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法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92W

教學法論文【多篇】

項目教學法論文 篇一

論文摘要:實訓課程是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文章首先分析了項目教學法的特點,然後以電子產品整機裝調實訓課程為例,討論了項目教學法在高職電子技術專業中的應用問題。

論文關鍵詞:電子產品整體裝調實訓,項目教學法,應用

前言

電子產品整機裝調實訓課程是電子技術專業學生在學習了模擬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等專業理論課程之後而開設的一門集教學、設計、裝配和調試為一體的實踐課程,一般實訓時間為4周。該課程局有非常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傳統的實訓教學中,首先是教師講解原理和注意事項,然後學生機械的按照的老師的指令完成任務,最後教師按照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表現和實訓報告給出學生實訓課程的成績。這種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完成任務的實訓模式,會導致學生不願動腦,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必須改革原有的實訓教學模式。本文筆者嘗試將項目教學的方法引入到電子產品整機裝調實訓課程中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使他們畢業後能更好更快的適應工作崗位要求。

1項目教學法及其特點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以行動為導向,以實際生產的工作任務為主線,由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實際工作的全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主體地位變成了學生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

(2)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變成了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在這種學習環境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3)實踐性強,更有效地實現知識與技能向實際應用的遷移,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習慣。

2項目教學法在電子產品整機裝調實訓課程中的應用

2.1確定項目任務

高等職業教育不要求培養學生能設計一個複雜的整機電路,但應該能看懂或基本上看懂各功能塊所起的作用,對於學過的單元電路應能夠正確選取和使用。而電子產品整機裝調實訓課程是高等職業院校電子與信息技術類專業一項重要的集中技能訓練,是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我們將超外差收音機裝調作為電子產品整機裝調課程的實訓項目。通過本次實訓,我們要求學生具備以下能力:①能熟練使用常用工具和儀器儀表,並且能掌握焊接技術及焊接工藝;②具備元器件識別和檢測能力;③具備分析典型、常用電路能力;④具備電子產品裝配、調試和指標測量的能力;⑤具備一定的分析、總結能力。為了使學生達到以上能力,

把實訓項目一共設計成3個子項目,具體如下:超外差收音機的安裝、調試和性能參數測試。

2.2制定計劃

電子產品整機裝調實訓課程要求每個學生製作一個收音機,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基礎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每個實訓項目制定詳細的計劃。比如收音機安裝項目,對學生的焊接技術、工藝和元器件識別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雖然他們大一都進行了這幾個方面的實訓,有的同學掌握的比較好,那麼安裝項目就可以很快完成,而有的同學可能焊接技術還不達標,那麼他就要計劃安排時間先練習焊接。因此,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知識結構制定計劃是非常必要的。

2.3項目具體實施

1、準備階段

首先教師佈置本次實訓要完成的項目、實訓目的、基本要求和具體任務。其次學生根據教師佈置的具體任務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查閲相關方面的資料,比如:超外差收音機的原理,元件的識別與檢測,收音機的統調與維修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選擇性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引導學生學習,但教師不必面面俱到,而要點到為止,要留給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

2、實施階段

為了推行項目教學法,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引進了貼片生產線和插件生產線。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實際的工作經驗,我們完全按照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的模式,可將學生分成3組,每組10人,選取一名組長,負責實訓材料的發放和工具的領用等。在實施收音機安裝子項目時將生產線分為十個工位,包括準備工位、元件成型工位、元件插裝工位(每個工位可負責插3-5個元件)、元件插裝檢驗工位、波峯焊工位和焊點檢驗與修整工位。在完成了收音機安裝項目後,本組成員對自己生產的收音機進行調試,每個學生至少調試一台,目的是讓每個學生掌握調試電子產品的技能,在完成此子項目時,首先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收音機的原理、電路板識圖和收音機調試的方法等,教師可以對學生加以引導,是學生能掌握收音機調試的方法與技能。在學生完成收音機調試後,還應對自己調試的收音機進行性能參數測試,主要測試頻率範圍、靈敏度、選擇性、不失真功率和整機頻率響應特性等參數。學生不僅要自己學習測試這些參數的方法,還要準備一些自制的設備,比如在測試靈敏度時要求每組自制產生標準電磁場的裝置。除了學生自己測試參數外,還應有質檢員測試,質檢員可有同組的其他成員擔任。

2.4項目評估

項目評估是項目教學實施情況的驗收。在學生完成項目之後,教師應組織學生展示其成果,並進行討論、總結和評價。分析評價主要是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在充分享受完成作品後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同時,還能客觀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使他們學會欣賞和肯定別人的長處。最後教師在學生評價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做適當的點評,並幫助學生作歸納總結。

3結語

電子產品整機裝調實訓課程實行項目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一方面項目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項目教學法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與企業工作情境高度一致,讓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學到了知識,使學生在校內學到的技能與職業崗位需求之間的差異更小,學生的職業氣息更濃,為以後畢業直接上崗打下基礎。項目教學法能使教、學過程和實際工作過程達到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 徐思成。“項目教學法”在電子產品綜合實訓課程中的應用[J].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 13(1):42:45.

