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方法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28W

教學方法論文(多篇)

教學法論文 篇一

一、語文教師要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

(一)“羣文閲讀”的落實意味着“教”的改變

國小語文教師就應該改變全面灌輸的教學方法,把閲讀的時間留給國小生,把國小生作為主體,讓國小生自己去閲讀,讓國小生自己在閲讀中學習閲讀的知識和能力。讓國小生自主閲讀,自己自主學習,學會閲讀,學會學習是符合國小語文的奠基性原則的一種教學模式。語文教師可以給國小生布置一些閲讀的內容,然後讓國小生自己去閲讀,語文教師不能講太多,語文教師問的問題也不能太過於瑣碎。國小生在閲讀完以後,語文教師也不能發起太多的談論和發表過多的感悟,要讓國小生自己在閲讀中學習。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把握難點,在不同的情況下,一定要學會捨棄,學會放手,要讓國小生自己在閲讀中學習閲讀。

(二)指導學生嘗試用多種方式進行閲讀

語文教師在進行羣文閲讀時,要根據讀物的不同的性質,引導國小生去嘗試多種多樣的方式去閲讀。例如,精度、略讀、瀏覽、跳讀等方式。羣文閲讀就意味着不能着重要求國小生“朗讀”或者“有感情地朗讀”,要讓國小生學會默讀和詳略有度地閲讀。

(三)堅持讓學生自主閲讀

國小生在進行羣文閲讀時,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語文教師不要馬上幫助去解答,要牢記讓國小生自主閲讀,讓國小生自己通過查資料或者自己主動去請教他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國小生的知識量和閲讀能力會有一個階梯式的提高。

教學方法論文 篇二

教學活動的第一步就要明確教學目標。第一,知識目標。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本課程理論知識,明確知識理論原理與應用原理,熟悉課程中的概念和定理。第二,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具備獨立操作實驗實訓課題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大型項目,對相關知識運用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能提出創新的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第三,情感目標。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能積極參與各項創新活動,最終取得優異的成績。

2教學方法的選擇

理論、實踐和創新結合的教學方法從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三個方面的學習的緊密結合來設計。

2.1理論教學方法

理論知識是學生繼續學習研究的基礎,是實踐和創新開發的基礎,主要以講授法為最佳。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敍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它是教師使用最早的、應用最廣的教學方法。可用於傳授新知識,也可用於鞏固舊知識,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需要同講授法結合進行”。講授法並不是意味着老師講,學生聽這一簡單的行為活動。言語的理解是一系列積極的、在經驗知識指導下的操作活動。在講授法的條件下,學生不是消極的接受知識,而是對教師語言的分析、理解和存儲的整體的過程。綜合看來,講授法具有在短時間內提供給學生大量知識的優點,使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學科需要的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實踐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繫,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在《教育大辭典》中解釋:實踐教學是相對於理論教學的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包括實驗、實習、設計、工程測繪、社會調查等。旨在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掌握技能、技巧,養成理論聯繫實際的作風和獨立工作能力。各類型高等教育共有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實驗、實習、工程訓練、實訓、課程設計等。實踐並不是理論教學的簡單的延伸,而是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將所學理論課知識得到感性的認識,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2.3創新教學方法

創新教學,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作,使學生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進行創新。創新教學方法就是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滲透到教學各個環節,貫串在整個培養過程當中。

2.4理論、實踐和創新結合的教學方法

理論、實踐和創新結合的教學方法把三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教學過程中各佔一定的比例,不否定傳統的講授法和實驗環節,在此基礎上添加創新環節,進行合理的安排與調節。

2.4.1案例讓學生找

教師將理論知識的應用案例佈置給學生,學生課下查找資料舉出合適案例。首先學生只有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才能找到合適的案例。其次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最後,由於所佔的角度不同,同學的講解更容易理解的掌握,同時促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習興趣。

2.4.2疑問讓學生答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問,教師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給予學生引導,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並在總結答案的過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問題,再通過進一步的查找資料和相互討論得到綜合性的結果。通過這種方法促進學生動腦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開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2.4.3鼓勵學生提出創新思想,進行創新創作

鼓勵學生依靠所學知識進行擴展,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理解,在課本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創新知識的演講與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並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思考、參與教學的樂趣;對學生的想法與創作進行記錄備案,給學生獎勵。通過這樣微小的積累過程,可能剛開始學生並不能提出多麼有創意的製作,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習慣了創新思維之後,就後收到很大的效果,使課堂不再是老師一個人的課堂,課堂教學方法不再單一,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3教學過程的實施

首先,教師必須熟悉課程知識和相關行業知識,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學科需要的知識,對學生創新設計提出指導意見,參與學生的討論,對學生的創作給予評價和提出修改方案;對學生有耐心,課上講解,課下交流,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及時溝通,鼓勵學生堅持下去,對學生的研究能給予正確建議;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學生一起研究探討相關知識的發展與創造,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目的。第二,學生不再是傾聽者,而是課堂的參與者。課堂上積極思考,課下查找相關資料、討論總結所學內容,搜尋相關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大膽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見解,並經過實踐發明創新。第三,制定科學有效的考核評估體系。調整理以往考核比例,改為理論成績+實踐成績+創新成績三部分考核的模式。理論考核仍以期末考試為考核形式;實踐成績根據學生平時的實踐過程表現給予打分,成績由教師、學生代表和學生本人三部分取平均值,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能力;創新成績由班級組的評估小組依據學生在課堂及課下的創新思想和創新作品打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規範的實踐過程和創新設計的歸檔材料,以便作為考核依據和今後學生學習和借鑑的依據。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更加認真去研究和實踐,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的標準。

4結論

教學法論文範文 篇三

在課堂講述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時,通過結合案例進行教學,以便加深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的認知和了解,更重要是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被稱為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最早是由美國法學院使用。經調研發現,在提升現代法學教學質量方面,案例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為什麼在法學課程中要應用法學教學

