於平行四邊形概念教學的具體要求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這部分教材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由解放軍的紅領章引入,通過度量引出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2)解釋説明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這一特徵;(3)通過教具演示和插圖等説明平行四邊形具有可變性這一性質,並舉例説明它在實際中的應用;(4)分別介紹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5)用韋恩圖説明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教學的重點應該是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及其特徵。為此,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其特徵,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及其在實際中的簡單應用,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瞭解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從屬關係;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間觀念;結合教學進行熱愛解放軍和端正學習目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