2 丁琦,楊龍。項目教學在計算機基礎實訓課程中的應用[J].煤炭技術,20xx,29(3):211-212.

3 史翠蘭。 項目教學法在CAD/CAM實訓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20xx,5:61-62.

情感與態度在國小英語教學中運用論文 篇二

摘要: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其學習自主性不強,學習活動帶有很大的情緒化傾向,他們學習的堅持性和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當時的情緒和興趣的影響。因此,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情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實施情感教學是培養學生積極情感、消除 消極情感、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

關鍵詞:

國小英語教學;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國小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情感教育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積極的情感去教育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從中得出積極的肯定的反應,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當今的“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教育的重點。國小時期,是學生正處於兒童期向青少年期過渡的時期,是學生認知、情感以及個性急劇發展的時期,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講,英語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學生的身心能否健康發展取決於情感這一極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那麼,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呢?

一、創建愉快的課堂氣氛

情感狀態包括激情、熱情、焦慮和緊張等等。其中熱情是掌握整個人的身心、決定思想行為基本方向的強烈、穩定而深刻的情感狀態,具有很大的行動力量。而對外語學習活動經常產生較大影響的因素則是情緒緊張狀態,情緒緊張會使學生張口結舌説不出話來,注意力渙散,對錯誤的控制能力減退,記憶力下降。因此外語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創造一種愉快的課堂氣氛,儘可能使學生形成有利於學習活動的情感狀態,隨時注意降低或消滅學生緊張的情緒。少年兒童心理特點為情緒多變,引導得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促進他們學習的快速進步。因此,就國小英語教學而言,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熱情和降低或消滅緊張情緒同等重要。

(1)以演育情

情感總是與情景相伴隨的,創設真實情景讓學生表演是每一位英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功之一。在愉悦的情景中表演,學生產生了真實情感,激發了學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2)以歌激情

音樂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把學生帶入各種情感境界,使學生的審美觀、人生價值觀不斷昇華、強化。歡快動人的歌曲,學生又跳又唱,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熱愛學校,奮發向上的積極情感。

(3)以獎激情

對國小生採取適當的獎勵措施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習中取得成功學習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素質教育它能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激發學習願望”。而國小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教師對學生説出儘管只是簡單的一個詞或一句話,都要用“OK ! Good ! Great ! Super ! …”表揚的話給予積極的鼓勵或者是一個讚許的“Nodding or smile ”等。其次,開展課堂比賽也可提高學生的內驅力,我們經常運用個體與個體、組與組、排與排、男女生、師生等各種形式的比賽,最後向贏的個體或團體頒發“小星星”,“小鴨子”,“紅蘋果”等小獎品。哪怕在黑板上畫上一面小紅旗作為獎勵,他們也會高興萬分。知識的獲得來自於競賽活動的過程,學生一旦通過努力,取得好成績,就會產生成功的喜悦,同時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願望。

(4)以畫助情

圖畫是生活情景與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機融合體。一副好的圖畫,能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得到色彩、形象、意境等美的感染。有聲有色的教學激發了情感,增強了學生的形象記憶。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科學的、得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成功的根本保證。但是僅有好的教學方法是不夠的。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有良好的期望,那麼他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都看着順眼,就有可能不知不覺地對學生給予肯定、讚揚和鼓勵。

而學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勵後,會激起對老師的更真誠的信賴和尊敬,從而產生教師所期望的效果。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內容等中介產生的一種共同活動,師生間的良好感情關係能幫助教師積極地、有效地帶領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可以激起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激情。因為情感以興趣、願望、熱情、厭惡、焦慮、排斥等形式構成學生的學習動機,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克服困難、勇往直前,也可以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稍遇困難便望而卻步,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適,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調節和釋放學習的緊張和壓力,重新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希望。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首先要樹立教師的威信,因為教師的威信常常是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教學工作獲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建立應有的威信僅僅靠教師的外語水平高還不夠。有威信的教師在人格方面還應受到學生的普遍尊重和敬愛,在學生心目中成為學習的榜樣。

對國小英語教師來説,要樹立教師的威信,不僅要有流利標準的發音,豐富的語言知識和綜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而不應該靠懲罰或威脅去建立威信。如果一個教師喜歡用威脅或懲罰的辦法去對待學生,儘管學生可能出於對教師的畏懼,暫時認真聽講,遵守紀律,投入當前的學習任務,但那僅僅是表面現象,很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主動精神。國小生喜歡親切、誠懇、關注自己的教師。除此之外,國小生對老師的動作、表情、言語、手勢等非常敏感,如果教師在課上表現極欠冷靜,又缺乏熱情,言語枯燥而毫無感染力,甚至精神不振,態度冷冷冰冰,這就很難在學生心目中產生好的影響。因此教師還應注意言語、教態、動作和精神面貌。一旦教師在學生中建立威信,學生就會對教師充滿信心,不僅喜歡這位教師,而且還非常喜歡教師所教的課,聽課時注意力也相對會保持得長一些,學習積極性、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也隨之會得到提高。