案例教學具有具體性、實際性,在法學課堂引入這種方法,利於把知識性較強的法論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的生活中,使學生理解法學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對法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2.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法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嫻熟運用法學知識和原理去分析解決相關法律問題。因此在法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求有三點:一是掌握教材。因為教材能為學生提供系統的法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法律基礎理論。二是熟讀法律法規。因為法律法規可以使得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法律實際情況。三是學習分析案例。因為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將法學知識和法律法規綜合運用通過邏輯去分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使得學生體會所學法律法規應用的環境和時機。

2.2培養自主思考

在傳統的法學課堂上,授課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或者主導者,通過灌輸式的講授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只需被動接受,無需自主思考。案例教學是啟發式教學,它恰好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和缺點。在法學課程中,授課教師通過法學案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學生個人發言。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思考。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小組討論方式可以使學生通過討論、辯論對案例問題的認識從不清晰到清晰,對案例問題的理解從淺顯到深刻,對案例問題給出的解決辦法從不完善到完善。這使得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形成嚴謹的法律思維,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

2.3增強互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裏,授課教師具有權威性,學生對教師的觀點不能質疑和批判。但是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如對現在社會中出現的幼兒園教師虐待幼兒實踐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可以針對案例發表觀點,學生也可以就案件發表個人觀點。在討論和辯論中,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最終使得學生掌握運用法學知識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的模式

案例教學法有多種形式,在法學課堂上授課教師可以依據講授的知識點的特徵選擇適合的形式進行教學。

3.1模擬法庭

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如檢察官、被告及被告律師、原告及原告律師等,以司法實踐中的法庭審判為樣例,進行模擬審判。這一形式被稱為模擬法庭。授課教師在講述訴訟知識點時,可以應用這一形式。模擬結束後,教師對模擬狀況進行總結和點評,讓學生進入司法庭審模擬狀態,感受真實的審判過程,使得學生對訴訟程序的印象深刻。同時,在模擬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重點及難點進行講解和分析。

3.2課堂講授

授課教師在對法學知識點進行基礎上加入法律案例講解,並對案例進行分析論證。這一形式被稱為課堂講授。課堂講授形式對授課教師有較高的要求,如在案例的選擇上應該有重點、有目的選擇,選擇發生在近幾年的案例,選擇難度由淺至深的案例。通過這一模式可以較為迅速地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知識點,並且通過法學案例與理論知識的相互綜合,便於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3.3課堂討論

授課教師在講解完課程知識點後,針對教學知識點選擇合適的案例提出相關問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在討論結束後,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和點評。這一形式被稱為課堂討論。在法學課堂中使用這一形式,授課教師選擇討論的案例要明確選擇案例的選擇是為教學服務,是通過案例來闡明知識點。教師在總結和點評過程中,應該對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運用法律依據將案例中的法律知識點講透徹,使得學生能夠真正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4網絡教學

授課教師通過網絡向學生傳遞法學知識點和法學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一形式被稱為網絡教學。教師使用網絡作為輔助工作進行教學,在課程開始前,通過網絡將法學理論知識點及問題發給學生,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閲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在課程之後,教師也可利用網絡向學生布置案例分析等作業。

3.5媒體教學

授課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如電子教案、媒體視頻播放工具向學生傳遞法學知識點和展現應用法學的場景。這一形式被稱為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工作不但可以提升教學效率,而且可以生動形象、圖文並茂地展現法學案例和庭審等場景,這有利於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4應用案例教學法的關鍵點

在法學課程中如何成功的應用案例教學法?有哪些關鍵點需要關注?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4.1授課教師在課堂的定位是關鍵

在法學課程中使用教學案例法,教師必須準備定位,否則將會影響教學效果及質量。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模擬法庭和課堂討論形式下,教師的定位是指引者,指導學生討論案例,避免偏離討論方向和目標;及時回答學生的質疑和相關知識方面的回答,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這利於學生縝密分析案例並給出合理的結論。由此可以看出,在在運用案例分析的教學中,授課教師處於引導地位,同時也是一位導演,是一位策劃者,是一位主導者。在運用案例分析的教學中,學生在這一由討論到辯論再給出結論的過程中也會受益匪淺,因為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法律邏輯推理能力、把握案例關鍵點的能力、區分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能力。

4.2選擇案例是關鍵

為什麼要在法學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法?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是為了課堂教學方式多樣?這些都不是根本目的。教會學生將特定的法學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聯繫起來,通過運用法律知識、邏輯能力、思維能力去解決社會中的法律糾紛,這才是根本目的。這樣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選取的案例必須有價值,能夠連接前後的法律知識點,具有典型性,具有系統性,具有難度。首先,選取的案例應該包含較多的法律理論和法律規範,以培養學生在具備法學理論基礎上可以解剖案例,以切實地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其次,選取的案例要有時代性。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法律案例,具有時代性的法律案例,易於學生融入法律案例情景,進而通過案例掌握司法實踐出現的新問題。最後,選取案例要結合教學對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結合課堂教學目標選擇不同難度等級的法律案例進行教學。

4.3平衡理論知識和案例教學時間是關鍵

在法學課程中,講述法學理論知識的時間和案例教學的時間改如何分配?全部課堂時間用來進行案例教學是不合適的,這樣不利於學生掌握法學理論知識。全部課堂時間用來講述理論知識也是不合適的,這會導致學而不用的結果。因此,時間應如何分配是一個教學關鍵點。經調研統計,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普通的案例教學時間應該佔據總課時時間的四分之一。對於特殊的法學知識點,如訴訟法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授課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增加案例教學時間,給予學生較多的時間討論案例,以培養學生成為學以致用的人才。

5結語

教學法論文 篇四

關鍵詞:語法翻譯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現實價值

一、語法翻譯法的形成及發展

語法一翻譯法最早是在歐洲用來教授古典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外語教學方法,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期隨着現代語言作為外語進入學校課程開始被用來教授現代語言。