三、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巧妙設計每堂英語課,讓學生體驗成功。

我們應該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大膽、愉快地參與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在各種操練和交流中提高聽、説、讀、寫能力,激發積極學習的情感。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怎樣讓他們動起來,使“動中學,學中動”有機結合。

1、實物巧設情景;實物是最常用的直觀道具,教師應當利用那些易於準備和攜帶的實物,如在教食物或水果單詞時,可讓學生帶上自己喜歡的水果或食物,有了具體的東西,整節課也就有血有肉了。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教師在教學中通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自我發揮和團結協作的機會,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學實踐證明,國小生對角色扮演非常感興趣,這項活動需要學生之間密切配合,積極參與。因此,他們在活動中不僅能積極參加語言實踐,還能注意協調相互的關係並主動幫助較差的同學,以使活動取得成功。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增進了組員間友誼,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3、小組競賽:競賽為學生提供了獲得成功的重要機會。針對國小生集體榮譽感強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小組競賽中,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勝利。例如,在學完數字1-10後,將學生分組進行報數比賽,説得又快又準的組為優勝組。各組學生都能認真準備,積極配合。

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積極參加語言活動的意識,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玩、摸、演、唱、畫等形式,不僅能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學生一旦形成了成就感,就會產生更強的進取精神。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需要,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國小英語教學既要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還要結合兒童學習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注重情感的培養,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語言氛圍中耳濡目染,循序漸進。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促使學生學好英語。

參考文獻:

黃振遠。“情感的內涵及其與英語課程的關係”《中國小外語教學》2003年第十期。

葉奕乾、祝蓓裏。《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黨立新。《英語口語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淮陰師院學報》年第一期。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麗、朱麗萍。《情感教育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中國外語語言教育與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情感與態度在國小英語教學中運用論文 篇三

一、國小英語教學實施中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分析

1、國小生在智力發展方面具有特殊性

國小階段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小生的智力發展與幼兒的智力發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別,在幼兒階段的學生其獨立認識世界的能力還沒有基本的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外在事物的表面,對知識的學習能力也沒有很好的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獨立探究問題的能力都不強,而國小階段的智力發展與幼兒階段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異。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學習能力的增強,國小生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對知識的學習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注意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並且這一階段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經驗,並且能夠將已有的生活經驗運用到學習當中,運用自己獨有的認識周圍世界的方式,來了解新事物,探尋新知識。在這一時期,國小生的語言能力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對原有的漢語學習已經到了一定的水平,這為英語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國小生在心理髮展方面具有特殊性

中國小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學學生對新鮮事物雖然依然保持着較為強烈的好奇心,但是,中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對新鮮事物的選擇,已經明顯帶有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方面所表現的個性化的差異較為明顯,國小生與中學生相比較則存在明顯的特殊性,最突出的是國小生對認為有趣的事物會馬上產生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探尋事物的熱情被點燃,國小生的探究慾望會顯得更加的強烈,並且國小生喜歡在問題的探尋中表現自己,喜歡展現自己非同尋常的一面,希望自己的卓越與不同能夠引發別人的關注,並且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充分肯定,甚至在具體的學習中,即便是有了一點點的成績也希望獲得別人的讚許,以此獲得內心的成就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一時期的國小生做事情的目標性不強,學習活動缺乏應有的規劃,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容易虎頭蛇尾,缺乏毅力,經常要在外部引領下才能把事情做好,這些國小生心理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對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具體的國小英語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心理髮展的特殊性,揚長避短推進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國小英語教學有效實施的策略