它可分為三個時期:18世紀上半葉,以外語譯成本族語為主要具體方法,內容偏重於機械背誦語法規則,其實用目的是如何瞭解外語。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末,以本族語譯成外語為主要方法,內容注意到了閲讀。其實用目的似是用外語表達本族語的內容。20世紀至今,在眾多學派的衝擊和促進下,語法翻譯早已吸收了許多學派的方式方法。

二、語法翻譯法的特點

語法翻譯法是通過先詳細分析語法規則,然後將這些語法知識應用在目標語、母語互譯的實踐途徑教授外語的方法。它的的語言學基礎是傳統語言學;心理學依據是官能心理學;哲學基底是惟理主義。其特點如下:

1.藉助原“希臘—拉丁語法”的規則,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統的語法教學體系。

2.重視詞彙和語法知識的系統傳授,注重語言規則的歸納和列舉。大多數的語法翻譯課本中,教學大綱以語法知識點的順序編排,並試圖有組織、有系統地教授語法。

3.把第二語言教學看成是一種特殊的智力訓練,把教學看成是發展心理的一種特殊途徑。

4.強調不同語言的共性,強調第二語言學習中母語能力和翻譯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試形式自然是目的語和本族語的互譯。

5.強調閲讀和寫作,幾乎沒有系統地注重聽力和口語。

6.強調精確。

7.強調對書面語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學習。課文主要作為語法分析的材料。其語言教學模式是閲讀—分析—翻譯—講解—背誦。

三、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現實價值

1.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語法翻譯法的價值

(1)師資條件

大學英語教學量大、面廣,大部分的英語教學工作仍由中國教師完成。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在國內學習英語的,即使有些教師有短時間到國外進修的機會,口語水平仍達不到接近母語的程度。語法翻譯法對教師的口語要求較低,採用其進行教學繞過了對教師的口語要求。

(2)傳統語文教學

語法翻譯法比較接近傳統語文教學,都注重字、詞、造句、閲讀、作文的訓練;都採用逐詞閲讀的方法;學習方法上都強調背誦,強調“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傳統語文教學的潛在影響下,語法翻譯教學法的運用對於中國教師和學生來説得心應手和順理成章,易於操作。

(3)課堂規模

中國大學英語課堂規模大,在大的課堂規模中進行教學,語法翻譯法比較容易執行。學生在單位課堂時間學到的知識點多,教學效率高。

(4)學習方式

對中國學生來説,外語必須經過有意識的、系統的講解才能掌握。對他們而言,“語言十分複雜,有各種各樣的規則、繁多的句型、大量的習慣用法、困難的發音,這些內容很難在只重意思表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過有意識的反覆練習才能達到自動化”。(5)學習動機

動機是制約語言學習的一個因素。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既沒有出國深造的機會,在短期內也沒有與外國人進行交流的需要,他們學習外語的目的最大莫過於通過各類學歷、學力考試。英語考試內容重點總是放在語法、詞彙、閲讀理解和寫作上。在考試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確率。語法翻譯法強調語法規則、詞彙的記憶、句子在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互譯、目標語材料的閲讀,強調精確,因此在短期內要想通過一門外語考試,語法翻譯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2.語法翻譯法的優越性決定了其自身的價值

(1)其強調的語法有利於外語學習

Canale和Swain認為交際能力應該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語言教學不可能完全脱離語法”。

就連倡導交際法的Wilkins也認為:學習的第一階段可側重rulesofgrammar,第二階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雲做的調查顯示,不涉及語法教學的交際法對大、中學生是行不通的,語言基礎知識不過關的學生雖然努力學了四年,但進步甚微。

可見,“語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在外語教學中如何把語法教學擺在恰當位置上的問題。”足見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語法翻譯法強調語法、詞彙學習,其好處如下。

①語法翻譯法有完整的語法體系,這一體系有利於學習者較快、較好地掌握目的語的整個結構。建立在“希臘—拉丁語法”規則上的英語語法體系有利於外語學習者認識目的語的形式、不同的詞類、句子組合等,有利於學習者掌握這一體系。

②通過有限的語法能夠生成無限的句子,這是語言的生成特徵。人們可以記憶有限的語法規則,卻無法記憶無限的句子,而教授語法知識正是“授人以漁”。

③儘管語法本身不等於語言,但它總結了語言本身的規律,可以幫助學習者瞭解語言。

④有利於學習者打好語言基礎,在注重讀寫譯的同時,為聽説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語表達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即潛在的表達素質和實際的產出能力。潛在的表達素質是一個量的積累,實際產出能力則是運用所積累量的技能問題。作為口語表達的説,如果缺少一定的詞彙和語法結構,也就是相應的口語表達素質,往往開不了口。聽,當然也需要一定的詞彙和語法結構,我們常説的聽不懂,關鍵的問題就是詞彙量不夠和語法不清。可見語法翻譯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綜合表達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實現母語和外來語間的對比

成年人學習外語跟兒童不同。成年人的腦海裏已經藴涵了龐大的母語參照體系,他們必然要利用其母語知識去類推、理解、把握外來語。

在母語和外語有差別的地方,學習者的母語知識會干擾外語,而在母語和外語有相似之處時,母語則會對外語學習有積極的幫助。這個過程叫做語言遷移。在兩種語言相似之處,遷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別之處,遷移便起負面作用。

語法翻譯法通過比較二者在語言上的特徵,有利於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利用漢語正遷移,排除負遷移的影響,引導學習者在向目的語迂迴靠攏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提高學習質量。

(3)和其它教學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語課堂上,語法翻譯教學法依然很活躍,許多老師仍然普遍採用英譯漢或漢譯英的練習方式,也結合課文講解必要的構詞知識、語法知識、詞彙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結構這些方法比較有實效,與其它教學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語法翻譯法也正好彌補了其它教學法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潔.從社會、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語法翻譯法盛行中國的原因及對我們的啟示[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2):20-24.

[3]廖巧雲.交際教學法的應用:問題與思考[J].山東外語教學,2002,(6):21-24.