1、要高度重視口語教學的作用

英語口語表達的能力是英語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小階段是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由於國小階段的英語學習中語法理論方面的知識接觸的比較少,同學們在英語口語交流中,對語法知識的運用還不夠多,這與國中生的英語表達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國中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中善於應用更多的語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可以説國小階段是英語口語表達訓練的最有利的時期。國小生與成人相比較,更願意勇敢的嘗試,在口語表達訓練中,更敢於表現,並且國小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只要教師有一個準確的示範,同學們模仿起來也不會太困難,對口語的掌握速度也更快,而且國小生是記憶力較好的時期,也是良好的語言習慣培養的最好時期,因此,教師要充分抓住這一英語口語教學的最佳時機,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下大力氣培養國小生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促進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2、要以體態語言的運用促進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體態語言在國小英語教學中的巧妙運用,可以有效促進國小英語教學的實施,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要運用體態語言要力求恰當,體態語言的運用要自然得體,不要在運用中,表現的動作過於誇張,讓同學們覺得有些難以接受,過於誇張的體態語言甚至會影響同學們的注意力,不利於教學的有效開展。要讓體態語言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要求教師在體態語言的運用中,要恰如其分的運用好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激發起同學們極大的學習熱情,調動國小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豐富的體態語言促進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3、要結合豐富的英語課外活動促進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英語課堂教學是國小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平台,有效的課堂教學依然是國小生英語學習的主體,但是在具體的國小英語教學實踐中,單單依靠課堂有限的時間和刻板的教學形式來開展英語教學,時間久了,會讓同學們覺得教學方式與內容過於單一,教學的方式有些枯燥,而以英語學習為內容的課外活動的開展,卻很好的解決了這個矛盾,有利於國小英語教學的可持續的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把課堂教學與課外英語活動有效的結合起來,針對不同的年級,採用不同的英語課外活動方式,其活動內容既可以有以英語為內容的表演活動,也可以進行英語歌曲的競賽等活動,並且在英語活動的開展中要注意二者在內容上要有效的結合,做到內容結合恰到好處,相得益彰,讓課內與課外,緊密的結合,促進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三、結論

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對促進國小生英語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對國小英語教學的實施問題進行探討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對相關問題開展了嘗試性的探究,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對國小英語教學有效實施提供一個有益的借鑑。

淺論國中古詩教學法論文 篇四

一、課題的提出:

生活中有美,古詩教學中也有美。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中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它是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的一個切入點,尤其是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 70 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體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中學古詩的教學,對於中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指出: “ 中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 , “ 以生為本 ” 的教學理念始終警策着我們。中學語文古詩教學是個難點,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基本上是一個路子教學:老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後背誦。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如創設情境教學古詩,利用音樂欣賞古詩,進行美的古詩教學研究,利用網絡進行古詩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等,但總覺得這些教學模式內容豐富,且只留於形式,這樣的模式教學,也只能是強硬地灌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更何況中國的古詩詩情畫意充滿了美感,這種模式教學卻又讓學生失去了那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反思過去,我們説中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藴藏着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同時,新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這種古詩教學模式啟發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古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是一次自主體驗的過程。近十年來,在美國興起的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過程不是對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積累,而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是閲讀的主體,中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葉聖陶先生説,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實際上,閲讀也需要傾吐,可以説閲讀是伴隨着傾吐的吸收。猶如吃飯,吃飯自然是吸收,但必須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隨着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營養。由此看來,在中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毫無疑問,必須十分尊重學生這種自主性 .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 “ 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的態度 ” .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中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是要把古詩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查閲資料等等,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學習。當然,重視探究性學習,並不意味着接受性學習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記憶、理解等層面的學習沒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學習是探究性、創造性學習的前提。

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完全處於整個學習探索過程之內。現在各種資料充斥着學生的生活,相信學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頭的資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釋字詞的能力理解古詩。

三、課題操作策略:

1 、自主感悟,讀準詩句。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首先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瞭解字義,讓學生大聲朗讀, “ 不求甚解 ” 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在讀中自悟。

2 、自主理解,畫詩意圖。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象,畫詩意圖。古詩把詩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熔鑄在短短的幾十字中,以少勝多,以大見小,給古詩教學鑑賞者留下充分的再創造的餘地。

3 、畫演古詩,探究詩意。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詩意圖形成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又深了一層,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結合自己畫出的詩意圖,對照詩句説説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4 、討論交流,體悟情理,品味語言美。進一步啟示和激發學生深入地體驗和審視感受,領悟詩句中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學生悟法用法,引導學生放寬思維,説自己想説的,不要盲從於書本。

5 、創設情境,感情朗讀,感受意境美、音樂美。中學語文古詩教學訓練重點在朗讀指導上,而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應引導學生感受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古詩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 “ 境 ” ,要求教師範讀,學生領讀,教師學生講讀,指名朗讀和熟讀成誦,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受到美的教育。

6 、改寫古詩,體驗創新。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美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

四、課題實驗成效:

通過一年來的實踐,無論在改變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上,還是在培養學生能力與素質的發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並能通過賞析,理解詩中藴涵的思想感情,達到會背誦。

2 、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探求,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時把古詩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從而真正發揮古詩教學的特有魅力;鍛鍊了學生蒐集、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對古詩的閲讀鑑賞能力,使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2 、通過對古詩的學習與鑑賞,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薰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 、古詩教學並不是為了學古詩而教古詩,該實驗研究讓學生跳出了單純學古詩的境界,拓寬學習空間,滲透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五、課題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中學語文古詩教學是個難點,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基本上是一個路子教學:老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後背誦。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進行美的古詩教學研究,利用網絡進行古詩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等,但總覺得這些教學模式內容豐富,且只留於形式,這樣的模式教學,也只能是強硬地灌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反思過去,我們説中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使學生終生受益。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同時,新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這種古詩教學模式啟發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情感與態度在國小英語教學中運用論文 篇五

情感教育理論在國小英語教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也是新課程對於國小英語提出的五維目標之一。積極向上的情感教育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將情感教育理論應用到國小英語教學中成為了當下學者熱切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實施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興趣

國小生的年齡較小,學習國小英語課程時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英語,因此這一時期是學生培養英語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也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的課堂情感投入和教學形式,直接影響着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和積極性。如果學生長期感到教師對自己冷漠和忽視,就會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對學校的熱愛。相反,如果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實施積極的情感教育,教師用自己的愛心和智慧來引導學生熱愛英語,使學生用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英語的學習中去。教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延長學生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將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效率。在國小英語教學中使用情感教育理論有助於師生之間感情的培養,和諧的師生關係能夠創造出輕鬆愉悦的課堂氣氛,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和温暖,從而更加堅定其努力學習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師生共同克服困難,提高教學成果。

二、應用情感理論,豐富教學課堂

在國小英語的教學中首先應當使學生體會到教師情感的投入,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交流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教師在學生心目手中的地位崇高而又神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態度直接影響着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情感教學理論是教師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使學生倍感温暖,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情感教育使學生願意和與教師互動交流,從而形成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願意學、主動學。教師的稱讚和鼓勵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課堂表現積極的學生教師應多給予積極地評價,而對於回答錯誤或膽怯不敢大膽回答問題的學生,也要給予表揚。

利用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也是應用情感教育理論的重要方法之一。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形式有助於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增進師生情感,培養國小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設情景教學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通過將枯燥的課本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現實案例,使學生根據實際場景中的需要組織語言,觸景生情,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快樂地學習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比如在第三單元課文“Asking the way”中,我們可以創設一個學生較為熟悉的本市街道場景,然後設置一個小故事如遊客迷路、小朋友指路的模擬問答。遊客詢問“Where is the way to the park?”小朋友回答,“Go straight down this street and turn left.”讓幾位學生模擬表演,從中掌握課本上的單詞和語句並把它們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教師也可以參與到活動中去,與學生共同扮演角色模擬表演。這種方式有助於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達到情感教學的目的。教師還可以用生動幽默的英語詞句與學生進行交流,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英語知識。

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情感教育理論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基於學生已經掌握的基礎概念,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給學生創造深入探究知識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動機。使學生在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對知識更加深入地探求,刺激學生學習英語的好奇心。為了使教師充分地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教學過後應當進行教學評估。情感教育理論的應用使國小生在口語交際訓練中熟練掌握語法的應用技巧,對一些抽象性的概念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具象的理解,使學生將現有知識和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對於現有的知識結構有着更加深刻地理解。

國小英語教學應用情感教學理論,有助於從小培養學生對於英語的學習興趣。沒有情感教學理論的應用,國小生很可能由於英語課程的單調枯燥,而喪失對於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從而影響日後英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情感教學理論走進國小英語教學課堂中大有必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運用情感因素,使剛開始接觸英語的國小生都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熱愛英語,學好英語。同時,在情感教育中培養學生開朗樂觀的性格、積極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學法論文 篇六

試論教育為何就是教育

摘要:當今社會,教育究竟是什麼以及該如何定義這一問題已引起人們廣泛思考,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關涉當代教育的成敗,結合當前教育痼疾,從教育的構成要素以及教育的根源、教育的本質出發探析得知教育就是教育。

關鍵詞:教育;教師;學生

教育究竟是什麼?它該如何定義?這個問題引發人們思考的同時,我們不由得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發言權。為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細微到一針一線,可謂“潤物細無聲”;為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教育滲透到一問一答,可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學者,他們對教育的定義更是追根溯源,頗有“樹一宗,學百家,求創新”之風範……但教育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是否真如數學題一樣需要一個標準答案來一錘定音,告訴世人“……才是教育”,筆者認為不然,正如列寧曾説:“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而教育不也正是這麼一回事兒嗎?

一、直面實事:教育本身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第二卷引論中指出:“我們對邏輯學所提出的規律的意義,對‘概念’、‘判斷’、‘真理’等等及其各種劃分做初步反思時,我們決不會僅僅滿足於‘單純的語詞’,即‘對語詞單純的象徵性理解’。那麼產生於遙遠、含糊和非本真直觀中的含義對我們來説是遠不夠的,我們要回到‘實事本身’上去。”[1]所以,我們談到教育,就得回到教育這一事實本身。研究教育,教育的構成要素是必過的坎兒,所以我們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統這三要素的理解,對“何為教育”這一問題的認識有着非常大的影響。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學生。馬克斯範梅南解釋道:“只有當我們真正感受到教育作為一種召喚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時,我們與孩子的生活才會有教育學的意義。”[2]因此,學生能不能成為有意義的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有着莫大的關係。教育者,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都可稱為教育者,並且教育者主要是指學校中的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員。