教學法論文 篇五

1.1法學本科教育的基本宗旨與理論教學的必要性

高等法學教育與普通法學職業培訓有較大差異,其宗旨並非培養只會機械適用法律的工具型人才,雖然法學本科畢業生未來成為法官、檢察官或律師等司法工作者進行實務法律操作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有一部分可能從事法學理論研究工作。此外,法學教育還承載着培養追求正義、知法懂法、忠於法律、廉潔自律的法律人的任務,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法學理論培養和樹立法學學生對於法律的敬畏和信仰,這才是法學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因此,民事訴訟法的教學首先應立足於基礎理論的介紹和學習,讓學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民訴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接受具體訴訟法條和規則,不僅知道相關法律條文的外在規定,更應該瞭解法條背後的理論背景和依據。只有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法條精神。

1.2理論教學的方式和改進

民事訴訟基本理論雖自成一體,但內容相對比較艱深難懂,尤其是訴與訴權理論因其複雜性長期被視為民事訴訟理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要想入門並融會貫通,必須以相關憲法學、民法學、法理學原理作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充分理解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和原理。較好的理論教學方式主要考慮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改進。

1.2.1啟發式教學

對於民事訴訟基本原理的講授,採取啟發式教學方法,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此同時,藉助於提問與暗示,引導學生運用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演繹能力,通過司法“三段論”推理,由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並舉一反三,從而真正領悟民事訴訟法律的基本原理。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對一些有爭議的理論問題進行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能進一步加深對基本原理知識的理解。

1.2.2案例式講授

以具體案例為引導的原理講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在案例中加深對原理的認識和理解。以訴訟標的和訴訟請求的區別為例,單純依靠概念辨析,很難讓學生直觀理解兩者的差異,而通過一個簡單的案例分析,如“張三打傷李四,李四向法院對張三提起侵權損害賠償之訴,請求法院判決張三向李四賠償醫療費5000元、精神損害費2000元”,可以迅速找出訴訟標的為二人之間存在的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係,而訴訟請求則是李四基於訴訟標的所提出的張三賠償5000元和2000元的具體實體請求,一目瞭然,清晰明確,使抽象的理論問題轉化為實在具體的問題。

2實踐教學的重要價值與實現路徑

2.1實踐教學的重要價值

訴訟法學作為一門應用法學學科,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法學實踐環節具有許多課堂教學所不具備的優點,它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思維習慣,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為理論聯繫實際提供了很好的橋樑。在所有法律部門中,民訴法可能是與社會關聯最為密切和頻繁的法律之一,它是一種動態的法,是將文本內隱含的權利實際兑現的法,所以學習民事訴訟法,不能只是單純記憶靜態的程序規則,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

2.2培養實務能力的途徑

2.2.1模擬法庭訓練

模擬法庭教學已成為大多數法學本科院系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通過模擬法庭訓練,可以使學生真正以當事人的視角參與到訴訟過程中來,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程序和規則。

2.2.2組織實際觀摩

觀摩是組織學生對法院審判工作的某一環節(如開庭審理、強制執行等)進行參觀學習,使學生增加訴訟的感性知識,鞏固課堂的學習內容,同時為以後的課堂學習建立基礎。

3.2.3建立法律診所

學生在法律診所中,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真實的辦案過程,一方面能夠訓練理論應用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法律思維和職業精神。這種診所式教育法以真實案件為依據,所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2.2.4引入項目教學法

這是職業教育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具體項目而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在民事訴訟中,可以借鑑這種項目教學法的基本特徵,將整個民事訴訟法學分則部分分為一系列工作項目,圍繞這些項目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論證和研究。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由教師擬定項目,學生必須自己制定出該項目的目的和要求,並通過一系列任務完成這項目的和要求。以“”項目為例,該項目的目的和要求可表述為:撰寫狀和具體法院實務辦理。任務設置為“接受當事人諮詢,撰寫狀”。通過項目教學法,可以使學生更加重視相關的訴訟過程,成為項目完成的主體。

3提升民事訴訟課程教學質量的整體性思考

民事訴訟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教學質量的實質提高,並不能單純依靠民事訴訟法本身。而是應當以一種整體性的視角,一方面重點研究民事訴訟法和民事實體法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關注民訴與其他訴訟法類課程的溝通和銜接。

3.1與民事實體法類課程的勾連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民訴法學本來就是法學體系中的一門民事法學,基本解釋原則與民法學相同。雖然近現代以來民訴法表現出強烈的脱離民法學理論和範疇的趨勢,已建構起一整套獨立的概念體系,但民事訴訟法和民法在很多方面仍具有強烈的共通性。正如學者所言,民事訴訟是訴訟法和實體法共同作用的“場”,在民事訴訟領域適用的法律不僅包括民事訴訟法,而且還包括民事實體法,兩者在民事訴訟領域處於相互協動的關係。如果沒有紮實的民法積累,也不可能真正學好民事訴訟法。在學習民事訴訟法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其與實體法用語的差異和交錯。

3.2與其他訴訟法類課程的銜接

在三大訴訟法中,民事訴訟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民事訴訟法是行政訴訟法的基礎和參照,另一方面,民事訴訟法又與刑事訴訟法具有很強的聯繫。三大訴訟法作為程序法,有其共通之處。如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以及證據種類基本相同,部分內容也有交叉。這就決定了在訴訟法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各自的交流和溝通,通過相互比較加深學生對不同訴訟類型的理解和認知。此外,除了三大訴訟法課程之外,還有與之相配套的課程設置,譬如模擬法庭和證據法課程,是大部分高校法學專業都已經開設的課程。最後,在條件具備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選修的方式開設偵查學原理、公訴學、司法文書、律師制度等課程,形成完整的訴訟法學類課程體系。

4結語

教學法論文 篇六

(一)

中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教育要想有一個好的開端,就必須提高中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就中學教師來説,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與教學活動能高效率,但這並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環境與小環境等主客觀原因,無論如何,學習、掌握、借鑑各種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則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瞭解國內外先進的數學教學方法,找出各種方法的優缺點,然後根據中學的實際情況,吸收他人教學方法的長處,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個新的台階,從而促進中學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國內外中學數學施教的對象都是中學生,年齡段在13-18歲,心理髮展階段屬於青少年期,他們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認知水平,教學內容大同小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遵循的原則基本一致;正是由於在施教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學數學教學存在着可比性。比較中西方中學數學教學方法,發現有如下的相似之處:

(1)教學程序基本一致。各國中學數學講授新課基本上採用這樣的程序: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學預習: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所學的內容;鞏固所學的內容;檢測所學的知識。

(2)講授法是各國中學數學教學普遍採用的基本方法。不論中國還是美國,或者西方其他發達國家,數學知識的傳授基本上是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助。

(3)普遍重視啟發式教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學方法改革,中學教學也不例外。通過教育改革各國都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素質、培養能力的教學,尤其重視啟發式教學思想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①

從中學數學教學實際來看,我國的教學方法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別,主要表現在:

(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關係和作用不同。中國大部分的教學方法都是以老師為中心,有“重教輕學”的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大都是採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主要是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的。儘管我國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但由於會考、大學聯考對學生的影響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數學校教育自覺或不自覺地滑向了題海戰術、應試教育。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於學生記住數學概念、數學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較深、較難的數學知識。但弊端是很明顯的,它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注意探索學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注重應用教育,鼓勵學生髮展。在教學過程中講究自願,學生享受學習的充分自由,學習比較輕鬆愉快。

數學教學中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不同也造成教學氣氛有明顯的差異。發達國家中,老師和學生基本上是朋友關係,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導提示的作用。課堂上老師有目的地讓學生討論,學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時老師甚至可以別出心裁地把課本搬到野外與學生們一起在明媚的陽光下、柔和的清風中愉悦地學習。這種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增加對學習數學的快樂,減輕學生壓力,造成歡快的教學氣氛,但中國學生長期以來處於嚴格的課堂管理中,強調教室、強調自己的座位,老師也不敢放開,擔心過分放鬆,會造成課堂上活潑有餘、嚴肅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亂場面,因為學習到底不是娛樂。同時由於中國傳統思想習慣不同,在嚴重“尊師”思想的影響下造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分嚴肅,學生過分緊張,再加上數學不同於文科,故事性的內容少,更加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很容易感到疲憊懈怠,致使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差生把學習數學當成是服“若役”。

(2)對培養能力與個性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同。在發達國家中強調個性的培養,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因而分層次個體教學方法使用得比較多。比如他們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學校論的教學方法,及計算機程序教學法(把所要學的知識編成程序,讓學生面對計算機自學)。這些方法強調自學,注重因材施教,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但這樣的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學生很少聽到老師主動的講解,難以與同學進行互相幫助,互相影響;此外使學生很少接觸到課本以外的數學知識,影響學生的社會化。我國一般採用的教學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鍋飯”的統一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有利於教師全面考慮、統籌安排,教師易於把握節奏。但是容易造成優差生的嚴重分化,教學沒有針對性,不利於因材施教,實際上忽視了個性的差異。

在國外的數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瞭解和溝通。如美國一些學校使用的教學日記法,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教學中的思維過程、心理狀況,使學生與教師能經常通過日記進行交談,教師易於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興趣及個人思維風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個體差異,教師能從學生的這些資料中綜合出各種學生的成就抱負水平、焦慮水平、意志水平,從而設計出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水平。而我國教師過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對忽視了非智力因素,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們之間形成隔膜,老師對學生的心理、情感、動機、興趣難以瞭解,無法得到反饋,學生的焦慮、交際需要等得不到及時的滿足。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教學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與應用數學教育的思想存在差異。國外的教學方法一般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重視應用數學教育,具體反映在注重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數學中採用的例子儘量來源於現實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學法(複合的現實數學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針對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進行討論和探索,最後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深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他們利用數學眼光看問題和建構數學模型的意識,培養了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後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當然如果過分地聯繫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我國的教育目標雖然説重視應用教育,但至今未有與之協調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成了紙上談兵,仍然只是從數學本身的結構出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國當前的教育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題是中國教學方法中比較突出的特點,這從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的突出成績可以看出。

(4)教學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學媒體也存在着差異。國外由於經濟和科技發達,直觀教學手段有了極大提高,計算機輔助教學及各類教學媒體普遍被使用。隨着我國教育的改革,中國也力爭改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但由於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體的普及遠遠不是近期可以實現的。③

(二)

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在極力推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因而以後教學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學生的素質。所謂的全面素質可以概括為“四素質三能力”,即:文化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髮展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四素質和邏輯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創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過中外數學教學方法的比較,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認為改進教學方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改善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加強對學生的全面瞭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重視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3)改進教學方法必須與改革考試製度相聯繫,不破除升學率的壓力,就無法使教師與學生從考試的繁重負擔中解放出來。必須改變考試凌駕於教學之上,考試是“指揮棒”的不合理狀況,使考試成為教學的檢測手段,起輔助教學的作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世界上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法,因而對任何好的教學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應根據實際情況,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創立一套合符實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要固守一兩種教學方法,而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學方法的唯一出發點。

主要參考文獻

①王子興主編《數學教育學導論》,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教學法論文範文 篇七

1957年喬姆斯基《句法結構》一書的出版標誌着轉化生成語法的到來。他主張演繹歸納法,語言在某種程度上是內在的,嬰兒剛出生就具有某種適合學語言的能力。因此,無論母語還是外語,語言學習都是學習者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學習者是中心。語言習得方面,認知心理以及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理論(meaningfullearningtheory)都為認知教學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語言習得是指學習者對於語言的學習以及理解,是一個內部深化的過程。語言學習不一定是指語言習得,學習語言了不一定意味着習得了語言。不僅僅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們以及認知領域的學者們也熱衷於語言習得的研究。對於語言習得內部過程的研究有助於幫助語言教師理解學生的狀態,提高教學效率。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來講,語言是內心的一面鏡子,它是人類智慧的產物。認知心理學就是從認知的角度研究人們的心理狀態與過程。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當學習者把新事件或事物與已存在腦海中的認知概念相聯繫時發生的。因此意義學習理論也稱作效率學習理論,要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語言教育者需要關注學習者內部的認知圖示,瞭解其內心發展。