但這些教育工作人員真是教育者嗎?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得打上大大的問號!在《語文建設》第1期中有一篇文章,其記錄了一節公開課結束後的一個片段:主持人:你希望老師怎樣上語文課?學生:希望老師能讓我們自己讀書、自己思考,不喜歡老師講給我們聽。學生的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教育的根本問題本就是人的發展問題。

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是教育的本質特點。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全賴乎於此,儘管在新課程提倡“學生為主體”這一時代背景下,一些教師仍舊忽略了教育這一本質特點,如一位青年教師上《燭之武退秦師》時就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四個問題都沒有説清楚,並在學生滿臉疑惑想繼續問下去時示意學生坐下,這就是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而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學生思維活躍,超過了自己的預設,致使自己無法掌握課堂。

從何談起培養人是教育的立足點,是教育價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體功能呢?甚至讓我們從何談起教育呢?做教師易,做教育者難。陶行知先生説得好:“要做孩子的先生,先要做孩子的學生。”若教師只是將受教育者當作道具,將課當成舞台,那就是假教育。而教育中介系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聯繫與互動的紐帶,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試想,若教師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沒有使學生成為有意義的受教育者,那我們談教育中介系統也無多大意義,談教育更是“索然無味”。

二、追根溯源:教育背後

在探求事物的本源上,西方哲學一直遵循着古希臘的傳統,認為事物的根源不在其本身而在其背後,故我們再從教育背後談教育,怎樣探究教育背後的原因呢?筆者認為,我們唯有不斷從問題出發進行歸納總結。從教育目的看,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在目前的教育方針中有鮮明體現:“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3]從此段話中,可看到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即社會主義的方向是對人才性質的要求,而一些學者認為“教育是社會的產物”、“教育是政治的產物”,這些恐怕都是對這段話的過度解釋,還有甚者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着手,認為“教育是經濟的產物”,這更是不恰當的解釋。故談對教育的理解,我們還得追根溯源從人那裏開始。葉瀾老師在《新基礎教育》一書中提到,我們過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養成以被動接受現成知識,以適應、服從、執行他人思想與意志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創造精神與能力的人”。

[4]而對這種教育的校正與超越,則是“人的主動發展”,唯有采取主動方式去參與活動並形成積極的關係,在活動中實現自我發展的人,才是能在當今社會實現其生命價值的人和創造幸福的人生的人。如我國新頒佈的《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版)極其強調作為學習者本身的價值,其中“主動”一詞出現12次,“自己”一詞出現了45次,可見課堂逐漸從傳統的“師本課堂”轉向“生本課堂”,語文老師也愈來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江蘇省揚州中學戴老師在上《想念地壇》這一課時,她非常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需力。課上她組織學生一起思考、一起討論、一起研讀文本,使得學生在深刻領悟史鐵生的人生態度這一基礎上,對自己的生命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這堂課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也將語文的“人文性”貫穿其中,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當然,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達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課程目標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源是人。

一些教師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卻忽略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從而在課堂上問一些高於或低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並鼓勵他們展開討論,儘管課堂熱熱鬧鬧,學生討論得面紅耳赤,但問題的結果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意義是什麼,他們都不得而知。這種“偽討論”、“偽合作”的教學也是對教育的過度理解,是一種忽略了根源、架空了根基的“偽教育”。所以,教育是真心誠意為人服務的,而人主動發展後又試圖將所學知識、所得經驗教育給下一代,故為人服務之根本還是為教育服務。教育本身就是這個樣子,它不是被某個詞彙、術語或概念所規定的,應該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像愛和友誼一樣,存在於這種情感的親身體驗中……也就是説,在極其具體的、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就在這兒!就在這兒!”[2]

三、實事本質:教育就是教育

在與孩子的實際生活中,在許許多多微小的經歷當中,人作為父母或老師的意識就產生了,這種意識被馬克斯範梅南稱為“教育學意向”,即“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發現被召喚時的一種主動迴應”。[2]他説:“教育學的意向也是我們面向孩子的最基本體驗,我們將孩子看作是走進我們生活的另一個人,他向我們提出要求,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2]因此我們今後遇到“兒童的閲讀體驗本身是什麼?對一個年幼兒童而言讀書是怎麼一回事?”這類問題時,我們不能隨意作答,倘若僅憑藉自己對教育學、心理學等這些理論的掌握以及平時的教學經驗就設定答案,這就是對教育的褻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身處其中進行人文體驗後才能作答,如在指導學生如何作文時,教師應做到葉聖陶先生所主張的“自己先下水”,即教師勤練筆,就作文題目進行認真思考,然後寫成文章,體會學生寫作時的所思所想,再在評講時談談自己對該題目的思考以及文章的不足,這樣教師才是真的與學生感同身受,並能在教學中找準着力點,加強教學效果,做到事半功倍。而回答“教育是什麼”這一問題時也應遵循這個原則。