二、基本原則及技巧

認知教學法有以下八項基本原則:(1)語法規則知識有利於語言學習。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來決定教學內容。(2)教師可基於學生已有知識演繹性教學。(3)着重語言能力的培養而非語言表現力。(4)學習者是課堂教學的中心。(5)語言練習是主要課堂形式。(6)將學習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7)聽説讀寫能力同等重要。(8)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基於以上原則,對於教師而言,採用認知教學法也有相應的許多技巧。最常見的則是教師可有意識地教授語法、意譯及解釋。比如在課堂上,教師講授新課文時,則可有意識地解釋新出現的讀音、詞彙,讓學生有準備地理解句法及語篇意義。總的來説,認知教學法強調基礎知識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基本功的培養,特別是對於第二語言初學者以及語言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説,深入的理解非常重要。

三、利弊分析

教學法論文 篇八

關鍵詞: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綜合能力;國家預算管理;課堂教學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是指將教學對象劃分為學術小組(人數可根據教學班的大小確定,一般為6~10人),就所學知識涉及的社會熱點和學術熱點問題進行介紹與討論,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其深入學習和繼續學習的潛力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

一、國家預算管理課程特點及其教學現狀分析

(一)國家預算管理課程的特點及培養目標

1.課程特點

歸納起來國家預算管理課程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一是具有很強的實務性。國家預算管理作為管理導向的課程,強調製度安排和程控機制,具有突出實務的特點。比如在預算管理過程中涉及到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決算編制三大主要環節,而每一環節又包括繁多小環節。這些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實踐活動,都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向學生説明,並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強的綜合學科性。國家預算是國家年度財政收支計劃,涉及面廣,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人們要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它。國家預算的含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視角而定,如法官認為預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經濟學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對預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是根據自己所受教育及職業的視角來定義和理解國家預算的。由於國家預算管理課程是要教會學生全方位、正確理解國家預算的內涵及管理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政治學、經濟學、會計學、行為學、管理學、財務學和其他學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國家預算管理教學應該建立在一個廣闊的多學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學生傳達相關知識。

三是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國家預算具體反映了各級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響社會各階層、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利益,可以説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2.培養目標

中國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關的專業都開設了國家預算管理課程(有的學校課程名稱為政府預算管理),儘管每個學校的具體目標會有所不同,但該課程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即通過學習本課程使學生重點理解和掌握預算管理的相關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預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儘可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二)目前國家預算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感到教學內容枯燥乏味

在國家預算管理教學中,充滿了各種“概念”、“意義”、“作用”、“程序”、“方法”、“規則”等較為抽象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是學習、理解國家預算管理課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預算管理實踐必要的理論基礎。目前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老師傳授,學生記憶。如此龐雜的內容使得學生無所適從,也使得學生感到乏味。

2.缺乏實踐基礎,學生不能透徹理解原理

國家預算管理的實務性特點決定了教學內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識與實踐聯繫緊密,這就使得對這些原理的理解與掌握,應以一定的實踐操作為基礎。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光靠抽象的書本傳授方法來教學,學生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

3.難以實現從理論學習向實踐操作的跨越

實踐教學在國家預算管理課程的教學中應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實踐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應是立足理論、強化操作,突出應用。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卻只注重理論教學,使學生通過理解理論來主觀想象處理實際問題。

二、在國家預算管理教學中引入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的方案設計

(一)分組

主要包括人數和成員組成。一是人數。根據教學班總人數及本課程教學安排確定,一般為6~10人。二是成員組成。成員的安排首先以便於學生分工、溝通、合作為標準;其次還應優化組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第三充分考慮學生意見。

(二)討論內容設計

1.國家預算管理過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預算編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門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國庫集支付、政府採購、非税收入的“收支兩條線”等;決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對決算數據的分析、審計案例等。

2.國家預算管理與改革中的熱點問題。包括國內外理論界與實踐部門討論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

3.國家新出台或新修訂的各相關制度與政策。重點關注其背後的理論依據。

(三)討論方式設計

指根據不同的討論內容選擇不同的討論方式。具體為:

1.小組內討論。這種方式主要是小組各成員根據確定的主題,進行分工合作,並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反覆協商調整,最後達成小組共識,形成書面結果。這種方式適用於對當前國家預算管理與改革中出現的重大熱點問題,需要在全班確定同一主題進行討論的情形。該討論在課堂外進行。

2.先小組內討論,再課堂展示。這種方式是先進行小組內討論形成小組結果,然後由小組代表在課堂發言,以展示本小組結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組成果。這種方式適用於教師根據整個課程的教學安排,結合實際,擬訂若干討論主題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組分散討論的情形。該討論在課堂外、課堂內進行。

3.先小組內討論,再小組間辯論。這種方式是先進行小組內討論形成小組結果,再以辯論會的形式,各小組間進行辯論。這種方式適用於爭論比較大或適合辯論的主題的討論。該討論在課堂外、課堂內進行。

(四)方案實施安排

可將上述討論內容和討論方式設計為基本模塊,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可單獨適用,也可組合適用,可在課堂前進行,也可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實施,還可利用專門的課堂時間開展。

三、引入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學時間的安排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活動,它是整個國家預算管理課程教學體系的一個組成環節。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環節與其他各教學環節的關係,合理安排其教學時間。具體步驟為:第一,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大綱的安排,確定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的比重;第二,根據課程教學時間總數,確定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的課堂時間總數;第三,根據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的具體方案,確定每次教學的時間長度;第四,根據課程教學的進度及內容安排,確定每次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的時間點。

(二)教師的角色定位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把這個工程做好,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夠把握和全盤駕馭整個教學過程,另一方面,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分析、研究、討論。這就要求教師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即充當一個優秀的組織者,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習、討論的氛圍,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以及深入思考。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控制引導討論範圍不偏離主題;特別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師自己的觀點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會影響學生的自由發揮,影響教學效果。教師應不斷誘導學生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讓針鋒相對的觀點都能夠表達出來,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對一些性格內向、對討論望而卻步的學生,教師應做好其思想工作,幫助其克服自己的弱點,鼓勵其大膽參與討論。

(三)討論內容及方式的確定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不是短期、偶然性教學,而是一個長期、系統性教學。因此,應對討論內容及相應討論方式制定一個長期規劃方案。最好的方式將討論內容是建立一個資料庫進行管理,該資料庫可根據討論內容的類型設幾個子庫。具體對國家預算管理課程而言,可設三個主要子庫:一是典型案例子庫;二是熱點、難點問題子庫;三是新出台的制度、政策子庫。資料庫的資料應根據適時更新,做到與時俱進。

(四)討論結果的評價

每次討論後,教師要及時給予總結和評價,且評價不能過於簡單。教師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並進行打分,記入平時成績。二是對於討論中湧現出來的新思想、新觀點和帶有啟發性的意見,給予肯定和認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發揮想象,從而提高思考能力。三是對每次討論所運用的理論知識、難點、重點進行概括,總結完善和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四是提出本次討論的不足之處與成功之處,建議學生取長補短,以提高其綜合能力。

另外,還應注意優秀成果的展示。首先對每次討論的書面成果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並評選出優秀成果;然後對於優秀成果在課堂上給予公開表揚,並在適當範圍內進行展示。這樣既可以鼓勵學生多出優秀成果,又可對其他學生起到示範作用。

四、結語

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具有明顯的功效,但它是一種系統性的教學活動,其功能的發揮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的運用,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並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2003)ngtheCase[J]ardMagazine,September-October:56-65.

[2]梅金平。“案例教學法”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改革創新發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論文薈萃:第

三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陳雪。“開放式”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0).

[4]馮覺華。動態課堂教學: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8,(5).

[5]廖樂煥。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方法的提升與創新[J].科技資訊,2008,(8).

[6]範湘凌。小組化學術討論教學法探微[EB/OL]./law/.

教學法論文 篇九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項目教學法

隨着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迅速擴大,人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變化,計算機技術已成為人們必須掌握的一門基本技術。計算機教育是一項融知識性與技能性於一體的教育,提高學生計算機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是計算機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不僅對傳統教育管理和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綜合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與體會,我認為項目教學法將能極大地推進我們的計算機教學改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當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基於建構主義的項目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在計算機教學中採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將教師的主動性、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還可以增強同學間的團隊協作精神,這將對知識的傳授與更新產生更重大的影響。

一、項目教學法的內涵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這裏的項目主要是指針對某個教學內容而設計的能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小任務。項目教學法是基於項目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即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與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課題研究相比,項目活動設計更偏重於操作和實踐活動。項目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項目活動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出發,討論完成本項目活動的方法和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在項目活動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態度的價值觀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整個過程活動都是真實的,是現實生產生活的一種反映,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到了今後就業所必須的技能,包括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項目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

三、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實踐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填鴨”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同時,項目教學給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帶來了的巨大的變化,不再是以往傳統教學的教師“一言堂”局面,真正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具有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創新實踐能力的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踐性:項目的主題與真實世界密切聯繫,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自主性:提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內容和展示形式的決策機會,學生能夠自主、自由地進行學習,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發展性長期項目與階段項目相結合,構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認知過程。

(四)綜合性:具有學科交叉性和綜合能力的運用的特點

(五)開放性:體現在學生圍繞主題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評價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

(六)評價特點:項目教學的評價注重學生在項目活動中能力發展的過程,測評內容包括學生參與活動各環節的表現以及作業質量。據報道,北京育英學校曾舉辦過“財商素質營”培訓活動。素質營的孩子通過國際教育界最受推崇的項目教學,以玩《現金流》遊戲,實地考察、專家採訪、模擬開辦企業等有趣的活動來培養全新的財商意識。參加首期培訓的孩子嘗試“開辦”軟件公司、超市和寵物專賣店,初步瞭解了什麼是工資收入、非工資收入、資產、支出、負債等。在學習成果彙報會上,孩子們對財商培訓的濃厚興趣和理財方面的獨特見解給家長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教學,往往只是灌輸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計算機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絕大部分學生只能機械地使用一些軟件,動手能力較差。因此,改革教學方法,把計算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目前廣大計算機教師極待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項目教學法”是一個實用有效的好方法。

(一)在實施項目教學法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協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讓學生根據自身行為的信息來實現自我反饋;同時不能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負責整個教學的設計和組織,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2.項目的選取是學習的關鍵。選取項目要以教學的內容為依據,以現實的對象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學知識點,又能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的選取,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去主動發現身邊的素材,選擇難度適合的工程項目。

3.創設學習的資源和協作學習的環境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協作學習”是意義建構的關鍵,教師要積極創設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的情景,讓學生在羣體中共同批判各種觀點和假設,協商解決各路難關,使學生羣體的思維與智慧為每個學生所共享,從而達到全體學生共同完成意義的建構。

4.要以學生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教學不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而是圍繞完成項目設計、達到意義建構這一中心來展開的,所以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應以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定。

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和樂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通過實際操作,不但可以訓練他們在工作中與其他同學協調合作的能力,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並促使其在提高動手能力和推銷自己等方面努力實踐。

(二)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實施過程:

1.精心設計項目。愛因斯坦曾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想象力,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好的學習任務,首先應能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其思考,使學生產生一種解決問題慾望。同時提出的學習任務應該適應不同的學生,滿足各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項目設計質量直接決定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因此,項目的設計至關重要。

第一、創設實踐可行的問題情境。教師設計問題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對問題解決活動學習知識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不斷結合實際生活,用“問題”來引導學生自學。

第二、掌握項目設計中的層次性。教師進行“項目”設計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在設計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每一個模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也就是説“項目”要有層次感。