而究竟該如何着力,筆者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單單是身體,心智水平更為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堅持教育的本質,從教育根源出發,以閲讀教學為例,有的學生能夠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文本,從而把握文章的主題以及內涵,而有的學生只能讀懂文本的表層意思,不能理解其背後的深層含義,此時教師萬不可以同樣的要求、統一的進度來要求這些不同的學生,應做到耐心對待,鼓勵先進,鞭策後進,這才是對教育最忠誠的態度。

倘若非得就“教育是什麼”説出一個所以然來,筆者非常贊同張楚廷先生的回答,那就是“教育就是教育”,頗具真實自有萬鈞之力的氣勢,而且,“教育就是教育”絕對不是一個偽命題,儘管這一回答非常簡單且萬能,但它至少説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即從教育的自身來闡明、解釋教育,張先生以獨特的視角再結合自身的體驗回答了教育的本源意義,這是對當今社會紛紛質疑教育並認為“教育是無用的”最有力的回答,而他也主張人們就該問題沒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展開,並沿此走下去,因為我們與其多説教育,不如多思考、多領悟、多體驗、多踐行,以“不忘初心”的態度將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教育弄得儘可能明白、清楚一些,這才能“方得始終”。

參考文獻:

[1]胡塞爾。邏輯研究[M].倪樑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馬克斯範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薛曉陽。教育原理與策略[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

[4]葉瀾。新基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淺論國中古詩教學法論文 篇七

古詩詞一直是中國文化最美麗的部分,她是文化世界裏最璀璨的明珠,是必須傳承下去的文化精髓。可農村校園裏的古詩詞教學卻是這樣一種面貌:一、教師疏於學習,文學素養不足。二、以講代讀,煩瑣講解。三、以練代讀,本末倒置。四、急功近利,隨意增刪。五、重鑑賞技巧的灌輸,輕自主感悟、審美愉悦情感的培養。教學中機械的程序與單調的教學手段降低了詩詞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使詩詞教學的整體效率大大降低,使詩詞激發學生情感、美化心靈的作用嚴重削弱,人文精神不能得以傳遞和弘揚。試問,這樣死氣沉沉的古詩詞教學,何來美感可言,豈有活力之氣?那麼,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該怎樣嘗試着去改變這些情況呢?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平台,提高素養,形成魅力

“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是社會對我們教師的期待,對我們的要求,這更是教師對自身的嚴格要求。過去,因為科技不發達,經濟條件有限,不少教師無法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而現在是信息時代,只要有心學,每個教師都能擁有足夠大的平台去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昇華自己,從而散發出迷人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喜愛、同行的肯定,為精彩的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石。記得有一次聽林老師《春望》一詩的觀摩課,在分析最後一聯時,林老師問學生:“請你描述出眼前的詩人形象?他為何40多歲就白了發?”一學生回答:“他一定認為自己此時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人,他想:幾個月前還是‘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景象,現如今雖春光明媚,卻是‘千秋雪’的情景了……”他的妙語連珠引來了同學們的喝彩。只見林老師説道:“祝賀你的回答贏來了喝彩,不過要記得,這首《絕句》是杜甫在《春望》這首詩之後才寫的哦!”這樣的課堂絕不會只是一潭死水,而能演變成波瀾起伏的大海。其實,一個教師只要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多幾桶水”,那麼,他就能給學生“每一滴水”。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為了應試,為了分數,割裂化、功利化了的古詩詞教學早就被學生視若“蛇蠍”。避之不及,何談熱愛?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不妨從現實出發,結合學生實際,還古詩詞課堂一片藍天。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開設一個“古典詩詞與流行音樂”的專題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首先,讓學生分小組收集和古詩詞有關的流行音樂,再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可讀可唱。然後教師用課件出示經典作品及相關歌曲,如耳熟能詳的《幾多愁》源於李煜的《虞美人》一詞;著名中秋歌曲《但願人長久》,其詞取自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三國演義》主題曲《滿江紅》、徐小鳳《別亦難》、周杰倫《東風破》《青花瓷》等歌曲都和古詩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最後,請學生把喜歡的古詩詞改編成歌曲。如果開設專題難以進行,也可以把專題的內容分散在具體的教學之中,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例如,在教學李清照的《一剪梅》時,可用安雯的歌曲《月滿西樓》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除了借用歌曲外,我們還可以利用講故事、吟唱、創設情境等方式,把久遠的文化和真實的生活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三、藉助多媒體教學,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