第三、項目的設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能順利地解決“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在教wordxP的使用中“表格製作”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先向同學們展示表格製作的效果,接着將班級同學分成幾組,每一組相互協作完成,在表格製作過程中有些知識是原先學過的(如字體的設置),有些知識是新的(如邊框的繪製及對齊方式等),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不僅温習了舊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創新,探索新知識的能力。當各組都各自完成自已任務時,老師將成果進行對比,並給予相應的評分,發現問題後可請同學提出解決方案,或老師及時點評。在點評過程中同學們還會發現一個項目的實現方法可能不是唯一的,無形中便同時掌握了幾種解決方法,達到了教學的目標。項目教學法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法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此來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學生自評,不僅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且可以改進課程或教學的設計。學生互評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共享,從學生的角度發現問題以及提出改進意見。教師要引導學生儘量客觀地從正面進行相互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評價能力,適時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和相互評價瞭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學習別人的特長和優點,以評價促進學習,讓學生在互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第四、“項目”的設計要適當留白。所謂留白,就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要面面俱到,要給學生的思考和嘗試留有餘地。現在的計算機有較強的人機交互功能,許多應用軟件和學習內容都有幫助功能或網上相關學習資源,應該鼓勵和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功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同時,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啟發他們親自去嘗試,去探究,去發現,鼓勵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轉換教師角色。角色轉換有兩重含義:一是從講授、灌輸,轉變為組織、引導;二是從講台上講解轉變為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學習。項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明確自己所擔當的角色,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是靠教師的灌輸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比傳統教學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教師在設計單元教學計劃時,準備時間應比傳統的教學教案設計更長。抓住學生心理活動,充分地瞭解學生,精心設計好單元教學中的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教學實施準備工作:準備學生支撐文件清單,製作學生演示文稿範例,設計學生演示文稿評價量表;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搭起支架,在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時,及時改進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在學生完成基本任務後,及時做好學生作品評價與交流,調動學生的創作慾望,進一步完善任務創作;在任務完成後及時做好評價工作,發表推廣應用學生的成果。

3.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組織實施。項目教學法進行了教師角色的轉變,設置了合適的單元計劃後,接着要考慮如何使單元計劃設計的“項目”促進學生的學習。新課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取新知識的體驗。因此,轉變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着重要的意義。通過實踐,我認為在項目教學中應重點注意以下的幾個方面:

(1)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案

教師在提出“項目”之後,不要急於講解,讓學生討論分析,提出完成單元計劃教學中的問題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問題中,有些是以前學過的,這些問題由學生自己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的新知識點,這正是這個單元計劃教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一些提出的技巧,在任務中設置一些認知上的衝突,讓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引入上,設置一些情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積極思考把問題提出來,然後教師再將新知識介紹給學生,水到渠成,讓學生自然而然建立對新知識的認識。其次,師生共同討論完成單元計劃後,要求學生做出解決“基本問題”的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撐材料清單,比如從哪裏去獲取相關資料,尋找相關幫助、解決問題的大體思路。項目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親自體驗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獨立思考。

(2)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完成單元計劃

在任務完成階段中,老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多給學生鼓勵,讓每位學生都能自由、大膽去解決“問題”,教師要走進學生當中,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還要主動地全面觀察瞭解學生,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共性問題,及時給予提醒和指導。例如教授資源管理器的操作時,首先提出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套管理自己學習生活資源方案,提高學習生活效率。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後,接着引導學生:電腦硬盤的容量越來越大,裏面存放的文件成千上萬,如何管理這些文件呢?學生們在進行自主探索過程中,學習情緒高漲,積極性、主動性被極大調動起來。然後再引導學生逐步認識資源管理器,學會對文件、文件夾的新建、移動、複製、重命名、刪除等操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同時還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計算機教學中引入項目教學法後,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如果已有知識不足,為了完成項目活動,學生主動學習有關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向主動、自主、探究、應用性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在完成一個項目任務後而獲得的成功愉悦和滿足感,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學會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做到“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五、項目教學法在實施時需注意的問題

(一)課前熟悉項目內容進行深入研究,並準備好項目討論可能涉及到的有關知識。項目要包含全部教學內容並儘可能自然、有機地結合多項知識點;其次,項目的難易度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最後,項目要被大多數學生喜愛,並可以用某一標準(正確答案、美感等)公平準確地給予評價。

(二)項目活動團體的確立要根據具體情況妥善安排。項目是由學生獨立完成,還是分組合作來完成,要根據項目的具體特點來確立。單純針對某一新知識的項目,以學生獨立完成較合適;而對於涉及知識面較廣、難度較大的項目,則要分組合作完成,因為學生們各有所長,知識的互補性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更多的問題。

(三)項目實施過程要完整有序。學生在獨立完成項目前,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新知識的講解要抓重點,避重複;項目實施的步驟要解釋清楚,相關資料要及時給出。

(四)教師的指導要恰到好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指導的深度要有所不同,要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提高技能。即使學生有問題,也應該是啟發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導不但使學生記憶深刻,還能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五)在項目內容討論評估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成果,不要在學生面前評論誰對誰錯。在學生交流項目實施結果時,老師也應耐心聽取,不能因為哪個學生講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學生的行為,不然的話,學生就會失去信心,項目實施就會失敗。

(六)注意與其它教學手段的協調。介紹項目內容要講究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討論的熱情。

(七)引入項目教學法,要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項目。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一部分基礎差的學生依賴能力強的學生,要讓他們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有事可做,所以在項目分工後還是要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設計結果,結合推行“一幫一”的措施,安排學習先進生對後進生給予及時的幫助和糾正。

(八)引入項目教學法,有必要為學生建立學習幫助系統。為學生由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向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建立一個台階。

(九)教材問題。由於現行的教材基本根據學科知識系統進行編寫,為教師的教而設計的,而不是為學生的學設計的。教師實施項目教學法時,不能夠完全照教材一章一節地講授。所以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必須重點選好示範項目,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可以把教材作為學習的“字典”,有條件的可以適當編寫講義,甚至編寫教材。