1.巧用多媒體,能省時省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種文體,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多種少收。儘管授課教師已是脣焦舌燥,聽課學生可能還是一竅不通,真是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我們合理靈動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在合適的時候出示相關的資料,或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姜老師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由介紹導入新課,又在初讀課文時出示文體介紹,然後在引導學生讀懂詩人期盼一環時出示“安史之亂”的資料,最後以回顧故事、推薦書目作結。這節課授課老師在幾個關鍵時候適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既省時又省力,還能起到動一處而牽全篇的作用。如果我們能在古詩詞教學中多花心思,篩選要點,靈活處理,那麼同樣能獲得意外收穫。

2.“多”用多媒體,促進語言積累。學生詩詞知識的豐富、語言能力的提高,需要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記憶,對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和儲存,能起到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重要作用。這對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造的形、聲、色等信息,變換形式,多次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強化學生的記憶,從而將有關知識和語言材料牢固地保存在學生頭腦中,達到積累、內化的目的。比如教學李煜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時,為方便學生記憶,可以播放鄧麗君的歌曲《幾多愁》。這樣,學生既學會了背誦,又學會了歌曲,還能從歌曲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可謂一舉三得。再以王維《山居秋瞑》一詩為例,王維詩的最大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教學這首詩時,播放自制視頻,融聲色形於一體。學生置身於此情此景,怎能不愛上這首詩並牢記下來呢?

3.善用多媒體,深化理解,豐富想象。國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習古詩詞主要有以下五點要求: ①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②領略詩歌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③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④對詩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⑤能品味詩歌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也就是説,古詩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朗讀的層面上,而應該讓學生有更深刻的認識。

要更深刻地理解詩詞,首先要重現和再造詩歌意境,提升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在創造意境時,我們不妨利用多媒體的百變之身來達到目的。例如,陳老師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時,把整首詞分解成了四幅畫,再讓學生根據詩意抓住關鍵詞自己補充豐富畫面,並用四字短語歸納畫面:舉杯望月――月下起舞――對月無眠――望月沉思。然後,幻燈片播放修改作品。有了這些情感體驗,加上自身的想象,月夜思人的意境不知不覺就潛入了學生的內心深處。又如李麗老師在講授《望嶽》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名句“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她通過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然後一邊描述場景,一邊讓學生閉眼想象。這樣的課堂,美不勝收。 其次,深入作者心靈深處,有助學生把握深層主旨。每一首詩詞,都有藴含作者情感的“情詞”,有的顯而易見,有的含蓄深遠,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喜若狂”、馬致遠《秋思》中的“斷腸人”等,這些詞句往往能成為理解作者感情的突破口。如肖毅老師在教學陶淵明的《飲酒》時,便是從“詩眼”入手的。先是讓學生找出“有――無”這對反義詞,然後提出問題:這首詩中陶淵明有什麼呢?並投影提示語:我從“結廬”知道了有廬。再讓學生逐一回答。接着引出作者心中有什麼、無什麼的討論。最終得出有‘意’無‘擾’的結論,讓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陶淵明的情感和人格魅力。

最後,遷移比較詩詞,全面提高文學素養。這個環節在多媒體教學沒有實現之前進行是比較繁瑣的,教師既要蒐集文字資料,又要打印印刷相關資料,因此被許多教師放棄不用。而現在,卻只要鼠標輕輕一點,一搜一編,便能一覽無遺,大大加速了課堂進程,減輕了負擔。更重要的是,適當地進行對比閲讀,有益於學生對所學詩詞加深理解,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比如,在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時,可以把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作為對比材料出示,比較蘇、辛兩大詞家的異同。又如,在教學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時,可以和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進行比較,對比兩人在政治失意後的態度,進而探尋他們的人生態度及理想。這樣的學習課堂,學生不僅不覺得無趣,反而充滿了求知的慾望,展示了詩詞不朽的生命力。

4.借用多媒體,提高運用詩歌的能力。詩詞存在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賞讀、體悟,也在於運用。農村國中語文詩詞教學中,詩詞運用這一塊幾乎為零。如何讓詩詞運用成為課堂真正存在的一環,並讓它活起來呢?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一位支教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堂值得學習深思的課。授課老師在教學《天淨沙?秋思》時,最後一個環節是出示練習,仿照《秋思》一詞,發揮想象,完成填詞。授課老師考慮到山區學生詩歌知識積累相對薄弱,給出了相關名詞,只要求補填形容詞、副詞等。這樣的設計,合乎情理,不止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創作慾望。這樣鮮活的詩詞課堂,打破了以往沉悶壓抑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總之,多媒體的運用無疑給農村國中古詩詞教學改革帶來了新氣象,它正在慢慢地將古詩詞教學變得鮮活靚麗起來。但是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充分發揮它在農村國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就應該遵循“必要與適度”的原則,需要教師根據學情來巧妙、合理運用。

參考資料:

1.劉麥青《中學語文古詩詞鑑賞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樹人網教育報刊。

2.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浙江古籍出版社。

3.葉嘉瑩《葉嘉瑩自選集》,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